① 窗前對聯:古道長亭碧草連
深山野寺白雲隱==古道長亭碧草連
② 求一首原創的離別詩或散文..傷感一點..大俠們幫幫忙了
望盡殘陽別雙君,
殘陽盡頭岑淡雲。
長亭閣內杯狼藉,
柳長方謝復可信。
此去相距人茫茫,
男兒袖下淚擾風。
但願青鳥時時探,
衣錦之期還舊日。
岑 小而高的山 與雲為伍(舞)飄飄若仙是也 一個淡字 襯託了此事身若高居亦愁思萬絮
柳 同音劉也 此時為春末 細柳已辭去嫩滑 已謝當初之柔美 然而可待將來(對柳來說是明年)重回當初的美麗 信 ;一定得意思 此聯一語雙關 可謂薄妙
青鳥 傳信之物(現在伸意為 彼此之間相互的通訊往來
本人初來乍到 僅供參考 文章押韻欠缺 辭藻和語言的優美性有待改進 希望樓主見諒
③ 長亭序是什麼年代的
長亭久做別離送 佳人依盼鴻雁書 浮雲駐,落英疏 總是凄凄晚風涼 (二) 我在菩提樹下 冥想前世你留下的容顏 佛不解,為何還執著前世的過往 我也不解,為何已記不起你的樣貌 ...
④ 為什麼說姜夔《長亭怨慢》的小序比整首詞的價值還高
1、簡述:
因為小序不僅寫出了創作背景,還引用了非常纏綿悱惻的桓溫的話:「昔年種柳,依依漢南。今看搖落,凄愴江潭:樹猶如此,人何以堪?」
2、原詞並序
長亭怨慢·漸吹盡
姜夔
余頗喜自製曲。初率意為長短句,然後協以律,故前後闋多不同。桓大司馬雲:「昔年種柳,依依漢南。今看搖落,凄愴江潭:樹猶如此,人何以堪?」此語余深愛之。
漸吹盡,枝頭香絮,是處人家,綠深門戶。遠浦縈回,暮帆零亂向何許?閱人多矣,誰得似長亭樹?樹若有情時,不會得青青如此!
日暮,望高城不見,只見亂山無數。韋郎去也,怎忘得、玉環分付:第一是早早歸來,怕紅萼無人為主。算空有並刀,難剪離愁千縷。
3、譯文:
漸漸吹盡了,枝梢上淡香的柳絮,到處人家,柳樹濃密的綠蔭將門戶遮蔽。船兒順著彎曲回繞的河浦漸漸遠去,暮色里雲帆凌亂,匆忙往返,究竟奔向哪裡?看人間離別多矣,誰能比長亭的柳樹悄然冷寂?柳樹若是有情時,定不會長得如此青翠碧綠。
落日昏暮,高聳的城郭已望不見,只見亂岩層疊的群山無數。我難忘臨別的叮囑:「韋郎這一去呀,怎能忘記你交付給我的玉環信物。」「最要緊是記住早早歸來,我怕紅萼孤獨無人為我作主。」即使有並州製造的鋒快剪刀也枉然,亦難以剪斷萬縷離愁別苦。
⑤ 翻譯一下大學語文中的《長亭送別》,最好的答案有高追分
《長亭送別》表現崔鶯鶯和張君瑞的離愁別恨,反映「悲歡聚散一杯酒,南北東西萬里程」的送別主題,情節並不復雜。整折戲崔鶯鶯主唱,由三個場面構成:長亭路上、筵席之中、分手之時。隨著戲劇場面的轉換,作者刻意安排了三幅風景畫面,讓一個個描繪秋景的組合意象融人了戲曲空間。讀者欣賞優美的唱詞,如同陪同劇中人在如畫的風景中行進,進入了一種詩化的境界。下面的設計,淡化戲劇情節,突出對人物心理的把握、曲詞意境的感悟和戲曲語言的欣賞。
一、對人物心理的細膩刻畫
人物心理
離愁別恨:經歷艱難,始能結合,昨夜允婚,今日別離。
憂心忡忡:荒村雨露,野店風霜,無人扶持,最難調護。惴惴不安:異鄉花草,再行棲遲,停妻再娶,忘情負義。埋怨不滿:拆散鴛鴦,催逼上路,此情難訴,此恨誰知?
細膩刻畫
直抒胸臆:如「但得一個並頭蓮,煞強如狀元及第
借景言情:如「曉來誰染霜林醉,總是離人淚」。
以景襯情:如「夕陽古道無人語,禾黍秋風聽馬嘶」。
妙用修辭:如運用典故、比喻、對偶、誇張等手法。(例略)
二、對離別情境的生動描寫
1.曲詞中描寫秋景的組合意象
[端正好]長亭路上——斜暉霜林圖:碧天白雲、黃花堆積、秋風陣陣、北雁南飛
[脫布衫]筵席之中——黃葉衰草圖:颯颯秋風、黃葉紛飛、裊裊煙氣、野草零落
[一煞][收尾]分手之時古道煙靄圖:青山疏林、輕煙薄暮、夕陽古道、風嘯馬嘶
2.以「長亭路」為題,將[端正好)[滾綉球)[叨叨令]三曲改寫成散文。示例:
暮秋時節一天,碧藍的天空飄著幾朵白雲,地上到處是零落的菊花,蕭瑟的秋風一陣緊似一陣,避寒的大雁結陣飛向南方。百草憔悴,霧涼霜寒,楓林經霜變紅,在秋風中紛紛離枝,墜落於地。
一輛油壁香車從普救寺駛出,穿過疏林,駛向十里長亭。車上坐著相府千金崔鶯鶯和侍女紅娘。傍晚清冷的陽光斜照在鶯鶯掛滿淚痕的臉上,·哀怨中透著幾分嬌媚。輕車左前側,張生騎在馬上,不緊不慢行著。秋風掀開車廂幕簾一角,紅娘順眼望去,恰見張生向車廂投過深情一瞥,面容凄慘雙目噙淚。
一間破敗的亭子孤零零坐落在山腳路旁。車馬聲驚動亭上棲鴉「噗噗」飛起。鶯鶯被紅娘攙下車來,目睹此景,倒吸一口涼氣。此處就是分手之地么?「開席吧!」老夫人冰冷的聲音告訴鶯鶯:這是無法拒絕的現實。張生和鶯鶯對視一眼,縱有萬語千言要講,卻又無從說起。看著南飛的大雁,鶯鶯在心裡對張生說,託付深情的大雁,傳來平安的消息吧1
3.運用想像,以「臨行」為題,將[耍孩兒]一曲改寫成話劇片斷。示例:
鶯鶯 (舉杯,神情慘惻)今日一別,且飲此杯!未知何日相見(淚落杯中),復為公於舉筋?
張生 (接杯)小姐放心,此一去,定然爭得功名,早日回歸!(飲酒)
[紅娘見張生有自負之色,輕笑]
紅娘 金榜題名,倒要小心招婿。
張生 (語塞)這……紅娘是了解我的心跡的。(摔杯)有違情義,如同此杯!
