❶ 清朝大學士
不好意思,我看了你的問題和錫良的資料。以我對晚清政局的了解,個人認為你的高祖是學士的可能性更大。
1、錫良(1853—1917),字清弼,拜岳特氏(巴岳特氏),蒙古鑲藍旗人,同治十三年進士。歷經同治、光緒、宣統三朝。他為官三十七年,以正直清廉、勤政務實而著稱,是晚清時代一位政績頗佳,貢獻較大的歷史人物。
2、錫良的官職為雲貴總督、熱河都統;相當於現在的副總理級別或上將。
3、同治、光緒、宣統三朝的大學士向例4人,滿漢各2,協辦大學士2人,滿漢各1。所以都是當時名滿天下的人物。漢人大學士更是名垂青史的極少數名臣。比如:曾國藩、左宗棠、李鴻章、張之洞等人。以錫良的名望、資歷、能力、官職都未能名列其中。
4、錫良題了「有培國計」四個大字。這是對為國培育人才的功績的褒勉之詞,也比較符合學士的身份。
5、清大學士官階:三殿三閣(保和殿 武英殿 文華殿 體仁閣 文淵閣 東閣)為正一品,協辦大學士為從一品。為文臣最高級,名為協助皇帝處理政務,而清初有議政處制其權力,雍正年間置軍機處後,其職權被取代,但 軍機大臣及 內外官員之資望特重者仍授大學士,以示尊崇。
6、明清時 承旨、侍讀、侍講、編修、庶吉士等雖亦為翰林學士,但與唐宋時翰林學士的地位和職掌都不同。如《(指南錄)後序》「以資政殿學士行」,這是文天祥辭掉丞相後授予的官職;《譚嗣同》「君以學士徐公致靖薦」,徐致靖當時任翰林院侍讀學士,這是專給帝王講學的官職。白居易、歐陽修、蘇軾、司馬光、沈括、宋濂等都曾是翰林學士。
7、從二品:
文職京官:內閣學士、翰林院掌院學士
從四品:
文職京官:內閣侍讀學士、翰林院侍讀學士、翰林院侍講學士、國子監祭酒
8、也就是你的高祖可能是副省級或正廳級的高官。
❷ 清朝三殿三閣中哪個裡面的大學士地位最高
保和殿大學士地位最高。
清大學士系殿閣銜,本來有中和殿、保和版殿、文權華殿、武英殿、文淵閣、東閣,凡四殿二閣。乾隆十三年(1748),省中和殿,增體仁閣,遂以三殿三閣為定製。
每殿閣大學士都是正一品的。按實際權力和地位,一般從高至低的順序是保和殿、文華殿、武英殿、文淵閣、體仁閣、東閣、協辦,通常的晉升次序是協辦—東閣—體仁閣—文淵閣—武英殿—文華殿—保和殿。
(2)清朝協辦大學士擴展閱讀:
清朝基本延用了明朝的宰相制度,但又經過了多次變化。清太宗崇德十年(1636)改原有的文館為內三院,即內國史院、內秘書院、內弘文院,均設大學士一職,從此清朝便以內三院大學士為宰相。
順治十五年(1658)又仿明制改內三院為內閣。作為中央最高行政機關,分置中和、保和、文華、武英四殿及文淵閣、東閣四殿二閣諸大學士。殿閣大學士設滿漢各一人,正一品,還有協辦大學士為從一品。一般漢人不是翰林出身,是得不到這樣的官職的。
從乾隆十三年以後,三殿三閣成定製,惟保和殿不常置,各殿閣大學士以保和殿大學士最為尊貴。
參考資料來源:網路——三殿三閣
❸ 清朝大學士相當於現在什麼官職
清初,置內三院大學士,順治十五年(1658),改內三院為內閣,置中和、保和、文華、武英版諸殿與東權閣、文淵閣大學士。嗣一度復內三院舊制。雍正九年(1731),置協辦大學士,乾隆十三年(1748)定製,置大學士滿漢各二人,官銜以保和、文華、武英三殿及體仁、文淵、東閣三閣為稱,其中保和殿大學士不常置,協辦大學士滿漢各一人。清大學士官階:三殿三閣(保和殿 武英殿 文淵殿 體仁閣 文淵閣 東閣)為正一品,協辦大學士為從一品。為文臣最高級,名為協助皇帝處理政務,而清初有議政處制其權力,雍正年間置軍機處後,其職權被取代,但軍機大臣及內外官員之資望特重者仍授大學士,以示尊崇。
