Ⅰ 明代的大學士到底是一個怎樣的角色
學士一詞最早出現在周代,泛指能夠進入學堂讀書的古代官僚貴族子弟,到了春秋戰國時期,學士一詞的意思也發生了變化,由最早的讀書人變成了有學問有涵養的文人雅士。
到了魏晉南北朝時期,學士一詞再次得到了升華,也得到了封建統治階級的認可,在那個時期,學士一詞也變得正式化和官方化,泛指通過某種技藝得到朝廷賞識入朝為官的官員。到了唐朝,學士也是泛指有學識有涵養的官員,與前朝不同的是學士可以參與朝政。
因此“大學士”這一稱呼也是發源於唐代,在唐朝,封建統治階級將大學士這一稱呼定為官職的名稱。
大學士在唐代是一種官職的稱謂,那麼明代的大學士到底是一種怎樣的角色呢?學士和大學士這類的稱謂在意思和角色上大體經歷過幾次的演變。下面將通過分析大學士演變過程得出明朝時期大學士是一個怎樣的角色。
結論:
綜合來看,明代的大學士地位相比前朝是有提高的,不僅有品級而且還可以參與國家大事的決策,成為帝王身邊的秘書班子。
明代大學士的角色之所以有變化,主要的原因就是朱元璋廢黜宰相,由六部直屬皇帝,對皇帝負責,朱元璋的任務也變得繁重,朱元璋不得不強化大學士的地位,組成顧問班子,但是又不給這些顧問任何職權。
到了明代中期,帝王離不開顧問班子,帝王每天又必須處理大量的奏摺,比如朱棣,朱棣長期超負荷工作,所以在登基不久就落下了很多疾病,者迫使朱棣不得不擴大大學水閣臣,從而形成了由大學士組成的內閣。內閣首長也就成為了實際意義上的政府首腦,成為封建統治階級的中心樞紐。
因此明代的大學士在一定意義上是既扮演著皇帝的秘書也扮演著政要,雖然沒有進入內閣的學士品級不是一品但是是有機會進入內閣的。明代的大學士官制也影響了後來的清代,清代大體上沿用了明代的制度,皇帝的一些事務也基本上由大學士成員來處理的。
Ⅱ 龍圖閣大學士是什麼官
「龍圖閣大學士」是一個藝術作品中虛構的官職,歷史上實際並不存在。
歷史中包拯又稱包龍圖,因為包大人被仁宗封為龍圖閣大學士。
拓展資料
包拯(999年-1062年7月3日),字希仁。廬州合肥(今安徽合肥肥東)人。北宋名臣。
天聖五年(1027年),包拯登進士第。累遷監察御史,曾建議練兵選將、充實邊備。歷任三司戶部判官,京東、陝西、河北路轉運使。入朝擔任三司戶部副使,請求朝廷准許解鹽通商買賣。改知諫院,多次論劾權貴。授龍圖閣直學士、河北都轉運使,移知瀛、揚諸州,再召入朝,歷權知開封府、權御史中丞、三司使等職。嘉祐六年(1061年),任樞密副使。因曾任天章閣待制、龍圖閣直學士,故世稱「包待制」、「包龍圖」。
嘉祐七年(1062年),包拯逝世,年六十四。追贈禮部尚書,謚號「孝肅」,後世稱其為「包孝肅」。有《包孝肅公奏議》傳世。
Ⅲ 在清朝大學士被稱為什麼
1: 官名。唐景龍二年(708)置修文館(後改弦文館、昭文館)大學士,至德二年(757)置集賢院大學士,元和年間後,皆由宰相兼領。天寶二年(743)又曾置崇賢館大學士,亦由宰相兼領,貞元四年(788)廢。五代後梁曾置金鑾殿大學士。宋初,沿唐制,宰相分兼昭文館、集賢殿大學士,其後又置觀文殿、賢政殿大學士,用以優禮前任宰執。明洪武十五年(1382),仿宋制,置華蓋殿(後改中極殿)、武英殿、文華殿、文淵閣、東閣大學士,以輔太子,備顧問。明成祖選翰林官入直文淵閣,參預機務,稱為內閣,有人漸升為大學士,但官階僅五品。仁宗增置謹身殿(後改建極殿)大學士,後大學士常以三孤兼任尚書,地位尊崇,為皇帝起草詔令,批答奏章,雖無宰相之名,而有宰相實權,號稱輔臣。清初,置內三院大學士,順治十五年(1658),改內三院為內閣,置中和、保和、文華、武英諸殿與東閣、文淵閣大學士。嗣一度復內三院舊制。雍正九年(1731),置協辦大學士,乾隆十三年(1748)定製,置大學士滿漢各二人,官銜以保和、文華、武英三殿及體仁、文淵、東閣三閣為稱,其中保和殿大學士不常置,協辦大學士滿漢各一人。清大學士官階:三殿三閣(保和殿 武英殿 文淵殿 體仁閣 文淵閣 東閣)為正一品,協辦大學士為從一品。為文臣最高級,名為協助皇帝處理政務,而清初有議政處制其權力,雍正年間置軍機處後,其職權被取代,但軍機大臣及內外官員之資望特重者仍授大學士,
