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原創代寫 » 古代寫給好友的一封信
擴展閱讀
中國網路原創新人樂團 2021-03-31 20:26:56
黨政視頻素材 2021-03-31 20:25:44
廈門大學統計學碩士 2021-03-31 20:25:36

古代寫給好友的一封信

發布時間: 2021-03-30 16:50:03

❶ 古人寫信 範文

一、書信開頭語

惠書敬悉,情意拳拳。 接獲手書,快慰莫名。 昨得手書,反復讀之。

諭書敬讀,不勝欣慰。 拳拳盛意,感莫能言。 頃接手示,甚欣甚慰。

久不通函,至以為念。 前上一函,諒已入鑒。 喜接來函,欣慰無量。

頃奉惠函,謹悉一切。 頃接手示,如見故人。 得書甚慰,千裡面目。

二、結束語

結尾問候語,是問候受信人安好。

草率書此,祈恕不恭。 匆此先復,余後再稟。 特此致候,不勝依依。

臨書倉卒,不盡欲言。 謹申數字,用展寸誠。 書不盡意,余言後續。

諸不具陳。謹申微意。 請長紙短,不盡依依。 言不盡思,再祈珍重。

日來事忙,恕不多談。 專此奉復辟。 手此奉復。 敬候回諭。

三、常用書信套語

提稱語,用在對方稱呼後面,表示尊敬——

父母:膝下、膝前、尊前、道鑒

長輩:幾前、尊前、尊鑒、賜鑒、道鑒

師長:函文、壇席、講座、尊鑒、道席、撰席

平輩:足下、閣下、台鑒、大鑒、惠鑒

同學:硯右、文幾、台鑒

晚輩:如晤、如面、如握、青覽

女性:慧鑒、妝鑒、芳鑒、淑覽

(1)古代寫給好友的一封信擴展閱讀

我國歷史文化悠久,是有名的禮儀之邦。人們的社會交往和思想感情交流,大多通過一定的禮儀形式和一定的文化活動方式來進行。在實際生活中,每個人都經常使用到一系列的應用文,如傳統的書信、名片、柬貼、啟事、題詩題詞、對對聯等,現代的如電報、傳真、特快專遞、電子郵件等。這些應用寫作包含著豐富的禮儀內容,具有中華民族濃厚的文化色彩。

書信是一種向特定對象傳遞信息、交流思想感情的應用文書。「信」在古文中有音訊、消息之義,如「陽氣極於上,陰信萌乎下。」(揚雄:《太玄經·應》),另外,「信」也有託人所傳之言可信的意思,不論是託人捎的口信,還是通過郵差郵遞的書信用語言文字向特定對象傳遞信息和進行思想感情交流的信、

一是有運用文字述說事情原委和表達自己思想感情的能力。

二是具備相應的書寫工具。

三是有人進行傳遞。

親筆給親戚朋友寫信,不僅可以傳達自己的思想感情,而且能給受信人以「見字如面」的親切感;科技不斷進步,又相繼出現了電話、電報、郵寄錄音帶、錄像帶、電子郵件等交流信息的手段,可以預見,未來電子郵件這一新興的手段會被越來越多的人運用。

隨著社會的發展,人與社會的關系也在進行重新建構,書信的運用除傳統用法,即公函私函之外,一個新的發展動向便是原先私函類中因為個人需要而向政府機構、企事業單位、知名學者等個人所發的事務性的信件,這一類信件的使用量逐漸增多,值得注意。我們將其稱為個人公文。

另外,在古代書信作為主要的通信來源,它不僅僅傳達著國與國的文化交流,同時也傳遞著人們思想的情懷(對家鄉父老、對愛人、對朋友...)。還起到了報平安的深層含義。

❷ 古代寫信的格式

1、稱謂後附提稱語,用於文言書信,如垂鑒、賜鑒、鈞鑒、尊鑒、台鑒。

鑒,即古代鏡子,有審察的意思。用作書信提稱語,就是請閱看的客氣說法。垂,含居高臨下之義。賜,上給予下叫做賜。鉤,古以鉤陶喻國政,後稱宦官多冠以鉤宇。垂鑒、賜鑒、鈞鑒,多用於對上、致年高德韶者的信中。尊鑒,可用於尊長,也可用乎輩。台鑒適用較廣,「台」有「高」義,對熟識或不熟識的尊長、平輩,皆可使用。