應是政治局常委
請採納
❹ 清朝的大學士中,文華殿,武英殿,保和殿的有什麼區別
清朝基本延用了明朝的宰相制度,但又經過了多次變化。清太宗崇德十年(1636)改原有的文館為內三院,即內國史院、內秘書院、內弘文院,均設大學士一職,從此清朝便以內三院大學士為宰相。順治十五年(1658)又仿明制改內三院為內閣。作為中央最高行政機關,分置中和、保和、文華、武英四殿及文淵閣、東閣諸大學士(後去掉中和殿,增入體仁閣,成為三殿三閣)。殿閣大學士設滿漢各一人,正一品,還有協辦大學士為從一品。一般漢人不是翰林出身,是得不到這樣的官職的。
六個殿閣的大學士,保和殿、文華殿、武英殿、體仁閣、文淵閣、東閣,有一個由高到低的次序,可以由低到高的升遷。如張廷玉先任文淵閣大學士,再授文華殿大學士,最後升到最高的保和殿大學士。不過乾隆以後,保和殿大學士只授過傅恆一人,即使連晚清的李鴻章也只授文華殿大學士而已。
❺ 關於清朝的「大學士」制度
明初沿置左、右丞相,洪武十三年,因胡惟庸案始廢去丞相之制。此後以內閣大學士行丞相之職。清沿設內閣大學士,惟以軍機大臣行丞相之職權。以大學士充顧問。成祖時以儒臣為殿閣大學士,參預機務。至明中葉遂以大學士為內閣長官,起草詔令,批答奏章,官品雖低,而實握宰相之權。清代雖提高品級(一品),但職任反不重要。雍正中設立軍機處,大學士的職權就為軍機大臣所替代。惟軍機大臣及內外各官之資望特重者,仍授大學士作為榮典。大學士都以殿閣名入銜,明設中極,建極,文華,武英等殿和文淵閣,東閣大學士,無定員。清乾隆十年(公元1745年)以後,大學士專以三殿(保和、文華、武英),三閣(文淵、體仁、東閣)入銜,滿漢各2人;協辦大學士滿漢各1人。均為文臣最高的官位,漢人非翰林出身不授此官(除少數例外)。
軍機處
清代在皇帝直接指揮下的最高軍政決策和執行機構。雍正七年(公元1729年)用兵西北,設軍機房。雍正十年(公元1732年)始正式改稱辦理軍機處,簡稱軍機處。在軍機處任職者,稱軍機大臣,通稱大軍機,無定員,最多時達6—7人,由親王、大學士、尚書、侍郎或京堂在皇帝指定下兼任。但任命時亦按各人的資歷分別稱為軍機處行走,大臣上行走,大臣上學習行走等。其僚屬稱軍機章京,俗稱小軍機,掌繕寫諭旨、記載檔案、查核奏議。乾隆時定為滿漢兩班,各8人,後增至四班32人。每班有領班、幫領班各1人,滿語稱「達拉密」。軍機處職掌為每日晉見皇帝,秉承皇帝意旨處理軍國要務、官員任免和一切重要奏章,為中國歷史上中央集權制的最高發展。宣統三年(公元1911年)內閣成立之後,撤銷軍機處,以軍機大臣改任為內閣之總理大臣、協理大臣。
❻ 清朝有幾個大學士
清朝的大學士來官職是沿用明朝之制自。清初在盛京(今沈陽)建都後,清太宗皇太極在天聰10年,改文館為內三院,即國史院、秘書院、弘文院,各置大學士一人,此為設立大學士之始。清朝入關後,順治15年改內三院為內閣,始有殿閣大學士。清初的大學士為五品,或以重臣兼領,或賜尚書、侍郎職銜以崇之。
乾隆13年,開始設三殿:保和殿、文華殿、武英殿;三閣:東閣、文淵閣、體仁閣。每殿閣設大學士一員,正一品,其班位次序不以殿閣為序。從此後的相當長一段時間內,大學士都是清朝廷內的重臣擔任,參與軍國要政,可謂位重權高,當時被稱作清朝的宰相。誰若當了武英殿、文華殿或文淵閣等殿閣的大學士,那叫「入閣拜相」。