以示尊崇。
大學士相當於今天的中央部級官員,巡撫相當於今天的各省省長,清朝是中國歷史上最後一個封建王朝,集各種權力於一身的皇帝,總結歷史上各朝代的經驗,為加強中央集權,削弱、分化大臣權利,以防權臣篡位,建立了一套有別於以前各朝的官制。 內閣:明朝時為了進一步集權而不設宰相、中書省等機構,宰相的權利轉移到內閣,由內閣來處理國家政務。清朝繼承了這一做法,內閣的首輔大學士以及協辦大學士都被稱為中堂,即宰相的別稱,但實權則由軍機處掌握,在軍機處任職的官員稱為軍機大臣,統稱大軍機,軍機大臣的僚屬稱為軍機章京,又稱小軍機。
Ⅳ 古代大學士上面有什麼官嗎不包括皇帝
大學士准確點說相當於現在的職稱,不是具體的官職,能成為大學士的基本上都是三品以上官員
Ⅳ 集賢院事在中國古代是什麼官職呢
集賢院學士
集賢院,秩從二品。掌提調學校、徵求隱逸、召集賢良,凡版國子監、玄門道教權、陰陽祭祀、占卜祭遁之事,悉隸焉。國初,集賢與翰林國史院同一官署。
唐代的中央機構仍設中書省、門下省、尚書省,尚書省下設秘書監,專「掌邦國經籍圖書之事」;中書省下設集賢院,即為國家圖書館,門下省下設弘文館,為國家另一藏書中心。集賢院、弘文館與當時掌修國史的史館合稱「三館」。由於封建帝王的重視,「三館」內設學士(或稱大學士),負責修撰、整理、校勘經籍圖書。值得注意的是,「三館」館務多由宰相兼任,唐代的「三省」(中書省、門下省、尚書省)長官都是宰相,集賢院作為國家圖書館,其職掌是「刊輯古今之經籍,以辨明邦國之大典。凡天下圖書之遺逸、賢才之隱滯,則承旨而徵求焉;其有籌策之可施於時、著述之可行於代者,較其才藝而考其學術,而申表之。」可見那時的國家藏書中心不僅承擔著徵集天下經籍圖書、刊輯古今文獻之大任,而且兼負羅致人才、研究政策、培養學者的重要職責,也許正因為如此,「三館」之職才由宰相兼任。
Ⅵ 集賢學士什麼意思
集賢學士,就是集賢院學士,是一種官職。
集賢院,官署名。唐開元五年(717年),於乾元殿寫經、史、子、集四部書,置乾元院使。次年,改名麗正修書院。十三年,改名集賢殿書院,通稱集賢院。置集賢學士、直學士、侍讀學士、修撰官等官,以宰相一人為學士知院等,常侍一人為副知院事,掌刊緝校理經籍。宋沿置,為三館之一置大學士一人,以宰相充任;學士以給、舍、卿、監以上充任;直學士不常置,修撰官以朝官充任,直院、校理以京官以上充任,皆無常員。金貞祐五年(1217年)置集賢院,有知院、同知院等官。元集賢院掌提調學校、徵求隱逸、召集知名之士,並總管道教、陰陽、祭祀、占卜等事。元初,集賢院與翰林兼國史院同一官署,至元二十二年(1285年)分立兩院,置大學士、學士、侍讀學士、侍講學士、直學士等官,所屬有國子監、興文署。明廢。
Ⅶ 集賢院的解釋
《新唐書.百官志二》:「集賢殿院。學士、直學士、侍讀學士、修撰官,掌刊輯經籍。凡圖書遺逸、賢才隱滯,則承旨以求之。謀慮可施於時,著述可行於世者,考其學術以聞。」《宋史.職官志四》:「秘書省......秘書郎二人,掌集賢院、史館、昭文館秘閣圖書,以甲、乙、丙丁為部,各分其類。」《元史.百官志三》「集賢院,秩從二品。掌提調學校、徵求隱逸、召集賢良,凡國子監、玄門道教、陰陽祭祀、占卜祭遁之事,悉隸焉。國初,集賢與翰林國史院同一官署。至元二十二年,分置兩院,置大學士三員、學士一員、直學士二員、典簿一員、吏屬士人。 」
