❶ 明清大學士有什麼區別嗎如侍讀大學士,翰林大學士
(糾正一下,只有侍讀學士和翰林學士,沒有侍讀/翰林 大學士一說。)
內閣大學士制度,始於明洪武年間,全盛於明仁宗以後的整個明朝,在清朝逐漸變成了榮譽職務。而在讀這段歷史的時候,我們經常會聽到這些大學士的名頭前面會加一些前綴,比如「文淵閣」、「體仁閣」等等,那麼,這些學士之間有何差別呢?
不同於明朝的次序模糊,清朝的殿閣大學士是有明確的次序安排的:
中和殿大學士只授予過四人,皆為清初名貴;裁撤以後,就以保和殿大學士最為尊貴,此後只授予過傅恆一人而已。剩下五位大學士,次序一般為:文華殿、武英殿、文淵閣、東閣、體仁閣(均為正一品)。能做到文華殿大學士,就堪稱宰輔之中的首相了(雖然基本就是個花瓶)。
後來,乾隆皇帝又覺得不過癮,又在三殿三閣的基礎上加設了協辦大學士,相當於是大學士的副手,均為從一品。
順便說一句,明朝的大學士雖然尊貴,權力也相對更大,但是品級卻不高——大學士本官的品級不過正五品,你看著的那些位高權重的大臣,全都是以其他職務,如六部尚書等兼職的大學士而已。
❷ 明朝各種大學士是怎麼劃分的什麼殿、閣、館、坊之類的!
內閣大學士是抄統稱,指襲身在內閣並且有大學士的頭銜的人,這只是一個統稱並不是一個官名,所以不在朝廷的編制里。
在明朝一共有6個分別為「四殿」、「兩閣」。四殿者,中極殿大學士(原為華蓋殿),建極殿大學士(原為謹身殿),文華殿大學士,武英殿大學士。兩閣者,文淵閣大學士,東閣大學士。統稱為殿閣大學士。一般都由內閣成員兼領。
❸ 明朝各大殿學士在等級職位上有何不同
明朝的官階如何劃分?如何從服飾區別?
明朝朱元璋制定了「一品玉帶,二品花犀,三品金花,四品素金,五品銀花,六七品素銀,八九品烏角」的詳細規定。
明朝官階九品,製作出的服裝也如官階。九品官制奠定以後直到明初,官員的品級只能從服飾的顏色及圖案花紋上區別。如明代官服,一至四品緋色,五至七品青色,八、九品綠色。其圖案花紋,一品大獨科花,徑五寸,其次是越往下越小。二品小獨科花,徑三寸。三品散搭花,徑二寸。四、五品小雜花,徑一寸。六七品小雜花,徑一寸。八品官員以下無花紋。
明洪武二十四年(1391年)始定補子制度。補子就是一塊縫在胸前的布,上面綉上各種花紋。公、侯、伯、附馬的補子綉麒麟白澤,官員是文禽武獸。一品文官綉仙鶴,二品是錦雞,三品孔雀,四品雲雁,以下是鷺鷥、黃鸝、藍雀等。武官一二品是獅子,三四品為虎豹,五品是熊,六七品是彪。
明朝的官階制官排序及待遇
指揮使司為明代地區軍事總機構,長官有都指揮使1人(正二品)、都指揮同知2人(從二品)、都指揮僉事4人(正三品),其屬有經歷司經歷(正六品)、都事(正七品)。斷事司斷事(正六品)、副斷事(正七品)、吏目各1人。司獄司司獄(從九品),倉庫、草場、大使、副使各一人。行都指揮使司,設官與都指揮使司同。長官之中有一人統司事,稱掌印,簡稱都司,位次在布、按兩司之上。《明史•職官志五》說:「都司掌一方之軍政,各率其衛所以隸於五府,而聽於兵部。」
衛指揮使司設官與京衛同。外衛皆統於都司及行都司。衛以下為千戶所,千戶所又轄百戶所。千戶所有正千戶1人(正五品),副千戶2人(從五品),鎮撫2人(從六品)。其屬吏目1人。千戶所轄百戶所10個,共有百戶10人(正六品),總旗20人,小旗100人。刑獄則歸鎮撫掌管。凡衛所皆隸於都司,而都司又分隸於五軍都督府。自衛所以下,其官兵多世襲,這是明代特殊制度之一。