2、啟辭,就是信文的開場白,或寒暄客套,或提示寫信原委等。啟辭理應屬於信件正文的一部分,由於舊時尺牘中,這部分形成了一系列的套語。

(1)表示寫信人以誠懇的態度,請受信人閱讀信文。如:敬稟者。寫信人自稱是恭敬地稟陳事情的人,表示下面是所要稟告的話,用於致父母尊長的信,如「母親大人膝下,敬稟者」。

(2)根據具體情況,或作寒喧客套,或提示寫信原委等。如:頃誦華箋,具悉一切。意為看到你的來信,我知道了一切原委。

3、正文,信的正文,即寫信人對收信人說的話,這是書信的主體。

正文從信箋的第二行開始寫,前面空兩字。如果啟辭單獨成行,正文可在啟辭的下一行空兩宇開始書寫。書信的內容各不相同,寫法上也無需一律,以表情達意准確為原則。

一般說來,應先談談有關對方的事情,表示關切、重視或謝意、敬意,然後再談自己的事情。正文寫好後,如發現內容有遺漏,可補充寫在結尾後面;或寫在信右下方空白處,並在附言之前加上「另」、「又」等字樣;或在附言的後面寫上「又及」或「再啟」字樣。

4、結語,即信文的結束語,理應屬正文的一部分。但與「啟辭」相仿,舊式書信中也形成了一系列常用結語套辭,現時各界文化人士的書簡中,仍頻見使用。

5、署名,就是在正文結尾的右下方簽署寫信人姓名。如果是寫給熟識的親屬友人的,可只寫名字,不必寫姓;或在名字前面,加上自己的稱呼,如:弟、侄、晚等。稱呼與名字之間,可略空半字地位;或者將稱呼用小字寫在名字的左上方。

6、在署名或啟稟詞後面,寫上撰信的年月日,也可把日期寫在下一行署名的右下方。另外,還可以在日期之後,寫上撰信時的處所、氛圍、心境等,如「舟中」、「燈下」、「萬籟俱寂」之類。

(2)古代寫給好友的一封信擴展閱讀:

書信的格式一般要注意地位、抬頭、分行、稱謂、結尾。

所謂地位,即收信人姓名稱謂寫於起首頂頭第一行。發信人的署名在全張信箋的二分之一以下。

抬頭是指舊式書信,對年長的受信人空一格或另起一行,以示尊敬。

分行是為避免雜亂無章而採用的分段陳述。每段開始前空二個字,述及不同內容時分幾段書寫。

稱謂,不同身份有不同用語。如對於父母用膝下、膝前;對於長輩用尊前、尊右、前鑒、鈞鑒、侍右;對於平輩用台啟、大鑒,惠鑒、台右;對於婦女用懿鑒、慈鑒;對於老師要用函丈、壇席……等。現時,一般已不用了,多以同志、先生等作為尊稱,如加上惠鑒,台鑒,賜鑒,等也未嘗不可。

信寫好以後,加上結尾語,俗稱「關門」。有如「敬頌鈞安」、「即問近好」、「敬祝健康」、「此致敬禮」,以及較古樸形式的春安、冬安、日棋,刻祉…… 在社交上用「專頌台安」。

參考資料:網路-書信

❸ 古人朋友之間書信往來的詩詞分析

書信大行天下與造紙術的發明有關。一管狼毫(無狼羊亦可)、一紙素箋,寫不盡上下古今多少事;一聲問候、一聲呼喚,寄不盡山長水遠相思情。古代關山阻隔,交通不便,通信便成為親人與親人之間、朋友與朋友之間聯絡的重要方式。即使是近在咫尺,古代閨訓也不允許懷春少女踏出閨門半步。粉牆高閣,雕欄重簾,遮斷了多少佳人夢;書生寄語,小姐題詩,演繹了多少傳奇事。「私訂終身後花園,落難公子中狀元」,這些寄託古人美好願望的大團圓式的結局,其中的反反復復,曲曲折折,還不是書信為雙方連起了紅線。

