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春聯,壓韻句子
喜居寶地千年旺 福照家門萬事興 橫批:喜迎新春
一帆風順年年好 萬事如意步步高 橫批:吉星高照
百年天地回元氣 一統山河際太平 橫批:國泰民安
春雨絲絲潤萬物 紅梅點點綉千山 橫批:春意盎然
一干二凈除舊習 五講四美樹新風 橫批:辭舊迎春
五湖四海皆春色 萬水千山盡得輝 橫批:萬象更新
一帆風順吉星到 萬事如意福臨門 橫批:財源廣進
一年四季行好運 八方財寶進家門 橫批:家和萬事興
綠竹別其三分景 紅梅正報萬家春 橫批:春回大地
年年順景則源廣 歲歲平安福壽多 橫批:吉星高照
一年好運隨春到 四季彩雲滾滾來 橫批:萬事如意
春聯的特點
◆◇形式特點:
◆1、上下聯字數必須相等。
◆2、對仗,即詞性相同。
上聯某一處用了某一類詞,下聯同一處也要用同一類詞。但詞語門類有大小之分,如名詞,有表示天文、地理、自然、動物、植物、器具等的,上下聯相對的詞性只用一個大門類的,叫「寬對」,難度就小;用小門類的,如上句用花卉名,下句也要用同一花卉名的,這樣用對叫「工對」。
◆3、平仄相對。
陰平、陽平為平,上聲、去聲為仄。如對聯上句為平平仄仄平平仄,下句便應是仄仄平平仄仄平。平仄相對讀起來便感到悅耳和諧。但現代撰聯已不太拘泥平仄了。
◆◇內容特點:
◆春聯多是寄情抒懷,希望一年吉祥如意,含有迎新春、頌盛世之意。
在我國,無論塞北、江南,鄉村、城市,機關、軍營,都有貼春聯的習慣。各行各業有不同的喜慶聯語,但有一點是相同的那就是都洋溢著春的氣息、時代的氣息和喜悅的氣氛。比如:一元復始; 萬像更新。祖國有天皆麗日; 神州無處不春風。
◆春聯用語一般輕松歡快,喜氣洋溢,切情切景,大紅色彩配上吉祥話語,為春節平添了歡樂氣氛。
春聯,起源於桃符。"桃符",周代懸掛在大門兩旁的長方形桃木板。據《後漢書、禮儀志》說,桃符長六寸,寬三寸,桃木板上書"神荼"、"郁壘"二神。"正月一日,造桃符著戶,名仙木,百鬼所畏。"所以,清代《燕京時歲記》上說:"春聯者,即桃符也。"
五代時,西蜀的宮廷里,有人在桃符上提寫聯語。據《宋史、蜀世家》說:後蜀主孟昶令學士章遜題桃木板,"以其非工,自命筆題雲:';新年納余慶,嘉節號長春';",這便是我國的第一副春聯。直到宋代,春聯仍稱"桃符"。王安石的詩中就有"千門萬戶幢幢日,總把新桃換舊符"之句。宋代,桃符由桃木板改為紙張,叫"春貼紙"。
明代,桃符才改稱"春聯"。明代陳雲瞻《簪雲樓雜話》中載:"春聯之設,自明太祖始。帝都金陵,除夕前忽傳旨:公卿士庶家門口須加春聯一幅帝微行時出現。"朱元璋不僅親自微服出城,觀賞笑樂,他還親自題春聯。他經過一戶人家,見門上不曾貼春聯,便去詢問,知道這是一家閹豬的,還未請人代寫。朱元璋就特地為那閹豬人寫了"雙手劈開生死路,一刀割斷是非根"的春聯。聯意貼切、幽默。經明太祖這一提倡,此後春聯便沿習成為習俗,一直流傳至今......
B. 輕松籌親人幫證實10字怎麼寫
1、這是我的某某親人,情況屬實,麻煩大家伸出援助之手,幫忙轉發擴散,請求大家朋友多的幫忙去我朋友圈轉發一下水滴籌獻點愛心,萬分感謝。
2、大家好,我是患者的親屬,因家裡無力支付昂貴醫療費,在朋友圈這里向大家發出求助信號,希望大家能幫助我的親戚渡過難關,重回健康。
3、孩子自小懂事可愛,卻不幸患上某某疾病,實在不忍心看到他飽受病痛折磨,希望朋友圈的好心人幫助轉發擴散獻點愛心,您的滴水之恩我們一定銘記於心,不勝感激。
(2)代寫語錄擴展閱讀:
以上就是患者在親屬證實內容可以配寫的文字,會增添一些感人的效果。除了在親屬證實內容上好好寫之外,其實最關鍵的就是求助文章寫得好與壞了!
