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原創代寫 » 馬會原創三字經
擴展閱讀
中國網路原創新人樂團 2021-03-31 20:26:56
黨政視頻素材 2021-03-31 20:25:44
廈門大學統計學碩士 2021-03-31 20:25:36

馬會原創三字經

發布時間: 2021-03-17 06:11:45

『壹』 馬派的有說三字經的一出戲

有啊,不過叫歪講三字經,是我師爺馬三立留下來的,還有一份是劉寶瑞先生的
甲 你會看,瞧不出來我是怎麼個人嗎?

乙 您恕我眼拙。

甲 我是個學生。

乙 學生啊!

甲 啊。

乙 咱們哥兒倆拉拉手。

甲 你也是學生。

乙 我是畜生。

甲 那差多啦!

乙 有你這樣腦袋的學生?

甲 人不可貌相,海水不可斗量,我念過書。

乙 是啊!

甲 我還念過書,我還開過講。

乙 還講過書?

甲 就這《三字經》我講過通本。

乙 《三字經》不過是一部《綱鑒》嘛。

甲 要那麼講起來,不成笑話了嗎?得按照新聞講。

乙 能講出新聞來?

甲 啊。當初有一座山。

乙 叫什麼山?

甲 你沒有念過《三字經》啊?

乙 沒有。

甲 叫「有連山」。

乙 有這么一句。

甲 你沒有去過吧?

乙 我沒有去過。

甲 你爸爸去過。

乙 我爸爸去過?

甲 光緒二十六年他逃難到那兒,在山底下藏著過。

乙 有這么一句嗎?

甲 「有歸藏」嘛。

乙 有龜藏,我爸爸在那兒藏著?挨罵!

甲 山左有一個地方。

乙 什麼?

甲 叫「此四方」。

乙 唔。

甲 那兒住著親哥兒倆。

乙 親哥兒倆姓什麼?叫什麼?

甲 大爺姓人,叫「人之初」。

乙 哦!

甲 二爺姓人,叫「人之倫」。

乙 這是親哥兒倆?親哥兒倆呀怎麼這樣不挨著?

甲 分居,不在一塊兒過。

乙 因為什麼分居?

甲 大爺是個做官的,二爺是個混混。

乙 大爺做什麼官?

甲 「著六官」。

乙 呀!

甲 二爺在前門里頭後門外頭混混。

乙 干嗎在前門後門混?

甲 《三字經》上寫著呢,「南北混」,南邊踏實在南邊混。

乙 北邊踏實呢?

甲 在北邊混。

乙 南北都不踏實呢?

甲 那就上青島忍著去吧。

乙 青島混?

甲 大爺「人之初」的太太娘家雙姓。

乙 姓什麼?

甲 復姓贏秦,「贏秦氏」,二太太娘家復姓有左,「有左氏」。

乙 哦!

甲 大爺跟前的少爺今年六歲,叫「人所同」,二爺跟前的少爺今年十二歲,叫「人所食」,大所、二所親叔伯哥兒倆。

乙 叫你都給對付到一塊兒去啦。

甲 不信你問問去。

乙 我問誰呀?

甲 「人之初」拜了二位把兄弟,大爺姓習叫「習相遠」,沒在北京,是外任的縣知事。

乙 做哪兒的縣知事?

甲 做「終於獻」的知縣。

乙 終於縣屬哪兒管?

甲 屬於戰國。

乙 走一天?

甲 一天到不了,坐火車不通,得坐船,坐「十八傳」,借點兒「日國風」,使上「當諷詠」,架上「日水火」,走了「四百年」,才到了「終於獻」。

乙 四百年才到終於縣?

甲 一去四百年,回來四百年,湊到一塊兒「八百載」。

乙 那怎麼去啊?

甲 南苑有飛機,坐上飛機,四個鍾頭就到了。

乙 南苑有飛機呀?

甲 唔。

乙 《三字經》里沒有飛機。

甲 有哇,「創國基」。

乙 創國基,是飛機?

甲 闖過那一國就過去啦。習相遠上任了沒攜帶家眷。

乙 是啊。

甲 「習相遠」的太太在西河沿住家。

乙 習相遠的太太是誰呀?

甲 「昔孟母」。

乙 昔盂母和習相遠是公母倆?

甲 那是夫妻倆。

乙 好么。

甲 把兄弟二爺姓竇,叫「竇燕山」。

乙 竇燕山也是做官的嗎?

