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原創代寫 » 元代寫
擴展閱讀
中國網路原創新人樂團 2021-03-31 20:26:56
黨政視頻素材 2021-03-31 20:25:44
廈門大學統計學碩士 2021-03-31 20:25:36

元代寫

發布時間: 2021-03-25 19:13:29

❶ 元代描寫秋天的詩和詩意

《天凈沙·秋思 》
馬致遠
枯藤老樹昏鴉
小橋流水人家
古道西風瘦馬
夕陽西下
斷腸人在天涯
《天凈沙》一曲,篇幅雖短,卻為極多人所知曉,不失為千古絕唱。短短二十八字,刻劃出一幅非常真實生動的秋郊夕照圖。起首三句為鼎足對,一連推出九幅畫面:枯藤、老樹、昏鴉、小橋、流水、人家、古道、西風、瘦馬,以景托景,景中生情,在蒼涼的背景上勾勒出行旅之人飄泊不定而又憂愁的情懷。這里,作者創造性地將孤立的自然物精巧地組合在一起,使整個畫面富有流動感、生命感。同時,有意識地突出畫面的昏暗陰冷,以便充分表現「斷腸人」浪跡天涯的濃烈的羈旅愁懷。
《天凈沙·秋 》
白樸
孤村落日殘霞
輕煙老樹寒鴉
一點飛鴻影下。
青山綠水
白草紅葉黃花
該曲雖和馬致遠的《秋思》有相似處,但卻又自有特點。首二句以「孤村」領起,著意渲染秋日黃昏的冷寂。「一點飛鴻」給陰冷的靜態畫面帶來了活力,造成曲子抒發情感的轉移。接著詩人用青、綠、白、紅、黃五色,以遠及近、由高到低、多層次多側面立體交叉式地描繪出秋日美麗的景象,使整個畫面充滿了詩意。此曲極富藝術張力,一筆並寫兩面,成功地將秋日遲暮蕭瑟之景與明朗絢麗之景融合在一起,把賞心悅目的秋景作為曲子的主旋律,不失為又一篇寫秋傑作。

❷ 元代寫滕王閣的詩詞有哪些

除了姚燧的《滕王閣記》,元代著名散文家貢師泰也為這座新建的樓閣作了一首《題滕王閣圖》:

雄地控華甸,傑閣臨芳洲。

飛甍起千仞,曲闌圍四周。

丹碧何輝煌,文采射鬥牛。

帝子去不返,俯仰幾經秋。

江黑簾雨卷,山青棟雲收。

孤舟天際來,揚帆在中流。

狂飆薄暮起,坐覺增煩憂。

何當掃重翳,白日耀神州。

開圖發長嘆,天地一浮漚。

從古人留下的這些資料描寫可以看出,1294年新修建的滕王閣氣勢不凡,氣甍千仞,曲闌回護,丹碧輝煌。

在元代,滕王閣的第二次重修是在40年後,也就是1334年。

當時,江南行台御史大夫塔夫帖木兒來到南昌,游登滕王閣,見閣破舊將傾,便採納當地的最高官平章馬合睦的建議,於同年12月興工,第二年7月竣工,閣址仍在城牆之上。

重建後的滕王閣,其規模雖比宋閣縮了一些,但「材石堅致,位置周密,檐宇虛敞,丹刻華麗,有加於昔」。

新閣落成,塔夫帖木兒遣使請奎章閣侍讀大學士、禮部尚書虞集撰寫《重建滕王閣記》:

今天子即位,改元元統,其明年甲戌,江南行台御史大夫塔失貼木爾,時以丞相來鎮茲省,嘗登斯閣,而問焉,追惟裕皇先後之遺德,期有以廣聖上之孝心。

平章馬合睦贊之曰:「重熙累洽之餘,民力亦既紓息,名跡弗治,將無以致執事之恪恭也。」

集眾思於僚佐,請於朝而作新之。是年十二月丙子,授工庀役,越明年乙亥,仍改元至元之歲,其五月之吉柱立梁舉。

屬吏之來受事者,相與登臨覽觀於斯閣,優游雍容以歌頌國家之盛,而發揮其尊主庇民之心,不亦偉乎。

在此文章中,虞集還認為,可以將江西的文物瑰寶匯集陳列在閣上,一則可供遊人觀賞,炫耀南昌的確是「物華天寶,人傑地靈」;二則可讓四方賓客「登臨覽觀,優游雍容,以歌頌國家之盛,而發揮其尊主庇民之心」。

