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賀州的昭平、鍾山縣……
亂來,鍾山話哪裡是桂柳話一類的,你懂不懂?鍾山話是鍾山的土著語言。主要分布有,主要地方有,鍾山鎮,公安鎮,回龍、石龍、鳳翔、珊瑚、同古、紅花、燕塘等,至少有30萬人講鍾山話。此外鍾山還有部分人講桂柳話(組要是縣城人講,俗稱官話)、客家話壯話(清塘、燕塘、花山),瑤話(兩安),另外花山瑤族鄉講的不是瑤話而是壯話。
2. 是廣西昭平縣人的進來 討論個話題:我們昭平土白話,平時老人家跟小孩子說:「『生甘』了嗎」
經常聽說 我們小時也被老人這樣說 其實就是只小孩挑食 不怎麼想吃飯 吃的時候很挑剔 就是生甘了 絕對的昭平人回答 去怒 跟怒 這就是純昭平話了 有時候老人也會說 生甘 生癩 就是那小孩是不怎麼吃飯 腸胃不好 頭發黃黃 臉色不好 有些土話很難解釋 但這個90%是這樣的意思吧
3. 昭平追債視頻里男主角的手機鈴聲叫什麼
我的滑板鞋!
4. 廣西賀州昭平說的是什麼話
廣西昭平縣以「土白話」「桂林話」「客家話」三種話為主。其中在昭平最通用的就是昭平的「土白話」。昭平、走馬、富裕、五將、古袍、馬江、木格等這一帶用的「土白話」。在仙回、文竹那一帶就是「桂林話(仙回話)」。在黃姚、鞏橋、北陀、鳳凰、障木林這一帶是「客家話」。
昭平的土白話,也會上水話,和下水話,音調不太相符。。。但表達的意思是很相同的,是昭平人都聽得出的。
問:有人說「累得黑雲」「丟」之類的,這是客家話嗎?
答:是正宗的昭平土白話。
問:把糊了說成 nong(第一聲調) 了。這是什麼地方的話啊?
答:是正宗的昭平土白話。
5. 許華升昭平白話(扣妹)歌詞
你笑我無有錢,
只識得來耕田,
看見人家做大生意又買了架靚車,
我無錢買雞肉,
我餐餐食豆柿,
夜夜睡覺都想發財,
有錢人就是扒灰,
我都想過,多種點菜,
但是你都看我不起,
講我無用,
我無錢無車又無房食碗粥水都怕臭餿,
啊妹走了就無回來,
幾年的愛情就化成灰,
看到人家開車過來,
親手接走我的啊妹,
心痛就想我無將來,
以後我都無敢戀愛
6. 搜幾句話!!粵語高手求解!廣西優先!!
粵語,又叫廣東話、廣州話、廣府話、粵方言、白話,英文名叫Cantonese (或 Yue),主要通行於廣東省大部、廣西省東南部、香港、澳門、以及一些海外華人華僑社區。
廣東話包括有很多種的,如:吳川話、蛋家話、潮州話;所處的地域不同也有不同的方言,如: 廣州方言、南番順方言、羅廣方言、香港方言;粵語也有分幾種,如:邕潯粵語(南寧話)、梧州粵語(梧州話)、勾漏粵語(玉林話)、欽廉粵語(欽廉話)等等。
廣州話
舊稱廣府話,又被稱為省城話、白話,中國官方一般稱作廣州方言、標准粵語。廣州話是粵語的標准音,亦是主要的一種口語形式。一般視廣州老城區的西關口音為正宗,但現時西關口音已近乎失落,省內通常以《廣州音字典》(1983年)收錄的字音為標准。廣州話由廣州音、粵語詞彙、粵語語法構成。廣義的廣州話主要流行於廣東珠三角及廣西粵語地區、香港及澳門、海外廣東籍移民的華人社區,狹義的廣州話指現廣州市中心城區使用的粵語,而廣州與佛山、中山、梧州、香港、澳門的口音相比則大致相同。以廣州話為母語的人部分能書寫粵語白話文。受到廣州(廣東省會)的經濟及文化影響,廣東珠三角居民都能使用帶口音的廣州話,粵東、粵北部分地方也有使用粵語的居民。粵語是省內的通行語,不少廣東人能操二種以上的母語。
