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清朝三殿三閣中哪個裡面的大學士地位最高
保和殿大學士地位最高。
清大學士系殿閣銜,本來有中和殿、保和版殿、文權華殿、武英殿、文淵閣、東閣,凡四殿二閣。乾隆十三年(1748),省中和殿,增體仁閣,遂以三殿三閣為定製。
每殿閣大學士都是正一品的。按實際權力和地位,一般從高至低的順序是保和殿、文華殿、武英殿、文淵閣、體仁閣、東閣、協辦,通常的晉升次序是協辦—東閣—體仁閣—文淵閣—武英殿—文華殿—保和殿。
(1)殿閣大學士排名擴展閱讀:
清朝基本延用了明朝的宰相制度,但又經過了多次變化。清太宗崇德十年(1636)改原有的文館為內三院,即內國史院、內秘書院、內弘文院,均設大學士一職,從此清朝便以內三院大學士為宰相。
順治十五年(1658)又仿明制改內三院為內閣。作為中央最高行政機關,分置中和、保和、文華、武英四殿及文淵閣、東閣四殿二閣諸大學士。殿閣大學士設滿漢各一人,正一品,還有協辦大學士為從一品。一般漢人不是翰林出身,是得不到這樣的官職的。
從乾隆十三年以後,三殿三閣成定製,惟保和殿不常置,各殿閣大學士以保和殿大學士最為尊貴。
參考資料來源:網路——三殿三閣
2. 明朝殿閣大學士有固定排序么
應該有 首輔次輔是有的 ,前面的退休了後面的依次頂上去。在中國論資排輩的情況很多的。
3. 明朝有多少個殿閣大學士
大學士的名稱前要改加殿、閣銜,數目為六人。最初明朝大學士共「四殿」、「兩閣」。四殿者,中極殿大學士(原為華蓋殿),建極殿大學士(原為謹身殿),文華殿大學士,武英殿大學士。兩閣者,文淵閣大學士,東閣大學士。清朝稱「中和殿大學士」、「保和殿大學士」、「文華殿大學士」、「武英殿大學士 」、「文淵閣大學士」、「東閣大學士」。
乾隆年間改「中和殿大學士」為「體仁閣大學士」,成為「三殿三閣」。乾隆時期去掉中和殿,新增體仁閣,遂改為三殿三閣,設滿漢大學士各二人,又有協辦大學士滿漢各一人作為替補。因前有議政王大臣會議制約,清內閣實際權力受到限制,後有軍機處,成為了是名義上的百僚之長.
大學士中居首者,號稱首輔,其權最大,有票擬之權。明世宗嘉靖以後,內閣權力急速發展,首輔大學士的職權如同以往的丞相,但必須與宦官合作,才能執掌大政,如張居正結合馮保。
4. 清朝的殿閣大學士和內閣大學士的區別
殿閣大學抄士是洪武皇帝設的,朱元璋廢丞相,撤中書省,權分六部,直屬皇帝,政務太多了,自己忙不過來,所以設了個殿閣大學士幫自己處理政務。這個官職無實權,品級也不大
內閣大學士是永樂皇帝設的,朱棣當上皇帝以後,為了加強君權,設立內閣,有重要親信大臣擔任,內閣大臣有票擬權,就是在奏摺上寫上自己的處理意見,交由皇帝批准,這叫硃批。內閣大臣雖無實權,但卻品級能力都比較高。但當皇帝昏庸時,掌握票擬權的閣臣或者宦官集團往往就會亂政專權
5. 明朝殿閣大學士的特點
題主你好
內閣大學士的一種
內閣大學士為中國清朝官制之一,品等為正一品。1659年,清政府回將文館與內三院統一答且更名為內閣,其內閣設大學士。滿人與漢人各兩名。大學士於1730年代乾隆朝時,成為三殿三閣定製。事實上,內閣大學士有票擬之權,可說是清朝的實際宰相。
相權廢止後,朱元璋集皇權、相權於一身,每天要處理大量政事,為保證君權不至於旁落,又便於處理政事,洪武十五年(1382年),朱元璋仿宋制,從翰林院等機構挑選了幾名文臣充任文淵閣、東閣、華蓋殿、武英殿、文華殿的殿閣大學士,協助皇帝批閱奏章,充當顧問。明成祖朱棣又准許閣臣參予機務,但不置僚屬,不得專制百官。
從明仁宗朱高熾開始,用六部尚書、侍郎兼殿閣大學士,閣臣權力漸重。明中葉以後,閣臣又有了首輔、次輔和群輔的區別。首輔擁有票擬權,位極人臣,一切朝政皆歸其調度。隨著時間的推移,閣權一代一代的積累,明中葉以後的殿閣大學士已經掌握了一部分宰相之權,早已不是最初的皇帝「顧問」了,首輔已成為實際上的宰相。內閣則成為事實上的全國行政中樞機構。但首輔的地位經常受到專權宦官的挑戰。首輔畢竟不是合法的宰相。明中期朝政的混亂與此有著密切的關系。
望採納!
