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碩士學位 » 清朝康熙年間有個大學士
擴展閱讀
中國網路原創新人樂團 2021-03-31 20:26:56
黨政視頻素材 2021-03-31 20:25:44
廈門大學統計學碩士 2021-03-31 20:25:36

清朝康熙年間有個大學士

發布時間: 2021-03-28 23:53:05

A. 清朝保和殿大學士有幾人

15人,分別是:額色黑、成克鞏、索額圖、李霨、魏裔介、杜立德、衛周祚、王熙、梁清標、吳琠、馬齊、張廷玉、鄂爾泰、訥親、傅恆。

1、成克鞏

成克鞏(1608—1691)字子固,直隸大名人,清朝大臣。歷充《太宗實錄》、《太祖聖訓》、《太宗聖訓》總裁。父基命,明大學士。克鞏崇禎十六年進士,改庶吉士。避亂里居。

明崇禎十六年進士,授翰林院庶吉士。入清後,在順治朝歷任國史院檢討、秘書院侍讀學士、宏文院學士、吏部侍郎、吏部尚書、秘書院大學士、加太子太保、攝左都御史、少保、保和殿大學士兼戶部尚書、少傅兼太子太傅等職。

順治十八年,聖祖即位,復為國史院大學士。康熙元年,調秘書院大學士。康熙二年,乞休回籍。康熙三十年卒。

關於成克鞏生平著作,《清史稿》藝文志載其著有《倫史》五十卷,《四庫全書》載其輯有《御定道德經注》二卷,《晚晴簃詩匯》謂其有《清慎堂集》。

2、額色黑

額色黑(?-1661年),富察氏,滿洲鑲白旗人,清朝初期大臣。順治五年,遷刑部啟心郎。八年,擢內國史院大學士,世職累進一等阿達哈哈番。十三年,命往朝鮮讞獄。

十五年,改保和殿大學士。額色赫再主會試,修太宗實錄,輯太祖、太宗聖訓,纂資政要覽,並充總裁官,累加少師兼太子太師。十八年,卒,謚文恪。雍正年間,入祭祀賢良祠。

3、馬齊

富察·馬齊(1652~1739年),滿洲鑲黃旗人。清朝外戚大臣,戶部尚書米思翰次子,孝賢純皇後的父。

憑借門蔭,取得監生資格,授工部員外郎,遷郎中、內閣侍讀學士。康熙二十四年(1685年),出任山西巡撫,歷任左都御史、兵部尚書、戶部尚書、武英殿大學士、保和殿大學士、軍機大臣、太子太保。

雍正帝即位後,任總理事務王大臣之職,參與中俄《布連斯奇條約》的交涉工作。雍正帝駕崩後,稱病隱退。

乾隆四年(1739年),去世,享年八十七,謚號文穆。

4、鄂爾泰

鄂爾泰(1677—1745年),西林覺羅氏,字毅庵,滿洲鑲藍旗人。清朝中期名臣,國子祭酒鄂拜之子,與田文鏡、李衛並為雍正帝心腹。

鄂爾泰先人投歸清太祖,為世管佐領。祖父圖彥突官戶部郎中。康熙三十六年(1697年),鄂爾泰二十歲中舉,進入仕途。二十一歲,襲佐領世職,充任侍衛,累任內務府員外郎。

鄂爾泰官運的轉機是在雍正繼位之時。雍正三年(1725年),拜廣西巡撫。雍正四年(1726年)調任雲貴總督,兼轄廣西,他在雲南實行設置州縣、改土歸流,加強中央對西南地區的統治。

雍正十三年(1735年),雍正帝駕崩,與張廷玉等同受遺命輔政,擔任總理事務大臣,歷任軍機大臣、領侍衛內大臣、議政大臣、經筵講官,管翰林院掌院事,加銜太子太傅,充國史館、三禮館、玉牒館總裁,賜號襄勤伯。

乾隆十年(1745年)病逝,享年六十六歲,謚號文端,配享太廟,入祀京師賢良祠。乾隆二十年(1755年),坐胡中藻獄,被撤出賢良祠,鄂爾泰著有《西林遺稿》。雍正帝編著的《硃批諭旨》,收有《鄂爾泰奏摺》,匯集了他在雲貴廣西總督任上的奏疏。

