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碩士學位 » 龍圖閣直學士與夏竦經略陝西
擴展閱讀
中國網路原創新人樂團 2021-03-31 20:26:56
黨政視頻素材 2021-03-31 20:25:44
廈門大學統計學碩士 2021-03-31 20:25:36

龍圖閣直學士與夏竦經略陝西

發布時間: 2021-03-30 14:40:23

❶ 求范仲淹的《蘇幕遮》帶注釋和范仲淹的資料!

【翻譯】
白雲滿天,黃葉遍地。秋天的景色映進江上的碧波,水波上籠罩著寒煙一片蒼翠。遠山沐浴著夕陽天空連接江水。岸邊的芳草似是無情,又在西斜的太陽之外。
黯然感傷的他鄉之魂,追逐旅居異地的愁思,每天夜裡除非是美夢才能留人入睡。當明月照射高樓時不要獨自依倚。端起酒來洗滌愁腸,可是都化作相思的眼淚.
作者簡介:

范仲淹(989 ~ 1052 ),字希文,北宋著名的政治家和統帥,也是—位卓越的文學家和教育家,生於太宗端拱二年(989年), 卒於皇佑四年(1052 年)吳縣(今屬江蘇)人。他和包拯同朝,為北宋名臣,少年家貧但好學,當秀才時就常以天下為己任,有敢言之名。曾多次上書批評當時的宰相,因而三次被貶。宋仁宗時官至參知政事,相當於副宰相。元昊反,以龍圖閣直學士與夏竦經略陝西,號令嚴明,夏人不敢犯,羌人稱為龍圖老子,夏人稱為小范老子,使西線邊防穩固了相當長時期。1043年(宋仁宗慶歷三年)范仲淹對當時的朝政的弊病極為痛心,提出「十事疏」,主張建立嚴密的仕官制度,注重農桑,整頓武備,推行法制,減輕傜役。宋仁宗採納他的建議,陸續推行,史稱「慶歷新政」。可惜不久因為保守派的反對而不能實現,因而被貶至陜西四路宣撫使,後來在赴潁州途中病死,卒謚文正。慶歷革新運動,成為後來王安石熙豐變法的前奏。范仲淹喜好彈琴,然平日只彈履霜一曲,故時人稱之為范履霜。他工於詩詞散文,所作的文章富政治內容,文辭秀美,氣度豁達。他的《岳陽樓記》一文中的「先天下人之憂而憂,後天下人之樂而樂」兩句,為千古佳句。也是他一生愛國的寫照。朱熹稱他為有史以來天地間第一流人物!千載迄今,各地有關范仲淹的遺跡.始終受到人們的保護和紀念。
《蘇幕遮》的寫作背景
這首《蘇幕遮》詞,是他當時出任陝西四路宣撫使,主持防禦西夏的軍事。在邊關防務前線,當秋寒肅颯之際,將士們不禁思親念鄉,於是有這首借秋景來抒發懷抱的絕唱。該詞上片主要寫景,下片主要抒情

❷ 范仲淹的名言先天下之憂而憂,後天下之樂而樂告訴我們作為中國人要有什麼和什麼

一、范仲淹能提出 「先天下之憂而憂,後天下之樂而樂 」的千古名言的原因有:
1、寫作背景是:宋朝時期,滕子京因遭誣陷被貶到岳州當知府,重新修復了岳陽樓,范仲淹受他的囑托寫一篇《岳陽樓記》:「古代的仁人志士不因外物好壞或自身得失而或喜或悲,總是先天下之憂而憂,後天下之樂而樂。」
2、「先天下之憂而憂,後天下之樂而樂 」是范仲淹一生的寫照。范仲淹拋下家室與韓琦一起鎮守陝西,屢次擊退了西夏、契丹的侵略,保衛了國家的安全。
3、這句話中也同時寄託著范仲淹以天下為己任的政治抱負。
二、賞析名言:
"先天下之憂而憂,後天下之樂而樂"出自宋——范仲淹《岳陽樓記》。
原句為:「其必曰『先天下之憂而憂,後天下之樂而樂』」,其意思就是把國家,民族的利益擺在首位,為祖國的前途、命運擔憂分愁,為天底下的人民幸福出力,表現出作者遠大的政治抱負和偉大的胸襟膽魄。
三、范仲淹簡介:
范仲淹(989—1052年),即太宗端拱二年(989年)——皇祐四年(1052 年)。范仲淹,字希文。死後謚號:文正。和包拯同朝,為北宋名臣,政治家,軍事家,文學家,吳縣(今屬江蘇)人。少年時家貧但好學,當秀才時就常以天下為己任,有敢言之名。曾多次上書批評當時的宰相,因而三次被貶。宋仁宗時官至參知政事,相當於副宰相。元昊反,以龍圖閣直學士與夏竦經略陝西,號令嚴明,夏人不敢犯,羌人稱為龍圖老子,夏人稱為小范老子。幼年喪父,對下層人民的痛苦感受較深。1043年(宋仁宗慶歷三年)范仲淹對當時的朝政的弊病極為痛心,提出「十事疏」,主張建立嚴密的仕官制度,注意農桑,整頓武備,推行法制,減輕傜役。宋仁宗採納他的建議,陸續推行,史稱「慶歷新政」。可惜不久因為保守派的反對而不能實現,因而被貶至陜西四路宣撫使,後來在赴潁州途中病死,卒謚文正,有《範文正公集》傳世。
范仲淹一生的論著很多,詩,詞,散文都很出色,有不少愛國憂民,反映社會現實的好作品。名篇有散文《岳陽樓記》,詞《漁家傲》,詩《江上漁者》等。

