⑴ 求一首紀念屈原。有關端午節的詩。要原創哦!
《午日觀競渡》
明代:邊貢
共駭群龍水上游,不知原是木蘭舟。
雲旗獵獵翻版青漢,雷鼓嘈權嘈殷碧流。
屈子冤魂終古在,楚鄉遺俗至今留。
江亭暇日堪高會,醉諷離騷不解愁。
譯文:在端午節這天,圍在岸上的人們,驚怕地觀看著群龍在水上嬉戲,不知道原來這是裝飾成龍形的小船,船上彩旗獵獵作響震紀空中翻飛,敲響的鑼鼓喧鬧,清清的水流。從古到今屈原的冤魂不散,楚國的風俗至今仍存。閑暇的日子正適合在江亭喝酒聚會,誦讀《離騷》,哪覺得其中的憂愁。
(1)屈原的原創擴展閱讀:
屈原簡介:屈原(約公元前340—公元前278年),中國戰國時期楚國詩人、政治家。戰國末期楚國歸鄉樂平里(今秭歸縣屈原鄉屈原村)人 ,出生於楚國丹陽秭歸(今湖北宜昌)。羋姓,屈氏,名平,字原;又自雲名正則,字靈均。楚武王熊通之子屈瑕的後代。少年時受過良好的教育,博聞強識,志向遠大。
早年受楚懷王信任,任左徒、三閭大夫,兼管內政外交大事。 提倡「美政」,主張對內舉賢任能,修明法度,對外力主聯齊抗秦。因遭貴族排擠誹謗,被先後流放至漢北和沅湘流域。楚國郢都被秦軍攻破後,自沉於汨羅江,以身殉楚國。
⑵ 歌頌屈原的詩,要原創
你可以改變有的人
⑶ 要一篇寫屈原的八百字作文。原創的,文筆不必太好,看得過去就好。急~
上網找啊,上面的作文很多的
⑷ 屈原的代表作
屈原是個詩人,從他開始,中國才有了以文學著名於世的作家。他創立了「楚辭」這種文體(也就是創立了「詞賦」這一文體),被譽為「衣被詞人,非一代也」。他留下的作品,據《漢書·藝文志》記錄共25篇。雖然有的篇章是否為屈原所作,還有疑議,但可以確定是屈原作品的還是佔多數。如《離騷》,就是屈原最主要的代表作品。
《離騷》
《九章》
《九歌》
《天問》
《哀郢》
《懷沙》
⑸ 求紀念屈原楹聯-副 -定要原創!
原創:
1、
江流不盡留秦恨
弦曲難彈悟楚心
2、
哀郢矢孤忠,三百篇中獨宗變雅開新格;
懷沙沉此地,兩千年後唯有灘聲似舊時。
⑹ 不屬於屈原原創作品的是什麼
2,<天論>
⑺ 屈原創作的文體是《》
楚辭
網上解釋如下:
「楚辭」在古書中也寫作「楚詞」,這個名稱至少有三重含義:一是指歷史上戰國後期(約公元前四世紀)南方楚地(湖北、湖南為主)出現的一種新的詩歌體裁;二是指偉大詩人屈原創建、後來一些作家採用這種體裁創作的詩歌;三是指把屈原、宋玉等人的詩歌選編而成的一部詩歌總集。
為什麼叫「楚辭」呢?簡單地說有兩方面的理解。從作者來看,最初創作這種文體的作家屈原是楚國人(今湖北秭歸縣);從表現形式看,楚辭——尤其是屈、宋的作品,表現了強烈南楚地域性,作品多借楚國的山川風物、草木鳥獸等來敘述個人的感懷,開創了不同於《詩經》的獨特文體。
那麼,為什麼後來仿效屈原的一些作品也被叫做「楚辭」呢?這主要是屈原的代表作《離騷》影響巨大,後人對它的文采非常驚羨,於是都效法屈原所作的這種詩體,由於這種詩體原是楚國地方性的一種文體,所以叫做「楚辭」。
對於「楚辭」的解釋,現代著名作家魯迅先生在《漢文學史綱要》一書中曾這樣說過:
戰國之世,在韻(方言)言則有屈原起於楚。被讒放逐,乃作《離騷》,逸響偉辭,卓絕一世。後人驚其文采,相率仿效,以原楚產,故稱楚辭。
從楚辭這一專用名稱出現的時代來看,它最早的記載是在西漢的漢武帝、漢宣帝時期(司馬遷《史記•酷吏列傳》/班固《漢書•朱買臣傳》),所以說,楚辭雖然產生於戰國時代,但當時並沒有這一名稱。
⑻ 對屈原的評價,要原創,600字!