甲 鄉下財主,種地的。

乙 種多少地?

甲 「有義方」,就種一方。

乙 這么個一方啊!

甲 方才我講的你聽明白了沒有?

乙 我聽明白啦!

甲 竇燕山家中很闊呀!

乙 唔。

甲 人財兩旺。

乙 怎麼?

甲 跟前有六個兒子。

乙 這不對。

甲 怎麼不對?

乙 燕山五桂,是五個兒子。

甲 不錯,地根兒是五個兒子。

乙 怎麼你告訴我六個?

甲 後來「長幼序」,又續了一個。

乙 長又續,又續了一個?

甲 你說的那五個的小名兒我都知道。

乙 叫什麼?

甲 都叫揚:大楊、二揚、三揚、四揚、五揚。

乙 《三字經》有這么一句?

甲 「教五子,名俱揚」,小名都叫揚兒。

乙 是啊!

甲 六少爺不叫揚兒。

乙 叫什麼?

甲 叫融兒。

乙 多大啦?

甲 今年才四歲。

乙 《三字經》有這句?

甲 「融四歲」。

乙 哦。

甲 知道「曰仁義,禮智信」,「講道德,說仁義」。

乙 哦。

甲 買個梨呀,他都不吃。

乙 怎麼樣?

甲 有叔叔大爺讓讓,要不怎麼聖人愛他,寫上了「融四歲,能讓梨」,讓大家吃梨。

乙 要是吃香蕉呢?

甲 那就「融四歲,能讓……」他不愛吃香蕉。

乙 不愛吃香蕉?

甲 那年請個教書的師爺,教這哥兒六個念書。

乙 教書的是誰呀?

甲 若先生。

乙 官印?

甲 「若梁灝」。

乙 若梁灝教學?

甲 若先生在東單牌樓裱褙胡同住,門牌九號,家裡頭新近還安了電話啦,電話東局「八十二」。

乙 東局八十二?

甲 「若梁灝,八十二」。這是電話號碼八十二。

乙 梁灝八十二歲中狀元。

甲 哎,那是錯誤,這是正根兒。

乙 不知哪兒是正根兒。

甲 竇燕山把若先生請了來啦,說:「六條小犬,懇求先生,教訓成名,大展雄才。」

乙 唔。

甲 先生說:「不要客氣,跟我念書啊,只要『學且勤』,只要他們『尚勤學』。」

乙 你聽。

甲 「『教不嚴』為『師之情』,『幼不學,老何為』。」

乙 是。

甲 「後天上學,明天約你吃個飯罷。」

乙 吃飯?

甲 若先生說:「不要花錢啦,人多我去,人少我不去。」

乙 好熱鬧。

甲 竇燕山請客。

乙 請誰呀?

甲 「為人子」、「乃曾子」、「夏傳子」、「方讀子」、「身而子」、「子而孫」、「自子孫」、「至玄曾」、「乃九族」、「人之倫」,一大群,全去啦。

乙 也不知道這都是誰跟誰。

甲 前門外頭煤市街吃的飯。

乙 煤市街哪個館子呢?

甲 叫「三易詳」。

乙 三易詳誰開的?

甲 三個掌櫃的開的,因此叫三易詳。

乙 三個掌櫃的都姓什麼叫什麼?

甲 我認識一位姓周,叫周易。

乙 周易,這才倆字,不對呀!

甲 三個掌櫃的不是有他嘛!

乙 是呀!

甲 「有周易」,開「三易詳」。

乙 周易究竟是誰呀?

甲 煤市街餡兒餅周。

乙 餡兒餅周叫「周聚成」。

甲 北邊分號叫三易詳。

乙 由性兒糟改!

甲 大夥兒下了電車,進三易詳,里頭請坐吧。「友與朋」,剛落座,又進來六位做陪的。

乙 哪六位?

甲 宋四爺、梁三爺、彼五爺、至六爺、金二爺、及老爺,進來了這么六位。

乙 宋四爺是誰呀?

甲 「宋齊繼」。

乙 梁三爺是誰呢?

甲 「梁陳承」。

乙 彼五爺呢?

甲 「彼既成」。

乙 及老爺?

甲 「及漢周」,六十多歲,大胖子,有點兒近視眼。

乙 至六爺呢?

甲 「至孝平」。

乙 金二爺是誰呀?