❸ 與趙普有類似品行的人物的事例

趙普,字則平,北宋政治家。後梁龍德二年(922)生於幽州薊州(今北京城西南),後唐末年,相繼遷居常州(今河北省正定縣)、洛陽(今河南省洛陽)。
趙普智謀多,讀書少,有「半部《論語》治天下」之說。

相似人物——西漢周勃

事例詳見

http://ke..com/view/16467.htm

❹ 忽然若有所悟~大家看看我說的對嗎~~

LZ好,范仲淹(989—1052年),即太宗端拱二年(989年)——皇佑四年(1052 年)。 范仲淹,字希文。和包拯同朝,為北宋名臣,政治家,文學家,吳縣(今屬江蘇)人,少年時家貧但好學,當秀才時就常以天下為己任,有敢言之名。曾多次上書批評當時的宰相,因而三次被貶。宋仁宗時官至參知政事,相當於副宰相。元昊反,以龍圖閣直學士與夏竦經略陝西,號令嚴明,夏人不敢犯,羌人稱為龍圖老子,夏人稱為小范老子。1043年(宋仁宗慶歷三年)范仲淹對當時的朝政的弊病極為痛心,提出「十事疏」,主張建立嚴密的仕官制度,注意農桑,整頓武備,推行法制,減輕傜役。宋仁宗採納他的建議,陸續推行,史稱「慶歷新政」。可惜不久因為保守派的反對而不能實現,因而被貶至陜西四路宣撫使,後來在赴潁州途中病死,卒謚文正。

范仲淹喜好彈琴,然平日只彈履霜一曲,故時人稱之為范履霜。他工於詩詞散文,所作的文章富政治內容,文辭秀美,氣度豁達。他的《岳陽樓記》一文中的「先天下之憂而憂,後天下之樂而樂」兩句,為千古佳句。也是他一生愛國的寫照。

他不僅是北宋著名的政治家和統帥,也是—位卓越的文學家和教育家。他領導的慶歷革新運動,成為後來王安石「熙豐變法」的前奏;他對某些軍事制度和戰略措施的改善,使西線邊防穩固了相當長時期;經他薦拔的一大批學者,為宋代學術鼎盛奠定了基礎;他倡導的先憂後樂思想和仁人志士節操,是中華文明史上閃灼異彩的精神財富:朱熹稱他為「有史以來天地間第一流人物」!千載迄今,各地有關范仲淹的遺跡始終受到人們的保護和紀念。

【生平】

1、自幼孤貧 勤學苦讀

宋太宗端拱二年(989年)八月初二,范仲淹在徐州降生。他的父親范墉,當時做寧武軍節度掌書記——徐州軍事長官的秘書。范墉先娶陳氏,繼娶謝氏.仲淹是他第三個兒子。范仲淹出生第二年.父親便病逝了。謝氏貧困無依,只好抱著襁褓中的仲淹.改嫁山東淄州長山縣(今山東鄒平縣附近)一戶姓朱的人家。范仲淹也改從其姓,取名朱說,在朱家長大成人。

范仲淹從小讀書就十分刻苦,朱家是長山的富戶,但他為了勵志,常去附近長白山上的醴泉寺寄宿讀書,晨夕之間.便就讀諷誦。他片讀不懈的精神,給僧人留下深刻的印象:那時,他的生活極其艱苦,每天只煮一鍋稠粥,涼了以後劃成四塊,早晚各取兩塊,拌幾根腌菜,調半盂醋汁,吃完繼續讀書。但他對這種清苦生活卻毫不介意,而用全部精力在書中尋找著自己的樂趣。

這樣過了差不多三年,長白山鄉的書籍已漸漸不能滿足他的需要。一個偶然的事件,暴露了范仲淹家世的隱秘。他驚諤地發現,自己原是蘇州范家之子,這些年來,一直靠繼父的關照度日。這件事使范仲淹深受刺激和震動,愧憤交集之下,他決心脫離朱家,自樹門戶,待將來卓然立業,再接母歸養。於是他匆匆收拾了幾樣簡單的衣物,佩上琴劍,不顧朱家和母親的阻攔,流著眼淚,毅然辭別母親,離開長山,徒步求學去了。

真宗大中祥符四年(1011年),二十三歲的范仲淹來到睢陽應天府書院(今河南商丘縣)。應天府書院是宋代著名的四大書院之一,共有校舍一百五十間,藏書敷千卷。更主要的是這里聚集了許多志操才智俱佳的師生。到這樣的學院讀書,既有名師可以請教,又有許多同學互相切磋,還有大量的書籍可供閱覽,況且學院免費就學,更是經濟拮據的范仲淹求之不得的。應天府後來改名南京,應天府書院所以又叫南都學舍。

范仲淹十分珍惜嶄新的學習環境,晝夜不息地攻讀。一次,真宗皇帝路過南京,大家都爭相前趨觀望,范仲淹卻閉門不出,坐涌如舊。一位同學怪他怎肯錯過觀望皇上的良機,他卻回答:「日後再見,也未必晚。」范仲淹的一個同學、南京留守(南京的最高長官)的兒子看他終年吃粥,便送些美食給他。他竟一口不嘗,聽任佳餚發霉。直到人家怪罪起來,他才長揖致謝說:「我已安於過喝粥的生活,一旦享受美餐,日後怕吃不得苦。」 范仲淹艱澀的生活,有點像孔子的賢徒顏回;一碗飯、一瓢水,在陋巷,他人叫苦連天,顏回卻不改其樂.