首先大家要認清一個事情,就是求助文章的重要性。陌生人願意捐款,一方面是看到這一個籌款籌款項目提供的各種正式資料,讓他相信這事情是真的,另外一方面就是陌生人要被求助文章感動,發自內心的願意去幫助患者,從而才會捐款。
一些真正需要幫助的患者和家屬,如果還是短時間內無法寫出求助文章的能力。因此筆者給大家一個切實可行的建議,就是去聯系籌款三大平台之一的無憂籌,因為無憂籌是這些籌款平台中唯一一個提供代寫服務的平台。無憂籌後台有超過30多位專業的編輯,他們大多是報社在職的編輯或者記者,寫出的求捐款語錄非常的真實和感人。
無憂籌上代寫的每篇文章都有詳細的敘述和抒情部分,而且運用的恰到好處,讓人感覺非常自然,而且願意捐款。並且無憂籌的平均籌款金額都在6萬以上,是其他平台的4-6倍,這也是主要是因為一篇好的求捐款語錄對籌款的效果幫助是巨大的。
在當前的社會形勢下,籌款是非常難得,一般在其他平台籌款的平均存款金額在1到2萬左右,而無憂籌的平均籌款金額竟然能夠到6萬多,很大原因就是無憂籌平台提供的代寫服務,對籌款效果有了極大的提升。
C. 轉述句怎麼改
1、引述是直接引用別人的話,而轉述則是轉達別人說的話,因此,引述句改為轉述句時,說話人即第一人稱「我」要改為第三人稱「他」或「她」,如:張童說:「我一定要堅持長跑鍛煉。」
改:張童說,他一定要堅持長跑鍛煉。
2、當引述內容涉及其他人稱時的改法。
如:姐姐說:「 你說得對,我就這樣做。」
改:姐姐說,我說得對,她就這樣做。
上面的例句中涉及了第二人稱,在改為轉述句時就應改為第一人稱,還應注意,冒號和引號前的內容不變。
3、轉述句改為引述句,第三人稱「他」或「她」應改為第一人稱「我」,說話內容涉及第一人稱應改為第二人稱。
如:老班長說:「我沒有完成任務,沒把你們照顧好。」
改:老班長說,他沒有完成任務,沒把我們照顧好。
反用又稱「反引」,就是引用者對所引用的語句加以評判,持否定的態度,即所使用的意思與原來的意思是相反的,以達到標新立異,或起到諷刺的作用。
反用從形式上還可以分為三類。第一類是照錄原文,然後對原文加以否定或修正;第二類是直接改動原文,使本文所用的意思與原文相反;第三類是引出原文的大意,然後再提出異議。
(3)代寫語錄擴展閱讀:
轉述句就是把別人說的話轉達出來。 標點符號的改變:直述句改為轉述句,冒號要改為逗號,雙引號要去掉,再加上句號,並改成第三人稱的說法;轉述句改直述句,要加上冒號和引號,再加上句號,就是從第三人稱轉化為第一人稱。
引述或轉述別人的話稱為「引語」。直接引用別人的原話,兩邊用引號「 」標出,叫做直接引語;用自己的語言轉述別人的話,不需要引號這叫做間接引語,實際上間接引語大都是賓語從句(其中由祈使句轉換的間接引語除外,其轉換後是不定式)。
那麼直接引語為陳述句、一般疑問句、特殊疑問句和祈使句,轉換為間接引語時,句子的結構,人稱、時態、時間狀語和地點狀語等都要有變化。
引用格式:一般在文章的註解中提到或在文中直接寫出,也可以加引號(20字以下不用
根據所引出處是否明示而言,有明引與暗引之別;按照所引文字與原文有無差異來說,有直引與意引之分;憑依所引出處或主旨正確與否立論,有確引與訛引之異。
舉例:
1) Brown (1983: 231) claims that the communicative way of teaching is a far more effective approach in ELT.(引文中有作者姓名,括弧中信息為年代和頁碼。此處頁碼信息可以省去)