山高地遠,鴻雁傳書;江頭河尾,魚傳尺素,在浩如煙海的古人書札中,蘊涵著多少濃濃的親情和厚誼。「大人尊前,叩請金安」,「惠書敬悉,思意綿綿」這是遊子對父母的思念;「接獲手書,快慰莫名」,「別來良久,甚以為懷」,這是長輩對晚輩的牽掛;「海天在望,不盡依依」,「紙短心長,甚為至念」,這是友人對友人之間的關切;「別後縈思,愁腸日轉」,「春寒料峭,善自珍重」,這是怨女對曠夫的企盼。即使是革命領袖,在書信中也念念不忘敬師之情。「誨諭勤勤,感且不盡」,「世局多故,為國自珍」,便是毛澤東信中致師之語。

古代不比當今,不管什麼人,不管什麼狗屁文章,只要花點錢便可以出書。無論是高人學士,遷客騷人,詩稿文稿大都是在友人之間詩酒唱和中保存下來的。古人出一本書,,出一本詩集,那是十分奢侈的事情,面壁十年,皓首窮經,不鬧出個名氣,那是出不起書的,李白、杜甫莫不是晚年出書。即使是李賀,可說得上是千古留名的大詩人,因為他死得太早,詩集還是後代的「粉絲」們刊印出來的。因此古代詩詞文賦的流傳形式,往往靠書信,而且有的本身就是書信。例如李白的「送友人」、「答王十二寒夜獨酌有懷」、「金陵酒肆留別」、「贈孟浩然」、「渡荊門送別」。杜甫的「寄韓諫議」、「奉濟驛重送嚴公四韻」。白居易的「自河南經亂關內阻飢兄弟離散各在一處因望月有感聊書所懷寄上浮梁大兄與潛七兄烏江十五兄兼示符離及下 弟妹」,這是一首七律,僅標題就有四十九字,大意是說在戰亂的時期,白居易從河南到關內,飢餐渴飲、兄弟離散,望月而引發思念之情,接著就列出一串人名,這不是書信又是什麼。因是文言,人們大都能看懂或記住詩,而這些有點拗口的標題,往往不被人所記憶了。再看詩內四句:「弔影分為千里雁,辭根散作九秋蓬。共看明月應垂淚,一夜鄉心五處同。」這不是詩化的書信語言嗎?

「往事高低半枕夢,故人南北數行書」,這是安定環境中往事縈懷的一種心境,掛念而不擔心;「烽火連三月,家書抵萬金」寥寥十字,身處戰亂,怎一個思念了得;「相思處,一紙紅箋,無限淚痕」,這是有情人之間的無奈感嘆。最感人的,莫過於陸游與前妻唐婉不期而遇而在沈園影壁上題詩(詞)相寄的「釵頭鳳」。陸游說:「桃花落,閑池閣,山盟雖在,錦書難托」。唐婉說:「小風干,淚痕殘,欲箋心事,獨倚斜欄」。一個是「山盟雖在,錦書難托」,一個是「欲箋心事,獨倚斜欄」,兩情相悅,卻不能所屬,連互相寄封信都那樣難,不得已發出了「難!難!難!」、「莫!莫!莫!」的感嘆,這是多麼深摯無比,令人窒息的愛情啊!一張尺素、一紙紅箋,承載著古來多少深摯的情感啊!記得上中學時,本人尚是個不知愛情為何物的愣頭青的時候,看了陸游和唐婉的故事以及他們的題壁詩詞,沉沉焉以感胸內憋悶潸然而淚下。綿綿真情,一字一淚,已使紅箋盡濕,這些詩句把書信在人生中的重要價值已表現殆盡,它已成為生活的一部分。況且還有那麼多關於書信的傳說呢,《柳毅傳書》、《紅葉題詩》,使書信更是蒙上了一層神秘色彩,朦朧而美麗。那傳遞書信驛路上來去匆匆的馬蹄,在黃塵中踏下的是平仄交互、紙短情長的詩句;我們似乎已經看到撩起簾幕遙望天際征鴻的少婦了,那是一幅望眼欲穿的哀艷的圖畫,給後人以不盡的幽思。而太史公的《報任安書》、丘遲的《與陳伯之書》,清代袁枚的《小倉山房尺牘》等,不僅內容豐富,且篇篇都是美文,感今懷舊,多少情思留在紙上!至於曾國藩家書、魯迅書信、傅雷家書已成為經典.那是他們內心的剖白,是經風歷雨後的大徹大悟,也是智者對同輩以及後代的諄諄叮囑,說它們是我們民族的優秀文化遺產,毫不過分。

