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原創代寫 » 元代寫王昭君的雜劇
擴展閱讀
中國網路原創新人樂團 2021-03-31 20:26:56
黨政視頻素材 2021-03-31 20:25:44
廈門大學統計學碩士 2021-03-31 20:25:36

元代寫王昭君的雜劇

發布時間: 2021-03-21 18:48:52

A. 以昭君出塞為題材的雜劇是什麼如題,求解

關漢卿作《漢元帝哭昭君》,馬志遠作《破幽夢孤雁漢宮秋》,張時起作《昭君出塞》等

B. 馬致遠寫的元雜劇《漢宮秋》,第三折里【雙調 新水令】裡面王昭君的台詞是什麼

雙調 新水令里的台詞是「錦貂裘生改盡漢宮妝,我則索看昭君畫圖模樣。舊恩金勒短,新恨玉鞭長。本是對金殿鴛鴦,分飛翼,怎承望!」

需要補充一句:這是皇帝的台詞,不是昭君的台詞。表達皇帝對昭君即將離去的思念。

C. 元雜劇四大悲劇和四大愛情劇

元雜曲的四大悲劇:關漢卿的《竇娥冤》、馬致遠的《漢宮秋》、白樸的《梧桐雨》以及紀君祥的《趙氏孤兒》。

1、《竇娥冤》:這出戲展示了下層人民任人宰割,有苦無處訴的悲慘處境,控訴了貪官草菅人命的黑暗現實,生動刻畫出竇娥這個女性形象。該劇同時體現了關漢卿的語言風格。

2、《漢宮秋》:《破幽夢孤雁漢宮秋》(簡稱《漢宮秋》)是元代文學家馬致遠創作的雜劇。該劇講述漢元帝派毛延壽去民間挑選宮女,毛延壽借機收受賄賂,中飽私囊。

3、《梧桐雨》:《唐明皇秋夜梧桐雨》(簡稱《梧桐雨》)是元代文學家白樸創作的雜劇。該劇講述唐明皇寵幸楊貴妃,醉生夢死,不理朝政。在長生殿乞巧盟誓,又在沉香亭觀賞《霓裳羽衣舞》。

4、《趙氏孤兒》:《趙氏孤兒大報仇》(又名《冤報冤趙氏孤兒》、《趙氏孤兒冤報冤》,簡稱《趙氏孤兒》)是元代紀君祥創作的雜劇,全劇五折一楔子。

元雜劇的四大愛情劇:王實甫的《西廂記》、關漢卿的《拜月亭》、白樸的《牆頭馬上》、鄭光祖的《倩女離魂》。

5、《西廂記》:《崔鶯鶯待月西廂記》(簡稱《西廂記》,又稱《王西廂》、《北西廂》)是元代王實甫創作雜劇,大約寫於元貞、大德年間(1295~1307年)。

6、《拜月亭》:《拜月亭》又名《王瑞蘭閨怨拜月亭》, 古代中國雜劇劇本,是元曲四大愛情劇之一。元代關漢卿作。共四折一楔子。僅存曲詞和部分賓白,主要寫大家閨秀王瑞蘭和秀才蔣世隆悲歡離合的婚姻愛情故事。

7、《牆頭馬上》:《裴少俊牆頭馬上》(簡稱《牆頭馬上》)是元代白樸創作雜劇。該劇講述李家小姐千金與裴家少年少俊游園偶遇,互相愛慕,互致情詩。男問:「為誰含笑在牆頭?」女答:「莫負後園今夜約。

8、《倩女離魂》:倩女離魂,本是成語,舊指少女為愛情而死。自唐·陳玄祐傳奇小說《離魂記》中的倩娘把反抗的矛頭直接指向了封建社會的家長制度。元鄭光祖據以改編為《迷青瑣倩女離魂》,以優美的文筆,從兩個方面敘寫了女子在禮教抑制下精神的痛苦。

