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原創代寫 » 端午節原創評論
擴展閱讀
中國網路原創新人樂團 2021-03-31 20:26:56
黨政視頻素材 2021-03-31 20:25:44
廈門大學統計學碩士 2021-03-31 20:25:36

端午節原創評論

發布時間: 2021-03-18 02:37:50

1. 有關端午節的摘抄。(急)

農歷五月初五,俗稱「端午節」,端是「開端」、「初」的意思。初五可以稱為端五。農歷以地支紀月,正月建寅,二月為卯,順次至五月為午,因此稱五月為午月,「五」與「午」通,「五」又為陽數,故端午又名端五、重五、端陽、中天、重午、午日,此外一些地方又將端午節稱之為五月節、艾節、夏節。從史籍上看,「端午」二字最早見於晉人周處《風土記》:「仲夏端午,烹鶩角黍」。端午節是我國漢族人民的傳統節日。這一天必不可少的活動逐漸演變為:吃粽子,賽龍舟,掛菖蒲、艾葉,薰蒼術、白芷,喝雄黃酒。據說,吃粽子和賽龍舟,是為了紀念屈原,所以解放後曾把端午節定名為「詩人節」,以紀念屈原。至於掛菖蒲、艾葉,薰蒼術、白芷,喝雄黃酒,則據說是為了壓邪。

時至今日,端午節仍是中國人民中一個十分盛行的隆重節日。端午節從2008年起為國家法定節假日,假期為一天。國家非常重視非物質文化遺產的保護,2006年5月20日,該民俗經國務院批准列入第一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

2. 中國對端午節的看法

從屈原的《離騷》就知道,端午節自古就是我們中國人的節日。只是我們中國認太軟弱了,哎!

3. 評論:端午節有哪些經典的詩句

端午臨中夏,時清日復長。 —— 李隆基《端午》

輕汗微微透碧紈,明朝端午浴芳蘭。 —— 蘇軾《浣溪沙·端午》

粽包分兩髻,艾束著危冠。 —— 陸游《乙卯重五詩》

不效艾符趨習俗,但祈蒲酒話昇平。 —— 殷堯藩《端午日》

屈子冤魂終古在,楚鄉遺俗至今留。 —— 邊貢《午日觀競渡》

綵線輕纏紅玉臂,小符斜掛綠雲鬟。 —— 蘇軾《浣溪沙·端午》

4. 魯迅端午節表達的是什麼意思

《端午節》表達了對「方玄綽」這類表面上進步,骨子裡落後的舊知識分子的辛辣諷刺。

《端午節》是近現代作家、思想家魯迅於1922年創作的短篇小說作品。

此文以犀利的筆鋒解剖了「方玄綽」這類人的靈魂,運用輕松幽默的方式對「方玄綽」這類表面上進步,骨子裡落後的舊知識分子發出了辛辣的諷刺。

作者痛心於一些知識分子的頹唐,揭露了「差不多」之說其實就是無是非觀,將其危害性示之於眾,告誡人們要擺脫這種糊塗意識,醒悟過來,正視現實。

魯迅歷來反對「此亦一是非,彼亦一是非」的無是非觀,方玄綽的「差不多」說是無是非觀的一變種,它使人在社會的不公平面前安然閉上眼睛,懶於斗爭,苟且偷安,它是遏止反抗性的一種消蝕劑。魯迅對方玄綽的這種處世哲學加以針砭,目的是希望有類似疾患的人警醒起來。

此文所反映的是「五四」大潮退落以後,知識分子發生了分化的情形,文中作者運用輕松幽默的方式對「方玄綽」這類表面上進步,骨子裡落後的舊知識分子發出了辛辣的諷刺,從而告誡人們要擺脫這種糊塗意識,正視現實。