當今已是信息時代,通訊從來也沒有現在這般快捷。網路覆蓋著整個世界,偌大的地球似乎已變成了彈丸之地,不要說天涯海角可以朝發夕至,就是天上人間也可以瞬息相通。這固然給人們的生活帶來了極大的方便,然而人與人之間、地域與地域之間似乎已沒有了時間和空間距離,總使人感到在生活中少了些情思和詩意。 在今天能夠認真寫一封信的人已經不多了。令人望眼欲穿的時間距離縮短了,空間拉近了,成了零距離,這邊一句簡訊,那邊一句調侃;這邊一聲「哈羅」,那邊一聲「OK」,在電話(手機)兩端,復雜的感情簡化了,兩人之間感情的細節被電波刪節了。即便有書信往來,也是形同公文,沒有感情,沒有詩意,更不會有故事和傳說。這對於當代人來說,究竟是幸呢還是不幸?我總覺得再先進的東西也代替不了感情,感情不分落後於先進,她可以穿越古今,跨越時空,即使應用網路這一先進載體,也別忘了把感情融入其中,多一些細膩,多一份情感,讓感情像一羽飛鴻,把你的心,我的心,把大家的心連在一起。

❹ 求幾篇古代書信範文

《怨郎詩》卓文君

一別之後,二地相思,只道是三四月,又誰知五六年。七弦琴無心彈,八行書無可傳,九曲連環從中折斷,十里長亭望眼欲穿。百思想,千繫念,萬般無奈把君怨。萬語千言說不完,百無聊賴十倚欄。重九登高看孤雁,八月中秋月圓人不圓。七月半,秉燭燒香問蒼天。六月伏天人人搖扇我心寒。五月石榴似火紅,偏遭陣陣冷雨澆花端。四月枇杷未黃,我欲對鏡心意亂。急匆匆,三月桃花隨水轉;飄零零,二月風箏線兒斷。噫,郎呀郎,恨不得下一世,你為女來我做男。

《我儂詞》管道升

「你儂我儂,忒煞多情;情多處,熱如火;把一塊泥,捻一個你,塑一個我,將咱兩個一齊打破,用水調和;再捻一個你,再塑一個我。我泥中有你,你泥中有我;與你生同一個衾,死同一個槨。」

