⑴ 中書省,尚書省,門下省都是干什麼的
三省六部制始於隋朝。隋文帝即位不久,採納大臣崔仲方的建議,「依漢魏之舊」建立中央機構。其中,尚書省管的事最多,為此下設六部,分管各項政事。三省的長官:尚書令和左、右僕射(尚書令的副手),納言(門下省的最高長官),內史(內史省的最高長官)都是宰相職務。職責是:尚書省:處理全國軍政、財文、兵刑、錢谷等一應行政事務。
中書省:掌侍進奏,參議表章、草擬詔旨制敕及璽書冊命。
門下省:負責審查詔令,簽署章奏,有封駁之權。
⑵ 「不經鳳閣鸞台,何得為敕」 是什麼意思提出的背景是什麼
意思是不經過中書門下,怎麼好意思叫」敕」呢?
出自唐朝劉煒之的名言。
背景是武則天改中書省為「鳳閣」,改門下省為「鸞台」。在鎮圌壓了徐敬業的反武氏起圌義之後,武後開始實行酷圌吏政治,一方面殺戮李唐宗室,另一方面殺戮忠誠於李唐的大臣。加快了篡位步伐。
當時的同鳳閣鸞台三品劉煒之說:「太後既廢昏立明,安用臨朝稱制!不如返政,以安天下之心。」等於是反對武後亂政。武後就命令當時的肅州刺史王本立(貪圌官,曾為狄仁傑彈劾)審問劉煒之。武後的做法,事實上違反了當時唐朝的司法制度。
劉煒之是宰相,宰相即便有罪,也應該由監察官員彈劾,然後被免職,再然後由司法部門派出官員審問。而武後作為「太後(當時還沒篡唐)」,直接命令一個地方官審問宰相,這顯然是非法的。
因此,劉煒之就對王本立說了這句名言——不經鳳閣鸞台,何名為敕。拒絕回答王本立的問題。王本立回報武後,劉煒之被賜死於家。
(2)鸞台學士擴展閱讀:
劉禕之(631年-687年),字希美,常州晉陵(今江蘇常州)人,唐代宰相。
劉禕之出身於臨淮劉氏,少以文藻知名。唐高宗上元中,遷左史、弘文館直學士,參決政事。同撰《列女傳》、《樂書》等共千餘卷,曾一度坐事放逐。豫王李旦即位,參預其謀,擢中書侍郎、同中書門下三品,賜爵臨淮縣男。
武則天臨朝,倍受信任,官至鳳閣侍郎、同鳳閣鸞台三品。後以私議天後返政,並受人誣罪賜死,時年五十七。
⑶ 內閣是明朝才有的,可是狄仁傑是鳳閣鸞台平章事,被稱為「閣老」,包拯是龍圖閣大學士。這如何解釋
內閣官員的名稱如「某某殿大學士」、「某某閣大學士」等官名開始於唐朝。但唐朝的集賢殿「學士、直學士、侍讀學士、修撰官,掌刊緝經籍。凡圖書遺逸、賢才隱滯,則承旨以求之。謀慮可施於時,著述可行於世者,考其學術以聞。凡承旨撰集文章、校理經籍,月終則進課於內,歲終則考最於外。」其職責主要是編輯圖書、發現推薦文學賢才,不是掌握行政權的中央機構。宋朝設立的「殿閣大學士」名目繁多,如「觀文殿、端明殿、龍圖閣學士、天章閣學士、寶文閣學士、顯謨閣」等學士,但都是給做過宰相的人加上的榮譽銜,無實際職責。《宋史 職官志》記載:「觀文殿大學士學士之職,資望極峻,無吏守,無職掌,惟出入侍從備顧問而已。」「皇祐元年,詔:置觀文殿大學士,寵待舊相,今後須曾任宰相,乃得除授。」 由上可見,唐宋時雖有「殿閣」和「殿閣大學士」之名,實際上都不是「內閣」。
⑷ 武周時期的狄仁傑官至同鳳閣鸞台平章事,這個官位是個什麼概念
★★宰輔就是宰相。狄仁傑是正三品的品秩;因為他是內史令(中書省長官),所以他是宰相之一!
