Ⅰ 紀曉嵐是大學士,大學士是干什麼的,幾品官為什麼沒有兵
大學士,是輔助皇帝的高級秘書官。一開始大學士並無實權,類似今日的秘書之職。從品級上講,大學士都一樣,均為正一品,實際地位會有些許差別。大學士屬於文職秘書官,所以沒有兵。
大學士在明朝及以後又稱內閣大學士、殿閣大學士等,也有協辦大學士。明清時流行的中堂一稱,一般是指大學士或首輔大學士。此外,越南的後黎朝和阮朝也曾模仿中國,設立大學士之職。
洪武十三年(1380年),丞相胡惟庸因案被誅,明太祖罷中書省,廢除二千餘年來的丞相制度,直接由皇帝親統六部。但由於工作份量實在過於龐大,洪武十五年(1382年)不得不設殿閣大學士,為皇帝顧問,一開始大學士並無實權,類似今日的秘書之職。
清朝沿用明代內閣制,但內閣的權力在一定程度上受到議政王大臣會議的限制。乾隆年間改「中和殿大學士」為「體仁閣大學士」,成為「三殿三閣」。
在裁撤中和殿大學士之後,諸殿閣大學士中,以保和殿為最尊貴,一般很少人能得到。在乾隆十三年裁撤中和殿之後,得到保和殿大學士的有傅恆,自傅恆乾隆三十五年死後至清亡,就再沒有人得到保和殿大學士。
(1)名未大學士擴展閱讀:
明成祖始開內閣於文淵閣,延攬大學士入內閣,選翰林官解縉、胡廣、楊榮等入職文淵閣,參預機務,閣臣政務自此始,有人漸升為大學士,但品階只有正五品。
仁宗增置謹身殿(後改建極殿)大學士,後大學士常以三孤兼任尚書,地位尊崇,為皇帝起草詔令,指導批答奏章,號稱輔臣。仁宣時有三楊(楊士奇、楊榮、楊溥)入閣,多所扶正,海內清平。
大學士中居首者,號稱首輔,其權最大,有票擬之權。明武宗正德中期以後,內閣權力急速發展,但首輔大學士的職權仍無法與以往的丞相相比。
Ⅱ 涇河龍王2十八學士和兩大將軍名字
十八學士
王府屬杜如晦、記室房玄齡、虞世南、文學褚亮、姚思廉、主簿李玄道、參軍蔡允恭、薛元敬、顏相時、咨議典簽蘇勖、天策府從事中郎於志寧、軍咨祭酒蘇世長、記室薛收、倉曹李守素、國子助教陸德明、孔穎達、信都蓋文達、宋州總管府戶曹許敬宗。
兩大威武將軍:秦瓊、尉遲恭。
武德四年,秦王平定王世充、竇建德歸來,高祖為了獎賞他的戰功特加封其為天策上將,並准許他設立天策府,置官屬。李世民因感慨自己讀書少特開設文學館,網羅當時的英才大儒,與自己討論經史子集。
十八學士不但一律配享五品俸祿,而且食有魚、出有車,李世民又命當時的著名畫師閻立本為他們畫像,「藏諸凌煙閣,留待後人看」,時人稱之為「十八學士登瀛洲」。
(2)名未大學士擴展閱讀:
涇河龍王2劇情介紹
二十年前,李世民造訪殷府,久聞殷家二小姐才貌雙絕,一見之下果然名不虛傳,於是將她賜婚才華冠絕京城的袁家二公子袁青,兩家同為朝廷重臣,從此締結姻緣實為一樁美事。然而殷家二小姐早與幻化人形的涇河龍王相識,並且兩人已私定終身。
正當袁家大張旗鼓的舉行婚禮之時,得知心上人被迫嫁與袁家的涇河龍王憤起搶親。新郎袁青抑鬱而死。袁家家主袁守誠,為子報仇,跟隨師傅天宮馬真人學藝他方。袁守誠學藝歸來後,用激將法怒激涇河龍王,借魏徵之手將其梟首於斬龍台。
龍王死前曾請李世民搭救未果,龍王死後心有不甘,於地府狀告李世民未果後,逃出地獄作孽一方,在機緣巧合下三界英雄捲入此一事件,經過了一系列的曲折考驗,終於弄清楚真相。
李世民在水陸大會上遇到轉世的金蟬子,一個為弘揚佛法化解人間疾苦,一個為保大唐江山永固,唐僧終於走上西天取經之路。
Ⅲ 古代的大學士是什麼