(3)元代寫王昭君的雜劇擴展閱讀

《趙氏孤兒》故事采自《左傳》、《史記·趙世家》和劉向《新序·節士》、《說苑·復思》等書。作者作了提煉、改造和虛構。故事是說春秋時晉國□臣屠岸賈謀害忠直大臣趙盾,使趙家300餘口滿門抄斬,只趙盾之孫──襁褓中嬰兒被義士程嬰救出。

馬致遠著有雜劇十六種,存世的有《江州司馬青衫淚》、《破幽夢孤雁漢宮秋》、《呂洞賓三醉岳陽樓》、《半夜雷轟薦福碑》、《馬丹陽三度任風子》、《開壇闡教黃粱夢》、《西華山陳摶高卧》七種。

D. 這道題怎麼做:元代馬致遠的雜劇

(1)曠遠悲涼的深秋塞外景況;凄清陰冷的秋夜王官景象。感嘆昭君遠去塞外的艱辛,傷心離別;想像獨自返回王宮的凄涼,痛感孤獨。(意對即可)
(2)對仗:顯示了語言的對稱美,達到了意境美和韻律美的完美結合。頂真:具有回環跌宕的旋律美,表現了漢元帝離恨未已、相思又繼、千結百轉的愁緒。

E. 元代馬致遠的雜劇《漢宮秋》第三折戲中,漢元帝在灞橋送別王昭君出塞和親時,有下面一段曲詞。閱讀這

(1)曠遠悲涼的深秋塞外景況;凄清陰冷的秋夜王官景象。感嘆昭君遠去塞外的艱辛,傷心離別;想像獨自返回王宮的凄涼,痛感孤獨。(意對即可)
(2)對仗:顯示了語言的對稱美,達到了意境美和韻律美的完美結合。頂真:具有回環跌宕的旋律美,表現了漢元帝離恨未已、相思又繼、千結百轉的愁緒。

F. 中國元代雜劇四大悲劇的結局分別是什麼

《竇娥冤》、《漢宮秋》、《梧桐雨》、《趙氏孤兒》,分別是元代雜劇作家關漢卿、馬致遠、白樸、紀君祥的著名悲劇作品,被譽為元代雜劇的「四大悲劇」。 1.《竇娥冤》:元雜劇的奠基人關漢卿作,是元代悲劇作品中最具有代表的傑作,全劇通過竇娥這個普通童養媳的無辜被殺,描繪了一幅元代黑暗社會的圖景,贊頌了竇娥的堅強意志和強烈的反抗精神。 2.《漢宮秋》:馬致遠作,通過漢元帝同王昭君這一對愛侶的生離死別,含蓄的揭露了元代統治者的民族壓迫;通過王昭君的為國犧牲,批判朝臣們的屈辱投降和毛延壽的賣國求榮。 3.《梧桐雨》:白樸作。通過李隆基、楊玉環的愛情悲劇,反映國家民族興亡的歷史。劇本結構較緊湊,曲詞優美。 4.《趙氏孤兒》:紀君祥作。藉助於戰國時期晉世家忠與奸的斗爭,曲折地表現出中國人民不會安於侵略者的野蠻屠殺,歌頌了程嬰等前赴後繼的斗爭意志和見義勇為、自我犧牲的精神。 四大悲劇內容深刻,藝術結構完整,抒情手法濃郁。近代文藝理論家王國維認為,《竇娥冤》和《趙氏孤兒》可列入世界大悲劇之列。

G. 元曲家馬致遠所作的一本雜劇,講述王昭君出塞和親的故事。。

《漢宮秋》
希望對你有所幫助,謝謝!