有人指,用「廣州話」指代廣州以外的口音(包括港澳粵語)不恰當,所謂的「廣州話」亦不合理,因廣州話不是廣州人發明。現時的廣州話是由各地商人在廣州經商而發展出來的,因此使用「廣東話」方為正確。由於外國人在廣州通商時誤將省城(今廣州)等於廣東「Canton」(現時的廣交會英文為「Canton Fair」),將廣州話及粵語通通譯為「Cantonese」,事實上廣東與廣州不是同一概念,所以應將「Cantonese」譯為「廣州話」方符合本義。廣州話早已是學術名稱,而廣東話則只是俗稱,香港學術界仍稱之為廣州話。正如將閩南語稱為福建話一樣,稱廣州話為廣東話是民間口語習慣。但因廣東地區又主要有三大方言:粵語、潮汕話、客家話,這三種方言又完全不同,所以將將其稱之為廣東話確實牽強。而且省城(今廣州)稱為「Canton」,而且廣交會原本就是廣州交易會,所以大眾還是將「Cantonese」對應「粵語」,「Standard Cantonese」對應「廣州話」或者「標准粵語」。
廣州話中除了粵語中所含的詞語之外,還吸收不少潮州話及客家話的詞語,例如「口渴」讀成「口涸」、「喉干」或「口乾」。另外廣州也是外國人的集中地,有不少外來語,如士多、士多啤梨、摩登等等,與香港相同。廣州本地也有一些原創的詞語,如黃犬(蚯蚓)、塘尾(蜻蜓)。廣東話經常在形容某事情誇張時,喜好用「好」字。如:好大,好高興,好喜歡....
香港粵語
香港粵語(又叫港式粵語或香港話,相對於港式英語),以前香港對當地的粵語口語並沒有正式的名稱,通常沿用廣東民間的叫法:廣州話、省城話、白話,而香港官方只稱粵語。1970年代之前,當地粵語混合了多種地區的粵語口音,如「媽姐」按順德音叫成「馬姐」,但傾向以廣州話為准。於1980年代開始,「廣東話」被香港政府作為當地粵語口語的標准稱謂,而廣州話、省城話、白話等名稱則逐漸退出正規場合。以前習慣稱粵語做廣東話的人主要是外省移民(包括台灣),他們將廣府人的粵語稱為廣東話,同時人們學習香港的廣東話時明顯帶有懶音。
香港粵語口音標准源自廣州話,加入了香港本地文化,慢慢地形成為一套具有香港特色、以口語為主的語言。香港又是英國殖民地,因此出現很多外語詞彙,香港人亦習慣中英混合使用。粵語是香港的法定語言之一,政府內部溝通以及發布消息常以廣州話與英語為主,廣播媒體一般設有粵語頻道。雖然港式粵語使用者眾多及覆蓋面很廣,不過港式粵語只當作一種廣州話口語變體,即使香港有所謂粵語正音運動,但仍未作為口音標准。
通行地域
粵方言通行於廣東、廣西境內 ,以廣州話為中心。使用人口約4000萬。通行地區大致如下:
廣東省境內純粹屬粵方言或以粵方言為主的縣市有47個,佔全省面積的1/3以上,即廣州、佛山、肇慶、江門、深圳、茂名、中山、珠海、南海、番禺、東莞、順德、龍門、佛岡、增城、從化、花都、清遠、連縣、陽山、連山、懷集、廣寧、四會、三水、高要、雲浮、高明、新興、鶴山、封開、鬱南、德慶、羅定、陽春、陽江、信宜、高州、化州、吳川、台山、開平、新會、恩平、斗門、香港、澳門。此外,惠州、韶關、湛江、海豐、博羅、惠陽、惠東、仁化、樂昌、英德、寶安、電白、遂溪、海康、徐聞、廉江等16個縣市也有部分地區講粵方言。
廣西壯族自治區通行粵方言的縣市有24個,即南寧、橫縣、貴港、桂平、平南、藤縣、梧州、玉林、北流、容縣、博白、陸川、防城、欽州、合浦、浦北、靈山、北海、蒼梧、岑溪、昭平、蒙山、賀州、鍾山。此外,海外華僑及華裔中以粵方言為母語的也很多,他們主要分布在東南亞、南北美洲、澳大利亞、紐西蘭等國家。美洲華僑和華裔幾乎百分之90%以上的祖籍都是粵方言區。
