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关于中西方服饰文化差异的研究性学习报告。急啊 各位请帮助
有一部名为《刮痧》的影片,是讲由于中国两千年中医传统经络疗法“刮痧”不被美国认可,造成“虐待儿童”疑案,使得影片中许大同一家被迫服从法律,父子分离、夫妻分居。在中国人看来,明明是对爷爷对孙子的爱而用刮痧的手法为其治病,而美国人却认为是虐待儿童。可见中西文化观念差异是比较大的。不同文化有不同的观念,往往带来认识上的偏差和误区。
要说起文化的差异,我觉得应该先从饮食文化说起,因为“民以食为天”,它能够反映不同民族生活习惯和文化思维方面的差异。世界上有三大美食:中国、法国和意大利,我们看看这些美食方面最基本的差异。在饮食方面,中国人很注重形式,讲究“色、香、味”,所以中国烹调里,菜的样式千变万化,具体到每一道菜又非常讲究色香味的搭配。而欧洲人很讲实际,在菜的花色变化上从不下什么工夫,更讲究其营养搭配和保护,注重菜的内在质量。这是中餐和西餐的主要差异。中国人吃饭每次都上很多菜,可都长得很瘦,西方人每次菜很少,但都比中国人长得结识。
再看看餐具的差别:刀叉和筷子,不仅带来了进食习惯的差异,进而影响了东西方人生活观念。刀叉必然带来分食制,而筷子肯定与家庭成员围坐桌边共同进餐相配。西方一开始就分吃,由此衍生出西方人讲究独立,子女长大后就独立闯世界的想法和习惯。而筷子带来的合餐制,突出了老老少少坐一起的家庭单元,从而让东方人拥有了比较牢固的家庭观念。
不同的颜色在不同的国家和民族所代表的意义完全不同,对不同颜色的喜好从整体上可以反映一个民族或者国家的审美情趣与好恶倾向。在中国的文化背景里,红色代表着幸运、财富和吉祥喜庆,而在西方人的观念里,红色是血的颜色,表示冲动、挑衅和动乱,我们看到西班牙斗牛士拿着红布就是向牛挑战,红色可以激怒斗牛,所以,中国人在喜庆的节日里喜欢穿红色的衣服,而西方人一般选择蓝色,因为他们觉得蓝色代表冷静和沉着。
在思维方式上的差别是:中国人思维比较抽象,西方人比较具体。
在生活态度上的差别是:中国人偏重精神感受,西方人注重实用。
在绘画和雕刻艺术上,中国画是泼墨写意,西方的油画讲究人体比例和光学原理。比如:中国人为了表现神仙可以飞行就在仙女的脚下加上几朵白云,体现飞的意境。西方人就不能理解我们这种抽象的艺术表现手法,在西方的经典的宗教题材画作中,为了说明天使在飞,就得给那些可爱的小精灵们加上一双翅膀。因为他们只有想到翅膀会飞。在雕刻作品中,中国人更注重想象力和意境,比如一个猴子蹲在马背上,它们的比例相差无几,只是表现了一种意境:马上封侯。而西方的雕刻作品讲求写实和细腻,绝不会出项这种比例失调的艺术作品。
中国人在介绍来宾时,喜欢用褒扬的话语言辞,会加上很多主观评论。但西方人认为,介绍客人时不必评头论足,凡是主观性的评论都有强加的感觉,介绍主要突出被介绍人的身份、学历、职务等,而不应该附加外貌和抽象的评论。
西方人比较看中个人的独立性。受人照顾往往被视为弱者。在给对方出主意或提建议时,不能使对方认为自己小看他的能力,不必教人怎么做。中国人往往以出主意提建议表示关心。
中国亲朋好友和同事之间的串门很随便,邀请别人来访无需为对方确定时间,自己去探访别人无需郑重其事征得同意。美国人则没有串门的习惯。平时如果有事上门,事先要确切地预约时间。没有得到对方的应允,随时随地随便上门时不礼貌的行为。无事打电话闲聊也是美国人视为打乱别人私人时间和活动安排的行为。
中国人缺少拥抱,缺少肌肤之亲。我们不善于用肢体动作来表达人与人之间的友好和亲近,这是一个很大的遗憾。 心理学研究表明,那些经常被触摸和拥抱的小孩的心理素质要比缺乏被触摸和拥抱的健康得多。成人也是如此。人需要触摸。中国小孩远远比美国小孩受到拥抱和亲吻得少,到了十岁左右,就很少有人拥抱和吻你了,包括你的父母亲人。除了握手,我们要到谈恋爱时才会和另外一个有身体接触。也就是说,我们通常在十来年或更长的时间里,没有身体的亲密接触。在西方文化里,父母和儿女、兄弟姐妹之间、好友之间,从小到大没有间断过拥抱和亲吻。凡是正常的人都会有体会,任何言语表达不能代替肢体的表达。社会学和心理学教科书都有“身体语言”这个术语。中国文化缺少丰富的身体语言来表达人之间的感情和分享。
东方人喜欢把问题复杂化,而西方人则喜欢简单,不愿使自己活得太累。许多中国人觉得西方人单纯,简直有点傻,或者说像小孩,童心重。
西方本质上是一个道德至上的社会,也是一个契约社会,就是我们追求的"和谐社会",契约社会讲究“先说好后不乱”,它可以是口头的,也可以是书面的人与人之间的契约关系,有些时候要用法律文本的形式明确当事双方的责权利。即是对自己权利的保护,对他***利的尊重.