5、富察·傅恆

富察·傅恆(約1720~1770年),字春和,滿洲鑲黃旗人。清朝外戚、名將,戶部尚書米思翰之孫,察哈爾總管李榮保第九子,清高宗孝賢純皇後之弟。

初為藍翎侍衛、山西巡撫、總管內務府大臣,累遷戶部尚書等職,乾隆十三年(1748年),督師指揮大小金川之役,降服莎羅奔父子。

乾隆十九年(1754年),力主攻打伊犁,平息准噶爾部叛亂,擔任《平定準噶爾方略正編》、《平定準噶爾方略前編》、《平定準噶爾方略續編》正總裁,撰寫《欽定旗務則例》、《西域圖志》、《御批歷代通鑒輯覽》等書。

乾隆三十三年(1768年),擔任經略,督師雲南。次年四月,率領京師及滿蒙士兵,分三路入緬作戰,身患重疾,仍督軍進攻,屢敗緬軍。

後與雲貴總督阿桂合攻老官屯不下,遂乘緬甸遣使請和,上疏奏請罷兵,授一等忠勇公、領班軍機大臣加太子太保、保和殿大學士。

乾隆三十五年(1770年)二月,班師回朝,不久病卒。乾隆皇帝親臨府邸奠酒,謚號文忠。嘉慶元年(1796年)五月,其子福康安平苗之功,贈郡王銜,配享太廟,入祀賢良祠。

參考資料來源:網路——清朝大學士列表

參考資料來源:網路——富察·傅恆

參考資料來源:網路——鄂爾泰

參考資料來源:網路——富察·馬齊

參考資料來源:網路——額色黑

參考資料來源:網路——成克鞏

B. 清朝的大學士是什麼官

清代的大學士是內閣的主官,官階為正一品,一般稱為「中堂」。
大學士的名稱前要改加殿、閣銜,數目為六人。最初明朝大學士共「四殿」、「兩閣」。四殿者,中極殿大學士(原為華蓋殿),建極殿大學士(原為謹身殿),文華殿大學士,武英殿大學士。兩閣者,文淵閣大學士,東閣大學士。清朝稱「中和殿大學士」、「保和殿大學士」、「文華殿大學士」、「武英殿大學士」、「文淵閣大學士」、「東閣大學士」。
大學士」為「體仁閣大學士」,成為「三殿三閣」。
從品級上講,大學士都一樣,均為正一品,實際地位會有些許差別。在裁撤中和殿大學士之後,諸殿閣大學士中,以保和殿為最尊貴,一般很少人能得到。在乾隆十三年裁撤中和殿之後,得到保和殿大學士的有傅恆,自傅恆乾隆三十五年死後至清亡,就再沒有人得到保和殿大學士。
在六個名號的大學士中,在乾隆十三年裁撤中和殿之前,其地位順序從高到低為:中和殿、保和殿、文華殿、武英殿、文淵閣、東閣。後來變成:保和殿、文華殿、武英殿、文淵閣、東閣、體仁閣。大學士的遷轉也大多按從體仁閣至文華殿這樣的順序遷轉。當然並不一定要從體仁閣開始作為起步。
清代的殿閣大學士剛開始還有中和殿,其地位還在保和殿之上。有清一代授予中和殿大學士的也只有覺羅巴哈納、金之俊、圖海、巴泰四人。自康熙二十年圖海死後,至乾隆十三年裁撤中和殿,未有人增補為中和殿大學士。撤中和殿後,增加體仁閣,形成三殿三閣對稱的局面。
大學士是可以空缺的,不一定要六個全授滿,而且從實際情況上看,四個大學士的情況最常見。