都督府的都督名稱後來變為空頭的官階,而統兵之官則須別加總兵、副總兵、參將、游擊將軍、守備、把總等名目。《明史•職官志五》:「總鎮一方者為鎮守,獨鎮一路者為分守,各守一城一堡者為守備,與主將同守一城者為協守。又有提督、提調、巡視、備御、領班、備倭等名。凡總兵、副總兵一職均須有公、侯、伯、都督爵銜者充任。其總兵掛印稱將軍者,雲南曰征南將軍,大同曰征西將軍,湖廣曰平蠻將軍,兩廣曰征蠻將軍……其在薊鎮、貴州、湖廣、四川及儹運淮安者,不得稱將軍掛印。宣德間,又設山西、陝西二總兵。嘉靖間,分設廣東、廣西、貴州、湖廣二總兵為四,改設福建、保定副總兵為總兵,又添設浙江總兵。萬曆間,又在臨洮、山海增設總兵。至明代末年,總兵官增置繁多,不可勝記。總兵在明代本為無品級之差委,至清代則為正二品的正規武職。
此外,還有軍民府、土州、土縣,其官員設置,與府、州、縣制相同。
據何先生介紹,掌管天津衛的最高官員就是天津衛指揮使,一位正三品的軍事長官。何教授說,明朝中央機構在初期設有三公(太師、太傅、太保)、三孤(少師、少傅、少保)。但這些基本上屬於榮譽稱號而非實授。處理具體政務的是中央設立的中書省,左右丞相總理吏、戶、禮、兵、刑、工六部事務。到1380年,朱元璋廢除中書省及丞相制,分中書省及丞相權力歸屬六部,由六部尚書(相當於各部的部長)直接對皇帝負責分理國家諸事。此外還設有具備司法功能的大理寺、相當於現在紀檢部門的都察院等一些職能部門。
在地方上,明朝在各省設立布政司,左、右布政使各1人,是本省的最高行政長官;提刑按察使1人,負責司法之事;而本省軍事防務的責任就落到了都指揮使肩上。可謂是三司權責分明。
衣:官員前胸成了「動物世界」
歷史上,衣服是最能顯示身份的東西。明代官服採用補子制度。所謂「補子」,就是一塊縫在胸前的布,上面綉上各種花紋。公、侯、伯、駙馬的補子綉麒麟白澤,官員是文禽武獸。一品文官綉仙鶴,二品是錦雞,三品孔雀,四品雲雁,以下是鷺鷥、黃鸝、鵪鶉、練雀等。武官一二品是獅子,三四品為虎豹,五品是熊,六七品是彪。其可謂是「大小官員坐滿堂,珍禽異獸爬全身」。
食:縣官工資發大米
七品官因為官階低常被稱為芝麻官。據了解,明朝官員分為十八級,從正一品、從一品、正二品、從二品……一直到從九品。明朝的縣官一般是七品官。
從待遇看,明朝官員的正式工資是歷史上最低的。七品知縣,每年的名義工資是90石大米(京官領到的俸祿經常是加工好的大米,根據加工好的白米每石160斤,明朝的一斤為590克的說法,一石白米為94.4公斤。),合現在月薪1840元人民幣(每斤米1.3元)。但那時發的是貨幣加實物工資,官員領回家的既有大米、布匹,也有銀子和鈔票。經過朝廷剋扣,加上明朝貨幣大幅貶值。級別越高的官員,所受的折扣損失就越大。
住:級別高房子大
官員的級別不同,住房的等級也有差異。明朝對建築規定森嚴,據《明史·輿服志》記載:藩王稱府,官員稱宅,庶人稱家,住宅建造大小亦受限制。王侯、官員按等級造房,庶人只能造「三間五架」之屋。比如明代的親王府,分為前後兩部分,前一部分有三重殿堂,後一部分有三重宮室,兩側還有跨院,布局像故宮,只是規模要小得多。
行:騎馬坐轎各行其道
明朝初年,朱元璋規定,京官三品以上方許乘轎,在京四品以下和在外官員只能騎馬,不許坐轎。官員的隨從也是多少有別,公爵10人,侯爵8人,伯爵6人,一品官至三品官6人,四品官至六品官4人,七品官至九品官2人。街市軍民、做買賣及乘坐驢馬行路者,遇見公侯、一品至四品官員過往,要立即下馬讓道;官員相遇,官階較低的官員要採用側立、迴避等辦法讓道。
清朝官員等級分「九品十八級」,每等有正從之別,不在十八級以內的叫做未入流,在級別上附於從九品。
正一品:
文職京官:太師、太傅、太保、殿閣大學士
文職外官:無
武職京官:領侍衛內大臣、掌鑾儀衛事大臣
武職外官:無
從一品:
文職京官:少師、少傅、少保、太子太師、太子太傅、太子太保、
協辦大學士、各部院尚書、督察院左右督御史
文職外官:無
武職京官:提督九門步軍巡捕五營統領、內大臣
武職外官:將軍、都統、提督
正二品:
文職京官:太子少師、太子少傅、太子少保、各部院左右侍郎、內務府總管
文職外官:各省總督
