⑴ 小說中古代女子及笄的語段
笄,簪也。——《說文》
皮弁笄。爵弁笄。——《儀禮·士冠禮》
中國冠笄。——《淮南子·齊俗》
玉笄綦會此冤弁之笄也。——張衡《東京賦》
節縱笄總。——《禮記·內則》
櫛設笄。——《儀禮·士冠禮》
折委笄,此男子安發之笄也。——《國語·晉語》
君子偕老,副笄六珈。?
設笄珥,衣阿錫。——《列子·周穆王》
又如:笄珈(原指婦人首飾。亦代指婦女);笄珥(古代婦女常用以裝飾發耳的飾件);笄導(即簪導。一種首飾。用以束發)
⑵ 古代女子各年齡段的別稱有哪些 如豆蔻 及笄 要寫明是哪個年齡段哈
古代女子各年齡段的別稱:
1、古代女子1歲,別稱「牙牙」。
牙牙:象聲詞,嬰兒學語的聲音。如牙牙學語,因亦指小孩過程子開始學話。
袁枚(清)——《祭妹文》:「兩女牙牙,生汝死後,才周晬耳。」
釋義:兩個牙牙學語的女兒,在你死後出生,才只有一周歲。
2、古代女子2歲,別稱「孩提」。
孩提:指初知發笑尚在襁褓中的幼兒。也有寫作「孩提包」或「提孩」的,指2——3歲的兒童。
韓愈(唐)——《符讀書城南》:「兩家各生子,提孩巧相如」。
釋義:兩家生的孩子是一樣的聰明。
3、古代女子7歲,別稱「童齔」。
童齔:齔,孩子乳牙脫落,長出恆牙,稱為「齔」。「童齔」,往往是指人的兒童少年時期。也有說成「髫齔」。
許慎(東漢)——《說文》:「女七月生齒、七歲而齔」。
釋義:女孩子出生七個月長乳牙,7歲長出恆牙。
4、古代女子10歲,別稱「幼學」。
幼學:十歲。《禮記.曲禮上》:「人生十年曰幼,學。」因為古代文字無標點,人們就截取「幼學」二字作為十歲代稱。
孔子(春秋)——《禮記.曲禮上》:人生十年曰幼,學。
釋義:男子長到十歲叫做幼,這時候該出外上學了。
5、古代女子12歲,別稱「金釵之年」。
金釵之年:女孩到了十二歲要帶釵,金釵是作為代稱和別稱。
梁武帝.蕭衍(南北朝)——《河中之水歌》:頭上金釵十二行,足下絲履五文章。
釋義:莫愁頭上光彩熠熠,金釵排成十二行。腳下輕踏絲綉鞋,五彩斑斕描出花紋狀。
6、古代女子13歲,別稱「豆蔻年華」。
豆蔻:指女子十三歲。豆蔻是十三四歲至十五六歲(豆蔻是一種初夏開花的植物,初夏還不是盛夏,比喻人還未成年,故稱未成年的少年時代為「豆蔻年華」)。
7、古代女子15歲,別稱「及笄之年」。
及笄:本來是指古代束發用的簪子。古代女子一般到15歲以後,就把頭發盤起來,並用簪子綰住,表示已經成年。「及笄」即年滿15歲的女子。及笄:指女子十五歲。
孔子(春秋)——《禮記·內則》:女子……十有五年而笄。
釋義:女子到了15歲,用簪子結發,表示已到出嫁的年歲。
8、古代女子16歲,別稱「碧玉年華」。
碧玉年華:女子十六歲。古文人把瓜拆分為兩個八字以紀年。
翟灝(清)——《通俗編》:破瓜年紀小腰身。
釋義:瓜字破為二和八字,取二八十六歲的寓意。
9、古代女子20歲,別稱「桃李年華」。
桃李年華:指20歲女子的代稱。
陸游(宋)——《梨花》:粉淡香清自一家,未容桃李占年華。
釋義:梨花粉淡如雪,清香宜人,在春花中獨樹標幟,自成一家,不容妖艷的桃李,獨佔一年中最美好的時光。
10、古代女子24歲,別稱「花信年華」。
花信年華:指女子的年齡到了二十四歲。也泛指女子正處在年輕貌美之時。
范成大(宋)——《元夕後連陰》:誰能腰鼓催花信,快打揚州百面雷。
釋義:在揚州許多腰鼓的巨聲,催促花開的信期。
11、古代女子30歲,別稱「半老徐娘」。
半老徐娘:指已到中年尚有風韻的婦女。來諷喻那些年過芳齡還風風騷騷,精心打扮的婦女,亦有人自稱徐娘,含有自謙自貶之意。
陳與義(宋)——《書懷示友十首其一》:開窗逢一笑,未覺徐娘老。
釋義:女人過了打扮的年齡還風風騷騷,描眉打眼的一痛倒飭,開得窗戶泯然一笑。
12、古代女子40歲,別稱「人老珠黃」。
