㈠ 唐朝十八大學士和兩大將軍是誰
十八大學士分別是杜如晦、房玄齡、於志寧、蘇世長、姚思廉、薛收、褚亮、陸德明、孔穎達、李玄道、李守素、虞世南、蔡允恭、顏相時、許敬宗、薛元敬、蓋文達、蘇勖。
兩大將軍是秦瓊和尉遲恭。
一、十八大學士
1、杜如晦
杜如晦(公元585年-公元630年),字克明,漢族,京兆杜陵(今陝西西安長安)人。唐朝初年名相。
杜如晦早年曾在隋朝任滏陽尉。隋朝末年,成為秦王李世民帳下重要參謀,李世民征薛仁杲、劉武周、王世充、竇建德,杜如晦為其籌謀劃策,運籌帷幄,深為時人所敬服。
李世民建立文學館時,用杜如晦為從事中郎,為十八學士之首。玄武門之變時,杜如晦與房玄齡參與策劃,事成之後,二人功居首位。
李世民即位後,杜如晦獲封蔡國公,累遷尚書僕射,與房玄齡同心輔政,為唐選拔人才、制定法度等。房玄齡善謀,而杜如晦處事果斷,二人因此被稱為「房謀杜斷」。後世將杜如晦與房玄齡作為良相的典範,合稱「房、杜」。
貞觀四年(630年),杜如晦病逝,年四十六。追贈司空、蔡國公,謚號「成」。貞觀十七年(643年)繪像於凌煙閣,位列第三。
2、房玄齡
房玄齡(579年—648年8月18日),名喬,字玄齡,以字行於世,齊州臨淄人(今山東省淄博市臨淄區)。唐初政治家、宰相,凌煙閣二十四功臣之一,隋朝涇陽令房彥謙之子。
房玄齡十八歲時本州舉進士,授羽騎尉。後在渭北投秦王李世民後,為李世民出謀劃策,典管書記,是李世民得力的謀士之一。
武德九年(626年),參與玄武門之變,與杜如晦等五人並功第一。李世民即位後,房玄齡為中書令,負責綜理朝政。
歷任尚書左僕射、司空等職,封梁國公。貞觀二十二年(648年),房玄齡病逝,追贈太尉,謚號「文昭」。後配享太宗廟廷。
3、於志寧
於志寧(588~665年),字仲謐,雍州高陵(今陝西高陵縣)人。唐朝宰相,北周太師於謹曾孫。
出身河南於氏,初仕隋朝,授冠氏縣令。晉陽起兵後,投奔唐朝,授渭北道行軍元帥府記室,遷天策府從事中郎,位列秦王府十八學士。
唐朝建立後,拜中書侍郎,封黎陽縣公,擔任太子左庶子,遷太子詹事,教導皇太子李承乾。多次直言進諫,不為所動。
唐高宗即位,拜太傅兼侍中,遷尚書左僕射,加太師、同中書門下三品,進封燕國公。唐高宗「廢王立武」之事中,沒有表明立場,得罪皇後武則天,貶為榮州刺史,終以華州刺史之職致仕。
麟德二年(665年),病逝,時年七十八,追贈幽州都督,謚號為定,累贈左光祿大夫,太子太師。
4、蘇世長
蘇世長,父蘇振,北周封為建威縣侯。11歲時,上書北周武帝,武帝驚異,特召見他。世襲父爵。入隋,為長安令,大業未年為都水少監。
唐開國,歷任陝州長史,天策府軍諮祭灑。蘇世長機辯博學,敢於直言,多次勸說太祖李淵,以隋為鑒,懲其奢淫,不忘儉約,拜諫議大夫。
太宗年間,與杜如晦、房玄齡等齊名,畫像立於秦王府文學館內,是唐太宗智囊團的「十八學士」之一。文學大家褚亮題贊道:「軍咨諧噱,超然辯悟,正色於庭,匪躬之故。」
5、姚思廉
姚思廉(557—637),字簡之,一說名簡,字思廉,京兆萬年人,唐朝初期史學家。其父姚察於陳朝滅亡後到隋朝做官,遷至北方,故兩《唐書》中《姚思廉傳》稱其為京兆萬年(今陝西長安縣)人。
其父姚察,在陳時任吏部尚書,著陳梁二史,未成。他自幼習史,後曾任隋朝代王楊侑侍讀。唐李淵稱帝後,為李世民秦王府文學館學士。
自玄武門之變,進任太子洗馬。貞觀初年,又任著作郎,為唐初「十八學士」之一。官至散騎常侍,受命與魏徵同修梁陳二史。
6、薛收
薛收(591-624),字伯褒,蒲州汾陰(今山西萬榮縣西南)人,秦王府十八學士之一,隋內史侍郎薛道衡之子。因父親被隋煬帝縊死,遂不仕隋。
後被房玄齡薦入秦王府,授為主簿。武德四年(621年),隨李世民討王世充,力排眾議,建議分兵圍困洛陽,另外派兵狙擊竇建德。
最終王世充與竇建德同時被擒。後以平劉黑闥之功封汾陰縣男。武德七年(624年),授天策府記室參軍,不久卒。貞觀七年(633年),追贈定州刺史。高宗即位後,陪葬昭陵。
7、褚亮
褚亮(555年-647年),字希明,杭州錢塘(今浙江杭州)人 ,祖籍河南陽翟(今河南禹州),唐初十八學士之一。曾祖湮,梁御史中丞;祖蒙,太子中舍人;父玠,陳秘書監,並著名前史。其先自陽翟徙居焉。
亮幼聰敏好學,善屬文。博覽無所不至,經目必記於心。喜游名賢,尤善談論。年十八,詣陳僕射徐陵,陵與商榷文章,深異之。
陳後主聞而召見,使賦詩,江總及諸辭人在坐,莫不推善。禎明初,為尚書殿中侍郎。陳亡,入隋為東宮學士。大業中,授太常博士。隋煬帝嫉其才,誣賴他與楊玄感有牽連,貶為西海郡司戶。
大業十三年(617年),金城校尉薛舉稱王,任褚亮為黃門侍郎。大業十四年,秦王李世民滅薛舉之子薛仁杲,以褚亮為鎧曹參軍。
後入秦王府文學館,任文學館學士,史載「凡分三番逆宿於閣下,悉給珍膳。每暇日,訪以政事,討論故籍,榷略前載,無常禮之間」,「太宗每有徵伐亮常侍從,軍中宴筵,必預歡賞,從容諷議,多所俾益」。
貞觀元年(627年),與杜如晦等十八人授弘文館學士,被封為陽翟縣男,褚亮支持唐太宗拓疆政策,命子褚遂良從軍,出兵突厥。累遷至通直散騎常侍,十六年,進爵為陽翟縣侯。後致仕歸家。
貞觀二十一年(647年)卒,年八十八。謚號曰康,贈太常卿,陪葬昭陵。
8、陸德明
陸德明(約550-630年), 名元朗,以字行,蘇州吳縣人。唐代經學家,訓詁學家,唐太宗十八學士之一。
初受學於周弘正,善言玄理。南陳太建中,陳後主為太子,集名儒入講承光殿,以弱冠與國子祭酒綠孝克抗辨,屢奪其說,舉坐咨賞。起官始興王國左常侍,遷國子助教。陳亡後,歸於故里。
隋煬帝嗣位,召為秘書學士,授國子助教。王世充欲以為子師,嚴詞拒之。秦王李世民辟為文學館學士,以經授中山王李承乾,補國學博士。
唐高祖釋奠,召博士徐文遠、浮屠慧乘、道士劉進喜各講經論,德明駁難,隨方立義,遍析其要,眾人為屈。貞觀初年,遷國子博士,封吳縣男,尋卒。
9、孔穎達
孔穎達(574年—648年),字沖遠(一作仲達 、沖澹),冀州衡水(今屬河北)人,唐朝經學家,孔子的第31世孫。
生於北齊後主武平五年(574年),八歲就學,曾從劉焯問學,日誦千言,熟讀經傳,善於詞章,隋大業初,選為「明經」,授河內郡博士,補太學助教。
隋末大亂,避地虎牢(今河南省滎陽汜水鎮西北)。入唐,任國子監祭酒。曾奉唐太宗命編纂《五經正義》,融合了南北諸多經學家的見解,是集魏晉南北朝以來經學大成的著作。卒於貞觀二十二年(648年),終年75歲。
10、李玄道
李玄道,字元易,祖籍隴西,世代居住鄭州,唐太宗時期人物。
李玄道出自隴西李氏姑臧大房,家族居於鄭州,世代為山東冠族,七代祖涼武昭王李暠。五代祖燉煌宣公李寶。曾祖李韶,後魏司空、姑臧文恭公。