C. 清朝的大學士是干什麼的

清朝沿用明代內閣制,但內閣的權力在一定程度上受到議政王大臣會議的限制。
南書房、軍機處的興起
康熙時,議政王大臣會議的權力被大部剝奪,決策多由南書房作出。康熙於大臣中簡任若干入值南書房,參與機務。但南書房不是正式機構,也不能行文或指揮其他衙門。
雍正時設「軍機處」,有軍機大臣三人至六人、軍機章京若幹人,成為權力中樞,皇帝的詔令多由軍機處發出。但有清一代,正式詔書等均由內閣擬出,臣下正式奏章也遞交內閣,所以內閣仍是清代名義上正式的宰相機構。
三殿三閣大學士
大學士的名稱前要改加殿、閣銜,數目為六人。最初明朝大學士共「四殿」、「兩閣」。四殿者,中極殿大學士(原為華蓋殿),建極殿大學士(原為謹身殿),文華殿大學士,武英殿大學士。兩閣者,文淵閣大學士,東閣大學士。清朝稱「中和殿大學士」、「保和殿大學士」、「文華殿大學士」、「武英殿大學士」、「文淵閣大學士」、「東閣大學士」。
乾隆年間改「中和殿
保和殿大學士傅恆
大學士」為「體仁閣大學士」,成為「三殿三閣」。
從品級上講,大學士都一樣,均為正一品,實際地位會有些許差別。在裁撤中和殿大學士之後,諸殿閣大學士中,以保和殿為最尊貴,一般很少人能得到。在乾隆十三年裁撤中和殿之後,得到保和殿大學士的有傅恆,自傅恆乾隆三十五年死後至清亡,就再沒有人得到保和殿大學士。
在六個名號的大學士中,在乾隆十三年裁撤中和殿之前,其地位順序從高到低為:中和殿、保和殿、文華殿、武英殿、文淵閣、東閣。後來變成:保和殿、文華殿、武英殿、文淵閣、東閣、體仁閣。大學士的遷轉也大多按從體仁閣至文華殿這樣的順序遷轉。當然並不一定要從體仁閣開始作為起步。
清代的殿閣大學士剛開始還有中和殿,其地位還在保和殿之上。有清一代授予中和殿大學士的也只有覺羅巴哈納、金之俊、圖海、巴泰四人。自康熙二十年圖海死後,至乾隆十三年裁撤中和殿,未有人增補為中和殿大學士。撤中和殿後,增加體仁閣,形成三殿三閣對稱的局面。
大學士是可以空缺的,不一定要六個全授滿,而且從實際情況上看,四個大學士的情況最常見。

D. 康熙年間的翰林院大學士

張英、李光地、熊賜履、湯斌、法海、徐元夢

E. 清朝年間大學士徐公

徐公,齊國的美男子。
鄒忌修八尺有餘,而形貌昳麗。朝服衣冠,窺鏡,謂其妻曰內:「我孰與城北徐公容美?」其妻曰:「君美甚,徐公何能及君也?」城北徐公,齊國之美麗者也。忌不自信,而復問其妾曰:「吾孰與徐公美?」妾曰:「徐公何能及君也?」旦日,客從外來,與坐談,問之客曰:「吾與徐公孰美?」客曰:「徐公不若君之美也。」明日徐公來,孰視之,自以為不如;窺鏡而自視,又弗如遠甚。暮寢而思之,曰:「吾妻之美我者,私我也; 妾之美我者,畏我也;客之美我者,欲有求於我也。」
於是入朝見威王,曰:「臣誠知不如徐公美。臣之妻私臣,臣之妾畏臣,臣之客欲有求於臣,皆以美於徐公。今齊地方千里,百二十城,宮婦左右莫不私王,朝廷之臣莫不畏王,四境之內莫不有求於王:由此觀之,王之蔽甚矣。」
王曰:「善。」乃下令:「群臣吏民能面刺寡人之過者,受上賞;上書諫寡人者,受中賞;能謗譏於市朝,聞寡人之耳者,受下賞。」令初下,群臣進諫,門庭若市;數月之後,時時而間進;期年之後,雖欲言,無可進者。 燕、趙、韓、魏聞之,皆朝於齊。此所謂戰勝於朝廷。
希望可以幫助你,望採納,謝謝!

F. 康熙時有多少大學士

這里有清朝所有大學士。康熙一生幾十年,差不多就有幾十個大學士...

<a href="https://m..com/sf_e_wenku/view/4cf0155cb84ae45c3a358c1e.html" target="_blank">https://m..com/sf_e_wenku/view/4cf0155cb84ae45c3a358c1e.html</a>

上面答案明顯是看電視劇看出來的...伍次友是個虛構人物。李光地被雍正稱為「一代完人」,從沒出過大事兒,和電視劇里的完全不同。
張廷玉也不是康熙年間的大學士,而是雍正時才升為保和殿大學士。
而且張廷玉的父親張英是文華殿大學士,而且是晚年被升為大學士,僅兩年後便病逝了。並沒有康熙不喜歡他這一說。

G. 清朝年間的貝勒,大學士是怎麼回事

清朝的大學士官職是沿用明朝之制。清初在盛京(今沈陽)建都後,清太宗皇太極在天聰10年,改文館為內三院,即國史院、秘書院、弘文院,各置大學士一人,此為設立大學士之始。清朝入關後,順治15年改內三院為內閣,始有殿閣大學士。清初的大學士為五品,或以重臣兼領,或賜尚書、侍郎職銜以崇之。

