⑴ 新疆古代有在石頭上寫字的名族嗎
要看怎麼說,在遠古沒有文字的時候,用石頭或者木炭條在石頭上寫劃做標記是有的。
阿斯塔那墓出土的東晉木桿畫筆
新疆古代用木頭、蘆葦管、竹子作為書寫工具是不可能在石頭上寫字的,只有刻石碑用刻刀。
⑵ 古代還沒發明紙的時候,人是用什麼寫字
紙是我國古代科學技術的四大發明之一,它與指南針,火葯,印刷術一起,給我國古代文化的繁榮提供了物質技術的基礎。紙的發明結束了古代簡牘繁復的歷史,大大地促進了文化的傳播與發展。 在上古時代,祖先主要依靠結繩記事,以後漸漸發明了文字,開始用甲骨來作為書寫材料。後來又發現和利用竹片和木片(即簡牘)以及縑帛作為書寫材料。但由於縑帛太昂貴,竹木太笨重,於是便導致了紙的發明。 據考證,我國西漢時已開始了紙的製作。1957年陝西省博物館在西安東郊灞橋附近的一座西漢墓中,發掘出了一批稱之為"灞橋紙"的實物,其製作年代當不晚於西漢武帝時代。之後在新疆的羅布淖爾和甘肅的居延等地都發掘出了漢代的紙的殘片,它們的年代大約比東漢建初至元興年間的宦官蔡倫所造的紙要早150年至200年。但我們也應該看到,紙的發明雖很早,但一開始並沒有得到廣泛應用,政府文書仍是用簡牘,縑帛書寫的。至獻帝時,東萊人左伯又對以往的造紙方法作了改進,進一步提高了紙張質量。他造的紙潔白,細膩,柔軟,勻密,色澤光亮,紙質尤佳,世稱"左伯紙",其中尤以五色花箋紙,高級書信紙為上。 魏晉南北朝時期紙廣泛流傳,普遍為人們所使用,造紙技術進一步提高,造紙區域也由晉以前集中在河南洛陽一帶而逐漸擴散到越,蜀,韶,揚及皖,贛等地,產量,質量與日俱增。造紙原料也多樣化,紙的名目繁多。如竹簾紙,紙面有明顯的紋路,其紙緊薄而勻細。剡溪有以藤皮為原料的藤紙,紙質勻細光滑,潔白如玉,不留墨。東陽有魚卵紙,又稱魚箋,柔軟,光滑。江南以稻草,麥稈纖維造紙,呈黃色,質地粗糙,難以書寫。北方以桑樹莖皮纖維造紙,質地優良,色澤潔白,輕薄軟綿,拉力強,紙紋扯斷如棉絲,所以稱棉紙。蔡倫造紙的原料廣泛,以爛漁網造的紙叫網紙,破布造的紙叫布紙,因當時把漁網破布劃為麻類纖維,所以統稱麻紙。 為了延長紙的壽命,晉時已發明染紙新技術,即從黃櫱中熬取汁液,浸染紙張,有的先寫後染,有的先染後寫。浸染的紙叫染潢紙,呈天然黃色,所以又叫黃麻紙。黃紙有滅蟲防蛀的功能。 公元8世紀,我國已經廣泛使用紙,這後的幾個世紀中,我國將紙出口到亞洲各個地方,並嚴保造紙秘密。公元751年,唐朝和阿拉伯帝國發生沖突,阿拉伯人俘獲幾個中國造紙工匠。沒過多久,造紙業便在撒馬爾罕和巴格達興起。就這樣,造紙技術便逐漸在阿拉伯世界各地傳開,那裡開始廣泛使用紙張,後又經阿拉伯諸國傳到北美和歐洲。據史書記載,在蔡倫發明造紙術後的1000多年,歐洲才建立第一個造紙廠。雖然現代的造紙工業已很發達,但其基本原理仍跟蔡倫造紙的方法相同。造紙原料十分之七八已為木漿所代替,但造高級印刷紙、卷煙紙、宣紙和打字蠟紙等,仍不外蔡倫所用的破布、樹皮、麻頭、廢魚網等原料。 隋唐時期,著名的宣紙誕生了。在宣紙的主要產地安徽宣州有這么一個傳說:蔡倫的徒弟孔丹,在皖南以造紙為業,他一直想製造一種特別理想的白紙,用來替師傅來畫像修譜。但經過許多次的試驗都不能如願以償。一次,他在山裡偶然看到有些檀樹倒在山澗旁邊,因年深日久,被水浸蝕得腐爛發白。後來他用這種樹皮造紙,終於獲得成功。由此可以斷定:利用樹皮製造宣紙,在唐朝時候就比較盛行了。唐代寫經的硬黃紙,五代和北宋時的澄心堂紙等,都是屬於熟宣紙一類。嗣後宣紙一直是書寫,繪畫不可缺少的珍品,到明清以後,中國書畫幾乎全用宣紙。 