武職京官:左右翼前鋒營統領、八旗護軍統領、鑾儀使
武職外官:副都統、總兵
從二品:
文職京官:內閣學士、翰林院掌院學士
文職外官:巡撫、布政使司布政使
武職京官:散秩大臣
武職外官:副將
正三品:
文職京官:督察院左右副督御史、宗人府丞、通政使司通政使、大理寺卿、
詹事府詹事、太常寺卿
文職外官:順天府府尹、奉天府府尹、按察使司按察使
武職京官:一等侍衛、火器營翼長、健銳營翼長、前鋒參領、護軍參領、
驍騎參領、王府長史
武職外官:城守尉、參將、指揮使
從三品:
文職京官:光祿寺卿、太僕寺卿
文職外官:都轉鹽運使司運使
武職京官:包衣護軍參領、包衣驍騎參領、王府一等護衛
武職外官:游擊、五旗參領、協領、宣慰使、指揮同知
正四品:
文職京官:通政使司副使、大理寺少卿、詹事府少詹事、太常寺少卿、
太僕寺少卿、鴻臚寺卿、督察院六科掌院給事中
京職外官:順天府丞、奉天府丞、各省守巡道員、
武職京官:二等侍衛、雲麾使、副護軍參領、副前鋒參領、副驍騎參領、
太僕寺馬廠駝廠總管、貝勒府司儀長、侍衛領班
武職外官:防守尉、佐領、都司、指揮僉事、宣慰使司同知
從四品:
文職京官:內閣侍讀學士、翰林院侍讀學士、翰林院侍講學士、國子監祭酒
文職外官:知府、土知府、鹽運使司運同
武職京官:城門領、包衣副護軍參領、包衣副驍騎參領、包衣佐領、
四品典儀、二等護衛
武職外官:宣撫使、宣慰使司副使
正五品:
文職京官:左右春坊庶子、通政司參議、光祿寺少卿、給事中、
宗人府理事官、各部郎中、太醫院院使
文職外官:同知、土同知、直隸州知州
武職京官:三等侍衛、治儀正、步軍副尉、步軍校、監守信礮官、分管佐領
武職外官:關口守御、防禦、守備、宣慰使司僉事、宣撫使司同知、千戶
從五品:
文職京官:翰林院侍讀、翰林院侍講、鴻臚寺少卿、司經局洗馬、
宗人府副理事、御使、各部員外郎
文職外官:各州知州、土知州、鹽運司副使、鹽課提舉司提舉
武職京官:四等侍衛、委署前鋒參領、委署護軍參領、委署鳥槍護軍參領、
委署前鋒侍衛、下五旗包衣參領、五品典儀、印物章京、
三等護衛
武職外官:守御所千總、河營協辦守備、安撫使、招討使、宣撫使司副使、
副千戶
正六品:
文職京官:內閣侍讀、左右春坊中允、國子監司業、堂主事、主事、
❹ 明清時期四殿兩閣大學士的地位是一樣的嗎
像武英殿什麽殿得殿閣大學士一般為輔臣。
就是輔助皇上處理政事的。
後者就是。。。
自己慢慢看。。。
註:都是一品。
----------------
內閣大學士為中國清朝官制之一,品等為正一品。1659年,清政府將文館與內三院統一且更名為內閣,其內閣設大學士。滿人與漢人各兩名。大學士於1730年代乾隆朝時,成為三殿三閣定製。事實上,內閣大學士有票擬之權,可說是清朝的實際宰相。相權廢止後,朱元璋集皇權、相權於一身,每天要處理大量政事,為保證君權不至於旁落,又便於處理政事,洪武十五年(1382年),朱元璋仿宋制,從翰林院等機構挑選了幾名文臣充任文淵閣、東閣、華蓋殿、武英殿、文華殿的殿閣大學士,協助皇帝批閱奏章,充當顧問。明成祖朱棣又准許閣臣參予機務,但不置僚屬,不得專制百官。從明仁宗朱高熾開始,用六部尚書、侍郎兼殿閣大學士,閣臣權力漸重。明中葉以後,閣臣又有了首輔、次輔和群輔的區別。首輔擁有票擬權,位極人臣,一切朝政皆歸其調度。隨著時間的推移,閣權一代一代的積累,明中葉以後的殿閣大學士已經掌握了一部分宰相之權,早已不是最初的皇帝「顧問」了,首輔已成為實際上的宰相。內閣則成為事實上的全國行政中樞機構。但首輔的地位經常受到專權宦官的挑戰。首輔畢竟不是合法的宰相。明中期朝政的混亂與此有著密切的關系。
參考資料:不記得了。。。。 - -
❺ 明代內閣與殿閣大學士有什麼區別內閣設立後,是不是內閣大學士取代了殿閣大學士
1、成立時間不一樣
洪武十五年(1382年)設殿閣大學士,為皇帝顧問。
