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原創代寫 » 古代寫字的麻是什麼東西
擴展閱讀
中國網路原創新人樂團 2021-03-31 20:26:56
黨政視頻素材 2021-03-31 20:25:44
廈門大學統計學碩士 2021-03-31 20:25:36

古代寫字的麻是什麼東西

發布時間: 2021-03-25 05:31:18

㈠ 古代大書法家們大多都是用麻紙,皮紙來寫字。為何近代以來人們卻喜歡用宣紙寫字

謝邀。發墨好。易保存。好宣紙能保存上千年。不是因為貴重,前人還用絹寫字呢。

㈡ 中國古代用來寫字的東西有哪些

古代秦代以前用小刀在動物骨骼或竹簡上刻字。稱為刀筆,有句成語「捉刀代筆」。秦朝將軍蒙恬發明了毛筆以後,毛筆逐漸取代刀筆成為中國古代的書寫工具。戰國的竹簡是手寫。這些字的筆畫具有彈性,起止處較尖銳,中間或偏前的 部分略粗,充分表現了毛筆書寫的特色。這與金文隨形輕重和因接搭凝結的筆畫形態不同,已由遲重變為流美,筆畫和體式也較篆文更為簡略。可見早在秦始皇推行小篆之前已有初期的隸書在流行。

竹簡,古代用來寫字的竹片,也指寫了字的竹片。戰國至魏晉時代的書寫材料。是削製成的狹長竹片(也有木片,稱木簡),牘比簡寬厚,竹製稱竹牘,木製稱木牘。均用毛筆墨書。冊的長度,如寫詔書律令的長三尺(約67.5cm),抄寫經書的長二尺四寸(約56cm),民間寫書信的長一尺(約23cm),因此人們又稱信為「尺牘」。在湖南長沙、湖北荊州、山東臨沂和西北地區如敦煌、居延、武威等地都有過重要發現,其中居延出土過編綴成冊的東漢文書。

毛筆的起源可追溯到新石器時代。1980年陝西臨潼姜寨村發掘一座距今5000多年的墓葬,出土文物中有凹形石硯、研杵、染色物和陶制水杯等。從彩陶的紋飾花紋可辨認出毛筆描繪的痕跡,證實了在五、六千年前,已有了毛筆或類似毛筆的筆。商代甲骨文中已出現筆的象形文字,形似手握筆的樣子。在湖南長沙左家公山和河南信陽長台關兩處戰國楚墓里分別出土一支竹管毛筆,是目前發現最早的毛筆實物。

提到毛筆,人們往往會想起「蒙恬造筆」的故事,認為秦代名將蒙恬是毛筆的發明者。其實,事實並非如此。《太平御覽》引《博物志》日:「蒙恬造筆。」崔豹在《古今注》中也說。「自蒙恬始造,即秦筆耳。以枯木為管,鹿毛為柱,羊毛為被。所謂蒼毫,非兔毫竹管也.」唐代韓愈《毛穎傳》以筆擬人其中提到蒙恬伐中山,俘捉毛穎,秦始皇寵之,封毛穎為「管城子」.後世又以「毛穎」、「管城子」為筆的代稱.此事也與蒙恬有關.

㈢ 古代對麻的利用都有哪些方面

古代對麻的利用是多方面的,首先是利用其纖維織布,也用來制毯被、雨衣、繩索、牛衣和麻鞋等。

麻子則曾作為糧食食用。先秦文獻有不少將麻子列為五穀之一的記載。麻子供食用到宋以後已少見,明代宋應星《天工開物》曾對此表示懷疑。明代《救荒本草》還將麻子的嫩葉作為救荒食物。

