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 中國肖姓氏人口多少肖氏有多少
中國肖姓氏具目前權威統計:肖姓是當今中國姓氏排行第三十位的大姓,人口眾多,約佔全國漢族人口的百分之零點六。 將肖姓附屬於蕭姓統計(共708萬人口 )。
肖姓自古有之,與蕭姓並存!中國大陸在20世紀70年代推行二簡字之後,「蕭」整個字的所有義項都被合並到「肖」(不僅姓氏)。於是所有的蕭姓被寫為肖姓(如同一簡之後劉姓全部被寫為劉姓),可後來正式廢除二簡字之後由於戶籍管理部門的相關規章,更改姓氏十分困難,所以肖姓很少有人改回蕭姓。
而也有觀點認為中國原來就有「肖姓」,但與「蕭姓」的源流不同。歷史上確曾經寥若晨星地冒出過「肖」姓,但非常罕見。明代凌迪知的《萬姓統譜》卷103:「肖:漢,肖安固。肖始、肖玉、肖雩、肖同(俱陳留人,見《印藪》)。明,肖靖,襄城人,宣德中解元。」
肖姓完全不見於香港台灣或海外華人地區。這可以間接證明如今中國大陸絕大多數肖姓實際上是由於二簡字簡化的「蕭」姓。
拓展資料:
蕭姓最早發源於今山東省。先秦時期,蕭姓族人由於國家被滅而散居各地,家族勢小力微。到了秦漢時期,社會動盪,迫使蕭姓外遷,進入第一個發展遷徙時期。蕭姓經長期遷居,已從原聚居地向四周大量繁衍,且名人輩出,漢相蕭何便是其典型代表,他早年輔佐劉邦起義,在攻佔咸陽後,注意收集秦的律令圖書。
郡縣戶口、社會情況等大量資料,為西漢王朝的創建立下汗馬功勞,並助劉邦消滅異姓諸侯王,他的子孫也分別入仕於兩漢,均為高官,為漢朝的繁榮做出了巨大貢獻,因此家族興旺,幾個較大的郡望即在此期形成。三國魏晉時期,戰亂頻繁,加上兩晉時期的「永嘉之亂」,士族南遷,蕭姓族人也隨之而徙,播遷於南方諸省,使家族得以進一步發展壯大,南北朝時期,蕭姓顯貴於天下,建立了齊、梁兩朝、繁衍昌盛、人才輩出,使蕭姓發展進入了一個鼎盛時期。
唐宋年間,社會相對穩定,經濟繁榮,蕭姓族人一方面文人墨客遍布於天下,另一方面由於新成分的涌現,即居住在中國北方及東北的契丹族蕭氏勁族的加入,從而成為一個顯貴、龐大的家族。在此期間蕭姓也有遷入福建、廣東定居者,至此,在唐宋以前,蕭姓已廣布於我國山東、河南、河北、安徽、北京、福建、廣東等地區。
元明清時期,蕭姓徙居於南方貴州、四川、湖南、江西、湖北等省份,名人不斷使蕭姓成為名門,自清康熙末年,蕭姓族人開始了多次入遷台灣,有的還遠播海外,使蕭姓真正遍布於我國南北方各地。今日蕭姓在我國分布較廣,尤以四川、湖南、江西、湖北、山東、廣東等省多此姓,六省蕭姓約佔全國漢族蕭姓人口的百分之六十九。
『貳』 古典武俠小說的成就
六、「新派」武俠之昌盛及沒落
武俠小說之所以有新、舊兩大派的說法,大抵是由新、舊文學之分而來。故范
煙橋著《民國舊派小說史略》特加點明:「舊派」主要是指章回體小說。然而此一
界定對於武俠小說而言,並無太大意義;因為凡是長篇武俠小說必分章回,無論其
為對偶、孤句或是長短不一的回目,皆不例外。
那麼所謂「新派」武俠小說究竟何所指?筆者認為理應以作品的內容所表達的
新思想、新觀念及新文學技巧而定,且缺一不可。就此來看五十年代以後號稱「新
派武俠小說創始人」的梁羽生作品,實在「新」得有限而不能成「派」。其所以獲
此不虞之譽,蓋因當時香港傳播界竭力宣傳鼓吹,以有別於大陸全面禁止的「舊派
」武俠小說或香港本地泛濫成災的「廣派」武俠小說而言。
惟不可否認,自梁羽生、金庸先後崛起香江,武俠小說即在傳統的基礎上又有
所發展。香港方面,除梁、金二子外,另有蹄風、金鋒、張夢還、牟松庭、江一明
、避秦樓主、風雨樓主、高峰、石沖等;而台灣方面則聲勢浩大,計有郎紅浣、成
鐵吾、海上擊築生、伴霞樓主、卧龍生、司馬翎(即吳樓居士)、諸葛青雲、孫玉
鑫、龍井天、墨餘生、天風樓主、醉仙樓主、獨抱樓主、蠱上九、古龍、陸魚、上
官鼎、東方玉、曹若冰、南湘野叟、武陵樵子、慕容美、蕭逸、古如風、向夢葵、
陳青雲、柳殘陽、司馬紫煙、秦紅、獨孤紅、溫瑞安等等(以上大略按其出道先後
排序);雲蒸霞蔚,極一時之盛。但其中具有代表性與影響力的武俠作家並不多,
今擇要評介於次:
「名士派」武俠先驅——梁羽生
梁羽生本名陳文統,一九二五年生,廣西蒙山人。嶺南大學經濟系畢業,曾任
《新晚報》副刊編輯,文史造詣頗深。一九五四年陳氏以「梁羽生」為筆名,初於
《新晚報》發表中篇武俠連載小說《龍虎鬥京華》;其所用楔子、回目、筆法無一
不「舊」,甚至部分故事情節、人物亦明顯套自白羽《十二金錢鏢》。繼寫《草莽
龍蛇傳》,亦復如是。然與當時流行的「廣派」武俠小說相較,卻令人有一新耳目
之感——這大概是標榜「新派」唯一能成立的理由。
梁羽生對此並不諱言,自承:「白羽的小說寫民初各階層人物,因為作者本人
入世極深,寫來細膩,最合懂得人情世故的人看。可是我受生活經歷的限制,氣質
又完全不同;要走『正統』道路嗎?肯定不成功。於是只好自己摸索,走一條浪漫
主義的路了。」因有《七劍下天山》之作。
《七劍下天山》據說是梁羽生取材於英國女作家伏尼契《牛虻》中的部分情節
,而寫天山派凌未風、易蘭珠等男女弟子闖盪江湖、可歌可泣的傳奇故事。全書共
三十回,都四十餘萬言;由於其楔子所提到的少俠楊雲驄出場便死,疑雲重重,乃
另作《塞外奇俠傳》交代,是為前傳;而書中又提及武當大俠卓一航與玉羅剎之間
的情孽糾纏,曲折離奇,不遑細述,遂再作《白發魔女傳》以補述前情。於焉這三
部小說形成系列作品,而《七劍下天山》(一九五五年)則邁開了梁羽生《浪漫武
俠》的第一步。
嚴格說來,《七劍下天山》受到「北派五大家」的影響很深,無論是演武、寫
情或江湖切口、獨門暗器,在在有脈絡可尋,甚至還生吞活剝地大段抄襲白羽《十
二金錢鏢》。但梁羽生隨機生發、借力打力,亦有不同前人之處;並由此建立其小
說創作基型,兼具三大特色:
一、開名士派武俠新風——從其處女作《龍虎鬥京華》起,每書卷首例置一闕
詞以寄慨;至《七劍下天山》則進而以名士派、才子(女)型人物為書中主角。從
此梁羽生小說即專寫文武全才的英雄兒女,無不愛好詩詞歌賦(有時未免浮濫);
卒使書劍交融成一片,成為其作品最大特色。
二、結合歷史與武俠而發思古之幽情——梁羽生首先掌握小說的基本時代背景
,再配合故事情節發展而將歷史上確實存在的人物一一穿插其間,或予以伐毛洗髓
、脫胎換骨。如《七劍下天山》寫順治、康熙、多鐸、納蘭容若、傅青主、冒浣蓮
(偽托冒辟疆之女)等等。其事雖非「歷史之真」,但經過文學處理後,卻得「藝
術之真」。從此梁羽生小說即與「歷史武俠」結下了不解之緣;上起隋唐,下迄明
清,形成其作品第二特色。
三、一貫以「天山派」武學為主流——過去還珠樓主曾撰有《天山飛俠》一書
,但高處不勝寒,未曾創立「天山派」。而自梁羽生《七劍下天山》起,如《塞外
奇俠傳》、《江湖三女俠》、《冰魄寒光劍》、《冰川天女傳》、《雲海玉弓緣》
、《冰河洗劍錄》等系列作品,無不以「天山派」武學為正宗、主流而貫穿全書。
這種獨沽一味的寫法,實為武俠小說所僅見,由是形成其作品第三特色。
雖然如此,但《七劍下天山》仍不足以稱「新派」,只能說是開創了「名士派
」或「詩情畫意派」武俠小說;因為作者所用的文字、筆法、章回、素材以及思想
、觀念——從形式到內容都是「傳統式」的;與舊中國「北派五大家」血脈相通,
