当前位置:首页 » 范本前言 » 云阳范本念
扩展阅读
中国网络原创新人乐团 2021-03-31 20:26:56
党政视频素材 2021-03-31 20:25:44
厦门大学统计学硕士 2021-03-31 20:25:36

云阳范本念

发布时间: 2021-03-14 15:26:22

Ⅰ 云阳张飞庙解说词

张飞庙,又名张桓侯庙,位于云阳县盘石镇龙宝村狮子岩下。 系为纪念三国时期蜀汉名将张飞而修建。 张飞庙又名张桓侯庙,位于与重庆市云阳县城隔江相望的飞凤山麓,系为纪念三国时期蜀汉名将张飞而修建,始建于蜀汉末期,后经宋、元、明、清历代扩建,已有1700多年历史。现存建筑面积1400平方米,庙宇多为1870年水患后重建。琉璃粉墙、金碧辉煌的殿宇群,依山取势,气象巍峨,庙内碑刻书画丰富。

Ⅱ 云阳县盘石小学优秀作文前十名

张飞庙,又名张桓侯庙, 位于长江南岸飞凤山麓,离重庆市区382千米,与云阳县城隔江相望,系为纪念三国时期蜀汉名将张飞而修建,始建于蜀汉末期,后经历代修葺扩建,距今已有一千七百余年的历史。相传勇毅刚直的 张飞急于为义兄关羽报仇,被部将张达、范疆所害,其头颅被抛于江中。有渔人夜得张飞托梦,到江中打捞张飞头颅,意外捞到一罐金子,于是用此金造了张飞庙。据史载,张飞庙始建于蜀汉末年,后经宋、元、明、清历代扩建,已有1700多年历史。
庙前临江石壁上书有“江上风清”四个大字,字体雄劲秀逸。庙内塑有张飞像,珍藏有汉唐以来的大量诗文碑刻书画及其他文物数百件,多为稀世珍品。素有“三绝”(文章绝世,书法绝世,镌刻绝世)之盛誉,号称“文藻胜地”、“巴渝一胜境”。三峡大坝建成以后,此庙将会被淹没。届时将在南岸仿原庙建筑,修建一座新张飞庙。
张飞庙面江背山,依山取势,由一组匠心独运的古建筑群组成,气势宏伟壮丽。主要建筑有正殿、旁殿、结义楼、望云轩、助风阁、杜鹃亭和得月亭等7座。前5个建筑为纪念张飞庙而建,后两个建筑为纪念唐代诗人杜甫在此客居两年而建,是难得的文武合庙。
张飞庙系为纪念三国时期蜀汉名将张飞而修建,始建于蜀汉末期,后经历代修葺扩建,距今已有一千七百余年的历史。 据传张飞在阆中被部将范疆张达暗害后,二人取其首级投奔东吴,行至云阳,闻说吴蜀讲和,便将其首级抛弃江中,为一渔翁捕鱼时打捞上岸,埋葬于飞凤山麓,世人在此立庙纪念,故有张飞“头在云阳,身在阆中”之说。张飞大义大勇,为人民敬仰,历年来农历八月廿八其生辰各地群众纷纷前来举行祭祀民俗活动,颇具一定规模与影响。 张飞庙充分利用地形地貌,依山座岩临江,山水园林与庙祠建筑浑然一体,相互衬托。庙外黄桷梯道、石桥涧流、瀑潭藤萝、临溪茅亭、峻岩古木等景场,秀美清幽。庙内结义楼、书画廊、正殿、助风阁、望云轩、杜鹃亭、听涛亭等古建筑,布局严谨、层迭错落、独具一格,既有北方建筑雄奇的气度,又有南方建筑俊秀的质韵,更有园林点染、竹木掩映、曲径通幽。因此张飞庙素有“巴蜀胜境”的美称。 张飞庙还收藏汉唐以来的石刻、木刻、字画六百余件及新石器时期以来的其它文物千余件。尤其是字画碑刻,名家圣手,流派纷呈,各领风骚,不少为国内外所罕见,具有较高的历史、艺术和科研价值,如汉《张表碑》、梁《天临碑》、黄庭坚书《幽兰赋》、苏轼书《前后赤壁赋》、岳飞书《前后出师表》等,因而早有“张祠金石,甲于蜀东”的说法。所以张飞庙又有“文藻胜地”之盛誉。 由于张飞庙自然景观与人文景观的较高价值,1980年被定为四川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现为三峡库区内重庆市唯一全淹全迁的重点风景名胜古迹。近些年来,它更为世人瞩目,中央领导、专家学者、中外游客都慕名前来考察游览,成为长江沿线一处主要旅游热点。 唐代诗人杜甫客居云阳时写下了“云安有杜鹃”的诗句,杜鹃鸟历来是重情重义的象征,云阳人民更为重情重义,远方的客人请到云阳来,张飞庙正向您张开热情的双臂。