林覺民•與妻書

意映卿卿如晤:
吾今以此書與汝永別矣!吾作此書時,尚為世中一人;汝看此書時,吾已成為陰間一鬼。吾作此書,淚珠和筆墨齊下,不能書竟,而欲擱筆。又恐汝不察吾衷,謂吾忍舍汝而死,謂吾不知汝之不欲吾死也,故遂忍悲為汝言之。
吾至愛汝!即此愛汝一念,使吾勇於就死也!吾自遇汝以來,常願天下有情人都成眷屬,然遍地腥雲,滿街狼犬,稱心快意,幾家能夠?司馬青衫,吾不能學太上之忘情也。語雲,仁者「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吾充吾愛汝之心,助天下人愛其所愛,所以敢先汝而死,不顧汝也。汝體吾此心,於悲啼之餘,亦以天下人為念,當亦樂犧牲吾身與汝身之福利,為天下人謀永福也。汝其勿悲。
汝憶否四五年前某夕,吾嘗語曰:「與使吾先死也,無寧汝先吾而死。」汝初聞言而怒,後經吾婉解,雖不謂吾言為是,而亦無辭相答。吾之意蓋謂以汝之弱,必不能禁失吾之悲,吾先死留苦與汝,吾心不忍,故寧請汝先死,吾擔悲也。嗟夫,誰知吾卒先汝而死乎!
吾真不能忘汝也!回憶後街之屋,入門穿廊,過前後廳,又三四折有小廳,廳旁一室為吾與汝雙棲之所。初婚三四個月,適冬之望日前後,窗外疏梅篩月影,依稀掩映,吾與汝並肩攜手,低低切切,何事不語,何情不訴!及今思之,空餘淚痕!又回憶六七年前,吾之逃家復歸也,汝泣告我:「望今後有遠行,必以告妾,妾願隨君行。」吾亦既許汝矣。前十餘日回家,即欲乘便以此行之事語汝,及與汝相對,又不能啟口;且以汝之有身也,更恐不勝悲,故惟日日呼酒買醉。嗟夫!當時余心之悲,蓋不能以寸管形容之。
吾誠願與汝相守以死。第以今日事勢觀之,天災可以死,盜賊可以死,瓜分之日可以死,奸官污吏虐民可以死,吾輩處今日之中國,國中無地無時不可以死!到那時使吾眼睜睜看汝死,或使汝眼睜睜看我死,吾能之乎!抑汝能之乎!即可不死,而離散不相見,徒使兩地眼成穿而骨化石,試問古來幾曾見破鏡能重圓,則較死為苦也。將奈之何?今日吾與汝幸雙健;天下人人不當死而死,與不願離而離者,不可數計;鍾情如我輩者,能忍之乎?此吾所以敢率性就死不顧汝也!吾今死無余憾,國事成不成,自有同志者在。依新已五歲,轉眼成人,汝其善撫之,使之肖我。汝腹中之物,吾疑其女也,女必像汝,吾心甚慰;或又是男,則亦教其以父志為志,則我死後,尚有二意洞在也,甚幸甚幸!
吾家後日當甚貧,貧無所苦,清靜過日而已。
吾今與汝無言矣!吾居九泉之下,遙聞汝哭聲,當哭相和也。吾平日不信有鬼,今則又望其真有。今人又言心電感應有道,吾亦望其言是實,則吾之死,吾靈尚依依旁汝也,汝不必以無侶悲!
吾生平未嘗以吾所志語汝,是吾不是處。然語之,又恐汝日日為吾擔憂。吾犧牲百死而不辭,而使汝擔憂,的的非吾所忍。吾愛汝至,所以為汝謀者惟恐未盡。汝幸而偶我,又何不幸而生今日之中國!吾幸而得汝,又何不幸而生今日之中國,卒不忍獨善其身!嗟夫!巾短情長,所未盡者尚有萬千,汝可摹擬得之。吾今不能見汝矣!汝不能舍吾,其時時於夢中尋我乎!一慟!
辛亥三月念六夜四鼓,意洞手書。
家中諸母皆通文,有不解處,望請其指教。當盡吾意為幸!
1911年3月26日

❺ 古人怎樣寫信

1。信紙:八個紅線豎格,稱「八行書」;
2。筆:毛筆;
3。信封:牛皮紙;重要公文、重要文件,要用「函」裝著;「信函」、「來函」一詞由此而來;
4。格式:古人有「尺牘」,就是信箋樣本、範本、格式標准、用語規范、稱呼規范;
5。古人寫作、寫信,字簡意切,不拖泥帶水。幾句話,說清就得,沒有廢話。
古人把信叫「書信」。百姓寄個信,可是個大事情。得求識字的人寫,念。還得千恩萬謝的。
剛剛解放時,大街小巷都有「代寫書信」的攤子。居民、賣苦力的外地人、士兵都是常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