6. 殿閣大學士與內閣大學士的區別以及二者的品級
像武英殿什麽殿得殿閣大學士一般為輔臣。
就是輔助皇上處理政事的。
後者就是。。。
自己慢慢看。。。
註:都是一品。
----------------
內閣大學士為中國清朝官制之一,品等為正一品。1659年,清政府將文館與內三院統一且更名為內閣,其內閣設大學士。滿人與漢人各兩名。大學士於1730年代乾隆朝時,成為三殿三閣定製。事實上,內閣大學士有票擬之權,可說是清朝的實際宰相。相權廢止後,朱元璋集皇權、相權於一身,每天要處理大量政事,為保證君權不至於旁落,又便於處理政事,洪武十五年(1382年),朱元璋仿宋制,從翰林院等機構挑選了幾名文臣充任文淵閣、東閣、華蓋殿、武英殿、文華殿的殿閣大學士,協助皇帝批閱奏章,充當顧問。明成祖朱棣又准許閣臣參予機務,但不置僚屬,不得專制百官。從明仁宗朱高熾開始,用六部尚書、侍郎兼殿閣大學士,閣臣權力漸重。明中葉以後,閣臣又有了首輔、次輔和群輔的區別。首輔擁有票擬權,位極人臣,一切朝政皆歸其調度。隨著時間的推移,閣權一代一代的積累,明中葉以後的殿閣大學士已經掌握了一部分宰相之權,早已不是最初的皇帝「顧問」了,首輔已成為實際上的宰相。內閣則成為事實上的全國行政中樞機構。但首輔的地位經常受到專權宦官的挑戰。首輔畢竟不是合法的宰相。明中期朝政的混亂與此有著密切的關系。
7. 明朝殿閣大學士的地位變化
明朝剛建國時,殿閣大學士說白了就是小顧問。由於朱元璋精力過剩,集中內權利於一身,大臣在容洪武年間被殺者就達四萬多人(保守估計),基本上大學士(當時還不叫內閣)地位輕微。
可永樂年間,朱棣沒有朱元璋那麼多的精力,於是就形成了內閣大學士,為皇上起草聖旨,批改奏章。當然,決定權在皇帝手中。同時,明成祖朱棣也留了一手,為防止內閣權力過大內閣的官員品位基本只有四到五品。
到明仁宗即位,內閣逐漸增大了權利,而其中又不乏與仁宗多年生死與共之人,內閣成員均有尚書,侍郎的兼職,這樣內閣成員便是三品以上的朝廷大員,之後內閣便是明朝最大的權力機構。
(友情奉獻)到了清朝初期,內閣依然是朝野權力最大的機構。直到雍正年間設立軍機處,殿閣大學士才退出歷史舞台。
8. 清朝乾隆時期的殿閣大學士是不是相當於現在的國務委員
清殿閣大學士是正一品官階,俗稱「閣老」。首輔軍機大臣、大學士相當於今天的總理而殿閣大學士相當於今天的副總理,協辦大學士是從一品官階相當於今天的國務委員。
9. 明朝殿閣大學士是做什麼的。
內閣大學來士的一種
內閣大學自士為中國清朝官制之一,品等為正一品。1659年,清政府將文館與內三院統一且更名為內閣,其內閣設大學士。滿人與漢人各兩名。大學士於1730年代乾隆朝時,成為三殿三閣定製。事實上,內閣大學士有票擬之權,可說是清朝的實際宰相。相權廢止後,朱元璋集皇權、相權於一身,每天要處理大量政事,為保證君權不至於旁落,又便於處理政事,洪武十五年(1382年),朱元璋仿宋制,從翰林院等機構挑選了幾名文臣充任文淵閣、東閣、華蓋殿、武英殿、文華殿的殿閣大學士,協助皇帝批閱奏章,充當顧問。明成祖朱棣又准許閣臣參予機務,但不置僚屬,不得專制百官。從明仁宗朱高熾開始,用六部尚書、侍郎兼殿閣大學士,閣臣權力漸重。明中葉以後,閣臣又有了首輔、次輔和群輔的區別。首輔擁有票擬權,位極人臣,一切朝政皆歸其調度。隨著時間的推移,閣權一代一代的積累,明中葉以後的殿閣大學士已經掌握了一部分宰相之權,早已不是最初的皇帝「顧問」了,首輔已成為實際上的宰相。內閣則成為事實上的全國行政中樞機構。但首輔的地位經常受到專權宦官的挑戰。首輔畢竟不是合法的宰相。明中期朝政的混亂與此有著密切的關系。
10. 清朝殿閣大學士可以管六部嗎
清朝初期沿襲明制,設四殿二閣,即保和殿、中和殿、文華殿、武英殿、文淵閣和東閣。但內閣受制於議政王大臣會議,只是轉達表章的機構,大學士並不入閣辦事。
康熙時,議政王大臣會議的權力被大部剝奪,決策多由南書房作出。康熙於大臣中簡任若干入值南書房,參與機務。但南書房不是正式機構,也不能行文或指揮其他衙門。
雍正時設「軍機處」,有軍機大臣三人至六人、軍機章京若幹人,成為權力中樞,皇帝的詔令多由軍機處發出。但有清一代,正式詔書等均以內閣名義擬出,臣下正式奏章也遞交內閣。
大學士的名稱前要改加殿、閣銜,數目為六人。最初明朝大學士共「四殿」「兩閣」。四殿者,中極殿大學士(原為華蓋殿)、建極殿大學士(原為謹身殿)、文華殿大學士、武英殿大學士也。兩閣者,文淵閣大學士、東閣大學士也。清朝則稱「中和殿大學士」「保和殿大學士」「文華殿大學士」「武英殿大學士 」「文淵閣大學士」「東閣大學士」。
乾隆年間改「中和殿大學士」為「體仁閣大學士」,成為「三殿三閣」,設滿漢大學士各二人,又有協辦大學士滿漢各一人作為替補。因前有議政王大臣會議制約,清內閣實際權力受到限制,後有軍機處,成為了當時名義上的百僚之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