沒有太大區別。相形之下,《塞外奇俠傳》取材於蒙古民歌中女英雄飛紅巾的傳說
,以作者自製的哈薩克民歌開場;仿朱貞木文白夾雜、不規則之小說回目,運用新
文藝筆調寫楊雲驄、飛紅巾、納蘭明慧的三角戀愛故事,反而不落俗套,清新可喜
。
梁羽生一共創作了三十六部武俠小說,自認《萍蹤俠影錄》、《女帝奇英傳》
及《雲海玉弓緣》三書是平生代表作。
‧《萍蹤俠影錄》以明朝「土木堡之變」為時代背景,寫忠臣於謙孤軍抵抗蒙
古的悲劇;並穿插張士誠後裔張丹楓與宦門俠女雲蕾之間的愛恨沖突。全書氣勢浩
瀚,布局奇巧;特別是成功地塑造了名士派大俠張丹楓這個角色,「藉由張丹楓個
人俠士性格的自然發展,而徹底扭轉了一家一姓爭奪帝位的觀念」。作者將張丹楓
這種面臨民族大義與累世深仇「非此即彼」的心理掙扎,刻劃得淋漓盡致;終而使
其生命情操升華、凈化,完善了「為國為民,俠之大者」的典型。
‧《女帝奇英傳》以唐代武後(則天)臨朝為時代背景,寫宗室李逸為興復唐
室,落拓江湖,廣交天下豪傑,而與才女上官婉兒、英雌武玄霜所交織的愛怨情仇
故事。作者曲曲描述上官婉兒對武後由恨生敬、內掌詔命的過程;大膽為歷史翻案
,肯定武則天的施政「有益於國家百姓」,在傳統觀念上又是一項突破!而寫李逸
置身宮廷斗爭、異族入侵的交相凌逼中,何去何從?亦超越了前人的格局與成就。
此書以輕快的比劍對白開場,而以李逸功成身死收場,益發動人心魂。
‧《雲海玉弓緣》以放盪不羈、亦正亦邪的金世遺為主角,描寫他周旋在俠女
谷之華與「魔女」厲勝男之間的愛情大悲劇。本書故事跌宕起伏,扣人心弦;惟最
成功之處卻是作者運用近代心理學的手法,來刻劃金世遺那種憤世嫉俗的特殊精神
狀態,因此在金世遺身上有約翰‧克里斯朵夫的影子;而厲勝男不顧一切地追求愛
情自由,亦活脫是卡門的化身。金世遺一心痴想名門正派出身的谷之華,卻在「魔
女」厲勝男臨死前的一剎那才覺悟:原來自己真正深愛的人是厲而不是谷。正是:
「此情可待成追憶,只是當時已惘然!」之極限!無疑具有高度文學價值。
總之,梁羽生不論是寫張丹楓、李逸、金世遺或其他小說主要人物,都充分體
現出中宵看劍樓主所題名句:「亦狂亦俠真名士,能哭能歌邁俗流。」洵可稱之為
「名士派武俠先驅」而無愧。雖然他「向西天取經」較白羽晚了十七年,但卻能自
出機杼,更上層樓;以「實則虛之,虛則實之」的歷史背景與人物帶動武俠小說的
巨輪前進,在劍氣簫心中洋溢著一片歷史感,而將「歷史武俠小說」推向另一個高
峰。
惟其後梁羽生化名「佟碩之」,撰文自詡對於「新派」武俠小說確有「開山劈
石之功」,這未免言過其實。因為武俠小說原本是中國通俗文學流裔之一,從形式
到內容都無法離開傳統而獨立。雖然我們承認梁羽生是後出轉精,進一步發展並提
高了武俠小說的文學價值,但畢竟其作品中的「傳統」仍遠多於「創新」;而真正
的「新派」則出現在梁羽生寫《七劍下天山》十年之後的台灣——於「反傳統」、
「現代化」中形成——殆非梁羽生始料所及!
集「綜藝」武俠之大成者——金庸
金庸本名查良鏞,一九二四年生,浙江海寧人。早年曾先後於中央政校、東吳
大學研讀法律;歷任《東南日報》記者、《大公報》編譯、《新晚報》編輯以及長
城電影公司編劇、導演。一九五九年查氏在香港創辦《明報》,獲得讀者廣大歡迎
,卻是與他寫武俠小說馳譽中外分不開的。
一九五五年查良鏞以「金庸」為筆名,繼梁羽生之後,在《新晚報》發表武俠
連載小說《書劍恩仇錄》。他巧妙地運用民間流傳清帝乾隆疑係海寧陳世倌(曾任
文淵閣大學士)後人的說法,又杜撰出「紅花會」(反清復明組織)總舵主陳家洛
,作為乾隆的同胞兄弟。於是小說即在這樣兩極沖突、滿漢對立的野史布局下展開
;再穿插了陳家洛與霍青桐、香香公主之間的悲歡離合,極盡波譎雲詭之能事。
《書劍恩仇錄》(新版改名《書劍江山》),共二十回,都六十萬言;雖然僅
只是金庸的武俠處女作,但文采斐然、對白傳神;處理群戲場面,繁而不亂。啼聲
初試,即一鳴驚人!與梁羽生同時創作的《七劍下天山》比較,二人均善於結合歷
史傳說而虛構人物故事;而金庸運筆不測,尤饒奇趣!其小說聲口之佳,直逼白羽
,且駸駸然有後來居上之勢。
如果說《書劍》是金庸邁向成功的一小步,則越過虛實相映成悲、反諷農民起
義的《碧血劍》(一九五六年),挾著史詩般大格局、大氣魄的《射鵰英雄傳》(
一九五七年)即一躍而登武俠小說的頂峰,不作第二人想!
《射鵰》是南宋末年天下大亂為歷史背景,描寫長春子丘處機為保全忠良義士
遺孤郭靖、楊康(暗嵌「靖康之恥」),而與江南七怪打賭傳藝所引發的一連串可
歌可泣的故事。作者布局絕妙,以種種陰錯陽差,安排郭靖自幼即隨母遠居大漠,
刻苦自勵,始終不忘家恨國仇;而楊康則隨母進入金國趙王府,認賊作父,安享榮
華富貴——這分明是脫胎自元代紀君祥《趙氏孤兒大報仇》的戲劇架構,卻更有出
奇的變化與發展。而就丘處機與江南七怪的所作所為來看,其一諾千金、不顧死生
的精神,恰好構成一幅俠氣崢嶸的《八義圖》;便知作者寓意所在,用心良苦!
誠然,以通俗文學所要求的可讀性與趣味性而言,《射鵰》除若干情節未能自
圓其說外,無疑具備了一切成功的條件——其故事之曲折離奇、人物之多種多樣、
武功之出神入化乃至寫情之真摯自然,均為同輩作家所不及;即或偶有敗筆,亦瑕
不掩瑜。在這部罕見的鉅著中,金庸將歷史、武俠、冒險、傳奇、兵法、戰陣與中
國固有忠孝節義觀念共冶於一爐;信筆揮灑,已至隨心所欲的地步。全書浩然正氣
,躍然紙上!民族大義融貫了每一章節。
是故,金庸乃以《射鵰》一書而成不世之名,建立了他在當代武俠小說界的權
威地位。雖然他自己並不滿意這部「開宗立派」之作——七十年代初曾大事修改,
增刪為今傳之四十回新版本,都百餘萬言,頗失原味——但持平而論,此後他力求
自我突破、創新的武俠名著,盡管各有聲華驚海宇,然以通俗文學所要表達的生命
意義、價值及其整體規模、氣象來看,均不逮《射鵰》之博大精深。
——《神鵰俠侶》寫至情至性的「師生戀」與大俠由偏入正的成長過程;
——《連城訣》(原名《素心劍》)寫盡人性之丑惡與貪婪之害;
——《倚天屠龍記》寫名實之辨與正邪錯亂;
——《天龍八部》寫芸芸眾生「無人不冤,有情皆孽」與民族仇恨所造成的悲
劇;
——《笑傲江湖》寫權力令人腐化與政治斗爭之殘酷無情,等等。
這些作品縱或在某一方面超越了《射鵰》的文學成就,但因刻意描寫人性「極
限情境」的種種變態行逕,遂不自覺地失去了《射鵰》那種「情理之中,意料之外
」的親和力;而太多「情理之外」的特例,亦難免流於為變而變,令人匪夷所思;
以致顯得不真實、不自然。直到《鹿鼎記》(一九六九年)問世,以一個僅識武功
皮毛而不學有術的「小雜種」,竟將天下英雄、歷史人物玩弄於股掌之上;乃開中
國武俠小說前所未有「無劍勝有劍」的新境界。
金庸《鹿鼎記》之「反武俠」與塞萬提斯《魔俠傳》之「反騎士」最大的不同
,在於兩者創作動機:塞萬提斯因痛憤當時西班牙人沉迷於騎士文學的浪漫故事,
遂用反諷現實的手法寫「小人物狂想曲」,教吉訶德到處碰壁,夢幻成空!而金庸
卻是出於「向自我挑戰」心理,乃一反武俠傳統,打破世俗觀念,徹底解放人性;
教韋小寶「鬥智不鬥力」,為了爭取生存機會,無所不用其極!其實這正合孫子兵
法所謂「上兵伐謀」之道,因而武功在此盡成虛妄;韋小寶機詐百出,到處招搖撞
騙,竟無往而不利!