同時,由於發明了雕版刷術,大大刺激了造紙業的發展,造紙區域進一步擴大,名紙迭出,如益州的黃白麻紙,杭州,婺州,衢州,越州的藤紙,均州的大模紙,蒲州的薄白紙,宣州的宣紙,硬黃紙,韶州的竹箋,臨川的滑薄紙。唐代各地多以瑞香皮,棧香皮,楮皮,桑皮,藤皮,木芙蓉皮,青檀皮等韌皮纖維作為造紙原料,這種紙紙質柔韌而薄,纖維交錯均勻。 唐代在前代染黃紙的基礎上,又在紙上均勻塗蠟,經過砑光,使紙具有光澤瑩潤,艷美的優點,人稱硬黃紙。還有一種硬白紙,把蠟塗在原紙的正反兩面,再用卵石或弧形的石塊碾壓摩擦,使紙光亮,潤滑,密實,纖維均勻細致,比硬黃紙稍厚,人稱硬白紙。另外政治家填加礦物質粉和加蠟而成的粉蠟紙;在粉蠟紙和色紙基礎上經加工出現金,銀箔片或粉的光彩的紙品,稱做金花紙,銀花紙或金銀花紙,又稱冷金紙或灑金銀紙;還有 色和花紋極為考究的砑花紙,它是將紙逐幅在刻有字畫的紋版上進行磨壓,使紙面上隱起各種花紋,又稱花簾紙或紋紙,當時四川產的砑花水紋紙魚子箋,備受文人雅士的歡迎。另外,還出現了經過簡單再加工的紙,著名的有薛濤箋,謝公十色箋等染色紙,金粟山 經紙,以及各種各樣的印花紙,松花紙,雜色流沙紙,彩霞金粉龍紋紙等。 五代制紙業仍繼續向前發展,歙州製造的澄心堂紙,直到北宋,一直被公認為是最好的紙;此紙"滑如春水,細密如蠶繭,堅韌勝蜀箋,明快比剡楮"。這種紙長者可五十尺為一幅,自首至尾勻薄如一宋代繼承了唐和五代的造紙傳統,出現了很多質地不同的紙張,紙質一般輕軟,薄韌,上等紙全是江南製造,也稱江東紙。紙的再利用開始於南宋,以廢紙為原料再造新約,人稱還魂紙或熟還魂紙,具有省料,省時,見效快的特點。 元代造紙業凋零,只在江南還勉強保持昔日的景象。到了明代,造紙業才又興旺發達起來,主要名品是宣紙,竹紙,宣德紙,松江潭箋。清代宣紙製造工藝進一步改進,成為家喻戶曉的名紙。各地造紙大都就地取材,使用各種原料,製造的紙張名目繁多,在紙的加工技術方面,如施膠,加礬,染色,塗蠟,砑光,灑金,印花等工藝,都有進一步的發展和創新。各種箋紙再次盛行起來,在質地上推崇白紙地和淡雅的色紙地, 色以鮮明靜穆為主。康熙,乾隆時期的粉蠟箋,如描金銀圖案粉蠟箋,描金雲龍考蠟箋,五彩描繪砑光蠟箋,印花圖繪染色花箋,三色紙上採用粉彩加蠟砑光,再用泥金或泥銀畫出各種圖案。箋紙的製作在清代已達到精美絕倫的程度。 另外,我國從晉代開始朝廷就從鄰國接受貢紙,如南越進貢的側理紙(或稱苔紙),是以海苔為原料,加上味甘,大溫,無毒的側理製成的越南紙。朝鮮進貢的高麗紙,雞林紙為歷代統治者所喜愛。到清代則有朝鮮的麗金箋,金齡箋,鏡花箋,竹青紙,越南的苔箋,日本的雪紙,奉書紙,西方的金邊紙,雲母紙,漏花紙,各色箋紙,回回各色花紙等。
在上古時代,祖先主要依靠結繩紀事,以後漸漸發明了甲骨文
有些人 用綢來寫字 但由於綢太貴 窮人買不起
把竹子砍下來,削成一條一條 剝去上面的皮 晾乾 用繩子穿起來 就可以寫了 這種稱之為 「竹簡」
更早之前 人用龜等動物的殼 在上面刻字 稱為甲骨文
⑶ 古人利用石頭陣用來干什麼
巨石陣不僅在建築學史上具有重要的地位,在天文學上也同樣有著重大的意義:它的主軸線、通往石柱的古道和夏至日早晨初升的太陽,在同一條線上;另外,其中還有兩塊石頭的連線指向冬至日落的方向。因此,人們猜測,這很可能是遠古人類為觀測天象而建造的,可以算是天文台最早的雛形了。
巨石陣的主體由幾十塊巨大的石柱組成,這些石柱排成幾個完整的同心圓,巨石陣的外圍是直徑約90米的環形土溝與土崗,內側緊挨著的是56個圓形坑,由於這一些坑是由英國考古學家約翰·奧布里發現的,因此又叫「奧布里」坑。在當地出現的第一塊石頭是位於圓圈「洞口」位置上的一塊重約5噸的沙岩(又被稱為「種石」)。在此石出現200年之後,若干石柱才從英格蘭西部的威爾士運來,矗立在中央,並形成兩個一大一小的圓周。考古學家稱之為「巨石陣」的二期建築。