Ⅲ 谭氏族谱重庆云阳地方,字辈排序,正.大.光.明.远.忠

1、出自姒姓。即我国谭氏家族的祖先,正是出自圣君夏禹的姒姓后裔。据史书记载,周朝初年大封诸侯时,建立谭国(今山东省章丘县西),爵位为子,由于国势一直不强盛,不久沦为齐国的附庸。春秋初年,齐桓公称霸诸侯,吞并了谭国。谭国国君之子便逃到莒(今山东省莒县)国,而留在故国未走的子孙,只好以国为氏,称谭氏。
史书中关于谭姓的记载最早见于《左传》鲁庄公十年:“冬十月,齐师灭谭,谭子奔莒。”无独有偶的是,在《诗经》中也有类似记载,诗曰:“齐侯之子,卫侯之妻,东宫之妹,邢侯之姨,谭公维私。”诗中的谭公就是指谭国的诸侯王,谭国在济南平陵县西南。齐桓公灭谭国的原因是谭国失礼于齐,据说,齐桓公出师经过谭国,谭国国君没有表现出当时应有的礼仪,后来齐桓公班师回国后,其他的诸侯小国都来祝贺,谭国又没派使者前往祝贺。于是,当年(前684年)冬天,齐桓公便以此为理由灭掉了谭国。实际上,春秋时期正是诸侯逐鹿中原之时,齐桓公灭掉谭公的真正目的是为了争霸。
谭国灭亡后,国君谭伯逃奔到了莒(今山东莒县),留在故国的子孙,为了纪念故土,便“以国为氏”,以谭姓相传,这在《姓谱》和《姓纂》中均有记载。
谭伯是大禹的后代,因为大禹姓姒,所以有人称谭姓“系出姒氏”。明代苏平仲曾做一谭氏家谱,在谱序中写道:“谭本姒姓,子爵。”《史记》说帝禹姓姒。帝禹就是尧时中原洪水泛滥,因治水而立功的大禹。而大禹姒姓的由来是因为大禹的母亲修已“吞薏苡而生禹”。“薏苡”是一种草本植物,当时被视为仙草,实际它有药用价值。于是,大禹便取苡的一部分与“女”合为“姒”姓。古时侯的姓如“姬”、“姜”等,都带有“女”部。大禹是鲧的儿子,鲧的父亲是颛顼,祖父是昌意,曾祖父是黄帝。
姒姓夏朝灭于子氏商,商灭于姜姓国周。周朝初年大封先圣的后代,将一部分夏禹的姒姓子孙,封于谭国,爵位为子,这便是谭国、谭姓的来由之一。