古代的大學士為輔助皇帝的高級秘書官。又稱內閣大學士(明及以後)、殿閣大學士等,也有協辦大學士。
明清時流行的中堂一稱,一般是指大學士或首輔大學士。此外,越南的後黎朝和阮朝也曾模仿中國,設立大學士之職。
內閣大學士是皇帝的參政顧問和最高幕僚,負責起草詔令及審議奏章,其職權大致與唐朝的中書舍人相當。內閣大學士的「票擬」權,即唐朝中書舍人的「參議表章」權。
(3)名未大學士擴展閱讀:
大學士的起源:
大學士的地位是唐中宗皇帝首創的。但歷史上的官職,又相當地歸於趙文,因為宰相就是宰相。宋代往往是一個大學作為職位。
唐景龍二年(708年)置修文堂(後改為洪文堂、昭文堂)學士,至德二年(757年)置薊縣學院學士,元年以後,由丞相兼任。天寶二年(743年),也是崇縣殿的大學者。
五代人之後,梁在王座上安置了一位偉大的學者。
在宋初,隨著唐朝制度的發展,丞相與趙文觀、紀先殿學士、繼位殿學士、崇正殿學士、禹里殿學士等人相繼成為歷代文人的遺囑執行者。
Ⅳ 明清各殿的大學士有什麼不同,職位還是什麼
明洪武十五年來(1382),仿宋制,自置華蓋殿(後改中極殿)、武英殿、文華殿、文淵閣、東閣大學士,以輔太子,備顧問,但品階只有正五品,後大學士常以三孤兼任尚書,地位尊崇,為皇帝起草詔令,批答奏章,雖無宰相之名,而有宰相實權,號稱輔臣。清初,置內三院大學士,順治十五年(1658),改內三院為內閣,置中和、保和、文華、武英諸殿與東閣、文淵閣大學士。嗣一度復內三院舊制。雍正九年(1731),置協辦大學士,乾隆十三年(1748)定製,置大學士滿漢各二人,官銜以保和、文華、武英三殿及體仁、文淵、東閣三閣為稱,其中保和殿大學士不常置,協辦大學士滿漢各一人。清大學士官階:三殿三閣(保和殿 武英殿 文華殿 體仁閣 文淵閣 東閣)為正一品,協辦大學士為從一品。為文臣最高級,名為協助皇帝處理政務,而清初有議政處制其權力,雍正年間置軍機處後,其職權被取代,但軍機大臣及內外官員之資望特重者仍授大學士,以示尊崇。
Ⅳ 清朝大學士是什麼官
清朝大學士:滿、漢各二人,正一品,掌鈞國政,贊詔命,厘憲典,議大禮、大政,裁酌可否入告。修實錄、史、志,充監修總裁官,經筵領講官,會試充考試官,殿試充讀卷官,春秋釋奠,攝行祭事。
清朝初期沿襲明制,設四殿二閣,即保和殿、中和殿、文華殿、武英殿、文淵閣和東閣。但內閣受制於議政王大臣會議,只是轉達表章的機構,大學士並不入閣辦事。
乾隆年間改「中和殿大學士」為「體仁閣大學士」,成為「三殿三閣」,設滿漢大學士各二人,又有協辦大學士滿漢各一人作為替補。因前有議政王大臣會議制約,清內閣實際權力受到限制,後有軍機處,成為了當時名義上的百僚之長。
(5)名未大學士擴展閱讀
設內閣
明成祖始開內閣於文淵閣,延攬大學士入內閣,選翰林官解縉、胡廣、楊榮等入職文淵閣,參預機務,閣臣政務自此始,有人漸升為大學士,但品階只有正五品。仁宗增置謹身殿(後改建極殿)大學士,後大學士常以三孤兼任尚書,地位尊崇,為皇帝起草詔令,指導批答奏章,號稱輔臣。仁宣時有三楊(楊士奇、楊榮、楊溥)入閣,多所扶正,海內清平。
大學士中居首者,號稱首輔,其權最大,有票擬之權。明武宗正德中期以後,內閣權力急速發展,但首輔大學士的職權仍無法與以往的丞相相比。
Ⅵ 明朝大學士排名