范仲淹的連歲苦讀,也是從春至夏,經秋歷冬;凌晨舞一通劍,夜半和衣而眠。別人看花賞月,他只在六經中尋樂.偶然興起,也吟詩抒懷; 「白雲無顙帝鄉遙,漢苑誰人奏洞蕭?多難未應歌風鳥,薄才猶可賦鷦鷯.瓢思顏於心還樂,琴遇懂君恨即銷.但使斯文天未喪,澗松何必怨山苗。」 數年之後,范仲淹對儒家經典——諸如《詩經》、《尚書》、《易經》、《三禮》、《樂經》、《春秋》等書主旨,已然堪稱大通:吟詩作文,也慨然以天下為己任。

大中祥符七年(公元1014年),迷信道教的宋真宗率領百官到毫州(今安徽毫縣)去朝拜太清宮。浩浩盪盪的車馬路過南京(今河南商丘,下同),整 個城市轟動了,人們爭先恐後地看皇帝,惟獨有一個學生閉門不出,仍然埋頭讀書。有個要好的同學特地跑來叫他:「快去看,這是個千載難逢的機會,千萬不要錯過!」但這個學生只隨口說了句:「將來再見也不晚」,便頭也不抬地繼續讀他的書了。果然,第二年他就得中進士,見到了皇帝。這位學生就是 日後的北宋偉大的改革思想家范仲淹。

大中祥符七年(1014年)秋和八年(1015年)春,他通過科舉考試,中榜成為進士。在崇政殿參加御試時,他第一次看見年近五旬的真宗皇帝。後來還榮赴了御賜的宴席。二月的汴京(今開封市),春花滿目.進士們坐跨駿馬,在鼓樂聲中遊街:「長白一寒儒,名登二紀余」。他吟著這樣的詩句,想到自己已經二十七歲。比起旁邊的滕宗諒等人,年紀顯得大了許多。

不久,他被任命為廣德軍的司理參軍(廣德軍位置在今安徽廣德縣一帶,司理參軍是掌管訟獄、審理案件的官員,從九品)。接著,又調任為集慶軍節度推官(集慶軍轄境位置在今安徽亳州一帶,節度推官是幕職官,從八品)。他把母親接來贍養,並正式恢復了范姓,改名仲淹,字希文。從此開始了近四十年的政治生涯。

2、為民治堰 熱心執教

天禧五年(1021年),范仲淹被調往泰州海陵西溪鎮(今江蘇省東台縣附近),做鹽倉監官——負責監督淮鹽貯運轉銷.西溪鎮瀕臨黃海之濱,鎮上雖也可偶見牡丹,其荒遠情景畢竟與內地不同。乍聽風浪的呼嘯及野鶴的長唳,范仲淹不免略覺惆悵.而倉官既屬於閑差,他便暫以疏懶飲宴采自我解嘲:「卑犧曾未托椅梧,敢議雄心萬里途!蒙叟自當齊黑白,於牟何必怨江湖……一醉一吟疏懶甚,溪人能信解嘲無?」

然而,他很快發現,這里有許多事情需要去做。當地多年失修的海堤,已經坍圮不堪,不僅鹽場亭灶失去屏障,而且廣闊的農田民宅,也屢受海濤威脅。遇上大海潮汐,甚至水淹泰州城下,成千上萬災民流離失所。官府鹽產與租賦,都蒙受損失。為此,他上書給江淮漕運張綸,痛陳海堤利害,建議在通州、泰州、楚州、海州(今連雲港至長江口北岸)沿海,重修一道堅固的捍海堤堰。對於這項浩大的工程,張綸慨然表示贊同,並奏准朝廷,調范仲淹做興化縣令,全面負責治堰。

天聖二年(1024年)秋,來自四個州的數萬以上民夫,在范仲淹率領下奔赴海濱。但治堰工程開始不久,便遇上夾雪的暴風,接著又是一場大海潮,吞噬了一百多民工。一部分官員,認為這是天意,堤不可成,主張取締原議,徹底停工。事情報到京師,朝臣也躊躇不定。而范仲淹則臨危不懼,堅守護堰之役。

大風卷著浪濤沖到他腿上,兵民們紛紛驚避,官吏也張皇失措,范仲淹卻沒有動,他有意看看身旁的同年好友滕宗諒,宗諒正從容不迫地評論著一段屹立的堤堰。大家發現他兩人泰然自若,情緒也安穩下來。經過范仲淹等人的努力堅持,捍海治堰又全面復工。不久,綿延數百里的悠遠長堤,便凝然橫亘在黃海灘頭。鹽場和農田的生產,從此有了保障。往年受災流亡的數干民戶,又扶老攜幼,返回家園。人們感激范縣令的功績,都把海堰叫做「范公堤」。興化縣不少災民,竟跟著他姓了范。