再後者,「種石」被挪走,「巨石陣」進入了建築的第三階段——人們運來了180塊大沙岩,與原來的青石柱重新排列成圓形和馬蹄形結構。事實上從現有的遺跡上,人們也可窺見「巨石陣」第三階段的基本風貌。據估算,以當時的生產力水平,建造「巨石陣」需要至少3000萬小時的人工,相當於1萬人工作整整1年。
巨石陣最不可思議的是石陣中心的巨石,這些巨石最高的有8米,平均重量近30噸,然而人們驚奇的發現,有不少重達7噸的巨石是橫架在兩根豎著的石柱上的。
英國索爾茲伯里是一座歷史古城,距英國首都倫敦120多公里,在這座古城的附近有一個小村莊叫阿姆斯伯里,史前巨石陣就坐落在這里。
[編輯本段]三個重要時期
在公元前3300年到公元前900年這段時間中,巨石陣的建造有幾個重要的階段。
公元前3000年之前——這段時期的巨石陣分布在Irish海以及Irish-Scolttish海路信道的周邊地區,數量不多但卻令人印象深刻,直徑超過30米以上,在圓陣之外都有一個獨立石,似乎是一種宣告「此地已被佔有」似的標示。
公元前2600年左右——金屬被引入不列顛全島,堅硬的鑿刻工具被製作出來,這個時期的巨石陣更精緻完美,像Somerset的Stanton Drew、Orkneys的BrodgarRing,直徑超過90米。然而一些其它主要的石陣則小多了,一般只有18到30米。它們有個特殊的現象,就是除了圓形石陣之外,還會現橢圓形的石陣,長軸方向指向太陽和月亮的方位。數目在宗教上也呈現一個有趣的現象,我們發現不論巨石陣的圓周有多大,各地的立石數量都有獨特的數目,如Lake District地區的數量都是12,Hebrides地區的則是13,蘇格蘭中部則是4、6或8個,Land's End地區是19或20個,而愛爾蘭南部是5。
公元前2000年——在這個最後時期,以傳統方法建立的巨石陣數量便開始減少。整體形狀也不是很完美,不是呈現橢圓形就是扭曲的環狀。在規模上也大不如前,有的直徑甚至還不到3米。
[編輯本段]巨石陣的作用
1997年,英國科學家在一次實驗中發現,巨石陣具有令人驚異的聲學特性。科學家們在一些巨石中放入先進的錄音器材進行實驗,發現組成巨石陣的巨大扁平石塊能非常精確地放射巨石陣內部的回聲,並將其集中於巨石陣的中心,形成共鳴效應。
科學家們推測,巨石陣很可能是古代祭祀的場所。早在17世紀,英國古董學家奧波雷就認為,巨石陣是羅馬統治時期德魯伊教的祭祀場所。相傳德魯伊教在英國索爾茲伯里平原上建造了巨石陣,目的是用來獻祭太陽神,從此在巨石陣的故事裡出現了德魯伊教。德魯伊教是公元前5世紀至公元前1世紀,散居在不列顛、愛爾蘭等地的凱爾特人信仰的一種宗教。據說德魯伊教的形式和教義非常神秘,凱撒遠征高魯時說,德魯伊教士精通物理、化學,他們在樹林中居住,甚至用活人獻祭。在英國除了索爾茲伯里巨石陣外,還有900多座圓形巨石陣,這些巨石陣分布在英國不同的地區。
關於神秘的巨石陣,人們仍舊繼續做著各種各樣的推測和解釋。2003年,考古學家在巨石陣不遠的地方發現了一座古墓,墓中出土的陪葬品有100多件,包括金、銀、銅等裝飾品,陪葬品的數量要比同年代墓葬多達10倍,經專家考證,墓中的主人地位非常顯赫,他就是阿徹。阿徹大約生活在公元前2300年,而這個階段恰好是巨石陣形成的時期,考古人員發現,阿徹墓中的陪葬品大部分來自阿爾卑斯山,從阿徹遺留下的牙齒形狀和損壞的程度檢測來看,他的童年是在阿爾卑斯山區度過的,他很有可能是來自瑞士或者是奧地利一帶。如果是阿徹建造了巨石陣,那麼被視為英國古老象徵的史前巨石陣將會是一名外來人的作品。考古學家們推測,幾千年前的維賽克斯人和阿徹都有可能參加了巨石陣的建造,但從他們分別生活的時代可以看出,巨石陣的建造經過了一個漫長的時期。
