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碩士學位 » 學士古時
擴展閱讀
中國網路原創新人樂團 2021-03-31 20:26:56
黨政視頻素材 2021-03-31 20:25:44
廈門大學統計學碩士 2021-03-31 20:25:36

學士古時

發布時間: 2021-03-29 22:37:57

⑴ 古代學士是什麼意思

歷史起源
古代學士稱號,最早出現在周代,是指讀書的貴族子弟,後來演變成官名和有學問的人及文人學者泛稱。魏晉以後,學士正式成了以文學,技藝供奉朝廷的官員稱呼。唐代,學士地位有很大提高,甚至可以參預朝政。其中翰林學士之首,是皇帝親信顧問和秘書官,又稱「內相」。到了宋代,授了「翰林學士」者,就有當宰相的希望。清代大學士地位為正一品,為文職官吏之首。

歷代傳置
魏晉時掌管典禮、編撰諸事的官職。
北齊置文林館學士,北周置麟趾殿學士,皆掌著述。南朝梁有抄撰學士,隋有東宮學士。
唐初開文學館,以大臣十八人兼學士,討論文典,號稱十八學士,又置弘文館學士,講論文義,商量政事。唐太宗時命學士起草詔令,無名號。乾封(666-667)後,命文士在翰林院起草詔令,時稱為北門學士。開元13年(725)置集賢院學士,撰集文章,整理經籍。開元26年(738)又置翰林學士,掌起草詔令,沿襲至明。唐並有集賢院侍講學士與侍讀直學士,唐、宋皆有翰林侍讀學士與侍講學士,為皇帝講論經史,沿襲至清。唐東宮官有崇文館學士,掌經籍圖書。唐以後指翰林學士,成為皇帝的秘書、顧問,參與機要,因而有「內相」之稱。
明清時承旨、侍讀、侍講、編修、庶吉士等雖為翰林學士,但與唐宋時翰林學士的地位和職掌都不同。如《(指南錄)後序》「以資政殿學士行」,這是文天祥辭掉丞相後授予的官職;《譚嗣同》「君以學士徐公致靖薦」,徐致靖當時任翰林院侍讀學士,是專給帝王講學官職。白居易、歐陽修、蘇軾、司馬光、沈括、宋濂等都曾是翰林學士。

⑵ 古代的學士是什麼官職

魏晉復時是掌管典禮、編制撰諸事的官職。唐以後指翰林學士,成為皇帝的秘書、顧問,參與機要,因而有「內相」之稱。明清時承旨、侍讀、侍講、編修、庶吉士等雖亦為翰林學士,但與唐宋時翰林學士的地位和職掌都不同。如《(指南錄)後序》「以資政殿學士行」,這是文天祥辭掉丞相後授予的官職;《譚嗣同》「君以學士徐公致靖薦」,徐致靖當時任翰林院侍讀學士,這是專給帝王講學的官職。白居易、歐陽修、蘇軾、司馬光、沈括、宋濂等都曾是翰林學士。

⑶ 古代的學位是怎麼排列的


【童生】

童生也叫「童試」;明代由提學官主持、清代由各省學政主持的地方科舉考試,包括縣試、府試和院試三個階段,院試合格後取得生員(秀才)資格,方能進入府、州、縣學學習,所以又叫入學考試。應試者不分年齡大小都稱童生。《左忠毅公逸事》「及試,吏呼名至史公」,這里就是指童生試,在這次考試中左光斗錄取史可法為生員(秀才),當時史可法二十歲。《促織》「邑有成名者,操童子業」,「操童子業」是說正在准備參加童生試。

【秀才】

秀才是古代中國對某些士大夫的稱呼。明清時,一般指通過了科舉中院試的生員,屬士大夫中的最基層。秀才一名在隋朝科舉開始以前已有。在漢朝使用舉察制時,由各州推舉的民間人材稱之為「秀才」。隋朝開始開科取士,最初亦為取秀才。到了唐朝初年,秀才是常科考試的一種。但後來「秀才科」被廢,秀才一詞一度變成了讀書人的泛稱。到了宋朝時,凡經過各地府試者,無論及第與否,都可以稱為秀才。故此當時有「不第秀才」之稱。