2) Quoting Bott (1977),Milroy (1980: 135) points out that …. (間接引用中又引用了另一位作者)
3) A previous report (Blake,1977) indicates the importance of such prior knowledge. (引文中沒有出現作者姓名,應在括弧中給出作者姓名)
4) Several researchers have testified to the limitations of this method (Koo,1985; Manson,1961; Watkins,1979)(如果需要引用多個作者,可是使用這個格式)
5) The students may confuse the object-relative pattern with the subject-relative pattern (Abbott,1969,quoted in Ponsonby 1990:36) (間接引用中又引用了另一位作者,同時作者信息在括弧中提供)
請注意:參考書目必須包括論文直接或間接引用的書籍或文章;此外,如果論文作者願意,也可列出作者在研究和寫作過程中曾閱讀,但未引用的書籍或文章。
D. 木蘭帝的經典語句
木蘭帝的經典語句
唧唧復唧唧,木蘭當戶織。不聞機杼聲,唯聞女嘆息。
問女何所思,問女何所憶。女亦無所思,女亦無所憶。昨夜見軍帖,可汗大點兵,軍書十二卷,卷卷有爺名。阿爺無大兒,木蘭無長兄,願為市鞍馬,從此替爺征。
東市買駿馬,西市買鞍韉,南市買轡頭,北市買長鞭。旦辭爺娘去,暮宿黃河邊,不聞爺娘喚女聲,但聞黃河流水鳴濺濺。旦辭黃河去,暮至黑山頭,不聞爺娘喚女聲,但聞燕山胡騎鳴啾啾。
萬里赴戎機,關山度若飛。朔氣傳金柝,寒光照鐵衣。將軍百戰死,壯士十年歸。
歸來見天子,天子坐明堂。策勛十二轉,賞賜百千強。可汗問所欲,木蘭不用尚書郎,願馳千里足,送兒還故鄉。
《木蘭詩》是一首北朝民歌,宋郭茂倩《樂府詩集》歸入《橫吹曲辭·梁鼓角橫吹曲》中。這是一首長篇敘事詩,講述了一個叫木蘭的女孩,女扮男裝,替父從軍,在戰場上建立功勛,回朝後不願作官,只求回家團聚的故事,熱情贊揚了這位女子勇敢善良的品質、保家衛國的熱情和英勇無畏的精神。全詩以「木蘭是女郎」來構思木蘭的傳奇故事,富有浪漫色彩;詳略安排極具匠心,雖然寫的是戰爭題材,但著墨較多的卻是生活場景和兒女情態,富有生活氣息;以人物問答及鋪陳、排比、對偶、互文等手法描述人物情態,刻畫人物心理,生動細致,神氣躍然,使作品具有強烈的藝術感染力。
白話譯文
嘆息聲一聲接著一聲傳出,木蘭對著房門織布。聽不見織布機織布的聲音,只聽見木蘭在嘆息。問木蘭在想什麼?問木蘭在惦記什麼?(木蘭答道)我也沒有在想什麼,也沒有在惦記什麼。昨天晚上看見徵兵文書,知道君主在大規模徵兵,那麼多卷徵兵文冊,每一卷上都有父親的名字。父親沒有大兒子,木蘭(我)沒有兄長,木蘭願意為此到集市上去買馬鞍和馬匹,就開始替代父親去征戰。
在集市各處購買馬具。第二天早晨離開父母,晚上宿營在黃河邊,聽不見父母呼喚女兒的聲音,只能聽到黃河水流水聲。第二天早晨離開黃河上路,晚上到達黑山頭,聽不見父母呼喚女兒的聲音,只能聽到燕山胡兵戰馬的啾啾的鳴叫聲。