到了清朝後期,可以說從1840年鴉片戰爭開始後,中國面臨內憂外患,戰事不斷,清朝廷內的軍機處軍機大臣們忙起來。慢慢地,清朝的軍國大事更依重軍機大臣,而大學士往往成了一種榮譽稱號。
❼ 清朝大學士是什麼官
清朝大學士:滿、漢各二人,正一品,掌鈞國政,贊詔命,厘憲典,議大禮、大政,裁酌可否入告。修實錄、史、志,充監修總裁官,經筵領講官,會試充考試官,殿試充讀卷官,春秋釋奠,攝行祭事。
清朝初期沿襲明制,設四殿二閣,即保和殿、中和殿、文華殿、武英殿、文淵閣和東閣。但內閣受制於議政王大臣會議,只是轉達表章的機構,大學士並不入閣辦事。
乾隆年間改「中和殿大學士」為「體仁閣大學士」,成為「三殿三閣」,設滿漢大學士各二人,又有協辦大學士滿漢各一人作為替補。因前有議政王大臣會議制約,清內閣實際權力受到限制,後有軍機處,成為了當時名義上的百僚之長。
(7)清朝協辦大學士擴展閱讀
設內閣
明成祖始開內閣於文淵閣,延攬大學士入內閣,選翰林官解縉、胡廣、楊榮等入職文淵閣,參預機務,閣臣政務自此始,有人漸升為大學士,但品階只有正五品。仁宗增置謹身殿(後改建極殿)大學士,後大學士常以三孤兼任尚書,地位尊崇,為皇帝起草詔令,指導批答奏章,號稱輔臣。仁宣時有三楊(楊士奇、楊榮、楊溥)入閣,多所扶正,海內清平。
大學士中居首者,號稱首輔,其權最大,有票擬之權。明武宗正德中期以後,內閣權力急速發展,但首輔大學士的職權仍無法與以往的丞相相比。
❽ 在清朝大學士被稱為什麼
1: 官名。唐景龍二年(708)置修文館(後改弦文館、昭文館)大學士,至德二年(757)置集賢院大學士,元和年間後,皆由宰相兼領。天寶二年(743)又曾置崇賢館大學士,亦由宰相兼領,貞元四年(788)廢。五代後梁曾置金鑾殿大學士。宋初,沿唐制,宰相分兼昭文館、集賢殿大學士,其後又置觀文殿、賢政殿大學士,用以優禮前任宰執。明洪武十五年(1382),仿宋制,置華蓋殿(後改中極殿)、武英殿、文華殿、文淵閣、東閣大學士,以輔太子,備顧問。明成祖選翰林官入直文淵閣,參預機務,稱為內閣,有人漸升為大學士,但官階僅五品。仁宗增置謹身殿(後改建極殿)大學士,後大學士常以三孤兼任尚書,地位尊崇,為皇帝起草詔令,批答奏章,雖無宰相之名,而有宰相實權,號稱輔臣。清初,置內三院大學士,順治十五年(1658),改內三院為內閣,置中和、保和、文華、武英諸殿與東閣、文淵閣大學士。嗣一度復內三院舊制。雍正九年(1731),置協辦大學士,乾隆十三年(1748)定製,置大學士滿漢各二人,官銜以保和、文華、武英三殿及體仁、文淵、東閣三閣為稱,其中保和殿大學士不常置,協辦大學士滿漢各一人。清大學士官階:三殿三閣(保和殿 武英殿 文淵殿 體仁閣 文淵閣 東閣)為正一品,協辦大學士為從一品。為文臣最高級,名為協助皇帝處理政務,而清初有議政處制其權力,雍正年間置軍機處後,其職權被取代,但軍機大臣及內外官員之資望特重者仍授大學士,
以示尊崇。
大學士相當於今天的中央部級官員,巡撫相當於今天的各省省長,清朝是中國歷史上最後一個封建王朝,集各種權力於一身的皇帝,總結歷史上各朝代的經驗,為加強中央集權,削弱、分化大臣權利,以防權臣篡位,建立了一套有別於以前各朝的官制。 內閣:明朝時為了進一步集權而不設宰相、中書省等機構,宰相的權利轉移到內閣,由內閣來處理國家政務。清朝繼承了這一做法,內閣的首輔大學士以及協辦大學士都被稱為中堂,即宰相的別稱,但實權則由軍機處掌握,在軍機處任職的官員稱為軍機大臣,統稱大軍機,軍機大臣的僚屬稱為軍機章京,又稱小軍機。