「有客狂且淳,少小愛功名」,「風塵三十六,未做萬人英」。這是范仲淹三十六歲時寫的詩句。他大約至三十四、五歲才結婚,這年得了一子,並被調回京師,做大理寺丞。從此,他跨入京官的行列。

仁宗天聖四年(1026年),謝氏病故。范仲淹含淚服喪,回南京居住。當時南京留守官晏殊,已風聞仲淹通曉經學,尤長於《易》經。他邀請仲淹協助戚氏主持應天府學的教務。仲淹慨然領命,還把另一位青年朋友富弼,推薦給晏殊。

為了便於工作,范仲淹搬到學校去住。他制定了一套作息時刻表,按時訓導諸生讀書。夜晚,還經常深入宿舍,檢查和責罰那些偷閑嗜睡的人。每當給諸生命題作賦,他必定先作一篇,以掌握試題難度和著筆重點,使諸生迅速提高寫作水平。

應天府書院的學風,很快就煥然一新。四方前來就讀和專意向范仲淹問業的人,絡繹而至。范仲淹熱誠接待這些迢迢而來的學者,不倦地捧書為他們講授。有時,還用自己的微薄俸祿招待他們吃飯,以至自己家中窘迫不堪。一次,有位游學乞討的孫秀才,前采拜謁范公。范仲淹即刻送了他一千文錢。過了一年,孫秀才又來拜謁范公,范仲淹一邊送錢給他,一邊問他為何匆匆奔討,不坐下來靜心讀書。孫秀才悲戚地說,「家有老母,難以贍養;若每天有一百文的固定收入,便足夠使用。」

范仲淹對他說:「聽語氣,你不象乞客。待我幫你在本校找個職事,讓你一月可得三千文,去供養老人;如此這般,你能安心治學不能?」孫秀才大喜拜命,從此,跟著范仲淹攻讀《春秋》。第二年,范仲淹離開南京:孫秀才也辭去職事。

十年之後,朝野上下傳誦著有位德高望重的學者,在泰山廣聚生徒,教授《春秋》,姓孫名復.就連山東著名的徂錸先生石介,也師事於他。這位學者,便是當年那位孫秀才。范仲淹感慨地說:「貧困實在是一種可怕的災難。倘若孫復一直乞討到老,這傑出的人才豈不湮沒沉淪。」

除了孫復之外,范仲淹還聯絡和幫助過許多著名的學者。如胡璦、李覯、張載,石介等。或邀聘他們到自己的管界主持教務,或薦舉他們出任朝廷的學官,或指點他們走上治學之路。從海陵到高郵,從蘇州到分州(今陝西彬縣),范仲淹每到一處,總是首先興學聘師,關心教育.後來做到宰相時,更下令所有的州縣一律辦學.而經他指教和影響過的很多人,往往都各有所成。

3、幾起幾落 百折不撓

天聖六年(1028年),范仲淹服喪結束.經過晏殊的推薦,他榮升秘閣校理——負責皇家圖書典籍的校勘和整理.秘閣設在京師宮城的崇文殿中.秘閣校理之職,實際上屬於皇上的文學侍從。在此,不但可以經常見到皇帝,而且能夠耳聞不少朝廷機密。對一般宋代官僚采說,這乃是難得的騰達捷徑。

范仲淹一旦了解到朝廷的某些內幕,便大膽介入險惡的政治斗爭.他發現仁宗皇帝年巳二十,但朝中各種軍政大事,卻全憑六十歲開外的劉太後一手處置,而且,聽說這年冬至那天,太後要讓仁宗同百官一起,在前殿給她叩頭慶壽,范仲淹認為,家禮與國禮,不能混淆,損害君主尊嚴的事,應予制止,他奏上章疏,批評這一計劃。

范仲淹的奏疏,使晏殊大為恐慌。他匆匆把范仲淹叫去,責備他為何如此輕狂,難道不怕連累舉主嗎?范仲淹素采敬重晏殊,這次卻寸步不讓,沉臉抗言:「我正為受了您的薦舉,才常怕不能盡職,讓您替我難堪,不料今天因正直的議論而獲罪於您。』一席話,說得晏殊無言答對。回到家中,范仲淹又寫信給晏殊,詳細申辯,並索性再上一章,乾脆請劉太後撤簾罷政,將大權交還仁宗。

朝廷對此默不作答,卻降下詔令,貶范仲淹寓京,調趕河中府(今山西省西南部永濟縣一帶)任副長官——通判.秘閣的僚友送他到城外,大家舉酒餞別說; 「范君此行,極為光耀呵!」 三年之後,劉太後死去了。仁宗把范仲掩召回京師,派做專門評議朝事的言官——右司諫.有了言官的身份,他上書言事更無所畏懼了。

明道二年(1033年),京東和江淮一帶大旱,又鬧蝗災,為了安定民心,范仲淹奏請仁宗馬上派人前去救災,仁宗不予理會,他便質問仁宗:「如果宮廷之中半日停食,陛下該當如何?」仁宗驚然慚悟,就讓范仲淹前去販災。他歸來時,還帶回幾把災民充飢的野草,送給了仁宗和後苑宮謄。