不遠萬里奔赴戰場,翻越重重山峰就像飛起來那樣迅速。北方的寒氣中傳來打更聲,月光映照著戰士們的鎧甲。將士們身經百戰,有的為國捐軀,有的轉戰多年勝利歸來。
勝利歸來朝見天子,天子坐在殿堂(論功行賞)。給木蘭記很大的功勛,得到的賞賜有千百金還有餘。天子問木蘭有什麼要求,木蘭說不願做尚書郎,希望騎上千里馬,回到故鄉。
父母聽說女兒回來了,互相攙扶著到城外迎接她;姐姐聽說妹妹回來了,對著門戶梳妝打扮起來;弟弟聽說姐姐回來了,忙著霍霍地磨刀殺豬宰羊。每間房都打開了門進去看看,脫去打仗時穿的戰袍,穿上以前女孩子的衣裳,當著窗子、對著鏡子整理漂亮的頭發,對著鏡子在面部貼上裝飾物。走出去看一起打仗的火伴,火伴們很吃驚,(都說我們)同行數年之久,竟然不知木蘭是女孩。
(提著兔子耳朵懸在半空中時)雄兔兩只前腳時時動彈、雌兔兩隻眼睛時常眯著,所以容易分辨。雄雌兩兔一起並排跑,怎能分辨哪個是雄兔哪個是雌兔呢?[9]
創作背景
編輯
《木蘭詩》產生的時代眾說紛紜,但據其最早著錄於陳釋智匠所撰的《古今樂錄》,可證其產生之時代不晚於陳。詩中稱天子為「可汗」,征戰地點皆在北方,則其產生之地域在北朝。詩中有「旦辭黃河去,暮至黑山頭」,「但聞燕山胡騎聲啾啾」語。黑山即殺虎山,在今內蒙古呼和浩特市東南,去黃河不遠。燕山指燕然山,即今蒙古人民共和國杭愛山。據此,《木蘭詩》中之戰事,當發生於北魏與柔然之間。柔然是北方游牧族大國,立國一百五十八年(394—552)間,與北魏及東魏、北齊曾發生過多次戰爭。而最主要之戰場,正是黑山、燕然山一帶。429年,北魏太武帝北伐柔然,便是「車駕出東道,向黑山」,「北度燕然山,南北三千里。」(《北史·蠕蠕傳》,蠕蠕即柔然。)
此詩收入《樂府詩集》的《橫吹曲辭·梁鼓角橫吹曲》中,至唐代已廣為傳誦,唐人韋元甫有擬作《木蘭歌》,可以為證。因此,學者們大都認為,民歌《木蘭詩》產生於北朝後期。[1] [10]
作品鑒賞
編輯
文學賞析
《木蘭詩》是中國南北朝時期北方的一首長篇敘事民歌,也是一篇樂府詩。它記述了木蘭女扮男裝,代父從軍,征戰沙場,凱旋迴朝,建功受封,辭官還家的故事,充滿傳奇色彩。此詩產生於民間,在長期流傳過程中,有經後代文人潤色的痕跡,但基本上還是保存了民歌易記易誦的特色。
第一段,寫木蘭決定代父從軍。「唧唧復唧唧,木蘭當戶織。不聞機聲,唯聞女嘆息。」唧唧是嘆息聲。木蘭當戶織,卻不聞機杼聲,這暗示木蘭此時已無心織造。唯聞女嘆息,進而暗示木蘭內心憂思深重。以「唧唧復唧唧」開頭,則此一暗示,效果突出。起唱已見出手不凡。「問女何所思,問女何所憶?」兩問實是一問,出以排比,便扣人心弦。「女亦無所思,女亦無所憶。」問得那樣關切,回答卻如此平靜,可見木蘭性格之沉著,亦意味著木蘭內心之憂思,經過激烈沖突後,已毅然下定決心。「昨夜見軍帖,可汗大點兵。」徵兵文書連夜發至應徵人家,這說明軍情十分火急,顯然是敵人大舉進犯。可汗大徵兵,則千家萬戶皆有關系。「軍書十二卷,卷卷有爺名。」軍書指徵兵名冊,十二卷是言其多,卷卷有父名是誇張,言父親應征,冊上有名,千真萬確也。「阿爺無大兒,木蘭無長兄。」此二句言一事:家中父老子幼,支撐門戶唯有木蘭。衰老的父親怎能去遠征殺敵,可是祖國的召喚又義不容辭。面對這雙重的考驗,木蘭挺身而出:「願為市鞍馬,從此替爺征。」木蘭好女兒,替父從軍意志,實為對父親的愛心與對祖國的忠心之凝聚,亦為巾幗英雄本色之發露。