也許有人認為這是「武俠無用論」的明證,實則不然!正由於《鹿鼎記》寫韋
小寶運氣太好、際遇太奇,萬事繞不過一個「巧」字;加以又充滿笑料,逸趣橫生
,遂自然而然淡化了反諷現實或反諷武俠的冷雋意味。它所表現的是浪漫文學之極
致,「無」為「有」之用,在這部書里得到了最大的發揮。
迄至一九七二年九月《鹿鼎記》在《明報》上連載完畢,金庸宣告「封筆」(
實則展開另一波全面修改舊作大工程)為止,他一共創作了十五種長、短篇武俠小
說;但其中流傳最廣、影響最大的仍無過於《射鵰英雄傳》。該書博採還珠、白羽
、王度廬、朱貞木各家之長,取精用宏,推陳出新,乃造就了金庸「一代武俠宗師
」地位。其影響於當世者,大致有以下數端:
(一)《射鵰》融合歷史、俠情、武功、文藝、趣味於一書,建立了新一代武
俠小說的「綜藝」風格與典型。
(二)《射鵰》統一用四字文句分章回;促使六十年代以後台灣武俠作家群起
效尤,蔚為風氣。
(三)《射鵰》虛構的「東邪、西毒、南帝、北丐、中神通」等奇特人物及提
法,悉為台、港武俠作家所宗,後更衍演成歌訣式「江湖順口溜」。
(四)《射鵰》在各地版本之多與偽續書之亂,亦令人嘆為觀止。
總而言之,金庸所建構的「入世武俠」神完氣足,剛柔並濟;與早年還珠幻設
的「出世武俠」前後輝映,亦同臻雄奇壯美之境。特別是金庸靈活運用還珠小說中
的奇妙素材,含英咀華,所過皆化;再採取西洋文學技巧及電影手法予以捏合,乃
使武俠小說脫胎換骨,煥發新姿,普遍獲得世人肯定與重視。凡此絕異成就,當然
是跟金庸本身兼具深厚的文史素養與卓犖才華息息相關。正因如此,其同輩及後起
武俠作家或以主觀條件不足,便難乎為繼;泰半隻能遵循既往「幫會技擊派」的路
數,在江湖仇殺中討生活了。
「清宮派」武俠名家——蹄風及其他
蹄風本名周叔華,上海人,生卒年不詳;原為「廣派」武俠老作家之一,但地
域色彩並不甚濃,曾寫過《血戰古兜山》、《勇闖十三關》及《海南俠隱記》等短
篇武俠小說。在所謂「新派」武俠崛起之際,蹄風亦別走偏鋒,以邊疆民族傳說為
題材而撰《猿女孟麗絲》、《天山猿女傳》等書,由是聲名漸著。
嗣後,從一九五六年起,蹄風陸續推出《游俠英雄傳》(即台版《四海英雄傳
》)、《游俠英雄新傳》、《龍虎恩仇記》、《清宮劍影錄》及《武林十三劍》等
系列作品,緊緊扣住「反清復明」的故事主題;演敘青龍會聯合天下劍客、奇人,
與江南八俠共同對付「魔王」雍正之始末,以及清宮諸皇子為奪帝位、爾虞我詐之
內斗,長達百餘萬言。由於故事情節曲折離奇,武打緊張熱鬧,乃轟動一時。蹄風
挾此「清宮派武俠」和金庸、梁羽生早期作品互爭雄長,幾有鼎足而立之勢。
《游俠英雄傳》顯然深受鄭證因「幫會技擊派」小說影響,故一開場就大談中
國武術源流,兼論內外家功夫之長短;書中對於清初秘密幫會活動情形,縷述甚詳
。此一系列小說旁參野史、傳說,原本格局甚大;惜因作者缺乏新文學技巧,從頭
到尾都以舊氏說書人的口吻「說書」;故個別情節雖波瀾起伏,引人入勝;然整體
看來,不無枝蔓雜生之感。其未能獲得較高評價,症結在此。
此外,又有金鋒、張夢還、牟松庭、高峰等以武俠小說鳴世,亦值得一提。
‧金鋒本名張本仁,一九二七年生,原籍廣東。初以「毛聊生」為筆名,雜抄
「北派五大家」作品撰廣派武俠小說,成書不計其數,但俱無可觀。後改筆名為「
金鋒」,自出機杼,寫下「虎俠擒龍」等十五種長、短篇武俠小說,多半具有歷史
背景;其中尤以《西域飛龍傳》、《天山雷電劍》、《冰原碧血錄》、《子母離魂
劍》四部曲為代表作。然此一系列穿插清宮秘辛與香妃故事,乃至描寫邊疆風情等
等,或多或少都曾受到金庸、梁羽生及蹄風同類作品之影響,殆無可疑。而作者以
「抄書」成名,實為異事。
‧張夢還本名張擴強,一九二九年生,原籍四川;系中央軍校二十二期炮科畢
業,因故留港而以寫作為生,曾任《明報》編輯。一九五七年張氏在《武俠小說周
報》發表《沉劍飛龍記》,以明初學士方孝儒後人方龍竹復仇故事為經,武林門戶
之爭為緯;文情跌宕有致,狀聲狀物均極見精神。此書分為二十三回,都四十萬言
,堪稱傑作;可惜結尾「還珠化」,令人突兀,未免美中不足。
在香港眾多武俠作家中,張夢還的文字功力直追金庸,而與梁羽生在伯仲之間
。同時他也是最迷還珠(夢還),並善於提煉《蜀山》奇妙素材之佼佼者。惟其所
受影響太深,故繼作《青靈八女俠》、《十二女金剛》等書,便明顯有《蜀山》峨
眉派諸女的影子在內,此亦無可諱言。張氏迄今已結集成書的武俠小說共有十二部
,水平殊不一致;然以爭奪武學秘笈而導致各大門派對立的寫法,則別開生面,領
先潮流,當與金庸首創爭奪「天下第一」的寫法有異曲同工之妙——雖然此後這種
「花招」被人一用再用,已流於公式化之濫套矣。
‧牟松庭生平不詳,文筆古茂洗練,博聞廣識,彷佛平江不肖生。一九五七年
左右,寫下《關西刀客傳》、《紅花亭豪俠傳》、《張文祥刺馬》等書。其中尤以
《紅花亭豪俠傳》(台版改名為《洪門英烈傳》)之演武敘事、重情尚義、行軍布
陣、反諷世態,無不精彩紛呈!作者兼有《水滸》與《三國》筆法之長,行文不測
,豪氣迫人!惜其作品不多,否則成就當在梁羽生之上,而可與金庸比肩。
‧高峰(非高小峰)生平亦不詳。觀其《高原奇俠傳》、《蟠龍劍客傳》、《
五嶽豪俠傳》諸作,文情不俗,略似蹄風「清宮派」小說。至於香港其他武俠作家
如專寫女俠傳奇的江一明,以及風雨樓主、避秦樓主、石沖等,俱乏善可陳。而所
謂「新派」竟出現將古人詩賦意譯為白話文者,則其荒唐程度不言而喻,也就無須
深論了。
『叄』 肖氏祖先出世在那裡
尋根溯源 1、據《元和姓纂》、《通志
『肆』 急需:曾氏的名人、家譜、曾氏起原
大界曾氏名人錄
大界曾氏名人輩出。曾元吉公六個兒子都讀了書。至第六十七派後不僅代代有讀書之士而且房房有人在朝中做官:以下資料錄輯[大界曾氏五修族譜]曾國藩、曾國荃、曾國葆、曾國華、曾紀澤、曾紀鴻、曾昭燏、曾昭掄。曾約農、曾寶蓀。曾憲植、曾憲傑、等在論壇已有專述。下列名錄不再重復。末入譜的名人當有遺漏。
曾尚榜:曾元吉第三子。名文炳字興榜、號靜軒。清從九品。
曾尚懷:曾元吉第四子。字興懷、號明德。清誥封建威將軍。配賀氏,誥贈一品夫人。
曾尚烈:曾元吉第六子。字興烈。號戌若。清誥封建威將軍。配龍氏,誥贈一品夫人。
曾衍勝:尚庭長子。字儒勝。號竟希。清誥贈光祿大夫建威將軍武英殿大學士兩江總督一等毅勇候一等義勇伯。配彭氏。清誥贈一品夫人一品伯太夫人。
曾衍寀:尚庭次子。字儒,號同寅,別號桂亭。清誥贈奉政大夫。配彭氏。誥贈宜人。
曾衍霖:尚榜長子,字儒霖,號瓊芳。清貤贈通奉大夫。配彭氏,清貤贈夫人。
曾衍雅:尚榜次子。字儒雅、號仲醇。清誥贈建威將軍。配高氏。清誥贈一品夫人。
曾衍達:尚懷六子。字儒達、號尊三。清誥贈建威將軍。配左氏。清誥贈一品夫人。
曾衍才:尚烈長子。字儒才,號際盛。清誥贈建威將軍。配左氏。清誥贈一品夫人。
曾衍鐸:尚烈次子。字儒鐸。號金聲。清誥贈中議大夫、武翼都尉、建威將軍。配賀氏。清誥淑人一品夫人。
曾興仁:衍政長子。字於心。清誥贈武義都尉、晉贈建威將軍。配劉氏。清誥贈淑人晉贈一品夫人。[衍政系尚梁長子]
曾興教:竟希長子。名民升。字為教。號重五。清太學生,貤光祿大夫。配彭氏。清貤贈一品夫人。
曾興致:字為致。號中和。清貤贈榮祿大夫。誥贈振威將軍。配肖氏。清貤贈一品夫人、誥贈一品夫人。