祖李瑾,魏著作佐郎,贈齊州刺史。父李行之,官隋都水使者、下溠郡太守、固始縣男。隋朝時,李玄道為齊王府屬。李密據洛口,引為記室,後為王世充所執,鎮定自若,被釋放,為著作佐郎。
李世民平定王世充,為秦王府主簿。唐太宗貞觀初年,累遷給事中,封姑臧縣男。出任幽州長史,輔佐都督王君廓,專門負責府中之事,與王君廓漸有嫌隙。
後王君廓謀反,受牽連流芳巂州。後又起復為蘄州刺史、荊王府長史兼荊府司馬、常州刺史,甚有惠政。
貞觀十四年(640年),年老致仕,加銀青光祿大夫,貞觀十九年八月十四日卒於鄭州府邸,享年六十九。秦王府十八學士之一。著有《李玄道集》。
子李雲將,官至尚書右丞、隴州刺史。
11、李守素
李守素(?—約628)趙州(今河北趙縣)人,出身趙郡李氏東祖房。十八學士之一。
李世民擊敗王世充後,召署天策府倉曹參軍,尤諳氏族學,「自晉宋已降,四海士流及諸勛貴華戎閥閱,莫不詳究」,人稱「肉譜」。
12、虞世南
虞世南(558年-638年7月11日),字伯施,漢族,越州餘姚(今浙江省慈溪市觀海衛鎮鳴鶴場)人。
南北朝至隋唐時期書法家、文學家、詩人、政治家,凌煙閣二十四功臣之一。陳朝太子中庶子虞荔之子、隋朝內史侍郎虞世基之弟。
虞世南生性沉靜寡慾,執著且向學。歷仕陳、隋二代,官拜秘書郎、起居舍人。隋朝滅亡後,被竇建德任命為黃門侍郎。
李世民滅竇建德後,引虞世南為秦王府參軍、記室參軍、弘文館學士,與房玄齡等共掌文翰,為「十八學士」之一。
貞觀年間,歷任著作郎、秘書少監、秘書監等職,先後封永興縣子、永興縣公,故世稱「虞永興、虞秘監」。
他雖容貌怯懦、弱不勝衣,但性情剛烈,直言敢諫,深得李世民敬重,被稱為「德行、忠直、博學、文詞、書翰」五絕。
貞觀十二年(638年),虞世南去世,年八十一。獲贈禮部尚書,謚號「文懿」 ,配葬昭陵。貞觀十七年(643年),繪像凌煙閣。
13、蔡允恭
蔡允恭(約561—約628)隋末唐初官吏、文學家。字克讓,荊州江陵(今屬湖北)人。西梁左民尚書蔡大業之子,蔡大寶侄子,美姿容,有風采,善綴文,未及仕而梁為隋所滅,由於長安與虞世南相友善,邀為隋煬帝從官。
仕隋,歷起居舍人,煬帝屬詞賦,多令諷誦之。煬帝曾派他去教宮人,他恥為之,數稱疾不入內,乃遭疏遠。
煬帝死後,相繼被宇文化及、竇建德延攬。入唐,以虞世南薦引為秦王策府參軍、兼文學館學士,與房玄齡等十八人榮稱登瀛洲之選,秦王命閻立本圖像館中,楮亮為贊焉。
14、顏相時
顏相時(?-645年),字睿,琅琊臨沂(山東臨沂市)。中國唐朝儒家學者,秦王府十八學士之一,名臣顏師古之弟,大儒顏之推之孫,顏思魯之子。歷任諫議大夫,官至禮部侍郎。貞觀十九年,病逝。
15、許敬宗
許敬宗(592~672年),字延族,杭州新城(今浙江杭州市富陽區)人。唐朝宰相,隋朝禮部侍郎許善心之子,東晉名士許詢之後。
少有文名。隋朝大業年間,考中秀才,授淮陽書佐。其父被殺後,投奔瓦崗軍,成為李密記室。李密兵敗後,投奔唐朝,補漣州別駕。秦王李世民聽聞其名,召為秦府十八學士之一。
貞觀八年(634年),任秘書省著作郎、監修國史,遷中書舍人。貞觀十年(636年),國喪失禮,貶為洪州司馬,歷任給事中、檢校黃門侍郎、檢校右庶子、檢校禮部尚書等職。
參與《武德實錄》《貞觀實錄》的撰寫工作,受封高陽縣開國男。唐太宗李世民征討高麗,岑文本死於行所,以為檢校中書侍郎,起草詔書得體,深得唐太宗欣賞。貞觀二十一年(647年),加銀青光祿大夫銜稱。
唐高宗永徽五年(654年),支持武則天立後,官運亨通,代於志寧為禮部尚書,兼任太子賓客。顯慶元年(656年),拜侍中,仍監修國史。
二年,進爵高陽郡公,代李義府為中書令。龍朔二年(662年),拜尚書右僕射,加光祿大夫銜。次年,拜太子少師、同平章事,位極人臣。
咸亨元年(670年),以特進的身份退休。咸亨三年(672年)去世,時年八十一,追贈開府儀同三司,謚號為繆。
16、薛元敬
薛元敬,字子誠,蒲州汾陰(今山西萬榮西)人。薛收的侄子。唐太宗十八學士之一。長於文學,與薛收及薛收族兄薛德音齊名,世稱河東三鳳,其中薛收為長雛、薛德音為鶩鷟,薛元敬為鵷雛。
高祖武德初(618年)曾任秘書郎。秦王李世民召為天策府參軍兼值記室,杜如晦稱之為「小記室」。李世民為皇太子,任太子舍人。掌軍府書檄和朝廷誥令,深得唐太宗之賞識。
17、蓋文達
蓋文達(578—644),唐代大儒,「貞觀十八學士」之一。字藝成,冀州信都(今河北冀縣)人,師從劉焯。與族弟蓋文懿皆名儒,人稱「二蓋」。
18、蘇勖
蘇勖,字慎行,中國唐朝武功人,隋朝宰相蘇威之孫,「十八學士」之一。娶唐高祖之女南昌公主。
貞觀十五年,撰成《括地誌》55O卷,又序略5卷,為唐代著名地理著作。李泰表上之,太宗賜李泰物萬段,蘇勖、蕭德言等成加給賜物。
二、兩大將軍
1、秦瓊
秦瓊(?—638年),字叔寶,齊州歷城(今山東濟南市)人,隋末唐初名將。初為隋將,先後在來護兒、張須陀、裴仁基帳下任職,因勇武過人而遠近聞名。
後隨裴仁基投奔瓦崗軍領袖李密,瓦崗敗亡後轉投王世充,因見王世充為人奸詐,與程咬金等人一起投奔李唐。
投唐後隨李世民南征北戰,是一個能在萬馬軍中取敵將首級的勇將,但也因此渾身是傷。唐統一後,秦瓊久病纏身,於貞觀十二年(638)病逝。
生前官至左武衛大將軍、翼國公,死後追贈為徐州都督、胡國公,謚曰「壯」。貞觀十七年被列入凌煙閣二十四功臣。
2、尉遲恭
尉遲敬德(585年-658年12月26日),名融 (後世誤載名「恭」),字敬德,以字行,朔州善陽(今山西省神池縣)人。唐朝名將,凌煙閣二十四功臣之一。
尉遲敬德純朴忠厚,勇武善戰,一生戎馬倥傯,征戰南北,馳騁疆場,屢立戰功。玄武門之變時助李世民奪取帝位。官至右武侯大將軍,封鄂國公。
晚年謝賓客不與通,於顯慶三年(658年)去世,冊贈司徒、並州都督,謚號「忠武」,陪葬昭陵。
參考資料來源:網路——唐十八學士
網路——秦瓊
網路——尉遲恭
㈡ 香港理工大學的「榮譽」學士學位是什麼意思
香港理工大學的「榮譽」學士學位只有在學士學位期間成績異常突出的前提下回才有有資格獲得答。
香港理工大學的「榮譽」學士學位的一年學習通常包括四到五門研究性科目和一篇高質量的幾萬字學位論文,學習強度非常之大。研究性科目通常由本校最為頂尖的教授小班教學,內容覆蓋學科研究的各種領域,每周動輒幾百頁的論文閱讀量和各種繁重的學術任務也使得榮譽學士的主動退學率異常之高。榮譽學士成績由研究性科目成績和論文共同組成,最終等級劃分為一等榮譽學士,二等(上/下)榮譽學士和三等榮譽學士。一等榮譽學士通常一屆畢業生只有1到2名,有嚴格的數量控制,因此在澳洲也被視作通往上流社會的金敲門磚。另外,值得注意的是,對於法學,醫學和工學的學生,由於本科修讀時間已經很長,榮譽學士會在最後一學期開始前進行甄選,以替換掉簡單的授課型課程的方式進行研讀。