這時的宰相呂夷筒,當初是靠討好劉太後起家的。太後一死,他又趕忙說太後的壞話.這種狡詐行徑,一度被仁宗的郭皇後揭穿,宰相職務也被罷免.但夷簡在宮廷中的因緣關系,依然根深蒂固.不久,他便通過內侍閻文應等重登相位,又與閻文應沆瀣一氣,想借仁宗的家務糾紛,而廢掉郭後。墮入楊美人、尚美人情網的年輕皇帝,終於決定降詔廢後,並根據呂夷簡的預謀,明令禁止百官參議此事。

范仲淹懂得,這宮廷家務糾紛背後,掩藏著深刻而復雜的政治角逐。他與負責糾察的御史台官孔道輔等,數人徑趨垂拱殿,求見仁宗面談。他們伏閣吁請多時,無人理睬:司門官又將殿門砰然掩閉。范仲淹等人手執銅環,叩擊金扉,隔門高呼質問:「皇後被廢,為何不聽台諫入言!」看看無濟於事,大家在鋼虎畔議定一策,准備明日早朝之後,將百官統統留下,當眾與呂相辯論。

次日凌晨,妻子李氏牽著范仲淹的衣服,再三勸戒他勿去招惹禍機。他卻頭也不回地出門而去。剛走到待漏院,等候上朝,忽聽降詔傳呼,貶他遠竄江外,去做睦州(今浙江桐廬縣附近)知州。接著,朝中又派人趕到他家,催促著要押他即刻離京。孔道輔等人,也或貶或罰,無一倖免。

這次至城郊送別的人,已不很多,但仍有人舉酒贊許說:「范君此行,愈覺光耀!」在離開諫職去浙江的路上,范仲淹心中並無悔恨,只是略覺不平:「重父必重母,正邦先正家。一心回主意,十口向天涯!」有人笑他好似不幸的屈原,他卻認為自己更象孟軻:「分符江外去,人笑似騷人」,「軻意正迂闊,悠然輕萬鍾」!

過了幾年,他由睦州移知蘇州,因為治水有功,又被調回京師,並獲得天章閣待制的榮銜,做了開封知府。前時一同遭貶的孔道輔等人,也重歸朝廷。范仲淹在京城大力整頓官僚機構,剔除弊政,把工作安排得井井有條,僅僅幾個月,號稱繁劇的開封府就「肅然稱治」。

范仲淹看到宰相呂夷簡廣開後門,濫用私人,朝中腐敗不堪。范仲淹根據調查,繪制了一張「百官圖」,在景佑三年(1036年)呈給仁宗。他指著圖中開列的眾官調升情況,對宰相用人制度提出尖銳的批評。呂夷簡不甘示弱,反譏范仲淹迂腐。范仲淹便連上四章,論斥呂夷簡狡詐.呂夷簡更誣蔑范仲淹勾結朋黨,離間君臣。

范、呂之爭的是非曲直,不少人都看得分明.偏偏呂夷簡老謀深算,善於利用君主之勢而最終取勝.仁宗這年二十七歲,尚無子嗣。據說范仲淹曾關心過仁宗的繼承人問題,或許談論過立什麼皇太弟侄之類的事。這事雖出於興旺宋廷的至誠和忠直之心,卻不免有損仁宗的自尊。加以呂夷簡的從旁中傷,范仲淹便被遞奪了待制職銜,貶為饒州知州。後來幾乎又貶死嶺南。

台官韓瀆為迎合宰相意旨,請把范仲淹同黨的人名,寫成一榜,張掛於朝堂。余靖、尹洙、歐陽修等人,因為替范仲淹鳴不平,也紛紛被流竄邊遠僻地.從此,朝中正臣奪氣,直士咋舌。

這次到都門外送范仲淹的親朋,已寥寥無幾。但正直的王質,卻扶病載酒而來,並稱許「范君此行,尤為光耀!」幾起幾落的范仲淹聽罷大笑道:「仲淹前後巳是三光了,下次如再送我,請備一隻整羊,作為祭吧!」第二天,有人警告王質說,他昨日送范仲淹的一言一動,都被監視者記錄在案,他將作為范黨被審查。王質聽了,毫無畏色,反引以為榮。

饒州在都陽湖畔。從開封走水路到此,至少須經十幾個州。除揚州外,一路之上竟無人出門接待范仲淹,范仲淹對此,也並不介意.他日經習慣於從京師被貶作地方官了。他捻著花白的髭纘,在饒州官舍吟起一詩;「三出青城鬢如絲,齋中蕭灑過撣師」,「世間榮唇何須道,塞上衰翁也自知!」

范仲淹自幼多病,近年又患了肺疾.不久,妻子李氏也病死在饒州。在附近做縣令的詩友梅堯臣,寄了一首《靈烏賦》給他,並告訴他說,他在朝中屢次直言,都被當作烏鴉不祥的叫聲,希日他從此拴緊舌頭,鎖住嘴唇,除了隨意吃喝之外,只管翱翔高」。范仲淹立即回答了一首《靈烏賦》,稟復說,不管人們怎樣厭惡烏鴉的啞啞之聲,我卻寧鳴而死,不默而生!