鶯鶯 夫婦情投意合,如同並蒂蓮花,勝過狀元及第,何必千里奔波求取虛名?不管得官不得官,早早回來就是。
張生 (感動,流淚)小姐知我。(傳來馬嘶聲)時辰不早,我得准備上路了。
鶯鶯 且慢。君行別無所贈,但有一物送君。(展帕,輕吟)棄擲今何在,當時且自親。還將舊來意,憐取眼前人。
張生 (恭聽,接帕端詳)小姐不必多慮!謹庚一絕,以剖寸心。(吟詩)人生長遠別,孰與最關親?不遇知音者,誰憐長嘆人?
紅娘 (輕嘆)勞燕分飛,一對苦命的人兒1
4.以「悵望」為題,將[一煞][收尾]兩支曲子改寫成現代詩歌,盡量用上曲中意象,從鶯鶯的視角表現離別之情。示例:
一騎絕塵去,山巒籠輕煙/轉山坡,穿疏林,熟悉的身影依稀可見/道一聲平安,道一聲珍重,陪伴遊於的是冷清清的斜陽/秋風掠過禾黍,飄來聲聲馬嘶,馬嘶聲聲叩擊鶯鶯心田/勞燕分飛誰主使?離愁別恨苦難言/說什麼功名仕途,只問何處歸程何時歸年/山程水澤情難忘,夕陽古道心相連/青山下,秋風里,離人淚,心自顛/那離愁呵,長如水,沉如鉛/一輛車兒,如何載得起?如何拖向前?
三、對戲曲語言的深入品味
1.《長亭送別》中,鶯鶯的反封建意識具體表現在哪些曲詞中?
①對拆散鴛鴦的不滿。鶯鶯「遙望見十里長亭,減了玉肌」,「見安排著車兒,馬兒,不由人熬熬煎煎的氣」。②對功名富貴的蔑視。鶯鶯勸張生休憂「文齊福不齊」,休提「金榜無名誓不歸」,認為「得一個並頭蓮,煞強如狀元及第」,功名富貴不過是「蝸角虛名,蠅頭微利」。
2.《長亭送別》曲詞以詞采典雅見長。試以[端正好]為例,說明這一語言特色。
[端正好]一曲因景生情,堪稱「情景交融」的元曲絕唱。其妙處,一在意象的組合,典雅華美;一在情感的抒發,委婉含蓄;一在動詞的運用,恰到好處:一個「染」字,不但寫出了景物色彩的遽然變化,而且令這種變化帶上了劇中人強烈的哀怨情緒。朱權《太和正音譜》稱:「王實甫之詞,如花間美人。鋪敘委婉,深得騷人之趣,極有佳句,若玉環之出浴華清,綠珠之采蓮洛浦。」是為定評。
3.[一煞]寫「別愁」,使用了「青山」、「古道」、「夕陽」、「煙霞」四種意象。試從唐詩宋詞中查找運用這些意象寫「愁」的名句。示例:
青山:行人無限秋風思,隔水青山似故鄉。(戴叔倫《題稚川山水》)
兩岸青山相送迎,誰知離別情?(林逋《長相思·吳山青》)
古道:勸君更盡一杯酒,西出陽關無故人。(王維(送元二使安西》)
千里斷腸,關山古道,回首高城似天杏。(趙企《感皇恩·別情》)
夕陽:秋草獨尋人去後,寒林空見日斜時。(劉長卿《長沙王賈誼宅》)
斜陽外,寒鴉點點,流水繞孤村。(秦觀《滿庭芳·山抹微雲》)
煙靄:日暮鄉關何處是?煙波江上使人愁。(崔顥《黃鶴樓》)
念去去,千里煙波,暮靄沉沉楚天闊。(柳永《雨霖鈴·寒蟬凄切》)
四、討論
《西廂記》第五本寫張生高中狀元,衣錦榮歸,鶯鶯「金冠霞帔」、「五花官誥」,有情人終成眷屬。明代以降流行的金聖嘆批點本《第六才子書西廂記》砍去《西廂記》第五本大團圓結局,崔、張分手,亦即劇本的結局,遂令《西廂記》由喜劇變為悲劇。對金批《西廂》的結局,談談你的看法。(示例)
第一種看法:劇中主人公生活的時代,封建禮教堅如磐石,大團圓結局本來就缺少生活依據,而帶有濃厚的理想主義色彩,崔、張愛情走向毀滅是合乎邏輯的結果。狀元及第,奉命完婚更是入了俗套,令人感到先前崔母的刁難竟是如此「合理」。金批《西廂》讓崔張愛情在凄凄切切中收場,揭露了封建禮教對美好愛情的摧殘,具有震撼人心的力量。金批《西廂》的流行,是歷史的選擇。
第二種看法:愛情的極點便是幻滅的終點,這不符合作者「讓普天下有情的都成了眷屬」這一美好願望,也不符合觀眾希望「花好月圓」的審美心理。崔、張從一見鍾情到兩情相悅,經歷了許多艱難曲折,起碼,在王實甫看來,大團圓是這對痴男怨女的最好結局。第五本中的封建因素是時代局限造成,不宜苛求古人。金批《西廂》尾截王實甫《西廂記》是沒有道理的。
——備課資料——
1.雜劇知識
曲調:樂音七聲,即宮、商、角、變徵、徽、羽、變宮。以宮為主的調式稱「宮」,余稱「調」,合稱「宮調」。元雜劇常用「五宮四調」,即正宮、中呂宮、南呂宮、黃鍾宮、仙呂宮、大石調、雙調、商調、越調,合稱「九宮」。《長亭送別》用正宮,其聲情「惆帳雄壯」。正宮聯套形式為[端正好]、[滾綉球]、[叨叨令]、[脫布衫]、[小梁州]、[么篇]、[快活三]、[朝天予]、[煞尾]等。
(據王力《漢語詩律學》)
曲詞:押韻,平仄通押,一韻到底,用韻較密。對仗,常用對句,不計平仄,形式多樣。曲文中多襯字。(據王力《漢語詩律學》、塗宗濤《詩詞曲格律綱要》等)
賓白:「唱為主,白為賓,故曰賓白,言其明白曉暢也。」「北曲中有全賓全白。兩人對說曰賓,一人自說曰白。」
(徐渭《南詞敘錄》、單宇《菊坡叢話》)
科介:「相見、作揖、進拜、舞蹈、坐跪之類,皆謂之科」,「以科字作介宇,非科介有異也」。
(徐謂《南詞敘錄》)
2.重要關目
①佛殿相逢:唐貞元年間,「上朝取應」的洛陽才子張君瑞於河中府(今山西永濟)普救寺佛殿偶逢相國崔珏(已故)千金崔鶯鶯。鶯鶯「眼角兒留情」,「回顧覷」,張生「怎當他臨去秋波那一轉」,遂借「塔院側邊西廂一間房」住下「溫習經史」。
(《張君瑞鬧道場雜劇》)
②牆角聯吟:鶯鶯月下至西廂側花園焚香,張生於牆角吟詩:「月色溶溶夜,花陰寂寂春;如何臨皓魂,不見月中人y」鶯鶯心動,依韻和之:「蘭閩久寂寞,無事度芳春;料得行吟者,應憐長嘆人。」鶯鶯的才情進一步打動了張生。
(同上)
③月夜聽琴:孫飛虎兵圍普救寺欲得崔鶯鶯,張生修書,召白馬將軍杜確解圍。老夫人許親復賴婚,張生深夜彈琴作歌,詞衷意切,令鶯鶯「芳心自懂」情難禁。
(《崔鶯鶯夜聽琴雜劇》)