Ⅷ 清朝大學士是什麼官
清朝大學士:滿、漢各二人,正一品,掌鈞國政,贊詔命,厘憲典,議大禮、大政,裁酌可否入告。修實錄、史、志,充監修總裁官,經筵領講官,會試充考試官,殿試充讀卷官,春秋釋奠,攝行祭事。
清朝初期沿襲明制,設四殿二閣,即保和殿、中和殿、文華殿、武英殿、文淵閣和東閣。但內閣受制於議政王大臣會議,只是轉達表章的機構,大學士並不入閣辦事。
乾隆年間改「中和殿大學士」為「體仁閣大學士」,成為「三殿三閣」,設滿漢大學士各二人,又有協辦大學士滿漢各一人作為替補。因前有議政王大臣會議制約,清內閣實際權力受到限制,後有軍機處,成為了當時名義上的百僚之長。
(8)集賢院大學士擴展閱讀
設內閣
明成祖始開內閣於文淵閣,延攬大學士入內閣,選翰林官解縉、胡廣、楊榮等入職文淵閣,參預機務,閣臣政務自此始,有人漸升為大學士,但品階只有正五品。仁宗增置謹身殿(後改建極殿)大學士,後大學士常以三孤兼任尚書,地位尊崇,為皇帝起草詔令,指導批答奏章,號稱輔臣。仁宣時有三楊(楊士奇、楊榮、楊溥)入閣,多所扶正,海內清平。
大學士中居首者,號稱首輔,其權最大,有票擬之權。明武宗正德中期以後,內閣權力急速發展,但首輔大學士的職權仍無法與以往的丞相相比。
Ⅸ 古代的大學士相當於現在的什麼職位
古代的大學士相當於現在的常委。
大學士,為輔助皇帝的高級秘書官。又稱內閣大學士(明及以後)、殿閣大學士等,也有協辦大學士。明清時流行的中堂一稱,一般是指大學士或首輔大學士。
大學士一職乃唐中宗時,原職為協助皇帝批閱奏章,起草詔書等。唐景龍二年(708年)置修文館(後改弘文館、昭文館)大學士,至德二年(757年)置集賢院大學士,元和年間後,皆由宰相兼領。天寶二年(743年)又曾置崇賢館大學士,亦由宰相兼領,貞元四年(788年)廢。
五代後梁曾置金鑾殿大學士。宋初,沿唐制,宰相分兼昭文館、集賢殿大學士,其後又置觀文殿、崇政殿大學士,用以優禮前任宰執。
明大學士中居首者,號稱首輔,其權最大,有票擬之權。明武宗正德中期以後,內閣權力急速發展,但內閣首輔的職權仍無法與以往的丞相相比。
清朝沿用明代內閣制,但內閣的權力在一定程度上受到議政王大臣會議的限制。
(9)集賢院大學士擴展閱讀:
其他古代官職今昔對比:
太守戰國稱郡守,漢改太守,為一郡的行政最高長官。秦分三十六郡,比縣大。相當於現在的省轄市市長。
刺史漢武帝分全國為十三州,刺史掌管一州軍政大權。相當於省(市)長兼省(市)軍(分)區司令員。
京兆尹西漢京畿地方行政長官,京兆特指現,京兆尹相當於首都市長。
太尉秦至宋均有設置,為全國軍政首腦。相當於國防部部長。
廷尉執掌法律、主審要案的大臣。相對最高法院院長。
吏部尚書掌管全國文武官吏考核賞罰。相當於組織部部長。
光祿大夫皇帝身邊顧問之臣。相當於中央顧問委員會常委。
中書令掌管皇帝命令發布。相當於「兩辦」秘書長。
尚書令參議大政,綜觀政務,百官之長。相當於總理。
車騎大將軍地位尊崇,相當於元帥軍銜。
都察院御史 古代最高的監察機構。相當於監察部長。
知府地方行政長官。相當於省轄市市長。
知州宋朝州的最高長官,相當於省轄市市長,略低於「知府」。
知縣地方行政長官。相當於縣長。
通判府之副職。相當於副市長。
縣丞協助縣令治理一縣之事。相當於副縣長。
主薄掌錢糧、戶籍。相當於糧食局長或戶籍局長。
教授府掌訓導考核學生。相當於省教育廳廳長。
游擊位參將之下,掌率兵防禦。負責防禦工作的師級軍官。
侍郎宿衛侍從皇帝的官員。中央警衛局官員(一說相當於現在的副部長)。
Ⅹ 翰林院大學士是什麼級別
沒有「翰林院大學士」,只有「翰林學士」和「大學士」,這是兩種完全不同的官職。此外,明清翰林院里還有學士、掌院學士、侍讀學士、侍講學士等官職,這些都是有區別的,要一步步說明。