不僅如此,虞集還為滕王閣寫了幾首著名的詩,他在《題滕王閣》中寫道:

豫章城上滕王閣,不見鳴鑾佩玉聲。

唯有當時簾外有,夜深依舊照江城。

虞集的《滕王閣》中寫道:

危樓百尺倚欄桿,滿目江山不厭看;

空翠遠凝江樹小,落霞飛送酒杯寬;

千年劍氣沖牛斗,半夜天香下廣寒;

我欲乘鸞朝帝闕,五雲深處是長安。

從虞集的描述中,我們可以知道,元代第二次修建的滕王閣是在原舊址上重修的,基座就是郡城的城牆,背負城市,俯瞰贛江,面直西山。

人們為了紀念元代重建的這座樓閣,還專門留下了元代的《滕王閣圖》,從這幅圖中,我們可以看到,元代的滕王閣在建築藝術上,雄渾壯觀,半拱寬大,雕飾簡朴,曲線剛勁,粗獷有力,與唐閣之富麗堂皇、宋閣之俊秀華美的風格迥然不同。

這幅元代的古圖一直保存著,後來被完整的收藏在重建成的滕王閣內。

❸ 元朝寫《秋蕙》的作者:幽叢不盈尺,空谷為誰芳。一徑寒雲色,滿林秋露霜。

秋蕙
幽叢不盈尺,空谷為誰芳。
一徑寒雲色,滿林秋露香。
元代.揭傒斯
元朝著名文學家、書法家、史學家。著有《文安集》,為文簡潔嚴整,為詩清婉麗密。善楷書、行、草,朝廷典冊,多出其手。與虞集、楊載、范梈同為「元詩四大家」之一,又與虞集、柳貫、黃溍並稱「儒林四傑」。
這是描寫蘭花的詩,說蘭花生長在幽谷不足盈尺的地方,花姿搖曳不知為誰開。一到深秋季節,滿谷整林都飄著幽香。

❹ 請問一下元朝描寫花著名的詩有哪些

牆角數枝梅,
凌寒獨自開。
遙知不是雪,
為有暗香來。

❺ 誰是元朝寫劇本最多的 急需啊.....

關漢卿(約1220年──1300年),元代雜劇作家。是中國古代戲曲創作的代表人物。號已齋(一作一齋)、已齋叟。漢族,解州人(今山西省運城),關於他的籍貫,還有祁州(今河北省安國縣)伍仁村、大都(今北京市)人,大約生於金代末年(約公元1220年前後),卒於元成宗大德初年(約公元1300年前後)。與馬致遠、鄭光祖、白樸並稱為「元曲四大家」,關漢卿位於「元曲四大家」之首關漢卿

關漢卿是世界戲劇史上寫作劇本最多的劇作家,他一生創作雜劇六十七種,現存十八種,其中三、四種的著作權尚有爭議。此外,現存他的小令五十多首,套數十四套。關、王、馬、白被譽為元劇的「四大家」(王驥德《曲律》)。