甲 金二爺在東交民巷當過牧師。

乙 《三字經》沒有那麼一個金牧師。

甲 有,「木石金」。

乙 你給反了過兒啦!

甲 不反過來我哪兒找去呀?! (完)

(劉寶瑞版)
甲 這回我給您講一回《三字經》。

乙 哎呀,《三字經》可不好講啊,別看上學頭一本念它,這叫「開蒙小綱鑒」。

甲 因為難講我才講哪嘛。

乙 那好,《三字經》上我有兩句不明白的,就是:「稱五代,皆有由」,您給講一講。

甲 沒法兒講。

乙 怎麼,不能講啊。

甲 不是不能講啊,你念錯了字了。「『什麼』五代皆有由」?

乙 「稱」啊。

甲 「稱」?老秤稱?新秤稱?

乙 啊,怎麼意思你?

甲 那不念稱,南音念吃,北音念抽。「抽五袋,皆有油」,這就有講兒了。

乙 那怎麼講啊?

甲 這是孔子的事情。孔子當初抽旱煙,他有個煙袋,一連著抽五袋呀,桿兒里就有油子了。這就叫「抽五袋,皆有油」。

乙 這么講啊!抽五袋桿兒里就有油子了,要是抽六袋呢?

甲 那火兒大,桿兒就裂了。「抽六袋,皆裂桿兒」呀。

乙 那不會抽四袋嗎?

甲 那不過癮,還得加根兒煙卷兒。後錄《三字經》上不是寫著哪嘛:「抽五袋,皆有油;抽六袋,皆裂桿兒;抽四袋,加煙卷兒。」

乙 這……沒念過。

甲 我這是跟您開玩笑,其實這有什麼好講的。梁、唐、晉、漢、周稱五代,皆都有來由。正講沒意思,你要是喜歡聽啊,我有一部「歪講三字經」,能把它講成一部大笑話:陳國娶媳婦,蔡國聘千金,孔子為媒,這里頭有吃飯作樂、喝酒打牌、看電影。

乙 嗬,這么熱鬧哪。那您就給講一講吧。

甲 我講可是講,您叫我挨著講:「人之初,性本善……」我講不了。

乙 那怎麼講呢?

甲 反正我說一句話,只要過仨字兒,《三字經》上就得有這句。也許前兩篇兒,也許後半本兒,《三字經》上准得有這句。

乙 行,那您講吧。

甲 我說有這么一座山,這座山叫連山。

乙 連山。這才倆字兒啊。

甲 《三字經》上不是寫著嗎:「有連山」么。

乙 這「有連山」在哪兒啊?

甲 就在「此四方」。

乙 「此四方」?

甲 啊,不定東西南北,你慢慢兒找去吧。

乙 我哪兒找去啊?

甲 在山底下住著一家員外,姓人,號叫之初。

乙 噢,「人之初」是個人哪。

甲 這個人高個兒,兩撇兒黑胡兒,愛聽你的相聲著呢。

乙 這……不認得。

甲 那他兄弟你許認得。

乙 誰呀?

甲 「人之倫」。

乙 「人之初」跟「人之倫」是哥兒倆呀?

甲 親哥兒倆呀。

乙 那不對了。「人之初」在頭一篇兒上,「人之倫」在第四篇兒上,親哥兒倆他們為什麼不挨著?

甲 啊,應當挨著?

乙 對呀。

甲 你哥兒幾個呀?

乙 哥兒仨,我有倆哥哥。

甲 你哥哥在哪兒?

乙 在蘭州呢。

甲 你干嗎在這兒呢,你怎麼不去挨著他去?

乙 嗐!

甲 嘿,你別搭碴兒,你聽著我給你講。人之初、人之倫哥兒倆都娶媳婦了,大爺娶妻復姓「贏秦氏」,二爺娶妻也是復姓——「有左氏」,一位跟前一位少爺,大少爺叫「人所同」,二少爺叫「人所食」,大所兒、二所兒親叔伯哥兒倆。

乙 連小名兒您都知道。

甲 「人之初」好交朋友,拜了一盟把兄弟,一共三個人。大盟兄姓習,叫「習相遠」,他是做官的,是個知縣,應名兒知縣,可比知縣大一品。

乙 您別說啦,《三字經》上沒有知縣。

甲 他做的是「終於獻」的知縣。

乙 那怎麼又比知縣大一品呢?