第二段,寫木蘭准備出征和奔赴戰場。「東市買駿馬,西市買鞍韉,南市買轡頭,北市買長鞭。」連下四個排比句,鋪陳四市購買鞍馬,尤其「駿馬」、「長鞭」二語,極有氣派地寫出木蘭出征之前的昂揚士氣。士氣,原是士兵的生命。「旦辭爺娘去,暮宿黃河邊。不聞爺娘喚女聲,但聞黃河流水鳴濺濺。」旦辭暮至,不必坐實為一日內事,此言曉行夜宿,征途之長,行軍之急。此四句展開巨幅出征情景。先言其情。古時一少女離開閨閣遠赴沙場,不異投入另一世界。旦辭爺娘,暮宿黃河,黃河激流濺濺之鳴聲,代替了平日父母親切之呼喚,這層層描寫,將一女性出征之後全幅生活翻天覆地之變化、全幅心態之新異感受,一一凸現出來。唯其如此,所以真。再言其景。黃河邊上,暮色蒼茫之中,一位女戰士枕戈待旦,這是十分蒼涼而又悲壯之境界。此種境界,在中國詩史上稀有。「旦辭黃河去,暮至黑山頭。不聞爺娘喚女聲,但聞燕山胡騎聲啾啾。」此四句與上四句為一排比,但意脈已大大發展。暮至黑山,言至而不言宿,暗示我軍已經前敵。不聞爺娘喚女聲,但聞燕山胡騎鳴啾啾,直提起戰斗即將打響,亦意味著木蘭昔日之兒女情懷,從此將在戰爭中百煉成鋼。
第三段,概寫木蘭十來年的征戰生活。「萬里赴戎機,關山度若飛。朔氣傳金柝,寒光照鐵衣。將軍百戰死,壯士十年歸。」上二句寫我軍征戰之奮勇,「赴」字、「度」字、「飛」字,極有氣勢。中二句寫宿營之戒備警惕,亦點出戰地生涯之艱苦卓絕。四句雖寫全軍,木蘭自在其中。下二句以將軍之戰死,襯凸木蘭生還之不易。「百戰」、「十年」皆非實數,概言戰事頻繁,歲月漫長也。此六句,寫盡木蘭從軍生涯,筆墨異常精煉。
第四段,寫木蘭還朝辭官。「歸來見天子,天子坐明堂。策勛十二轉,賞賜百千強。」天子即可汗,明堂指朝廷。策勛即記功,勛位分作若乾等,每升一等是一轉,十二轉者,誇張連升之速也。百千強,言賞賜之物成百成千還多。寫天子對木蘭之優遇非常,一則暗示木蘭戰功之卓著,一則襯凸木蘭還家之心切。「可汗問所欲,木蘭不用尚書郎,願借千里足,送兒還故鄉。」定是木蘭對於勛位賞賜全無興趣,故天子怪而問其所欲,木蘭則告以不用作官,只願還鄉。願借千里足(指快馬),婉言歸心似箭也。木蘭不受官職,固然可謂鄙薄官祿,但也應知她還隱蔽著女性之身份,在當時條件下,女子又豈能做官(從軍本是萬不得已)。尤其長期離別父母,女兒之情深切矣。辭官一節,仍是緊扣木蘭作為一女性來寫的。
第五段,以濃墨重彩大書木蘭還家與親人團聚。「爺娘聞女來,出郭相扶將。阿妹聞姊來,當戶理紅妝。小弟聞姊來,磨刀霍霍向豬羊。」描繪全家歡迎木蘭,一氣鋪陳三排六句,喜慶歡騰遂至高潮。然而個中仍極有分辨,須加體會。十二年過去矣,父母更加衰老,故彼此相扶出城來迎。阿妹長大成人,故依閨閣之禮,用紅妝隆重歡迎。既逢喜慶必殺豬宰羊。一片歡樂和祥,而又長幼有序,此中深具傳統禮俗之美也。木蘭喜慰,可想而知。「開我東閣門,坐我西閣床。脫我戰時袍,著我舊時裳。當窗理雲鬢,對鏡帖花黃。」帖花黃即在面額上貼花塗黃,是當時婦女流行之容飾。一氣又是四排句兩偶句,鋪寫木蘭恢復女兒身之樂。十二年未入之閨閣,未坐之床,未著之衣裳,未理之雲鬢,未貼之花黃,今日網路俱興矣,其樂何若!這意味著,木蘭來之不易的女性之復歸。「出門看火伴,火伴皆驚忙。同行十二年,不知木蘭是女郎!」古代兵制十人為一火,火伴即同火之士兵。火伴們能不驚惶?誰知道十二年來一同征戰出生入死之木蘭,原來竟是門前這位光彩照人之女郎!全詩懸念至此解開,原來十二年裡,木蘭是女扮男裝從軍作戰。此一節最具喜劇性效果,亦是全幅詩情之最高潮。然而又令深思。十二年沙場之出生入死,難。十二年喬裝而不露痕跡,更難。木蘭內心之精神力量,該是何等之大!