中国文化讲仁爱,重义气。在西方,儿女成人后,父母没有再抚养他们的义务,回家吃饭一分一毛也要计算清楚。
中/西方的教育观念差别也是很大的,有一位美国人娶了中国老婆后才感叹:“以前,我以为中国人比美国人聪明,现在我才知道, 原来中国父母永远在逼孩子读书,他们的职责是教育出学业最优秀的子女来,甚至连孩子的暑假也不放过。美国父母的职责是让孩子真正享受自己的童年,去运动,去交朋友,去野游,去做自己喜欢做的事情。”
美国的家长从不帮助孩子辅导功课,他们认为:如果家长是老师,那孩子学校的老师做什么?如果孩子做作业出了错,他们也不给孩子正确答案,会让孩子再思考,他们认为,人哪有不犯错误的,不出错,怎么提高? 他们很注重孩子的自信心,从来不打击孩子,不说小孩怎么笨,总是不断地夸奖.他们也不会让孩子牺牲周末玩耍的时间去学习。中国的父母之间总以子女的学习成绩为荣耀。美国父母之间谈孩子的学业不多,孩子的成绩更是自家的事,别人管不着。
中国的教育总是对孩子期望过高,孩子被支配、被指责得太多,会变得脆弱,他们最怕犯错误,最怕失败,所以为了避免错误,反而放弃了提出问题的机会,放弃了在失败中学习的过程。长大后,孩子不仅失去了创造和想象的能力,而且会变得患得患失。因为被强压后学习到的知识、思维、逻辑和推理,是被动的。在当今竞争如此无情激烈的世界里,唯有强者方能出成就。中国的教育体系不是塑造一个真实的孩子,总要把孩子变成自己所希望的样子。没有给孩子一个想成为自己的空间,而是别人怎么做你也要怎么做的盲从产物。兴趣对于大人和孩子都是非常重要的,让一个人去做不想做的事,只会事倍功半。尊重孩子,把他看作一个平等的人,与你享受平等的说话权利,批评权利,反抗权利,听话的孩子不一定是好孩子,更不一定会有出息。中国一再强调自己的基础教育有多么扎实,美国孩子的数理化有多么差劲。但我们看到的事实是:美国永远都处在世界科技的前沿。我们中国人天天都用的电脑,其中的电脑芯片和里面运行的大大小小软件,有多少不是美国人搞出来的?