全文語言輕松、幽默,充滿諷刺意味,通過描寫人物的行為、語言和心理的方式來塑造形象,初讀使人發笑,細品則令人沉思。

此文成功塑造了一個表面上進步,骨子裡落後的舊知識分子"方玄綽"的形象。方弦綽是「這些因循守舊,看不慣新的事物,總是喜歡在過去的世界裡思考問題的人物代表。」

其一,從他的身份地位上看,他不僅廁身於高等學府,喜歡發發奇談怪論,而且又混跡於官場,扭扭捏捏地做個政府的小官。這個知識分子加官僚的身份,使他說話做事充滿矛盾,——「索薪」事件,更是使他不尷不尬,左支右絀,顏面盡失。

其二,從他的文化角色上看,他表面上是新式文人,天天捧著《嘗試集》咿咿唔唔。但骨子裡淺薄、市儈,在家裡是坐吃等伺候的「家長」,在社會上是袖手旁觀,靜觀待變的「看客」,是個披著新衣的舊式文人。

另外,此文從語言上看,其採用的是輕松、幽默的諷刺筆調。通過描寫方玄綽的行為、語言和心理,讓主人公自己的小丑表演來使讀者發笑,沉思。

(4)端午節原創評論擴展閱讀:

《端午節》名家點評:

1、近現代作家周作人《魯迅小說里的人物》:

「這是小說,卻頗多有自敘的成分,即使情節可能都是小說化,但有許多意思是他自己的。」

2、近現代文學家、教育家成仿吾《〈吶喊〉的評論》:

「而最使我覺得可以注意的,便是《端午節》的表現的方法恰與我的幾個朋友的作風相同。我們的高明的作者當然不必是受我們的影響,然而有一件事是無可多疑的,那便是我們的作者原來與我的幾個朋友是一樣的境遇之下,受著大約相同的影響,根本上本有相同之可能的。

無論如何,我們的作者由他那想表現自我的努力,與我們接近了。他是復活了,而且充滿了更新的生命。在這一點,《端午節》這篇小說對於我們的作者實在有重大的意義,欣賞這篇作品的人,也不可忘記了這一點。」

3、現代作家巴人《魯迅的創作方法》:

「在《端午節》里的方玄綽——一個不懂世故的純正的學者。這里不是完全的否定的人物,但有他們應該被否定的特質。那就是魯迅先生所常常指示的跟惡劣環境搏鬥的精神,他們全沒有。

他們是環境下的犧牲品。這些人物,魯迅先生大概是實見過的人物的擴大或縮小,是用一種素樸的綜合力,給形象化起來的。」

4、現代作家茅盾《魯迅論》:「魯迅站在路旁邊,老實不客氣的剝脫我們男男女女,同時他也老實不客氣的剝脫自己。他不是一個站在雲端的『超人』,嘴角上掛著庄嚴的冷笑,來指斥世人的愚笨卑劣的他不是這種樣的『聖哲』!

他是實實地生根在我們這愚笨卑劣的人間世,忍住了悲憫的熱淚,用冷諷的微笑,一遍一遍不憚煩地向我們解釋人類是如何脆弱,世事是多麼矛盾!他決不忘記自己也分有這本性上的脆弱和潛伏的矛盾。《一件小事》和《端午節》,便是很深刻的自己分析和自己批評。」

5、人民教育出版社義務教育課程標准實驗教科書主編顧振彪《吶喊·名師導讀美繪版》:「跟《頭發的故事》相比,這篇小說的諷刺性較強。

作品在從容不迫、委婉含蓄的描寫中不露聲色地諷刺了方玄綽的弱點。……不過,作品在對方玄綽的懦弱、妥協、諷刺之外,還帶有一些同情。《端午節》的某些內容取材於魯迅自己的親身經歷。作品諷刺了方玄綽,同時審視了包括魯迅在內的知識分子。"