曾星岡:名玉屏。號星岡。清太學生。誥封中憲大夫榮祿大夫、誥贈光祿大夫建威將軍。武英殿大學士兩江總督一等毅勇候一等毅勇伯。配王氏。清誥封一品夫人、誥贈一品候太夫人、一品伯太夫人。
曾興旭:衍寀長子。字東陽、號陽谷。清誥封奉政大夫。配聶氏。清誥封宜人。
曾興晟:衍寀次子。字日成。號紫雲。清太學生。
曾興國:衍霖長子。字民惠。清誥贈奉政大夫貤贈通奉大夫。配唐氏。清誥贈宜人她贈夫人。
曾興渠:衍雅子。清誥贈建威將軍。配彭氏。清誥封一品夫人。
曾興渤:衍魁次子、清誥贈奉直大夫。配胡氏。清貤封宜人。
曾興炬:衍達次子,清誥封武顯將軍。配趙氏。清誥封夫人。
曾興松:衍才子。清太學生,誥封武義都尉,誥贈建威將軍。配劉氏。清誥封淑人誥贈一品夫人。
曾興蚊:衍鐸次子。清武庠生誥封奉政大夫。晉封中憲大夫。配楊氏。清誥封宜人晉封淑人。
曾興甲:衍鐸四子:清誥封建威將軍。配劉氏。清誥贈一品夫人。
曾興楚:衍鐸五子:清誥封武又義都尉、晉封武顯將軍。配劉氏。清誥封淑人晉封夫人。
曾毓岱:興仁次子:字瞻岳、清誥封武義都尉、晉贈建威將軍。配彭氏。清誥贈一品夫人。
[尚梁曾孫]
曾毓裔:興教次子,清敕授文林郎誥贈奉政大夫晉贈中憲大夫。配彭氏。清例封孺人、誥贈宜人、晉贈恭人。
曾敏羔:興教四子。清五品銜侯選訓導誥授奉直大夫誥贈資政大夫。配朱氏。清誥封宜人誥贈夫人。
曾毓公:清誥贈武顯將軍誥贈振威將軍。配朱氏,清誥封夫人誥贈一品夫人。
曾毓圭:清誥贈昭武都尉。配彭氏。清誥封恭人。
曾毓壁:清誥贈武顯將軍。配彭氏。清誥贈夫。
曾毓濟:名麟書。號竹亭。清邑庠生。誥封中憲大夫榮祿大夫光祿大夫誥贈建威將軍。武英殿大學士兩江總督一等毅勇候一等威毅伯。配江氏。清誥封恭人一品夫人誥贈一品候太夫人一品伯太夫人。
曾毓駟:名驥雲。字高軒。清太學生貤封榮祿大夫光祿大夫。特旨誥封通奉大夫。配羅氏。
清誥封一品夫人特封夫人。
曾毓龍:清從九品。
曾毓玟;清從九品。誥封奉政大夫晉封通奉大夫。配王氏。清誥贈宜人晉贈夫人。
曾毓璋:清誥贈武功將軍。配高氏。清誥封夫人。
曾毓官:清由軍功五品保外委把總賞戴藍翎加守備都司游擊賞換花翎升參將副將總兵記名提
督剛勇巴圖魯御賜獎武銀牌賞穿黃馬褂誥贈建威將軍。配王氏。清誥封一品夫人。
曾毓華:清軍功五品。
曾毓聘:清從九品以軍功保縣丞府經歷加同知銜即選知縣由藍翎賞穿花翎加三品封典奏留兩江補用同知直隸州知州。浩授中議大夫。配周氏。誥封淑人。
曾毓衢:清六品軍功。誥授振威將軍。晉授建威將軍。配歐陽氏。清誥封一品夫人。
曾傳家:毓岱長子。原名嘉。號進賢。清誥贈武義都尉晉贈建威將軍。配陳氏。清誥封淑人晉封一品夫人。
曾傳芹;清六品軍功加五品頂戴。配王氏。
曾傳薰:清誥授通議大夫。配李氏。清封淑人。
曾傳芳;清太學生誥封昭武都尉。
曾傳唐:清賞給二品封典,誥授武顯將軍。
曾傳盛:清太學生加同知銜,候選知縣升用直隸知州,賞戴藍翎。
曾傳黃:清由軍功保外委把總。千總守備,都司尉游擊賞戴花翎。
曾傳俊:賞給一品封典。誥授振威將軍。。賞騎都尉世職。追贈建威將軍。
曾傳巨;清五品頂戴。世襲騎都尉。
曾傳里:清由軍功保至都司。貤封武義都尉。
曾傳純:清以軍功,歷保至參將,浩授武義都尉、建威將軍。
曾傳寵:清賞五品功牌,歷任江蘇太湖水師哨長。
曾紀輝:傳冢次子。清由軍功保外委把總千總守備賞戴藍翎升都司游擊賞換花翎。補授江南孟河營都司加參將副將總兵記名過缺簡換提督敢勇巴圖魯。誥授建威將軍。配李氏。清誥封淑人晉封一品夫人。
曾紀綱:傳家三子:字趾祥原字禎祥。清由軍功保外委把總千總守備加都司銜賞戴藍翎。二十六歲,同治六年丁卯二月十八日午時在湖北蘄水縣陣亡。
曾紀麟:傳家四子。清太學生。
曾紀蘭;清五品頂戴。
曾紀鐸:清五品頂戴。
曾紀梁:曾國潢長子。清縣學附生、貤封中憲大夫。
曾紀湘:曾國潢三子。清縣學附生。誥贈奉政大夫。
曾紀渠:曾國潢次子[撫曾國葆]清二品蔭生。奉旨記名出使大臣。誥授中憲大夫。累贈光祿大夫。
曾紀壽;曾國華次子。欽加三品銜、二品頂戴,誥授昭武都尉、奉政大夫、晉封資政大夫。
曾紀瑞:曾國荃長子。一品蔭生。兵部員外郎,欽加三品銜、誥授奉直大夫。通議大夫、誥贈光祿大夫、建威將軍。
曾紀官:曾國荃次子。正一品蔭生,戶部員外郎,雲南司兼廣東司行走,欽加三品銜,誥授奉直大夫。通議大夫。貤贈光祿大夫、建威將軍。
曾紀祿:誥授奉政大夫。晉封中憲官夫。
曾紀福;清從九品。
曾紀和:清貢生、遵例納捐中書科中書。
曾紀策:誥授武顯將軍、振威將軍、建威將軍。
曾紀范:例授武顯將軍。
曾紀笏:賞給正四品封典。誥授昭武都尉。
曾紀典:清太學生加同知銜。誥封奉政大夫。
曾廣勛:清誥封奉政大夫,太學生藍翎五品銜,安徵候補知縣。
曾廣祺:清五品頂戴。
曾廣祜;國民黨中央陸軍講武堂畢業、歷任連長、營長、高級參謀、江蘇句容縣公安局長。
曾廣俊:清太學生。德國陸軍大學畢業,囝國民黨陸軍部航空署上校科長。保定軍校上校教官。
曾廣壇:國民黨中央陸軍軍官學校畢業。陸軍少將。
曾廣鑾:紀澤三子。清正一品蔭生。花翎郎中銜,誥授光祿大夫、建威將軍。
曾廣鎔:紀鴻三子。花翎二品銜湖北侯補道,湖北牙厘局總辦。簡授湖北施鶴兵備道、署理湖北按察使。
曾廣祚;紀梁四子。江蘇侯補道,誥授中憲大夫。
曾廣漢:紀瑞長子:誥授光祿大夫、建威將軍。承襲一等威毅伯。欽派留京師大臣。
曾廣河:紀瑞三子:特賞員外郎,邢部奉天司行走。誥授中憲大夫。
曾廣江;紀官長子:特賞舉人,一體會試花翎郎中。欽加三品銜、二品頂戴。安徵候補道。誥授通議大夫,晉授資政大夫。
曾廣敷:紀渠長子。誥授通議大夫。
曾廣泰:清太學生,國民黨陸軍少將。
曾廣鎮:西南聯大畢業後赴美國留學,後入俄亥俄州立大學化學系學習,獲碩士學位。中國科科學院上海有機化學研究所研究員。
曾廣澤:中央陸軍軍官學校畢業。陸軍少校。
曾廣溥:中央陸軍軍官學校第八期步科畢業,陸軍中校。
曾昭懿:廣祚第四女。南京金陵大學理科學士。北平協和醫院博士。
曾昭繗:廣祚第五女。西南聯大經濟系學士。
曾昭楣:廣祚第六女。長沙藝芳女校高中畢業,西南聯大生物糸學士。
曾昭佑;廣榮三子。國民黨中央陸軍軍官學校畢業。陸軍中校。
曾昭粟:國民黨中央陸軍軍官學校畢業。陸軍中校。
曾昭敦;廣泳三子。國民黨中央訓練團黨政班十三期畢業,陸軍第四十九師軍需處主任。陸軍上校
曾昭垂:字啟球。中央陸軍軍官學校第16期畢業。新疆建設兵團離休幹部。著有[評說曾國藩]。入選中華詩人大辭典、中國專家大辭典和世界名人錄。
曾昭諫:廣鎔六子:交通大學公務管理科經濟學士。
曾昭杭:廣鈞鈞子,上海美術專門學校畢業。華東美術學校校長、湖南省政府參議。
曾昭樺:廣鈞三子。香港大學文學士。廣西省高級顧問、
曾昭柯:廣鈞四子。中央陸軍軍官學校第十五期畢業。軍政部外事局少校參謀。
曾昭億:廣鎔次子:國立南洋大學鐵路管理科學士。北平鐵路管理學院交通博物館主任。
曾昭建:廣鎔三子:湖南大學商科學士。川滇公路局宣威段會計主任。
曾昭明。中央陸軍官學校畢業。囝國民政府軍事委員會軍令部參謀班畢業。陸軍少校。
曾昭棉:廣鎔五子:上海無線電專門學校畢業、漢口公路局無線電台台長。新中國建立後任湖南常德無線電廠高級工程師。
曾昭權:廣鍾長子:美國麻省理工大學電機工程學士。北平電燈公司西山新廠主任工程師。新中國建立後任湖南大學工學院電機系主任。
曾昭桓:廣鍾次子。唐山工業專門學校畢業。美國意利諾大學鐵路土木工程學士。復旦大學教授、廣西大學教授、交通大學教授。
曾昭承:廣祚長子。美國威斯科康新大學經濟碩士。國民政府會計處科長。