④紅娘傳書:張生托紅娘傳書,「相思恨轉添,漫把瑤琴弄。樂事又逢春,芳心爾亦動。此情不可違,虛譽何須奉?莫負月華明,且憐花影重。」表達了亟盼與鶯鶯月下相會之意。鶯鶯復書:「待月西廂下,迎風戶半開;隔牆花影動,疑是玉人來。」張生如約跳牆莽撞而入,卻遭鶯鶯羞辱,怏怏而去。
(《張君瑞害相思雜劇》)
⑤崔張成婚:張生染病,鶯鶯放心不下,托紅娘問湯葯,傳情詩:「休將閑事苦縈懷,取決摧殘天賦才。不意當時完妾命,豈防今日作君災?仰圖厚德難從札,謹奉新詩可當媒。寄語高唐休詠賦,令宵端的雲雨來。」是夜,鶯鶯沖被封建禮教束縛,邁出決定性一步:與張生私下成婚。
(《草橋店夢鶯鶯雜劇》)
3.《西廂》體例
元雜劇的通例是一本四折,而《西廂記)卻是五本,作為一個整體「通譜一事」。突破一本四折通例的,雖非僅為《西廂記》,但五本的規模,畢竟是一特例。究其原因,一是所敷演的故事本身,悲歡離合,曲折復雜,一本四折的通例,難以容納;二是《西廂記)作為一部古典詩劇,有濃厚的抒情性,它不僅交待一個故事,而且表現人物的感情波瀾、內心世界,這就必然要有大量的唱段,相應的篇幅;三是《王西廂》以《董西廂》為基礎,而《董西廂)是一部五萬言的巨制,這也要求(王西廂)有相應的規模;四是在《王西廂》產生的時代,南戲已有發展,它的動輒幾十齣的體例,也必然影響著王實甫的雜劇創作。
(郭預衡主編《中國古代文學史》第三冊第373頁)
4.《西廂》評本
明代文人評論《西廂記)成風,出現諸多評本。現存明人批評《西廂記》有十多種。主要有王世貞、李贄合評本(元本出相北西廂記》、李A贊批評本《李卓吾先生批評北廂記)、陳繼儒批評本<鼎鐫陳眉公先生批評西廂記)、湯顯祖批評本(湯海若批評西廂記》、徐渭批評本(重刻訂正元本批點畫意北西廂》、湯、李、徐的《三先生合評元本北西廂》等。這些批評家從不同的角度對《西廂記》的立意、結構、人物形象發表了很多看法,從中可以看到明代丈人、進步思想家和戲曲家對《西廂記)的各種理解。
(鄧紹基主編《元代文學史》第127頁)
5.金批《西廂》
在明清刊本中,流傳較廣、影響較大的是金聖嘆批評本,即《貫華堂第六才子書西廂記》。金聖嘆除了隨文評點,還在書前撰有兩篇序文,一曰《慟哭古人》,二曰《留贈後人),又有《讀法》八十一則,頗多妙論,還對《西廂記》原文作了多處改動。對於金聖嘆的評點和改動,歷來眾說紛紜。例如清人梁廷楠認為:「金聖嘆強作解事,取《西廂記》而割裂之,《西廂》至此為一大厄;又以意為更改,尤屬鹵莽。」(《曲話》)但亦有稱頌者,如謂:「自有《西廂》以迄於今四百餘載,推《西廂》為填詞第一者,不知幾千萬人,而能歷指其所以為第一之故者,獨出一金聖嘆。」(李漁《閑情偶寄》)
(郭預衡主編《中國古代文學史》第三冊第372頁)
6.前人評點
世傳實甫作《西廂》至「碧雲天,黃花地,西風緊,北雁南飛」,構思甚苦,思渴,撲地遂死。
(梁廷楠《曲話》)
其「風中」、「煙草」四句,非復寫[端正好]中語,乃是特寫雙文(鶯鶯)眼中曾未見坐於如是之地也。[端正好]是寫別景,此是寫坐景也。
(金聖嘆《第六才子書西廂記》)
「青山隔送行」,言生已轉過山坡也;「疏林不做莢」,言生出疏林之外也;「淡煙暮靄相遮蔽」,在煙霞中也;「夕陽古道無人語」,悲己獨立也;「禾黍秋風聽馬嘶」,不見所歡,但聞馬嘶也;「為什麼懶上車兒內」,言己宜歸不宜歸也;「四圍山色中,一鞭殘照里」,生已過前山,適因殘照而見其揚鞭也。
(《閔遇五六幻西廂記五劇箋疑》)
天地間最動人歸思者,莫如山色,而最慰人懸望者,莫如殘照。何別?天涯遊子,觸景增懷。對青山之無恙,久客而悲他鄉,睹落日之無多,長策而歸故里。人情往往然也,未有傷心特甚如今日也。
(陳維崧《才子西廂醉心篇》)
7.今人鑒賞
「長亭送別」並沒有曲折復雜的戲劇情節,其藝術魅力主要來自對人物心靈的深刻探索和真實描;摹。作者將藝術觸角伸展到處於「長亭送別」這一特定時空交叉點上的鶯鶯的心靈深處,細膩而多層次地展示了「此恨誰知」的復雜心理內涵——交織著對「前暮私情,昨夜成親,今日別離」的親人的百般依戀,對即將來臨的「南北東西萬里程」的別離的無限悲戚,對逼求「蝸角虛名,蠅頭微利」而「強拆鴛鴦在兩下里」的做法的深深怨恨,對當時司空見慣的身榮棄妻愛情悲劇的不盡憂慮。同時,也深刻而令人信服地揭示了這一復雜心理內涵的純凈的靈魂莢。鶯鶯在送別張生時的依戀、痛苦、怨恨、憂慮,都是與她莢I好的愛情理想緊緊聯系在一起的。她對張生的愛,是相互傾慕的產物,絲毫沒有摻雜進世俗的考慮和利害的打算。在她看來,「但得一個並頭蓮,煞強如狀元及第」,她所追求的是純真專一、天長地久的愛情幸福,而不是封建的「家世利益」。總之,作者不僅寫出了人物心靈中顫動著的愛情旋律,而且寫出了激盪著巨大情感潮汐的人物心靈。
(蔣星煜主編《元曲鑒賞辭典》第348頁)
「長亭送別」的曲文在《西廂記》中頗具代表性,既有麗藻,又有白描,既有對前代詩詞的借鑒、化用,又有對民間口語的吸收、提煉,在總的風格上,不僅構成了協調的色彩,而且形成了通曉流暢與秀麗華美相統一的特色。論者有《西廂記》是詩劇之說。「長亭送別」是全劇詩意最濃的部分,它在情節上沒有多少進展,也沒有戲劇矛盾的激烈轉化,只是以抒情詩的語言,敘寫女主人公的離愁別恨,使全折彌漫著一種淡淡的而又是悠長的衷愁。明代胡應麟把王實甫比作「詞曲中思王太白」(見《少寶山房筆叢》),這比喻曾引出後人異議,但如果把它理解成是對王實甫的詩膽才氣的贊譽,那麼,胡氏確是有識見有眼力的。
(鄧紹基主編《元代文學史》第124頁)
——擴展閱讀——
[天凈沙]莫不是步搖得寶髫玲瓏?莫不是裙拖得:
卜,環佩叮咚?莫不是鐵馬兒檐前驟風?莫不是金鉤雙控,吉丁當敲響簾櫳?