5. 端午節感想

端午節,門插艾,香滿堂,吃粽子,灑白酒,龍舟下水喜洋洋。這些,都是曾經端午節上最熱鬧的活動,然而,隨著時代的變遷,社會節奏的加快,外來文化的大舉入侵,中國人不再眷顧流傳幾千年的中國傳統文化,而是將目光轉向了「聖誕節」「愚人節」這樣的節日,面對這種現狀,我們不得不感到悲哀,發出「端午節是否不再姓「中」這樣的疑問。

當我們還沉浸在西洋節日的歡聲笑語中時,據可靠消息說「亞洲某國准備向聯合國教科文組織申報端午節為本國的文化遺產,目前已將其列入國家遺產名錄。

聽到這種消息,中國人除(公文有約提供)了驚訝只有尷尬,這不僅僅是一個傳統節日的得失,不僅僅是少了幾項慶祝活動,更重要的是,這是中國的傳統節日,文化內涵豐富,留存著華夏民族獨特的文化記憶,每過一次傳統節日,就是中華民族凝聚力和向心力的一次加強和洗禮,如今,這個擁有2000多年歷史的傳統佳節眼瞅著即將成為他國的國家遺產,我們將有多麼尷尬?

無庸諱言,這些年來,我國的傳統節日,似乎總離不開吃。端午節吃粽子,清明節吃青團,元宵節吃湯圓,中秋節吃月餅,春節更不在話下——大魚大肉讓你吃到不想吃。農耕社會對飢餓的恐懼,形成了我國傳統節日最鮮明的風俗——吃。如今,滿足了溫飽需求的人們正在奔向全面小康,什麼時候都有的吃,想吃多少都可以,傳統節日的吸引力一下子失去了特有的魅力。

在繼承傳統文化方面,我們守著「聚寶盆」卻不善於保護和挖掘。比如文字,當代青年有幾個熟識並能運用繁體字?連文字都不認識又如何了解古代文化?再比如造紙,我國造紙工業化生產的結果是傳統手工業的流失,許多高質量的宣紙要到日本或韓國才能買到,他們不但繼承了我們的傳統造紙技術,還有新的發展。就拿端午節來說,它已融入各個臨近國家的文化中,形成了獨特的生命力——在新加坡,每年端午節舉行的國際龍舟邀請賽聞名於世;在韓國,端午節被稱為車輪節,是插秧結束後祈求豐年的日子。在很長一段時間里,中國人著眼於創新,卻往往容易忽視對傳統的堅持,文化的缺失必然導致精神斷層甚至扭曲,而精神文明的再次斷層又將帶來什麼?有句話說的好:只有民族的才是世界的。在面臨全球經濟一體化的今天,該如何保護與繼承我們的傳統文化,顯然已是一個不容迴避的問題。而現時的洋節興盛與傳統節日衰弱間的反差,更凸顯了這個問題的迫切性

其實,不光是傳統節日,整個中國民族民間文化的生存環境如今都面臨著經濟全球化和現代化的挑戰。一些西方發達國家憑借強大的綜合國力,先進的科技手段和發達的文化傳播手段,積極傳播西方的價值觀念和生活方式,對包括中國在內的發展中國家的民族民間傳統文化生態造成了一定的沖擊。

中國的傳統節日五彩繽紛,文化內涵豐厚,留存著人類獨特的文化記憶,對祖先創造的歷史文化遺存,必須懷有敬畏之心,必須高度重視。我們是中華民族的棟梁之才,中華文明需要我們共同傳承。同學們,不要冷落了中國自己的傳統節日,讓華夏文明在中國徹徹底底的紅火起來吧!