麻子油的利用,大約在漢代以前就開始,主要是用來油物及燃燈。

麻子餅是古代重要的餅肥之一。麻子還是很好的飼料。《農政全書》指出用來飼豬,可「立肥」,飼雞可「日常生卵不抱」。

麻子及花還是葯材,這在《神農本草經》、《圖經本草》、《本草綱目》等本草書中均有記載。最突出的是從漢代開始就用麻纖維作造紙原料。

明代《種樹書》指出麥子曬後乘熱收貯時「用蒼耳葉或麻葉碎雜其中,則免化蛾」,說明麻葉有防蛀作用。

㈣ 古代的書寫工具是什麼

毛筆,狹義是指一種源於中國的傳統書寫工具。有玉管、翠管等雅稱,被列為中國的文房四寶之一。

歷史

1954年在長沙左公山15號戰國中期楚墓中已有出土保存完好的毛筆。以木作桿,用竹管將毛套在木桿上,這是原始的毛筆。

毛筆早在商朝就出現了,秦朝蒙恬以柘木為管,鹿毛為柱,羊毛為被。蒙恬對毛筆的改進對於小篆的形成具有很大的意義,與大篆不同,小篆線條婉轉曲折,非硬物所能為,故應當是用毛筆書寫的。

據說戰國末年秦國將軍蒙恬在鎮守北方時,見匈奴以獸毛沾顏料繪圖,又同時前方戰況告急,才改篆刻竹簡由絲卷書寫軍情。聲名大噪,並由史官記於史冊內。故後世制筆業奉蒙恬為始祖。先秦時,毛筆有多種名稱,如「聿」、「不律」、「弗」等,後統稱為「筆」。

而毛筆之製造在秦代較為進步,功能也較完善。因為在湖北省雲夢縣睡虎地的11號墓中,發現的陪葬物中有三枝以竹為桿,筆桿下端較粗,鏤空成毛腔,筆頭的底部藏於腔內,以麻絲裹著並塗漆在上面,帶有筆套、大小長度都與今日使用的毛筆極為相像。

《西京雜記》中紀述漢朝天子御用的毛筆鑲嵌寶石,用秋兔之毫製成。唐代著名的毛筆有諸葛筆。宋代有成安道筆、程奕筆、屠希筆等。

元祐元年(1086年),中書舍人錢勰出使高麗歸來,贈黃庭堅一猩猩毛筆。宋代紹聖三年(1096年),蘇軾在惠州以二十文錢購得兩支筆,但不好用,長嘆說:「嶺南無筆!」

(4)古代寫字的麻是什麼東西擴展閱讀:

分類

毛筆的分類方式主要有依尺寸分類,依筆毛的來源、硬軟、形狀分類,以及依筆管的材質分類等。在依尺寸分類方面,可以把毛筆由小至大分為圭筆、小楷、中楷、大楷、聯筆、提筆、大筆、大斗筆等[4]。

傳統毛筆所採用的毛發多是動物毛,例如胎毛、黃鼬毛(狼毫)、兔肩毛(紫毫)、鹿毛、鹿毫、雞毛、鴨毛、羊毛、豬毛、鼠毛、虎毛、狸毛、猩猩毛黃牛耳毫等,少數毛筆採用植物纖維來製作;近代則是多了人工塑膠毛可供選擇。

不同的毫毛,其彈性、吸水性、毛鋒聚攏性皆有差異。一般簡單的將毛筆分為「硬毫」(如狼毫)、「軟毫」(如羊毫),以及混用兩種毫毛以達到硬軟兼之效果的「兼毫」。毛筆筆鋒形狀也有所不同,圓形的為「圓毫」,尖銳的為「尖毫」。

筆管的材質相當多樣,有紫檀、斑竹、玳瑁、鏤金、花梨、木、金、銀、象牙、玻璃等。

㈤ 古人用什麼來寫字

毛筆。

毛筆,是一種源於中國的傳統書寫工具,也逐漸成為傳統繪畫工具。毛筆是古代中國人民在生產實踐中發明的。

隨著人類社會的不斷發展,勤勞智慧的中華民族又不斷地總結經驗,存其精華,棄其糟粕,勇於探索,敢於創新。幾千年以來,它為創造中華民族光輝燦爛的文化,為促進中華民族與世界各族的文化交流,做出了卓越的貢獻。毛筆是中華民族對世界藝術寶庫提供的一件珍寶。

(5)古代寫字的麻是什麼東西擴展閱讀

按筆頭原料可分為:胎毛筆、狼毛筆(狼毫,即黃鼠狼毛)、兔肩紫毫筆(紫毫)、鹿毛筆、雞毛筆、鴨毛筆、羊毛筆、豬毛筆(豬鬃筆)、鼠毛筆(鼠須筆)、虎毛筆、黃牛耳毫筆、石獾毫等,以兔毫、羊毫、狼毫為佳。