㈢ 學位的級別是什麼
學位劃分為學士、碩士、博士三級。
學位等級(Academic Degree Grades):對學位劃分的層次。為表明學位獲得者學術水平的差異,對學位劃分等級,形成學位層次,以不同的學術稱號授予學位。不同國家文化傳統和授予學位歷史的不同,對學位等級的劃分也不同。
學位和學歷的區別:學位是學歷的標志,不和學校學習的經歷或學歷掛鉤;而學歷則必須是學校學習的經歷。所以有學歷不一定有學位,沒有學歷一定沒有學位。
(3)思榮大學士擴展閱讀:
四級學位:
1、博士學位
博士學位是標志被授予者的受教育程度和學力水平達到規定標準的本專業的最高學力水準的學位稱號。在世界上絕大多數國家的學位體系中,博士學位是最高的一級。日常生活中也只有博士學位會特別與姓氏結合被尊稱為某某博士。
而博士英文同醫生一樣是Doctor。基本上博士論文必須包含該領域創新又有深度的內容,並通過同行學者審查方能取得博士學位。
副博士學位(俄制),俄語Кандидат наук,前蘇聯、分裂的俄羅斯、烏克蘭、朝鮮等流行俄式學制的歐亞國家的1種頒授給研究生的學位,級別比碩士學位高,相當於博士學位,低於俄式學制的全博士學位(相當於博士後)。在取得副博士學位後,研究生才能夠修讀全博士。
2、碩士學位
碩士是一個介於學士及博士之間的研究生學位(Post-Graate),擁有碩士學位者通常象徵具有基礎的獨立的思考能力。
擁有碩士學位者,通常象徵掌握並專精於某一學術領域或職場專業。在主攻的學術領域中,合格的研究生必須要能同時了解學術理論與現實狀況,運用理論來分析、審辯式思維和專業運用知識。並且比學士更能解決復雜問題,擁有更加獨立和縝密的思考能力。
3、學士學位
學士學位是高等教育本科階段授予的學位名稱。它表示學位取得者較好地掌握了本門學科的基礎理論、專業知識和基本技能,並具有從事科學研究工作或擔負專門技術工作的初步能力。
4、副學士學位
一種源自美國和加拿大的學位等級,四級學位系統中等級最低的一種,低於學士、碩士和博士學位。修讀者一般須在社區學院或專科學院修讀兩年,通常無需通過論文考核。
與之最接近的中國內地教育資歷為大專文憑(但通常大專文憑取得者須在大學全職學習三年)。在我國台灣和香港有這種學位,但中國大陸並沒有也不認可。
㈣ 世界上排名前十位大學
1 Harvard Univ USA 美國哈佛大學
哈佛大學成立於1636年,其文理研究生院於1872年組建,是全美最古老的大學之一,迄今己培育出6位美國總統、29位諾貝爾獎得主和27名普利策獎得主。哈佛大學不但是美國政府制定國內外政治、軍事、外交政策的思想庫,而且在校內,各種學術流派和政治主張都十分活躍。
不論從學校的名氣、設備、教授陣容、還是學生素質方面,哈佛大學都堪稱世界一流。具體來講,它有近15億美元的資產、獲得最多的贊助、擁有全世界規模最大的圖書館、第一流學者和教授、千里挑一的錄取者。
哈佛大學本科生課程中的生物、化學、地質學、數學、物理、經濟學、英文、歷史、政治科學、社會學、心理學在全美排名前5名。政府研究(Government Studies)、經濟 (Economics)和社會研究(Social Studies)更為突出。 哈佛大學首推為美國最好的大學,贏來了舉世公認的學術口碑和崇高的國際聲譽。
現在要提的是哈佛商科研究生院,它是MBA就讀學校申請人數最多的研究生院,一直維持在6千人以上(每年只錄取800人左右)。 哈佛大學的醫學研究生院和法學研究生院,也是全美聞名。
通信地址:Harvard University
Office of Admissions
The Graate School of Arts and Sciences
P.O. Box 9129
Cambridge, MA 02238-9129
招生辦E-mail:[email protected]
網址:http://www.harvard.e
校歷:Semester
招生選擇性程度:很高
最受歡迎的五個專業及其學生佔全校學生的比例:12% 經濟學,8%心理學,9%政治科學,6%英語與文學,6% 生物學
最新《美國新聞與世界報道》排名:博士學位類國家級大學第一名
學生與教師比例:10/1
平均錄取率:11%
最新排行榜:
能授予博士學位的工程項目:26
學雜費:約 $26019
住宿和伙食:約 $8250
申請費:$90
申請截止日期:January 3, 2005
TOEFL最低成績要求:550
TOEFL成績能否替代SAT或ACT?NO
2 Stanford Univ USA 美國斯坦福大學
所在國家:美國
建立時間: 1885年
學校性質:私立
【入學申請】
* 申請手續費: 約US$ 70 。
* 入讀斯坦福大學的競爭非常激烈,1997學年有16800人申請,被錄取的只佔15%。海外生有1700人申請,最後只有123人獲接納。
* 最多人修讀的科目是生物,其次是經濟、心理學、英文、政治科學。
【學校概述】
斯坦福大學,原名小李蘭德·斯坦福大學。地處加里弗尼亞州,舊金山半島聖·弗朗西斯科城南約30英里的地帶。
【費用及獎學金】
* 海外生學費: 約US$ 22110
* 宿舍: 約需US$ 7769 (學校為第一年的學生提供宿位。)
* 出外租住生活費:一年約US$ 11343 (包括住、食、交通及娛樂等)
【入學要求】
* SAT: Verbal 590-690分;Math 660-750分,海外生最好具TOEFL成績。
* 心理系和法律系共同實施六年的雙學位課程,心理或法律主修第一年學生可申請進入本課程,入學須分別獲得兩個系的批准。在九月一日後應盡早索取申請表,完整的申請手續須在一月一日前完成。
【入學時間】
斯坦福大學的學制與其它大學不同。在校規中,把一年分成四個季度,學生們每段都要選不同的課。因此,斯坦福大學的學生比那些兩學期制大學的學生們學習的課程要多,壓力也比其它大學學生要大。
斯坦福大學基金雄厚,經費充足,教學設備也極為充裕。圖書館藏有超過670萬本書 籍及4萬多本期刊。 校內另設有七千多部電腦供學生使用,亦設有多個電腦室及電腦中心為學生提供服務。學生可利用網路與校內的師生聯系。此外,校內的體育設施也很多,有能容納八萬五千人的體育館、高爾夫球場和游泳池等,充分體現了校園面積大的好處。
【學生服務】
斯坦福大學早就有培養優秀學生的美名。和許多重要的大學最近才為學生提供較多的研究機會不同,斯坦福大學的學生往往只要發一個電子郵件就可以得到科研工作的機會,尤其是在夏季。
3 Univ Cambridge UK 英國劍橋大學
學校概述