有關屈原的評價介紹如下:
1、簡介:
屈原(前340年-前278年),戰國時期楚國人,羋姓,屈氏,名平,字原,以字行;又在《離騷》中自雲:「名余曰正則兮,字余曰靈均」。出生於楚國丹陽(今河南西峽或湖北秭歸),是中國最早的浪漫主義詩人,是楚武王熊通之子屈瑕的後代,中國文學史上第一位留下姓名的偉大的愛國詩人。他的出現,標志著中國詩歌進入了一個由集體歌唱到個人獨唱的新時代。
2、評價:
屈原的作品是他堅持「美政」理想,與腐朽的楚國貴族集團進行斗爭的實錄。他的「美政」理想表現在作品中,就是「舉賢而授能兮,循繩墨而不頗」(《離騷》)。所謂「舉賢授能」,就是不分貴賤,把真正有才能的人選拔上來治理國家,反對世卿世祿,限制舊貴族對權位的壟斷。他還以奴隸傅說、屠夫呂望、商販寧戚的歷史事跡為例,說明了不拘身分選拔人才的合理性。所謂「循繩墨而不頗」,就是修明法度,即法不阿貴,限制舊貴族的種種特權。
屈原的「美政」理想反映出了他與楚國腐朽貴族集團及其勢力的尖銳對立,表達了他革除弊政的進步要求,而其最終目的就是要挽救祖國危亡,使楚國走上富強的道路,讓楚國成為最強大的國家。與此相關,屈原的作品還深刻揭露了楚國政治的黑暗、楚國貴族集團的腐朽和楚王的昏庸和大臣們的叛國,表現了他堅持「美政」理想、堅持節操,「雖九死而猶未悔」的斗爭精神;同時也表體了他憂國憂民、愛國愛民、矢志獻身於祖國的決心。
屈原雖遭讒被疏,甚至被流放,但他始終以祖國的興亡、人民的疾苦為念,希望楚王幡然悔悟,奮發圖強,做個中興之主。他明知忠貞耿直會招致禍患,但卻始終「忍而不能舍也」;他明知自己面臨著許許多多的危險,在「楚材晉用」的時代完全可以去別國尋求出路,但他卻始終不肯離開楚國半步。表現了他對祖國的無限忠誠及其「可與日月爭光」的人格與意志。
屈原的作品充滿了積極的浪漫主義精神。其主要表現是他將對理想的熱烈追求融入了藝術的想像和神奇的意境之中。如《離騷》寫他向重華陳辭之後御風而行,他先叩天宮,帝閽閉門不納;他又下求佚女,佚女恰巧不在那裡;他去向宓妃求愛,宓妃卻對他無禮;他欲求簡狄和二姚,又苦於沒有好的媒人去通消息。這種上天入地的幻想與追求反映了屈原在現實中對理想的苦苦探求。此外如《九歌》、《天問》等還採用大量神話和歷史傳說為素材,其想像之大膽、豐富 ,古今罕有。
除此之外,屈原的作品還以一系列比興手法來表情達意。如他以鮮花、香草來比喻品行高潔的君子;以臭物、蕭艾比喻奸佞或變節的小人;以佩帶香草來象徵詩人的品德修養 。這種「香草美人」的比興手法,使現實中的忠奸、美醜、善惡形成鮮明對照,產生了言簡意賅、言有盡而意無窮的藝術效果。
屈原的作品形式上參差錯落、靈活多變;語言上採用了大量楚地方言,極富於鄉土氣息;其方言土語大都經過提煉,辭藻華美,傳神狀貌,極富於表現力。