甲 知縣是七品官兒,他做的可是「著六官」,就是六品官。

乙 六品官,怎麼叫「著六官」哪?

甲 命中註定,做六品官。

乙 這都哪兒的事啊。二盟兄是誰啊?

甲 姓竇,「叫竇燕山」。

乙 他也是做官的呀?

甲 不,他是種地的。

乙 種多少地呀?

甲 種一方地。「竇燕山,有義方」嘛。

乙 「有義方」是一方地呀?那也不對呀,地是論頃論畝,論響論田。

甲 你不懂啊。光緒二十六七年上,吉林省開墾,一百二十畝算半方,二百四十畝算一方。

乙 那又不對啦。「竇燕山」是涿州人哪,涿州有竇義墓啊,怎麼會跑吉林去了?

甲 他不是逃反逃過去的嘛。

乙 多咱逃反哪?

甲 直奉交戰,涿州不是在戰線上嘛。

乙 這都多咱的事啊?

甲 「竇燕山」人財兩旺,凈少爺就六個。

乙 這又不對了。都知道燕山五桂,五個兒子嘛。

甲 對呀,先前是「五子者」,後來「長幼序」,年長了又續出一個小的來。

乙 嘿!真問不住他呀!

甲 這五個大孩子的名字我都記得呢,大爺叫「為人子」,二爺叫「方讀子」,三爺叫「夏傳子」,四爺叫「身而子」,老五叫「乃曾子」。五個人的小名兒我還都知道:大揚、二揚、三揚、四揚、五揚。

乙 怎麼知道的呢?

甲 「教五子,名俱揚」嘛。小名兒都叫揚兒。

乙 好嘛,真熱鬧。那小不點兒叫什麼?

甲 小的叫融兒,去年四歲——「融四歲」嘛。嗬,這孩子懂得「曰仁義,禮智信」,「講道德,說仁義」,不論吃什麼東西,按照尊卑長幼,都讓過了他才吃呢。那天正趕上吃梨,讓孔子看見了,就給寫到書上了:「融四歲,能讓梨」。

乙 得,把孔融給弄到竇燕山家去啦。

甲 你暫時別說話了啊!

乙 怎麼了?

甲 你一說話我不好講了。

乙 行行,您接著講。

甲 竇燕山一想:兒子都大了,得讓他們念書啊。請個專館的先生。

乙 請的誰呀?

甲 「若梁灝」。

乙 若梁灝?

甲 趕緊給他家裡打個電話吧。

乙 若梁灝家裡還有電話哪?

甲 新安的。

乙 多少號啊?

甲 八十二。「若梁灝,八十二」嘛。

乙 「若梁灝,八十二」是電話碼兒啊?

甲 你這話說得可又多了啊。

乙 行,您往下講。

甲 把電話打通了一問,若先生不在家,找知縣「習相遠」倆人下棋去了。

乙 那趕緊上那兒請去得了。

甲 哪兒那麼容易?他是「終於獻」的知縣,離咱們這兒遠著的呢。

乙 有多遠哪?

甲 坐馬車得走「四百年」才能到「終於獻」呢。

乙 要是來回兒呢?

甲 那就得「八百載」了。

乙 那哪兒接得來呀!

甲 接來了。

乙 怎麼來的。

甲 坐飛機。

乙 《三字經》上有飛機嗎?

甲 有!「創國基」,「創國」號的飛機。

乙 「創國基」是「創國」號的飛機呀?

甲 你……

乙 嗯,我這話又多了。

甲 把若先生請來了,大家很高興,要給先生接風,請若先生吃飯,家裡吃顯得不恭敬,上飯館吧。

乙 哪個飯館?

甲 「三易詳」。

乙 「三易詳」?

甲 就是仨掌櫃的名字都帶個「易」字,有「曰仁義」、「不知義」,再搭上「周易」。

乙 周易才倆字兒啊。

甲 這買賣有周易一股兒啊,「有周易,三易詳」嘛。你打算給他撤股兒是怎麼著?

乙 嘖,我憑什麼給他撤股兒啊。

甲 還是的,你往下聽得了。這飯館里頭,灶上的大師傅三位:施師傅、紀師傅、王師傅,為湊一句書,叫「詩既亡」(施紀王)。

乙 那麼底下那句「春秋作」呢?