2、出自古代西南少数民族。据《万姓统谱》的考证,巴南(今云南、贵州一带)六姓有谭姓,自称盘瓠之后,望出弘农。《姓谱》记载的“巴南大姓有谭氏”,在《万姓统谱》中也有记载:“巴南大姓有谭氏,碌瓠(pan hu)之后,望出弘农。”望出弘农的意思是指谭姓的望族居住在弘农郡,弘农郡即今河南以南、宜阳以西的洛、伊、淅川等流域和陕西洛水、社川河上流、丹江流域的地区。
碌瓠也可写为盘瓠,又称盘王,是流传于湖南、贵州、云南、广西、广东、江西、福建、浙江等省区瑶、畲、苗族等少数民族的英雄祖神。《后汉书·南蛮传》中有关盘瓠的记载,高辛氏糠是黄帝的曾孙,15岁的时候因辅佐颛顼而建立了很大的功业,被封为诸侯,都城在高辛。后来他遭遇一吴姓将军的侵扰,为此招募天下人,说谁能将吴将军的头斩下来献给他,他就把女儿嫁给他。当时,他喂有一条名叫盘瓠的狗,身上长着五颜六色的毛。盘瓠听到后,竟出其不意地将吴将军的头叼了回来并放到糠的帐下。糠没有办法只好将女儿让盘瓠带走。盘瓠带着公主来到南方一座大山的石室里,后来生了12个孩子——六男六女,盘瓠和他的孩子们,世世代代在此地繁衍生息,便发展成了被史书称为“蛮”的少数民族。这个传说虽然荒诞,却在《山海经》、《搜神记》、《淮南子》、《水经注》中都有描述。
根据瑶族人的传说,盘瓠的后代主要有12个姓,分别是:盘、目瞫、包瞫、黄、李、邓、周、赵、唐、雷、冯、胡。其中的晖,在历史演变中逐渐变化为覃、谭、潭三姓,晖姓反而消失。
近代考古学表明,神话在一定程度上具有可信性。盘瓠是人是犬,亦或只是一图腾象征,且不深究,但关于他的传说至少说明了在南方确实有谭姓的另二源头。后人对盘瓠居住的南山加以考证,发现南山为当时(考证时期)的辰州卢溪县西的武山,也就是现在湖南泸溪县境内,属湘西地区。