2008年,英國考古學家傑弗里·溫萊特和蒂莫西·達維爾認為,巨石陣無異於「新石器時代的盧爾德」。盧爾德是法國聖地,因被認為具有神奇的治療功能而名噪一時。
墓葬用品散落在巨石陣及其岩石碎屑周圍,代表一種避邪之物,表明巨石陣在古代的作用首先是一處朝聖地。同時,巨石陣一帶發現了數量非比尋常的骨骼,上面均留有重病或重傷的跡象。對遺骸牙齒分析的結果表明,其中一半人來於巨石陣以外地區。
考古學家根據這次發掘結果推測,人們來到此地的原因或許是認為這里的石頭具有治病「神力」。達維爾猜測,人們當時懷著一種悲傷、絕望的心情來到巨石陣。生病或受傷的古人來到那裡,冀望「神石」能幫助他們康復。新的考古發現表明了巨石陣曾經是史前朝聖者的康復中心,驗證了它在史前社會的重要性。
[編輯本段]巨石陣建造方法
具有千年歷史的巨石陣在古代英語的意思是高懸在天上的石頭,幾千年前的人們究竟用什麼方法建造了巨石陣呢?
20世紀50年代,考古人員研究發現,史前巨石陣的建造期大概經歷了三個階段。第一階段可追溯至公元前2800年左右的新石器時代晚期。不過當時並沒有巨石,只是建造了一個能容納數百人的圓形土堤,在土堤內挖出了56個圓形坑,據考證,坑內當時很可能埋入了木樁,而木樁的作用是用來測量季節變化的。
公元前2000年,銅器時代初期,人們對巨石陣的進口進行了改造,當時鋪設了壕溝和兩道500米長的人行道,被稱作「斯泰申石碑」的四座石柱,豎立在了巨石陣內側,在這個階段,似乎曾決定在中央豎起兩圈藍砂岩石柱,大約豎起四分之三圈石柱之後,可能由於計劃改變,這項工程突然停止,於是石柱被搬走坑被填平。
《國家地理》提供的「巨石陣」的照片大約在公元前1000年,巨石陣進入了建築的第三個階段,人們運來了100多塊巨大的砂粒岩,並且建成了有30多個石柱的外圈,在外圈裡側布置了馬蹄形。在第三階段中期,在這5座石碑坊的里側布置了許多藍砂岩石柱,其中藍砂岩的石柱殘存到了今天。
巨石陣的主要材料是藍砂岩,小的有5噸,大的重達50噸。但在索爾茲伯里地區的山脈中並沒有藍砂岩。最後,考古學家在南威爾士普利賽力山脈中發現了藍砂岩。考證結論說明,數千年前的人們,不僅能將堅硬的藍砂岩從山體中開鑿下來,還能輕松地將原本粗糙銳利的表面打磨光滑。考古人員在普利賽力山脈的採石場發現了一些廢棄的石斧和金屬工具,這些工具至少有兩千多年的歷史,考古人員推測,當時的建造者已經掌握了鑿刻巨石的技術,巨石就是被這些工具從山體中開鑿下來的。在找到需要的石塊後,還要將這些較大的石塊分割成預定尺寸的小石塊,專家們從石塊的開鑿痕跡中判定,當時的人們用的是一種木楔斷口的方法,接下來用非常硬的沙礫連續打磨石塊,來完成巨石最後的修整工作。
這些巨石是怎樣從南威爾士採石場運到索爾茲伯里巨石陣的呢?專家們經過初步考證認為,這些藍砂岩確實是通過人力從南威爾士被搬運到現在的位置的。運輸藍砂岩最合理的路線是:巨石首先從普利塞里山經陸路到達靠近海岸的米爾福得港,然後將石料裝上船,最後到達巨石陣。這條線路,水路長達300多公里,專家推測當時的人們已經能夠製造出載運巨石的船隻。
從普利塞里山脈到達巨石陣,陸地行程將近40多公里,當時的人們又是如何在陸地上運輸這些巨石的呢?研究人員認為,運輸巨石並不像想像的那麼困難,運輸的工具很可能是利用撬杠、滾木和繩子。古時候巨石陣周圍的山谷里有茂密的樹林,人們利用堅硬的樹木充當滾木和撬杠,而一種叫做斷樹的樹皮可以製造出繩子,考古學者首先將樹皮放在濕泥里浸泡6個星期,樹皮就變成了富有韌性的纖維,把它們絞在一起,就成了簡單結實的繩索。