劍橋大學成立於1209年,是世界十大學府之一,73位諾貝爾獎得主出自此校。劍橋大學位於風景秀麗的劍橋鎮,著名的康河橫貫其間。劍橋大學有35個學院,有三個女子學院,兩個專門的研究生院,各學院歷史背景不同,實行獨特的學院制,風格各異的35所學院經濟上自負盈虧;劍橋大學負責生源規劃和教學工作,各學院內部錄取步驟各異,每個學院在某種程度上就像一個微型大學,有自己的校規校紀。
劍橋的許多地方保留著中世紀以來的風貌,到處可見幾百年來不斷按原樣精心維修的古城建築,許多校舍的門廊、牆壁上仍然裝飾著古樸庄嚴的塑像和印章,高大的染色玻璃窗像一幅幅瑰麗的畫面。劍橋大學有教師(教授、副教授、講師)1,000餘名,另外還有1,000餘名訪問學者。劍橋大學共有學生16,900名,其中包括6,935名研究生,72%的研究生來自其它大學,研究生中42%是國外留學生,女生佔36%。大學校長為女王丈夫菲歷普親王(他同時兼任牛津大學校長),設一名常務副校長主持日常工作。
課程設置
一般來說,英國的學制要比美國的短。劍橋大學的本科生一般是三到四年。上完三年,就可得到學士學位;上完四年,下來就是碩士(MA);如果三年拿到學士學位後就參加工作,一年以後也可以在工作崗位上再交論文,直接申請碩士學位。所以嚴格說來,劍橋大學沒有真正的碩士,碩士學位只是一個過渡。副博士是劍橋和牛津的一個稍具特色的學位,因專業不同,一般是兩年,授課一年,論文一年,(經濟系為一年的課程加論文)。如果課程的考試成績(一般是四門課)超過65分,就可直接轉為博士,再讀兩年就可獲得博士學位。副博士和碩士的區別有三個:其一,副博士的一年或兩年時間是可以計算到博士的時間,而從碩士直讀博士,是至少需要三年時間;其二,如果你的最終成績在65分以上,學校可以為你提供開放的時間,在有效時間內(如兩年),你隨時可去上學,再繼續你的博士學業;其三,劍橋規定,如果你拿到副博士學位後,工作滿一定年限,你也可直接提交申請博士學位的論文,學校根據你的論文質量和工作業績,可授你博士學位,而碩士則無此殊榮。但由此途徑得到博士學位是不太容易的。
專業設置
建築和藝術史系;古希臘和羅馬語言文學系;神學系;英語系;現代和中古語言學系;音樂系;東方系;經濟系;教育系;歷史系;法律系;哲學系;社會和政治科學系;地球科學地理系;工程系;數學系;物理化學系;物理化學系;考古和人類學系;醫葯醫學系;計算機科學技術;土地經濟系;管理系;生物系
入學手冊
學院制:劍橋最大的特色是學院制。大學由三十五座學院組成,上至行政財務,下至招生教學,學院都有很大的自主權。大學中央不過擔當一個像聯邦政府的角色,掌管一些宏觀的事情。在畢業禮上,最能看到劍橋如何重視學院。學生要由學院院長牽手引到校長面前跪下,接受祝福,象徵他是由學院教導成材。歷年來有73位教職員曾獲諾貝爾獎(包括28個物理獎,18個醫學獎,17個化學獎)。
入學須知:本科生通常向各個學院提出申請。申請時要注意,來年的申請截止日期是今年的10月15日,到時申請表必須寄到劍橋,或者UCAS申請表,這時也必須寄到UCAS。你不得同時申請牛津和劍橋。
入學要求
IELTS7.0以上,單項得分不得低於6分,或TOEFL600。
學習考試
英國的大學不設學分制,要求所有人都得按部就班完成規定時間的學習才能拿到學位。英國大學生的上課時間並不多,但每次上課,老師都會開一大堆的書目(reading list)。在課下都要到圖書館去查找,大量的時間就用在了圖書館中。和中國學生有所不同的是,英國學生在進入大學前,心中就已有了一個研究的方向,在後來的學習中會有意識的發展這方面的研究。在一邊念書的同時,一邊從事研究工作,整天忙於實驗室和圖書館。像劍橋、牛津這樣的名校,一些本科生在畢業前就會成為學者、科學家,在某個方面取得不小的成就。
英國大學的考試一般都是綜合性的,包括平時表現、考試、論文、出勤率等方面的綜合評分,要想拿個高分並不是一件容易的事。劍橋大學向來是以考試制度嚴格而聞名的,每科課程只考一次,沒有補考的機會,考試如果未獲通過,其結果只有離開劍橋。因此每每考試前夕,劍橋的學生都特別緊張,全力以赴的復習,那種緊張的情形並不比中國的高考輕松。上英國一般的大學,中學畢業生都不需要另經高考,單憑中學畢業成績就可以讀大學,而劍橋、牛津這類學校,要經過入學考試,各科成績都得是A等;除此之外,還要看運氣,因為報考的人實在太多了,以致後來許多人都不敢報考這兩所學校,然而不管你的背景怎樣,你自己必須首先打定主意,提出申請,然後經由個人考核決定是否得以錄取。劍橋大學為水平不一的有識之士提供學術研究的機會,這里是求知慾強的學生們擴大知識面、掌握一門學科的聖地。劍橋大學畢業生的就業范圍歷來非常廣。為了攻讀更高的學位,或是為了通過職業資格考試,通常有四分之一強的學生會繼續學習深造。
2006-2007年學費
(£) Overseas
Arts Science
學費 8,832 11,571
學院費 1,959 1,959
12個月生活費 8,125 8,125
一年總費用 18916 21655
4 Univ California - Berkeley 美國加州大學伯克利分校
加州大學伯克利分校是加州最佳的州立大學,也可稱得上是全美最好的州立大學,1997年全美公立大學排名,它獨占鰲頭,列全美第1。畢業於研究生院的學生中,成為諾貝爾獎得主和其他方面名人的都比其他大學畢業生多。學校教授里有16個諾貝爾獎得主,有的老師是柯林頓政府的首席經濟顧問。
加州大學伯克利分校是美國最激進的兩個學校之一(另一個是哥倫比亞大學)。60年代嬉皮文化、反越戰運動、東方神秘主義文化、回歸自然文化等都是起源於這里。當年伯克利的代言人便是詩人愛倫金斯堡。最近這十幾年是高科技的天下,伯克利又開始締造新的神話,因為身在矽谷邊緣,近年來學校畢業生中出現了許多新型的億萬富翁。從該校工程系畢業的英特爾公司總裁安得魯可以說是伯克利新的代言人。
不過,伯克利的魅力不只是它的嬉皮與自由,而是它的學術氣氛。在1997年《美國新聞與世界報道》雜志對全美大學研究生院的調查中,伯克利的文學、東亞研究、新聞等16個系排名不是第1就是第2。工程類排名名列第3,其中電腦和電子工程專業排名全美第1。
值得一提的是大學的Hass商科研究生院,從1899年以來,它一直都是美國MBA教育的領導者之一
5 Massachusetts Inst Tech (MIT) USA 美國麻省理工學院
麻省理工學院(Massachusetts Institute of Technology,簡稱MIT)是美國一所綜合性私立大學。位於馬薩諸塞州(Massachusetts)的劍橋(Cambridge),查爾斯河(Charles River)將其與波士頓的後灣區(Back Bay)隔開。
