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原創代寫 » 賽馬二胡原創
擴展閱讀
中國網路原創新人樂團 2021-03-31 20:26:56
黨政視頻素材 2021-03-31 20:25:44
廈門大學統計學碩士 2021-03-31 20:25:36

賽馬二胡原創

發布時間: 2021-03-29 20:56:40

❶ 二胡賽馬曲金典賞析

在搜譜網上去搜一下,就出來了,既有樂譜,又有音頻。

❷ 幫忙找一下這個百度MP3 搜 賽馬 二胡 改編版的二胡曲《賽馬》的視頻或者出處。100分

聽過了,你說的這兩個(4.1和4.2M),不是《賽馬》,而是笛子名曲《牧民新歌》,曲子都搞錯了,真不知道發資源的人啥腦子。

❸ 二胡 賽馬的原創作者是誰

主題是蒙古族民歌《紅旗歌》。黃懷海先生從這首民歌中得到創作靈感憑借自己嫻熟的二胡演奏技巧,把一首僅有四句十六小節的民歌,升華為一首風靡全國,響徹海內外的傳世之作。

❹ 二胡賽馬聲音描寫的片段

《賽馬》與《江河水》兩曲都是二胡演奏家黃海懷創作與改編的。1963年第四屆「上海之春」舉行的二胡比賽上,黃海懷一曲《賽馬》引起了專業音樂家與聽眾們的轟動。此曲雖然結構不大,表現的情感也較為單一,但正由於短小而容易上手演奏,現已成為演奏機會最多,最受演奏者和聽眾喜愛的二胡曲目之一。「賽馬」作為一種民間的娛樂體育活動一直很受人們的歡迎。尤其是少數民族如蒙古族等,每年的「那達慕」盛會上,「賽馬」是必不可少的娛樂體育活動。過去時代那達慕大會期間要進行大規模祭祀活動,喇嘛們要焚香點燈,念經頌佛,祈求神靈保佑,除災消難。現在,那達慕大會的內容主要有摔跤、賽馬、射箭、套馬、下蒙古棋等民族傳統項目,有的地方還有田徑、拔河、排球、籃球等體育競賽項目。每當夜幕降臨時,草原上飄盪著悠揚激昂的馬頭琴聲,篝火旁男女青年輕歌曼舞,人們沉浸在節日的歡樂之中。二胡曲《賽馬》就是描寫賽馬時駿馬賓士,賽馬手興高采烈一爭高低的情景。
《賽馬》 黃海懷創作。樂曲分為兩部分,一是描寫眾馬奔騰、奮蹄疾馳的。先是奔放、熱烈地[引子],由附點長音與16分音符短音相協,渲染了賽馬場面熱烈歡快的氣氛:

緊接著的旋律是以堅定的4分音符長音與上述緊促的節奏音型相對比,這兩個部分連起來,一氣呵成演奏,構成樂曲羽調式的第一主題:

二是表現賽馬場上賽手們心裡歡唱性的第二主題。這四個樂句整齊而分明,仍採用羽調式,像是賽手們心裡哼唱著歡樂的歌兒,愉快而緊張地進行著賽馬:


必須指出的是,最早黃海懷的版本,並不是這個旋律。而是完整奏出傳統內蒙民歌《紅旗》,這個旋律具有舞曲的性質,現記錄如下:

前例現在的版本是由沈利群創作的,顯然是根據內蒙新民歌《牧馬青年》(短歌)改寫的。似乎改寫後的旋律內蒙地方風格更濃、韻味更足了。它的第1、2樂句的前兩小節相同,後兩小節及落音不同,是一種換尾對比;第2、3樂句則是前兩小節不同,後兩小節相同,是一種傳統的換頭對比;第4句則是自成一句。因此,這4句不像是通常的起、承、轉、合4句式樂段結構,而似乎是一種不間斷地作承遞的結構形式。在演奏上這個tr的奏法,對蒙古草原風格的表現起到很大的作用。蒙古族歌唱或馬頭琴的演奏中,經常可以發現這種小三度或大三度的顫音運用,彷彿是一種模仿牛、羊、馬的叫聲非常傳神,這是直接源於生活、但高於生活的典型藝術表現。我們在聽著名的內蒙民歌《贊歌》中就有這種唱法,的確具有蒙古族的獨特韻味,使人聽後印象深刻。因此,二胡上的演奏也要非常地到位才行。接下來是第二主題的變奏,節奏上以馬蹄式的音型為主加上頓音的奏法(即╳╳╳ ╳╳),來著力模仿賽馬時駿馬跳躍奔跑的雄姿:

在呈示和變奏了第二主題後,作者別出心裁地想出了以伴奏樂器演奏第二主題旋律,獨奏二胡用撥弦方法演奏分解和弦伴奏。這種主伴樂器倒置的表現形式,首次開創了二胡上一種特殊的、富有效果的撥奏技巧。顯然這是借鑒了小提琴上的撥弦奏法而來的:

接下來基本上是第一主題的再現,但旋律有所發展,氣氛更為熱烈,情緒更為奔放。特別是後部的馬蹄型節奏層層上翻而使樂曲達到了高潮:

在達到最高的 音後,再以大幅度的打、顫、滑音技巧模仿馬嘶之聲。似乎是某一賽馬手第一個跑到終點,他高傲地騎在馬上猛然勒緊馬繩,奔馬奮蹄而起長嘶一聲,象徵性地向全場宣示勝利。之後,全曲在乾脆利落的長音聲中結束。
《江河水》 黃海懷根據雙管獨奏曲(魯丁編曲)移植改編的。此曲原是東北地區流傳的一首民間樂曲,分為引子及一、二、三段。
【引子】是節奏自由的【散板】,雖然結構不大,但ЬB調的情調深沉而凄涼,一開始給人以一種悲蒼的感覺:

大量的裝飾音運用,正是模仿戲曲唱腔唱法而來,故而顯得有極大的表情意義。尤其是復倚音的演奏要稍急速些,而且力度要掌握得恰如其分,彷彿音都是緊貼在弓毛上似的,字(音)字(音)飽滿,個個具有內在張力。
【一】 主題運用羽調式,但與上述《賽馬》的羽調式情感不同。《賽馬》的羽調式帶有草原田園的風光,而通常的樂曲在描寫大自然時常常就會選擇羽調式來表現的。但是,在我國歷史上羽調式又常用於來表現慷慨激昂情緒的。正如《荊軻刺秦王》的歷史故事那樣:「高漸離擊築,荊軻和而歌。為變徵之聲,士皆垂淚涕泣。又前而為歌曰,『風蕭蕭兮易水寒,壯士一去兮不復還!』復為慷慨羽聲,士皆瞋目,發盡上指冠。於是荊軻遂就車而去,終已不顧。」這就是羽調式所帶來的特定情緒。即使像今天的流行歌曲,如《龍的傳人》《我的中國心》之類,也都選擇羽調式來表現的,常具有一種慷慨昂揚的成分。此段主題就是一種慷慨羽聲,雖然帶有悲痛、傾訴的情感,但也相當的慷慨、悲壯:

這是由4個樂句所組成的樂段。第1句落在低沉的羽音上,帶有較明顯的凄涼色彩。第2句以十度音程向上跳躍,表現出一種悲憤的情緒。第3句低起似乎是一聲嘆息,而後運用大跳音程,同時顫弓的運用有一種激厲的成分。樂逗的反復強調及頓音與連音的對比,有一種泣不成聲的悲痛感覺:

第4句是第1句的變化重復。雖然此段基本上運用五聲音階,旋律與節奏的進行也不復雜,但字里音間給人以一種內在的激厲,一種慷慨、悲壯、沉重之感。尤其是運用3 7定弦,低音3的音色深沉,彷彿反映了一種人民的歷史負重之感。
【二】 樂曲轉入了高大二度調,情緒轉向明朗表現出一種若有所思與釋懷的情感:

祖國浩瀚的江河水泊,似乎承載著偉大的歷史發展使命。站在江河之邊、高山之巔,凝視著波濤浪翻的江水,發出了猶如宋代大詩人蘇軾由衷的感嘆:「大江東去,浪淘盡、千古風流人物」「江山如畫,一時多少豪傑」(蘇軾《念奴嬌》)。但又彷彿帶有對人民負重苦難生活由來的一種思索:人民創造了歷史,但人民又常背負著沉重苦難的歷史十字架 ┅┅
【三】 是【一】的再現。由於轉回到原來的調性,故而開始部分的旋律與【一】不太一樣:

對於上述大二度兩調的互轉是中國傳統音樂中常用的手法。為什麼這種轉調法在中國傳統音樂中佔有特殊的地位?這與中國音樂發展的歷史與特點密切相關。而此曲是傳統大二度兩調互轉較為突出的例子,由唱名la直接轉為唱名sol非常有特點。在演奏上此曲也應突出深沉、悲憤的情緒,主要表現在運弓上要飽滿有力,常常要把弓用完拉足才行。有的音常需要有音頭,以加強情感的力度。即使是頓音在演奏上也不能過於短促,也要有一定的力度飽滿感。在表演上則要有深沉的情感意志,要體現出一種內在的份量來。必須注意演奏者形體與內在情感一定要相協,不能有任何浮誇輕飄之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