在沒有起重設備的條件下,古人又是如何准確地將橫梁放到石柱頂部的呢?專家們認為,架置石塊橫梁很可能用的是「土屯法」。專家介紹說,土屯法就是利用斜面原理,用很多的土把兩個柱子埋起來,形成一座山形,高度就是這個石頭要到的高度,做成一個斜坡,然後從斜坡上把石頭拉上去,下面用撬杠,很可能要鋪原木,就位之後把土挖掉。
在漫長的年代裡,巨石陣猶如強勁的磁鐵,一直吸引著人們的目光。許多人更願意相信,這是遠古祖先有意留給後人的一個巨大謎題。
⑷ "今天的學生過於依靠紙張,都不知道怎樣正確地清洗寫字石板了.如果把紙
您這話是二十年前的吧?現在的學生你讓他們別說用寫字石板了,紙都懶得用,直接開個電腦存上電子檔完事兒了。
⑸ 關於數學家的小故事zishaodian
16世紀德國數學家魯道夫,花了畢生精力,把圓周率算到小數後35位,後人稱之為魯 道夫數,他死後別人便把這個數刻到他的墓碑上。 瑞士數學家雅谷·伯努利,生前對螺線(被譽為生命之線)有研究,他死之後,墓碑上 就刻著一條對數螺線,同時碑文上還寫著:「我雖然改變了,但卻和原來一樣」。這是一句既刻劃螺線性質又象徵他對數學熱愛的雙關語
20世紀最傑出的數學家之一的馮·諾依曼.眾所周知,1946年發明的電子計算機,大大促進了科學技術的進步,大大促進了社會生活的進步.鑒於馮·諾依曼在發明電子計算機中所起到關鍵性作用,他被西方人譽為"計算機之父".1911年一1921年,馮·諾依曼在布達佩斯的盧瑟倫中學讀書期間,就嶄露頭角而深受老師的器重.在費克特老師的個別指導下並合作發表了第一篇數學論文,此時馮·諾依曼還不到18歲.
伽羅華生於離巴黎不遠的一個小城鎮,父親是學校校長,還當過多年市長。家庭的影響使伽羅華一向勇往直前,無所畏懼。1823年,12歲的伽羅華離開雙親到巴黎求學,他不滿足呆板的課堂灌輸,自己去找最難的數學原著研究,一些老師也給他很大幫助。老師們對他的評價是「只宜在數學的尖端領域里工作」。
阿基米德公元前287年出生在義大利半島南端西西里島的敘拉古。父親是位數學家兼天文學家。阿基米德從小有良好的家庭教養,11歲就被送到當時希臘文化中心的亞歷山大城去學習。在這座號稱"智慧之都"的名城裡,阿基米德博閱群書,汲取了許多的知識,並且做了歐幾里得學生埃拉托塞和卡農的門生,鑽研《幾何原本》。
祖沖之在數學上的傑出成就,是關於圓周率的計算.秦漢以前,人們以"徑一周三"做為圓周率,這就是"古率".後來發現古率誤差太大,圓周率應是"圓徑一而周三有餘",不過究竟余多少,意見不一.直到三國時期,劉徽提出了計算圓周率的科學方法--"割圓術",用圓內接正多邊形的周長來逼近圓周長.劉徽計算到圓內接96邊形, 求得π=3.14,並指出,內接正多邊形的邊數越多,所求得的π值越精確.祖沖之在前人成就的基礎上,經過刻苦鑽研,反復演算,求出π在3.1415926與3.1415927之間.並得出了π分數形式的近似值,取為約率 ,取為密率,其中取六位小數是3.141929,它是分子分母在1000以內最接近π值的分數.祖沖之究竟用什麼方法得出這一結果,現在無從考查.若設想他按劉徽的"割圓術"方法去求的話,就要計算到圓內接16,384邊形,這需要化費多少時間和付出多麼巨大的勞動啊!由此可見他在治學上的頑強毅力和聰敏才智是令人欽佩的.祖沖之計算得出的密率, 外國數學家獲得同樣結果,已是一千多年以後的事了.為了紀念祖沖之的傑出貢獻,有些外國數學史家建議把π=叫做"祖率".