2. 探讨中西方文化差异研究性学习报告
有一部名为《刮痧》的影片,是讲由于中国两千年中医传统经络疗法“刮痧”不被美国认可,造成“虐待儿童”疑案,使得影片中许大同一家被迫服从法律,父子分离、夫妻分居。在中国人看来,明明是对爷爷对孙子的爱而用刮痧的手法为其治病,而美国人却认为是虐待儿童。可见中西文化观念差异是比较大的。不同文化有不同的观念,往往带来认识上的偏差和误区。
要说起文化的差异,我觉得应该先从饮食文化说起,因为“民以食为天”,它能够反映不同民族生活习惯和文化思维方面的差异。世界上有三大美食:中国、法国和意大利,我们看看这些美食方面最基本的差异。在饮食方面,中国人很注重形式,讲究“色、香、味”,所以中国烹调里,菜的样式千变万化,具体到每一道菜又非常讲究色香味的搭配。而欧洲人很讲实际,在菜的花色变化上从不下什么工夫,更讲究其营养搭配和保护,注重菜的内在质量。这是中餐和西餐的主要差异。中国人吃饭每次都上很多菜,可都长得很瘦,西方人每次菜很少,但都比中国人长得结识。
再看看餐具的差别:刀叉和筷子,不仅带来了进食习惯的差异,进而影响了东西方人生活观念。刀叉必然带来分食制,而筷子肯定与家庭成员围坐桌边共同进餐相配。西方一开始就分吃,由此衍生出西方人讲究独立,子女长大后就独立闯世界的想法和习惯。而筷子带来的合餐制,突出了老老少少坐一起的家庭单元,从而让东方人拥有了比较牢固的家庭观念。
不同的颜色在不同的国家和民族所代表的意义完全不同,对不同颜色的喜好从整体上可以反映一个民族或者国家的审美情趣与好恶倾向。在中国的文化背景里,红色代表着幸运、财富和吉祥喜庆,而在西方人的观念里,红色是血的颜色,表示冲动、挑衅和动乱,我们看到西班牙斗牛士拿着红布就是向牛挑战,红色可以激怒斗牛,所以,中国人在喜庆的节日里喜欢穿红色的衣服,而西方人一般选择蓝色,因为他们觉得蓝色代表冷静和沉着。
在思维方式上的差别是:中国人思维比较抽象,西方人比较具体。
在生活态度上的差别是:中国人偏重精神感受,西方人注重实用。
在绘画和雕刻艺术上,中国画是泼墨写意,西方的油画讲究人体比例和光学原理。比如:中国人为了表现神仙可以飞行就在仙女的脚下加上几朵白云,体现飞的意境。西方人就不能理解我们这种抽象的艺术表现手法,在西方的经典的宗教题材画作中,为了说明天使在飞,就得给那些可爱的小精灵们加上一双翅膀。因为他们只有想到翅膀会飞。在雕刻作品中,中国人更注重想象力和意境,比如一个猴子蹲在马背上,它们的比例相差无几,只是表现了一种意境:马上封侯。而西方的雕刻作品讲求写实和细腻,绝不会出项这种比例失调的艺术作品。
中国人在介绍来宾时,喜欢用褒扬的话语言辞,会加上很多主观评论。但西方人认为,介绍客人时不必评头论足,凡是主观性的评论都有强加的感觉,介绍主要突出被介绍人的身份、学历、职务等,而不应该附加外貌和抽象的评论。
西方人比较看中个人的独立性。受人照顾往往被视为弱者。在给对方出主意或提建议时,不能使对方认为自己小看他的能力,不必教人怎么做。中国人往往以出主意提建议表示关心。
中国亲朋好友和同事之间的串门很随便,邀请别人来访无需为对方确定时间,自己去探访别人无需郑重其事征得同意。美国人则没有串门的习惯。平时如果有事上门,事先要确切地预约时间。没有得到对方的应允,随时随地随便上门时不礼貌的行为。无事打电话闲聊也是美国人视为打乱别人私人时间和活动安排的行为。
中国人缺少拥抱,缺少肌肤之亲。我们不善于用肢体动作来表达人与人之间的友好和亲近,这是一个很大的遗憾。 心理学研究表明,那些经常被触摸和拥抱的小孩的心理素质要比缺乏被触摸和拥抱的健康得多。成人也是如此。人需要触摸。中国小孩远远比美国小孩受到拥抱和亲吻得少,到了十岁左右,就很少有人拥抱和吻你了,包括你的父母亲人。除了握手,我们要到谈恋爱时才会和另外一个有身体接触。也就是说,我们通常在十来年或更长的时间里,没有身体的亲密接触。在西方文化里,父母和儿女、兄弟姐妹之间、好友之间,从小到大没有间断过拥抱和亲吻。凡是正常的人都会有体会,任何言语表达不能代替肢体的表达。社会学和心理学教科书都有“身体语言”这个术语。中国文化缺少丰富的身体语言来表达人之间的感情和分享。
东方人喜欢把问题复杂化,而西方人则喜欢简单,不愿使自己活得太累。许多中国人觉得西方人单纯,简直有点傻,或者说像小孩,童心重。
西方本质上是一个道德至上的社会,也是一个契约社会,就是我们追求的"和谐社会",契约社会讲究“先说好后不乱”,它可以是口头的,也可以是书面的人与人之间的契约关系,有些时候要用法律文本的形式明确当事双方的责权利。即是对自己权利的保护,对他***利的尊重.