❻ 唐代寫什麼宋代寫代什麼元代寫什麼

你好,必然是唐詩,從流傳下來的詩就能發線,大部分是唐朝的,宋詞,宋朝的此人是最多的,元曲,,元朝野蠻,讀書人是臭老九,沒有出路,,就寫曲暗罵元朝人,,

❼ 宋代寫詞的名人有誰元代寫曲的名人有誰明清寫小說的名人有誰

李白。杜鋪李時珍蘇軾

❽ 元代寫元曲的名人

元曲四大家
元曲四大家指關漢卿、鄭光祖、馬致遠和白樸。

關漢卿是元代雜劇作家。號已齋(一作一齋)。大都(今北京市)人。亦說祁州(在今河北)、解州(在今山西)人。約生於金末或元太宗時,賈仲明《錄鬼簿》吊詞稱他為「驅梨園領袖,總編修師首,捻雜劇班頭」,可見他在元代劇壇上的地位。關漢卿曾寫有(南呂一枝花)贈給女演員珠簾秀,說明他與演員關系密切。據各種文獻資料記載,關漢卿編有雜劇67部,現存18部。個別作品是否出自關漢卿手筆,學術界尚有分歧。其中《竇娥冤》、《救風塵》、《望江亭》、《拜月亭》、《魯齋郎》、《單刀會》、《調風月》等,是他的代表作。

鄭光祖,字德輝,平陽襄陵(今山西襄汾縣)人,生卒年不詳。他是元代著名的雜劇家和散曲家,與關漢卿、馬致遠、白樸齊名,號稱元代四大雜劇家之一。

有關鄭光祖的生平事跡沒有留下多少記載,從鍾嗣成《錄鬼簿》中,我們知道他早年習儒為業,後來補授杭州路為吏,因而南居。他「為人方直」,不善與官場人物相交往,因此,官場諸公很瞧不起他。可以想見,他的官場生活是很艱難的。杭州的美麗風景,和那裡的伶人歌女,不斷地觸發著他的感情,他本來頗具文學才情,使他開始了雜劇創作。

據文學戲劇界的學者考證,鄭光祖一生寫過18種雜劇劇本,全部保留至今的,有《迷青瑣倩女離魂》、《芻梅香騙翰林風月》、《醉思鄉王粲登樓》、《輔成王周公攝政》、《虎牢關三戰呂布》等。

從這些保留的劇目中,我們可以看出,他的劇目主要兩個主題,一個是青年男女的愛情故事,另一個是歷史題材故事。這說明,在選擇主題方面,他不像關漢卿敢於面對現實,揭露現實,他的劇目主題離現實較遠。他寫劇本,大多是藝術的需要,而不是政治的需要。

以描寫青年男女愛情故事為主題的劇本中,《迷青瑣倩女離魂》是他的代表作。劇本以唐朝陳玄佑的《離魂記》小說為素材,其大致情節是:秀才王文舉與倩女指腹為婚,王文舉不幸父母早亡,倩女之母遂有悔約的打算,借口只有王文舉得了進士之後才能成婚,想賴掉這門婚事。不料倩女卻十分忠實於愛情,就在王文舉赴京應試,與倩女柳亭相別之後,由於思念王文舉,倩女的魂魄便離了原身,追隨王文舉一起奔赴京城。而王文舉卻不知是倩女的魂魄與他在一起,還以為倩女本人同他一起赴京。因此,當他狀元及第三年後,准備從京城啟程赴官,順便打道去探望岳母,便先修書一封告知倩女的父母,王文舉偕同倩女魂魄來到了倩女身邊,魂魄與身體又合一,一對恩愛夫妻得到團圓。

全劇集中刻畫了倩女追求婚姻自主,忠貞於愛情的形象和性格。在婚姻上,決不輕易任人擺布。當她的母親想要悔約,要她與王文舉兄妹相稱時,她便一眼看穿了母親的用意,表示了堅決的反對。當倩女的魂魄離開真身,追隨王文舉一起赴京路上,王文舉以為倩女本人奔來,先是說怕倩女的母親知道,勸她回去,情女果敢地說:「他若是趕上咱,待怎樣?常言道,做著不怕!」王文舉勸阻行不通,使用禮教來教訓她,說什麼「聘則為妻,奔則為妾」,說她「私自趕來,有玷風化」。倩女更堅定地說:「你振色怒增加,我凝睇不歸家。我本真情,非為相謔,已主定心猿意馬」。表現了她對封建禮教的反抗和鄙視。