第六段,用比喻作結。「雄兔腳撲朔,雌兔眼迷離。雙兔傍地走,安能辨我是雄雌。」撲朔是跳躍貌,迷離是兔眼眯縫貌,此二句互文。雄兔撲朔而又迷離,雌兔迷離而又撲朔,兩兔一道在地上奔跑,誰又能辨其雌雄!木蘭與大夥一道征戰,裝束舉止與男子並無二致,大夥又豈能知道我是女子呢?此一機智幽默之比喻,是木蘭女扮男裝之奇跡的圓滿解釋,亦是喜劇性詩情之裊裊餘音,此餘音之有餘不盡,仍在於意味著木蘭之英雄品格。
其詩中幾件事的描繪詳略得當,一、二、五、六段詳寫木蘭女兒情懷,三、四段略寫戰場上的英雄氣概。從內容上突出兒女情懷,豐富英雄性格,是人物形象更真實感人。結構上使全詩顯得簡潔,緊湊。
此詩在寫法上運用了較多的修辭手法,主要是對偶、排比及互文。其中互文是此詩極有特色的修辭手法,在刻畫人物心理、塑造人物形象、渲染氣氛等方面起了很大作用。如「開我東閣門,坐我西閣床」二句,單從字面上看是不合邏輯的,上下文互文互補而增義:「開我東閣門,坐我東閣床;開我西閣門,坐我西閣床。」由於互文手法的運用,省略了時間的推移和地點的轉換,表現了木蘭一別十年回到家中,迫不及待地到這里坐坐,到那裡看看,看到曾經熟悉的一切,心中既充滿親切之感,又有說不清的滋味。含不盡之意於言外,通過動作細節的描寫,刻畫人物心理。又如「當窗理雲鬢,對鏡貼花黃」二句,如果把「當窗」和「對鏡」分開理解,顯然不合女子梳妝的實情。「當窗理雲鬢」應「對鏡」,「對鏡貼花黃」也要「當窗」。這里的互文手法如同「蒙太奇」一樣變換鏡頭,表現了木蘭脫下戎裝的動作之迅速、麻利,渲染了她經過十年的軍旅生涯,急切地想找回女兒家感覺的興奮之情。再如「將軍百戰死,壯士十年歸」二句,對偶兼用互文,高度概括了十年征戰的曠日持久和激烈悲壯,突出了木蘭出生入死,英勇善戰的英雄形象。又如「雄兔腳撲朔,雌兔眼迷離」二句,「腳撲朔」是雄兔的特徵,「眼迷離」是雌兔的特徵,分辨雌雄本是一目瞭然的事,但二兔上述的特徵兼而有之,就很難區別了。這里暗示木蘭女扮男裝,替父從軍,和男人一樣馳騁疆場,巾幗不讓須眉,表現了木蘭的機智勇敢,照應了上文「同行十二年,不知木蘭是女郎」,使這個傳奇式的女英雄的形象更加豐滿,含蓄而富於浪漫色彩。又如「東市買駿馬,西市買鞍韉,南市買轡頭,北市買長鞭」幾句,排比兼用互文,表現出一種急促跳盪的節奏,一種躍躍欲試的意態,表現「可汗大點兵」的軍情緊急,渲染了出征前的緊張氣氛和木蘭准備工作的繁忙而有序。這些互文手法的運用,不僅詞約意豐,詳略得當,而且從敘事上跨越時空,加快了情節的推進,使行文富於節奏感,跌宕生姿,增強了表達效果。
《木蘭詩》是中國詩史上罕有的傑作,詩中首次塑造了一位替父從軍的不朽的女英雄形象,既富有傳奇色彩,而又真切動人。木蘭既是奇女子又是普通人,既是巾幗英雄又是平民少女,既是矯健的勇士又是嬌美的女兒。她勤勞善良又堅毅勇敢,淳厚質朴又機敏活潑,熱愛親人又報效國家,不慕高官厚祿而熱愛和平生活。木蘭完滿具備了英雄品格與女性特點。天性善良勇敢,沉著機智,堅忍不拔,是木蘭英雄品格之必要內涵,對父母對祖國之無限愛心和獻身精神,則是其英雄品格之最大精神力量源泉。同時,全詩緊扣「木蘭是女郎」,從「不聞爺娘喚女聲」到「木蘭不用尚書郎」,從「木蘭當戶織」到「著我舊時裳」,始終不失其為女性之特點。故木蘭形象極為真實感人。《木蘭詩》創具一種中國氣派之喜劇精神,其特質,乃是中國人傳統道德精神、樂觀精神及幽默感之整合。這種中國氣派之喜劇精神,實與以諷刺為特徵的西方喜劇大不相同。《木蘭詩》充分體現出中國民歌之天然特長,鋪排、誇張、象聲、懸念的突出運用,對於渲染氣氛、刻劃性格,效果極佳。