乾隆13年,開始設三殿:保和殿、文華殿、武英殿;三閣:東閣、文淵閣、體仁閣。每殿閣設大學士一員,正一品,其班位次序不以殿閣為序。從此後的相當長一段時間內,大學士都是清朝廷內的重臣擔任,參與軍國要政,可謂位重權高,當時被稱作清朝的宰相。誰若當了武英殿、文華殿或文淵閣等殿閣的大學士,那叫「入閣拜相」。
貝勒,皇室爵位(皇室爵位有時候也會授予蒙古人),滿語,原為滿族貴族的稱號,復數為「貝子」。後以貝勒、貝子為清代宗室封爵的兩個等級,貝勒為第三級。
親王和親王世襲罔替本質上都是一樣的,級別是一樣,如果你把這個分成兩個級別,那麼親王加雙俸也應該是中間的一個級別。

總之 貝勒是皇族 大學士只是臣子 奴才

到了清朝後期,可以說從1840年鴉片戰爭開始後,中國面臨內憂外患,戰事不斷,清朝廷內的軍機處軍機大臣們忙起來。慢慢地,清朝的軍國大事更依重軍機大臣,而大學士往往成了一種榮譽稱號。

總督:總督在清朝為正二品官員,凡加尚書銜者為從一品。按例,總督應由都察院左都御史開列,以各部侍郎及各省巡撫升任。總督在清代都有兼銜,按雍正元年頒布的制度,凡總督授加尚書銜(兵部)者,例兼都察院右都御史銜,凡不加尚書銜的總督,則俱加兵部右侍郎兼都察院右副都御史銜。加銜制度主要是為了使總督有節制兵權和監察權。乾隆十三年又規定,凡大學士兼管總督者(注意:不是兼任,而是兼管,大學士是正一品,加尚書的總督也不過從一品,因此是管總督,按現在的話說就是高配),仍帶原銜。總督亦有兼理其他職務者。在清代,凡不設巡撫的省份,由總督兼管巡撫事(又是一個「管」字),如直隸總督、四川總督等等;還有總督兼管鹽政兩江總督兼管兩淮鹽政,直隸總督兼管長蘆鹽政等。引外,有的總督還有特授的職務,如直隸總督於同治三年加欽差大臣、三口通商事務,授為北洋通商大臣,並統轄天津關稅、山東東海關、奉天牛庄關。

巡撫:巡撫與總督同為封疆大吏,其地位略次於總督。清制,巡撫為從二品官,凡加兵部侍郎銜者為正二品。事實上,清代巡撫兼兵部侍郎銜已成定製,因而幾乎全是正二品,稱之為「部院」。按清代官制,巡撫均開列具題請補,例由內閣學士、翰林院掌院學士、都察院左副都御史、順天府府尹、奉天府府尹及各省布政使升任。巡撫例有兼銜。雍正元年定巡撫加銜制,由侍郎授者,定為兼兵部右侍郎(又是可以管兵權了)、都察院右副都御史銜(還可以監察權);由學士、副都御史及卿員、布政使等官升授者,俱加右副都御史銜;由左僉都御史或四品京堂、按察使等官升授者,俱加右僉都御史銜。後來乾隆十四年又定,巡撫除由侍郎授者外,余俱兼右副都御史銜,是否加兵部侍郎銜,由皇帝決定。凡不設總督和提督的省份,巡撫多加提督軍務銜,以節制本省綠營,並兼理糧餉事務。

將軍:是駐防旗兵的最高長官,掌管駐防八旗訓練、器械、考核等事宜。清朝共設寧夏、江寧、杭州、荊州、廣州、福州、成都、西安、綏遠城、伊犁、盛京、吉林、黑龍江等13個將軍。將軍官階與加尚書銜的總督同為從一品(注意:是加了尚書銜的總督)。除東北、西北駐防將軍兼管地方軍政外,內地將軍除成都、廣州將軍有節制部分綠營兵丁之權外,其他只管轄駐防八旗。但若將軍、總督會同奏事時,則由將軍領銜,說明雖然將軍總體上實權小於總督,但地位仍高於總督。