❾ 大學士的清朝
清朝沿用明代內閣制,但內閣的權力在一定程度上受到議政王大臣會議的限制。
南書房、軍機處的興起
康熙時,議政王大臣會議的權力被大部剝奪,決策多由南書房作出。康熙於大臣中簡任若干入值南書房,參與機務。但南書房不是正式機構,也不能行文或指揮其他衙門。
雍正時設「軍機處」,有軍機大臣三人至六人、軍機章京若幹人,成為權力中樞,皇帝的詔令多由軍機處發出。但有清一代,正式詔書等均由內閣擬出,臣下正式奏章也遞交內閣,所以內閣仍是清代名義上正式的宰相機構。
三殿三閣大學士
大學士的名稱前要改加殿、閣銜,數目為六人。最初明朝大學士共「四殿」、「兩閣」。四殿者,中極殿大學士(原為華蓋殿),建極殿大學士(原為謹身殿),文華殿大學士,武英殿大學士。兩閣者,文淵閣大學士,東閣大學士。清朝稱「中和殿大學士」、「保和殿大學士」、「文華殿大學士」、「武英殿大學士」、「文淵閣大學士」、「東閣大學士」。
乾隆年間改「中和殿大學士」為「體仁閣大學士」,成為「三殿三閣」。
從品級上講,大學士都一樣,均為正一品,實際地位會有些許差別。在裁撤中和殿大學士之後,諸殿閣大學士中,以保和殿為最尊貴,一般很少人能得到。在乾隆十三年裁撤中和殿之後,得到保和殿大學士的有傅恆,自傅恆乾隆三十五年死後至清亡,就再沒有人得到保和殿大學士。
在六個名號的大學士中,在乾隆十三年裁撤中和殿之前,其地位順序從高到低為:中和殿、保和殿、文華殿、武英殿、文淵閣、東閣。後來變成:保和殿、文華殿、武英殿、文淵閣、東閣、體仁閣。大學士的遷轉也大多按從體仁閣至文華殿這樣的順序遷轉。當然並不一定要從體仁閣開始作為起步。
清代的殿閣大學士剛開始還有中和殿,其地位還在保和殿之上。有清一代授予中和殿大學士的也只有覺羅巴哈納、金之俊、圖海、巴泰四人。自康熙二十年圖海死後,至乾隆十三年裁撤中和殿,未有人增補為中和殿大學士。撤中和殿後,增加體仁閣,形成三殿三閣對稱的局面。
大學士是可以空缺的,不一定要六個全授滿,而且從實際情況上看,四個大學士的情況最常見。
主要官吏及其執掌
大學士:滿、漢各二人,正一品,掌鈞國政,贊詔命,厘憲典,議大禮、大政,裁酌可否入告。修實錄、史、志,充監修總裁官,經筵領講官,會試充考試官,殿試充讀卷官,春秋釋奠,攝行祭事。
協辦大學士:滿、漢各一人,尚書內特簡。從一品,輔佐大學士;
學士:滿洲六人,漢四人,從二品,掌敷奏;
侍讀學士:滿洲四人,蒙、漢各二人,從四品,掌典校;
侍讀:滿十人,蒙古、漢軍、漢各二,正六品,掌勘對;
典籍:滿、漢、漢軍各二人,正七品,掌出納文移。內閣,為典掌絲綸之地,自大學士以下,皆不置印,惟典籍置之,以鈐往來文牒。
中書:滿洲七十人,蒙古十六人,漢軍八人,漢三十人,正七品,掌撰擬、繙譯。
貼寫中書:滿洲四十人,蒙古六人。
重要更動年表
天聰二年
※建文館,命儒臣分直
天聰十年
※更名為國史院、秘書院、弘文院三院,號稱內三院。始亦沿承政名,後各置大學士一人。
順治元年
※置滿、漢大學士,不備官,兼各部尚書銜,滿員一品,漢員二品。
※置學士滿、漢軍各三人,漢學士無員限,滿員二品,漢員三品。
※置侍讀,滿洲十一人,其中清文五人,清漢文六人,蒙古、漢軍、漢各三人
※置典籍,滿、漢、漢軍各三人
※置中書,滿洲七十五人,蒙古十九人,漢軍十三人,漢三十六人
順治二年
※定為正二品衙門,翰林院並入,以翰林官分隸之。三院上並加「內翰林」字。
順治八年
