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原創代寫 » 40原創作
擴展閱讀
中國網路原創新人樂團 2021-03-31 20:26:56
黨政視頻素材 2021-03-31 20:25:44
廈門大學統計學碩士 2021-03-31 20:25:36

40原創作

發布時間: 2021-03-15 17:19:44

A. 40年代的詩歌創作特點

1942年延安文藝座談會以後,為老百姓喜聞樂見的中國作風和中國氣派,成為衡量詩歌的重要標准。新詩發展中的民族形式的討論,對歐化傾向的批判,更肯定了民歌和古曲詩歌對於新詩發展的價值。內容上犟調詩歌與革命斗爭的關系,形式上犟調詩歌與群眾欣賞習慣、鑒賞水平的關系,大體上決定了40年代新詩的主要面貌。

在解放區,作為延安文藝座談會的直接產物,出現了形式是民間和民族的長篇敘事詩的高潮。配合人民解放運動的開展和人民戰爭的進行,解放區詩歌以長歌的形式,記載了人民的受苦、抗爭和勝利的艱難歷程。代表作品有李季的《王貴與李香香》、田間的《趕車傳》(第一部),阮章競的《圈套》,張志民的《死不著》,《王九訴苦》,李冰的《趙巧兒》,以及阮章競的定稿於戰爭年間、出版於新中國誕生以後的《漳河水》。當時致力於通俗詩歌寫作的還有王希堅、賀敬之、戈壁舟、嚴辰等。而在人民解放軍和游擊隊里,「槍桿詩」頗為盛行,集中體現這一成就的是畢革飛的快板詩,它同樣注重內容上的革命性和形式上的大眾化。

在國民黨統治區,詩歌的直接社會功能表現在對於腐朽沒落事物的揭露與抨擊。主要形式也遵從了解放區的風尚,即取民謠、小調的形式,因之有袁水拍的《馬凡陀的山歌》、臧克家的《寶貝兒》等作品出現,但也有一批詩人以自由體新詩作為基本形式。他們分屬於「七月」與「九葉」兩個詩人群。前者團結在胡風主編的《七月》、《希望》、《七月詩叢》周圍,主要成員有綠原、阿壠、曾卓、魯藜、孫鈿、冀、彭燕郊、杜谷、牛漢、魯煤、化鐵、羅洛、徐放、方然、蘆甸、鄭思、鍾瑄、胡徵、朱健、朱谷懷等。他們大多受到艾青的影響,肯定詩的戰斗作用,並將詩所體現的美學上的斗爭和人所意識到的社會責任統一起來,用樸素、自然、明朗、真誠且有獨立個性的聲音為人民的今天和明天歌唱。代表作品近年選編成20人集《白色花》出版。後者以《中國新詩》、《詩創造》、《森林詩叢》為中心,代表詩人是辛笛、穆旦、鄭敏、杜運燮、陳敬容、杭約赫(曹辛之)、唐祈、唐湜、袁可嘉。他們從戰爭動亂中感知人民的希求,重視詩人自身對社會現象的體驗,注重詩藝的磋磨與意象的新穎,追求形像的流動性和雕塑的立體感。他們不同程度地熟悉外國現代詩歌並受到陶冶,由於注意熔哲理詩的思辯、社會詩的技巧、抒情詩的魅力於一爐的藝術效果,故與當日詩風相比,偏於蘊藉深沉。代表作集中於近年編成的《九葉集》。

40年代後半葉是災難深重的歲月,也是黑暗將要退卻、黎明為期不遠的歲月。無論是解放區的詩人為明朗的白晝而高歌,還是國民黨統治區的詩人為凄冷的長夜而低吟,新詩的主調都是對祖國黎明的呼喚,象一隻在暴風雨中搏擊奮飛的英雄之鳥。