內閣成立於建文四回年(1402年)。
2、原因不一答樣
殿閣大學士,丞相被廢除以後,全國的重大政務都由皇帝親自處理,明太祖平均每天要批閱奏章二百多件,處理國事四百多件,忙得不可開交,於是他另設殿閣大學士,侍從左右,以備顧問。
明成祖朱棣雖有朱元璋一樣獨攬大權的雄才偉略,但一次又一次的御駕親征讓他不能真正意義上地總攬政事,於是一個幫助皇帝的「助手」機構——內閣應運而生。
3、職權不一樣
殿閣大學士,一開始大學士並無實權,類似今日的秘書職。明中葉後逐漸參與機要,實為內閣長官。起草詔令,代皇帝批答奏章,實際掌握宰相之權。
內閣,皇帝咨政機構,此後權力逐漸增大,後形成為明朝行政中樞。到明世宗中葉,夏言、嚴嵩等人執掌內閣,地位赫然為真正的宰相,亦可壓制六部。
是的,殿閣大學士逐漸形成內閣制度。
❻ 明朝的東閣大學士,極英殿大學士,等等稱號都是什麼意思
明朝一共有6個級別:分別為「四殿」、「兩閣」。四殿者,中極殿大學士(原為華蓋殿),版建極權殿大學士(原為謹身殿),文華殿大學士,武英殿大學士。兩閣者,文淵閣大學士,東閣大學士。統稱為殿閣大學士。一般都由內閣成員兼領。 沒有極英殿大學士 這一說法。
❼ 明朝殿閣大學士的特點
題主你好
內閣大學士的一種
內閣大學士為中國清朝官制之一,品等為正一品。1659年,清政府回將文館與內三院統一答且更名為內閣,其內閣設大學士。滿人與漢人各兩名。大學士於1730年代乾隆朝時,成為三殿三閣定製。事實上,內閣大學士有票擬之權,可說是清朝的實際宰相。
相權廢止後,朱元璋集皇權、相權於一身,每天要處理大量政事,為保證君權不至於旁落,又便於處理政事,洪武十五年(1382年),朱元璋仿宋制,從翰林院等機構挑選了幾名文臣充任文淵閣、東閣、華蓋殿、武英殿、文華殿的殿閣大學士,協助皇帝批閱奏章,充當顧問。明成祖朱棣又准許閣臣參予機務,但不置僚屬,不得專制百官。
從明仁宗朱高熾開始,用六部尚書、侍郎兼殿閣大學士,閣臣權力漸重。明中葉以後,閣臣又有了首輔、次輔和群輔的區別。首輔擁有票擬權,位極人臣,一切朝政皆歸其調度。隨著時間的推移,閣權一代一代的積累,明中葉以後的殿閣大學士已經掌握了一部分宰相之權,早已不是最初的皇帝「顧問」了,首輔已成為實際上的宰相。內閣則成為事實上的全國行政中樞機構。但首輔的地位經常受到專權宦官的挑戰。首輔畢竟不是合法的宰相。明中期朝政的混亂與此有著密切的關系。
望採納!
❽ 明朝殿閣大學士的權力有什麼變化
剛開始朱元璋總攬大權,但是他廢除了宰相制,一個人也完成不了那麼大工作量,於是版設了大學士,但是當權時皇權非常大,所以大學士僅僅只有進諫之用,像秘書一樣,沒有實權,而到了中後期,因為皇帝越來越不管事,大學士有了票擬之權,但是還有批紅在太監手裡,所以盡管到了中後期,大學士權力越來越大,還是比不上宰相。
❾ 大學士在清朝到底是什麼存在各種閣殿的大學士又有什麼區別
我們看過一些古代劇的時候,都會在古代劇中聽到大學士這樣一個職位,而且大學士是整個朝廷之中學歷最高的,但是又分有很多種不同的大學士,這其中到底有什麼樣的區別呢?文淵閣大學士和武英閣大學士,又有什麼不同?
其實大學士並不是清朝所特有的,而是清朝在清兵入關之後,效仿明朝的制度所設立的一種官職,在這個官職上面,也是所有內閣中最高的一名長官,在清朝初期的時候有6位大學士,這個大學士就分管6個不同的方面。但是到了乾隆的時候呢,乾隆又把大學士這個官職,最終確立起來稱為真正的由清朝確定的一個官職。
但是就大學士的比較而言,明朝的大學士會有更大的權力,相當於是宰相的形式,然而清朝的大學士雖有宰相的名字,卻沒有宰相的權力,很大方面都是被很多的權力機構給分走了權力,並不能獨攬大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