甲 這三位大師傅脾氣大,冬天夏天都得歇工,所以,「詩既亡,春秋作」。

乙 嗬,好大脾氣。

甲 竇燕山一想,上飯館得請幾位陪客呀,請上把兄弟大爺習相遠,帶著他的小姨子。

乙 誰呀?

甲 「習禮儀」。

乙 那就是小姨子兒啊。

甲 又請上「人之初」、「人之倫」,帶上少爺「人所同」、「人所食」,又來了「至四爺」、「彼五爺」、「金二爺」、「及老爺」,帶著少爺「為人子」、「乃曾子」、「方讀子」、「夏傳子」、「身而子」,「子而孫」、「至玄曾」、「乃九族」,全去嘍。

乙 嗬!這個熱鬧喲!

甲 竇燕山說:「這么些個人,趕緊套咱們家裡那輛轎車呀。」

乙 《三字經》上有轎車嗎?

甲 有。這輛車叫「周轍東」。

乙 怎麼叫周轍東呢?

甲 凈在車轍東邊走。

乙 車轍西邊呢?

甲 西邊有汽車,撞散了你賠呀?

乙 我憑什麼賠呀?

甲 還是的。趕緊找車把式套車,一找啊,趕車的告假了。得了,讓看門房的老王趕著吧。

乙 《三字經》上沒老王。

甲 老王叫王綱。

乙 王綱才倆字啊。

甲 王綱不會趕車,他的勁頭兒大,竇燕山恐怕騾子馬驚嘍,讓王綱在後邊墜著點。所以「周轍東,王綱墜」。

乙 哎,「逞干戈」來吧「尚游說(shui)」。

甲 哎,你說得對。

乙 對什麼呀!

甲 甭管對不對,反正你不會。

乙 我說你還有完沒完啊?

甲 大家到了「三易詳」,周易掌櫃的趕緊過來迎接:(學山東口音)「哎,幾位大爺來啦,里邊兒請吧。因為天氣熱,院兒里有天棚,我看咱們院兒里坐吧。」竇燕山一看這個大天棚……

乙 《三字經》上有天棚嗎?

甲 「友與朋」嘛,多少萬人都有餘敷,竇燕山說:「咱們人都來齊了嗎?」為人子說:「人大爺他們哥兒倆還沒來呢。」竇燕山說:「等會兒再擺座,湊兩桌咱們來打牌玩兒吧。」

乙 真有打牌嗎?

甲 這還有假的嗎?

乙 打牌都有誰呀?

甲 有「至四爺」、「彼五爺」、「金二爺」、「及老爺」。

乙 您等會兒吧。打剛才我就聽您說這四位,究竟是誰呀?《三字經》上有嗎?

甲 有。至四爺叫「至孝平」,細高挑兒,腦袋有點兒歇了頂了。

乙 那麼彼五爺呢?

甲 「彼既老」、「彼既仕」的親兄弟。「彼雖幼」的三哥,叫「彼既成」。小矮個子,白胖子。

乙 「及老爺」呢?

甲 及老爺叫「及漢周」,淺白麻子,近視眼……

乙 行了,您就甭說這模樣兒了,一個我也沒見過。那麼這金二爺呢?

甲 金二爺呀……官稱兒「金二爺」。

乙 不行,《三字經》上沒有這句金二爺。

甲 這人你認得,愛穿西服,上哪兒去總夾著個大皮包,留著背頭。長臉膛兒,尖下額兒,兩只小眼睛兒。

乙 我說您別提這模樣兒行不行啊?我問你《三字經》上有這句金二爺嗎?

甲 你別忙啊,我告訴你這人是干嗎的。

乙 干嗎的呀?

甲 在教堂里當牧師。

乙 《三字經》上哪兒有牧師啊?

甲 那不是嘛,有這么兩句:「匏土革,木石金。」

乙 「木石金」不對呀,應該是「金木石」啊。

甲 英文,姓擱在底下——密斯特金。

乙 英文也上來啦!

甲 他在教堂里當牧師嘛。結果打了四圈牌。

乙 勝敗如何?

甲 「至四爺」輸了。

乙 怎麼單他輸了呢?