塞樂斯生於公元前624年,是古希臘第一位聞名世界的大數學家。他原是一位很精明的商人,靠賣橄欖油積累了相當財富後,塞樂斯便專心從事科學研究和旅行。他勤奮好學,同時又不迷信古人,勇於探索,勇於創造,積極思考問題。他的家鄉離埃及不太遠,所以他常去埃及旅行。在那裡,塞樂斯認識了古埃及人在幾千年間積累的豐富數學知識。他游歷埃及時,曾用一種巧妙的方法算出了金字塔的高度,使古埃及國王阿美西斯欽羨不已。
⑹ 寫字用石板注冊商標屬於哪一類
寫字用石板屬於商標分類第16類1611群組;
經路標網統計,注冊寫字用石板的商標達92件。
注冊時怎樣選擇其他小項類:
1.選擇注冊(文具和家庭用粘合劑(粘合材料),群組號:1615)類別的商標有2件,注冊佔比率達2.17%
2.選擇注冊(畫筆,群組號:1614)類別的商標有2件,注冊佔比率達2.17%
3.選擇注冊(和目錄冊,群組號:1605)類別的商標有2件,注冊佔比率達2.17%
4.選擇注冊(一次性紙制襁褓,群組號:1603)類別的商標有2件,注冊佔比率達2.17%
5.選擇注冊(和一次性纖維制襁褓,群組號:1603)類別的商標有2件,注冊佔比率達2.17%
6.選擇注冊(鉛筆,群組號:1614)類別的商標有2件,注冊佔比率達2.17%
7.選擇注冊(梳妝紙巾,群組號:1603)類別的商標有2件,注冊佔比率達2.17%
8.選擇注冊(紙制手帕,群組號:1603)類別的商標有2件,注冊佔比率達2.17%
9.選擇注冊(拍紙簿,群組號:1605)類別的商標有2件,注冊佔比率達2.17%
10.選擇注冊(製作模型用陶土,群組號:1620)類別的商標有2件,注冊佔比率達2.17%
⑺ 父親40年前買的兩塊石頭,幫忙看看是什麼石,價值多少。謝謝
您的問題,父親40年前買的兩塊石頭,第一個雕件是壽山石與
青田石
粘合的水洗雕件,市場上一般喊價在500元左右;第二個是
青田石雕
件,市場上一般喊價在1000元左右;可以當一個品種收藏,一定要好好保存!
⑻ 今天的學生過於依靠紙張,都不知道怎樣正確地清洗寫字石板作文立意了
你這題目一看就是陳舊式的發言,我記得這貌似是一篇作文材料吧,讓你閱讀後寫自己的理解的。
技術的創新所帶來的社會進步,讓我們感受到曾經對新技術的憂慮是如此的多餘和可笑。
你就寫寫看了這些材料,覺得這些發言真是杞人憂天,社會一直在進步,肯定要有所進步,要跟上社會的腳步。
你的立意就是,支持創新支持進步,不能固步自封,反而應該推陳出新,才會更好。
⑼ 神秘字元的起源在哪裡
新斯科舍省哈利法克斯郡昆士蘭的喬治·揚首先使人類開始循著神秘的加拿大雅茅斯石頭的蹤跡進行探索。這塊180公斤重的巨石是1812年由一名雅茅斯醫生理查德·弗雷徹在一處瀉鹽沼澤中發現的。他是一位軍醫,於1809年退休並來到雅茅斯居住下來,後來於1819年在那裡去世。實際上他把這塊石頭置於靠近岸邊的一塊凸地上。當然,那塊地位於柴格津沼澤地出口和雅茅斯港西邊之間。石頭上簡短的銘刻有十四個字元,而這些字困擾了專家近200年。
現在,在科林斯街22號迷人的雅茅斯郡博物館,這塊石頭被精心地保存下來,並且突出地展示給公眾。博物館的董事兼館長,歷史學家埃里克·丁·拉夫,對這塊神秘古老的石頭及其可能的來源有著豐富的有價值的信息。在最近的一次采訪中,他告訴記者以下的事情。采訪中他允許記者做記錄,而且,這次采訪對破解字元是非常有幫助的,它提供了很多的信息。
在雅茅斯的歷史上,雅茅斯神秘石頭是一樁十分有趣的事。多數人認為它是北歐海盜留下的,那是一般的說法,但是也有許多其他說法。大致說來,它是由一位叫弗雷徹的醫生於1812年,在雅茅斯港盡頭發現的。有一些人,特別是弗雷徹醫生的後代,總覺得是弗雷徹雕刻的,因為他顯然是個愛開玩笑的人,而且,他的家人也總覺得就是他刻的。其他許多人覺得是北歐海盜留下了這塊石頭,而且這塊石頭已經幾次被不同的人從古代北歐文字翻譯過來。有一篇譯文是小亨利·菲利浦斯在1875年左右翻譯的,他覺得那些古代北歐文字要麼寫的是『哈口對他的眾人講話』要麼寫的是『哈口之子對他的眾人講話』。」