中国文化讲仁爱,重义气。在西方,儿女成人后,父母没有再抚养他们的义务,回家吃饭一分一毛也要计算清楚。
中/西方的教育观念差别也是很大的,有一位美国人娶了中国老婆后才感叹:“以前,我以为中国人比美国人聪明,现在我才知道, 原来中国父母永远在逼孩子读书,他们的职责是教育出学业最优秀的子女来,甚至连孩子的暑假也不放过。美国父母的职责是让孩子真正享受自己的童年,去运动,去交朋友,去野游,去做自己喜欢做的事情。”
美国的家长从不帮助孩子辅导功课,他们认为:如果家长是老师,那孩子学校的老师做什么?如果孩子做作业出了错,他们也不给孩子正确答案,会让孩子再思考,他们认为,人哪有不犯错误的,不出错,怎么提高? 他们很注重孩子的自信心,从来不打击孩子,不说小孩怎么笨,总是不断地夸奖.他们也不会让孩子牺牲周末玩耍的时间去学习。中国的父母之间总以子女的学习成绩为荣耀。美国父母之间谈孩子的学业不多,孩子的成绩更是自家的事,别人管不着。
中国的教育总是对孩子期望过高,孩子被支配、被指责得太多,会变得脆弱,他们最怕犯错误,最怕失败,所以为了避免错误,反而放弃了提出问题的机会,放弃了在失败中学习的过程。长大后,孩子不仅失去了创造和想象的能力,而且会变得患得患失。因为被强压后学习到的知识、思维、逻辑和推理,是被动的。在当今竞争如此无情激烈的世界里,唯有强者方能出成就。中国的教育体系不是塑造一个真实的孩子,总要把孩子变成自己所希望的样子。没有给孩子一个想成为自己的空间,而是别人怎么做你也要怎么做的盲从产物。兴趣对于大人和孩子都是非常重要的,让一个人去做不想做的事,只会事倍功半。尊重孩子,把他看作一个平等的人,与你享受平等的说话权利,批评权利,反抗权利,听话的孩子不一定是好孩子,更不一定会有出息。中国一再强调自己的基础教育有多么扎实,美国孩子的数理化有多么差劲。但我们看到的事实是:美国永远都处在世界科技的前沿。我们中国人天天都用的电脑,其中的电脑芯片和里面运行的大大小小软件,有多少不是美国人搞出来的?
3. 中美交际用语中看中西文化差异的研究性学习报告 急~~~~
第一步:上网查找收集中西文化的典型差异有哪些。
第二步:交际语言中有哪些典型的例子。
第三步:这些例子包含了怎样的文化心理。
第四步:分要点提出,用例子印证。分析差异在哪里。
这只是方法思路,有材料后,提纲太容易列了。
4. 高中研究性学习 课题:中西方文化差异 求结题报告
语言蕴涵着文化。语言是文化的镜子,它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出该民族的历史、地理、政治、经济及风俗习惯等文化侧面。如果不了解外国人的生活方式,对中西方文化差异给予足够的重视,跨文化交际就无法顺利进行下去。
不同的文化孕育了不同的价值观、道德观,形成了鲜明差异的社会关系、民情风俗。西方文化主张个人荣誉、自我中心、创新精神和个性自由,而中国文化是群体文化,主张谦虚谨慎、关心他人、助人为乐、无私奉献、中庸之道和团结协作;西方人平等意识较强、家庭结构简单,由父母以及未成年子女组成核心家庭;而中国人等级观念较强,家庭结构较复杂,传统的幸福家庭多为三代同堂或四代同堂等。
在跨文化交际中,由于文化障碍而导致的信息误解,甚至伤害对方的现象屡见不鲜。有时善意的言谈会使对方尴尬无比,礼貌的举止会被误解为荒诞粗俗。
在中国,对别人的健康状况表示关心是有教养、有礼貌的表现。但对西方人的健康表示关心,就不能按中国的传统方式了。一个中国学生得知其美籍教师生病后,会关切地说“You should go to see a doctor! (你应该到医院看看)”。不料,这句体贴的话反而使这位教师很不高兴。因为在这位教师看来,有病看医生这种简单的事情连小孩都知道,用不着任何人来指教。如果就某种小事给人以忠告,那显然是对其能力的怀疑,从而大大伤害其自尊心。
中国人在饭桌上的热情好客经常被西方人误解为不文明的行为。因西方人认为:客人吃多吃少完全由自己决定,用不着主人为他加菜添酒;而且饮食过量是极不体面的事情,因此客人吃饭后,主人不必劝他再吃。一位美国客人看到中国主人不断地给他挟菜,很不安,事后他抱怨说“主人把我当猪一样看待”。