五十歲前後,范仲淹先後被調到潤州(今江蘇鎮江一帶)和越州(今浙江紹興一帶)作知州。這時,一樁重大事件震動了全國,也改變了他的命運。

4、西陲守土 邊帥軍功

原來住在在甘州和涼州(今甘肅張掖、武威)一帶的黨項族人,本來臣屬於宋朝。從寶元元年(1038年)起,黨項族首領元昊,突然另建西夏國,自稱皇帝,並調集十萬軍馬,侵襲宋朝延州(今陝西延安附近)等地。面對西夏的突然挑釁,宋朝措手不及,朝廷內有的主攻,有的主守,吵成一團,宋仁宗也舉棋不定,莫衷一是。

邊境上更是狼狽,由於三十多年無戰事,宋朝邊防不修,士卒未經戰陣,加上宋將范雍無能,延州北部的數百里邊寨,大多被西夏軍洗劫或奪去。仁宗與呂夷簡商議,派夏竦去做陝西前線主帥:又採納當時副帥韓琦的意見,調范仲淹作另一員副帥——陝西經略安撫招討副使。後來又把尹洙也調至西線。

五十二歲的范仲淹,先被恢復了天章閣待制的職銜,轉眼間又榮獲龍圖閣直學士的職銜。進京面辭仁宗之後,范仲淹便掛帥趕赴延州,仕途上的艱辛蹉跎使他早已霜染鬢發,但是忠心報國的熱忱卻不減當年。范仲淹親臨前線視察,他發現宋軍官兵、戰陣、後勤及防禦工事等,各方面都頗多弊端;如不改革軍陣體制,並採取嚴密的戰略防禦,實難扭轉戰局。韓琦的看法卻不同;他低估了西夏軍優勢,並激於屢受侵擾的義憤,主張集中各路兵力,大舉實行反擊。

夏竦為請仁宗批准反攻計劃,派韓琦和尹洙兼程回京,得獲仁宗詔准後,尹洙又奉命謁見范仲淹,請他與韓帥同時發兵.范仲淹與韓、尹雖為至交,卻認為反攻時機尚未成熟,堅持不從。尹洙慨嘆道:「韓公說過,『且兵須將勝負置之度外』。您今天區區過慎,看來真不如韓公!」范仲淹說:「大軍一發,萬命皆懸,置之度外的觀念,我不知高在何處!」

慶歷元年(1041年)正月,韓琦接到西夏軍侵襲渭州(今甘肅平涼一帶)的戰報。他立即派大將任福率軍出擊。西夏軍受挫撤退,任福下令急迫。直追至西夏境六盤山麓,卻在好水川口遇伏被圍。任福等十六名將領英勇陣亡,士卒慘死一萬餘人。韓琦大敗而返,半路碰上數千名死者的家屬。他們哭喊著親人的姓名,祈禱亡魂能跟著韓帥歸來。韓琦駐馬掩泣,痛悔不迭。

范仲淹的戰略防禦,並非單純或消極的防守措施。他初至延州,便全面檢閱軍旅,並實行了認真的裁汰和改編。他從士兵和低級軍官中提拔了一批猛將,由當地居民間選錄了不少民兵;又開展了嚴格的軍事訓練。按軍階低高先後出陣的機械臨陣體制,也被他取締,改為根據敵情選擇戰將的應變戰術。在防禦工事方面,他採納種世衡的建議,先在延北築城;後來又在宋夏交戰地帶,構築堡寨。對沿邊少數民族居民,則誠心團結,慷慨優惠,嚴立賞罰公約。這樣,鹿延、環慶、涇原等路邊防線上,漸漸屹立起一道堅固的屏障。

慶歷二年(1042年)三月的一天,范仲淹密令長子純佑和蕃將趙明,率兵偷襲西夏軍,奪回了慶州西北的馬鋪寨。他本人,又隨後引軍出發。諸將誰也不知道這次行動的目的。當部隊快要深入西夏軍防地時,他突然發令:就地動工築城。建築工具事先已經備好,只用了十天,便築起一座新城。這便是鍥入宋夏夾界間那座著名的孤城——大順城。西夏不甘失利,派兵來攻,卻發現宋軍以大順城為中心,已構成堡寨呼應的堅固戰略體系。

從大順城返回慶州的途中,范仲淹覺得如釋重負。頭年,在延州派種世衡築青澗城,東北邊防已趨穩定。西夏軍中私相戒議的話,也傳到他的耳朵里。他們說 「不能輕易攻取延州了,如今小范老子胸中有數萬甲兵,不似大范老子那般好對付」。現在慶州北部的邊防,也大體接近鞏固。只是他自己的身體,卻感到十分疲乏。此刻正是暮春季節,山畔的野花剛剛開放。如果是在江南,早巳百花爛漫了。他隨口吟起四句詩:「三月二十七,羌山始見花;將軍了邊事,春老未還家。」

轉眼又是夏去秋來.范仲淹為了嚴密防務,不能不赴大順城等處踏勘.他今年已逾五十四歲,滿頭白發,在朔風中搖曳,望望天空南飛的大雁,心中有無盡的感慨。深夜失眠,他便挑燈填起詞來;一連數闋《漁家傲》,都以相同的四個字開頭:塞下秋來風景異,衡陽雁去無留意,四面邊聲連角起,千嶂里,長煙落日孤城閉。濁酒一杯家萬里,燕然未勒歸無計,羌管悠悠霜滿地:人不寐,將軍白發征夫淚。