後來在1884年,菲利浦斯根據前任省博物館館長哈利·皮爾斯的一份注釋,出版了關於那段話的一篇論文,並認為這位叫哈口的人是1007年沃卡爾塞芬探險隊的一名成員。
埃里克·拉夫還告訴記者,在1934年,奧勒弗·斯特蘭伍德曾經翻譯了石頭上的北歐古代文字。斯特蘭伍德的這篇譯文語言上特別有趣。奧勒弗·斯特蘭伍德是華盛頓市本頓縣的學校督察官,而且還是一位傑出的挪威學者,他相信文字的確是北歐古代文字。他把它們譯為:「雷夫艾利科設立{此碑}。」「此碑」的意思在句子中是人所理解的東西。這塊古代北歐文字碑字元自身中不含有它。這種被理解的語法結構的意思,也能在請求幫助時被發現,如「請幫助我{從這條溝里}上來」,在這兒,「從這條溝里」的意思是明白的,因為,被呼喚的人能看見溝並且明白說這話的人的處境——兩者都使得這被充分理解的句子顯得多餘了!實際存在的雅茅斯大石頭,以十分相同的方式,使加上的「此碑」顯得不必要了。正像孔子可能在他的警句中明顯地寫下的那樣:「在堅石上深深刻字的人,會比用墨汁和毛筆在紙上寫字的人,選擇更少的文字。」
在1934年,當奧勒弗·斯特蘭伍德從事他的工作時,喬治斯·聖·佩林正負責管理這塊石頭和當時保存它的雅茅斯圖書館。1934年,喬治斯在給奧勒弗的關於石頭的描述中清楚地寫道:「……沒有什麼侵蝕跡象。除了幾塊孤立的地方以外,雕刻顯出一種明顯的V形部分……石頭質地非常堅硬……雕刻是如此精工細琢,雕刻者一定使用了高度淬火的工具……」
斯特蘭伍德做得非常有效的工作是,通過已確定的北歐古代的各種字母,細心搜尋從已鑒定的資料中找出已知的對應者,對應刻在雅茅斯石頭上的北歐古代文字。然後,他把被對應的北歐古代文字挑出來,又給出上面北歐古代文字的拉丁字母的對應物。斯特蘭伍德做了幾頁繪有密密交叉的對照資料,來確立和證實石頭上的所有十四個北歐古代字元,最後,得出了拉丁文譯文:LAEIFRERIKUBISR
考慮到北歐古代文字和以稍微不同的角度雕刻的歐甘文字之間有較小的差異,法國中部的格羅渾字母和雅茅斯石頭上的刻印文字之間,也有一種驚人的相似性。
為了公正地平衡各種北歐古代文字專家的意見,需要說的是,在1966年,即斯特蘭伍德著作出版約30年後,奧斯陸諾斯克學院的利斯托博士,對那些刻印文字到底是不是北歐古代文字表示了懷疑。
朱利葉斯·弗拉施·哈蒙在他的題為《關於布來克斯頓和雅茅斯石頭上的雕刻》的論文中,對這個問題提出了一種全然不同的學術意見,這篇論文刊登在1976年1月的《西弗吉尼亞歷史》第36卷中。哈蒙認為那些碑文純粹是數學,而且是關於一支探險隊的統計數字,這支探險隊曾按照瑞典國王艾利科十四世的命令而出發。
埃里克·拉夫然後繼續解釋其他幾種十分有趣的看法。「有一種早期巴斯克人的說法,講石頭銘刻意思是:『巴斯克人民已征服了這塊土地,』這可能來自公元前350年。邁錫尼人的說法,可能比那更早,它把石頭解釋成『尊貴的神座:在大水達到頂峰的時候,皇家的純種獅子於落日時被派出去,以起保護和控製作用並挖出一個洞穴,它們已為此全部遇難』。我認為這是不可思議的——只從幾個北歐古代文字中,你怎麼能得出那種意思:正如大家所知,我不怎麼相信這事。其他的說法還包括日本的說法,14世紀斯堪的納維亞的說法以及樹根的說法。所以,讀者可自由選擇。我喜歡我的訪問者進來問,『這是真的嗎?』而我說,『是的,它是一塊真的石頭。』我們確實有點兒關於這塊石頭的問題。30年代歷史學會的一位主席認為,碑文正在出現褪跡,所以,他重新鑿刻了這塊石頭,因此,我們失去了我們能從原件中獲得的任何東西,盡管我們確實有原物品的照片。不管怎麼說,事情就是這樣。石頭原本屬於雅茅斯公共圖書館,自從在20世紀50年代博物館開館以來,它就被他們借走了。」
「我自己喜歡的說法是巴斯克人的猜想,因為,我得到了一本巴斯克語——法語字典,而且在一本關於北歐古代文字的巴斯克語書籍中,查到北歐古代文字,因此,我明白他們能如何使那些同與巴斯克詞語對等。這對我很有意義:你當然能看見『巴斯克語』;能看見『人們』;能看見『土地』。大約在1895年,在雅茅斯又有一塊石頭被發現。那上面有著像我們已發現的北歐古文字石頭那樣的北歐古文字,而且,當時在它們下面還多出三個字母——那上面文字譯成巴斯克語是『巴斯克人民已征服了這塊土地,並在此居住。』關於那塊石頭有一些猜測,因為它恰恰在一家於1895年剛開業的旅館里被發現,而那塊石頭從此丟失」。