一、學士
翰林學士這個官職沒有了,翰林院卻保留了下來,不過宋朝以後,翰林院不再參與政務,主要任務就在於修撰典籍、史書,以及陪伴皇帝、皇子等讀書,為他們講解書籍。翰林院長官稱「學士」(不能叫翰林學士,只能叫翰林院學士),正五品,副長官為侍讀學士、侍講學士各一人(從五品)。翰林院還有個功能是培養人才,科舉考試優異者入翰林院成為定例,這些人被稱為「翰林」。
如每科狀元會擔任翰林院修撰(從六品),榜眼和探花會擔任翰林院編修(正七品)。其他優異者為庶吉士(無品級)。庶吉士一年後再經過考試,優異的留翰林院任編修或檢討(從七品)。這些翰林外放後做官比沒當過翰林的人起點更高。當然,這些人都不能稱作「學士」,只能叫「翰林」。
到了清代,基本延續明代翰林院的格局,稍有變化的是翰林院長官改稱「掌院學士」,品級高升為從二品,侍讀學士、侍講學士品級為從四品。值得一提的是,侍讀學士、侍講學士之下還有兩個官員稱為「侍讀」、「侍講」,從五品,跟那兩個學士是不一樣的。
四、大學士
最後就說大學士了,一個「大」字,加上就是天壤之別。歷朝歷代,大學士基本都是宰相兼任,跟翰林院那些只負責學問方面的讀書人完全不同。
唐中宗時首創大學士,此後唐朝先後設有弘文館(修文館、昭文館)大學士、集賢院(集賢殿)大學士、崇文館大學士,全部都是宰相兼任。宋朝延續這個傳統,由宰相兼任昭文館大學士、集賢殿大學士,後來還設立了觀文殿大學士、崇政殿大學士用來授予退休的宰相,以示優待。
明朝初年,朱元璋廢丞相,獨攬朝政,但因為工作量巨大,不得不設置了華蓋殿、武英殿、文淵閣、東閣諸大學士,又設置文華殿大學士,以輔導太子,品級都為正五品。但除了文華殿大學士類似唐宋的學士之外,其他都是類似於秘書,與前朝的宰相大學士有區別,所以到了建文帝即位後一度將這些大學士改稱學士。
直到朱棣靖難之役奪取江山後,在文淵閣設內閣,徵召解縉等名士入閣,內閣成員稱大學士,這些大學士相比朱元璋時期的純秘書性質,權力大有提升,但品級依然不高,正五品。此後,大學士地位逐漸提升,最後由三孤(少師、少傅、少保,從一品)兼任六部尚書(正二品)。
大學士們正式成為了一二品大員。內閣擁有票擬權,也就是代皇帝起草詔書的權力,內閣大學士之首稱為首輔,雖然權力上與前朝的宰相還有差距(宦官掌硃批),但已經接近宰相。明朝大學士後期確定滿員為六人,共「四殿」、「兩閣」。也就是中極殿大學士(原為華蓋殿),建極殿大學士(原為謹身殿),文華殿大學士,武英殿大學士,文淵閣大學士,東閣大學士。
清代延續明朝的內閣設置,不過改中極殿為中和殿,改建極殿為保和殿。乾隆年間又裁撤中和殿大學士,增設體仁閣大學士,形成保和殿、文華殿、武英殿、文淵閣、東閣、體仁閣三殿三閣大學士。大學士都為正一品。不過,乾隆再改制後只將保和殿大學士授予過傅恆一人,傅恆死後,此職空缺,所以通常文華殿大學士為文官之首。而東閣、體仁閣大學士往往只設一個,最後形成二殿二閣格局。另外,乾隆又規定增設協辦大學士(從一品)兩名。
不過,內閣大學士在清朝沒有內閣的作用。早期有議政王大臣會議,中期開始有軍機處,軍機大臣才是真實掌握權力的。而內閣大學士是給那些德高望重的老臣一個尊崇的地位。如果軍機大臣兼領大學士,那就被稱作「真宰相」,權力地位都有了。
最後多說一句,清代乾隆之後,由於保和殿大學士空缺,通常文華殿大學士為群臣之首,但由於清朝旗人地位高於漢人,所以同治十三年文華殿大學士瑞麟(旗人)去世,武英殿大學士李鴻章遞補文華殿大學士,文祥遞補為武英殿大學士,文祥死後寶鋆繼任武英殿大學士。文祥寶鋆都是旗人,所以也出現在部分場合,文祥寶鋆排名在李鴻章之前的情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