【貢生】

貢生相當於舉人副榜。貢生有幾種,蒲松齡是「歲貢」,又叫「挨貢」。就是做廩生時間長了,排隊挨號挨上了貢生。做了貢生以後理論上可以當官了,蒲松齡得到一個虛銜「儒學訓導」。「儒學訓導」是什麼意思呢?當時封建社會的學校分好幾級,國家一級是國子監,省裡面是府學,縣裡面是縣學。這個儒學訓導就是縣學的副長官,相當於現在一個中學副校長了。

【舉人】

中國古代地方科舉考試中試者之稱。原意為舉到之人,為應舉者的通稱。唐代以各地鄉貢中試者,需入京應試,故有此稱。宋為鄉試(貢舉考試)各科中試者的統稱。俗稱舉子。宋舉人被解送禮部前,須經考試。舉人在禮部應試落第者,仍須再應鄉舉,可方參加下科考試。舉人登科即可授官,但無「出身」,可免丁役。金、元亦如此。明清沿襲,為鄉試中試者的專稱,俗稱孝廉。

【解元】

解元,讀(jiè yuán),科舉制度中鄉試第一名,唐制,舉進士者均由地方解送入京,後世相沿,故後世稱鄉試第一名為解元。如世稱明代唐寅為唐解元。亦稱「解首」。明清科舉制度,分為鄉試、會試和殿試,鄉試為省一級考試,考試合格者為舉人,第一名為解元;會試是舉人在京城參加的全國統一考試,考試合格者為進士。

【進士】

中國古代科舉殿試及第者之稱。意為可以進授爵位之人。此稱始見於《禮記·王制》。隋煬帝大業年間始置進士科目。唐亦設此科,凡應試者謂之舉進士,中試者皆稱進士。元、明、清時,貢士經殿試後,及第者皆賜出身,稱進士。

【探花】

「探花」一名在唐代的科舉經已出現。當時中進士者會園游慶祝,稱「探花宴」。以進士中的年少貌美者為「探花使」,到各名園採摘鮮花,迎接狀元。北宋開始,進士必須經過皇帝殿試,並且定立進士一甲只有三人。初時第一名稱狀元,第二、三名俱稱為榜眼;意思是第二、三名分立狀元左右,如其兩眼。至北宋末年,只以第二名為榜眼,第三名則稱探花。

【榜眼】

榜眼是對科舉考試殿試第二名的稱呼,與第一名狀元,第三名探花合稱「三鼎甲」。其名始於北宋初。初時第一名稱狀元,第二、三名俱稱為榜眼,意思是第二、三名分立狀元左右,如其兩眼。至北宋末年,只以第二名為榜眼,第三名則稱探花。榜眼這名稱跟狀元、探花一樣,其實都是社會上習慣使用。在正式發放的金榜上,只會稱進士一甲第一名,一甲第二名,一甲第三名。

【狀元】

科舉考試以名列第一者為狀元,狀元是中國的特產,是中國科舉制度諸多名詞中最為耀眼。從唐高祖武德五年(622年)科舉考試開始,至清光緒三十年(1904年)最後一次科考,凡1282年間歷代王朝共選拔了文狀元654名,武狀元185名。