范仲淹還採取了一些辦法來提高軍隊的戰鬥力。宋朝皇帝的詔旨中曾規定了各級將領統率軍隊的數目,若遇敵侵犯,地位低的軍官就帶軍隊先行出陣抵禦。范仲淹說:「戰將不選擇適當的人,只以官階高低作為出陣先後的標准,這是自取失敗的辦法。」於是,他認真檢閱了延州的軍隊,淘汰了一批怯懦無能的將校,選拔了一批經過戰火考驗的有才乾的人代替他們,他又淘汰老弱,選擇18000名合格士兵,把他們分成6部,讓每個將領統率3千人,分別予以訓練,改變了過去兵將不相識的狀況,臨戰時根據敵軍多寡,調遣他們輪流出陣抗敵。

范仲淹又積極召募士兵,因為原來守邊的大都是從內地調來的已經腐化的禁軍,這批人既不耐勞苦,又因久戌思鄉,鬥志不高,而從本地人民中召募士兵,熟悉山川道路,強悍敢戰,又因保衛家鄉,鬥志較強。精練士卒,提高了軍隊的戰鬥力。此外,范仲淹能以身作則,將士沒喝上水他從不說渴,將士沒吃上飯他從不叫餓,朝廷賞賜給他的金帛都分發給將士。范仲淹賞罰分明,獎勵勇猛殺敵的士兵,提拔重用立功的將領,對剋扣軍餉的貪污分子則當眾斬首,毫不留情。這樣,在范仲淹的率領下,西北軍中涌現出許多像狄青、種世衡那樣有勇有謀的將領,又訓練出一批強悍敢戰的士兵,直到北宋末年,這支軍隊仍是宋朝的一支勁旅。

在范、韓等人苦心經營下,邊境局勢大為改觀。這時,西夏國內出現了各種危機,西夏軍將領中間,也矛盾重重.至慶歷二年以後,邊界自西夏向宋朝投誠的人,已陸續不斷。宋夏兩國的百姓,都希望盡快停止軍事行動。雙方議和的使節,也開始秘密往返於興慶府(今銀川市)與汴梁之間。慶歷四年(1044年)雙方正式達成和議。宋夏重新恢復了和平,西北局勢得以轉危為安。

5、慶歷新政 改革圖強

從元昊叛宋起,宋軍的邊防開支便突然膨脹起來。政府為了擴大收入,又不得不增加百姓負擔。於是,包括京城附近在內,各地反抗朝廷的暴動與騷亂,紛然而起。

慶歷三、四年間(1043—1044年),急待穩定政局的仁宗皇帝,似乎顯得格外開朗和進步。他將西線的三名統帥——夏辣、韓琦和范仲淹,一同調回京師,分別任命為最高軍事機關的正副長官——樞密使、樞密副使:又擴大言官編制,親自任命下三、四名諫官——歐陽修、余靖、王素和蔡襄,後來號稱「四諫」。

「四諫」官一聲奏言,撤掉了略無軍功的夏竦,以杜衍和富弼為軍事長官。「四諫」官又一聲奏言,徹底罷免了呂夷簡的軍政大權。「四諫」們第三聲奏論,則驅逐了副宰相王舉正,以范仲淹取而代之。面對這前所未有的出色班底,石介喜出望外。他寫詩贊頌說:舉擢俊良,掃除嬌魅!提升眾賢,就象拔茅一樣,大批群起,驅逐姦邪,就象切掉雞爪一般,永難長續。

慶歷三年(1043年)九月,仁宗連日催促范仲淹等人,拿出措施,改變局面。范仲淹、富弼和韓琦,連夜起草改革方案。特別是范仲淹,認真總結從政28年來醞釀已久的改革思想,很快呈上了著名的新政綱領《答手詔條陳十事》,提出了十項改革主張。 9710希望對你有幫助!

❺ <<范仲淹有志天下>>的一些問題與答案

范仲淹(989年—1052年)(即太宗端拱二年——皇佑四年) 字希文。和包拯同朝,為北宋名臣,政治家,文學家,謚號「文正」,漢族,吳縣(今江蘇蘇州)人。少年時家貧但好學,當秀才時就常以天下為己任,有敢言之名。曾多次上書批評當時的宰相,因而三次被貶。宋仁宗時官至參知政事,相當於副宰相。元昊反,以龍圖閣直學士與夏竦經略陝西,號令嚴明,夏人不敢犯,羌人稱為龍圖老子,夏人稱為小范老子。1043年(宋仁宗慶歷三年)范仲淹對當時的朝政的弊病極為痛心,提出「十事疏」,主張建立嚴密的仕官制度,注意農桑,整頓武備,推行法制,減輕傜役。宋仁宗採納他的建議,陸續推行,史稱「慶歷新政」。可惜不久因為保守派的反對而不能實現,因而被貶至陜西四路宣撫使,後來在赴潁州途中病死,有《範文正公集》傳世.
范仲淹喜好彈琴,然平日只彈履霜一曲,故時人稱之為范履霜。他工於詩詞散文,所作的文章富政治內容,文辭秀美,氣度豁達。他的《岳陽樓記》一文中的「先天下之憂而憂,後天下之樂而樂」兩句,為千古佳句。也是他一生愛國的寫照。
他不僅是北宋著名的政治家和統帥,也是—位卓越的文學家和教育家。他領導的慶歷革新運動,成為後來王安石「熙豐變法」的前奏;他對某些軍事制度和戰略措施的改善,使西線邊防穩固了相當長時期;經他薦拔的一大批學者,為宋代學術鼎盛奠定了基礎;他倡導的先憂後樂思想和仁人志士節操,是中華文明史上閃灼異彩的精神財富:朱熹稱他為「有史以來天地間第一流人物」!千載迄今,各地有關范仲淹的遺跡始終受到人們的保護和紀念。
范仲淹《岳陽樓記》格外出名。「先天下之憂而憂,後天下之樂而樂」是千古名句。