H. 元雜劇中寫唐玄宗與楊貴妃故事的是《漢宮秋》嗎

《漢宮秋》是馬致遠早期的作品,也是馬致遠雜劇中最著名的一種,敷演王昭君出塞和親故事。
馬致遠的《漢宮秋》在傳說的基礎上再加虛構,把漢和匈奴的關系寫成衰弱的漢王朝為強大的匈奴所壓迫;把昭君出塞的原因,寫成毛延壽求賄不遂,在畫像時醜化昭君,事敗後逃往匈奴,引兵來攻,強索昭君;把元帝寫成一個軟弱無能、為群臣所挾制而又多愁善感、深愛王昭君的皇帝;把昭君的結局,寫成在漢與匈奴交界處的黑龍江投江自殺。這樣,《漢宮秋》成了一種假借一定的歷史背景而加以大量虛構的宮廷愛情悲劇。

寫唐玄宗和楊貴妃的故事是『梧桐雨』

白樸雜劇代表作《梧桐雨》,全名《唐明皇秋夜梧桐雨》,取材於唐人陳鴻《長恨歌傳》,標目取自白居易《長恨歌》「秋雨梧桐葉落時」詩句。劇寫唐明皇李隆基與楊貴妃故事。其情節是:幽州節度使裨將安祿山失機當斬,解送京師。唐明皇反加寵愛,安遂與楊貴妃私通。因與楊國忠不睦,又出任范陽節度使。安祿山反,明皇倉皇逃出長安去蜀。至馬嵬驛,大軍不前,兵諫請誅楊國忠兄妹。明皇無奈,命貴妃於佛堂中自縊。後李隆基返長安,在西宮懸貴妃像,朝夕相對。一夕,夢中相見,為梧桐雨聲驚醒,追思往事,倍添惆悵。全劇以李、楊愛情為主線反映了安史之亂這一重大歷史事件及唐王朝由盛至衰的過程。主題思想上有明顯矛盾。但全劇結構層次井然,曲詞華美□雅,詩意濃厚。末折以聞雨打梧桐聲作結,渲染悲劇氣氛,襯托李隆基凄涼的內心世界,尤見成功。

I. 元雜劇中的優秀作品有哪些

在元代,書會原為讀書場所,後來逐漸演變為三教之外各種藝人編寫話本、戲曲和曲藝的地方了。書會里的編撰者稱為才人,以在勾欄瓦舍編寫話本、戲曲謀生。

在一個晴朗的月夜下,一群才人士子在溫州九山舉辦聚會。酒興正濃時,有人即興唱起了一段笑看世事的自嘲之曲。

這時,席間有人提議:「不如按照《狀元張葉傳》重編一出『書生負心』的戲文,以醒世人之心,搏一個書會魁名!」於是,《張協狀元》就這樣誕生了。《張協狀元》開場的《滿庭芳》詞中這樣寫道:

這番書會,要奪魁名。占斷東甌盛事,諸宮調唱出來因。

《張協狀元》故事講的是書生張協遇到強盜,不幸落難,有幸得到了王貧女的幫助,二人結為夫妻。後來張協去京城考中了狀元,卻忘恩負義,不認貧女。宰相王德用收養了貧女,最後,貧女同張協破鏡重圓。

這是一本譴責書生負心婚變的作品。但作者既要譴責負心漢張協,又想保證貧女有個完滿結局,只能採取調和的做法,所以未能將悲劇意識貫穿到底。

《張協狀元》全本用南方流行的詞調和民間小曲演唱,開場時先以說唱諸宮調大麴引入,中間又有許多游離於劇情之外的插科打諢,這些都屬於初期南戲的特徵。

《張協狀元》的故事情節分兩條線索進行,是南戲和傳奇劇本慣用的雙線結構的雛形。劇中人物的塑造,很有可取之處,如在寫張協對貧女的態度不斷變化方面,從落難相依發展到拋棄,劇情層層深入,刻畫得十分細致。

東甌是溫州的舊名。九山書會的才人們就是這樣演繹成了一個用說唱和歌舞大麴來表演的故事。這就是我國較為成熟的雜劇藝術。

在元代,受唐宋燕樂大麴和諸宮調的直接影響,雜劇逐漸成為當時主流文化,並逐漸走向了輝煌。在元代「官本雜劇段數」中,有可考知為「大麴」或「法曲」等組成者很多,比如《爭曲六么》、《索拜瀛府》、《詩曲梁州》等。