中国人路遇熟人时,往往会无所顾忌地说:“啊呀,老兄,你近来又发福了!”或者以关切的口吻说: “老兄,你又瘦了, 要注意身体啊!” 而西方人若听你说“You are fat.”或“You are thin.”,即使比较熟悉,也会感到尴尬和难以作答。
从以上例子不难看出:文化障碍的确会影响跨文化交际。西方文化在许多方面与中国文化存在着很大的差异。
一、价值观与道德标准的差异
1、个人荣誉感与谦虚谨慎
西方人崇拜个人奋斗,尤其为个人取得的成就自豪,从来不掩饰自己的自信心、荣誉感以及在获得成就后的狂喜。相反,中国文化不主张炫耀个人荣誉,而是提倡谦虚。
中国人反对王婆卖瓜式的自吹自擂,然而中国式的自我谦虚或自我否定却常常使西方人大为不满。“这是应该的”、“我自己没做什么,都是大家的功劳”或“不行,不行!差远啦”等中国式的谦虚,在西方人看来,不仅否定了自己,还否定了赞扬者的鉴赏力。这种中国式的谦虚在资本主义的竞争市场是行不通的。
2、自我中心与无私奉献
西方人自我中心意识和独立意识很强, 主要表现在:(1)自己为自己负责。在弱肉强食的社会,每个人生存方式及生存质量都取决于自己的能力。因此,每个人都必须自我奋斗,把个人利益放在第一位。(2)不习惯关心他人,帮助他人,不过问他人的事情。(3)正由于以上两点,主动帮助别人或接受别人帮助在西方常常是令人难堪的事。因为接受帮助只能证明自己无能,而主动帮助别人会被认为是干涉别人私事。
中国人的行为准则是“我对他人,对社会是否有用”,个人的价值是在奉献中体现出来的。中国文化推崇一种高尚的情操———无私奉献。在中国,主动关心他人,给人以无微不至的体贴是一种美德,因此,中国人不论别人的大事小事,家事私事都愿主动关心,而这在西方会被视为“多管闲事”。
3、创新精神与中庸之道
西方文化鼓励人民开拓创新,做一番前人未做过的、杰出超凡的事业。而传统的中国文化则要求人们不偏不倚,走中庸之道,中国人不善于预见未来的危险性,保持和谐。
4、个性自由与团结协作
西方人十分珍视个人自由,喜欢随心所欲,独往独行,不愿受限制。中国文化则更多地强调集体主义,主张个人利益服从集体利益,主张同甘共苦,团结合作,步调一致。
二、社会关系的差别
1、平等意识与等级观念
西方人平等意识较强,无论贫富,人人都会尊重自己,不允许别人侵犯自己的权利。同时人人都能充分地尊重他人。在美国,很少人以自己显赫的家庭背景为荣,也很少人以自己贫寒出身为耻,因他们都知道,只要自己努力一定能取得成功的。正如美国一句流行的谚语所言: “只要努力,牛仔也能当总统。”
新中国虽已建立近五十年,但传统的君臣、父子等级观念在中国人的头脑中仍根深蒂固。父亲在儿子的眼中、教师在学生的眼中有着绝对的权威,家庭背景在人的成长中仍起着相当重要的作用。中国人重视传统的观念,论资排辈,等级森严。而在英美国家,论辈简单含混,界限不清。中国人对比自己年长的人根据不同的身份和地位分别给予不同的称号。西方国家没有这个习惯。
2、核心家庭与几代同堂
美国式的家庭结构比较简单:父母以及未成年孩子,称之为核心家庭。子女一旦结婚,就得搬出去住,经济上也必须独立,父母没有义务资助子女。这种作法给年青人提供最大限度的自由,并培养其独立生活的能力,但同时也疏远了亲属之间的关系。
中国式的家庭结构比较复杂,传统的幸福家庭是三代同堂或四代同堂。在这样的家庭中,老人帮助照看小孩,儿孙们长大后赡养老人,家庭成员之间互相依赖,互相帮助,密切了亲情关系。然而,这种生活方式不利于培养年青人的独立能力。
三、社会礼仪的差异
对中国人来讲询问对方的姓名、年龄,婚姻状况、工资收入、家庭生活等个人问题均被视为对对方的关心,是亲近的表示。而西方人很讨厌别人问及年龄与收入等个人私事,认为触犯了个人的隐私权。
中国人路遇熟人总爱寒暄道:“吃饭了吗?”、“到哪儿去?”、“上班呀?”等。在我们看来这是一种有礼貌的打招呼用语,可在西方文化里这不是属于问候语,而是实质性的问题。他们会认为你想请他吃饭或者干涉其私事,会引起误解。西方人见面,通常招呼道: “Hello!”、“how do you do!”、“Nice day, isn’t it?”