鄭光祖在《倩女離魂》一劇中,成功地塑造了一個對愛情忠貞不渝,感情真摯熱烈的少女形象,因而使這一劇堪與《西廂記》相媲美。也正由於此,使鄭光祖「名香天下,聲振閨閣」。鄭光祖的歷史劇,似乎不及他的愛情劇引人人勝,但是,他在描寫人物內心活動方面,還是獨具一格。

《王榮登樓》雖然在劇情、結構方面無甚可取,但詞曲工麗,對人物心境的描寫卻頗具匠心。明人何良俊認為鄭光祖元曲,當在關漢卿、馬致遠、白樸之上,他說;「王粲登樓第二折,摹寫羈懷壯志,語多慷慨,而氣亦爽烈,至後《堯民歌》,《十二月》,托物寓意,尤為妙絕。豈作脂弄粉語者,可得窺其堂廡哉」。劉大傑也說,這些曲詞,「表現出思鄉之情和懷才不遇的憤慨,情感的真摯,意象的高遠,語言的俊朗,能與人物當時的心境相映襯。」

鄭光祖一生從事於雜劇的創作,把他的全部天才貢獻於這一民間藝術,在當時的藝術界享有很高的聲譽。伶人都尊稱他為鄭老先生,他的作品通過眾多伶人的傳播,在民間產生了廣泛的影響。他與蘇杭一帶的伶人有著緊密的聯系,他死後,就是由伶火火葬於杭州的靈隱寺中的。

除了雜劇外,鄭光祖還寫過一些曲詞,留至今日的,有小令六首,套數二曲。這些散曲的內容,包括對陶淵明的歌頌,即景抒懷,對故鄉的思念,以及江南荷塘山色的描繪。無論寫景抒情,都是清新流暢,婉轉嫵媚,在文學藝術的研究上有很高的價值。

同許多偉大的藝術家一樣,盡管他們的作品數世紀來為人傳誦,但他們本人的身世卻鮮為人知。鄭光祖也是這樣,他默默地在藝術園地耕耘,把他的藝術成果奉獻給民眾,而又默默地離開了這個人世。

馬致遠生於1250年,約卒於1321年,是元代著名的雜劇家。大都(今北京)人。馬致遠以字行於世,名不祥。晚號「東籬」,以示效陶淵明之志。他的年輩晚於關漢卿、白樸等人,生年當在至元(始於1264)之前,卒年當在至治改元到泰定元年(1321—1324)之間。曾任江浙行省務官。

馬致遠著有雜劇十六種,存世的有《江州司馬青衫淚》、《破幽夢孤雁漢宮秋》、《呂洞賓三醉岳陽樓》、《半夜雷轟薦福碑》、《馬丹陽三度任風子》、《開壇闡教黃梁夢》、《西華山陳摶高卧》七種。馬致遠的散曲作品也負盛名,現存輯本《東籬樂府》一卷,收入小令104首,套數17套。其雜劇內容以神化道士為主,劇本全都涉及全真教的故事,元末明初賈仲明在詩中說:「萬花叢中馬神仙,百世集中說致遠」「姓名香貫滿梨園」。

白樸,原名恆,字仁甫,後改名朴,字太素,號蘭谷。生於金哀宗正大三年(1226年),至元成宗大德十年(1306年)在世,此後行蹤不詳。祖籍(阝奧)州(今山西河曲縣),後徙居真定(今河北正定縣),晚歲寓居金陵(今南京市)。他是元代著名的文學家、雜劇家。

白樸出身官僚士大夫家庭,他的父親白華為金宣宗三年(1215年)進士,官至樞密院判;仲父白賁為金章宗泰和間進士,曾做過縣令,叔父早卒,卻有詩名。白家與元好問父子為世交,過從甚密。兩家子弟,常以詩文相往來。