明洪武十五年(來1382),仿宋制,置源華蓋殿(後改中極殿)、武英殿、文華殿、文淵閣、東閣大學士,以輔太子,備顧問。明成祖選翰林官入直文淵閣,參預機務,稱為內閣,有人漸升為大學士,但官階僅五品。仁宗增置謹身殿(後改建極殿)大學士,後大學士常以三孤兼任尚書,地位尊崇,為皇帝起草詔令,批答奏章,雖無宰相之名,而有宰相實權,號稱輔臣。具體大小就要看他們入閣的順序和所任官職了,六部之中戶部尚書為最高。到了清朝,乾隆十三年(1748),省中和殿,增體仁閣,遂以三殿三閣為定製,又增加了協辦大學士,按實際權力和地位,一般從高至低的順序是保和殿、文華殿、武英殿、文淵閣、體仁閣、東閣、協辦,通常的晉升次序是協辦—東閣—體仁閣—文淵閣—武英殿—文華殿—保和殿。
Ⅶ 大學士都分為哪些殿的大學士(文華殿大學士)
「某某殿大學士」、「某某閣大學士」等官名開始於唐朝。但唐朝的集賢殿「學士、直學士、侍讀學士、修撰官,掌刊緝經籍。凡圖書遺逸、賢才隱滯,則承旨以求之。謀慮可施於時,著述可行於世者,考其學術以聞。凡承旨撰集文章、校理經籍,月終則進課於內,歲終則考最於外。」(《新唐書》卷五十二 百官二)其職責主要是編輯圖書、發現和推薦文學賢才,不是掌握行政權的中央機構。
宋朝也設立「殿閣大學士」,而且名目繁多,如「觀文殿、資政殿、端明殿、龍圖閣學士、天章閣學士、寶文閣學士、顯謨閣」等學士,但都是給做過宰相的人加上的榮譽銜,無實際職責。《宋史 志第一百一十五 職官二》記載:「觀文殿大學士學士之職,資望極峻,無吏守,無職掌,惟出入侍從備顧問而已。」「皇佑元年,詔:置觀文殿大學士,寵待舊相,今後須曾任宰相,乃得除授。」
《明史卷七十二 職官一》:「中極殿大學士, 舊名華蓋殿 建極殿大學士, 舊名謹身殿 文華殿大學士,武英殿大學士,文淵閣大學士,東閣大學士, 並正五品 掌獻替可否,奉陳規誨,點檢題奏,票擬批答,以平允庶政。」
清朝沿用明制,亦設內閣和大學士。但清初軍政大權掌握在滿洲貴族組成的議政王大臣會議之手,1732年雍正帝設立軍機處以後,實權又在軍機處,內閣徒有虛名,變成只是傳達諭旨、公布文告的機構。清末設立責任內閣,軍機處和內閣均廢。
Ⅷ 大學士相當於什麼官
在明清兩代就相當於宰相,在現代相當於總理、副總理。
大學士為正一品,是明清兩朝的最高官。理論上,清朝大學士最多可以有六人,但一般只設置兩三人,多時也只有四五人。
清大學士官階:三殿三閣為正一品,協辦大學士為從一品。為文臣最高級,名為協助皇帝處理政務,而清初有議政處制其權力,雍正年間置軍機處後,其職權被取代,但軍機大臣及內外官員之資望特重者仍授大學士,以示尊崇。
在六個名號的大學士中,在乾隆十三年裁撤中和殿之前,其地位順序從高到低為:中和殿、保和殿、文華殿、武英殿、文淵閣、東閣。後來變成:保和殿、文華殿、武英殿、文淵閣、東閣、體仁閣。大學士的遷轉也大多按從體仁閣至文華殿這樣的順序遷轉。
(8)名未大學士擴展閱讀:
明清時流行的中堂一稱,一般是指大學士或首輔大學士。此外,越南的後黎朝和阮朝也曾模仿中國,設立大學士之職。 洪武十三年(1380年),丞相胡惟庸因案被誅,明太祖罷中書省,廢除二千餘年來的丞相制度,直接由皇帝親統六部。
洪武二十八年(1395年)六月,太祖御奉天殿,敕諭文武群臣說:「自古三公論道,六卿分職。自秦始置丞相,不旋踵而亡。漢、唐、宋因之,雖有賢相,然其間所用者多有小人專權亂政。我朝罷相,設五府、六部、都察院、通政司、大理寺等衙門,分理天下事務,彼此頡頏,不敢相壓,事皆朝廷總之,所以穩當。