⑷ 學士學位相當於古代什麼童生秀才。。。

學士學位相當於古代的舉人,童生相當於小學。初中和高中生相當於秀才,那大學生是舉人,研究生是進士。

⑸ 古代的學士有哪些權利

學士又稱「內閣大學士」、「殿閣大學士」等,明清時期流行的中堂一稱,回一般是指大學答士或首輔大學士。

大學士擁有和宰相同樣大的權力,負責主持內閣大政,還要參與國家大事的重要決策。大學士還要負責為黃帝起草詔令,批答奏章。

⑹ 古文中的學士是什麼意思

大學士是古代官名,歷代的情況有所不同。
明清時代,大學士為輔助皇帝的高級秘書官員。又稱內閣大學士、殿閣大學士等,也有協辦大學士。
明清時流行的「中堂」一稱,一般是指大學士或首輔大學士。
明初廢除丞相,大學士成為皇帝顧問,參預機要。大學士中居首者,號稱首輔,其權最大。
清代沿用明代內閣制制度,設內閣大學士。雍正時大學士職權為軍機處所代替,但對資望特重的官員仍授大學士銜作為榮典(榮譽的恩典)。
明初廢除丞相,大學士成為皇帝顧問,參預機要。大學士中居首者,號稱首輔,其權最大。
明武宗正德中期以後,內閣權力急速發展,首輔大學士的職權如同以往的丞相。
清代沿用明代內閣制制度,設內閣大學士。雍正時大學士職權為軍機處所代替,但對資望特重的官員仍授大學士銜作為榮典(榮譽的恩典)。
《網路知道》

⑺ 學士在古代算什麼

1、指古代在國學讀書的學生。

《周禮·春官·樂師》:「及徹,帥學士而歌徹,令相。」(到[祭祀完畢]徹祭器的時候,就率領學士而歌唱並徹去祭器,命令[視瞭]攙扶(瞽者離去]。)鄭玄註:學士,國子也。(鄭玄註解:學士,指的是國學院的學子。)

2、泛指讀書人。

《莊子·盜跖》:「使天下學士不反其本,妄作孝弟,而徼幸於封侯富貴者也。」(煽惑天下書生,讓大家迷失方向忘了本!宣揚子教父弟敬兄,是為了陞官發財封侯進爵罷了。)

3、指學者。

胡應麟《少室山房筆叢·華陽博議下》:介甫 、 元晦自是學士,不得以所長沒之。(介甫 、 元晦都是學者,不能荒廢自己的一技之長。)

4、官名。

南北朝以後,以學士為司文學撰述之官。 唐代翰林學士亦本為文學侍從之臣,因接近皇帝,往往參預機要。 宋代始設專職,其地位職掌與唐代略同。 明代設翰林院學士及翰林院侍讀、侍講學士,學士遂專為詞臣之榮銜。 清 代改翰林院學士為掌院學士,餘如故。 清末期內閣、典禮院亦置學士。

(7)學士古時擴展閱讀

學士一稱最早出現在《周禮·春官》的記載,最早是指在學校讀書的人。魏晉以後,學士是指以文字技藝供奉朝廷的官吏。民間習慣上稱有文採的人為「學士」,最著名的是蘇東坡「蘇學士」。

唐代,學士地位有很大提高,甚至可以參預朝政。其中翰林學士之首,是皇帝親信顧問和秘書官,又稱「內相」。到了宋代,授了「翰林學士」者,就有當宰相的希望。

另外,學士和大學士差距很大,學士大多是舞文弄墨的小官,可大學士的地位就非同一般。唐、宋時,「學士」前加「大」的都是宰輔重臣。到了清代,大學士成為文臣的最高職位,官至正一品。

⑻ 古代的大學士是什麼

古代的大學士為輔助皇帝的高級秘書官。又稱內閣大學士(明及以後)、殿閣大學士等,也有協辦大學士。

明清時流行的中堂一稱,一般是指大學士或首輔大學士。此外,越南的後黎朝和阮朝也曾模仿中國,設立大學士之職。

內閣大學士是皇帝的參政顧問和最高幕僚,負責起草詔令及審議奏章,其職權大致與唐朝的中書舍人相當。內閣大學士的「票擬」權,即唐朝中書舍人的「參議表章」權。

(8)學士古時擴展閱讀:

大學士的起源:

大學士的地位是唐中宗皇帝首創的。但歷史上的官職,又相當地歸於趙文,因為宰相就是宰相。宋代往往是一個大學作為職位。

唐景龍二年(708年)置修文堂(後改為洪文堂、昭文堂)學士,至德二年(757年)置薊縣學院學士,元年以後,由丞相兼任。天寶二年(743年),也是崇縣殿的大學者。

五代人之後,梁在王座上安置了一位偉大的學者。

在宋初,隨著唐朝制度的發展,丞相與趙文觀、紀先殿學士、繼位殿學士、崇正殿學士、禹里殿學士等人相繼成為歷代文人的遺囑執行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