過去多認為《木蘭詩》所產生之基礎,為北朝尚武之社會風俗。但是,北朝歷史發展之主流,是入居北中國的游牧民族接受農業文明,進而接受中國文化,最終為中國文化所化。就此詩言,即使木蘭之家原為鮮卑民族,也早已漢化。「木蘭當戶織」,是一證。木蘭還家,全家喜慶之中所深具之禮意,是又一證。尤其木蘭替父從軍、高度體現對父母之愛心與對祖國之忠心,實為高度體現中國文化之精神。故應當說,《木蘭詩》所產生之基礎,是中國傳統文化與北朝尚武風俗之融合,而《木蘭詩》之根本精神,則是中國文化之精神。[1] [4] [5] [6] [7] [8] [11]
名家點評
謝榛:《木蘭詞》雲:「問女何所思,問女何所憶。女亦無所思,女亦無所憶。」「東市買駿馬,西市買鞍韉,南市買轡頭,北市買長鞭。」此乃信口道出,似不經意者,其古樸自然,繁而不亂。若一言了問答,一市買鞍馬,則簡而無味,殆非樂府家數。「萬里赴戎機,關山度若飛。朔氣傳金柝,寒光照鐵衣。將軍百戰死,壯士十年歸。」絕似太白五言近體,但少結句爾。能於古調中突出幾句,律調自不減文姬筆力。「雄兔腳撲朔,雌兔眼迷離。雙兔傍地走,安能辨我是雄雌。」此結最著題,又出奇語。若缺此四句,使六朝諸公補之,未必能道此。(《四溟詩話》)
鍾惺:英雄本色,卻字字不離女兒情事。「問女何所思」四語,妙,妙!「昨夜見軍帖……卷卷有爺名」:質得妙,似《焦仲卿妻》詩法。「東市買駿馬……北市買長鞭」:瑣瑣處分,是女郎暴出門行徑。「朝辭爺娘去」……「旦辭黃河去」:辭黃河與辭爺娘間句法變得妙。「萬里赴戎機……壯士十年歸。」初似唐人《紫騮馬》、《關山月》諸律語。「送兒還故鄉」七句如見。「同行十二年,不知木蘭是女郎。」寫英雄處眾中光景如見。(鍾惺、譚元春《古詩歸》)
譚元春:「昨夜見軍帖……卷卷有爺名」:此等敘法不詳不妙。「暮至黑水頭……但聞燕山胡騎聲啾啾」:瑣瑣路程中代寫離家顧戀如訴。尤妙在語帶香奩,無男子征戍氣。「阿姊聞妹來」:補阿姊小弟關目始妙。「雄兔腳撲朔……安得辨我是雄雌。」四語倒在後詠嘆一番。木蘭機警英烈之氣在紙上矣,未可以閑閑比喻讀之。(鍾惺、譚元春《古詩歸》)
胡應麟:此歌中,古質有逼漢、魏處,非二代所及也,惟「朔氣」、「寒光」,整麗流亮類梁陳。又雲:《木蘭詩》是晉人擬古樂府,故高者上逼漢、魏,平者下兆齊梁。如「南市買轡頭,北市買長鞭」,尚協東京遺響,至「當窗理雲鬢,對鏡貼花黃」,齊梁艷語宛然。又「出門見夥伴」等句,雖甚樸野,實自六朝聲口,非兩漢也。(《詩藪》內編卷三)
陳祚明:木蘭詩甚古。當其淋漓,輒類漢魏,豈得以唐調疑之。此詩章法脫換,轉掉自然。凡作長篇不可無章法,不可不知脫換之妙。此詩脫換又有陡然竟過處,無文字中,含蓄多語,彌見高老。(《采菽堂古詩選》)
沈德潛:事奇語奇,卑靡時得此,如鳳凰鳴,慶雲見,為之快絕。(《古詩源》)
賀貽孫:敘事長篇動人啼笑處,全在點綴生活。如一本雜劇,插科打諢,皆在凈丑。《木蘭詩》有阿姊理妝,小弟磨刀一段,便不寂寞,而「出門見夥伴」,又是絕妙團圓劇本也。(《詩筏》)[3]
編者簡介
編輯
郭茂倩(1041年-1099年),字德粲(《宋詩紀事補遺》卷二四有載),北宋鄆州須城(今山東東平)人(《宋史》卷二九七《郭勸傳》),其先祖為太原陽曲人,高祖郭寧,因官始居鄆州。為萊州通判郭勸之孫,太常博士郭源明之子。神宗元豐七年(一〇八四)時為河南府法曹參軍(《蘇魏公集》卷五九《郭君墓誌銘》)。編有《樂府詩集》百卷傳世,以解題考據精博,為學術界所重視。《木蘭詩》與《孔雀東南飛》合稱「樂府雙壁」。