麻省理工學院的自然及工程科學在世界上享有盛譽,其管理學、經濟學、哲學、政治學、語言學也同樣優秀。其林肯實驗室、計算機科學及人工智慧實驗室、媒體實驗室和斯隆管理學院十分著名。有59位諾貝爾獎得主曾在麻省理工學院學習或工作。
Massachusetts Institute of Technology
麻省理工學院
校訓:Mens et Manus (Mind and Hand)
現任校長 蘇珊·霍克菲爾德
學校類型 私立
宗教關系 無
建立時間 1861年
所在地 美國,劍橋
學生數量 10340
教師數量 974
校園環境 市區
【歷史沿革】
麻省理工學院於1861年由威廉·巴頓·羅傑斯(William Barton Rogers)一位著名的自然科學家創立。他希望能夠創建一個自由的學院來適應正快速發展的美國。由於南北戰爭,直到1865年MIT才迎來了第一批學生。隨後其在自然及工程領域迅速發展。在大蕭條時期,MIT曾一度被認為會同哈佛大學合並,但在該校學生的抗議之下,被迫取消了這一計劃。1916年MIT從波士頓遷往劍橋。
【院系設置】
建築及城市規劃學院(School of Architecture and Planning)
工程學院(School of Engineering)
人文及社會科學學院(School of Humanities, Arts, and Social Sciences)
阿爾佛雷德·P·斯隆管理學院(Alfred P. Sloan School of Management)
麻省理工學院(Massachusetts Institute of Technology,簡稱MIT)是美國一所綜合性私立大學。位於馬薩諸塞州(Massachusetts)的劍橋(Cambridge),查爾斯河(Charles River)將其與波士頓的後灣區(Back Bay)隔開。
麻省理工學院的自然及工程科學在世界上享有盛譽,其管理學、經濟學、哲學、政治學、語言學也同樣優秀。其林肯實驗室、計算機科學及人工智慧實驗室、媒體實驗室和斯隆管理學院十分著名。有59位諾貝爾獎得主曾在麻省理工學院學習或工作。
Massachusetts Institute of Technology
麻省理工學院
校訓:Mens et Manus (Mind and Hand)
現任校長 蘇珊·霍克菲爾德
學校類型 私立
宗教關系 無
建立時間 1861年
所在地 美國,劍橋
學生數量 10340
教師數量 974
校園環境 市區
【歷史沿革】
麻省理工學院於1861年由威廉·巴頓·羅傑斯(William Barton Rogers)一位著名的自然科學家創立。他希望能夠創建一個自由的學院來適應正快速發展的美國。由於南北戰爭,直到1865年MIT才迎來了第一批學生。隨後其在自然及工程領域迅速發展。在大蕭條時期,MIT曾一度被認為會同哈佛大學合並,但在該校學生的抗議之下,被迫取消了這一計劃。1916年MIT從波士頓遷往劍橋。
【院系設置】
建築及城市規劃學院(School of Architecture and Planning)
工程學院(School of Engineering)
人文及社會科學學院(School of Humanities, Arts, and Social Sciences)
阿爾佛雷德·P·斯隆管理學院(Alfred P. Sloan School of Management)
6 California Inst Tech USA 美國加州理工學院
美國加州理工學院(California Institute of Technology,簡稱「Caltech」)它創建於1891年,前身是位於帕紗迪那(Pasadena),由一位名叫阿莫斯·斯羅普的商人創辦的地方性的技術學院。1907年由天文學家喬治·埃內尼·哈爾(Geoge Ellory Hale)任董事,大力主張並改建學校為一所一流的工程和科學的研究學校。1910年,該校遷往新址。1921年正式更名為加州理工學院。
今天,加州理工學院是一所規模小、質量高,男女生合校的大學。學校之下不分設學院,而是分設為6個學術分部。生物(Biology);工程與應用科學(Engineering and Applied Science);人文與社會科學(Humanities and Social Sciences);化學與化學工程(Chemistry and Chemical Engineering);地理與行星科學(Geological and Plenetary Sciences);物理、數學與宇航學(Physics,Mathematics and Astronomy)。
它的研究生培養工作有著這樣一些突出的特點。學生規模數小,但研究生數比例大。現在加州理工學院共有學生約2172人,其中研究生1281人,本科生891人,研究生與本科生之比為1.44:1。師生比數大,師資水平高。加州理工學院現有專任教師300餘人,另有研究人員近700人。專任教師與學生之比為1:6。現有專任教師中,有諾貝爾獎獲得者3人;國家科學院院士64人;國家工程院院士31人;國家文理(或譯為藝術與科學)學院院士75人,總共約173人,佔全日制專任教師300人的約60%。此外,自1962年以來,有13人獲得加州年度科學家稱號。當然,除了專任教師之外,還有相當數量的研究人員參與培養研究生的工作。該校的研究生學位設置類型劃分,不象其他學校那樣復雜多樣,僅分為3類,即:科學碩士,工程師學位,哲學博士
7 Princeton Univ USA 美國普林斯頓大學
在紐約和費城之間,有一座與眾不同的鄉村都市,名叫普林斯頓。小城位於新澤西州西南的特拉華平原,面積約7平方公里,東瀕卡內基湖,西臨特拉華河。這里的景色十分幽雅,四周綠樹成蔭、綠草從從,清澈的河湖環繞著這座小城靜靜地流淌;小城約有人口3萬,市民大多生活富裕,收入頗豐;這里交通方便,距紐約和費城只需1小時車程,加之小城恬靜、安祥的生活,濃濃的文化氛圍籠罩下的貴族氣息,因而成為美國上層人士最倩睞的生活和居住地。
美國著名的普林斯頓大學就座落在這座小城鎮里。在蒼松翠柏、古木參天的環境中,浸潤著數百年歷史風雨的普林斯頓大學被認為是全美國最漂亮的大學。
作為美國著名的「常春藤聯盟」大學的三巨頭(另兩家為哈佛大學和耶魯大學)之一,這所大學在學術上享有極高的聲譽。幾年來,在美國<>最具權威的學校排行榜中,它的名次一直穩定地保持在前三名,在1999年的排行榜中,與哈佛大學和耶魯大學並列第一位。