[調笑令]莫不是梵王宮夜撞鍾?莫不是疏竹瀟瀟曲檻中?莫不是牙尺剪刀聲相送?莫不是漏聲長滴響壺銅?潛聲再聽在牆角東,原來是近西廂理結絲桐。
[禿廝兒]其聲壯,似鐵騎刀槍冗冗;其聲幽,似落花流水溶溶;其聲高,似風清月朗鶴唳空;其聲低,似聽兒女語,小窗中,喁喁。
[聖葯王]他那裡思不窮,我這里意已通,嬌鸞雛鳳失雌雄。他曲未終,我意轉濃,爭奈伯勞飛燕各西東,盡在不言中。
我近書窗聽咱。(紅雲)姐姐,你這里聽,我瞧夫人一瞧便來。(末雲)窗外有人,已定是小姐。我將弦改過,彈一曲,就歌一篇,名曰《鳳求凰》。昔日司馬相如得此曲成事,我雖不及相如,願小姐有文君之意。(歌曰)「有莢人兮,見之不忘。一日不見兮,思之如狂。鳳飛翱翔兮,四海求凰。無奈佳人兮,不在東牆。張琴代語兮,聊寫微腸。何時見許兮,慰我彷惶?願言配德兮,攜手相將。不得於飛兮,使我淪亡。」(旦雲)是彈得好也呵!其詞衷,其意切,凄凄然如鶴唳天;故使妾聞之,不覺淚下。
[麻郎兒]這的是令他人耳聽,訴自己情衷。知音者芳心自懂,感懷者斷腸悲痛。
註:紅娘定計,讓張生用琴聲對鶯鶯作試探。鶯鶯月下焚香,張生彈琴撼動芳心,作歌直抒衷情,鶯鶯為之感動,埋怨違約悔婚的「狠毒娘」,鍾情一往情深的「志誠種」,決心以身相許。
[閱讀提示]
1.[天凈沙]、[調笑令]、[禿廝兒]三曲如何對琴聲作藝術描繪?[禿廝兒]一曲在語言運用上有何特點?
2.節選部分如何表現琴聲、歌聲對鶯鶯心理的作用?
[參考解說]
1.描繪:①用比喻手法寫琴聲,與白居易《琶琶行》寫樂聲有異曲同工之妙。②逐步展示鶯鶯對琴聲中意境的理解。初時,鶯鶯不辨何處聲響,懷疑是「寶髻玲瓏」、「環佩叮冬」,又懷疑是風搖「鐵馬」、「金鉤」敲窗。繼而,鶯鶯為這種美妙聲音觸動,覺得如同寺廟撞鍾、竹林鳴風、尺剪相碰、「滴響壺銅」。並聽清琴聲「近西廂」「在牆角東」。此時,鶯鶯已猜度到彈琴之人是張生。雄壯深幽高急低緩的琴聲卒令崔、張情感融通。特點:[禿廝兒]一曲運用通感手法。以整場的排句將訴諸視覺的琴聲轉換成鐵騎刀槍、落花流水、風清月朗、小窗兒女等視覺形象。
2.作用:一個是「斷腸悲痛」「思不窮」;一個是「芳心自懂」「意已通」。悠揚美妙的琴聲和詞哀意切的歌聲,成為溝通二人情感的媒介。
《崔鶯鶯夜聽琴雜劇》(選曲)
[混江龍]落紅成陣,風飄萬點正愁人。池塘夢曉,闌檻辭春。蝶粉輕沾飛絮雪,燕泥香惹落花塵。系春心情短柳絲長,隔花陰人遠天涯近。香消了六朝金粉,清減了三楚精神。
[滿庭芳]來回顧影,文魔秀士,風欠酸丁。下功夫將額顱十分掙,遲和疾擦倒蒼蠅,光油油耀花人眼睛,酸溜溜螫得人牙疼。
註:[混江龍]一曲,鶯鶯唱。鶯鶯「自見了張生,神魂盪漾,情思不快,茶飯少進」。時當暮春時節,心中十分煩惱。[滿庭芳]一曲,紅娘唱。張生解普救寺之圍後,老夫人令紅娘招張生赴宴。張生以為老夫人將踐約許親,乃「打扮著等他,皂角也使過兩個也,水也換了兩桶也,烏紗帽擦得光掙掙的」。張生的迫不及待受到紅娘的善意調侃。
[閱讀提示]
1.試說明兩段唱詞刻畫出人物怎樣的性格。
2.試比較兩支曲子不同的語言風格。
[參考解說]
1.[混江龍]一曲,鶯鶯大膽表露出對愛情生活的嚮往。前六句寫傷春,「落紅」、「池塘」、飛蝶、燕子這些物象,引起鶯鶯年華易逝的感觸。後四句寫傷情,「系春心情短柳絲長,隔花陰人遠天涯近」,寫崔、張情思綿綿卻又如隔天涯,引起了鶯鶯的埋怨、悵恨。[滿庭芳]一曲,活畫出張生的「酸丁」模樣。紅娘送張生「文魔秀士」、「風欠酸丁」兩個雅號,十分有趣。張生的「打扮」,「額顱」揩凈,「擦倒蒼蠅」,「光油油耀花人眼睛,酸溜溜螫得人牙疼」,活生生寫出了這位「酸丁」的酸態。同時也寫出了紅娘的俏皮性格。紅娘是要玉成其事的,紅娘對張生的奚落折射出張生迫不及待的心情,使這個「傻角」(紅娘語)顯得可笑又可愛。
2.[混江龍]一曲,典雅含蓄。「落紅」句,寄寓著鶯鶯對妙齡易逝的感慨。翅沾飛絮的彩蝶、口銜香泥的燕子引發了鶯鶯的惜春情緒。「春心」則是鶯鶯渴望愛情的隱語。由於現實環境的制約,鶯鶯不可能與意中人自由交往,以致金粉香消精神消減。全曲借景言愁景真情切語句雅麗。[滿庭芳]一曲,幽默風趣。紅娘眼中的張生,酸傻與忠厚相連,呆氣與痴情並存。紅娘一方面熱情地作「撮合山」,一方面又要對張生的痴呆予以嘲弄。紅娘繪聲繪色的唱曲,融宋元口語成分於曲詞之中,具有「本色當行」特色。兩段唱詞的安排,與鶯鶯、紅娘的身分、教養、個性完全吻合
《長亭送別》教案
教學目標
知識目標:進一步了解元雜劇的特點與成就;了解王實甫及《西廂記》。
能力目標:鑒賞《長亭送別》中情景交融、充滿詩情畫意的藝術境界和富於文採的曲詞;欣賞崔鶯鶯的形象;學習本文運用多種修辭表現人物性格特徵的寫法。
情感目標:認識王實甫《西廂記》反封建禮教的意義,引導學生樹立正確的人生觀和愛情觀。
教學重點:
鑒賞情景交融的藝術境界和多種修辭方法對表情達意的作用。
教學難點:
藝術形象崔鶯鶯的典型意義
課時安排及教學設想:
擬用二課時。以誦讀為基礎,以文學鑒賞為紐帶,帶動詞句的理解和思想內容的分析及藝術手法的鑒賞。