B. 寫作40字

難忘的一件事
生活中,每天都有許多的人和事物在我們的周圍發生.內容千奇百怪,但生活中更多事情的中心是「愛」
有時候,一句溫暖的話語,一杯熱騰騰的白開水,一個厚大的擁抱,幾句嚴厲的責罵,就如雪中送炭般溫暖我的心房,留下深刻的印象.難忘的一件事作文600字
那是一個寒冷的冬天,凜冽的風刺骨,飄著小雪,天色暗沉沉的,街上的人並不多,只看見來來往往的車輛飛速行駛.我們來到地下通道,看見一位年過半百的老奶奶和一個七八歲的小女孩站在路口,她們並不想乞丐,她們沒有要飯的碗,也沒有寫出自己的慘痛身世.只是靜靜的站在那兒,我站在旁邊看著她們,過了許久,一聲咳嗽聲打破了原始的寂靜.小女孩走上前,對我說:姐姐,你能不能借一些錢給我,本以為我看錯了人,她們也是那種乞丐,但小女孩子對我說:姐姐,你就站在這兒,千萬別走,我會還你錢的,我的心被這句話震驚了,我的判斷錯了,她不是那樣的人,一會兒,她走了過來,把錢還給了我,我問她:你是怎麼拿到錢的,她沒有說話拉著我的手來到一個廣場,看到那位老奶奶到處問人需不需要擦鞋,小女孩也走了過去,跟著一起叫著.
就在這時,有一股力量將我推向她們那邊,但我的心中覺得沒面子,最後,那股力量戰勝了我的虛榮心.我也跑著過去,跟著一起喊著,就這樣三個人在寒冷的冬天站在小雪中幹了一下午,雖然手早已凍得通紅,可是心中卻很暖和.看著手中一大把的硬幣,老奶奶和小女孩很開心,我也站在身邊笑著.她們將硬幣放在口袋中,這時,我將硬幣給了老奶奶,老奶奶很驚訝,對我說:這錢是你的呀,給我這個老婆子幹嘛.我說:這錢應該是您的,是您教我怎樣擦鞋子,讓我懂得了賺錢是有多麼辛苦,所以這錢應該給您.老奶奶最後收下了我的錢,看著一老一少牽著手在人群中慢慢消失,我不經笑了笑.
那天,我終生難忘,突然,對自己有點敬畏,對自己很滿意,不知不覺自己做了一件熱心事,幫助別人,快樂自己.

C. 巴金40年代小說創作風格的改變

四十年代以後,隨著生活視野的開闊和思想的發展,巴金對現實生活的認識日益深化,他的創作面貌發生了比較明顯的變化。巴金的作品與過去相比,既保持著原有的基本精神和風格特色,又有了新的探索和新的表現。這主要反映在英雄主義色彩逐漸黯淡,反抗的激情和對未來社會的嚮往逐漸收斂,愛國主義和人道主義精神愈益發揚,對舊社會、舊制度的揭露愈益深沉含蓄。在藝術表現上,深沉而壓抑的控訴,取代了反抗斗爭的吶喊,對於生活現象本身飽含情愫的客觀描述,取代了作家主觀激情的直接傾瀉。所有這些,不僅使巴金四十年代作品更富於現實主義特色,也使他和時代的、文學的主潮一致的思想探索和藝術探索,達到了新的境界。1947年以後,巴金經歷了自走上文學道路以來從未有過的沉默時期。1949年5月27日,巴金以興奮的心情迎來了上海的全部解放。7月,他應邀北上,出席中華全國文學藝術工作者代表大會。在這次會議上,巴金當選為中華全國文學藝術界聯合會全國委員會委員,中華全國文學工作者協會常務委員。這年9月,他參加了中國人民政治協商會議第一屆全體會議。

D. 40年代鄉土小說的代表作家作品特點

40年代鄉土小說的代表作家是沙汀和艾蕪。

沙汀的作品主要有《淘金記》、《在其香居茶館里》。

這一時期沙汀小說的風格特點是:

以小見大,通過描寫宗法制度最為根深蒂固的四川鄉場,深刻揭露了國統區昏聵的現狀。筆法冷峻,朴實,文風極為嚴謹,嚴格遵循現實主義的創作手法,描述中透露出無情的諷刺。

在沙汀的筆下,反映宗法的根深蒂固,底層小官吏、地方鄉紳的互相傾軋算計,刻畫鄉土小有產者的迂腐,是他最擅長的內容。

艾蕪的作品有《一個女人的悲劇》、《石青嫂子》、《豐饒的原野》。

這一時期艾蕪小說的風格特點是:

走出了30年代浪漫色彩的貧瘠闐緬地區,筆觸轉向四川鄉場,反映了國統區農村勞動人民的深重苦難以及他們的掙扎和反抗,作品尤其關注女性的命運,凸現女性面對壓迫的抗爭。

在40年代艾蕪的作品中,雖然浪漫的色彩逐漸變淡,現實的成分佔據了主導,但是他依然注重環境氛圍的描寫,通過霧、雲、露等自然景觀的刻畫反襯人物的心境與心理變化,這也是他與沙汀的鄉土小說一個主要的區別(沙汀更重視的是語言描寫)。

其實沙汀與艾蕪本是四川同鄉,曾共同以書信形式向魯迅請教文學創作問題,皆成名於30年代,但他們都是在40年代達到創作的巔峰。

值得注意的是,現代作家趙樹理也創作農民題材的小說,而且如《小二黑結婚》、《李有才板話》等代表作也是40年代的作品,但現代文學史教材中一般把他列入「解放區文學」范圍中,另起新章節加以研究,所以我沒把他和他的作品算入「40年代鄉土小說代表作家作品」中。

E. 請問哪位能幫我找下這方面的資料:分析40年代國統區文學創作的基本內容

樓上的粘貼是也稍看下,一股腦都拿來了,說國統區的就一段呢。

國統區的戲劇和小說創作:
(一)、陳白塵的戲劇藝術特色:
抗戰後期和解放戰爭時期,國統區還產生了優秀的諷刺喜劇,陳白塵是這一時期國統區成就和影響最大的劇作家,最有代表性的作品是悲劇《歲寒圖》和喜劇《陞官圖》。陳白塵的喜劇作品的藝術風格。

1、 在題材和主題上,陳白塵一般不取材家庭生活,而擅長把諷刺的矛頭直指與全中國人民生死攸關的政治問題上,尤以揭露舊中國「官場」的丑態為特色,表現出相當的膽識。比如發表於1936年的《恭喜發財》,嘲諷了當時借抗日救國之名,搜刮民脂而肥私的官僚政客;另外還有抗戰初期寫的兩部諷刺喜劇《魔窟》和《亂世男女》,前者對淪陷區「維持會」漢奸竭盡嬉笑怒罵之能事,後者則集中鞭撻了國統區一夥兒打著「抗戰」旗號,過著醉生夢死生活的「都市沉渣」,透過這群亂世男女的表演,讓人們感受到這種生活的真正成因正是國統區腐敗的政治風氣。而陳白塵的《禁止小便》和《陞官圖》則都以銳利的筆鋒,直截了當地掀開了國統區「官場」的內幕,特別是《陞官圖》在暴露、諷刺官僚政治的深度與廣度上都取得了相當高的成就。

2、 陳白塵的創作個性中具有相當活躍的幽默感,他善於捕捉現實生活中可笑的因素,將題材作特殊的喜劇處理,他的喜劇風格是明朗、尖銳而又濃烈、潑辣。除了將諷刺寓於幽默之中外,陳白塵還常運用滑稽手法加強諷刺的力度和深度,是我們從誇張變形的外觀形式之中,深深感受到那些人物靈魂的「醜陋」。

3、 陳白塵的筆下描繪出了一幅幅鮮明生動的「群醜圖」,這正是他繼承和發揚了中國優秀喜劇的深厚傳統而形成的其又一大特色。

4、 陳白塵善於設置一個個諷刺性的喜劇場景,比如《陞官圖》,首先把人物行動的強烈性(追求陞官發財)和實際結果的虛幻性(好夢不長)作了極可笑的對比;其次,「夢境」的設計,以及劇中時間、地點、人物官職含混不清,為充分使用戲劇必不可少的誇張、變形,甚至荒誕的手法,提供了廣闊的天地。