作為一所著名的綜合性私立大學,普林斯頓擁有著名的教授學者、排位美國前5名的校友捐贈金額、藏書450萬余冊的計算機化的現代圖書館,還有一個計算機中心、一個藝術博物館,一座教堂和相當數量的社會文化活動場所。學校建有等離子體物理實驗室、地球物理實驗室、約翰?諾曼超級計算機研究中心等主要科研機構和建築學院、工程技術和應用學院、威爾遜公共及國際事務學院等研究生院。
在「常春藤」盟校中,普林斯頓大學學生人數不多,目前在校學生人數約6400人,其中本科生約4600人,研究生約1800人。學校的學生來自全美50個州和55個國家,其中海外學生佔5%,他們主要來自加拿大、中國、新加坡、英國和德國,學校擁有教師約620餘人。
普大分為大學生部和研究生部,共有4個學院:新澤西學院、工程和應用科學院、建築和城市設計學院、威爾遜公共和國際事務學院。32個系為:人類學系、藝術與考古學系、天文學系、生物化學系、生物學系、化學系、古典文化系、比較文學系、東亞研究系、經濟學系、英語系、地理學系、德國語言與文學系、歷史系、數學系、分子生物學系、音樂系、近東系、物理系、哲學系、政治系、心理系、宗教系、羅馬語系和語言與文學系、斯拉夫語系的語言與文學、社會學系、統計學系、化學工程系,民用工程系、計算機科學系、電機工程系、機械與航空系。還設有建築與城市規劃、國際關系兩個專業學院,相當於系。
普林斯頓大學最引以自豪的是本科生教育,學校師生比例為1/6,在全美的大學里很少見,由於學生人數不多,教師有足夠的精力來關心學生的作業。普林斯頓大學本科生可以攻讀兩種學位:藝術學士和工程科學學士。前者授予主修人文科學、社會科學和自然科學的學生;後者授予主修工程技術專業的學生。
導修制是普林斯頓大學教學的一項特色,學校大部分基礎課程都是在100至150人的大禮堂內上課,但每個星期學生們都參加10至15人的小班,由教授或是助教帶領,復習一周來所學的課程,這些由助教或教授帶領的討論,給學生們更大的空間去理解課堂所學的理論。學校的教育特點是本科生需要做獨立研究工作。所有的藝術學士候選人必須完成一個獨立的初級報告項目,以及一個高級論文;工程學科碩士候選人要完成初步的獨立研究工作,而且也要寫一高級論文。
8 Univ Oxford UK 英國牛津大學
學校概述
牛津大學建立於13世紀,世界十大學府之一,以美麗的大學城聞名全世界,童話故事---愛麗絲夢遊仙境即以此地為故事背景。在牛津處處都是優美的哥德式尖塔建築,因此有「尖塔之城」之稱。牛津大學是英國第一所國立大學,培育出無數的頂尖傑出人士。該校包含36個學院,除了各自有不同的建築特色之外,每個學院為獨立自主的教學機構,提供學生課業及生活上的指導。該大學共有30多個學院,各具特色。牛津大學的課程,無論是文科還是理科,都可獲得文學學士學位或相應的榮譽學位,由導師自己挑學生,經過三年的學習,取得學士學位。近年來,牛津還設有兩種以上的科目結合在一起的科目,如哲學和數學、古典文學和現代文學等,充分體現了當今學術領域多角度、多邊緣,亟需資源共享的潮流和趨勢。
學校聲譽
經過文藝復興和宗教改革的洗禮以及現代化的過程,牛津大學現在已發展成為一個擁有30多個學院、1萬多名學生的綜合性大學。牛津大學以自然科學和應用經濟科學、商務管理哲學三大領域的不斷進取與創新成就,震撼整個世界,同時也以豐富多樣的教學方法聲名遠揚:閱讀、實驗、導師輔導等多種方法結合,尊重學習規律,調動學生學習熱情,培養出一代代堪稱天之驕子的牛津精英。該校在心理學、生物學和法律、工程學、社會科學、經濟、哲學、歷史、音樂、化學、生物化學、文學、法語、德語、丹麥語、數學、物理、地球科學上均是行內之翹楚。
在近800年的歷史中,牛津大學培養了5個國王、26位英國首相(包括英國前首相撒切爾夫人和現任首相布萊爾)、多位外國政府首腦(如美國前總統柯林頓)、近40位諾貝爾獎獲得者以及一大批著名科學家,如經濟學家亞當·斯密、哲學家培根、詩人雪萊、作家格林、化學家羅伯特·玻意耳、天文學家哈雷等。就連2001年諾貝爾文學獎獲得者奈保爾,也畢業於牛津大學英文系。2001至2002學年,在牛津大學就讀的學生總數超過1.65萬人,其中,來自130多個國家的外國留學生佔了1/3,在校研究生的數目約為5000人。牛津大學為人類文明的發展進步做出了重大的貢獻。
學校資源
牛津在使用網際網路進行教學、研究和圖書館管理方面處於領先地位。為改善網際網路的設施和服務,牛津使用一種分散的計算機分布策略。多數自然科學系都有自己的聯系廣泛的計算機資源,其中有些功能非常強大,同時還有相當數量供教師和學生使用的個人電腦。學校也特別為文科學者裝備了聯網的個人電腦。所有聯網的電腦總數超過18,000台,這些電腦使廣大師生可以通過桌面的方式直接進入並使用各系、校中心、圖書館和網際網路上的資源。學校的每一所建築,每一所學院都聯入了校園網。對於這些資源的第一線支持主要來自校內大多數院系。校計算機服務部也提供了廣泛的網際網路服務,主要為那些在本系或學院要求得不到滿足的教員提供服務。牛津對於信息技術領域的多方面研究也處於領先地位,主要是通過電腦實驗室和工程科學系進行,此外繼續教育部在應用電腦教學方面也很有成就。
學制
一般一個學年為3個學期,十月至六月。
學科設置
考古學、人類學與地理、神學、法律、美術、現代史、中東研究、人類語言產生研究、自然科學、心理研究、猶太人研究、數學及電算、 希伯來語、歐洲語言、工程學、社會科學、數學、中世紀及現代語言 研究、建築、化學工程、經濟、教育、電子工程、生物科學、臨床醫學、東方研究、管理、物理、音樂、哲學、政治學、宗教研究等。
學費
本科生:文科5,720;理科7,580;醫學13,960
研究生:生物-生理-心理8,910;臨床醫學16,337;MBA16,000;其他6,684
食宿費: 6,900/12個月
英語要求
IELTS最低分數:(研究生)7.5/TSE 5.5
TOEFL最低分數:(研究生)600/TWE 4.5(筆試),250(機考)
學生服務
學生會:學生會的存在是為使學生的觀念協調一致,把學生的興趣提升到大學水平。它向學生提供范圍廣泛的服務,包括為學生代言,組織有計劃的活動,學生福利和學生服務等。
就業服務部:牛津特設就業服務部向學生提供綜合全面的就業服務,所有本科生和研究生於在校期間和離校四年內都可利用。就業服務部為牛津在校或剛畢業學生的職業選擇提供多方面信息,特別是對現有機會的評價、鑒別,對所需能力和技能的調查研究;加深學生對自己價值觀和興趣的了解,認識並進一步發展學生的能力,系統規劃並實現學生早期的職業計劃,提供給他們可能的職業選擇等。這是英國最早建立,同時也可能是資源最豐富的大學職業服務部。
服務項目包括:一間備有關於職業、僱主、工作、研究生學習、國內和海外的學習與工作的詳細信息的資料室;學期間的講座和培訓項目;一系列假期工作,包括一個專為牛津學生獲取工作經驗而設立的項目;每周直接向,名學生發送的空職簡報;名就業顧問提供的建議;以及一個電腦化的就業指導系統。學生對這些服務的使用率很高,的學生在最後一年期間都使用過該系統。