曾昭拯:廣祚五子。大夏大學商科學士。國民政府軍政部兵工署財務科科長。國民政府交通部秘書。
曾昭六:廣漢九子。上海復旦大學商科學士。歷任國民政府兵工署科長。
曾昭籛:廣河長子:國民政府郵傳部員外郎路政司行走。
曾昭南:廣漢次子:清太學生、花翎同知銜。湖南私立第一法政專門學校畢業。
曾昭河:廣江長子。湖南公立法政專門學校畢業。
曾昭義:廣江四子:日夲東京早稻田大學政治經濟科學士。國民黨中央考試院檢定高考及格會計師。
曾昭祁:廣江五子:日夲東京大學商科學士。國民黨中央銓敘部甄審合格經濟部特許會計師。
曾昭茂:廣敷次子。清太學生。花翎三品銜。日夲法政大學畢業。國民黨政府河南省鹿邑縣縣長。
曾憲惠:國民黨中央政治大學第一期畢業。陸軍中校。交通部人事處審查委員。
曾憲模:湖南私立明德中學畢業。遼寧鐵道管理學校畢業。
曾憲棟:國立湖南大學理工科學士。全國運輸總司令部上校電信主任。
曾憲朴:昭和長子。國立中央大學農科學士。英國倫敦大學理科碩士。中華人民共和國農業部辦公廳主任。
曾憲柱:昭和次子。湖南私立明德學校高中部畢業。華西大學畢業。中國人民大學教授。
曾憲楷:昭和長女。曾憲植之姐。湖南大學文學士,私立燕京大學文科碩士、中國人民大學教授。終身未嫁。
曾憲棨:美國加州州立大學長堤校區畢業。美國聯合大學碩士,台灣國防部電視製作中心主任。國大代表。
曾憲援:立軍軍官學校氣象科第十二期畢業。台灣民航氣象中心簡任主任。少將銜。
曾憲衡:湖南醫學院畢業。歷任湖南醫學院教授。衛生部外醫學雜志社編審。
曾憲枚:湖南私立明德中學初中畢業。廣雅中學高中部畢業。
曾憲樞:國立湖南大學商科學士 。
曾憲根:湖南私立明德中學初中畢業。岳雲中學高中部畢業中央陸軍軍官學校廣西分校畢業。
曾憲滌:昭承次子,字雅恂、號子靜、行二。著名導演(代表作:喬太守亂點鴛鴦譜)。
大界曾氏名人錄中:曾興仁、曾毓岱、曾傳家、曾紀綱、曾紀輝、曾紀麟、系夲人直系長輩。
家譜
曾姓的最早家譜修於何時,已無從可考,《宋史·藝文志》記載的曾肇的《曾氏譜圖》一卷,算是曾姓的最早族譜了,該譜已佚。
現存族譜大都是明以後所修;從地域上看包括安徽、湖南、福建、浙江、廣東、廣西、山東、四川、湖北、江蘇、江西、香港、台灣等地區,尤以福建、廣東、四川、江西為多。
其體例大多採用前序、後跋、中正文的體例,分別闡述修譜源起、家族起源、各支譜系、族規家法、宗祠祭祀等內容,其中尤以譜序最具影響和家族特色。
另外,修譜往往都要請學者名流、政界要人或本族名人作序,宋代大文學家歐陽修、明代刑部尚書何喬新都曾為曾姓族譜作序。
曾姓家譜文獻目錄
曾姓家譜一:
《溫陵曾氏族譜》
《武城曾氏重修族譜》
《興寧曾氏族譜》
廣東梅縣《曾氏族譜》
香港新界《曾氏歷代宗親譜》
晉江《武城曾氏族譜》
《清源曾氏族譜序》
福建《上杭曾氏族譜》
《江陰曾氏續修宗譜》
《海虞曾氏家譜》
漢壽《武城曾氏重修族譜》
寧鄉《武城曾氏重修族譜》
湘鄉《武城曾氏榔山族譜》
湘鄉《武城曾氏榔山族頭江房譜》
湘潭《淦田曾氏六修族譜》
四川富順《西湖曾氏祠族譜》
福建德化縣潯中鎮《武城曾氏重修族譜》(民國三十七年重修)
德化縣潯中鎮《武城曾氏重修族譜》
安海《武城曾氏族譜》
曾姓家譜二:
曾氏宗譜口口卷 明隆慶活字印本 北京大學卷
安徽旌德·旌陽曾氏宗譜二卷首一卷末一卷 (清)王昌期等續修 清光緒二十九年(1903年)崇本堂活字本四冊北圖
湖南湘潭·石蓮曾氏六修族譜三十二卷首一卷末一卷 (清)曾自通、曾海南纂修清同治五年(1866年)追遠堂活字本 十六冊 北圖、河北大學
曾氏(族譜)世系表不分卷曾水照 1976年鉛印本 精裝一冊 北文獻會附註在台曾氏裔孫譜系
曾氏族譜人事編、譜系編不分卷 游有財 民國1971年創譯出版社鉛印本 精裝一冊 北文獻會 附註在台曾氏裔孫譜系
武城曾氏重修族譜不分卷 清光緒間刊本 福建師大 註:譜始修於清嘉慶十一年曾毓樽、曾衍泳
福建古田·曾氏家譜續修 (清)曾新修四年(1907年)稿本 一冊 福建圖
海虞曾氏家譜不分卷 曾達文 清光緒—一冊 哥倫比亞大學
海虞曾氏家譜六卷 曾達文民國十三年清光緒三十十年活字本鉛印本
曾氏四修族譜十六卷附 曾傳著 清光緒二十六年活字本 十四、十六冊 哥倫比亞大學
廣東潮洲·潮郡九邑曾氐宗祠祠簿一冊 (清)光緒十七年曾董理等纂修 民國二十二年(1933年)重刊本 廣東汕頭市檔
廣東興寧·曾氏族譜不分卷 曾慶良 民國十三年油印本 一冊 廣東興寧、日本靜嘉堂
廣東·蕉嶺曾氏族譜不分卷 (清)曾毓郯重修 清同治十一年(1872年)刻本 廣東中山圖 註:版心作《武城曾氏重修族譜》
廣東·梅縣曾氏祠不分卷 (清)曾祖禹、曾景行纂修清乾隆四十七年(1782年)序刻本 一冊 廣東中山圖 註:封簽作《梅城鳳尾閣曾氏大宗祠譜》
廣東·南海曾氏家譜不分卷緒三年(1877年)鈔本 廣東中山圖
廣東·南海曾氏族譜不分卷緒五年(1879年)刻本 廣東中山圖 (清)曾夢鴻等編 清光 (清)曾毓郯重修 清光註:版心作《武城曾氏重
廣東潮洲·潮安敬慎堂曾氏家譜不分卷 (民國)曾清河修 民國十八年(1929年)石印本 一冊 廣東中山圖
武城曾氏重修族譜 廣西容縣文管 註:殘存本載有山東嘉祥、湖南寧鄉、廣西容縣三地曾氏
曾氏族譜不分卷 曾氏族譜編委會 1971年創譯出版社鉛印本 精裝一冊 國史館 附註曾氏裔孫譜系
福建·長樂縣感恩村曾氏族譜不分卷 (民國)曾尊椿等修 民國十九年(1930年)長樂曾氏石印本 四冊 哈爾濱師大、福建圖 註:清乾隆四十六年曾承苞始修
海虞曾氏家譜不分卷 曾達文 清光緒二十年木活本 一冊 哈佛大學
曾氏四修族譜十六卷 曾傳著 1967年影印本 哈佛大學
曾氏族譜不分卷 游有財、曾氏族譜編輯委員會年鉛印本 一冊 哈佛大學
安徽黃山·太平曾氏重修族譜二十九卷首一卷 (清)曾書之,曾高望纂修 清嘉慶二十三年(1818年)守約堂木刻本 三十九冊 河北大學
安徽黃山·曾氏文獻存征五卷 曾士璋輯 清木刻本 二冊 河北大學 註:版心作《太平曾氏通介房譜》
湖南衡陽·曾氏六修族譜 (清)曾育才修 清道光二十一年(1841年)宗聖堂木刻本 二冊 河北大學
山東歷城·曾氏家乘略二卷 (清)曾自尚增輯 清乾隆二十年(1755)鈔本 一冊 河北大學
四川成都·曾氏通譜 (清)乾隆五十一年(1786年)修民國三年(1914年)重鐫本 一冊 河北大學(二部)
湖北新洲·武城曾氏重修族譜(民國)曾百容等續修 民國十九年(1930年)木刻本 湖北新洲縣大渡鄉 註:清光緒三十一年曾少衡創修
湖北新洲·武城曾氏重修族譜一卷 (民國)曾毓南、曾廣發重修 民國十九年(1930)木刻本 湖北新洲縣紅旗鄉曾寨村 註:清咸豐十一年曾毓楷、曾紅萬等首修(湖北新洲)武城曾氏宗譜八卷 (民國)曾志益重修民國十二年 (1923)木刻本 湖北新洲縣徐古鎮萬崗村
武城曾氏族譜二卷 木刻本 湖南來鳳縣志辦 註:該族散居湖南龍山、湖北來鳳等地
湖南·湘鄉曾氏重修族譜不分卷 (清)曾嘉言、曾大型等修,曾林書、曾克能等纂修 清嘉慶四年(1799年)刻本 一冊 湖南圖
湖南·曾氏支譜齒錄不分卷 清光緒十八年(1892年)寫本 湖南圖 註:該族散居衡山、湘鄉等地
湖南湘鄉·武城曾氏續修族譜口口卷首一卷 (清)曾貫之、曾得宗修,曾志堅、曾紀英等纂清同治八年(1869年)活字本 湖南圖 存八卷