Ⅳ 重庆市云阳县县长秘书胡军

热心网友

儿童节,也叫"六一国际儿童节",每年的6月1日举行,是全世界少年儿童的节日。 1949年11月,国际民主妇女联合会在莫斯科举行理事会议,中国和各国代表愤怒地揭露了帝国主义分子和各国反动派残杀、毒害儿童的罪行。为了保障世界各国儿童的生存权、保健权和受教育权,为了改善儿童的生活,会议决定以每年的6月1日为国际儿童节。 在此以前,世界上的许多国家就有儿童节。1925年,国际儿童幸福促进会倡议建立儿童纪念日,英国、美国、日本等国积极响应,先后建立了自己国家的儿童节,英国规定每年的7月14日为儿童节,美国规定5月1日为儿童节。日本的儿童节很特殊,分男女儿童节,男儿童节5月5日、女儿童节3月3日。我国在1931年也曾经规定4月4日为中国儿童节。 自从1949年确立6月1日为国际儿童节以后,世界各国纷纷废除原来的儿童节,而统一为"六一国际儿童节"。我国中央政府1949年12月宣布:以"六一国际儿童节"代替原来的"四四儿童节",并规定少年儿童放假一天。

Ⅳ 重庆云阳云师简介

重庆市云阳教师进修学院位于云阳县移民新城望江大道1338号,背倚巍巍磐城,俯瞰浩浩两江。学院的历史源于1906年,历经100年沧桑,数易其名。1929年设立女子简易师范,由此开始师范办学历程;1959年至1978年间设函授部,负责小学教师在职培训工作,1978年后,函授部独立为云阳县教师进修学校。2001年8月,云阳师范学校与云阳县教师进修学校整合为师范进修学校,2004年学校实施整体搬迁,从老县城迁入新城。2008年被市人民政府批准成立为重庆市云阳教师进修学院(保留云阳师范学校的牌子),是目前全市六所教师进修学院中唯一设在农村区县的进修学院。2009年,被市教委批准为重庆市市级中小学教师培训基地。
学院占地面积220亩,现已完成了第一期110亩的建设任务,总建筑面积61000平方米,其中教育教学功能用房及学生生活辅助用房面积31000平方米,固定资产总值近亿元。学院第二期工程(科教大楼、艺术楼、培训大楼、学员宿舍)正在筹建中。学院设施设备齐全,环境优美,育人氛围浓厚。
学院承担教师职前培养和职后培训,集中等师范教育(含中等幼儿师范)、成人高等函授教育、各级各类教师培训、中、小学干部培训于一体。现开设有“3+2”小学教育专科、“3+2”学前教育专科和三年制学前教育专业,共有全日制在校生3000余人,52个教学班,在册本、专科函授、电大学员共1000余人。
学院作为中小学教师和教育干部培训的专业机构,常年落实对本县中小学教师和干部的培训工作,并承担部分学科和专业的市级培训项目,每年培训在职教师和干部5000人次,为本县乃至重庆教育的发展作出了应有的贡献。
学院现有教职工174人,其中专任教师140人。在专任教师中,正高级研究员4人、高级讲师53人,教育部“国培计划”教育专家1人,重庆市优秀教育工作者2人,重庆市中师中心教研组组长2人,县级名师2人,县级学科带头人3人,市、县级骨干教师28人。近几年,学院坚持科研兴校、人才强校,教育科研成果显著,申报立项的国家级教育科研课题1项,市级教育科研课题10项,参编教材16本,出版教育专著6本,在国家级、省(市级)级刊物发表文章181篇。其中《贫困山区利用远教资源提高中小学教师素质的途径与方式研究》荣获第一届重庆市优秀教育技术科研成果一等奖;《现代教育新视点》、《现代教师新视野》和《现代师德新概念》三部专著在重庆市第五届基础教育优秀教育著述评奖活动中,荣获高校教研著作类二、三等奖,学院师生在参加全市中幼师师生技能大赛等各项活动中,获得各种等级奖数百项。
学院是重庆市文明单位、市依法治校示范学校、市文明礼仪示范学校、市语言文字规范化示范校、市学前教育集团副理事长单位,是国家教委首批表彰的全国百强中师校。2002年,在接受市政府对进修校办学水平的评估验收时被评为优秀等级。2009年成功创建市级中小学教师培训基地,承担辐射渝东北地区乃至全市的中小学(幼儿园)教师培训任务。近年来,先后主持实施了5个市级培训项目,产生了良好的社会影响,多次受到市教委表彰,是重庆市“十五”、“十一五”期间教师教育先进集体。
云山苍苍,阳春朗朗;师之邑庠,范垂巴乡。学院将秉承传统,翘首未来,继续面向三峡库区及渝东北地区服务,发展教师,成就未来。