※置侍讀學士,滿、蒙、漢軍各三人,兼太常寺卿銜,尋罷。
順治十年
※置三院漢大學士各二人
順治十五年
※改內三院為內閣,別置翰林院官,以大學士分兼。殿閣曰中和殿、保和殿、文華殿、武英殿、文淵閣、東閣
大學士,滿員改與漢同(正二品),仍兼尚書
※學士,滿漢員並改正五品,兼禮部侍郎者正三品
順治十八年
※復三院舊制,廢翰林院
※侍讀學士,滿洲增二人,蒙古增三人
康熙九年
※仍別置翰林院,復改三院為四殿二閣
※大學士,置滿、漢共四人
※侍讀學士,增滿洲四人,余改置二人
※學士,滿洲改置二人,
※侍讀,蒙古、漢軍各置二人,裁漢缺
※典籍,改為滿、漢、漢軍各二人
康熙十年
※學士,滿洲增四人,以後即保持為六人。漢軍、漢改置各二人
康熙十一年
※學士,漢增二人
康熙十二年
※學士,並漢軍缺入漢缺,以後即保持為四人
康熙三十八年
※侍讀,裁清文一人,裁清漢文二人。尋復增二人,以後即保持為十人
※中書,裁滿洲、漢軍各五人,裁蒙古三人,裁漢四人
康熙六十一年
※初授協理大學士事,為協辦大學士的前身。
雍正三年
※侍讀學士,定從四品
雍正四年
※侍讀,漢置二人
雍正七年
※協辦大學士,禮部尚書陳元龍、左都御史尹泰特授額外大學士。
雍正八年
※大學士,滿漢員並定正一品
※學士,滿漢員並定從二品。後皆兼禮部侍郎銜
雍正十年
※以青海告警,設軍機處,內閣之權漸輕
※置協辦大學士,厥後多至六人,少或一二人
乾隆十三年
※始定大學士、協辦大學士員限,省中和殿,增體仁閣,以三殿、三閣為定製,唯保和殿不常置。嗣後授保和者止傅恆一人
※中書,裁漢三人
乾隆十七年
※侍讀學士,裁漢軍缺,只保留漢缺
乾隆五十八年
※大學士停兼尚書銜
宣統三年
※改組內閣,別令大學士序次翰林院
重要附屬機構
稽察欽奉上諭事件處
※兼理大臣,無員限,滿、漢大學士、尚書、左都御史內特簡。掌察諸司諭旨特交事件,督以例限。
※行走司官,漢四人。並於吏、兵、刑、工四部選補。
※委署主事,滿洲一人。
※筆帖式四十人
※額外筆帖式八人。
中書科
※稽察科事內閣學士,滿、漢各一人,由內閣學士內特簡。掌稽頒冊軸。
※掌印中書,滿洲一人。
※掌科中書,漢一人。
※中書,並從七品。滿洲一人,漢三人,掌繕書誥敕。
※筆帖式十人。
分辦本章處
※滿本房,司繕寫
※漢本房,司繙譯
※蒙古本房,司繙譯外藩屬國文字
※滿票簽處,司繕寫滿文票簽,記載諭旨撰文之事
※漢票簽處,司繕寫漢文票簽,記載諭旨撰文之事
※除此之外尚有誥敕房,稽察房,收發紅本副本處,飯銀庫,俱由大學士委侍讀以下官司之。惟批本處額置滿洲翰林官一人,請旨簡派。有中書七人。滿中書內補授。
❿ 清朝大學士相當於現在的什麼官職
清初,置內三院大學士,順治十五年(1658),改內三院為內閣,置中和、保和、文華、武英諸殿與東閣、文淵閣大學士。嗣一度復內三院舊制。雍正九年(1731),置協辦大學士,乾隆十三年(1748)定製,置大學士滿漢各二人,官銜以保和、文華、武英三殿及體仁、文淵、東閣三閣為稱,其中保和殿大學士不常置,協辦大學士滿漢各一人。清大學士官階:三殿三閣(保和殿 武英殿 文淵殿 體仁閣 文淵閣 東閣)為正一品,協辦大學士為從一品。為文臣最高級,名為協助皇帝處理政務,而清初有議政處制其權力,雍正年間置軍機處後,其職權被取代,但軍機大臣及內外官員之資望特重者仍授大學士,以示尊崇。
應是政治局常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