屈原是中國文學史上第一位偉大的愛國詩人。是浪漫主義詩人的傑出代表。作為一位傑出的政治家和愛國志士,屈原愛祖國愛人民、堅持真理、寧死不屈的精神和他的人格,千百年來感召和哺育著無數中華兒女,尤其是當國家民族處於危難之際,這種精神的感召作用就更加明顯。作為一個偉大的詩人,屈原的出現,不僅標志著中國詩歌進入了一個由集體歌唱到個人獨創的新時代,而且他所開創的新詩體——楚辭,突破了《詩經》的表現形式,極大地豐富了詩歌的表現力,為中國古代的詩歌創作開辟了一片新天地。後人也因此將《楚辭》與《詩經》並稱為「風、騷」 。「風、騷」是中國詩歌史上現實主義和浪漫主義兩大優良傳統的源頭。同時,以屈原為代表的楚辭還影響到漢賦的形成。
在中國歷史上,屈原是一位最受人民景仰和熱愛的詩人。據《續齊諧記》和《隋書·地理志》載,屈原於農歷五月五日投江自盡。中國民間五月五端午節包粽子、賽龍舟的習俗就源於人們對屈原的紀念。1953年,屈原還被列為世界四大文化名人之一,受到世界和平理事會和全世界人民的隆重紀念。何其芳:《詩經》中也有許多優秀動人的作品,然而,像屈原這樣用他的理想、遭遇、痛苦、熱情以至整個生命在他的作品裡打上了異常鮮明的個性烙印的,卻還沒有。郭沫若:歷史劇《屈原》。《屈原》創作於1942年1月。寫屈原一生的悲劇故事,愛國力量與妥協投降派的斗爭。太平洋戰爭爆發後,日寇加緊對中國的侵略,集中主力對抗日根據地進行大規模「掃盪」。蔣介石則加緊反共,大搞分裂,與1941年1月製造了震驚中外的「皖南事變」。同時,在國統區大肆捕殺共產黨人和抗日進步人士。整個國統區成了令人窒息的鐵罐頭。
面對黑暗如漆的現實,全中國進步的人們都感受著憤怒。郭沫若便以歷史劇為投槍,借古喻今,創作了歷史劇《屈原》,有意識地「把時代的憤怒復活在屈原時代里」。並說:「我是有意借屈原的時代來象徵我們的時代。」
屈原是戰國時代偉大的詩人和政治家。崇高的愛國主義思想和忘我的斗爭精神是他的性格特點。他熱愛祖國和人民,衷心地希望楚國能強盛起來,實現統一中國的大業。 「然其主昏庸,竟至齎恨滅性(性命)。」(見《載敬堂集》) 二千三百多年後的詩人陳志歲,對此無比感嘆,其《屈原》詩曰:「浩氣干霄漢,沉湘忠侫分。才堪佐明主,無計事昏君。」
屈原是偉大的愛國主義的形象。他是人民的理想,是光明和正義的化身,是中華民族的靈魂。他高尚的政治情操和理想,不屈不撓的斗爭意志,壯懷激烈的氣節和風骨,融注著我們民族偉大而悠久的歷史精神,顯示了民族的無窮力量,也展示了作者強烈的愛憎和戰斗的革命風格
⑼ 創作一首關於屈原的古詩,要自創的。急急急!明天就要!
你好!
世人沉醉皆不知
大夫獨醒亦遲遲
汨羅江水涼徹骨
又到端午投粽時
先寫一首,如有意見歡迎提出
如果對你有幫助,望採納。
⑽ 要一首或一首以上的關於屈原的原創傳統詩詞。
帝高陽之苗裔兮,朕抄皇考曰伯庸;
攝提貞於孟陬兮,惟庚寅吾以降;
皇覽揆余於初度兮,肇錫余以嘉名;
名余曰正則兮,字余曰靈均;
紛吾既有此內美兮,又重之以修能;
扈江離與辟芷兮,紉秋蘭以為佩;
汩余若將不及兮,恐年歲之不吾與;
朝搴阰之木蘭兮,夕攬洲之宿莽;
日月忽其不淹兮,春與秋其代序;
惟草木之零落兮,恐美人之遲暮;
不撫壯而棄穢兮,何不改乎此度?
乘騏驥以馳騁兮,來吾導夫先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