Ⅵ 重庆云阳历史上最有名的人物是谁

名人:
1.胡 遁 黄埔军校第一期学员 1901出生于 重庆云阳 北伐东路军总指挥部参谋 1926 年春 福建武平 阵亡
2.孙卓章(1885-1932)又名贝(加台)谋。云阳人。1918年赴法,与友人成立中国社会民主党,主办《巴黎丛刊》、《奋斗》杂志。1923年秋回国。1927年创办《民力日报》、民立大学,任社长、校长。1929年因发表抨击蒋介石财政憋端文章,报社被查封,本人被通缉。著有《怎样干》、《中国改造论》、《社会主义史》等。
3.闵竹松,爱国民主人士,今云阳县红狮镇人,1916年生于云阳县红鹿乡红狮下甲(今红狮镇)一个殷富之家,与彭咏梧同学。民国29年春,当选为红鹿乡乡长,民国32年,任云阳县三青团干事,后又任云阳县捐税处副处长,省参议会参议员。抗日、解放战争时期闵借其自身的合法职务,经常掩护彭咏梧等领导的中共云阳县地方党组织的活动,保护共产党员。云阳解放前夕,川东游击队司令员赵唯与党组织负责人邹开莲,决定通过饶鸿钧、闵竹松开展对云阳县上层人物的策反工作,闵欣然接受任务 ,在其它进步人士的有力配合下,云阳和平解放得以顺利实现。1950年4月,闵当选为云阳县第一届各代会副主席,同年10月,又任云阳县人民政府工商科副科长。1951年3月,因追究历史问题,云阳县人民政府撤销其职务,同年4月,被捕关押,是年7月,云阳县人民法庭误以“特务反革命罪”判处其死刑。1984年,中共云阳县委落实统战政策,对闵案重新调查,调查决定:“闵竹松为我地下党时期统战对象,视作爱国民主人士。”同时,撤销原判决书,恢复其名誉。
4.彭咏梧,原名彭庆帮,生于1915年2月,云阳县红狮镇兴红村(原地名红狮坝彭家湾)人。曾任川东游击队政委,是著名革命烈士“江姐(江竹筠)”的丈夫。1931年考入云阳中学,1937年考入具有光荣革命传统的省立万县师范学校,参加了“抗日民族解放先锋队”。1938年光荣加入中国共产党,1940年彭咏梧担任中共云阳县委书记,在云安、南溪、鱼泉、农坝一带领导对敌斗争。1941年秋,根据党的指示,彭咏梧从下川东到重庆充实重庆市委,全面负责重庆市委宣传和学生工作。解放战争时期,他担任中共重庆市委委员,川东临委委员,领导全市的工人学生运动,1947年1月6日,他领导了重庆市63所大中专学校16000多师生举行的反抗美军暴行的大游行;同年2月,国民党查封《新华日报》,为了革命的需要,由他领导创办了重庆市机关刊物《挺进报》。1947年秋,解放战争进入大反攻,为配合解放大西南,彭咏梧兼任中共下川东工委副书记、川东游击人政委,把革命的烈火带到了大巴山里,七耀山麂,长江之滨,大宁河畔。1948年1月16日,由他领导的游击队在黑沟淌暗洞包(今巫溪县金盆乡境内)一农户家中休息煮饭时,被国民党反动派包围,在掩护战友突围时壮烈牺牲,年仅33岁。为彰显烈士事迹,激励后人,1986年国庆,中共云阳县委、云阳县人民政府在县城广场塑了“彭咏梧江姐”烈士像;又在1996年将其生前教过书的红狮易氏族学命名为“咏梧小学”,并在该校建成“彭咏梧烈士纪念室”作为全县的爱国主义教育基地。
5.涂凤书(1987-1940),字子厚,名起敦,今双江镇人。少时从父学习“六经”,父殁后,即从云阳名儒旷琢章先生课读。后入成都凤鸣书院,与张澜同学,成莫逆之交。光绪二十九年(1903)中举,曾任云阳县立高合校(今云阳县中学)校长,后被任为内阁中书。光绪三十二年任黑龙江龙江府知府。宣统三年(1911),升任黑龙江提学使司提学使。辛亥革命后,先后担任黑龙江教育司司长、政务厅厅长。民国五年(1916)入京,先后任国务院秘书、国务院参议、高等文官甄用委员会和高等文官惩戒委员会委员,后为国史统筹处处长,北洋政府垮台后,归隐著述。他精通经史,学识渊博,工书能文,尤擅策论,在京有很高声望。返县后与县人彭聚星、刘贞安等编纂民国《云阳县志》,并由他多方筹措经费于民国24年在京师付印成书,著有《石城山人文集》及手抄本诗集存世。民国《云阳县志》中有其诗文数首,其中“咏盘石城”诗曾广为流传。
6.见下面"参考资料"