E. 情感類的視頻素材要去哪裡找
視頻素材網站
1、視庫網 。是一個高清免費素材和動畫的集中營,網站包含了海量高清的視頻剪輯,網站提供完全免費的視頻錄像和動畫。 裡面的全部視頻素材允許被應用於任何項目
F. 學校有一青水塘常見各種漂浮物.為保持塘水干凈,學校準備製作一塊告示牌,請你代寫一句使人容易接受的話語.
水~~~~~~ 人只母 不要讓母親流淚
G. 老婆要過生日,買的禮物代寫賀卡幫我想想,要浪漫的語句
最浪漫的我抄覺得是買一襲束鮮花,在你的生日當天晚上對她說:世界上除了親人,有三個值得珍惜。一是你最愛的人,二是最愛你的人,三是陪伴你一生的人。我不是你最愛的人,也不是最愛你的人。但我願意慢慢陪你走過這一生,體驗人生的歡笑與淚水。靜...
H. 關於窗戶的名言
1、舊業沿存三經草;小窗獨對半床書。——徐渭
2、從此靜窗聞細韻,琴聲長伴讀書人。——李群玉
3、牡丹花謝鶯聲歇,綠楊滿院中庭月。相憶夢難成,背窗燈半明。翠鈿金壓臉,寂寞香閨掩。人遠淚闌干,燕飛春又殘。——溫庭筠
4、窗外濃厚的夜色被寂靜襯托得格外沉重,像是一池無風天里的湖水。黃色的路燈下,偶爾會走過一對相互依偎的約會男女。他們的影子被拉的很長很長,像是大寫的「幸福」二字。——郭敬明
5、名望就意味著孤獨。名望彷佛商店櫥窗里陳列的水晶,你被安置在那裡展覽,供人世間欣賞,馬路上所有的過客都瞅著你,可是任何人都不能接觸你,你同樣也無法接觸任何人。——莫拉維亞
6、鳥向檐上飛,雲從窗里出。——出自吳均《山中雜詩》
7、十年生死兩茫茫,不思量,自難忘。千里孤墳,無處話凄涼。縱使相逢應不識,塵滿面,鬢如霜。夜來幽夢忽還鄉。小軒窗,正梳妝。相顧無言,惟有淚千行。料得年年腸斷處:明月夜,短松岡。——出自蘇軾《江城子乙卯正月二十日夜記夢》
8、當窮神悄然進來,虛偽的友情就越窗倉皇而且逃。——米爾
9、我們建造了玻璃與水銀的圍牆,心窗心鏡反而失落了。——林清玄
10、一片西風作楚聲,卧聞落葉打窗鳴。——宋·蘇軾
11、我是一個任性的孩子,我想擦去一切不幸,我想在大地上,畫滿窗子,讓所有習慣黑暗的眼睛都習慣光明。——顧城
12、青春像只唱著歌的鳥兒,已從殘冬窗里闖出來,駛放寶藍的穹窿里去了。——聞一多
13、枕霞舊友秋光疊疊復重重,潛度偷移三徑中.窗隔疏燈描遠近,籬篩破月鎖玲瓏。寒芳留照魂應駐,霜印傳神夢也空。珍重暗香休踏碎,憑誰醉眼認朦朧。——曹雪芹
14、西窗過雨,怪瑤佩流空,玉箏調柱。——宋·柳永
15、上窗風動竹,月微明。——出自呂渭老《小重山·七夕病中》
16、草色新雨中,松聲晚窗里。及茲契幽絕,自足盪心耳。——唐·丘為
17、我多麼希望,有一個門口,早晨,陽光照在草上。我們站著,扶著自己的門窗,門很低,但太陽是明亮的。草在結它的種子,風在搖它的葉子,我們站著,不說話,就十分美好。——顧城
18、螢窗雪案,刮垢磨光,萬金寶劍藏秋水,滿馬春愁壓綉鞍。——王實甫
19、打破天窗說亮話。出自:清·李寶嘉《官場現形記》第27回比喻坦率地說真話。——李寶嘉
20、讀和寫是學生最必要的兩種學習方法,也是通向周圍世界的兩扇窗口。——蘇霍姆林斯基
21、在燈光幽暗的過道里看著威爾時,阿希禮想,威爾是絕不會理解斯佳麗·奧哈拉的豪舉:她穿著用她母親的天鵝絨窗簾改成的衣服,插上公雞的尾毛,去征服世界。——瑪格麗特·米切爾
22、把偏見從門口趕出去,它還會從窗口溜進來。——腓特烈大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