歌舞大麴逐漸演變成元雜劇,但元雜劇結構仍帶著極濃厚的本來面目。尤其是在唱詞結構方面,受後期的「諸宮調」大麴影響尤其深。比如雜劇主角獨唱到底的規則,和末本、旦本之分,受「諸宮調」的男女唱者實際支配,而其套類構成,更是全由「諸宮調」大麴套數構成進展而來的。

簡捷地說,「雜劇」乃是「諸宮調」大麴的唱者,穿上了戲裝,在舞台上搬演故事的劇本,故仍帶著很濃厚的歌舞大麴的成分。

元代可以說是延續了大麴藝術的雜劇的黃金時代或者全盛時期,元代雜劇總數,超過了600餘種,在短短一個世紀有了600餘種劇本產生,由此可見其盛況非凡。

元代雜劇的興盛,是由於當時交通大為發達,城市經濟大為繁榮,百姓負擔減輕,手工業銷售量大增。還有,在元代時,社會發生了重大變化,科舉制度還沒有恢復,文人也發生了分化。

大多數文人和廣大市民的關系比較密切,部分文人和民間藝人一起,便組成了書會。他們一方面學習傳統大麴之美,一方面學習民間藝術的成就,同時又把自己的才能貢獻給雜劇的創作。

在元代書會里,民間雜劇藝人和文人的合作對元雜劇的興盛起了推進作用。他們的創作在我國大麴史、雜劇史上處於承上啟下的重要環節,書會培育了一大批戲曲作家。

當時最著名的書會是「玉京書會」,其中最著名的書會才人叫關漢卿。關漢卿是個劇本作家,他自稱自己是個蒸不爛、煮不熟、捶不扁、炒不爆、響當當的一粒銅豌豆。

關漢卿是一位熟悉勾欄藝術的戲曲家,在元代前期雜劇界他是領袖人物,具有很大影響,他一生創作了60多個雜劇。

在我國雜劇史上,還沒有一個戲曲家像關漢卿那樣塑造出如此眾多而又鮮明的藝術形象。如在《竇娥冤》、《拜月亭》、《望江亭》、《西蜀夢》、《詐妮子》等劇里,關漢卿出色的心理描寫打開了作品人物內心世界的窗扉,成為他塑造主要人物形象不可缺少的藝術手段。

關漢卿善於提煉激動人心的戲曲情節,省略次要情節,以突出主要事件。比如在《竇娥冤》里,關漢卿安排了竇娥被屈斬後天地變色的奇跡,而對竇娥結婚則一句帶過,不浪費一點多餘的筆墨。

關漢卿是一位熟悉舞台藝術的戲曲家,他繼承了傳統大麴之美,他的戲曲語言既本色又當行,具有「入耳消融」的特點。

關漢卿的雜劇沒有艱深晦澀的毛病,其劇在詞曲念白安排上也恰到好處,曲白相生,自然貼切,不愧是當時戲曲家中一位「總編修師首」的人物。

關漢卿作為一位傑出的語言藝術大師,他吸取了大量民間生動的語言,熔鑄精美的古典詩詞,創造出一種生動流暢、本色當行的語言風格。這主要表現在人物語言的性格化上,曲白酷似出自人物之口,十分符合人物身份。比如《竇娥冤》中的說白:

婆婆,此後遇著冬時年節,月一十五,有瀽不了的漿水飯,瀽半碗兒與我吃,燒不了的紙錢,與竇娥燒一陌兒,則是看你死的孩兒面上。

這樣樸素無華的說白,看不到任何加工痕跡,非常符合竇娥這個小媳婦的身份。除了關漢卿之外,在玉京書會中還有一位才人王實甫,他不僅出身官宦名門之家,而且他自己也是做過官的。