人老珠黃:泛指女子老了不中用。舊時比喻女子老了被輕視,就像因年代久遠而失去光澤的珍珠一樣不值錢。
蘭陵笑笑生(明)——《金瓶梅詞話》第二回:娘子正在青年,翻身的日子很有呢,不像俺是人老珠黃不值錢呢。
釋義:娘子現在正年輕,以後出頭的日子還多,不像我,已經老了,不值錢了。
13、古代女子50歲,別稱「知命之年」。
知命之年:後代稱50歲為「知命之年」。指五十歲。
孔子(春秋)——《論語·為政》:吾十有五而志於學,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順,七十而從心所欲。
釋義:我十五歲就立志學習,三十歲就能有所成就,四十歲遇到事情不再感到困惑,五十歲就知道哪些是不能為人力支配的事情而樂知天命,六十歲時能聽得進各種不同的意見,七十歲可以隨心所欲(收放自如)卻又不超出規矩。
14、古代女子60歲,別稱「花甲之年」。
耳順、花甲之年:六十歲,我國自古以來用天乾地支互相錯綜相合紀年,可組成六十對干支,因而稱作「六十干支」或「六十花甲子」,所以六十歲又稱作「花甲之年」。
15、古代女子70歲,別稱「古稀之年」。
古稀之年:七十歲。
杜甫(唐)——《曲江二首》:酒債尋常行處有,人生七十古來稀。
釋義:到處都欠著酒債,那是尋常小事,人能夠活到七十歲,古來也是很少的了。
16、古代女子80~90歲,別稱「耄耋」。
耄耋:八十、九十歲。人們把耄耋兩字連用代稱八、九十歲。
孔子(春秋)——《禮記·曲禮》:八十九十曰耄。
釋義:八十至九十歲年齡古稱,已經很高齡,高壽
17、古代女子90~100歲,別稱「期頤」。
期頤:百歲之人。人壽以百年為期,故曰期;飲食起居動人無不待於養,故曰頤。
孔子(春秋)——《禮記·曲禮》:百年曰期頤。
釋義:人生以百年為期,所以稱百歲為期頤之年。
⑶ 古代女子及笄的年齡是多少
古代女子及笄的年齡是十五周歲。
及笄之年出自《禮記·內則》。指女子滿了15歲。形容古代女子已到了結婚的年齡。古時女子十五歲時許配的,當年就束發戴上簪子,未許配的二十歲時束發戴上簪子。
古時稱女子年在十五為「及笄」,也稱「笄年」。笄是簪子,及笄,就是到了可以插簪子的年齡了。女子到了十五歲,便是婚嫁的最適宜的時間,也就是及笄之年,在及笄之年的時候,就是適宜婚嫁時。
(3)古代寫女子及笄擴展閱讀:
古代其他年歲別稱:
1、襁褓:不滿周歲。
2、孩提:兩至三歲。
3、 始齔、韶年:男孩八歲。
4、總角:幼年泛稱。
5、 垂髻之年:指兒童。
6、黃口:十歲以下。
7、幼學:十歲。
8、舞勺之年:十三至十五歲。
9、志學:十五歲。
10、舞象之年:十五至二十歲。
11、弱冠:二十歲。
12、而立之年:三十歲。
⑷ 古代女子15歲及笄取字
及笄出自《禮記·內則》「女子……十有五年而笄」。「笄」,謂結發而用笄貫之,鄭玄註:「謂應年許嫁者。女子許嫁,笄而字之,其未許嫁,二十則笄。」笄,發簪。後因稱女子年滿十五為及笄。表示已到出嫁的年歲。
⑸ 女子及笄贈言 或用於祝福剛成年女子的古文
1,芙蓉不及美人妝,水殿風來珠翠香。
譯文:芙蓉不及盛妝的美人好看,水殿和風吹來,珠翠香氣四溢。
2,態濃意遠淑且真,肌理細膩骨肉勻。
譯文:姿態凝重神情高遠文靜自然,肌膚豐潤胖瘦適中身材勻稱。
3,俏麗若三春之桃,清素若九秋之菊。
譯文:美麗得就像三月得桃花一樣,清新得就像九月得菊花一樣。
4,眉梢眼角藏秀氣,聲音笑貌露溫柔。
譯文:用來形容女子的溫柔秀氣,一顰一笑都嫻靜優雅。
5,翩若驚鴻,婉若游龍。
譯文:形容女子的形影,翩然若驚飛的鴻雁,婉約若游動的蛟龍。
(5)古代寫女子及笄擴展閱讀:
1,及笄的意思:
指女子到了可以許配或出嫁的年齡。(笄:束發用的簪子。古時女子十五歲時許配的,當年就束發戴上簪子;未許配的二十歲時束發戴上簪子)
2,形容女子的詩詞:
《美女篇》
朝代:兩漢
作者:曹植