云阳名胜古迹:
张 飞 庙
张飞庙,又名张桓侯庙,位于与重庆市云阳县城隔江相望的飞凤山麓。系为纪念三国时期蜀汉名将张飞而修建,始建于蜀汉末期,后经历代修葺扩建,距今已有一千七百余年的历史。 据传张飞在阆中被部将范疆张达暗害后,二人取其首级投奔东吴,行至云阳,闻说吴蜀讲和,便将其首级抛弃江中,为一渔翁捕鱼时打捞上岸,埋葬于飞凤山麓,世人在此立庙纪念,故有张飞“头在云阳,身在阆中”之说。张飞大义大勇,为人民敬仰,历年来农历八月廿八其生辰各地群众纷纷前来举行祭祀民俗活动,颇具一定规模与影响。 张飞庙充分利用地形地貌,依山座岩临江,山水园林与庙祠建筑浑然一体,相互衬托。庙外黄桷梯道、石桥涧流、瀑潭藤萝、临溪茅亭、峻岩古木等景场,秀美清幽。庙内结义楼、书画廊、正殿、助风阁、望云轩、杜鹃亭、听涛亭等古建筑,布局严谨、层迭错落、独具一格,既有北方建筑雄奇的气度,又有南方建筑俊秀的质韵,更有园林点染、竹木掩映、曲径通幽。因此张飞庙素有“巴蜀胜境”的美称。 张飞庙还收藏汉唐以来的石刻、木刻、字画六百余件及新石器时期以来的其它文物千余件。尤其是字画碑刻,名家圣手,流派纷呈,各领风骚,不少为国内外所罕见,具有较高的历史、艺术和科研价值,如汉《张表碑》、梁《天临碑》、黄庭坚书《幽兰赋》、苏轼书《前后赤壁赋》、岳飞书《前后出师表》等,因而早有“张祠金石,甲于蜀东”的说法。所以张飞庙又有“文藻胜地”之盛誉。 由于张飞庙自然景观与人文景观的较高价值,一九八0年被定为四川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现为三峡库区内重庆市唯一全淹全迁的重点风景名胜古迹。近些年来,它更为世人瞩目,中央领导、专家学者、中外游客都慕名前来考察游览,成为长江沿线一处主要旅游热点。 唐代诗人杜甫客居云阳时写下了“云安有杜鹃”的诗句,杜鹃鸟历来是重情重义的象征,云阳人民更为重情重义,远方的客人请到云阳来,张飞庙正向您们张开热情的双臂。

Ⅶ 终极一班3第11集14分时云寒老师念的那段古文

断袖之癖:

董贤,字圣卿,云阳人也。父恭,为御史,任贤为太子舍人。哀帝立,贤随太子官为郎。二岁余,贤传漏在殿下,为人美丽自喜,哀帝望见,说其仪貌,识而问之,曰:“是舍人董贤邪?”因引上与语,拜为黄门郎,由是始幸。问及其父为云中侯,即日征为霸陵令,迁光禄大夫。贤宠爱日甚,为驸马都尉侍中,出则参乘,入御左右,旬月间赏赐累巨万,贵震朝廷。常与上卧起。尝昼寝,偏藉上袖,上欲起,贤未觉,不欲动贤,乃断袖而起。其恩爱至此。贤亦性柔和便辟,善为媚以自固。每赐洗沐,不肯出,常留中视医药。上以贤难归,诏令贤妻得通引籍殿中,止贤庐,若吏妻子居官寺舍。又召贤女弟以为昭仪,位次皇后,更名其舍为椒风,以配椒房云。昭仪及贤与妻旦夕上下,并侍左右。

哀帝对董贤的爱之深,可用一个例子来说:据说,一天哀帝早晨醒来,见董贤还睡着,哀帝欲将衣袖掣回,却又不忍惊动董贤。可是衣袖被董贤的身体压住,不能取出。但要仍然睡下,自己又有事,不能待他醒来,一时性急,哀帝竟从床头拔出佩刀,将衣袖割断,然后悄悄出去。所以后人把宠爱男色,称作“断袖癖”。当时宫女都加以效仿而割断一只衣袖。待董贤醒来,见身下压着哀帝的断袖,也感到哀帝的深情,从此越发柔媚,须臾不离帝侧。后人将同性恋称为“断袖之癖”,便是源出于此。原指男子的同性恋行为。现男女不限。