5、 陳白塵的喜劇語言通俗、精練而又充滿滑稽的誇張,他運用了漫畫式的手法,生活化的台詞中加進一兩句政治用語,使得作品的諷刺喜劇效果十分的強烈。

(二)、張愛玲和錢鍾書
錢鍾書、張愛玲等國統區文學創作可以了解國統區文學創作的概況,錢鍾書、張愛玲等人的創作風格,為國統區文學創作的重要作品,重點在《圍城》、《傳奇》、《流言》、《馬凡陀的山歌》這幾部作品的思想內容和藝術特色,國統區諷刺文學的主要特點。

錢鍾書和他的《圍城》一、錢鍾書的創作及基本風格識記:錢鍾書的創作概況:錢鍾書小說高超的諷刺幽默色彩。二、《圍城》的思想蘊涵與哲學意蘊識記:《圍城》最初連載於上海《文藝復興》1946年第2期至1947年第6期,1947年由上海晨光公司出版單行本。「圍城」的含義。分析:(1)《圍城》的思想意蘊。(2)《圍城》的藝術成就。(3)《圍城》塑造的一群現代新儒的典型意義。

張愛玲的《傳奇》與《流言》一、《傳奇》及張愛玲小說的獨特風格識記:(1)張愛玲的創作概況。(2)《金鎖記》、《傾城之戀》等作品中的人物形象。張愛玲小說傳奇性的故事以及彌漫於其中的夢魘般的氛圍。分析:(1)《金鎖記》的悲劇意蘊與藝術特色。(2)《傾城之戀》的思想蘊涵與藝術特色。二、《流言》及張愛玲散文的藝術價值識記:《自己的文章》、《中國人的宗教》等是張愛玲散文的名篇。張愛玲散文對「私語」訴說模式成功運用。

「七月」派的詩歌和小說識記:(1)「七月」派概況。(2)「七月」派詩歌和小說的代表作家及創作概況。「七月」詩派的共同特點。分析:路翎小說《財主底兒女們》的思想主題與藝術特色。

「九葉」詩派識記:(1)「九葉」詩派概況。(2)穆旦的創作概況。領會:「九葉」詩派共同的審美追求。分析:穆旦詩歌獨特的藝術成就。 《馬凡陀的山歌》等國統區的諷刺文學識記:《馬凡陀的山歌》是詩人袁水拍用筆名馬凡陀發表的一百多首山歌的匯集,是這一時期政治諷刺詩的傑出代表。:《馬凡陀的山歌》在新詩民族化、大眾化方面的新嘗試。

國統區抗日和揭露題材的小說

1、丘東平和他的《第七連》
2、張天翼和他的《華威先生》
3、沙汀和他的《在其香居茶館里》
4、 錢鍾書和他的《圍城》
5、黃谷柳和他的《蝦球傳》
6、趙樹理——中國農村題材的優秀小說家

張天翼的諷刺小說《華威先生》的諷刺藝術。
抗戰前期的小說創作,經歷了一個由冷落到繁榮的過程。無論從題材、主題、人物形象塑造、表現手法等方面都有新的開拓和發展。其中,表現抗日和暴露國統區黑暗現實是最主要的兩大題材和主題。
在諷刺暴露文學創作中,張天翼在當時可謂是一名先鋒。魯迅對日本友人增田涉說:「中國作家若只翻譯我一個人的作品就比較寂寞了」,他推薦了郁達夫和張天翼。張天翼的小說基本上屬於諷刺小說,曾被譽為是中國30年代文壇上最大的笑匠,他和老舍是現代諷刺小說的雙璧。