★★問題的關鍵是:唐朝的宰相的評判標准並不在於品秩,而是與不同時期的行政體制、皇權/相權消長密切相關。縱觀整個唐朝,宰相沿革分為3個階段:
1.三省長官均為宰相。
武德元年(618年)到武德六年(623年),以三省之長,尚書令、中書令(2人)、侍中(2人)同為宰相。
2.只有中書令、侍中、同中書門下三品、同中書門下平章事才是宰相。
時間斷限為貞觀二十三年至肅宗乾元元年(758年)。
3.自肅宗乾元以後,非中書令、侍中而為相者,需加「同平章事」之名方為宰相。
另外,中唐以後,上述的宰相被稱為「正相」;在「正相」之外,還有「使相」與「內相」(某些翰林學士)這兩種形態的宰相。
★★宰相的品秩:唐朝一品職官為「三公三師」,無實權;正二品職官為尚書令,因李世民做過所以無人敢做。所以中唐以前的宰相有可能是:從二品的尚書左右僕射(尚書省實際長官)、正三品的中書令(中書省長官,曾改稱「內史令」)和侍中(門下省長官,曾改稱「納言」),或者品秩更低、但是加「同平章事」之名的宰相。
★★所以,狄仁傑不論是加「同鳳閣鸞台平章事」(同中書門下平章事)時期,還是做內史令(中書省長官) 時期,都是宰相之一!
⑸ 唐朝開國都封誰是國公
唐朝開國封楊侑為酅國公。
楊侑,即隋恭帝,隋煬帝楊廣之孫,隋朝第三位皇帝。
唐國公李淵原為隋恭帝大丞相,進封唐王。
義寧二年(618年)三月,隋煬帝死於江都之變,五月,楊侑禪位於李淵,李淵稱帝,即唐高祖,建立唐朝,國號「唐」,隋朝滅亡。
楊侑降封為酅國公,置居長安,次年五月去世。
隋恭帝楊侑死後沒有子嗣,以族子楊行基襲封酅國公的爵位。
(5)鸞台學士擴展閱讀:
國公為封爵名,位等同或低於郡王,為封爵的第三等,公爵的第一等。
北周始置國公一爵,居於郡公、縣公之上。
按唐制:郡王與國公並為從一品。自隋唐至元明,基本不變。有許多名臣都被授予國公的爵位。
⑹ 三省:中書省、門下省、尚書省。六部:吏部、戶部、禮部、兵部、刑部、工部。分別掌管什麼
三省六部是自西漢以後長期發展形成的制度。其中尚書省形成於東漢(時稱尚書台);中書省和門下省形成於三國時,目的在於分割和限制尚書省的權力。在發展過程中,組織形式和權力各有演變,至隋,才整齊劃一為三省六部,主要掌管中央政令和政策的制定、審核與貫徹執行。
隋唐中書省的長官為中書令(隋稱內史令),副長官為中書待郎(隋稱內史待郎),主要職官有中書舍人。中書省主要負責秉承皇帝旨意起草詔敕;起草之責主要由中書舍人負擔。門下省的長官為待中(隋稱納言),副長官為黃門侍郎(後改稱門下侍郎),主要職官有給事郎。門下省主要負責糾核朝臣奏章,復審中書詔敕,如認為不當,司以封還和加以駁正,稱「封駁」。駁正之權主要由給事中掌握。中書、門下二省都設在宮內,所以又有諫諍之責,設左右諫議大夫、左右補闕、左右拾遺,分屬二省(左屬門下、右屬中書),以匡正皇帝的過失。尚書省設在宮外,長官為尚書令,實際不任命,由副長官左、右僕射代行職權。僕射之下有左右丞、左右司郎中、員外郎、負責都省職事,總領六部。各部長官稱尚書,副為侍郎.各司之長為郎中,副為員外郎,分別負責貫徹各種政令。他們對中央擔任具體事務的九寺三監(或五監)及地方上的府、州、縣官有領導、監督之權。「中書取旨,門下封駁,尚書奉而行之」,是三省分工原則,從而彼此制約,以掌管國家大政。
但是,這個原則並沒有始終貫徹。唐初以三省長官為當然宰相,台議軍國大事於政事堂(初設於門下省,高宗死後,移至中書省,玄宗時改名中書門下);但又擇他官參加議政,號為參知機務、參議得失等,也是宰相。此時,決定政事之權己不全由三省長官,其後又有以同中書門下三品、同中書門下平章事為名的他宮參政。唐中葉以後,同中書門下平章事才是真正的宰相。三省長官卻先後被排斥出宰相行列,成為榮譽職,決定政策之權則被剝奪。玄宗以後,中書舍人起草詔敕之權又為翰林學士所分割;尚書省各部司的職權,在安史之亂後也大部分為各種使職所瓜分。故唐中葉後,三省六部制名存買亡。