提督:清代初期,提督帶左右都督銜者為正一品,帶都督同知銜者為從一品,帶都督僉事署理都督事者為正二品。乾隆十八年俱省去這些兼銜,定提督為武職從一品官,比巡撫高一級,與加尚書銜的總督官秩相同,是各省綠營兵的最高統率,管理一省軍政,與督、撫並稱為「封疆大吏」。但實際上,提督不但受總督節制,還受巡撫節制。

尚書是人一品,侍郎是從二品。

巡撫與總督在職掌上劃分,一般是總督統管軍事,巡撫則總理民事。但在實際上,總督亦綜理民事,而巡撫亦有管理一省軍務之責,而且都有自己的直屬武裝力量(督標、撫標)。尤其是巡撫加提督銜,即節制全省軍隊。在不設或不駐總督的省份,由巡撫署考會題、校閱防剿、充武鄉試主考官,兼理軍民政務,與總督並無不同。

需要注意的是,同一品級的官職中,除文武不同外,還有地方官和京官的區別,這一點在文職官職上(特別是中層職務上)表現的尤為明顯。一般地方到中央要降兩級甚至三級,只降一級或是不降的話就算是高升了。而且在清代,武職品級定的普遍偏高,如總兵為正二品(跟督撫都相差無幾),一個省少則二三人,多則六七人,而其實際管轄的范圍與道(道台為正四品)差不多,一般為幾個府州。不過話又說回來,武職品級偏高只能說明在武職系統內的待遇,而其實際地位與待遇並不能與文職同品級的官員相比。

大學士都是正一品的,包括協辦在內。只是在班位上有所區別,一般從高至低的順序是保和殿、文華殿、武英殿、文淵閣、體仁閣、東閣、協辦,通常的晉升次序是協辦—東閣—體仁閣—武英殿—文華殿—保和殿。大學士似乎比尚書這些官職來得穩定,當上大學士以後,除了晉升以外,除非犯錯誤被革職外,一般都是當到退休的。所以晉升大學士來得似乎不是那麼容易,因為除非前面的人退休或死去或革職,後面的人就升不上去。

至於太師、太傅、太保至太子太師、太子太傅、太子太保這些銜,由於清朝基本上不設太子(除康熙朝的廢太子胤礽外),因此,這些都成了加銜,以提高某些人的待遇。因為越往高的職位越是有限,所以必須以這些品級不低的虛銜來提高一些有突出功績或是在某些崗位上任勞任怨勤勤懇懇工作的人的待遇。

六部一院(理藩院)的尚書在級別上都是平級的,與大學士一樣,只是在班位上有所區別。六部一院所涉及事務的繁簡和重要性不同,實權上自然會有所差別,因此在大家心中形成差別。一般以吏部為首,然後是兵、禮、刑、戶部,最後是工部,所以由工部尚書升任其它部尚書就被視為陞官。而理藩院由於在清代的特殊地位,所有官缺都是八旗或蒙古王公擔任,因此不能與六部比較。

清朝不設宰相一職,因此入值軍機處被視同明代時的入閣,軍機大臣也成了大家心目中的宰相。軍機大臣的來源主要是從大學士、尚書、侍郎、王公大臣等人中選擇,但並不是所有的大學士、尚書、侍郎都能成為軍機大臣。軍機大臣也有滿、漢兩個領班,以滿領班軍機大臣為首。

最後再借用一下網上已發得濫的清代官員的品級:
正一品:
文職京官:太師、太傅、太保、殿閣大學士
文職外官:無
武職京官:領侍衛內大臣、掌鑾儀衛事大臣
武職外官:無
從一品:
文職京官:少師、少傅、少保、太子太師、太子太傅、太子太保、協辦大學士、各部院尚書、都察院左右督御史
文職外官:無
武職京官:提督九門步軍巡捕五營統領、內大臣
武職外官:將軍、都統、提督
正二品:
文職京官:太子少師、太子少傅、太子少保、各部院左右侍郎、內務府總管
文職外官:各省總督
武職京官:左右翼前鋒營統領、八旗護軍統領、鑾儀使
武職外官:副都統、總兵
從二品
文職京官:內閣學士、翰林院掌院學士
文職外官:巡撫、布政使司布政使
武職京官:散佚大臣
武職外官:副將