甲 書上?font color="#006699">甲⒍

『貳』 馬小倩的《三字經》 歌詞

歌名:三字經
演唱:馬小倩
作曲:馬小倩
專輯:《愛的秘笈》
發行時間:2004-07-23
歌詞:
人之初 性本善
性相近 習相遠
苟不教 性乃遷
教之道 貴以專
貴以專

養不教 父之過
教不嚴 師之惰
玉不琢 不成器
人不學 不知義
不知義

曰春夏 曰秋冬
此四時 運不窮
曰南北 曰西東
此四方 應乎中
應乎中

曰國風 曰雅頌
號四詩 當諷詠
勤有功 戲無益
戒之哉 宜勉力
宜勉力
勤有功 宜勉力
宜勉力

馬小倩簡介:
中文名:馬小倩
外文名:cherry
別名:拇指姑娘
國籍:中國
星座:處女座
身高:160cm
出生地:浙江
職業:演員/模特/主持人
畢業院校:上海音樂學院
代表作品:《女人香》、《花樣的年華》、《享受陽光》、《愛的密笈》

『叄』 三字經全文譯文

全文譯文:

人出生之初,稟性本身都是善良的,天性也都相差不多,只是後天所處的環境不同和所受教育不同,彼此的習性才形成了巨大的差別。如果從小不好好教育,善良的本性就會變壞。為了使人不變壞,最重要的方法就是要專心一致地去教育孩子。

讀歷史的人應該更進一步地去翻閱歷史資料,了解古往今來事情的前因後果,就好像是自己親眼所見一樣。讀書學習,要有恆心,要一邊讀,一邊用心去思考。只有早早晚晚都把心思用到學習上,才能真正學好。

從前,孔子是個十分好學的人,當時魯國有一位神童名叫項橐,孔子就曾向他學習。像孔子這樣的聖賢,尚不忘勤學。西漢時路溫舒把文字抄在蒲草上閱讀。公孫弘將春秋刻在竹子削成的竹片上。兩人都很窮,買不起書,但還不忘勤奮學習。

漢朝的朱買臣,以砍柴維持生活,每天邊擔柴邊讀書。隋朝李密放牛把書掛在牛角上,有時間就讀。他們在艱苦的環境里仍堅持讀書。唐宋八大家之一的蘇洵,號老泉,小時候不想念書,到了二十七歲的時候,才開始下決心努力學習,後來成了大學問家。

像蘇老泉上了年紀,才後悔當初沒好好讀書,而我們年紀輕輕,更應該把握大好時光,發奮讀書,才不至於將來後悔。宋朝有個梁灝,在八十二歲時才考中狀元,在金殿上對皇帝提出的問題對答如流,所有參加考試的人都不如他。

梁灝這么大年紀,尚能獲得成功,不能不使大家感到驚異,欽佩他的好學不倦。而我們應該趁著年輕的時候,立定志向,努力用功就一定前途無量。北齊有個叫祖瑩的人,八歲就能吟詩,後來當了秘書監著作郎。另外唐朝有個叫李泌的人,七歲時就能以下棋為題而作出詩賦。

他們兩個人的聰明和才智,在當時很受人們的贊賞和稱奇,我們正值求學的開始,應該效法他們,努力用功讀書。

有的人遺留給子孫後代的是金銀錢財,但應該教孩子精於讀書學習,長大後做個有所作為的人。反復講了許多道理,只是告訴孩子們,凡是勤奮上進的人,都會有好的收獲,而只顧貪玩,浪費了大好時光是一定要後悔的。

原文:

人之初,性本善;性相近,習相遠。

苟不教,性乃遷;教之道,貴以專。

讀史者,考實錄;通古今,若親目。

口而誦,心而惟;朝於斯,夕於斯。

昔仲尼,師項橐;古聖賢,尚勤學。

趙中令,讀魯論;彼既仕,學且勤。

披蒲編,削竹簡;彼無書,且知勉。

頭懸梁,錐刺股;彼不教,自勤苦。

如囊螢,如映雪;家雖貧,學不輟。

如負薪,如掛角;身雖勞,猶苦卓。

蘇老泉,二十七,始發憤,讀書籍。

彼既老,猶悔遲;爾小生,宜早思。

若梁灝,八十二,對大廷,魁多士。

彼既成,眾稱異;爾小生,宜立志。

瑩八歲,能詠詩;泌七歲,能賦碁。

彼穎悟,人稱奇;爾幼學,當效之。

人遺子,金滿籯;我教子,惟一經。

勤有功,戲無益;戒之哉,宜勉力。

出處:出自宋代王應麟的《三字經》。

(3)馬會原創三字經擴展閱讀:

創作背景:

關於《三字經》的成書年代和作者歷代說法不一,大多數後代學者傾向的觀點意見是「宋儒王伯厚先生作《三字經》,以課家塾」,即王應麟為了更好的教育本族子弟讀書,於是編寫了融會經史子集的三字歌訣。

王應麟是南宋人,《三字經》原著中的歷史部分只截至到宋朝為止。隨著歷史的發展,為了體現時代變遷,各朝代都有人對《三字經》不斷地加以補充,清道光年間賀興思增補的關於元、明、清三代的歷史,共計二十四句話。

《三字經》內容的排列順序極有章法,體現了作者的教育思想。作者認為教育兒童要重在禮儀孝悌,端正孩子們的思想,知識的傳授則在其次,即「首孝悌,次見聞」。

訓導兒童要先從小學入手,即先識字,然後讀經、子兩類的典籍。經部子部書讀過後,再學習史書,書中說:「經子通,讀諸史」。《三字經》最後強調學習的態度和目的。可以說,《三字經》既是一部兒童識字課本,同時也是作者論述啟蒙教育的著。

『肆』 三字經我看到幾種版本不知哪種是正確的,或者說哪種是正宗的

《三字經》大體要分為傳統版和新版兩大類。傳統版比較廣泛,也可以說比較正宗。

傳統《三字經》最初由宋代王應麟所做,所以最初的本子「史」的部分到宋代結束,因此就是「十七史,全在茲」。

由於「三百千」後來成為歷朝歷代重要的蒙學讀物,因此每一代就在王應麟《三字經》的基礎上,在史的部分再加上此後朝代的內容,這樣宋之後的史的部分各版本就有了一些出入,但還是大同小異,於是把它們統稱為傳統《三字經》。

(4)馬會原創三字經擴展閱讀

關於作者

原典作者

1、關於《三字經》的成書年代和作者歷代說法不一,但是大多數學者的意見傾向於「宋儒王伯厚先生作《三字經》,以課家塾」。王應麟晚年教育本族子弟讀書的時候,編寫了一本融會經史子集的三字歌訣,據傳就是《三字經》。

2、一說是宋代人區適子。明末清初屈大均在「廣東新語」卷十一中記載:「童蒙所誦三字經乃宋末區適子所撰。適子,順德登洲人,字正叔,入元抗節不仕」,認為廣東順德人區適子才是《三字經》的真正作者。

3、一說是明代人黎貞。清代邵晉涵詩:「讀得貞黎三字訓」,自註:「《三字經》,南海黎貞撰。」即以為明代黎貞撰。

4、中國寧波大學文學院教授張如安在《北京大學學報》2009年第二期上發表了《歷史上最早記載〈三字經〉的文獻——〈三字經〉成書於南宋中期新說》一文,判斷《三字經》應成書於南宋紹熙(1190年-1194年)至嘉定(1208年-1224年)年間,其時代要早於王應麟(1223年-1296年)和區適子。

5、而寧波是目前已知的《三字經》最早流傳的地區。王應麟(1223—1296),南宋官員、學者。字伯厚,號深寧居士,又號厚齋。慶元府鄞縣(今浙江鄞縣)人。理宗淳祐元年進士,寶祐四年復中博學宏詞科。

6、歷官太常寺主簿、通判台州,召為秘節監、權中書舍人,知徽州、禮部尚書兼給事中等職。其為人正直敢言,屢次冒犯權臣丁大全、賈似道而遭罷斥,後辭官回鄉,專意著述二十年。

7、為學宗朱熹,涉獵經史百家、天文地理,熟悉掌故制度,長於考證。一生著述頗富,計有二十餘種、六百多卷,相傳《三字經》為其所著。

『伍』 三字經原文

原文:

人之初,性本善;性相近,習相遠。

苟不教,性乃遷;教之道,貴以專。

昔孟母,擇鄰處;子不學,斷機杼。

竇燕山,有義方;教五子,名俱揚。

凡訓蒙,須講究;詳訓詁,明句讀。

為學者,必有初;小學終,至四書。

論語者,二十篇;群弟子,記善言。

孟子者,七篇止;講道德,說仁義。

作中庸,子思筆;中不偏,庸不易。

作大學,乃曾子;自脩齊,至賓士。

唐高祖,起義師;除隋亂,創國基。

二十傳,三百載;梁滅之,國乃改。

梁唐晉,及漢周;稱五代,皆有由。

炎宋興,受周禪;十八傳,南北混。

白話譯文:

人出生之初,稟性本身都是善良的,天性也都相差不多,只是後天所處的環境不同和所受教育不同,彼此的習性才形成了巨大的差別。如果從小不好好教育,善良的本性就會變壞。為了使人不變壞,最重要的方法就是要專心一致地去教育孩子。

戰國時,孟子的母親曾三次搬家,是為了使孟子有個好的學習環境。一次孟子逃學,孟母就折斷了織布的機杼來教育孟子。五代時,燕山人竇禹鈞教育兒子很有方法,他教育的五個兒子都很有成就,同時科舉成名。

凡是教導剛入學的兒童的老師,必須把每個字都講清楚,每句話都要解釋明白,並且使學童讀書時懂得斷句。作為一個學者,求學的初期打好基礎,把小學知識學透了,才可以讀「四書」。《論語》這本書共有二十篇。

是孔子的弟子們,以及弟子的弟子們,記載有關孔子言論的一部書。作《中庸》這本書的是孔伋,「中」是不偏的意思,「庸」是不變的意思。《孟子》這本書是孟軻所作,共分七篇。內容也是有關品行修養、發揚道德仁義等優良德行的言論。

作《大學》這本書的是曾參,他提出了「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的主張。唐高祖李淵起兵反隋,最後隋朝滅亡,他戰勝了各路的反隋義軍,取得了天下,建立起唐朝。唐朝的統治近三百年,總共傳了二十位皇帝。到唐昭宣帝被朱全忠篡位,建立了梁朝,唐朝從此滅亡。

為和南北朝時期的梁相區別,歷史上稱為後梁。後梁、後唐、後晉、後漢和後周五個朝代的更替時期,歷史上稱作五代,這五個朝代的更替都有著一定的原因。趙匡胤接受了後周「禪讓」的帝位,建立宋朝。宋朝相傳了十八個皇帝之後,北方的少數民族南下侵擾,結果又成了南北混戰的局面。

出處:出自宋代王應麟的《三字經》。

(5)馬會原創三字經擴展閱讀:

創作背景:

關於《三字經》的成書年代和作者歷代說法不一,大多數後代學者傾向的觀點意見是「宋儒王伯厚先生作《三字經》,以課家塾」,即王應麟為了更好的教育本族子弟讀書,於是編寫了融會經史子集的三字歌訣。

王應麟是南宋人,《三字經》原著中的歷史部分只截至到宋朝為止。隨著歷史的發展,為了體現時代變遷,各朝代都有人對《三字經》不斷地加以補充,清道光年間賀興思增補的關於元、明、清三代的歷史,共計二十四句話。

《三字經》內容的排列順序極有章法,體現了作者的教育思想。作者認為教育兒童要重在禮儀孝悌,端正孩子們的思想,知識的傳授則在其次,即「首孝悌,次見聞」。訓導兒童要先從小學入手,即先識字,然後讀經、子兩類的典籍。

《三字經》最後強調學習的態度和目的。可以說,《三字經》既是一部兒童識字課本,同時也是作者論述啟蒙教育的著作,這在閱讀時需加註意。《三字經》用典多,知識性強,是一部在儒家思想指導下編成的讀物,充滿了積極向上的精神。

『陸』 三字經馬牛養後一句是

馬牛羊,雞犬豕;此六畜,人所飼。

『柒』 三字經從第一句到馬牛羊,雞犬豕

《三字經》

人之初 性本善 性相近 習相遠 苟不教 性乃遷
教之道 貴以專 昔孟母 擇鄰處 子不學 斷機杼
竇燕山 有義方 教五子 名俱揚 養不教 父之過
教不嚴 師之惰 子不學 非所宜 幼不學 老何為
玉不琢 不成器 人不學 不知義 為人子 方少時
親師友 習禮儀 香九齡 能溫席 孝於親 所當執
融四歲 能讓梨 弟於長 宜先知 首孝弟 次見聞
知某數 識某文 一而十 十而百 百而千 千而萬
三才者 天地人 三光者 日月星 三綱者 君臣義
父子親 夫婦順 曰春夏 曰秋冬 此四時 運不窮
曰南北 曰西東 此四方 應乎中 曰水火 木金土
此五行 本乎數 曰仁義 禮智信 此五常 不容紊
稻粱菽 麥黍稷 此六穀 人所食 馬牛羊 雞犬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