王實甫回到大都後,他就一頭扎進玉京書會,出入於歌台舞榭之中,流連於勾欄瓦舍之間,開始了他的戲劇創作生涯。

元大都時期的西四磚塔胡同一帶,有勾欄數十處,是元雜劇演出的主要場所,也是三教九流聚集的地方。王實甫等人,整日流連於此,所以能夠體味到社會下層人們的生活,能夠反映他們的願望。

王實甫根據董解元的《西廂記諸宮調》改編的《西廂記》,在舞台上實現了有情人的愛之夢,文學價值很高,被視為古代雜劇的範本,他成為元雜劇著名作家之一。

《西廂記》創新之處在於它有5本20折,而元雜劇一般是以一本4折來表現一個完整故事的。本劇突破了元雜劇一人主場的通例,如第一本第四折,張生唱了許多首詞後,「錦上花」一曲由鶯鶯唱,「幺篇」由紅娘唱,對故事的題旨做了新的改動。

《西廂記》最突出成就是從根本上改變了《鶯鶯傳》的主題思想和鶯鶯悲劇結局,它把男女主人公塑造成在愛情上堅貞不渝,敢於沖破封建禮教束縛,並經過不懈努力,終於得到美滿結果的一對青年。

這一改動,使《西廂記》劇本反封建傾向更加鮮明了,它突出了「願普天下有情人都成眷屬」的主題思想。同時,在藝術價值上,《西廂記》劇本通過錯綜復雜的戲劇沖突,來完成鶯鶯、張珙、紅娘等藝術形象的塑造,使人物性格生動鮮明,加強了作品戲劇性,對我國後來文學創作產生了多方面的積極影響。

元代時的「貞元書會」有個才子馬致遠,他年輕時熱衷功名,很有政治抱負,但一直沒能實現,他早年便參加了雜劇創作。他從事雜劇創作的時間很長,名氣也很大,有「劇狀元之譽」。

馬致遠早期創作的作品《漢宮秋》,這是他雜劇中最著名的一部,描寫王昭君出塞和親的故事。

馬致遠在傳說的基礎上再加以虛構,把昭君出塞的原因,寫成毛延壽求賄不遂,在畫像時醜化昭君,事敗後逃往匈奴,引兵來攻,強索昭君;把漢元帝寫成一個軟弱無能、為群臣所挾制而又多愁善感、深愛王昭君的皇帝;把昭君的結局寫成,在漢與匈奴交界處的黑龍江投江自殺等。

這樣,《漢宮秋》成了一種假借一定歷史背景而加以大量虛構的宮廷愛情悲劇。《漢宮秋》主要人物是漢元帝,他作為皇帝,卻不能主宰自己,連自己所愛的女人都不能保全。事實上,在馬致遠筆下的漢元帝,也更多地表現出了普通人的情感和慾望。

《漢宮秋》中的第三折「梅花酒」寫得尤其動人。在這一折中馬致遠利用回環往復的手法,把漢元帝在昭君走後,凄婉的神情形象地描寫出來了,真不愧散曲高手。當大臣以女色敗國的理由勸漢元帝舍棄昭君時,漢元帝忿忿地說:

雖然似昭君般成敗都皆有,誰似這做天子的官差不自由!

在灞橋送別時,漢元帝對夫妻恩愛的平民生活流露出羨慕之情,漢元帝感慨道:

早是俺夫妻悒快,小家兒出外也搖裝。

尤其第四折「孤雁驚夢」一大段凄婉哀怨的唱詞,表現出漢元帝對情人的無限思戀,就把劇本悲劇氣氛渲染得愈加濃郁了。這里在塑造戲曲人物的同時,也直接抒發了作者對歷史變遷、人生無常的深切感受。