第一課時
一、導入課文:
二、簡介作者和《西廂記》劇情
王實甫,名德信,字實甫。大都(北京)人,元代著名雜劇作家。所作雜劇14種,現僅存《崔鶯鶯待月西廂記》《四丞相高會麗春堂》《呂蒙正風雪破窯記》三種。
《西廂記》源於唐元稹《鶯鶯傳》。寫唐貞元中,書生張珙游於蒲州,寄宿普救寺。適崔相國夫人攜女鶯鶯扶相國靈柩回家鄉安葬,途經普救寺,也借宿於此。一日,張生游佛殿,與鶯鶯相遇,兩人一見傾心。時蒲州有孫飛虎起兵作亂,亂軍包圍了普救寺,欲奪鶯鶯為押寨夫人。老夫人在危急之中許下諾言,誰能破賊解圍,就將鶯鶯嫁給他為妻。張生自願為之,請鎮守潼關的好友白馬將軍杜確率兵前來相救。杜確率兵至,平定了亂兵。解了普救寺之圍。不料老夫人嫌張生是一白衣秀士,門不當戶不對,便出爾反爾,只許張生與鶯鶯兩人以兄妹相稱。張生因不能與鶯鶯成親,害了相思,經鶯鶯侍女紅娘從中幫助傳遞書簡,兩人背著老夫人私下幽會。後兩人來往之事被老夫人發現了,便把紅娘叫來拷問。紅娘反責老夫人出爾反爾,忘恩負義,並稱此事若張揚出去,於崔家名聲不利,不若答應兩人的婚事。老夫人無奈,只得答應了張生與鶯鶯婚事。但老夫人又以崔家三代不招白衣秀士為由,逼張生赴京應試,待張生應試及第後,才允許他與鶯鶯成親。
《西廂記》共五本二十一折,《長亭送別》是第四本第三折,是全劇最為膾炙人口的精彩片斷之一。隨著劇情的發展,鶯鶯終於克服了身心解放的要求與封建精神桎梏的矛盾,邁出了關鍵的一步,與張生私下結為夫妻。但老夫人逼張生趕考,崔、張愛情又面臨新的威脅。無奈中,張生只好起程「上朝取應」,鶯鶯在長亭為他送別。這場送別戲共有十九支曲文,由鶯鶯主唱,既是塑造鶯鶯形象的重場戲,也充分體現了王實甫劇作情景交融、富於文採的特點。
三、朗讀課文,疏通文意(簡介曲學知識,難解字詞參看課文注釋或查詞典)
《西廂記》是一部雜劇,以唱為主,由於古代的音樂沒有音響資料流傳,因此宮調的問題就成為曲學的難點。
宮調是古代戲曲、音樂名詞。是音樂的各種調式,宮調不同,音調就不同。古代音樂有七聲:宮、商、角、變徵、徽、羽、變宮。以宮為主的調式稱「宮」,余稱「調」,合稱「宮調」。元雜劇常用「五宮四調」,即正宮、中呂宮、南呂宮、仙呂宮、黃鍾宮、大石調、雙調、商調、越調,合稱「九宮」。如《竇娥冤》中的《正宮》就是一種宮調。《長亭送別》用正宮,周德清在《中原音韻》中說正宮的聲情是「惆帳雄壯」。可見《長亭送別》這一折的音樂應是惆悵的、悲壯的。
曲牌,俗稱「牌子」,和詞牌一樣,是曲的音樂譜式。比如【端正好】【滾綉球】【叨叨令】等等,每一個曲牌,在韻上必然屬於一種宮調。不同的曲牌在字數、平仄、押韻上往往不同。曲詞是按照一定的曲牌填寫的文字,一般要押韻,講究對仗。
《西廂記》的曲詞歷來被人稱道。朱權在《太和正音譜》中說「王實甫之詞如花間美人,鋪敘委婉,深得騷人之趣。極有佳句,若玉環之出浴華清,綠珠之采蓮洛浦。」《長亭送別》這一折又尤其突出。
旦:女角。 末:男角。 潔:和尚的別稱。課文指長老。長亭:古代道路上每隔十里設一長亭,五里一短亭,供旅行休息用,常常是餞別的場所。
四、整體把握
《西廂記》突破了雜劇一本四折的形式,是五本21折的連本戲。《長亭送別》,共十九支曲文,按時間的推移、情節的發展,可分為四個場面。藝術觸角伸展到人物的心靈深處,集中刻畫的是鶯鶯送別張生時細致復雜的心境、意緒。
送別途中:【端正好】【滾綉球】【叨叨令】
長亭餞別:【脫布衫】【小梁州】【幺篇】【上小樓】【幺篇】【滿庭芳】
【快活三】【朝天子】
臨別叮囑:【四邊靜】【耍孩兒】【五煞】【四煞】【三煞】【二煞】
惜別目送:【一煞】【收尾】
在四個場面中鶯鶯的感情變化:痛→恨→怕→念。
五、賞析第一部分:「送別途中」(長亭路上、趕赴長亭)。
(一)賞析【端正好】
1、其中的景物描寫有何作用?
作用:借凄涼的暮秋景象寫鶯鶯的離愁別恨。(這首曲子化用了范仲淹
⑥ 蘸一筆墨色,婉約了流言,這篇文章的原創作者是誰發表在什麼刊物上什麼時間發表的
蘸一筆墨色,婉約了流年!
邁克爾環球
百家號 10-20 01:27
一庭風景,一縷思念,化一陣塵煙。
歲暮天寒,風盡花殘,灞橋邊,柳依然。
喚聲黯,落花前,昨夜雨疏風淺。
薄酒寒,問誰憐,殘墨難續斷箋。
故人情,若心憐,怎可咫尺不相見。
一念執,一念牽,四季流轉天涯黯。
枕上雪,陌上顏,瀟湘溪苑結成繭。
繪桃花,筆落扇,一川煙雨影闌珊。
燭花鬢影黛眉彎,雲水間,荷風蓮露舊池畔。
梧桐夜冷單衣寒,長亭外,斑駁西樓月闌珊。
⑦ 歌詞「長亭外,古道邊」是誰寫的,全文是什麼
出自:近現代李叔同《送別》
原文:
長亭外,古道邊,芳草碧連天。晚風拂柳笛聲殘,夕陽山外山。
天之涯,地之角,知交半零落。一壺濁酒盡余歡,今宵別夢寒。
長亭外,古道邊,芳草碧連天。問君此去幾時來,來時莫徘徊。
天之涯,地之角,知交半零落。人生難得是歡聚,惟有別離多。
譯文:
長亭古道,送別故人,青草碧綠彷彿能夠延伸至天際。晚風吹拂著柳枝輕動,斜陽依依,山水疊嶂。生命中些知己朋友啊,早已經天涯海角,萬水千山,能留在身邊的能有幾人呢?