对于别人的赞扬,中国人通常表示谦虚,并有一套谦虚之词,象“惭愧”、“哪里”、“寒舍”、“拙文”等。而西方人总是高兴地回答“thank you”以表接受。中国人用“谢谢”的场合较西方人少,尤其是非常亲近的朋友和家庭成员之间不常说“谢谢。”而西方人整天把“thank you”挂在嘴边,即使是亲朋好友和家庭成员之间也常如此。
中国人收到礼物时往往放在一边,看也不看(生怕人家说贪心)。而西方人收到礼物时要当着客人的面马上打开并连声称好。中国人殷勤好客,一杯杯地斟酒,一遍遍地上菜,客人不吃不行,不喝也不行,使西方人觉得难以对付。而西方人的习惯是:Help yourself, please!,吃多少喝多少完全由自己决定,强行劝吃劝喝被视为不礼貌。
中国人送客人时,主人与客人常说:“慢走!”、“小心点!”、“再见, 走好啊!”、“你们进去吧!”、“请留步”等。而西方人只说: “Bye Bye!”、“ See you later!”、“See you next time!”、“Goodnight!”
在中国,翘起二郎腿面向客人坐着是大为不敬的,可这种坐姿在英国却被认为能消除紧张情绪,缓和关系,活跃气氛。
四、社会习俗的差异
1、对女性的态度
美国妇女和中国妇女的地位都不高,但美国妇女却有幸能享受许多传统的骑士习俗,尊重妇女的礼节在美国社会随处可见:男士为女士开门;扶女士下车;在马路上,男士走外侧,女士走内侧,以给女士提供保护;女士进餐厅时,所有的男士都要起立;餐桌前,男士要为女士拉开椅子,待女士站好了位置再把椅子送回女士的身后,请她就坐。中国社会对女性的照顾和礼节比较而言似乎要少一些。
2、对婚姻的态度
西方人的婚姻观与中国人的婚姻观有着极大的不同。因为他们认为:婚姻纯属个人私事,任何人不能干涉;同时婚姻不属于道德问题。一个人有权选择和他A 她最喜欢的人生活在一起,一旦发现现有的婚姻是一个错误,他A 她有权作第二次选择。如果夫妇一方爱上了第三者,任何一方都不会受谴责。在他们看来:强迫两个不相爱的人生活在一起是残忍的。
中国人的婚姻相对来说比较稳定。这是因为中国人把婚姻当作人生的头等大事,每个人都谨慎对待,认真选择,一旦决定了,就不会轻易改变。而且中国人一向把婚姻当作一个严肃的道德问题,喜新厌旧,或是第三者插足都被认为是极不道德的。
3、民情风俗
中国人咏菊颂龙,西方人常常觉得不可思议。意大利人认为菊花是丧事之花,是不吉利的。美国人认为龙是邪恶的动物。
中国人指自己时往往用食指指自己的鼻子,而西方人认为这个手势有点滑稽可笑。
表示“无可奈何”、“无可奉告”时耸耸肩,摊开双手这个动作,在中国是见所未见。然而两个同性手拉手同行或者两个同性一起跳舞在中国却是司空见惯,习以为常,可在西方则会被人看作“同性恋”。
了解中西方文化差异对于提高跨文化交际能力有着极其重要的意义,它能帮助我们正确理解西方人的言行,在交际过程中,充分了解对方,尊重对方的习俗,以取得最佳的交际效果。
5. 研究中西方文化差异的研究性学习 不知道怎么写 求助~
饮食观念
欧洲人都说世界上有三大美食,每一个版本里都有中国和法国的,只有关于第三家却说法不一,有说是意大利的,也有说是土耳其、突尼斯或摩洛哥等国的。尽管相持不下,但大家都有个共识,饮食常能反映出不同民族的生活习惯和文化思维等方面的差异。
一次在中餐馆举行宴会,饭店菜上得很慢,不知不觉中过去了近两个小时,但菜似乎才上了一半。临座的一位女士是第一次参加中餐宴会,忍不住问我,你们中国人请客都上这么多菜吗?我说,在中国还要多,通常是10道以上。她很惊讶,连说中国的宴会实在太丰富了,难怪中国的美食很有名。但过了一会儿,她又问我,有个现象很奇怪:中国人吃饭每次都上那么多菜,可为什么都长得那么瘦。而法国入每次菜很少,但为什么都比中国人胖呢?