❻ 範文正是誰

范仲淹謚號範文正
范仲淹(989年—1052年)【男】(即太宗端拱二年——皇佑四年) 字希文。和包拯同朝,為北宋名臣,政治家,文學家,軍事家,謚號「文正」,漢族,吳縣(今江蘇蘇州木瀆)人。少年時家貧但好學,當秀才時就常以天下為己任,有敢言之名。曾多次上書批評當時的宰相,因而三次被貶。宋仁宗時官至參知政事,相當於副宰相。元昊造反,以龍圖閣直學士與夏竦經略陝西,號令嚴明,夏人不敢犯,羌人稱為龍圖老子,夏人稱為小范老子。1043年(宋仁宗慶歷三年)范仲淹對當時的朝政的弊病極為痛心,提出「十事疏」,主張建立嚴密的仕官制度,注意農桑,整頓武備,推行法制,減輕傜役。宋仁宗採納他的建議,陸續推行,史稱「慶歷新政」。可惜不久因為保守派的反對而不能實現,因而被貶至陜西四路宣撫使,後來在赴潁州途中病死,有《範文正公集》傳世。

❼ 范仲淹的生平事跡

生於端拱二年八月廿九日(989年10月1日),隔年(990年)父親武寧節度使范墉不幸逝世,母親謝氏帶著范仲淹將范墉靈柩安葬於蘇州老家天平山范氏祖塋後,暫住附近的咒缽庵內,想守喪三年。

但因蘇州范氏家族不接納范仲淹母子,棄之不管,孤兒寡母,貧而無依。家貧無奈之下,母親(謝氏)改嫁給了時任蘇州推官的朱文翰。朱文翰是淄州長山縣(即今山東省濱州市鄒平縣長山鎮)人,范仲淹改姓名叫朱說(音「悅」)。

大中祥符八年(1015年)登進士第,被任命為廣德軍(今安徽廣德縣)的司理參軍,掌管訟獄,此時迎回母親贍養,並回到蘇州要求重歸范氏家族,但遭到一些族人刁難,他堅持己見,聲稱只是恢復范姓,沒有其他企圖,方才被允許復姓范。

宋仁宗天聖六年(1028年),范仲淹守喪期滿。經晏殊的推薦,他被授予秘閣校理一職,成為皇帝的文學助理。七年(1029年),仁宗行郊祀大禮,下令將親率百官至會慶殿為太後劉娥賀壽,再至天安殿受百官朝賀。

宋仁宗親政後,范仲淹被召回京師擔任言官右司諫一職。郭皇後要掌摑後宮妃嬪,仁宗勸阻,卻誤傷仁宗之頸,仁宗大怒,決定廢後。以范仲淹為首的朝臣們出於道義,不同意下詔廢後,而當時的同中書門下平章事呂夷簡為討好仁宗,明令禁止百官參議此事。

景祐五年(1038年),在西夏李元昊的叛亂中,范仲淹被仁宗和官復原職的呂夷簡調到延州(今陝西延安附近)與韓琦共同擔任陝西經略安撫招討副使,進龍圖閣直學士,協助主帥夏竦平定叛亂。

慶歷三年(1043年)七月仁宗將西線的三名統帥——夏竦、韓琦和范仲淹,一同調回京師,分別任命為最高軍事機關的正副長官——樞密使和樞密副使,范仲淹以樞密副使,取代王舉正任參知政事(副宰相)。

慶歷四年(1044年),因為遭到嫉恨朋黨的夏竦等人的反對,仁宗對於改革逐漸失去興趣,范仲淹、富弼、石介只好請求外出巡察地方,慶歷五年(1045年),仁宗下詔廢棄慶歷新政,范

仲淹和富弼被撤去軍政要職,范仲淹被罷參知政事,授資政殿學士、知邠州事、兼陝西四路緣邊安撫使,十一月,罷陝西四路緣邊安撫使,以給事中改知鄧州事。

皇祐四年五月二十日(1052年6月19日),范仲淹奉命從青州調任潁州途中,病逝於徐州,終年64歲,贈兵部尚書,謚號「文正」。

仁宗親書篆額「褒賢之碑」四字,神道碑碑文由曾支持他變法的文學泰斗歐陽修撰寫,同年12月安葬於洛陽伊川萬安山南麓。有四子:長子范純佑、次子范純仁、三子范純禮、四子范純粹。靖康元年(1127年)二月,追封魏國公。

(7)龍圖閣直學士與夏竦經略陝西擴展閱讀:

為了團結親屬和族人,范仲淹出資為家鄉蘇州的族人設立義庄、義田。義庄供給義米,救濟貧窮族人,並為科舉考生提供資助,期待他們出仕後回饋同族。若族人任官,則停止供給義米。

受范仲淹影響,其好友李師中也買田數千畝,設立義莊周濟宗族中的窮人。范氏義庄的出現,象徵中國宗族組織的誕生,影響深遠。

皇祐元年(1049年),范仲淹在知杭州期間,出資購買良田千畝,設立範氏義庄(在今蘇州范庄前景范中學),用以資助范氏族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