1、羊毫筆

是以青羊或黃羊之須或尾毫製成。考其始於南北朝之前,至秦時蒙恬改良之新筆已成制筆材料。書法最重筆力,羊毫柔而無鋒,書亦「柔弱無骨」,故歷代書法家都很少使用。

2、狼毫筆

狼毫筆表面呈現嫩黃色或黃色略帶紅色,有光澤,仔細看每根毛都挺實直立。腰部粗壯、根部稍細。把筆尖潤濕捏成扁平型即可見其毛鋒透亮,呈淡黃色。

3、雞毫筆

是用雞的胸毛製成,相當柔軟,初學書法者難於掌握,因而不宜使用。古人用的雞毛筆是用公雞頸部的長毛去梗拔下細嫩的短毛用來做小楷等頭的披毛。

㈥ 中國古代的書寫材料是什麼

中國古代的書寫材料是簡策、帛書、紙。

1、最早的中國書是簡策,它也是我們已知的最早的正式圖書形式。我國古代的奠基著作當時都是寫在簡策上的。

將竹木進行加工以後製成的竹、木片稱為簡。但是作為書寫材料,單片的簡是不能容納許多文字的。因此,一篇較長的文字或一部著作必須連續寫在許多片簡上。為了防止散亂,以便有次序地閱讀,必須將這許多簡有順序地編連起來,這種編連起來的簡就成為策(通「冊」)。

制簡的材料有竹、木兩種(產竹的地方用竹,不產竹的地方用木)。用竹製的稱為竹簡,用木製的稱為木簡。不過木的體積比竹大,它還可以製成版,每一塊版上較之竹簡,可以容納更多的字,不必編連,可單獨使用。版,又稱為方。寫上文字的版,則稱牘。所以古代的許多文字記錄稱為「版牘」或「方策」。

2、昂貴帛書是簡策的補充

帛書是指以縑帛為書寫文字的載體的一種文獻。縑帛是絲織品的通稱。

我國是世界上最早植桑養蠶和織造絲織品的國家。傳說在公元前3000年,嫘祖已發明養蠶織絲了。但最初這種絲綢織物是做衣料和裝飾品用的,至於什麼時候用來寫字作書便不可考了。

據文獻記載,春秋時代已把縑帛作為書寫材料了。到戰國時代則比較普及,如《墨子》一書中多次提到「書於竹帛」。一般認為帛書晚於簡書出現。

縑帛質地輕薄,幅面寬闊,容易書寫和攜帶,並且可以根據文字的長短任意剪裁,舒捲方便,易於保藏和閱讀。所以帛書克服了簡策所存在的種種缺點,是書寫材料的一大進步。但縑帛畢竟是一種貴重的絲織品,並非一般人所能制備和擁有,所以有「貧不及素」之說。因此帛書的出現,並不能完全代替簡書,長期以來竹帛並行,而且作為主要的書寫材料仍然以簡策居於主要地位。

由於帛的貴重,作為書寫材料自然比不上竹木使用的普遍,加上縑帛更易損壞,不易保存,所以古代帛書實物能流傳下來的極少,考古發現遠沒有簡書那麼多。

3、紙的發明改變了圖書面貌

紙是我國古代的四大發明之一,也是對世界文明的卓越貢獻之一。紙的發明成為我國乃至世界圖書事業史上的一件大事。

根據出土的西漢時期的紙狀物或原始形態的紙,說明西漢已經有紙;同時,《後漢書·蔡倫傳》記載,東漢已採用麻頭、敝布等廢舊廉價的東西做原料來生產紙。據此,可說明我國漢代已發明了紙和造紙方法。

(6)古代寫字的麻是什麼東西擴展閱讀

1、在印刷術尚未發明之前,光靠藏書家個人抄寫積累圖書是遠遠不夠的。從東漢開始,出現了一種專門以抄書為業的佣書人。魏晉南北朝時期,書籍大增,各種文化都有所發展,迫切需要書籍流通,佣書業也隨之興盛起來。佣書人對流通書籍、傳播文化起了重要作用。