湖南湘鄉·曾氏田宅族譜口口卷 (清)曾瀛、曾尚錄等纂 清康熙四十六年(1707)刻本 湖南圖 存卷1、2、3
湖南·武城曾氏七修族譜四卷 民國三十七年(1948年)活字本 二冊 湖南圖(存卷1、2,又一部存卷首)
湖南湘鄉·曾氏四修族譜十六卷首四卷 (清)曾傳著、曾懷柳等修,曾毓緒、曾廣鎔等纂清光緒二十六年(1900年)活字本 湖南圖(存卷9)、美國
湖南·湘鄉田田曾氏續修族譜口口卷首二卷 (民國)曾芸閣、曾茂才纂修 民國六年(1917年)武城堂活字本 湖南圖(存卷首上)
湖南益陽·曾氏四修族譜口口卷首四卷 (清)曾昊繼纂序清光緒十八年(1892) 活字本 湖南圖(存七卷)
湖南湘鄉)武城曾氏衍湖南湘鄉大界五修族族譜十九卷首一卷 (民國)曾廣傑纂修 民國三十五年(1946年)活字本 湖南圖(存十七卷)
湖南湘鄉·武城曾氏重修族譜四卷首一卷 (清)曾心德、曾連勝修,曾連峰、曾禎祥纂清光緒三十三年(1907年)活字本 十二冊 湖南圖(又一部存二冊,又一部存三冊)
湖南衡陽·衡西曾氏五修族譜不分卷 (民國)曾祉續修 民國三十三年(1944年)養志堂活字本 七冊 吉林大學
曾氏宗譜不分卷 曾星炳等續修 民國五年(1916年)活字本 一冊 吉林大學
江蘇常熟·曾氏家乘不分卷 (清)曾彬文輯 民國鈔本 一冊 江蘇常熟市圖 註:曾彬文卒於清咸豐十年,後人增輯記事至宣統間
江蘇南京·武城曾氏派衍金陵族譜口口卷蘇南京市檔(存卷3、4)
江西吉安·梅山曾氏重修族譜 木刻本記事至清光緒十六年
江西·曾氏宗譜四卷 江西銅鼓縣豐田木刻本江西檔 (江西)武城曾氏重修族譜不分卷 清光緒三十三(1907年)木活字本一冊 江西圖 殘
江西·袁郡曾致昌祠譜口口卷 (民國)曾大方等纂修民國四年(1915)魯國堂木活字本 江西圖
江西吉安·曾氏族譜不分卷 (清)曾世珍等纂修慶三年(1798年)木活字本 一冊 江西圖
江西萍鄉·萍邑曾氏祠冊一卷 (清)曾元善等纂緒間木活字本一冊 江西圖清喜清光
江西修水·武城曾氏重修族譜不分卷 (清)曾照臨等纂修 清道光二十三年(1843年)木活字本 二十八冊 江西圖
江西·袁祠曾氏族譜四十三卷前編二卷後編一卷 (清)曾挺森等纂修 清同治元年(1875年)魯國堂木活字本 江西圖(存七卷)
江蘇常熟·海虞曾氏家譜不分卷 (清)曾達文纂修 清光緒二十年(1894年)常熟曾氏義庄活字本 一冊 歷博、上海圖、江蘇常熟市圖、江蘇蘇州市圖、日本、美國 註:首修於明曾玉梁
四川成都·曾氏通譜蜀支譜不分卷 (民國)曾啟濂、曾爾楷等修民國三年(1914年)成都曾氏墓祠刻本 歷史所、河北大學(二部)、南京大亨、四川圖 註:清乾隆五十八年曾痴園始修
曾氏族譜不分卷 游有財1967年創譯出版社鉛印本精裝一冊 林添福 附註在台曾氏裔孫譜系
湖南·武城曾氏重修族譜不分卷 (清)曾容光等重修影印清光緒十六年(1890年)刊本 四冊 美國
香港·新界曾氏族譜不分卷 清光緒十七年(1891年)寫本 一冊 美國
香港新界·沙田曾大屋三利祖族譜不分卷 寫本 一冊 美國
武城曾氏家乘一卷 清乾隆四十六年(1781年)序木活字本 美國
武城曾氏譜原殘口口卷 (清)曾文王撰清光緒二十二年(1896年)刊本 美國(存卷1)
武城曾氏家乘十卷 編修者不詳清乾隆四十六年木活本六冊美國國會
武城曾氏續修家譜不分卷 清刻本 一冊 南京大學
江西吉安·武城曾氏重修族譜不分卷 (清)曾毓蹲、曾衍詠同修 清嘉慶十一年(1806年)刻本 南開大學、南京大學
江蘇常熟·海虞曾氏家譜六卷 (民國)曾達文等纂修民國十三年(1924)常熟曾氏義庄排印本 三冊 人民大學、南開大學、吉林大學、江麻蘇州市圖、江蘇常熟市圖、美國
山東嘉祥·武城(曾氏)家乘八卷 清乾隆四十六年(1781年)序刊本 六冊 日本
廣東興寧·曾氏族譜不分卷 (民國)曾慶良等重修 民國十三年(1924年)油印本 一冊 日本、美國
武城曾氏譜原殘一卷 曾文玉 清光緒二十二年刊本日本東京帝大
曾氏家訓八卷 曾克專 民國鉛印本 一冊 日本東京帝大
山東嘉祥)武城曾氏重修族譜四卷(清)曾憲柘主修 清官統二年(1910年)木刻本 山東嘉祥縣滿洞鄉南武山村
江西吉安·廬陵曾氏家乘口口卷 (明)曾孔化輯 明嘉靖刻本 上海圖 存五卷
江西吉安·廬陵曾氏家乘六種三十二卷 (明)曾孔化編 明嘉靖三十二年(1553年)刻本 上海圖、天一閣
富順·曾氏宗聖支譜 曾昭煌等編修 民國石印本 四川省圖書館
四川綿竹·曾氏家譜不分卷 (清)曾文生續修 清咸豐間刻本 一冊 四川圖 註:此譜首修於清乾隆年間曾仁山
四川·富順曾氏宗聖支譜不分卷 (民國)曾昭煌編纂民國間石印本 四川圖(存一冊)
四川簡陽)曾氏宗譜不分卷 清刻本 四川圖(存一冊)
武城曾氏重修族譜不分卷 清鈔本 四川圖(存一冊)註:記事迄同洽年間
武城曾氏重修族譜不分卷 清光緒忠謀堂刻本 四川圖 (存一冊)
武城曾氏全國通譜七卷 (民國)曾貢三、曾介圭重修民國二十六年(1937年)石印本 四川宣漢縣檔(缺卷7)
湖南寧鄉·武城曾氏重修族譜不分卷 (清)曾毓郯等纂
民國間湖南寧鄉曾氏南宗總局活字本 四冊 四川重慶市圖 註:清嘉慶十一年修,此為四修
四川內江·武城曾氏重修族譜十二卷 (清)曾錫光、曾傳谷纂 清光緒二十二年(1896年)內江曾氏宗祠刻本 十二冊 四川重慶市圖 註:清嘉慶十一年曾毓樽初修
福建晉江·三峽瑞峰公派下族譜 (清)曾濠修 清乾隆四十六年(1781年)鈔本 一冊 台灣
福建晉江·曾氏族譜龍山部份 清康熙六十年(1722年)鈔本一冊 台灣
福建南安·台灣曾氏族譜 (清)曾慶雲序,曾永和題清光緒三十年(1904年)鈔本 一冊 台灣
福建寧化·曾氏世次源流族譜 (清)曾光清修 清道光二十六年(1846年)鈔本 一冊 台灣
福建寧化·曾氏世系譜 (清)曾光清修 清道光二十六年(1846年)鈔本 一冊 台灣
福建平和·燕翼堂曾氏族譜 (清)霞山氏修 清咸豐十一年(1861年)鈔本 一冊 台灣
福建同安·頂曾氏重修族譜不分卷 (清)曾昆和修清道光元年(1821年)鈔本 一冊 台灣
福建永定·太平寨曾氏家譜 (清)曾玉音原修 清嘉慶十二年(1807年)鈔本 一冊 台灣 註:記事補止清光緒六年
福建永定·曾氏雍睦堂題名譜 (清)曾玉音重修,曾味根續修,曾庄、曾文鰲三修 清乾隆四十五年(1739年)鈔本 一冊 台灣
廣東梅縣·曾氏家譜 清乾隆二十五年(1760年)鈔本 一冊 台灣
武城曾氏重修宗譜口口卷 (清)曾紀湖修 清道光十七年(1837年)刊本 十一冊 台灣
曾氏族譜不分卷 (清)曾玉音修 清嘉慶十二年(1807年)鈔本 一冊 台灣
廣澤尊王譜系紀略不分卷 曾天爵 1968年油印本平裝一冊 萬萬齋 附註五代閩南安郭忠福後受封廣澤尊王之譜傳、附土庫鳳山寺尊王版畫像
曾氏先賢史略特輯不分卷(美國紐約)曾純利 1958年紐約曾三省堂鉛印本 平裝一冊 萬萬齋
台北市曾氏宗親會會訊不分卷 曾氏會訊編委會 1962年台北市曾氏宗親會、曾紀華鉛印本 平裝一冊 萬萬齋、北文獻會
大界房(曾氏)四修族譜不分卷 (清朝)曾廣祚 1967年台灣學生書局景印本 精裝一冊 萬萬齋、北文獻會、國史館附註湘鄉曾氏文獻、曾約農、曾寶蓀等在台重印曾氏大界房族譜
宗聖志不分卷(明朝)曾承業宗聖奉祀官府、1968年台灣商務印書館景印本 精裝一冊 萬萬齋、北文獻會、國史館 附註曾憲口等在台灣重印宗聖傳記事略
『伍』 求一漫畫名!
