㈠ 當年的秀才、舉人、進士分別相當於現在的什麼學歷
我們從一些古裝片和古裝電視劇當中可以大致了解到,古人並沒有像我們現在一樣的考試制度,而是採用科舉考試制度!學子需要從全國各地趕赴京城,然後參加考試,考試之後才會定級別,一般來說就是秀才,舉人,進士!那麼這些稱號到底相當於現在的什麼學歷呢?我們今天就一起來看看。
當然了,在古代,要進行考試並不像現在一樣進行網上申報或者直接學完之後就可以考了。古代考試一方面來說是對於知識的儲備的考試,另一方面來說,也是對於財力的考核,相當一部分人是有知識的,但是卻並沒有如此的機會和機遇,所以只能一輩子許大戶人家做一個書童!當然啦,社會是發展的,時代是進步的,如此的考試制度進行廢除也是很正常的,也慢慢地進行演變,發展成為現在我們國家越來越嚴格和越來越公平的考試制度了...
㈡ 「舉人」相當於今天什麼學歷,研究生能考上嗎
舉人相當於現在的高考狀元,如果放在現代,完全能夠考上研究生。
㈢ 中舉中進士區別
古代的科舉考試是一級一級往上考的,如果低的沒考上,是不能參加高一級的考試的.一般讀書人在十年寒窗後,就可以參加縣一級的選拔,如果考試成績合格,就可以授予秀才的稱號.表示你才華不錯。接著,隔幾年有一次鄉試,是由省舉辦的。在這個考試里,只有秀才一級的才有資格參加.如果你在鄉試里成績排在名額之內,那麼就會被授予舉人的稱號。那可相當於現在的中考.一般舉人就有可能當官,但是機會很少,要等朝廷的人員缺的厲害,才有可能調舉人去上任.巨人中舉後,身價就不同了。他們可以參加全國的考試,那就是省試.各個省舉辦,為參加朝廷的殿試推薦人才.通過省試的人,就是進士,可以去參加殿試,由皇帝親自監考,然後選出狀元,探花,榜眼.等等。
㈣ 舉人相當於什麼學歷和現在的本科生、研究生遠不是一回事
在中國古代的社會各階層里,「舉人」常常是小老百姓眼裡「惹不起」的存在。比如魯迅小說里,那位因為一本書就打斷孔乙己腿的「丁舉人」,還有那叫阿Q恨得牙癢癢的「舉人老爺」,無不是一派盛氣凌人的模樣。但雖然舉人是考出來的,但他們的地位,卻根本不能用「學歷」來衡量。跟今天的「本科生」「研究生」,更遠不是一回事。
連貴為「舉人」的蘇家父子,趕考都如此困窘,可見古人的科考路,對大多數寒門家庭來說,真是一場傾家盪產的豪賭。
那如果無人資助呢?許多更窮的舉人,也是啥招都想。常用的辦法就是借貸,比如窮出身的北宋宰相何執中,就是靠「借萬錢」才湊足了盤纏。這還算是走運的,南宋文士樓璩趕考時也差錢,找鄉親們借錢。硬著頭皮求半天,卻才借了「不滿千錢」。
除了「拉下臉」借錢的,還有「舉人」挖空心思做生意。很多人趕考路上,就帶著些茶葉紗等貨物沿路售賣,邊走邊湊錢。每到「科考季」,北宋都城汴京也熱鬧,各地舉人們都在京城裡「鋪席買賣如市」。像明清年間范進們「中舉」後大家「排隊送錢送地送女人」的熱鬧場面,大宋的「舉人」們,真是不敢想。
「舉人」們地位扶搖直上,也確是明清年間的事兒。明清的教育,比兩宋年間更為發達。明太祖朱元璋在位時,當時「學校之盛,唐宋以來所不及也」。如果說宋朝是「進士」翻身的年代,那麼明清就是「舉人」扶搖直上的年月。雖然在「進士」們面前,「舉人」依然很不夠看,如果明清哪位官員是「舉人」出身,那一輩子仕途就是被歧視排擠,除了海瑞那樣的異類,爬上高位簡直痴人說夢。
但對於大部分寒門讀書人來說,「中舉」卻是他們人生翻身的關鍵一步。首先是舉人的經濟特權,在明清年間中個舉人,至少就有四十畝田的「優免」特權。實際執行起來,通過「投獻」「詭寄」等操作,實際能「優免」的更多。所以只要「舉人」招牌,幾乎就是別人排著隊來送地,哪怕「中舉」前「無立錐之地」,一夜之間就可翻身做地主。
至於「趕考路費」這等「小事兒」,舉人們更是丁點不用操心,就算沒人來送錢。舉人們憑一面「火牌」,就能乘著「公車」,在沿途驛站白吃白住。甚至連「過路費」都不用交。「公車」也就因此成了「舉人」的代稱。好些舉人還從中覓到了發財良機,趕考路上帶幾個富商同去,一路享受「白吃白住白過卡」的待遇。沾光的富商們,也必然要給舉人們好處。