對於畢業生與僱主來說,這是一個十分經濟、高效的溝通媒介。牛津畢業生的失業率一直是英國大學中最低的。
畢業生的去向:牛津學生繼續保持很高的受雇率。從年情況看,約繼續進行更高層次的學術研究或學習,另有從事職業培訓,其中一半的人參加法律培訓,進入公共服務部門,約進入工業界,進入商界的超過。只有的學生畢業六個月後仍在尋找工作。
牛津的信息技術設施:牛津在使用網際網路進行教學、研究和圖書館管理方面處於領先地位。為改善網際網路的設施和服務,牛津使用一種分散的計算機分布策略。多數自然科學系都有自己的聯系廣泛的計算機資源,其中有些功能非常強大,同時還有相當數量供教師和學生使用的個人電腦。學校也特別為文科學者裝備了聯網的個人電腦。所有聯網的電腦總數超過
㈤ 加拿大普通學士和榮譽學士的選擇
一般榮譽學士是成績優異的人才能獲得的,加拿大的我不了解,在澳大利亞,成績優秀的本科生畢業後可申請讀榮譽學士(多讀一年),榮譽學士也是有等級的比如first
class,second
class等等。但是國內這種只看學歷的大環境下榮譽學士有點吃虧,因為就算讀完榮譽學士也還是本科學歷。在國外工作讀榮譽學士是很有用的,找工作很好找,而且讀完榮譽學士可以直接申請讀博士(不用讀碩士了)。如果想申請碩士當然是榮譽學士更容易些,因為榮譽學士的意思就是你成績優異,所以能讀榮譽學士就讀吧。
㈥ 殿閣大學士與內閣大學士的區別以及二者的品級
像武英殿什麽殿得殿閣大學士一般為輔臣。
就是輔助皇上處理政事的。
後者就是。。。
自己慢慢看。。。
註:都是一品。
----------------
內閣大學士為中國清朝官制之一,品等為正一品。1659年,清政府將文館與內三院統一且更名為內閣,其內閣設大學士。滿人與漢人各兩名。大學士於1730年代乾隆朝時,成為三殿三閣定製。事實上,內閣大學士有票擬之權,可說是清朝的實際宰相。相權廢止後,朱元璋集皇權、相權於一身,每天要處理大量政事,為保證君權不至於旁落,又便於處理政事,洪武十五年(1382年),朱元璋仿宋制,從翰林院等機構挑選了幾名文臣充任文淵閣、東閣、華蓋殿、武英殿、文華殿的殿閣大學士,協助皇帝批閱奏章,充當顧問。明成祖朱棣又准許閣臣參予機務,但不置僚屬,不得專制百官。從明仁宗朱高熾開始,用六部尚書、侍郎兼殿閣大學士,閣臣權力漸重。明中葉以後,閣臣又有了首輔、次輔和群輔的區別。首輔擁有票擬權,位極人臣,一切朝政皆歸其調度。隨著時間的推移,閣權一代一代的積累,明中葉以後的殿閣大學士已經掌握了一部分宰相之權,早已不是最初的皇帝「顧問」了,首輔已成為實際上的宰相。內閣則成為事實上的全國行政中樞機構。但首輔的地位經常受到專權宦官的挑戰。首輔畢竟不是合法的宰相。明中期朝政的混亂與此有著密切的關系。
㈦ 清朝的廷寄和砥報是什麼意思,軍機大臣多大,大學士是什麼職務
廷寄是清朝皇帝寫給大臣們的密信,雍正年間設軍機處後,廷寄 又成為一種文書制度。軍機處設軍機大臣,一般是三四人至五六人,最多時達六七人,通稱大軍機。由皇帝在滿漢大學士,尚書、侍郎,京堂中選任...其中一人為首席軍機大臣,或稱「揆席」。首席軍機大臣每日入值,隨時准備皇帝召見,即使皇帝外出巡幸也不例外。大學士是唐朝的時候開始設立的,最初由宰相兼領。分書法、繪畫、音樂、舞蹈四個館,大學士的主要職責是陪著皇帝練習書法、欣賞繪畫、欣賞音樂、協助編練舞蹈等。明朝的時候以儒臣為殿閣大學士,大學士成為內閣長官,負責起草詔令、批答奏章,成為事實上的宰相。清代的大學士是榮譽官職。專以三殿(保和、文華、武英),三閣(文淵、體仁、東閣)為名稱,滿漢各2人;協辦大學士滿漢各1人。這36人均為文臣中的最高官位,漢人非翰林出身不授此官(除少數例外)。和珅擔任的就是三殿大學士中的文華殿大學士。
㈧ 唐太宗身邊的十八學士和兩大威武將軍是誰
十八大學士分別是杜如晦、房玄齡、於志寧、蘇世長、姚思廉、薛收、褚亮、陸德明、孔穎達、李玄道、李守素、虞世南、蔡允恭、顏相時、許敬宗、薛元敬、蓋文達、蘇勖。
兩大威武將軍是秦瓊和尉遲恭。
一、十八大學士
1、杜如晦
杜如晦(公元585年-公元630年),字克明,漢族,京兆杜陵(今陝西西安長安)人。唐朝初年名相。
杜如晦早年曾在隋朝任滏陽尉。隋朝末年,成為秦王李世民帳下重要參謀,李世民征薛仁杲、劉武周、王世充、竇建德,杜如晦為其籌謀劃策,運籌帷幄,深為時人所敬服。
貞觀四年(630年),杜如晦病逝,年四十六。追贈司空、蔡國公,謚號「成」。貞觀十七年(643年)繪像於凌煙閣,位列第三。
2、房玄齡
房玄齡(579年—648年8月18日),名喬,字玄齡,以字行於世,齊州臨淄人(今山東省淄博市臨淄區)。唐初政治家、宰相,凌煙閣二十四功臣之一,隋朝涇陽令房彥謙之子。
武德九年(626年),參與玄武門之變,與杜如晦等五人並功第一。李世民即位後,房玄齡為中書令,負責綜理朝政。歷任尚書左僕射、司空等職,封梁國公。
貞觀二十二年(648年),房玄齡病逝,追贈太尉,謚號「文昭」。後配享太宗廟廷。
3、於志寧
於志寧(588~665年),字仲謐,雍州高陵(今陝西高陵縣)人。唐朝宰相,北周太師於謹曾孫。
唐高宗即位,拜太傅兼侍中,遷尚書左僕射,加太師、同中書門下三品,進封燕國公。唐高宗「廢王立武」之事中,沒有表明立場,得罪皇後武則天,貶為榮州刺史,終以華州刺史之職致仕。
麟德二年(665年),病逝,時年七十八,追贈幽州都督,謚號為定,累贈左光祿大夫,太子太師。
4、蘇世長
蘇世長,父蘇振,北周封為建威縣侯。11歲時,上書北周武帝,武帝驚異,特召見他。世襲父爵。入隋,為長安令,大業未年為都水少監。唐開國,歷任陝州長史,天策府軍諮祭灑。
蘇世長機辯博學,敢於直言,多次勸說太祖李淵,以隋為鑒,懲其奢淫,不忘儉約,拜諫議大夫。太宗年間,與杜如晦、房玄齡等齊名,畫像立於秦王府文學館內,是唐太宗智囊團的「十八學士」之一。
5、姚思廉
姚思廉(557—637),字簡之,一說名簡,字思廉,京兆萬年人,唐朝初期史學家。其父姚察於陳朝滅亡後到隋朝做官,遷至北方,故兩《唐書》中《姚思廉傳》稱其為京兆萬年(今陝西長安縣)人。
唐李淵稱帝後,為李世民秦王府文學館學士。自玄武門之變,進任太子洗馬。貞觀初年,又任著作郎,為唐初「十八學士」之一。
6、薛收
薛收(591-624),字伯褒,蒲州汾陰(今山西萬榮縣西南)人,秦王府十八學士之一,隋內史侍郎薛道衡之子。因父親被隋煬帝縊死,遂不仕隋。
後被房玄齡薦入秦王府,授為主簿。武德四年(621年),隨李世民討王世充,力排眾議,建議分兵圍困洛陽,另外派兵狙擊竇建德。