很多落後啦,我就覺得現在的才能入我眼
『陸』 TVB 劇場有部電視劇類,是寫關於香港小姐選舉的```是叫什麼名字啊
鳳凰傳說
片名:鳳凰傳說
地區:中國香港
類型:時裝愛情
集數:30集
拍攝時間:1994年
內地首播:1996年
演員:張家輝、文頌嫻、劉玉婷、鄧浩光、李菁、李雪敏、蔡美蘭、雪梨、宗揚、吳元俊、煒烈、歐陽耀麟、楊嘉濼、江圖、潘志文、張錚、陳麗雲、龐秋雁等
劇情介紹:
本故事描述幾名不同背景的少女,她們在一次選美項目中成為好友,在開始時,她們各有自己的目標和理想,但當她們面對一個殘酷的現實社會後,她們不惜拋開理想,與自己原有的意願背道而馳,甚至不擇手段輿昔日好友反目,目的只為爬上更高的位置,而最後卻弄得一敗塗地。但在她們的背後種種辛酸,誰又能夠體會和理解?
每年的選美活動,均使城中無數自信貌美的少女趨之若鶩,冀望藉此一夜之間「飛上枝頭變鳳凰」。「鳳凰傳說」是一部以選美為題材的揭秘式電視劇,內容環繞五位選美出身的少女,由藉藉無名至一躍進入七彩繽紛的娛樂圈,揭開選美黑幕、娛樂圈秘聞,當中情節肯定令你聯想起現實生活中的人和事,故事耐人尋味,極具追看性。
看到論壇上許多人在討論亞視的經典——《我和春天有個約會》,於是想起了另一部亞視的佳作——《鳳凰傳說》(1994)。在演藝圈的繽紛絢麗的外觀誘惑下,眾多平凡的女孩夢想著通過「選美」躋身星途,渴望一朝飛上枝頭變成「鳳凰」。雖然目標一致,但是動機和達成目標的手段卻不盡相同。在追尋夢想的道路上,得失唯有自心知:有的人步步進逼,換來了短暫的繁華,但是自尊,友誼,感情已經盪然無存。有的人節節敗退,代價是一時的落寞,然而親情、友情、愛情最終眷顧了她。
在這部片子里記住了兩個人,一是文頌嫻(飾演方雪明),一是張家輝(郭啟文)。雪明堅強且善良,有如一朵芙蓉,開過尚盈盈。永遠為別人著想,哪怕因此讓自己承受委屈(面對自己的朋友,抱著一顆寬容的心;因為自己愛的人,不惜背上第三者的惡名),但是她並不懦弱(記得在回答主持人故意刁難的問題時,表現出來的聰慧靈敏,實在值得為她喝彩),所以觀眾在為她心痛的同時卻不至於傷心。
方雪明(文頌嫻飾)
年約十八歲,聰明可人,善良重友情,自小在英國長大,獨立、倔強、堅毅、重友情,不易向人屈服,厭惡有錢少爺的追求。是過氣明星孫萍的私生女,因為當年母親背棄她和父親,嫁入豪門,成為香港著名富豪家族——郭家的二老爺郭永年的太太,所以對她的母親和郭永年都非常怨恨,父親死後回到香港,為了證明給孫萍看,女人即使不靠男人,一樣可以成功!於是在青梅竹馬的好友沈盈盈的慫恿下,參加了當時的東方小姐選美,並獲得了亞軍.
這個倔強的女人真的讓我又愛又恨,愛的是她的堅強和善良,恨的是她對愛情的不確定,徘徊在程子峰於郭啟文之間,她的選擇真的讓我無法接受,開始她居然放棄了默默守護的啟文,選擇和程子峰結婚,後來雖然離婚了,但她卻還放不下,讓抱著一點希望的啟文屢次受到傷害。後來當啟文真的對她說決定放棄時,她終於看清了自己的內心。但由於誤會她認為啟文和依娃在一起了,她心灰意冷,再加上演藝事業的不順利,在拍一場自殺戲時,她決定假戲真做她拿了真的水果刀決定割腕,幸好啟文及時趕到,才使這對有情人沒有陰陽兩隔。這場戲是讓我最感動的,尤其是阿明拿著刀對著手腕,嘴裡說著:啟文,我是真的愛你。我的眼淚控制不住的流。
郭啟文(張家輝飾)
年約二十八歲,郭家二公子,為人心地善良,博學多才,斯文儒雅、大方得體,處事低調,不愛炫耀家事,以實力示人。啟文是如此的體貼,他就像一個王子,只要公主有需要,無論何時何地他都會出現,他不像一般的男人擁有超強的佔有欲,他只會站在雪明的背後,默默的守護,他這樣做的結果是為別人考慮太多,自己總是受到傷害。他不敢給阿明壓力,不敢對她說愛,他只能在喝醉後拉著別的女人說:阿明我是真的喜歡你。我在看電視時總是含著淚罵他傻,但卻不知不覺的愛上這個傻男人。也許是傻人有傻福吧,雖然幾近波折,最終守得雲開見月明。
沈盈盈(劉玉婷飾)
年約二十歲,出身貧窮家庭,在貴族中學讀書,對自己貧窮出身很自卑,形成貪幕虛榮的性格。兒時認為她超級壞,現在認為她無比可憐的人,剛參加選美時,她雖然稱不上善良但至少不壞,隨著她慾望的升級,她墮胎,並開始出賣她的肉體來換取金錢,而且她整人的手段也不斷升級,甚至她曾經最好的朋友她也不放過,思思被她騙去拍三級片、采虹被她害得在香港呆不下去、方雪明的老公以及原本屬於她的影後被她不擇手段地奪去、綁架方雪明間接導致其母慘死、間接害死前男友,最終眾叛親離,自己也落入法網,在監獄中雖翻然悔悟,但為時已晚,這個人物放在今天也是很有教育意義的,有時候知足不是件壞事
蔡善婷(李菁飾)
年約二十五歲,大馬富商之女,出身名門,知書達理,溫文嫻淑,有別一般任性千金小姐,對愛情堅貞專一。
采虹(李雪敏飾)
年約二十歲,由中國內地持雙程工作簽證來港,希望在香港出人頭地,大展抱負。
李詠思(蔡美蘭飾)
年約十九歲,中五畢業,無心向學,個性貪玩,對事業無任何抱負和理想,本性純良,無機心,容易受感情傷害。
孫萍(雪梨飾)
年約三十五歲,七零年代紅極一時的女星,心地和善,無架子,重情重義,講義氣,極重面子,個性倔強。
程梓峰(鄭浩光飾)
年約三十歲,八零年代紅極一時男影星,硬朗英偉,豪邁不羈,有情場浪子之稱,性格內剛外柔。雖然他一幅肌肉男的樣子.實在有點讓人倒胃口,但他為了成全對方,與相戀7年的女友分手,故意與演對手戲的阿明傳出緋聞,寧願背起所有的罵名,也要放手讓心愛的人自由,那時還真是滿欣賞他的.只是後來他和方雪明假戲真做,真在一起了.可之後,他有受不了沈盈盈的誘惑,作出了越軌之事,離婚後還一直假借拍戲的名義,為自己製造機會,鄙視他
歐文傑(宗揚飾)
年約二十二歲,出身中產家庭,港大學生,年輕有為,愛情專一,原為盈盈之男友,她當選後拋棄傑。
郭啟賢(吳元俊飾)
年約三十歲,郭氏家族大工資,外表文質彬彬,生性風流,賤視女人,以玩弄女星為樂,但對母親非常孝順。
李志大(煒烈飾)
年約三十八歲,幼年父母身亡,獨立撫養妹妹詠思,白手起家,自大、固執、又粗魯的大男人,性格建議,為人正直,口硬心軟。
何思樂(歐陽耀麟飾)
年約二十歲,中五畢業,無心向學,喜愛唱歌、跳舞嚮往娛樂圈,五光十色的生活,貪圖享樂,性格開朗、倔強、有點孩子氣。
關於男女主角
文頌嫻