當然,這點錢對於「舉人」們來說,那時也只是小錢。明清年間的舉人,本身就有了做官的資格。雖然舉人出身的官員,能做到二三品高官的鳳毛麟角,大多都是府縣行政官員和教官,但至少也都是八九品的級別。這樣的品級,在封建統治階層里屬於「最下級」,但哪怕對於地方官來說,想要為官一任坐穩位置,也要先籠住境內的舉人。所以明朝時就有風氣,州縣新官上任,先要擺酒宴請當地舉人。
因此,明清年間時,舉人的地位,算是翻了身。對於老百姓來說,作為「統治階級」最底層的舉人,就是他們眼裡高高在上的「大老爺」。明清年間,一個讀書人再窮困潦倒,只要能中了舉,那就「親朋率望腹焉」。甚至當地的鄉紳富商們,都要爭著送錢送銀子巴結,當地的社會閑散人員,也會主動跑來投奔。放在經濟發達的江南,那更是「美男蘄為仆,美女蘄為妾者數百」,幾乎一夜翻身。
所以像《范進中舉》里,兇狠胡屠戶見了舉人女婿就唯唯諾諾,見了張鄉紳到來就嚇得躲一邊的情景。對於明清舉人來說,實在小兒科。因此也不難理解,為何中了舉的范進,會當場樂瘋——金榜上一小步,就是人生一大步。
而這「一小步」,對於古代讀書人來說,也是公認的難。但必須說的是,古代科舉,特別是「中舉」的「鄉試」環節,卻也有著相對的公平。哪怕你是寒門出身,哪怕無根無靠,只要文章「火候」到了,機會面前大家都平等。甚至對於很多「豪門子弟」來,「中舉」這事兒還特不公:比如萬曆十六年,明朝閣老王錫爵之子王衡中「中舉」,接著就被罵得狗血淋頭,各種「舞弊」流言撲面而來,嚇得王衡中十三年沒敢再考,直到老爹王錫爵告老還鄉,這才松一口氣再戰考場——哪怕閣老家的兒子,想做點啥都得掂量掂量。
但與此同時,這相對公正的「中舉」,也催生了王朝的「特權」階層。特別是在王朝末世里,擁有特權的舉人,也就成了重災區,他們除了憑著特權兼並土地,更壟斷地方的權力,比如明末年間的「舉人」們,就「富者益務為驕淫,貧者橫噬鄉里」。給明朝接下來的天下大亂,結結實實的「添火」——中國歷代封建社會的興衰,「舉人」就縮影了太多東西。
㈤ 古代的「舉人」在現在是什麼學歷,能不能考上研究生呢
我國古代的科舉考試,成為了中國古代封建王朝選官的主流制度,自從隋唐以後,無數寒門弟子十年苦讀,只為了一日能夠功成名就,金榜題名,“萬般皆下品,唯有讀書高。”歷史上許多如雷貫耳的文武大臣,均是科舉出身。
然而從另外一方面來看,科舉也讓無數人耗費了一生的時光,而寸步難行,大量的讀書人到了晚年,依然身份低微,為飢寒溫飽擔憂,只能夠當作私塾書生,相信這也引發了不少人的好奇,那麼我國古代科舉考試錄取比例為多少?就拿舉人來說,如今的研究生能夠考上嗎?從電視上看秀才舉人經常一抓一大把,實際上別再被電視劇騙了。
為何古代錄取比例這么少呢?因為科舉不同現在,秀才舉人的名額都是固定的,這直接牽涉到下一層的選拔以及國家官僚的補充,只有其他人高中,亡故,或者開缺,朝廷能夠填補新的名額,除非政策變動,增加或者刪減在職官吏,否則科舉考試會始終維持補漏的狀態。
㈥ 古代的舉人相當於今天什麼學歷研究生能考上嗎
這個問題可以從地位與權力兩方面來考慮,如果從地位上看舉人大概相當於我們現在的縣一級的幹部,如果從權利上看在我們目前的教育制度下僅僅相當於一個普通的高三學生。
舉人是科舉制下的產物,在科舉之前,統治者們還嘗試了很多種的選拔人才的制度,在秦朝,統治者喜歡戰爭,選拔人才便採取軍功制,漢代採取察舉制,這已經是一種比較科學的制度了,但是還是免不了門第之爭。科舉制度最初發展於南北朝時期,成型於唐朝,至此,寒門弟子才有機會進入管理階級,不過到明清時,科舉受限於八股文,算是科舉的衰落。
㈦ 研究生屬古代科舉中什麼級別
社會科學類的研究生,充其量相當於秀才。自然科學類的,相當於能工巧匠,只是民間手藝人,也有選入工部戶部作技術顧問類,不在科舉之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