1、張天翼的創作內容:
張天翼的創作題材廣泛,幾乎接觸到中下層社會的各個方面,抗戰爆發前,張天翼作品的內容包括以下幾個方面:
①突出地表現在對各類小市民、小資產階級知識分子灰色生活的描繪,塑造眾多這類平庸可笑的形象,是他對中國文學的貢獻。比如《稀鬆的戀愛故事》,寫了青年羅繆與朱列的戀愛過程。他們的戀愛就是逛公園、看電影。張天翼筆下的這種小資產階級知識分子的戀愛過程不是那種甜蜜的愛情生活,而是酸溜溜、庸庸碌碌的低級趣味。當時的讀者已經厭倦了那種小資產階級戀愛的情調和趣味,張天翼的這個寫法自然贏得了較高的評價。
還有他對中流社會中的人物的靈魂所作的生動的刻畫,如《皮帶》中的鄧炳先生,為了陞官出盡了洋相;《貝鬍子》里的貝鬍子罵借他的錢未還便死去的人是故意作圈套,騙了他的錢去閻王那裡躲債,當動員為抗戰捐款時,他迫於形勢費了很大勁捐了一毛錢,還想為此登報。作者活畫出了這類人物的靈魂。而表現小資產階級知識分子這類題材的作品中,最傑出的是《包氏父子》,既有對小市民心理的深刻剖析和諷刺,又有對資產階級教育思想的揭露和批判。
②在農村題材的小說中,他著重反映了農民與地主之間的矛盾,更重要的是他在反映這種階級關系的同時還描寫了地主內部的斗爭,揭示了現實生活的多樣性,如《萬仞約》、《清明時節》等作品,而像《菩薩的威力》、《兒女們》等作品,則反映出農民的反抗和暴動。這類作品從另一個側面寄託了作者的理想。
③從五四到30年代,尤其是葉聖陶的《稻草人》出版後近10年來,中國的兒童文學創作幾乎是空白。兒童讀物一般是從外國譯來的童話或中國古代文學中的作品。張天翼填補了這片空白。他的《大林和小林》、《禿禿大王》、《蜜蜂》、《金鴨帝國》等童話想像豐富,故事生動,符合兒童的心理,又富於教育意義。

2、《華威先生》的諷刺藝術:
抗戰前期,張天翼的作品並不很多,但《速寫三篇》(《華威先生》、《新生》、《譚九先生的工作》)卻是很有影響的。《華威先生》是張天翼在抗戰前期的代表作。
《華威先生》發表於1938年,當時的一般作家因為抗日民族統一戰線的形成而沉浸在異常樂觀的氣氛里,很少注意到阻礙抗戰的暗流;張天翼的《華威先生》則不同於那種盲目樂觀的作品,他揭破了潛伏在抗戰中的逆流,提醒人們的警覺,因而這篇作品在當時產生了很大的影響。《華威先生》表明了作者對抗戰的清醒認識。
華威先生這個形象的意義在於通過人物性格透視了當時社會環境,從而揭示了國民黨包而不辦,名為抗日,實則限制人民,防範人民的本質,華威這個人物形象可以說是國民黨上層分子在抗日初期的一個縮影。
《華威先生》標志著作者藝術上的更趨成熟。
辛辣的諷刺是《華威先生》最顯著的藝術特徵。有兩點:①真實與誇張的統一。諷刺的生命來自於真實。華威先生的形象是真實的,國統區存在著許多這樣的官僚,作者對華威先生的描寫是真實的,同時又是誇張的。通俗地說,這個形象是放大了的,放大是真實與誇張的統一,是諷刺文學的一個重要特點。合理的誇張能更充分暴露事物的本質;②對比手法的運用。用這種方法,作者無需去發議論,只用事實來說話,一經對比,矛盾便暴露出來了,諷刺效果即顯示出來,這就使作品有內在的諷刺力量,而非外在的油滑之筆。在作品中,作者通過對華威先生參加三個不同的會議的
三種不同態度的對比,活畫出華威的性格。
張天翼小說的語言特色:准確、詼諧,比較規范,採集了不同職業、階層、地域的口語,具有廣泛性。他的作品中很少運用方言,語言干凈利落。