出道好早,不知是不是亞視藝員訓練班出身,反正17歲就演出了亞視的《再見黃浦灘2之再起風雲》,這部劇出彩的女角是麥景婷和王薇,對文頌嫻反而沒了印象,如果不看資料,還不知原來這部劇有她。真正對文頌嫻有印象是《鳳凰傳說》,好漂亮的小女孩啊,然後又看到她在《霹靂火》里演成龍的妹妹,一樣的可愛。因為她的可愛,她的花名就叫靚妹,很適合有著一張娃娃臉的她。不過娃娃臉也限制了文頌嫻的戲路,在亞視五六年,真正她擔正的大概只有僵屍道長系列吧,其餘的如《我來自潮州》、《我來自廣州》、《穆桂英》等劇中她演的都是第二或第三女角,在《千王之王之重出江湖》和《縱橫四海》里她更是只演出了前幾集。那年楊恭如離開亞視,很多人都看好文頌嫻會被捧為當家花旦,沒想到亞視竟然沒和她續約。文頌嫻隨之被曾姐挖到無線,在《金裝四大才子》、《錦綉良緣》做第一女角,後者的收視率還進入了年度收視前五名,可惜文頌嫻此後卻重復了在亞視的境遇,擔當了數部劇的第二第三女角,最近的好像是《談判專家》吧。現在聽說在拍一部新劇,希望靚妹可以有更好的發展,祝福她。
張家輝
91年經李修賢介紹加入亞視,那時他可真是年輕啊,個子不高,臉上還總有點孩子氣,可能因為這個原因,張家輝在亞視時期基本徘徊在二線。印象比較深刻的有《勝者為王》、《赤子雄風》、《馬場風雲》和《銀狐》,最喜歡的是他在《銀狐》中的表現,把一個小人刻畫得淋漓盡致,後來張家輝在無線也憑《天地豪情》中的奸角走紅,其實在我看來,那次的發揮有些刻意,不如《銀狐》中的演繹來得渾然天成。在亞視晚期的作品中比較喜歡《鳳凰傳說》,這是張家輝擔正的劇集,最記得他與文頌嫻在海邊吻別,背景音樂是《等你等到我心痛》,當時兩人都是青春派,整個畫面頗有現在偶像劇的青春傷感。96年張家輝離開亞視加盟無線,終於憑《天地豪情》熬出頭,算是亞視過檔無線的小生中最早走紅的一個,呂頌賢雖然在無線的劇中部部主角,卻一直不溫不火,江華則一直到《九五至尊》才大紅大紫了一把。亞視對張家輝的另一個意義可能在於,93年他與關詠荷開始拍拖,如今已經有了個可愛的小孩。
那時在我心裡,張家輝和文頌嫻一直是無法超越的情侶,這部戲最值得一看的就是最後啟文和明明在海邊吻別的那場戲,背景音樂是《等你等到我心痛》,雖不是為這部戲量身定做的歌曲,卻恰如其分地表達出了啟文當時的心情,以及為他的公主這么多年付出的深重情感,一個用盡全身氣力的擁抱之後,兩個人約定再不相見,啟文轉身離開,卻又回頭,只想再看心中的公主一眼,然後奔向她,給了她一個深情的吻別,走時毅然用手抹去了眼角的淚……唯美至極!!當時兩人都是青春派,整個畫面頗有現在偶像劇的青春傷感
『柒』 「蕭」為何變成「肖」
「肖」實質上不是「蕭」的簡化字,二者又非異體關系。
一、《第一批異體字整理表》和《漢字簡化方案》頒布以後,很多人認為「蕭〔蕭〕」是「肖」的異體字,或認為「肖」是「蕭」的簡化字。於是不少「蕭」姓者為書寫簡便,把「蕭」寫作「肖」;
二、工具書注釋中的問題,是「蕭」、「肖」二姓使用混亂的另一個重要原因。《辭源》、《辭海》等工具書,在注「蕭」時有「姓」這一義項,而注「肖」時並無「姓」的義項。《新華字典》、《現代漢語詞典》在「肖(xiāo)」的字頭下,均注作「姓,』蕭』俗作』肖』」。這是把作姓氏用的「肖」當作「蕭」姓之「蕭」的俗體字了。《漢語大字典》注「肖」時說,「姓,也作『蕭』」,1962年版的《新華字典》注「肖(xiāo)」時說,「姓,同』蕭』」。這都是把「肖」、「蕭」看作異體的關系了。所以一些工具書的編者就把[肖]看作是[蕭]的俗體字——即引為通用 。
三、中國文字改革委員會、中華人民共和國文化部、中華人民共和國教育部《關於簡化字的聯合通知》(1964年3月7日)。第三表共收簡化字1,753個;其中〔蕭〕簡化為[蕭],並未簡化為[肖]。
四、1986年10月10日,國家語言文字工作委員會《關於重新發表〈簡化字總表〉的說明》。「為糾正社會用字混亂,便於群眾使用規范的簡化字,經國務院批准重新發表原中國文字改革委員會於1964年編印的《簡化字總表》。
漢字的形體在一個時期內應當保持穩定,以利應用。《第二次漢字簡化方案(草案)》已經國務院批准廢止。我們要求社會用字以《簡化字總表》為標准:凡是在《簡化字總表》中已經被簡化了的繁體字,應該用簡化字而不用繁體字;凡是不符合《簡化字總表》規定的簡化字,包括《第二次漢字簡化方案(草案)》的簡化字和社會上流行的各種簡體字,都是不規范的簡化字,應當停止使用。希望各級語言文字工作部門和文化、教育、新聞等部門多作宣傳,採取各種措施,引導大家逐漸用好規范的簡化字」。
『捌』 求肖氏族譜,要全部的 謝謝大家
肖氏族譜 肖氏家族遍布華夏大地.炎黃子孫源遠流長.歷代勤勞朴實,艱苦創業保持著中華民族的傳統美德.家族成員也曾英才棟梁,拜相稱帝,爵位有之,為國家之昌盛,民族之振興創建了卓越的業績.乃國人之福家族之榮也.
水有源,樹有根,人固有本也.先祖相傳:明朝洪武年平間,由肖門馬氏祖奶奶帶領忠、良、將三子從山西洪桐縣老槐樹地下遷至河南林縣城南四十里連家坡村.後來馬氏祖奶奶又隨三子遷至湯陰縣肖家橫嶺.肖忠、肖良定居連家坡後立塋村西北三里河.山西洪桐縣老槐樹地下遷至河南林縣城南四十里連家坡村.後來馬氏祖奶奶又隨三子遷至湯陰縣肖家橫嶺.肖忠、肖良定居連家坡後立塋村西北三里河.~附:由於年代久遠,家譜失傳,先祖流傳下來的說法傳來傳去各有不一.除本譜外還有兩個說法附錄供後人參考.'
一、是由河西村肖有生整理續寫的肖氏族譜記載的情況是:明朝洪武年間,由馬氏帶領的肖忠、肖良、肖正、肖義、肖聞五子從山西洪桐縣老槐樹底下遷至河南林縣(現為林州市)南四十里連家坡村,後來馬氏又帶領肖正\肖義\肖聞三子繼續東遷至湯陰縣肖家橫嶺, 肖忠、肖良定居連家一、是由河西村肖有生整理續寫的肖氏族譜記載的情況是:明朝洪武年間,由馬氏帶領的肖忠、肖良、肖正、肖義、肖聞五子從山西洪桐縣老槐樹底下遷至河南林縣(現為林州市)南四十里連家坡村,後來馬氏又帶領肖正\肖義\肖聞三子繼續東遷至湯陰縣肖家橫嶺, 肖忠、肖良定居連家坡後立塋村西北三里河.
二、是湯陰肖氏族譜記載,明朝洪武年間馬氏帶領從山西洪桐縣老槐樹底下肖正、肖義、肖聞三子遷至湯陰縣肖家橫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