宋承唐制,設門下、中書、尚書三省、吏、戶、禮、兵、刑、工六部。但北宋前期除刑部尚保留審覆天下大辟案的職權外,三省六部的主要職權都己轉移至其他機構,其長官也都只作為寄祿官銜,另派升朝官分別主判,以處理殘留細務,三省六部制仍是名存實亡。王安石變法時,以三省取代中書門下為最高行政機構,與樞密院對掌文武大權。除正、副宰相外,門下、中書省分設左、右諫議大夫,左、右司諫,左、右正言拿原諫院所領諫諍彈劾職務,起居郎、起居舍人拿原起居院所領修起居注職務,又分設門下後省、中書後省,為門下省及中書省下屬機構,分別以給事中及中書舍人主管,以給事中拿原封駁司的封駁職務,並以封還詞頭的方式行使封駁權。尚書省下領六部,由各部尚書、待郎主管,以原審官東、西院,流內銓,三班院所領職務歸吏部,以原三司與司農寺所領主要財政職務歸戶部,以原太常禮院所掌禮儀職務復歸禮部,以原審刑院糾察在京刑獄司覆刑獄及三司有關審核合計帳冊等職務並歸刑部,以原三司有關修造、坑治等職務歸工部,某些次要軍務歸兵部,並廢除樞密院之外的舊有機構,恢復六部下屬二十四司。宋公元1086年,反變法派執政,改為三省共同議事,奏請取旨,分省治事行下,買際上使三省合一,後習慣上常統稱三省。南宋公元1129年,又實行三省合一,二十四司也時或省並,如公元1129年以禮部兼主客,祠部兼膳部,兵部兼職方,駕部兼庫部,比部兼司門,工部兼虞部,屯田兼農部等,還省並若干寺監入六部。公元1163年,又進一步省並六部下屬諸司,如以司封兼司勛,禮部兼祠部,兵部兼駕部,都官兼比部,工部兼屯田等。
遼代南面官系統中,設三省六部(其中「中書省」初名「政事省」),設官同於宋制。金、元、明只設一省六部,一省,金為尚書省;元、明為中書省。明1380年罷中書省,分中書省之權歸於六部。自此,六部取代了三省六部之制
⑺ 「同鳳閣鸞台平章事」具體是什麼官職
參見一樓,「平章」意為評議辨別,引申為斷決處理的意思,「同鳳閣鸞台平章事」就是「與中書省、門下省協商處理政務」的意思,那麼這個職位的人雖然不是三省的長官,職位也可能也不是正三品,但是有與中書令、侍中享有同等權力及待遇。所以唐代一般將此職位授予非中書令,門下侍中而又實際擔任宰相的人。
「同三品」及「同平章事」都屬差遣性質,本身並無品秩,任此職者必另兼職事官街。凡五品以上職事官經過皇帝授權即可充任,不受資歷限制,這便於皇帝從中級官吏中選拔親信以分相權。
——摘《同中書門下平章事》
⑻ 明朝的什麼機構相當於唐朝的尚書省、門下省
明朝廢除了三省制
原來尚書省下的六部直接對皇帝負責,原來主管決策的中書省和復核的門下省都不帶玩兒了,皇帝直接指揮六部,皇帝的秘書機構是內閣,後來內閣逐漸權勢熏天,發展的有了現代責任內閣的雛形,權利很大,可以限制皇權了,內閣的官員也逐漸兼任六部的主官。
⑼ 中書省,尚書省,門下省是干什麼的
中書省,尚書省,門下省的工作職能如下:
1、中書省為秉承君主意旨,是掌管機要和發布皇帝詔書以及中央政令的最高機構。
2、尚書省負責執行國家的重要政令。其是中國從隋朝和唐朝開始正式設立的三省六部制中的一省。
3、門下省是宮內侍從官的辦事機構,後來隋朝和唐朝開始正式設立的三省六部製成為與尚書省,中書省的三省之一。其稱為門下省,始自西晉。
(9)鸞台學士擴展閱讀:
唐代三省制的特點是在建立不久就向二省、一省轉變。這種變化的動因在於皇權對於相權的控制,以及提高行政效率。首先是為了控制相權,皇帝逐漸使用一些資歷較輕的官員參為「同中書門下二品」,因為尚書僕射是職事官從二品。
三省分權,勢必造成相互扯皮效率低下等弊端。為了三省之間協調行動,三省首長定期在門下省的政事堂議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