天的盡頭,海的角落,當年的同學(知交),如今都散落到天涯海角。一壺濁酒嘗盡剩下的歡樂,今夜別做那種讓人心寒的夢了,別讓美夢變寒冷。
長亭古道,送別故人,青草碧綠彷彿能夠延伸至天際。此次離別什麼時候能回來,到了回來的時候要盡快回來。
天的盡頭,海的角落,當年的同學(知交),如今都散落到天涯海角。人生難得有相聚的機會,所以好好珍惜,天下沒有不散的宴席。
(7)原創長亭序擴展閱讀:
《送別》是弘一法師出家前所作送別歌,也是送給摯友許幻園的歌曲,曲調極為優美!這首歌詞共三段,一、三兩段文字相同。第一段寫景,選取了「長亭」、「古道」、「芳草」、「晚風」、「夕陽」等典型的意象。
「長亭」、「古道」是古人送別之處,「芳草」在古詩詞中暗喻離情,「晚風拂柳」寫惜別,「柳」與「留」諧音,古人常用「折柳」表達遠離愁別之情。笛聲往往顯得哀婉幽怨,表達離別的愁緒。
「山外山」指路途遙遠,天各一方,在「夕陽」之下,只感受到友情的溫暖、斜陽的溫暖、晚風的溫暖。這一段是環境的描寫,但卻描寫離別場景下,渲染的離別時的哀怨。
第二段是全曲的高潮,表現離別的感慨,「天之涯,地之角,知交半零落」,人生不過數十年,知交能有幾人?好不容易的幾個知交還散別大半。此時一別,何時再見?只好「一杯濁酒盡余歡」,一種無奈的凄美油然而生。
最後,用「今宵別夢寒」總括全篇,強調以後進一步的思念,惟有夢境。第三段重復第一段,意象上的強化和音韻上的反復,形成一種悠遠回環之美。
整曲《送別》歌的歌詞清新淡雅,情真意摯,既有古典詩詞的神韻,又通俗易懂,全歌充滿了對人生的無奈,人在別時,聽起來就倍感凄涼。
上世紀20年代到40年代中國處於新舊交替的時候,許多青年學生和知識分子常對未來迷茫,《驪歌》所傾訴的迷惘惆悵之情很能代表當時大所數青年學生和知識分子的心緒,因此獲得廣泛的喜愛,並且賦予這首歌以當時的歷史感和時代感的品格。
⑧ 長亭外,古道邊,芳草碧連天 問君此去幾時還,來時莫徘徊 天之涯,地之角,知交半零落 一壺濁灑盡余歡,今宵別
為送別朋友而賦詩,是中國古典詩詞的一個母題。送別詩,是唐詩宋詞一個重要的組
成部分。李白《送友人》的「浮雲遊子意,落日故人情。」;王維的:「勸君更進一杯酒,
西出陽關無故人。」(《送元二使安西》);王勃的:「海內存知已,天涯若比鄰。」(《
送杜少府之任蜀州》);王昌齡的:「洛陽親友如相問,一片冰心在玉壺。」(《芙蓉樓送
辛漸》)都是送別詩中千古流傳的名句。至於白居易的《賦得古原草送別》:「離離原上草
,一歲一枯榮。野火燒不盡,春風吹又生。遠芳侵古道,晴翠接荒城。又送王孫去,萋萋滿
別情。」與李叔同的《送別》,有許多的相通之處。
《送別》的意象和語言,基本上是對中國古典送別詩的繼承。長亭飲酒、古道相送、折
柳贈別、夕陽揮手、芳草離情,都是千百年來送別詩中常用的意象。但《送別》以短短的一
首歌詞,把這些意象都集中起來,以一種「集大成」的沖擊力,強烈震撼著中國人離別的「
集體無意識」,成為中國人送友離別的一種文化心理符號。
古代送別詩,一般都是為送別某一個朋友而寫的,是確有其人。但耐人尋味的是,根據
目前已有的資料,還看不出李叔同的《送別》是寫給哪一位朋友。在我看來,《送別》並不
是為哪個友人而寫,而是一首無所明指的象徵送別詩。《送別》分三段,第一段是「寫景」
,寫在長亭外、古道邊送別的畫面;第二段則是抒情,抒發知交零落天涯的心靈悲慨;第三
段從文字上看,是對第一段的重復,其實不然,是文字重復而意蘊升華:經歷了「送友離別
」,而感悟到人生短暫,猶如日落,充滿著徹骨的寒意。整首歌詞彌漫著濃重的人生空幻感
,深藏著頓悟出世的暗示。
《送別》,實際上是李叔同以送別朋友為緣由,用無所明指的象徵,傳達出感悟人生、
看破紅塵的覺悟。所以,《送別》不僅僅是朋友之間揮手相送的驪歌;而是李叔同即將告別
人間、棄世出家的「前奏曲」。
⑨ 長亭別序是誰寫的
好像沒有《長亭別序》。
《西廂記·長亭送別》是元代詩人王實甫寫的。
《西長亭送別》用元雜劇的形式講述了崔鶯鶯十里長亭送張生進京趕考的別離場景,而張生和崔鶯鶯這對沖破世俗相愛的戀人,短暫的歡愉後即將飽嘗長久的別離相思。
反映了自由愛情與封建禮教的尖銳矛盾,表現了對封建禮教對人性人情嚴重束縛和壓制的控訴。
⑩ 長亭送別是誰寫的具體出自哪裡
《長亭送別》是元代詩人王實甫寫的,選自《西廂記》。
作品原文:
西廂記・長亭送別
(夫人長老上雲)今日送張生赴京,十里長亭,安排下筵席。我和長老先行,不見張生小姐來到。〔旦、末、紅同上〕〔旦雲〕今日送張生上朝取應,早是離人傷感,況值那暮秋天氣,好煩惱人也呵!"悲歡聚散一杯酒,南北東西萬里程。"(旦唱)
〔正宮〕〔端正好〕碧雲天,黃花地,西風緊。北雁南飛。曉來誰染霜林醉?總是離人淚。
〔滾綉球〕恨相見得遲,怨歸去得疾。柳絲長玉驄難系,恨不倩疏林掛住斜暉。馬兒迍迍的行,車兒快快的隨,卻告了相思迴避,破題兒又早別離。聽得道一聲去也,鬆了金釧;遙望見十里長亭,減了玉肌:此恨誰知?
〔紅雲〕姐姐今日怎麼不打扮?〔旦雲〕你那知我的心裡呵?(旦唱)
〔叨叨令〕見安排著車兒、馬兒,不由人熬熬煎煎的氣;有甚麼心情花兒、靨兒,打扮得嬌嬌滴滴的媚;准備著被兒、枕兒,則索昏昏沉沉的睡;從今後衫兒、袖兒,都搵幫重重疊疊的淚。兀的不悶殺人也么哥!兀的不悶殺人也么哥!久已後書兒、信兒,索與我凄凄惶惶的寄。
〔做到〕〔見夫人科〕〔夫人雲〕張生和長老坐,小姐這壁坐,紅娘將酒來。張生,你向前來,是自家親眷,不要迴避。俺今日將鶯鶯與你,到京師休辱沒了俺孩兒,掙揣一個狀元回來者。〔末雲〕小生托夫人余蔭,憑著胸中之才,視官如拾芥耳。〔潔雲〕夫人主見不差,張生不是落後的人。〔把酒了,坐〕〔旦長吁科〕
〔脫布衫〕下西風黃葉紛飛,染寒煙衰草萋迷。酒席上斜簽著坐的,蹙愁眉死臨侵地。
〔小梁州〕我見他閣淚汪汪不敢垂,恐怕人知;猛然見了把頭低,長吁氣,推整素羅衣。
〔幺篇〕雖然久後成佳配,奈時間怎不悲啼。意似痴,心如醉,昨宵今日,清減了小腰圍。
〔夫人雲〕小姐把盞者!〔紅遞酒,旦把盞長吁科雲〕請吃酒!