H. 大學士的清朝

清朝沿用明代內閣制,但內閣的權力在一定程度上受到議政王大臣會議的限制。
南書房、軍機處的興起
康熙時,議政王大臣會議的權力被大部剝奪,決策多由南書房作出。康熙於大臣中簡任若干入值南書房,參與機務。但南書房不是正式機構,也不能行文或指揮其他衙門。
雍正時設「軍機處」,有軍機大臣三人至六人、軍機章京若幹人,成為權力中樞,皇帝的詔令多由軍機處發出。但有清一代,正式詔書等均由內閣擬出,臣下正式奏章也遞交內閣,所以內閣仍是清代名義上正式的宰相機構。
三殿三閣大學士
大學士的名稱前要改加殿、閣銜,數目為六人。最初明朝大學士共「四殿」、「兩閣」。四殿者,中極殿大學士(原為華蓋殿),建極殿大學士(原為謹身殿),文華殿大學士,武英殿大學士。兩閣者,文淵閣大學士,東閣大學士。清朝稱「中和殿大學士」、「保和殿大學士」、「文華殿大學士」、「武英殿大學士」、「文淵閣大學士」、「東閣大學士」。
乾隆年間改「中和殿大學士」為「體仁閣大學士」,成為「三殿三閣」。
從品級上講,大學士都一樣,均為正一品,實際地位會有些許差別。在裁撤中和殿大學士之後,諸殿閣大學士中,以保和殿為最尊貴,一般很少人能得到。在乾隆十三年裁撤中和殿之後,得到保和殿大學士的有傅恆,自傅恆乾隆三十五年死後至清亡,就再沒有人得到保和殿大學士。
在六個名號的大學士中,在乾隆十三年裁撤中和殿之前,其地位順序從高到低為:中和殿、保和殿、文華殿、武英殿、文淵閣、東閣。後來變成:保和殿、文華殿、武英殿、文淵閣、東閣、體仁閣。大學士的遷轉也大多按從體仁閣至文華殿這樣的順序遷轉。當然並不一定要從體仁閣開始作為起步。
清代的殿閣大學士剛開始還有中和殿,其地位還在保和殿之上。有清一代授予中和殿大學士的也只有覺羅巴哈納、金之俊、圖海、巴泰四人。自康熙二十年圖海死後,至乾隆十三年裁撤中和殿,未有人增補為中和殿大學士。撤中和殿後,增加體仁閣,形成三殿三閣對稱的局面。
大學士是可以空缺的,不一定要六個全授滿,而且從實際情況上看,四個大學士的情況最常見。
主要官吏及其執掌
大學士:滿、漢各二人,正一品,掌鈞國政,贊詔命,厘憲典,議大禮、大政,裁酌可否入告。修實錄、史、志,充監修總裁官,經筵領講官,會試充考試官,殿試充讀卷官,春秋釋奠,攝行祭事。
協辦大學士:滿、漢各一人,尚書內特簡。從一品,輔佐大學士;
學士:滿洲六人,漢四人,從二品,掌敷奏;
侍讀學士:滿洲四人,蒙、漢各二人,從四品,掌典校;
侍讀:滿十人,蒙古、漢軍、漢各二,正六品,掌勘對;
典籍:滿、漢、漢軍各二人,正七品,掌出納文移。內閣,為典掌絲綸之地,自大學士以下,皆不置印,惟典籍置之,以鈐往來文牒。
中書:滿洲七十人,蒙古十六人,漢軍八人,漢三十人,正七品,掌撰擬、繙譯。
貼寫中書:滿洲四十人,蒙古六人。
重要更動年表
天聰二年
※建文館,命儒臣分直
天聰十年
※更名為國史院、秘書院、弘文院三院,號稱內三院。始亦沿承政名,後各置大學士一人。
順治元年
※置滿、漢大學士,不備官,兼各部尚書銜,滿員一品,漢員二品。
※置學士滿、漢軍各三人,漢學士無員限,滿員二品,漢員三品。
※置侍讀,滿洲十一人,其中清文五人,清漢文六人,蒙古、漢軍、漢各三人
※置典籍,滿、漢、漢軍各三人
※置中書,滿洲七十五人,蒙古十九人,漢軍十三人,漢三十六人
順治二年
※定為正二品衙門,翰林院並入,以翰林官分隸之。三院上並加「內翰林」字。
順治八年
※置侍讀學士,滿、蒙、漢軍各三人,兼太常寺卿銜,尋罷。
順治十年
※置三院漢大學士各二人
順治十五年