《薦福碑》也是馬致遠的早期劇作,寫的是落魄書生張鎬的故事。在故事開始,張鎬時運不濟,一再倒霉,甚至薦福寺長老讓他拓印廟中碑文賣錢作為進京趕考的盤纏,但是半夜裡雷電卻把碑文擊毀了。後來張鎬時來運轉,在北宋時期政治家范仲淹資助下考取狀元,從此飛黃騰達。劇中多處表現出作者對社會現狀的不滿,比如:

這壁攔住賢路,那壁又擋住仕途。如今這越聰明越受聰明苦,越痴呆越享了痴呆福,越糊塗越有了糊塗富。

這個劇本集中反映了作者懷才不遇的牢騷和宿命人生觀,也反映出當時許多文人在社會地位極端低落處境下的苦悶心情。

《青衫淚》是馬致遠根據唐代詩人白居易的《琵琶行》改編而成的愛情劇,虛構了白居易與裴興奴的悲歡離合故事,中間插入了商人與鴇母的欺騙破壞,製造了戲曲糾葛。

馬致遠創作最集中地表現了當時文人內心矛盾和思想苦悶,並由此反映了一個時代文化特徵。包括《漢宮秋》這樣歷史題材的作品在內,劇中人物往往游離戲曲沖突,進行大段的抒情,這常常是作者在借劇中人物表現自己的喜怒哀樂。如在《岳陽樓》中,呂洞賓所唱《賀新郎》一曲:

你看那龍爭虎鬥舊江山,我笑那曹操奸雄,我哭呵哀哉霸王好漢。為興亡笑罷還悲嘆,不覺得斜陽又晚。想咱這百年人,則在這捻指中間。空聽得樓前茶客鬧,爭似江上野鷗閑,百年人光景皆虛幻。

這實際上是馬致遠在其散曲中寫過多次的一種人生感受,馬致遠大多數雜劇戲曲效果不是很強,而前人對他的雜劇評價很高,這主要有兩個原因。一是劇中所抒發的人生情緒容易引起舊時代文人共鳴;再就是語言藝術比較高超。

馬致遠雜劇語言偏於典雅,但又不像《西廂記》、《梧桐雨》那樣華美,而是把比較朴實自然的語句錘煉得精緻而富有表現力。比如《漢宮秋》中寫「驚雁」的一曲《堯民歌》,原文是這樣寫的:

呀呀地飛過蓼花汀,孤雁兒離了鳳凰城。畫檐間鐵馬響丁丁,寶殿中御榻冷清清。寒也波更,蕭蕭落葉聲,燭暗長門靜。

馬致遠劇本語言清麗,他善於把比較朴實自然的語句錘煉得精緻而富有表現力,而且曲文充滿了強烈的抒情性和主觀性。馬致遠擴大了劇本體裁領域,提高了藝術意境,其雜劇劇本和諧優美,語言疏宕豪爽、雅俗兼備,詞采清朗俊雅,而不濃艷。元雜劇一般從體裁上分為悲劇、喜劇,從題材上分為公案戲、歷史戲、愛情戲、社會戲、神話戲。在元雜劇中,四大悲劇是《竇娥冤》、《梧桐雨》、《趙氏孤兒》和《漢宮秋》。四大愛情劇是《西廂記》、《牆頭馬上》、《拜月亭》和《倩女離魂》。

元雜劇最好的地方,就是能夠連結民間人們質朴的風格與文士們的雋美文筆。所以元雜劇文辭都是很自然,很真切,很質勁,卻又是很美麗的。

這正是民間作品與文士手筆剛剛接觸的最好產品,正是雜劇黃金時代。因為元雜劇還要迎合著人們心理與喜愛,所以在題材與結構上便往往表現出與前代詩、文、詞里所不曾有過的東西。

總之,大麴雖然在元代銷聲匿跡了,但它卻逐漸演化成了元雜劇。在傳統大麴影響下,元雜劇繼承了大麴曲辭的直率自然,深受人們喜愛。因此,元雜劇是我國大麴的延伸,它繼承了大麴之美,並且取得了令世人矚目的輝煌成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