美女妖且閑,採桑歧路間。柔條紛冉冉,落葉何翩翩。攘袖見素手,皓腕約金環。
頭上金爵釵,腰佩翠琅玕。明珠交玉體,珊瑚間木難。羅衣何飄飄,輕裾隨風還。
顧盼遺光彩,長嘯氣若蘭。行徒用息駕,休者以忘餐。借問女安居,乃在城南端。
青樓臨大路,高門結重關。容華耀朝日,誰不希令顏?媒氏何所營?玉帛不時安。
佳人慕高義,求賢良獨難。眾人徒嗷嗷,安知彼所觀?盛年處房室,中夜起長嘆。
譯文:那個容貌美麗性格文靜的姑娘,正在鄉間岔路口忙著採桑。桑樹的枝條柔柔的垂擺,採下的桑葉翩翩飄落。挽起的衣袖可見她的手,潔白的手腕上戴著金色的手鐲。頭上插著雀形的金釵,腰上佩戴著翠綠色的玉石。身上的明珠閃閃發光,珊瑚和寶珠點綴其間。
絲羅衣襟在春風里飄舞,輕薄的裙紗隨風旋轉。她那回首顧盼留下迷人的光彩,吹口哨時流出的氣息彷彿蘭花的芳香。趕路的人停下車駕不肯走開,休息的人們傻看時忘記了用餐。有人打聽這個姑娘家住哪裡,她的家就住在城的正南門。青漆的樓閣緊臨大路,高大的宅門用的是兩道門栓。
姑娘的容光像早晨的太陽,誰不愛慕她動人的容顏?媒人干什麼去了呢?為什麼不及時送來聘禮,訂下婚約。姑娘偏偏愛慕品德高尚的人,尋求一個賢德的丈夫實在很困難。眾人徒勞地議論紛紛,怎知道她看中的到底是什麼樣的人?青春年華在閨房裡流逝,半夜裡傳來她一聲聲的長嘆。
⑹ 關於古代女子的及笄和古代男子的弱冠~我有些混亂,請假大家~
一、及笄:古時女子十五歲,可以擇夫婚配了,行及笄禮,表示成年。就是把頭發攏上,用笄(簪子)插住以保持不下滑。
所以你說的,及笄的確是古代的女子的成人禮。而且,行及笄禮後,可以稱字,即正式給她取一個名兒,後來這個取字與許婚就聯在一起,即十五歲當年沒有人來提親的、無人問津的,只好等了,什麼時候有人來提親說媒了,什麼時候再行及笄禮和起名(字)。所以,如果沒有定婚的,即使過了十五歲,所以也就不去進行這個儀式,叫作「待字閨中」,等待那個「字」,就是有人來定婚了再起那個字的意思。
二、弱冠:古代男子滿20歲行冠禮。所以以「弱冠」代稱20歲,弱是年少,冠是戴成年人的帽子,還要舉行大禮。而十九歲往下的,則稱為童子。論語里就有「冠者五六人,童子六七人」,這里的冠者,就是有資格戴帽子的人,表示成人,而童子,則是指十九歲往下的各種青少年。
與女子一樣,古代男子是三歲起名,二十歲時——束發戴冠、起字。為什麼起字呢?行過冠禮,表示成人了,除了父母師長,其他朋友和少年不能再直呼其名,就起一個字,也叫表字。所以,女子是十五歲以後才有字的,男子是二十歲後才有字的。
三、你說的王卿(親)貴胄,並不一定都是12歲行冠禮。這主要看這個「被提前」行冠禮的人是不是有一個幸福的童年——古代一國的帝王年老體衰,或者駕崩了,其接班人還很幼小,這樣的事哪朝哪代都有吧。被擁立成太子或新帝王的小傢伙,年齡還十分小,別說冠者了,有時連童子也不算,但是為了讓他早早接班,就只好變例了,讓他早早行冠禮,只要父王死後三年,新皇帝有能力主持朝政了,他不論大小,都可以提前行冠禮了,所以,不一定是十二歲,這主要看這個小帝王有沒有一個健康長壽的帝王爸爸了,再是看新皇帝能不能把權力從母後或權臣手中要回來,自個獨立處理國家大事。
康熙帝,由於父皇順治帝死得早,他登基時才八歲,登基四年後結婚。可能就是這個時候,一來結認一個好的岳父家族來對抗鰲拜,二來可以以新婚證明自己已經成年可以主政。所以,他的冠禮應該就在這個時候。
當然,也有相反的例子。像中國千古第一帝秦始皇嬴政,他的冠禮不但沒有提前,反而又推遲了,嬴政13歲即位,22歲才親政(這時才進行了冠禮),比正常的還晚了兩年。——這是因為相國呂不韋有了私心,妄圖以秦王年齡小而長期霸佔大權,所以,一直壓制著不讓人家行冠禮,到了秦王二十二歲了,迫不得已了,才讓小嬴政行冠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