※改內三院為內閣,別置翰林院官,以大學士分兼。殿閣曰中和殿、保和殿、文華殿、武英殿、文淵閣、東閣
大學士,滿員改與漢同(正二品),仍兼尚書
※學士,滿漢員並改正五品,兼禮部侍郎者正三品
順治十八年
※復三院舊制,廢翰林院
※侍讀學士,滿洲增二人,蒙古增三人
康熙九年
※仍別置翰林院,復改三院為四殿二閣
※大學士,置滿、漢共四人
※侍讀學士,增滿洲四人,余改置二人
※學士,滿洲改置二人,
※侍讀,蒙古、漢軍各置二人,裁漢缺
※典籍,改為滿、漢、漢軍各二人
康熙十年
※學士,滿洲增四人,以後即保持為六人。漢軍、漢改置各二人
康熙十一年
※學士,漢增二人
康熙十二年
※學士,並漢軍缺入漢缺,以後即保持為四人
康熙三十八年
※侍讀,裁清文一人,裁清漢文二人。尋復增二人,以後即保持為十人
※中書,裁滿洲、漢軍各五人,裁蒙古三人,裁漢四人
康熙六十一年
※初授協理大學士事,為協辦大學士的前身。
雍正三年
※侍讀學士,定從四品
雍正四年
※侍讀,漢置二人
雍正七年
※協辦大學士,禮部尚書陳元龍、左都御史尹泰特授額外大學士。
雍正八年
※大學士,滿漢員並定正一品
※學士,滿漢員並定從二品。後皆兼禮部侍郎銜
雍正十年
※以青海告警,設軍機處,內閣之權漸輕
※置協辦大學士,厥後多至六人,少或一二人
乾隆十三年
※始定大學士、協辦大學士員限,省中和殿,增體仁閣,以三殿、三閣為定製,唯保和殿不常置。嗣後授保和者止傅恆一人
※中書,裁漢三人
乾隆十七年
※侍讀學士,裁漢軍缺,只保留漢缺
乾隆五十八年
※大學士停兼尚書銜
宣統三年
※改組內閣,別令大學士序次翰林院
重要附屬機構
稽察欽奉上諭事件處
※兼理大臣,無員限,滿、漢大學士、尚書、左都御史內特簡。掌察諸司諭旨特交事件,督以例限。
※行走司官,漢四人。並於吏、兵、刑、工四部選補。
※委署主事,滿洲一人。
※筆帖式四十人
※額外筆帖式八人。
中書科
※稽察科事內閣學士,滿、漢各一人,由內閣學士內特簡。掌稽頒冊軸。
※掌印中書,滿洲一人。
※掌科中書,漢一人。
※中書,並從七品。滿洲一人,漢三人,掌繕書誥敕。
※筆帖式十人。
分辦本章處
※滿本房,司繕寫
※漢本房,司繙譯
※蒙古本房,司繙譯外藩屬國文字
※滿票簽處,司繕寫滿文票簽,記載諭旨撰文之事
※漢票簽處,司繕寫漢文票簽,記載諭旨撰文之事
※除此之外尚有誥敕房,稽察房,收發紅本副本處,飯銀庫,俱由大學士委侍讀以下官司之。惟批本處額置滿洲翰林官一人,請旨簡派。有中書七人。滿中書內補授。

I. 清朝有幾個大學士

清朝的大學士來官職是沿用明朝之制自。清初在盛京(今沈陽)建都後,清太宗皇太極在天聰10年,改文館為內三院,即國史院、秘書院、弘文院,各置大學士一人,此為設立大學士之始。清朝入關後,順治15年改內三院為內閣,始有殿閣大學士。清初的大學士為五品,或以重臣兼領,或賜尚書、侍郎職銜以崇之。
乾隆13年,開始設三殿:保和殿、文華殿、武英殿;三閣:東閣、文淵閣、體仁閣。每殿閣設大學士一員,正一品,其班位次序不以殿閣為序。從此後的相當長一段時間內,大學士都是清朝廷內的重臣擔任,參與軍國要政,可謂位重權高,當時被稱作清朝的宰相。誰若當了武英殿、文華殿或文淵閣等殿閣的大學士,那叫「入閣拜相」。

到了清朝後期,可以說從1840年鴉片戰爭開始後,中國面臨內憂外患,戰事不斷,清朝廷內的軍機處軍機大臣們忙起來。慢慢地,清朝的軍國大事更依重軍機大臣,而大學士往往成了一種榮譽稱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