〔上小樓〕合歡未已,離愁相繼。想著俺前暮私情,昨夜成親,今日別離。我諗知這幾日相思滋味,卻原來此別離情更增十倍。
〔幺篇〕年少呵輕遠別,情薄呵易棄擲。全不想腿兒相挨,臉兒相偎,手兒相攜。你與俺崔相國做女婿,妻榮夫貴,但得一個並頭蓮,煞強如狀元及第。
〔夫人雲〕紅娘把盞者!〔紅把酒科〕〔旦唱〕
〔滿庭芳〕供食太急,須臾對面,頃刻別離。若不是酒席間子母每當迴避,有心待與他舉案齊眉。雖然是廝守得一時半刻,也合著俺夫妻每共桌而食。眼底空留意,尋思起就裡,險化做望夫石。
〔紅雲〕姐姐不曾吃早飯,飲一口兒湯水。〔旦雲〕紅娘,甚麼湯水咽得下!
〔快活三〕將來的酒共食,嘗著似土和泥。假若便是土和泥,也有些土氣息、泥滋味。
〔朝天子〕暖溶溶玉醅,白泠泠似水,多半是相思淚。眼面前茶飯怕不待要吃,恨塞滿愁腸胃。「蝸角虛名,蠅頭微利」,拆鴛鴦在兩下里。一個這壁,一個那壁,一遞一聲長吁氣。
〔夫人雲〕輛起車兒,俺先回去,小姐隨後和紅娘來。〔下〕〔末辭潔科〕〔潔雲〕此一行別無話兒,貧僧准備買登科錄看,做親的茶飯少不得貧僧的。先生在意,鞍馬上保重者!從今經懺無心禮,專聽春雷第一聲。〔下〕〔旦唱〕
〔四邊靜〕霎時間杯盤狼籍,車兒投東,馬兒向西,兩意徘徊,落日山橫翠。知他今宵宿在那裡?在夢也難尋覓。
張生,此一行得官不得官,疾便回來。〔末雲〕小生這一去白奪一個狀元,正是「青霄有路終須到,金榜無名誓不歸」。〔旦雲〕君行別無所謂,口佔一絕,為君送行:「棄擲今何在,當時且自親。還將舊來意,憐取眼前人。」〔末雲〕小姐之意差矣,張珙更敢憐誰?謹賡一絕,以剖寸心:「人生長遠別,孰與最關親?不遇知音者,誰憐長嘆人?」〔旦唱〕
〔耍孩兒〕淋漓襟袖啼紅淚,比司馬青衫更濕。伯勞東去燕西飛,未登程先問歸期。雖然眼底人千里,且盡生前酒一杯。未飲心先醉,眼中流血,心內成灰。
〔五煞〕到京師服水土,趁程途節飲食,順時自保揣身體)。荒村雨露宜眠早,野店風霜要起遲!鞍馬秋風里,最難調護,最要扶持。
〔四煞〕這憂愁訴與誰?相思只自知,老天不管人憔悴。淚添九曲黃河溢,恨壓三峰華岳低。到晚來悶把西樓倚,見了些夕陽古道,衰柳長堤。
〔三煞〕笑吟吟一處來,哭啼啼獨自歸。歸家若到羅幃里,昨宵個綉衾香暖留春住,今夜個翠被生寒有夢知。留戀你別無意,見據鞍上馬,閣不住淚眼愁眉。
〔末雲〕有甚言語囑咐小生咱?〔旦唱〕
〔二煞〕你休憂「文齊福不齊」,我則怕你「停妻再娶妻」。休要「一春魚雁無消息」!我這里青鸞有信頻須寄,你卻休「金榜無名誓不歸」。此一節君須記,若見了那異鄉花草,再休似此處棲遲。
〔末雲〕再誰似小姐?小生又生此念?〔旦唱〕
〔一煞〕青山隔送行,疏林不做美,淡煙暮靄相遮蔽。夕陽古道無人語,禾黍秋風聽馬嘶。我為甚麼懶上車兒內,來時甚急,去後何遲?
〔紅雲〕夫人去好一會,姐姐,咱家去!〔旦唱〕
〔收尾〕四圍山色中,一鞭殘照里。遍人間煩惱填胸臆,量這些大小車兒如何載得起?
〔旦、紅下〕仆童趕早行一程兒,早尋個宿處。淚隨流水急,愁逐野雲飛。〔下〕
詞句注釋:
1.《長亭送別》是《西廂記》中第四本第三折。
2.碧雲天黃花地:句本范仲淹《蘇幕遮》詞:「碧雲天,黃葉地,秋色連波,波上寒煙翠。」黃花,指菊花,菊花秋天開放。
3.「曉來」二句:意謂是離人帶血的淚,把深秋早晨的楓林染紅了。霜林醉,深秋的楓林經霜變紅,就像人喝醉酒臉色紅暈一樣。
4.「柳絲長」句:玉驄(cōng):馬名,一種青白色的駿馬。此指張生赴試所乘之馬。古人有折柳送別之習慣,故寫別情多藉助於柳,此言柳絲雖長卻系不住玉驄.猶言情雖長卻留不住張生。
5.倩(qìng):請人代已做事之謂。
6.迍:行動緩慢,留連不進的樣子。
7.「卻告」二句:卻,猶恰;破題,唐宋詩賦多於開頭幾句點破題意,元曲中用於比喻開端、起始或第一次。
8.釧:古代稱臂環為釧,今謂之手鐲。
9.恨:遺憾,不滿意。與今天「仇恨」「怨恨」的恨相別。
10.花兒、靨兒:即花鈿。
11.爭揣:爭取、奪得。
12.視官如拾芥:把取得官職看得像從地上拾取一根草棍那樣容易。
13.斜簽著坐:側身半坐,封建時代晚輩在長輩面前不能實坐。
14.死臨侵地:獃獃地,沒精打採的樣子。
15.閣淚汪汪不敢垂:強忍淚水而不敢任其流出。閣淚,含淚。
16.推整素羅衣:意謂裝作整理衣裳。推,借口,這里有「假裝」的意思。
17.時間:目下,眼前。
18.意似痴心如醉:《樂府新聲》無名氏《罵玉郎帶感皇恩採茶歌》:「心似燒,意似痴,情如醉。」
19.「我諗知」二句:意謂這幾天我已經深深知道了相思滋味的苦痛難堪,原來這離別比相思更苦十倍。諗,知道。
20.棄擲:本指拋棄,此指撇下鶯鶯而遠離。
21.妻榮夫貴:本指妻子可以依靠丈夫的爵位而尊貴,這里反其義用之,意謂說你與崔相國家做女婿,本已因妻而貴,大可不必再去求取功名了。
22.眼底空留意:意謂母親在座,有所避忌,不得與張生同桌共食以訴衷曲,只能以眉眼傳情表達心意。
23.玉醅(pēi):美酒。
24.怕不待要:難道不想、何嘗不想之意。
25.蝸角虛名:蝸角極細極微,喻微小之浮名。
26.蠅頭微利:比喻因小利而忘危難。
27.輛:動詞,駕好,套好。
28登科錄:登載錄取進士姓名的名冊。
29.春雷第一聲:進士試於春正、二月舉行,故稱中第消息為春雷第一聲。
30.「青霄」二句:此為當時成語,青霄路即致身青雲之路。
31.口佔一絕:隨口吟出一首絕句詩。不打草稿,隨口成文叫口占。
32.賡(gēng):續作。
33.趁程途節飲食:意謂路途中要節制飲食。趁,趕;趁程途,趕路。
34.順時自保揣身體:估量自己的身體情況,適應季節變化,自己保重。
35.「淚添」二句:上句以水喻愁之多,下句以山喻愁之重。華岳三峰,即西嶽華山的蓮花峰、仙人掌、落雁峰。
36.據鞍:跨鞍。
37.文齊福不齊:意謂有文才而缺少福分,不能考中。
38.棲遲:留連,逗留。
39.來時甚急去後何遲:時與後,都為語氣詞,相當於「呵」或「啊」。
40.「淚隨」二句:互文見義,謂睹秋雲、見流水都引起對鶯鶯的思念而愁生淚落。
白話譯文:
(夫人、長老上場,說)今天送張生進京趕考,在這十里長亭,准備了送別酒宴;我和長老先行動身來到了長亭,只是還沒見張生和小姐到來。(鶯鶯、張生、紅娘一同上場)(鶯鶯說)今天送張生進京趕考,本就是使離別的人傷感,何況又碰上這深秋季節,多麼煩惱人呀!「悲歡離合都在這一杯酒,從此就要各分東西相隔萬里。」
〔正宮〕〔端正好〕碧藍的天空,開滿了菊花的大地,西風猛烈吹,大雁從北往南飛。清晨,是誰把經霜的楓林染紅了?那總是離人的眼淚。
〔滾綉球〕恨相見得太遲,怨離別得太快。柳絲雖長,卻難系住遠行人的馬,恨不能使疏林一直掛住那斜陽。張生的馬慢慢地走我和車緊緊地跟隨,剛剛結束了相思之苦,卻又早開始了別離之愁。聽他說「要走了」,人頓時消瘦下來;遠遠地望見十里長亭,人更消瘦了:這離愁別恨有誰能理解?