我一时语塞,但又觉得她问得多少有点道理,因为那天同桌的几个中国人都显得比较瘦弱,而几个法国人个个人高马大。想了想,和她讲了自己的一点想法:中国是个好客的民族,只有上了一桌子菜才觉得没怠慢客人。另外中国人有时候更注重形式,所以在中国的烹调里,菜的样式千变万化,具体到每一道菜又非常讲究色香味的搭配。而欧洲人似乎更实际一些,在菜的花色变化上下的工夫显然不如中国,但讲究的是其营养的搭配和保护。这是中、法饮食观念的重要差异,多少也反映出了中法文化性格的不同。
对色彩的认识
每个人都有自己喜欢的颜色,一个国家和民族也一样,对不同颜色的喜好从整体上可以反映出一个民族或者国家的审美情趣与好恶倾向。
有一次碰到欧盟委员会的一对教授夫妇,谈起上海APEC会议上各国领导人穿的中国民族服装,他们都说非常好看,但有一点不太明白,为什么亚洲领导人大多穿红色,而西方领导人则多选择了蓝色。我说颜色都是领导人自己选定的。大概亚洲国家有着相同的文化背景,红色在中国文化里,也可能在整个亚洲文化中都代表着幸运、财富和吉祥如意,所以亚洲领导人都不约而同地选择了红色。我反问他们,蓝色在西方文化里代表什么?他们说西方人认为,蓝色代表冷静和沉着。
想了想,我又补充说东西方文化差异实在是太大了,比如说龙在中国是民族的象征,而在比利时的蒙斯市则有一个打龙节,龙被视作恶魔,被传说中的保护神圣·米歇尔杀掉了,因此特意搞打龙节来庆贺除灾弊感谢米歇尔。教授夫妇也非常认同东西方文化差异的巨大,并认可文化需要交流。
思维方式
中西方的文化差异还表现在诸多方面,但简单加以概括其实并不复杂:反映到思维方式上是抽象和具象的差别,反映到生活态度上则似乎可以理解为西方人更加实用,而中国人则多少更偏重一些精神感受。比如把法语单词和中文文字加以比较,这一点就很明显。中国文字造词多注重形象,而法文里更多地注重考虑的是实用价值。像中文里的名片,法文里直译就是访问用的卡片,而航空母舰在法文里叫载飞机的军舰等等,都是从实际用途出发来造词的。而像压照片用的玻璃板,我们也是从其使用价值角度来造的词,但法国人就更加直观了,直译就是“放在照片上面的”。
反映到绘画上更是如此。大家都知道中国画的大开大阖、泼墨写意和欧洲油画讲究的人体比例和光学原理等完全是属于两个风马牛不相及的技术范畴,似乎很难有共同语言。欧洲人有时不太能够理解我们过于抽象的艺术表现手法,我们有时也会认为欧洲人的艺术技巧过于写实本分,缺乏灵气。看多了欧洲绘画史上被奉为经典的宗教题材画作,中国人有时在感叹其技法写实细腻的同时,也会感慨欧洲大师们想象力的贫乏:为了说明天使在飞,就非得给那些可爱的小精灵们加上一双翅膀。而我们的祖先不也画了几千年了吗,在那些美丽的仙女旁边加上几朵白云,她们不就飞起来了吗?多有意境,多有想象空间啊。
这就是文化的差异。但是,差异带来的并不总是分歧,它恰恰给文化艺术大师们留下了广阔的创作空间,如能从中找到一个准确的结合点,那不仅会给两个民族,而且也会给整个世界带来一种更具包涵意义的和谐与美丽,比如赵无极的画作就体现出了文化交融的无尽魅力。
6. 求:(高中)服饰与文化的研究性学习,怎么做实验,我要填报告单!好心人帮忙想想!
也许你可以动手做一个缩小比例的服装……研究一下服饰的剪裁等等。
尤其是如果跟文化扯上关系,那就可以谈谈东西方传统服饰不同的剪裁方法(平面剪裁vs立体剪裁)、配色方案啊等等。找找剪裁图,然后可以用布料或者纸(- -b)做一个小比例的服装。
7. 中西方文化差异的研究性学习报告册怎么写呀急急急急急急急
这很简单,先搜一下中国古老文化和近代文化的有关资料结合西方的文化资料进行有序的总结与概括,最好写成一篇文章,最后总结自己的感受与想法就行了。
(这是俺个人想法,不晓得能否帮到你,如有错误敬请原谅哦!)