「我們的石頭是在1812年發現的,那時人們甚至都未想到北歐海盜。它可能是北歐海盜的。我當然不懷疑北歐海盜曾到過這里。我確信,他們可能來過這兒。他們當然在紐芬蘭。」
這種觀點得到伯吉塔·沃里斯的有力支持。1995偉,她正與一個德國電影組一起工作,並且曾經帶他們看過在紐芬蘭的蘭斯奧克斯草原的北歐海盜的場所,她認為這個場所無可否認是真實的,然後,她曾帶他們到新斯科舍省去拍照雅茅斯石頭。
埃里克繼續解釋這塊石頭怎樣在第一次世界大戰的渡過大西洋的。
「這塊石頭有一次被拿到英國驗證或者翻譯。它是在第一次世界大戰前被拿走,當准備歸還時,戰爭爆發了,因此人們決定不去冒遭遇潛艇的風險把它帶過大西洋。顯然,在第一次世界大戰期間,它是在倫敦碼頭的包裝箱里」。
「人們從石頭的背面取下一些碎片,來鑒定石頭是從哪兒來的。認為它來自斯堪的納維亞的某個地方可能會很好,可是,它就是當地的石頭。」
勞拉·布萊德利是雅茅斯郡博物館里非常肯於幫忙而又知識淵博的檔案專家,他接受了一次錄音采訪:「我見到幾位研究者專程來這里看這塊石頭。早期的研究者和注釋者實際看不到那石頭,所以,他們是與照片和標本打交道,因此他們不能斷定石頭上哪些是自然標記,哪些是人為的。一種反饋回來的說法是,石頭上的標記是自然形成的。它很難鑒定,因為原來完整的碑文被重復雕刻搞亂了,很難以相同的方式查看石頭的標記。然而,在過去六年裡,兩位地質學家查看了這塊石頭,他們告訴我,他們不相信這些記號是自然形成的。而我們當地的專家,這個領域中真正的北美專家,在加拿大公園里工作的伯吉塔·沃里斯說,這標記的確不是北歐古代文字,但它們是自然形成的。因此,我們有持相反見解的很有資格的專家。
「我還不能下定論。我知道這塊石頭是在1812年發現的,發現它的人是一名軍醫。實際是他製作這些標記的可能性對我來說好像很渺茫。然而,我找地質學家交談時,他們覺得它不是自然形成的,或者不是一種自然現象,而與這位挪威專家談論時,此人說那決非北歐古代文字,我真感到我想發表一種有根據的意見,可不幸的是,在這點上,我不能那樣做。這是雅茅斯最大的神秘的事情之一。我一生看了所有這些專家的文件,真的不知道那些標記如何跑到那石頭上來的,這對我來說很是個謎。」
簡而言之,最後證明有爭議的古代雅茅斯石頭可能有關的北歐海盜實際歷史是什麼?紅發埃里克,或者稱為埃里克·托瓦爾松,成功於公元10世紀末期,是格陵蘭島上斯堪的納維亞人最早居住地的建立者。他的兒子——雷夫·埃里克松,是首位完全可信的發現北美的歐洲人,981年春天,紅發埃里克和大約30名他的家屬、朋友、鄰居及一批牲畜西行。他們的瓦疊式外殼的北歐海盜船不足30米長,而且,做這種海上航行的條件一定很不利。由於受到一座漂流冰山的阻礙,他們未能在東海岸登陸,而是繞過南端,然後沿西海岸(現在的朱列內哈伯)向北航行。在找到了他們喜歡的陸地以後,把它命名為格陵蘭,後來由於他們對這塊陸地的大肆誇贊,以至於他們同時代的熱心人組成一支探險隊,共有25艘船裝載著潛在的殖民者以及牲畜。實際上,只有14艘,共包括300到400名殖民者在那裡定居下來,這個地方就是後人所知道的「東部殖民地」。
在999年,埃里克的次子雷夫,稱雷夫·埃里克松或幸運的雷夫,從格陵蘭經過赫布里地群島航行到挪威,他們沒有走更通常的冰島航線。次年,在他回來的途中,他沒有在中間任何陸地停留。希望到達格陵蘭南端。由於天氣惡劣,他沒能到達那裡,卻看到了北美大陸:大概是拉布拉多,也許是紐芬蘭,甚至也許是遠在南面的新斯科舍。當他意識到不論這是哪裡,都不是他父親在格陵蘭的家時,他轉而沿海岸北上,在秋天之前安全地到了家。這個具有誘人的問題一直未被解答:雷夫·埃里克松是否在雅茅斯附近登陸,並且當他在那兒時,刻印了那有爭議的石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