6. 有關端午節的原創詩歌

五月五日

梅堯臣

屈氏已沉死,楚人哀不容。

何嘗奈讒謗,徒欲卻蛟龍。

未泯生前恨,而追沒後蹤。

沅湘碧潭水,應自照千峰。

和端午

張耒

競渡深悲千載冤,忠魂一去詎能還。

國亡身殞今何有,只留離騷在世間。

已酉端午

貝瓊

風雨端陽生晦冥,汨羅無處吊英靈。

海榴花發應相笑,無酒淵明亦獨醒。

午日觀競渡

邊貢

共駭群龍水上游,不知原是木蘭舟。

雲旗獵獵翻青漢,雷鼓嘈嘈殷碧流。

屈子冤魂終古在,楚鄉遺俗至今留。

江亭暇日堪高會,醉諷離騷不解愁。

午日處州禁競渡

湯顯祖

獨寫菖蒲竹葉杯,蓬城芳草踏初回。

情知不向甌江死,舟楫何勞吊屈來。

五日(選一)

陳子龍

吳天五月水悠悠,極目煙雲靜不收。

拾翠有人盧女艷,弄潮幾部阿童游。

珠簾枕簟芙蓉浦,畫槳琴箏笮艋舟。

擬向龍樓窺殿腳,可憐江北海西頭。

五絲

唐 褚朝陽

越人傳楚俗,截竹競縈絲。水底深休也,日中還賀之。

章施文勝質,列匹美於姬。錦綉侔新段,羔羊寢舊詩。

但誇端午節,誰薦屈原祠。把酒時伸奠,汨羅空遠而。

端午日賜衣

唐 杜甫

宮衣亦有名,端午被恩榮。細葛含風軟,香羅疊雪輕。

自天題處濕,當暑著來清。意內稱長短,終身荷聖情。

端午

唐 李隆基

端午臨中夏,時清日復長。鹽梅已佐鼎,曲糵且傳觴。

事古人留跡,年深縷積長。當軒知槿茂,向水覺蘆香。

億兆同歸壽,群公共保昌。忠貞如不替,貽厥後昆芳。

端午三殿宴群臣探得神字

唐 李隆基

五月符天數,五音調夏鈞。

舊來傳五日,無事不稱神。

穴枕通靈氣,長絲續命人。

四時花競巧,九子粽爭新。

方殿臨華節,圓宮宴雅臣。

進對一言重,遒文六義陳。

股肱良足詠,鳳化可還淳。

競渡詩

唐 盧肇

石溪久住思端午,館驛樓前看發機。

鼙鼓動時雷隱隱,獸頭凌處雪微微。

沖波突出人齊譀,躍浪爭先鳥退飛。

向道是龍剛不信,果然奪得錦標歸。

浣溪沙

宋 蘇軾

輕汗微微透碧紈。明朝端午浴芳蘭。流香漲膩滿晴川。綵線輕纏紅玉臂,小符斜掛綠雲鬟。佳人相見一千年。

齊天樂

宋 楊無咎

疏疏數點黃梅雨。殊方又逢重五。角黍包金,草蒲泛玉,風物依然荊楚。衫裁艾虎。更釵鳧朱符,臂纏紅縷。撲粉香綿,喚風綾扇小窗午。沈湘人去已遠,勸君休對酒,感時懷古。慢囀鶯喉,輕敲象板,勝讀離騷章句。荷香暗度。漸引入陶陶,醉鄉深處。卧聽江頭,畫船喧疊鼓。

菩薩蠻

宋 陳義

包中香黍分邊角。彩絲剪就交絨索。樽俎泛菖蒲。年年五月初。主人恩義重。對景承歡寵。何日玩山家。葵蒿三四花。

漁家傲

宋 歐陽修

五月榴花妖艷烘。綠楊帶雨垂垂重。五色新絲纏角粽。金盤送。生綃畫扇盤雙鳳。正是浴蘭時節動。菖蒲酒美清尊共。葉里黃驪時一弄。猶

7. 關於端午節的詩詞原創

《乙卯重五詩》
陸游(南宋)
重五山村好,榴花忽已繁。
粽包分兩髻,艾束著危冠。
舊俗方儲葯,羸軀亦點丹。
日斜吾事畢,一笑向杯盤。

8. 求一首關於端午節的詩,要押韻,要原創哈!

端午時節粽飄香,
銀米金棗裡面裝,
裹緊扎滿真心意,
食後平安保健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