(紅娘說)姐姐今天怎麼不打扮?(鶯鶯說)你哪裡知道我的心裡呵!(鶯鶯唱)
〔叨叨令〕看見准備著離去的車和馬,不由得我難過生氣;還有什麼心情去插花兒、貼靨兒,打扮得嬌嬌滴滴的嫵媚;准備好被子、枕頭,只要昏昏沉沉地悶睡,從今後,那衫兒、袖兒,只會揩滿流不斷的淚。怎麼不愁煞人呀?怎麼不愁煞人呀?從今往後,張生你要書信給我趕緊寄。
(到達長亭,拜見夫人)(夫人說)張生跟長老坐,小姐這邊坐,紅娘拿酒來。張生,你也上前來,都是自家的親眷,不要迴避。我今天把鶯鶯許配給了你,到了京城後不要辱沒了我孩兒,努力爭取一個狀元回來。(張生說)小生我托夫人洪福,憑著胸中的才氣,把考個功名看得就像拾根小草一樣。(長老說)夫人的見識不會錯,張生不是個落後的人。(斟酒後,坐下)(鶯鶯長嘆)
〔脫布衫〕西風吹來,黃葉亂飛,染上了寒霜之後的枯草滿地都是。酒席上斜偏著身子坐的張生,緊鎖著愁眉,沒精打采,獃獃發愣。
〔小梁州〕我看見他強忍著淚水而不敢任其流出,恐怕被人發覺;猛然間又看見他把頭低下,長長地吁氣,假裝著整理著自己素色的綢衣。
〔幺篇〕雖然久後終成美好姻緣,無奈眼前這個時候,怎麼不讓人傷心悲泣!心意好象痴迷,心情如同醉酒,從昨夜到今天,細腰兒更加瘦減。
(夫人說)小姐斟酒!(紅娘遞酒壺,鶯鶯端著酒杯長吁嘆,說)請喝酒!
〔上小樓〕團圓歡聚沒多久,離情別緒相跟而來。想著我前天晚上私下訂情,昨天晚上結為夫妻,今日卻要分開。我深切休會了這幾天相思的滋味,卻原來比別離的愁苦還要深十倍。
〔幺篇〕青春年少呵,把別離看得很輕,情意淡薄呵,容易遺棄對方。全不想過去腿兒相挨,臉兒相依,手兒相攜的情形與甜蜜。你給我崔相國家做女婿,算得上妻榮夫貴,只求像並蒂蓮似的永不分離,遠勝過狀元及第。
(夫人說)紅娘倒酒吧!(紅娘倒酒)(鶯鶯唱)
〔滿庭芳〕斟酒上菜太快,相對片刻,馬上又要分離。如果不是酒席上母子間需要迴避,真想和他敘敘夫妻之情。雖然只能相守得一時半會兒,也算是我們夫妻同桌共食了。眼裡空留著深意,回想起其中的波折,差一點化成望夫石。
(紅娘說)姐姐不曾吃過早飯,就喝一口湯吧。(鶯鶯說)紅娘,什麼湯兒咽得下去呢!
〔快活三〕拿來的酒和食,吃著就象土和泥。假若就是真的土和泥,也有些土的氣息,泥的滋味。
〔朝天子〕暖溶溶的美酒,清淡得如同水一樣,這里邊多半是相思的淚水。眼面前的茶飯難道不想吃,只是愁恨塞滿了腸胃。為了一些「微不足道的虛名小利」,卻把一對夫妻拆開在兩處。一個在這邊,一個在那裡,一聲接著一聲長長地嘆氣。
(夫人說)套上車兒,我先回去,小姐隨後和紅娘一起回來。(夫人下場)(張生和長老辭別)(長老說)你這一走我沒有別的話要說,我准備買科舉後的錄取名冊看,你結婚酒的茶飯還少不得我的。先生當心,一路上多保重!從今往後我無心誦習佛經,專聽你高中狀元的捷報。(長老下場)(鶯蔦唱)
〔四邊靜〕一會兒送別的筵席已經結束,我的車往東,張生的馬兒向西,兩情依依難別離,夕陽的余輝照在綠色的山崗上。不知他今晚住在哪裡?即使在夢中也難尋覓。
(鶯鶯說)張生,這一去不管得官不得官,早早地回來。(張生說)我這一去一定不費力地考取一個狀元。正是「青天有路終會到,金榜無名誓不回。」(鶯鶯說)你這一次赴考我沒有什麼相送,吟詩一首,為你送行:「拋棄我的人現在何處?想當初對我那麼親熱。現在卻把原來對我的那份纏綿用來對別人。」
作者簡介:
王實甫(約1260—1336),名德信,字實甫,大都(現在北京市)人,元代著名雜
劇作家。他的創作活動時期約在元成宗元貞、大德年間(1295—1307)。據賈仲明《凌波仙》吊詞寫到「風月營密匝匝列旌旗,鶯花寨明颩排劍戟,翠紅鄉雄赳赳施謀智」,說明王實甫在當時即享有盛名,常與演員、歌伎往來。諸本《錄鬼簿》都列入「前輩已死名公才人」,可能由金入元。據元周德清《中原音韻·序》,可知王實甫於泰定元年(1324)前已去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