Ⅷ 重庆市云阳外国语实验学校的优势

(1) 没有超班额现象,严格按国家标准班额教学。
(2) 有先进的教学理念。
以中青年骨干、名优教师为主,教保结合,知识传授和能力培养并重,让学生的情感、态度、价值观都得到发展,使每一个学生的个性潜能都得到最佳开发。
(3) 突显英语特色。
从小学一年级到十二年级,都注意加强英语口语教学。通过开展英语日、英语角等活动,借助广播、电视等媒体手段为学生学习英语创设良好的语言环境。英语课实施小班化教学,小学毕业能让学生的英语听、说能力基本过关,能熟练用英语进行交流,英语水平达一般学校初中毕业生水平。初、高中英语学科课时比国家规定的多,除采用国家统编教材外还要引入《新概念英语》、《展望未来》等国外教材,对学生进行系统的听、说、读、写训练,大幅度提高他们的英语能力。
(4) 普及信息技术教育。
从小学一年级开始,全面开设信息技术课,使每一个学生能熟练操作计算机,中学生积极利用网上资源,开展网络协作学习。
(5) 具备科学的课程体系。
必修课、选修课、活动课协同发展,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2003年12月,曾义荣校长获得县教委授予的“云阳县优秀校长”荣誉称号;
2004年1月,学校连续获得云阳县教委和重庆市教委分别授予的“云阳县家长学校示范校”、“重庆市家长学校示范校”荣誉称号;
2004年6月,曾义荣校长撰写的论文《培养一流的师资,打造一流的教育》获中国教育报组织的论文评比一等奖;
2004年9月,该校小学部少先队获得“重庆市少先队红旗大队”称号;
2004年12月,该校被重庆市教科院授予“重庆市课程与教学研究基地2005-2007年度首批重点实验学校”称号;
2005年1月,该校获重庆市新世纪国防教育研究院授予的“重庆市国防教育示范学校”荣誉称号。 1、各部升学考试成绩显著。小学部毕业生成绩较入口有大幅度提升,学生素质得到全面发展;初中2004级升学考试中重高上线24人,上线率居全县前列;高中2004级高考本科上线487人,其中重点83人,邬江红同学考中我县文科状元,后继涌出全县理科状元戴万,张书源(清华大学),韩梅(北京大学)等优秀毕业生。
2、众多教师获得各类奖励及荣誉称号。熊桦林老师参加重庆市级赛课获一等奖;向舒、王云燕、刘亚琼老师先后参加云阳县级赛课获一等奖。杜明军获“重庆市优秀教师”称号;蒋和清、曾嵘、黄涛、李坤平获“云阳县优秀教师”称号;黄华文获“云阳县教学能手”称号。
3、各部积极参加各级各类学科竞赛,成绩喜人。其中高中部、初中部参加重庆市数学联赛,获市一等奖1人,二等奖10人,三等奖5人;在重庆市第二届中学生作文大赛中,该校获一等奖6人,二等奖18人,三等奖36人;小学部在全国第五届“美育杯”书画和作文邀请赛中荣获集体一等奖,31位同学作品获一等奖。在2004年信息学奥林匹克竞赛中,2006高一班学生徐俊荣获提高组全国二等奖,为渝东片区唯一的获奖选手,创造了渝东片区近几年最好成绩。 学校非常重视教育科研,以科研兴校。
已成功申报中国教育学会中语会立项课题“中学校园文学社团可持续发展研究”,国家级课题子课题1个,重庆市级课题2 个,云阳县级课题6个。
教研成绩突出,2003年该校荣获县教研先进集体;
在2003—2009年度云阳县教育学会及“三优工程”论文评比中,有16人次喜获一等奖;
2004年12月该校获浙江省民办教育协会授予的优秀论文评比集体二等奖;
在2004—2009年度云阳县教育学会及“三优工程”论文评比中,有27人次荣获一等奖。
(四)校园文化建设方面
2003年9月—2010年12月,该校校刊《新纪元文丛》(云外文丛)已出版15期,共30万份;。其中,有近40篇学生作品被推荐到省级及其以上刊物发表。此举大大丰富了师生的精神生活,充分展示了学校的良好形象,在县内外产生了极大反响。
2004年9月,该校获新纪元教育集团2003—2004学年度“校园文化建设先进学校”称号;
2004年12月,该校“云外文学社”荣获云阳县教委授予的“云阳县十佳文学社”称号;
2004年12月,在云阳县教委组织的有关校园文学的优秀论文评比中,全县5个一等奖,该校占了4个;
2005年1月,该校“云外文学社”荣获团中央主办的《中学生》杂志授予的“全国五十家优秀校园文学社”称号;
2009年12月,该校获得全国优秀学校称号;
2010年1月,该校成功升级为重庆市重点中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