國統區文學創作思潮這段時期走過的路程:
1、抗戰初期(1937年7月—1938年10月)
①「文協」的成立: 1938年3月27日,中華全國文藝界抗敵協會在武漢成立,標志著30年代無產階級革命文學、自由主義文學等幾種文學運動的匯流,組成了文學界的抗日民主統一戰線,是現代文學史上第一次,也是唯一的一次包括國共兩黨作家在內的大聯合。「文協」提出「文章下鄉,文章入伍」的口號。
② 這一時期的文學從文體上看:首先,戰前並不發達的報告文學和通訊此時成了最熱門的題材;其次,詩歌朝廣場藝術方向發展,追求通俗、鮮明、昂揚,出現了牆頭詩、傳單詩、槍桿詩等便於宣傳和鼓動的形式;第三,各種大眾化的小型輕便的文藝形式在文壇上唱了主角。
③從主題上看,此時期的文學以宣揚「英雄主義」,宣傳抗日救亡為核心,表現民族解放戰爭中新人的誕生,新的民族性格的孕育與形成,色彩單純而鮮明。
2、 抗戰中期(1938年10月——1944年9月)
抗日進入了相持階段,特別是1941年皖南事變的發生,國內局勢發生逆轉。初期受速戰論鼓動的昂揚激奮的社會心理,已經慢慢沉靜下來,人們開始正視戰爭的殘酷性和取得勝利的艱巨性,正視由於戰爭而沉渣泛起的各種封建文化的積垢及現實中的腐敗現象。
①在主題上,該時期的文學顯著地增加了對現實的批判和對歷史的反思,作家在苦悶和抑鬱中開始更加深刻的思索,重新認識我們的民族,重新認識自己,為民族的振興尋找新的出路,從而使得此時期的文學向多思維、全方位的觀察轉變,愛國主義的主題也得到了擴展和深入,創作題材向縱深的立體的方向開掘;
②此時期的文學體裁以長篇小說、多幕劇、長篇敘事詩與抒情詩為主。
③此時期的文學格調是凝重、深沉的。
3、 抗戰後期及解放戰爭時期(1944年9月—1949年9月)
由於1944年中國共產黨提出了「廢止一黨專政、成立民主聯合政府」的議案,由此在國民統治區掀起了民主運動的熱潮。文學又一次獲得了活力。
①此時期的文學主題集中於兩個領域:對黑暗的詛咒對腐朽的現實政治的否定,以及知識分子在新時代到來之前的自我內省與歷史總結;
②此階段,各種文學體裁都充滿了活力;
③各種作品都籠罩著時代大轉折時期所特有的緊張、憤激、嘲謔和痛苦,希望、期待、焦躁與不安,從而呈現出繁復的音響。不過,諷刺乃是此時期文學最鮮明的主色調。相比之下,國統區文學的基調是沉鬱凝重,間雜有戲劇性的批判色彩;而解放區創作的基調則是明朗、素樸的。

七月詩派:因胡風主編的《七月》而得名,以艾青、田間為首,其他有綠原、亦門、曾卓等, 主要刊物《七月》《希望》,以抗戰現實為內容,以自由體為主要形式。形成貫串抗戰和解放戰爭時期的國統區最重要的現實主義詩歌流派。

九葉詩派:是40年代國統區出現的一個具有現代主義傾向的詩歌流派。主要成員有辛笛、陳敬容、杜運燮、杭約赫等。主要刊物有《詩創造》《中國新詩》。他們既忠於時代和斗爭現實,又忠於藝術創造。吸收了西方象徵詩派、現代詩派的表現藝術和手法。