最終王世充與竇建德同時被擒。後以平劉黑闥之功封汾陰縣男。武德七年(624年),授天策府記室參軍,不久卒。貞觀七年(633年),追贈定州刺史。高宗即位後,陪葬昭陵。
7、褚亮
褚亮(555年-647年),字希明,杭州錢塘(今浙江杭州)人 ,祖籍河南陽翟(今河南禹州),唐初十八學士之一。曾祖湮,梁御史中丞;祖蒙,太子中舍人;父玠,陳秘書監,並著名前史。其先自陽翟徙居焉。
後入秦王府文學館,任文學館學士,貞觀元年(627年),與杜如晦等十八人授弘文館學士,被封為陽翟縣男,褚亮支持唐太宗拓疆政策,命子褚遂良從軍,出兵突厥。
累遷至通直散騎常侍,十六年,進爵為陽翟縣侯。後致仕歸家。貞觀二十一年(647年)卒,年八十八。謚號曰康,贈太常卿,陪葬昭陵。
8、陸德明
陸德明(約550-630年), 名元朗,以字行,蘇州吳縣人。唐代經學家,訓詁學家,唐太宗十八學士之一。
秦王李世民辟為文學館學士,以經授中山王李承乾,補國學博士。唐高祖釋奠,召博士徐文遠、浮屠慧乘、道士劉進喜各講經論,德明駁難,隨方立義,遍析其要,眾人為屈。貞觀初年,遷國子博士,封吳縣男,尋卒。
9、孔穎達
孔穎達(574年—648年),字沖遠,冀州衡水(今屬河北)人,唐朝經學家,孔子的第31世孫。
生於北齊後主武平五年(574年),八歲就學,曾從劉焯問學,日誦千言,熟讀經傳,善於詞章,隋大業初,選為「明經」,授河內郡博士,補太學助教。
隋末大亂,避地虎牢(今河南省滎陽汜水鎮西北)。入唐,任國子監祭酒。
曾奉唐太宗命編纂《五經正義》,融合了南北諸多經學家的見解,是集魏晉南北朝以來經學大成的著作。卒於貞觀二十二年(648年),終年75歲。
10、李玄道
李玄道,字元易,祖籍隴西,世代居住鄭州,唐太宗時期人物。
李世民平定王世充,為秦王府主簿。唐太宗貞觀初年,累遷給事中,封姑臧縣男。出任幽州長史,輔佐都督王君廓,專門負責府中之事,與王君廓漸有嫌隙。
後王君廓謀反,受牽連流芳巂州。後又起復為蘄州刺史、荊王府長史兼荊府司馬、常州刺史,甚有惠政。
貞觀十四年(640年),年老致仕,加銀青光祿大夫,貞觀十九年八月十四日卒於鄭州府邸,享年六十九。秦王府十八學士之一。
11、李守素
李守素(?—約628)趙州(今河北趙縣)人,出身趙郡李氏東祖房。十八學士之一。
李世民擊敗王世充後,召署天策府倉曹參軍,尤諳氏族學,「自晉宋已降,四海士流及諸勛貴華戎閥閱,莫不詳究」,人稱「肉譜」。
12、虞世南
虞世南(558年-638年7月11日),字伯施,漢族,越州餘姚(今浙江省慈溪市觀海衛鎮鳴鶴場)人。
南北朝至隋唐時期書法家、文學家、詩人、政治家,凌煙閣二十四功臣之一。陳朝太子中庶子虞荔之子、隋朝內史侍郎虞世基之弟。
隋朝滅亡後,被竇建德任命為黃門侍郎。李世民滅竇建德後,引虞世南為秦王府參軍、記室參軍、弘文館學士,與房玄齡等共掌文翰,為「十八學士」之一。
貞觀年間,歷任著作郎、秘書少監、秘書監等職,先後封永興縣子、永興縣公,故世稱「虞永興、虞秘監」。
他雖容貌怯懦、弱不勝衣,但性情剛烈,直言敢諫,深得李世民敬重,被稱為「德行、忠直、博學、文詞、書翰」五絕。貞觀十二年(638年),虞世南去世,年八十一。
13、蔡允恭
蔡允恭(約561—約628)隋末唐初官吏、文學家。字克讓,荊州江陵(今屬湖北)人。西梁左民尚書蔡大業之子,蔡大寶侄子,美姿容,有風采,善綴文,未及仕而梁為隋所滅。
由於長安與虞世南相友善,邀為隋煬帝從官。仕隋,歷起居舍人,煬帝屬詞賦,多令諷誦之。煬帝曾派他去教宮人,他恥為之,數稱疾不入內,乃遭疏遠。
煬帝死後,相繼被宇文化及、竇建德延攬。入唐,以虞世南薦引為秦王策府參軍、兼文學館學士,與房玄齡等十八人榮稱登瀛洲之選,秦王命閻立本圖像館中,楮亮為贊焉。
14、顏相時
顏相時(?-645年),字睿,琅琊臨沂(山東臨沂市)。中國唐朝儒家學者,秦王府十八學士之一,名臣顏師古之弟,大儒顏之推之孫,顏思魯之子。歷任諫議大夫,官至禮部侍郎。貞觀十九年,病逝。
15、許敬宗
許敬宗(592~672年),字延族,杭州新城(今浙江杭州市富陽區)人。唐朝宰相,隋朝禮部侍郎許善心之子,東晉名士許詢之後。
秦王李世民聽聞其名,召為秦府十八學士之一。貞觀八年(634年),任秘書省著作郎、監修國史,遷中書舍人。
貞觀十年(636年),國喪失禮,貶為洪州司馬,歷任給事中、檢校黃門侍郎、檢校右庶子、檢校禮部尚書等職,參與《武德實錄》《貞觀實錄》的撰寫工作,受封高陽縣開國男。
唐太宗李世民征討高麗,岑文本死於行所,以為檢校中書侍郎,起草詔書得體,深得唐太宗欣賞。貞觀二十一年(647年),加銀青光祿大夫銜稱。
16、薛元敬
薛元敬,字子誠,蒲州汾陰(今山西萬榮西)人。薛收的侄子。唐太宗十八學士之一。長於文學,與薛收及薛收族兄薛德音齊名,世稱河東三鳳,其中薛收為長雛、薛德音為鶩鷟,薛元敬為鵷雛。
高祖武德初(618年)曾任秘書郎。秦王李世民召為天策府參軍兼值記室,杜如晦稱之為「小記室」。李世民為皇太子,任太子舍人。掌軍府書檄和朝廷誥令,深得唐太宗之賞識。
17、蓋文達
蓋文達(578—644),唐代大儒,「貞觀十八學士」之一。字藝成,冀州信都(今河北冀縣)人,師從劉焯。與族弟蓋文懿皆名儒,人稱「二蓋」。
18、蘇勖
蘇勖,字慎行,中國唐朝武功人,隋朝宰相蘇威之孫,「十八學士」之一。娶唐高祖之女南昌公主。
貞觀十五年,撰成《括地誌》55O卷,又序略5卷,為唐代著名地理著作。李泰表上之,太宗賜李泰物萬段,蘇勖、蕭德言等成加給賜物。
二、將軍
1、秦瓊
秦瓊(?—638年),字叔寶,齊州歷城(今山東濟南市)人,隋末唐初名將。初為隋將,先後在來護兒、張須陀、裴仁基帳下任職,因勇武過人而遠近聞名。
後隨裴仁基投奔瓦崗軍領袖李密,瓦崗敗亡後轉投王世充,因見王世充為人奸詐,與程咬金等人一起投奔李唐。
投唐後隨李世民南征北戰,是一個能在萬馬軍中取敵將首級的勇將,但也因此渾身是傷。唐統一後,秦瓊久病纏身,於貞觀十二年(638)病逝。
生前官至左武衛大將軍、翼國公,死後追贈為徐州都督、胡國公,謚曰「壯」。貞觀十七年被列入凌煙閣二十四功臣。
2、尉遲恭
尉遲敬德(585年-658年12月26日),名融(後世誤載名「恭」),字敬德,以字行,朔州善陽(今山西省神池縣)人。唐朝名將,凌煙閣二十四功臣之一。
尉遲敬德純朴忠厚,勇武善戰,一生戎馬倥傯,征戰南北,馳騁疆場,屢立戰功。玄武門之變時助李世民奪取帝位。
官至右武侯大將軍,封鄂國公。晚年謝賓客不與通,於顯慶三年(658年)去世,冊贈司徒、並州都督,謚號「忠武」,陪葬昭陵。
參考資料來源:網路——唐十八大學士
網路——秦瓊
網路——尉遲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