粵方言區分布在廣東中部——西南部,海南的儋州話—邁話—蛋家話,廣西東部—南部,香港,澳門。(東南亞——南北美的華僑華裔也大都以之為母語,粵方言是現代漢語方言中與民族共同語差別最大的一種方言) 使用人數占漢族總人口的5%左右,以廣州話為代表。
百色—南寧—桂平—梧州—肇慶—廣州這一線,是西江航運的黃金水道,通行粵語。粵方言形成於晚唐西江土著烏滸—俚僚消融於漢族的時候,是中古漢語與西江土著語結合的產物。今廣府話分布區域遠古時居住有嶺南三個古代民族:番禺(南越)、駱越、西甌。秦兵下嶺南時,番禺族與秦人結合而成南族;西江流域的西甌族與西江南路的駱越族保持相對的獨立性。今廣府話內部南海—番禺—順德話、肇慶話、雲浮市新興縣話的差別,可否追溯到此時。 漢統一嶺南,廣信(今封開,在梧州東)成為嶺南使用漢語的重心。漢末,西甌演變為烏滸(唐朝時未漢化部分演變為黃峒蠻),駱越與南遷漢族融合為俚僚。漢朝時期漢語在嶺南得到一定程度的傳播,但遠沒有普及,這個時期西江土著民族的烏滸語—俚僚語與上古漢語有千絲萬縷的聯系,是粵方言的前身,但還未成為漢語的方言。五胡亂華以後,南遷漢人亦不斷增多,但數量上遠不及土著,被土著同化。廣府漢族的先民烏滸—俚僚族,不是當時漢族的一部分,而是土著的一部分。故烏滸—俚僚語,是今天壯侗語族的母語。梁陳兩代廣州都督府駐高要(肇慶市南),高要成為推廣漢語的中心。南朝時期,南遷漢人的有勢力者成了土著渠帥,如馮氏、寧氏、黃氏、陳氏,對漢語與土著語的結合起了重要作用;今粵語次方言分布區域,與之有一定聯系。如高陽話分布區域,主要是馮氏活動范圍;欽廉話分布區域,主要是寧氏活動范圍;邕潯話分布區域,主要是黃氏活動范圍;而廣府話分布區域,則主要是陳氏活動范圍。
初唐至盛唐,渠帥的勢力仍相當強大,其時嶺南是雙語區:漢語與土著語同時使用。晚唐以後,產生了中原漢語與土著語的結合物——廣府話。宋朝,廣府話經歷了進一步吸收中原漢語,使自己與漢語更加接近的進程。元代開始,廣府話開始與中原漢語分道揚鑣:北方話將中古聲韻向口腔前演變,造成前聲母、前母音發達,而廣府話則將中古聲韻向口腔後演變,造成後聲母、後母音發達;北方話對古聲調進行歸並,而廣府話對古聲調續行分化。
粵語按照地方的區域,又有不同的種類分區:
粵海方言片(Standard Cantonese)
廣州方言:廣州方言又稱「廣州話」,為粵語的典型代表,但廣府話本身亦不斷地變化發展。1949年前的廣州話用詞比較古雅,受北方方言的影響也較少。
分為以下幾類:
南番順方言:
廣州本身乃由番禺及南海的一部份組成,所以廣州方言其實可以算是南番順方言的一個特例。廣州、番禺和南海的方言比較接近,但順德有不少字的發音跟其它地方不同,例如:「凹」不讀[lap]而讀[nap];「吃飯」不叫「食飯」而叫「吔[yɑ:k]飯」。
羅廣方言:
分布於肇慶、四會、羅定、廣寧、懷集、封開、德慶、鬱南、陽山、連縣、連山等縣市。以肇慶話為代表。
雖然所有語音、詞彙都在跟廣州方言片靠攏,但在語調上依然保留早期古語的特色。如陰平調的高降調與高平調有明顯差別,陰入調的重讀(調值與普通話第四聲相近)。幾乎無粵海方言片中所盛行的懶音,如所有非【i】母音開頭的字,均冠以聲母[ng],珂[ngo1],矮[ngai2],亞[ngaa3],愛[ngoi3],惡[ngok3];[n],[l]音分明
(近代)香港方言:
1949年前的香港,由於主、客混居,所以香港方言帶有很濃的粵客混雜的口音(即客家人說的客家話受到廣府話的音調和詞彙的影響和反過來)。當中以錦田話為代表,但這種口音今日只在上了年紀的香港人身上找到。