2、印刷術讓書真正成為書

印刷術,這個人類賴以傳播知識和文化信息的重要手段,是我國最早發明的。

在印刷術發明以前,所有書籍全憑手抄,相當費時費力,一次只能抄一部,生產量是很有限的。

關於雕版印刷的發明時間,存在很多爭論。而唐代從公元618年開國至907年滅亡,歷經290年之久。這一時期有關雕版印刷的文獻記載甚多,其中也發現了一些實物。

雕版印刷術產生以後,在唐代首先為民間採用,其中尤以佛教信徒捷足先登,故早期的雕版印刷品多為佛經及民間日常用書,如歷書、陰陽占卜之類雜書及字書、韻書等,說明社會的需要對刻書內容具有很大的影響。

3、明清以後,我國的活字印刷還採用了以錫、銅、鉛做原料的金屬活字。銅活字在我國金屬活字中使用最多。我國的銅活字印書是從15世紀末,即明代弘治年間才開始盛行的。

清代規模最大的銅活字印書是雍正四年(1726年)內府印製的《古今圖書集成》。這是一部我國現存的最大類書。全書1萬卷,目錄40卷,共印64部,每部5020冊。其卷帙之富,排印之精,史無前例。可惜這批銅活字在印成《古今圖書集成》之後,「銅字被竊缺少,司事懼得咎,值乾隆初年京師錢貴,遂清毀銅字供鑄」,這批銅字就這樣輕易地被銷毀了。

㈦ 「麻」在古代是做什麼用的

古代所說的麻,指的是桑科的大麻。它的韌皮,是古人重要的衣著原料;它結的籽,古稱為苴,也是古人重要的糧食,所以《詩經·豳風·七月》中有「九月叔苴……食我農夫」之說,可見麻在古代既是纖維作物,又是糧食作物,一身而二任的。

㈧ 古代在竹子上寫字的那個是什麼書,是叫竹簽嗎

竹簡。抄

竹簡,古代用來寫字的襲竹片,也指寫了字的竹片。戰國至魏晉時代的書寫材料。是削製成的狹長竹片(也有木片,稱木簡),牘比簡寬厚,竹製稱竹牘,木製稱木牘。

均用毛筆墨書。冊的長度,如寫詔書律令的長三尺(約67.5cm),抄寫經書的長二尺四寸(約56cm),民間寫書信的長一尺(約23cm),因此人們又稱信為「尺牘」。

(8)古代寫字的麻是什麼東西擴展閱讀:

竹簡多用竹片製成,每片寫字一行,將一篇文章的所有竹片編聯起來,稱為「簡牘」。這是我國古代最早的書籍形式,用於書寫文字的木片稱木牘,多用於書寫短文。

簡牘是中國古代先民在紙張發明之前書寫典籍、文書等文字載體的主要材料,是我國最古老的圖書之一。

簡牘與甲骨文、敦煌遺書、明清檔案一同被列為二十世紀東方文明的四大發現,目前簡牘學也以驚人的速度形成了世界性學科,它從史學、考古、古文字學、文獻學、書法等,多角度多領域,為中國歷史文化學術的研究開辟了一個嶄新的領域。

㈨ 古人寫字用的麻紙比較接近我們現代的什麼紙

麻紙是中國古代圖書典籍的用紙之一,是一種大部分以黃麻為原料生產的強韌紙張。麻紙的特點是纖維較粗,紙質堅韌;外觀有粗細厚薄之分,又有「白麻紙」、「黃麻紙」之別;其簾紋一般較皮紙、竹紙為寬。隋唐五代時的圖書多用麻紙,宋元時已不佔主要地位,明清時麻紙的使用更為稀少。 《新唐書·藝文志一》:「 大明宮 光順門 外, 東都 明福 門外,皆創集賢書院,學士通籍出入。既而太府月給 蜀郡 麻紙五千番。」 範文瀾 蔡美彪 等《中國通史》第二編第五章第二節:「 南朝 書家寫字多用麻紙,麻紙別稱布紙,就是用破舊麻布製造的紙。麻紙可供二 王 ( 王羲之 、 王獻之 父子)寫字,精美可以想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