白樸出身於這樣的家庭,本應優游閑適,讀書問學,以便將來博取功名。然而,他的幼年卻偏偏遭逢兵荒馬亂的歲月,他只得同家人在驚恐惶惑中苦熬光陰。他出生後不久,金朝的南京汴梁已在蒙古軍的包圍之下,位居中樞的白華,整日為金朝的存亡而奔忙,無暇顧及妻兒家室。金哀宗天興元年(1232年),蒙古軍樹炮攻城,哀宗決計棄城北走歸德,白華只得留家人於汴京,隻身隨哀宗渡河而上。次年三月,汴京城破,蒙古軍縱兵大掠,城內士庶殘遭殺戮,財富遭到空前洗劫。戰爭中,白樸母子相失,幸好當時元好問也在城中,才把他和他的姐姐收留起來,在亂兵和飢荒中救了他的性命。四月底,元好問攜帶白樸姐弟渡河北上,流寓聊城,後寄居於冠氏(今山東冠縣)縣令趙天錫幕府。元好問雖也是亡國奔命之臣,生活至為艱辛,但他視白樸姊弟猶如親生,關懷備至。白樸為瘟疫所襲,生命垂危,元好問晝夜將他抱在懷中,竟於得疫後第六日出汗而愈。白樸聰明穎悟,從小喜好讀書,元好問對他悉心培養,教他讀書問學之經,處世為人之理,使他幼年時就受到了良好的教育。

白樸的父親白華於金朝滅亡後先投南宋,做了均州提魯。然不久,南宋均州守將也投降元朝,白華遂北投元朝。蒙古太宗九年(1237年),白樸12歲時,白華偕金朝一些亡命大臣來到真定,依附在世守真定的蒙古將領史天澤門下。同年秋,元好問由冠氏返太原,路經真定,遂將白樸姊弟送歸白華,使失散數年的父子得以團聚。父子相見,白華感到極大的快慰,他有一首《滿庭芳·示列子新》詞,表述當時的心情:「光祿他台,將軍樓閣,十年一夢中間。短衣匹馬,重見鎮州山。內翰當年醉墨,紗籠支高闊依然。今何日,燈前兒女,飄盪喜生還」。他也十分感激元好問代為撫育兒女之恩,曾有詩謝之曰:「顧我真成喪家犬,賴君曾護落窠兒。」

隨著北方的安定,白樸父子也就在真定定居下來。從此,他按照父親的要求,寫作詩賦,學習科場考試的課業。他對律賦之學頗為上進,很快即以能詩善賦而知名。其時,元好問為修撰金朝歷史書籍,也常出入大都,從而往來於真定,關心著他的學業,每至其家,都要指導他治學門徑,曾有詩誇贊白樸說:「元白通家舊,諸郎獨汝賢。」勉勵他刻苦用功,成就一番事業。然而,蒙古統治者的殘暴掠奪,使白樸心靈上的傷痕難以平復,他對蒙古統治者充滿了厭惡的情緒,兵荒馬亂中母子相失,使他常有山川滿目之嘆,更感到為統治者效勞的可悲。因此,他放棄了官場名利的爭逐,而以亡國遺民自適,以詞賦為專門之業,用歌聲宣洩自己胸中的郁積。

隨著年歲的增長,社會閱歷的擴大,白樸的學問更見長進。元世祖中統二年(1261年),白樸36歲。這年四月,元世祖命各路宣撫使舉文學才識可以從考者,以聽擢用,時以河南路宣撫使入中樞的史天澤推薦白樸出仕,被他謝絕了。他既拂逆史天澤薦辟之意,自覺不便在真定久留,便於這年棄家南遊,更以此表示他遁世消沉,永絕仕宦之途的決心。然而,眷妻戀子的情腸終不能割斷,他也經常為自己矛盾的心情所煎逼,感到十分痛楚。

盡管如此,他還是要遠離那車馬紅塵之地。他先到漢口,再入九江,41歲時曾北返真定,路經汴京。此後,再度南下,往來於九江與洞庭之間,到元世祖至元十七年(1280年)在金陵定居下來。這前後,可能因為他的真定原配去世,他曾為妻喪而回到過真定,逢著這個機會,又有人建議他去朝中做官,卻被他謝絕了。此後不久,他即返金陵。從此,主要在江南的杭州、揚州一帶游歷,直到81歲時,還重遊揚州。而後,他的行蹤就無從尋覓了。

