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碩士學位 » 明代大學士墓碑字朝內
擴展閱讀
中國網路原創新人樂團 2021-03-31 20:26:56
黨政視頻素材 2021-03-31 20:25:44
廈門大學統計學碩士 2021-03-31 20:25:36

明代大學士墓碑字朝內

發布時間: 2021-03-24 09:55:48

① 平望人明大學士朱天齡的墓誌由哪位明朝史學家寫的

高岱,明朝史學家。號鹿坡居士,正德二年(1507年)出生。嘉靖二十九年(1550年)中進士。累官刑部郎中。時董傳策、張翀、吳時來等疏劾權臣嚴嵩,嵩欲致之死。

② 明朝歷代內閣首輔

1、黃淮

黃淮(1367~1449),明朝內閣首輔,字宗豫,號介庵,永嘉(今溫州市鹿城區)人。明洪武二十九年(1396)進士。永樂二年主會試,五年進右春坊大學士。

仁宗時,任通政使兼武英殿大學士。洪熙元年,進少保戶部尚書兼大學士。宣德間,曾以八十歲高齡主持會試。他歷事太祖、惠帝、成祖、仁宗、宣宗五朝,為一代名臣。83歲卒,謚文簡。

他是明朝內閣初創期間的重臣,歷事太祖、惠帝、成祖、仁宗、宣宗五朝。官至「榮祿大夫少保戶部尚書兼武英殿大學士知制誥國史總裁」。著有《省愆集》和《介庵集》。

2、解縉

解縉(1369年12月6日-1415年2月22日),字大紳,一字縉紳,號春雨、喜易,江西吉安府吉水(今江西吉水)人,明代大臣,文學家。

洪武二十一年(1388年)中進士,官至內閣首輔、右春坊大學士,參預機要事務。解縉因為才學高而好直言被忌憚,屢遭貶黜,最終以「無人臣禮」下獄。

永樂十三年(1415年)冬被埋入雪堆凍死,卒年四十七,成化元年(1465年)贈朝議大夫,謚文毅。

解縉自幼穎悟絕人,他寫的文章雅勁奇古,詩豪宕豐贍,書法小楷精絕,行、草皆佳,尤其擅長狂草,與徐渭、楊慎一起被稱為明朝三大才子,著有《解學士集》、《天潢玉牒》等。

總裁《太祖實錄》、《古今列女傳》;主持編纂《永樂大典》;墨跡有《自書詩卷》、《書唐人詩》、《宋趙恆殿試佚事》等。

3、胡廣

胡廣(1370年-1418年6月11日),一名靖,字光大,號晃庵,江西吉水人,南宋名臣胡銓之後。明朝文學家,學者,官員。建文二年(1400年)庚辰科狀元。官至文淵閣大學士。

永樂十六年(1418年),胡廣去世,年四十九。贈禮部尚書,謚文穆。明朝文臣得謚號,自胡廣始。明仁宗即位後,加贈太子少師。胡廣留世著作有《胡文穆公雜著》、《胡文穆集》等。

4、楊榮

楊榮(1371年—1440年7月30日),原名道應、子榮,字勉仁,建安(今福建建甌)人。明初著名政治家、文學家、內閣首輔,與楊士奇、楊溥並稱「三楊」。

因居地所處,時人稱為「東楊」。建文二年(1400年),楊榮進士及第,授翰林編修。明成祖朱棣即位後,楊榮受其賞識,得以入閣,累遷至文淵閣大學士、翰林侍讀,任首輔。

在朱棣去世後,幫助明仁宗朱高熾順利即位,拜太子少傅、謹身殿大學士兼工部尚書。此後隨從明宣宗朱瞻基平朱高煦叛亂。宣德十年(1435年),進升少傅。

明英宗即位後,與楊士奇等同心輔佐。正統三年(1438年),楊榮升任少師。正統五年(1440年),楊榮病逝,年七十,贈光祿大夫、左柱國、太師,謚號文敏。

康熙六十一年(1722年),從祀歷代帝王廟。楊榮性警敏通達,善於察言觀色,尤其是在明成祖時最為突出。在文淵閣治事三十八年,謀而能斷,老成持重,尤其擅長謀劃邊防事務。

史稱其「揮斤游刃,遇事立斷」,被比作唐代的姚崇。楊榮既以武略見重,又好詩文,他和楊士奇、楊溥等多有唱和,為「台閣體」文學代表人物之一。著有《後北征記》、《楊文敏集》等。

5、楊士奇

楊士奇(1366~1444),名寓,字士奇,號東里,漢族江右人,今泰和縣澄江鎮城東人。官至禮部侍郎兼華蓋殿大學士,兼兵部尚書,歷五朝,在內閣為輔臣四十餘年,首輔二十一年。

與楊榮、楊溥同輔政,並稱「三楊」,因其居地所處,時人稱之為「西楊」。「三楊」中,楊士奇以「學行」見長,先後擔任《明太宗實錄》、《明仁宗實錄》、《明宣宗實錄》總裁。

③ 我家鄉有一個完整的清朝中期大學士墳墓,墓碑上皇帝提的詞,有幾十塊墓碑。這些墓碑好厚。 墓碑有價值嗎

有的,但是必須是真的皇帝題詞的才行~

④ 墓碑上刻一個清字是清朝哪個朝代的

有時「中榜」行文的最上端會出現「清」、「皇清」、「皇明」、「中華」、「民國」、「皇清待贈」的字樣。這些雖都說明自認客死異鄉的先人的歸屬感,但政治立場則顯然已不相同。尤其是同一時代的死者各用「皇清」與「皇明」的刻文,或者反清復明組織領袖碑上被刻上「皇清待贈」的字樣,都表明政治立場的變化。其中也有些墓碑會把清朝或本地政府所賜給墓中人的官銜,或會黨的私謚贈號刻在中榜的姓名之上端,藉以說明墓中人生前的榮耀。
所以,單憑清字是不能知道具體時間的!