1949年後,香港方言開始出現大量懶音,當中以鼻音消失(即n/l不分)及w拗音的消失最為顯著。新一代年青人普遍把「你[nei]」和「我」[ngo]念成[lei]和[o]。把「國」[gwok]誤讀成「角」[gok],「過」[gwoh]讀成「個」[goh]。這現象似乎與大量外地移民有關,對他們而言,n/l的發音差異不大,在大部分情況下混淆兩者亦不會帶來嚴重的溝通障礙,於是他們來港學習這種新方言時,往往舍難取易,淡化一些難以分辨的發音之差異。這亦所謂「民理論」,這種現象在台式國語、美式英語的演化過程中,亦曾出現。
不過,80年代之前的大眾媒體依然盡力避免在電台電視節目上出現懶音,直到今天,部分香港文語言學家亦對懶音屢加抨擊,並提出「正音」活動,但懶音似乎已經為香港粵語的特色,在大多數大眾媒體、歌手錶演中,懶音更被視作「潮流」、「入時」的口音。但總體上,香港方言與廣州方言仍然異常接近。
英語在香港比較普及,加上從前香港通常比內地較先接觸外來的新事物,過去不諳英語的低下階層會用廣州話拼讀日常的英語詞彙,所以香港粵語的英語外來詞十分普遍。例如「盤管工」「文」foreman)、煞車叫逼力(brake)、軸承叫啤令(bearing)、草莓叫士多啤梨(strawberry)等等。不少老人家仍把郵票稱作士擔(stamp)、保險叫燕梳(insurance)等。這些地道的用語可能會使外地漢語使用者不知所雲。
四邑方言片(Toishanese):
四邑方言是指新會、恩平、開平、台山等地的方言,當中以台山話為代表。珠海有一半人講四邑方言(特別是斗門一帶),而其它地區則使用香山片粵語。四邑方言和廣州話發音相差較大。
高陽方言片:
高陽方言主要分布於陽江、雷州半島一帶
桂南方言片(Cancerese):
主要分布桂東南。以桂東北的賀縣至桂南的南寧市、憑祥市為分界線。線的東南主要說粵語,幾乎占廣西總面積的三分之一;線的西北主要說官話。廣西粵語與廣州話相近,互能聽懂。但也有早期一部分廣東話區的居民遷入少數民族地區雜居,吸收了少數民族語言成份,形成如勾漏粵語等與廣州話相異較大的土語。主要包括邕潯粵語,梧州粵語,勾漏粵語以及欽廉粵語。
分類如下:
邕潯粵語(南寧話):
與梧州粵語比較接近。主要流行於邕州、潯州兩岸交通便利的城鎮,如南寧市及邕寧縣、崇左縣、寧明縣、橫縣、平南縣等縣城以及柳州市部分地區。以南寧市為代表點。
梧州粵語(梧州話):
與廣州話很接近。主要分布在梧州市,平南縣大安、丹竹、武林3鎮,桂平縣城及金田鎮,蒼梧縣城,賀縣縣城(現賀州)及附近。內部差異很小。以梧州話作代表,語音系統聲母21個,韻母46個。
勾漏粵語(玉林話):
主要分布在玉林及貴港兩地區13個縣市(除平南縣、桂平縣城外)。音系復雜,聲調有10個。有粵語的其它方言中罕見的b、d濁聲母。許多字的韻尾失落,如兩讀為[lar]。以及詞彙也很有特點。與廣州話差別較大,操語雙方對話溝通交流困難。
欽廉粵語(欽廉話):
與邕潯粵語基本相同,內部差異小。主要分布欽州市、合浦縣(舊稱廉州)、浦北縣、防城縣、靈山縣及北海市。
吳川話:
分布於廣東省吳川市、湛江市。
蛋家話:
蛋家是水上廣東人的自稱。蛋家話又名水上話,普遍通行於兩廣的水上人家。
要學好粵語,首先要主動,多結交會說廣州的朋友,與他們打成一遍,從日常生活用語開始。
給你一個《粵語在線發聲字典》,打開網頁後,在右邊的工具蘭中,你可以輸入你要讀的單詞(繁體字),或者輸入對應和音標,你自己找一下:
http://arts.cuhk.e.hk/Lexis/lexi-can/
廣州話常用語請用內置萬能五筆輸入法,或智能五筆輸入法,祝你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