白樸放浪形骸,寄情於山水之間,但他卻並不可能真正遁跡世外,對現實熟視無睹。加之,他的足跡所至,恰恰是曾經繁華一時,而今被兵火洗劫變為的荒涼境地。前後景象的對比,更激起他對蒙古統治者的怨恨。他以詩詞來宣洩這種怨恨,控訴蒙古統治者的罪惡行徑。

元世祖至元十四年(1277年),白樸游至九江,再入巴陵。九江昔日的繁華,卻被一掃而光,留在他眼底的是蕭條冷落,他不禁無限傷感地嘆息道:「纂罷不知人換世,兵余獨見川流血,嘆昔時歌舞岳陽樓,繁華歇」。至於金陵懷古,杭城「臨平六朝禾黍、南宋池苑諸作,」處處抒發遺民的心情,「傷時紀亂,盡見於字里行間。」其感物傷情從筆下款款道出。

白樸畢竟是封建時代的知識分子,盡管他為江山異代,田園荒蕪而感傷、而悲戚,但他更多地是為自己一生九患的身世傷懷。一部《天籟集》,可以說處處傾訴著他對愴涼人生的感慨。他除了用詞曲表達他的意志情懷外,還寫下了不少雜劇,為元代雜劇的繁榮貢獻了自己的才華

❾ 請問元朝描寫梅花的詩詞給我說下

墨梅
作者: 王冕
我家洗硯池頭樹,朵朵花開淡墨痕。
不要人誇顏色好,只留清氣滿乾坤。

《論詩三十首》
元好問
第二十七首
百年才覺古風回,元祐諸人次第來。
諱學金陵猶有說,竟將何罪廢歐梅?
《梅花 其一》
年代: 元 作者: 王冕
朔風吹撼處士廬,凍雲隔月天模糊。
無名草木混色界,廣平心事今何如?
梅花荒涼似無主,好春不到江南土。
羅浮山下蘼蕪煙,瑪瑙坡前荊棘雨。
相逢可惜年少多,競賞桃李誇豪奢。
老夫欲語不忍語,對梅獨坐長咨嗟。
昨夜天寒孤月黑,蘆花捲風吹不得。
髑髏夢老披蒙節,黃河萬里無顏色。
老夫瀟灑歸岩阿,自鋤白雪栽梅花。
興酣擊劍長嘯歌,不問世上官如麻。
疏枝錯落花燦爛,正似推篷溪上看。
凍痕不剝五更霜,蘚色猶存百年干。
孤山處士詩夢寒,羅浮仙人酒興闌。
天荒地老行路難,誰傳春色來人間?
君不見江南物色今匪昔,大谷長林盡荊棘。
歲寒何處論襟期?坐對雲山空嘆息。
東樓女兒白□歌,西樓美酒喚杏花。
總有高人愛高潔,踏雪誰肯來山家?
老我無能慣清苦,寫梅種梅千萬樹。
霜清月白夜更長,每是狂歌不歸去。
只今潦倒霜薴垂,世情恬淡俱忘機。
讀書寫字兩眼眵,斷白搔墮隨花飛。
轉首江南隔塵土,白月流光雙鶴舞。
一聲羌管過南樓,夷石心腸亦凄楚。
安得喚起陳雲龍?長船滿載玻璃紅。
浩歌拍拍隨春風,大醉驚倒江南翁。
《滿江紅·臘後春前》
年代: 元 作者: 元好問
臘後春前,高樓外、梅飄香馥。正□□雲*初下,瑤池西曲。羅幕笙歌圍粉黛,階前青紫團蘭玉。更如賓、相待袞衣新,尊浮*。柔懿範,康寧福。榮耀事,都齊足。向寶薰煙里,壽祺同祝。□雪仙姿元不老,丹台已注長生*。問從今、歡宴幾何年,蟠桃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