收集了一些全部是40年代國統區文學創作的基本內容,可能比較細化,你看看是否用的上。以上,希望對你有所幫助。

F. 郭沫若20世紀40年代歷史劇的創作原則是什麼

40年代,抗日民族解放戰爭的現實突出了新文學運動與普通工農兵群眾生活仍然存在著距離的矛盾,更為迫切地提出了文學民族化與群眾化的歷史要求。毛澤東在理論上首先明確提出必須「把國際主義的內容和民族形式」「緊密地結合起來」,創造「新鮮活潑的,為中國老百姓所喜聞樂見的中國作風和中國氣派」(《中國共產黨在民族解放戰爭中的地位》),並由此展開了關於民族形式問題的討論(見民族形式問題論爭)。1942年延安文藝整風運動(見延安文藝座談會)對「五四」以來現代文學中所存在的某種程度上的生吞活剝馬克思主義和西方文化的文學教條主義與藝術教條主義傾向進行了理論上的批評和研討。在解放區小說、詩歌、戲劇創作中,出現了深入群眾生活,研究群眾(首先是農民)藝術趣味,學習群眾語言,批判繼承民族傳統,特別是民間藝術傳統的文學潮流,出現了一批在內容和形式上都鮮明地民族化、群眾化的作品,也出現了以趙樹理為代表的深深紮根於農民群眾和民族文化傳統之中的人民藝術家。

G. 四十年代社會分析小說代表作家農民作家

40年代鄉土小說的代表作家是沙汀和艾蕪。
沙汀的作品主要有《淘金記》、《在其香居茶館里》。
這一時期沙汀小說的風格特點是:
以小見大,通過描寫宗法制度最為根深蒂固的四川鄉場,深刻揭露了國統區昏聵的現狀。筆法冷峻,朴實,文風極為嚴謹,嚴格遵循現實主義的創作手法,描述中透露出無情的諷刺。
在沙汀的筆下,反映宗法的根深蒂固,底層小官吏、地方鄉紳的互相傾軋算計,刻畫鄉土小有產者的迂腐,是他最擅長的內容。
艾蕪的作品有《一個女人的悲劇》、《石青嫂子》、《豐饒的原野》。
這一時期艾蕪小說的風格特點是:
走出了30年代浪漫色彩的貧瘠闐緬地區,筆觸轉向四川鄉場,反映了國統區農村勞動人民的深重苦難以及他們的掙扎和反抗,作品尤其關注女性的命運,凸現女性面對壓迫的抗爭。
在40年代艾蕪的作品中,雖然浪漫的色彩逐漸變淡,現實的成分佔據了主導,但是他依然注重環境氛圍的描寫,通過霧、雲、露等自然景觀的刻畫反襯人物的心境與心理變化,這也是他與沙汀的鄉土小說一個主要的區別(沙汀更重視的是語言描寫)。
其實沙汀與艾蕪本是四川同鄉,曾共同以書信形式向魯迅請教文學創作問題,皆成名於30年代,但他們都是在40年代達到創作的巔峰。
值得注意的是,現代作家趙樹理也創作農民題材的小說,而且如《小二黑結婚》、《李有才板話》等代表作也是40年代的作品,但現代文學史教材中一般把他列入「解放區文學」范圍中,另起新章節加以研究,所以我沒把他和他的作品算入「40年代鄉土小說代表作家作品」中。

H. 艾青20 30.40 年代創作的比較

應該是不是20 30 40 年代吧 20年代 艾青才10歲。。。

20世紀三四十年代他出版的詩集有《大堰河》《北方》《他死在第二次》《向太陽》《獻給鄉村的詩》《反法西斯》《曠野》《黎明的通知》《雪裡鑽》等,詠嘆民族命運,呈現出憂郁、感傷逐漸轉向悲壯、高昂的詩風。在詩學上受凡爾哈侖等外國現代詩人的影響。
20世紀50年代他直接表現新生活及建設者的詩作,疏離已有的藝術個性,顯得平淡,但保持著原有詩思的格局。取材域外的《維也納》《南美洲旅行》《大西洋》等,寫實與象徵互滲,想像和感受獨到,為當時的出類撥萃之作。
20世紀70年代末復出後,他詩思如涌,《光的贊歌》《古羅馬的大鬥技場》等屬精心構撰的長詩,大量篇什短小精悍,主題接續三四十年代渴求光明、真理的情思線索,並有大幅度延伸,更為深沉、凝重、睿智,注重在具體物象中把握超越物象的意蘊,走向象徵。

I. 40原老師創作的貓耳蘿莉娘在哪看

p站找找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