以下是我搜到的一些知识,希望能帮到你:
饮食观念
欧洲人都说世界上有三大美食,每一个版本里都有中国和法国的,只有关于第三家却说法不一,有说是意大利的,也有说是土耳其、突尼斯或摩洛哥等国的。尽管相持不下,但大家都有个共识,饮食常能反映出不同民族的生活习惯和文化思维等方面的差异。
一次在中餐馆举行宴会,饭店菜上得很慢,不知不觉中过去了近两个小时,但菜似乎才上了一半。临座的一位女士是第一次参加中餐宴会,忍不住问我,你们中国人请客都上这么多菜吗?我说,在中国还要多,通常是10道以上。她很惊讶,连说中国的宴会实在太丰富了,难怪中国的美食很有名。但过了一会儿,她又问我,有个现象很奇怪:中国人吃饭每次都上那么多菜,可为什么都长得那么瘦。而法国入每次菜很少,但为什么都比中国人胖呢?
我一时语塞,但又觉得她问得多少有点道理,因为那天同桌的几个中国人都显得比较瘦弱,而几个法国人个个人高马大。想了想,和她讲了自己的一点想法:中国是个好客的民族,只有上了一桌子菜才觉得没怠慢客人。另外中国人有时候更注重形式,所以在中国的烹调里,菜的样式千变万化,具体到每一道菜又非常讲究色香味的搭配。而欧洲人似乎更实际一些,在菜的花色变化上下的工夫显然不如中国,但讲究的是其营养的搭配和保护。这是中、法饮食观念的重要差异,多少也反映出了中法文化性格的不同。
对色彩的认识
每个人都有自己喜欢的颜色,一个国家和民族也一样,对不同颜色的喜好从整体上可以反映出一个民族或者国家的审美情趣与好恶倾向。
有一次碰到欧盟委员会的一对教授夫妇,谈起上海APEC会议上各国领导人穿的中国民族服装,他们都说非常好看,但有一点不太明白,为什么亚洲领导人大多穿红色,而西方领导人则多选择了蓝色。我说颜色都是领导人自己选定的。大概亚洲国家有着相同的文化背景,红色在中国文化里,也可能在整个亚洲文化中都代表着幸运、财富和吉祥如意,所以亚洲领导人都不约而同地选择了红色。我反问他们,蓝色在西方文化里代表什么?他们说西方人认为,蓝色代表冷静和沉着。
想了想,我又补充说东西方文化差异实在是太大了,比如说龙在中国是民族的象征,而在比利时的蒙斯市则有一个打龙节,龙被视作恶魔,被传说中的保护神圣·米歇尔杀掉了,因此特意搞打龙节来庆贺除灾弊感谢米歇尔。教授夫妇也非常认同东西方文化差异的巨大,并认可文化需要交流。
思维方式
中西方的文化差异还表现在诸多方面,但简单加以概括其实并不复杂:反映到思维方式上是抽象和具象的差别,反映到生活态度上则似乎可以理解为西方人更加实用,而中国人则多少更偏重一些精神感受。比如把法语单词和中文文字加以比较,这一点就很明显。中国文字造词多注重形象,而法文里更多地注重考虑的是实用价值。像中文里的名片,法文里直译就是访问用的卡片,而航空母舰在法文里叫载飞机的军舰等等,都是从实际用途出发来造词的。而像压照片用的玻璃板,我们也是从其使用价值角度来造的词,但法国人就更加直观了,直译就是“放在照片上面的”。
反映到绘画上更是如此。大家都知道中国画的大开大阖、泼墨写意和欧洲油画讲究的人体比例和光学原理等完全是属于两个风马牛不相及的技术范畴,似乎很难有共同语言。欧洲人有时不太能够理解我们过于抽象的艺术表现手法,我们有时也会认为欧洲人的艺术技巧过于写实本分,缺乏灵气。看多了欧洲绘画史上被奉为经典的宗教题材画作,中国人有时在感叹其技法写实细腻的同时,也会感慨欧洲大师们想象力的贫乏:为了说明天使在飞,就非得给那些可爱的小精灵们加上一双翅膀。而我们的祖先不也画了几千年了吗,在那些美丽的仙女旁边加上几朵白云,她们不就飞起来了吗?多有意境,多有想象空间啊。
这就是文化的差异。但是,差异带来的并不总是分歧,它恰恰给文化艺术大师们留下了广阔的创作空间,如能从中找到一个准确的结合点,那不仅会给两个民族,而且也会给整个世界带来一种更具包涵意义的和谐与美丽,比如赵无极的画作就体现出了文化交融的无尽魅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