明成祖始開內閣於文淵閣,延攬大學士入內閣,選翰林官解縉、胡廣、楊榮等入職文淵閣,參預機務,閣臣政務自此始,有人漸升為大學士,但品階只有正五品。
仁宗增置謹身殿(後改建極殿)大學士,後大學士常以三孤兼任尚書,地位尊崇,為皇帝起草詔令,指導批答奏章,號稱輔臣。仁宣時有三楊(楊士奇、楊榮、楊溥)入閣,多所扶正,海內清平。
大學士中居首者,號稱首輔,其權最大,有票擬之權。明武宗正德中期以後,內閣權力急速發展,但首輔大學士的職權仍無法與以往的丞相相比。
Ⅸ 古代的大學士是什麼官,多大
大學士,為輔助皇帝的高級秘書官。又稱內閣大學士(明及以後)、殿閣大學士等,也有協辦大學士。明清時流行的中堂一稱,一般是指大學士或首輔大學士。
從品級上講,大學士都一樣,均為正一品,實際地位會有些許差別。在裁撤中和殿大學士之後,諸殿閣大學士中,以保和殿為最尊貴,一般很少人能得到。在乾隆十三年裁撤中和殿之後,得到保和殿大學士的有傅恆,自傅恆乾隆三十五年死後至清亡,就再沒有人得到保和殿大學士。
大學士的名稱前要改加殿、閣銜,數目為六人。最初明朝大學士共「四殿」、「兩閣」。四殿者,中極殿大學士(原為華蓋殿),建極殿大學士(原為謹身殿),文華殿大學士,武英殿大學士。兩閣者,文淵閣大學士,東閣大學士。清朝稱「中和殿大學士」、「保和殿大學士」、「文華殿大學士」、「武英殿大學士」、「文淵閣大學士」、「東閣大學士」。
乾隆年間改「中和殿大學士」為「體仁閣大學士」,成為「三殿三閣」。
(9)名未大學士擴展閱讀
在六個名號的大學士中,在乾隆十三年裁撤中和殿之前,其地位順序從高到低為:中和殿、保和殿、文華殿、武英殿、文淵閣、東閣。後來變成:保和殿、文華殿、武英殿、文淵閣、東閣、體仁閣。大學士的遷轉也大多按從體仁閣至文華殿這樣的順序遷轉。當然並不一定要從體仁閣開始作為起步。
清代的殿閣大學士剛開始還有中和殿,其地位還在保和殿之上。有清一代授予中和殿大學士的也只有覺羅巴哈納、金之俊、圖海、巴泰四人。自康熙二十年圖海死後,至乾隆十三年裁撤中和殿,未有人增補為中和殿大學士。撤中和殿後,增加體仁閣,形成三殿三閣對稱的局面。
大學士是可以空缺的,不一定要六個全授滿,而且從實際情況上看,四個大學士的情況最常見。
Ⅹ 明清大學士有什麼區別嗎如侍讀大學士,翰林大學士
(糾正一下,只有侍讀學士和翰林學士,沒有侍讀/翰林 大學士一說。)
內閣大學士制度,始於明洪武年間,全盛於明仁宗以後的整個明朝,在清朝逐漸變成了榮譽職務。而在讀這段歷史的時候,我們經常會聽到這些大學士的名頭前面會加一些前綴,比如「文淵閣」、「體仁閣」等等,那麼,這些學士之間有何差別呢?
不同於明朝的次序模糊,清朝的殿閣大學士是有明確的次序安排的:
中和殿大學士只授予過四人,皆為清初名貴;裁撤以後,就以保和殿大學士最為尊貴,此後只授予過傅恆一人而已。剩下五位大學士,次序一般為:文華殿、武英殿、文淵閣、東閣、體仁閣(均為正一品)。能做到文華殿大學士,就堪稱宰輔之中的首相了(雖然基本就是個花瓶)。
後來,乾隆皇帝又覺得不過癮,又在三殿三閣的基礎上加設了協辦大學士,相當於是大學士的副手,均為從一品。
順便說一句,明朝的大學士雖然尊貴,權力也相對更大,但是品級卻不高——大學士本官的品級不過正五品,你看著的那些位高權重的大臣,全都是以其他職務,如六部尚書等兼職的大學士而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