⑤ 明朝殿閣大學士,頭上戴的什麼手中拿的是什麼

"大學士"是一品

依照官位大小品級,有不同的規定。戴在頭上的有:

一、梁冠:文武百官在國家重大祭祀典禮,慶祝大功告成,正月初一進朝賀年、冬至、皇帝生日、聖旨開讀,進呈奏表等時候,都要戴上樑冠。依公、侯、伯,一到九品,以梁線的多寡來區分。

二、烏紗帽:是明代官人上班常戴的官帽。前低後高,靠後腦的地方,左右各有一片長橢圓形的帽翅,帽內有網巾,束著頭發。

三、襆頭:是在重大的朝廷集會、奏事、謝恩時戴的,形體和宋代的差不多,帽緣左右有兩支像直尺的展角,展角尾端有的往上彎,再往左右彎。

四、四方平定巾:布做的像長方體的帽子,又稱方巾、角巾。明朝建國初年,做這種帽子的人,為了歌頌皇帝平定四方的功勛,所以命名為「四方平定巾」,是讀書人、官家常戴的帽子。

五、飄飄巾:帽子像三角形屋頂、帽脊前後又各有一片長方形布披,隨風飄動,所以叫飄飄巾。跟八仙中的呂洞賓戴的帽子一樣,所以又稱純陽巾(純陽真人是呂洞賓的道號),不過純陽巾的前後帽頂布披有圈卷的雲紋。有的帽披上也加塊玉,腦後垂兩條長帶子。

六、東坡巾:蘇東坡發明的帽子。長方帽子,戴成菱形狀,摺線居中,兩邊角上又各附一片比帽子短的豎披。
其他尚有儒巾、平頂巾、漢巾、軟巾、吏巾、二儀巾、萬字巾、披雲巾、網巾、瓦楞棕帽、瓜皮帽等等,形形色色,有時也加上披肩。

手裡拿的是:
「笏」為古時大臣上朝時拿著的狹長形手板,多用玉、象牙或竹片製成

⑥ 明代的大學士在朝廷中扮演著怎樣的角色

明朝的大學士,又稱內閣大學士、殿閣大學士。朱元璋自丞相胡惟庸被殺之後,便罷中書省,廢除了延續兩千多年的丞相制度,由皇帝直接統轄六部,然而由於皇帝工作量實在太大,他不得不設立大學士擔任顧問,協助自己處理朝政,並最終形成了內閣制度。明朝大學士最初只是皇帝的高級幕僚,但隨著時間的推移,明朝大學士的權力卻一度超越了曾經的丞相。

事實上,到了萬曆初年張居正執政時期,張居正的改革讓內閣成為朝廷運轉的中樞,張居正實際上已經接近於現代首相的地位。然而,也正是由於內閣權力過大,他們不僅決定著朝廷的重大決策,更是對皇帝本人形成了極大壓制和干預,進而導致明朝中後期皇帝與外廷對抗加劇,明朝宦官的崛起同樣與此密切相關。

⑦ 明代大學士解縉有哪些對聯軼事

【對聯趣事】:

明代大學士解縉從小就是寫對聯的高手,一年春節,父親讓解縉寫春聯。恰巧解縉家的對門有一片鬱郁青青的竹子,於是小解縉就擬了一副春聯

「門對千枝竹,家藏萬卷書。」

可是春聯貼出去以後,竹林的主人生氣了,心想,你這不是成心拿我做比較嗎?我們家是外尖中空的竹子,你們家飽藏的都是詩書,這算什麼事啊?一生氣他就帶著家人把這片竹子砍了,看你還怎麼門對千枝竹。


解縉自幼穎悟絕人,他寫的文章雅勁奇古,詩豪宕豐贍,書法小楷精絕,行、草皆佳,尤其擅長狂草,與徐渭、楊慎一起被稱為明朝三大才子,著有《解學士集》、《天潢玉牒》等;總裁《太祖實錄》、《古今列女傳》;主持編纂《永樂大典》;墨跡有《自書詩卷》、《書唐人詩》、《宋趙恆殿試佚事》等。

⑧ 明朝高拱碑上刻有皇清二字是真的嗎

高拱(1513年1月19日—1578年8月4日),字肅卿,號中玄。開封新鄭人。中國明代嘉靖、隆慶時大臣。嘉靖二十年(1541年)進士。朱載垕為裕王時,任侍講學士。嘉靖四十五年(1566年)以徐階薦,拜文淵閣大學士。隆慶五年(1571年)升任內閣首輔。

明神宗即位後,高拱以主幼,欲收司禮監之權,還之於內閣。與張居正謀,張居正與馮保交好,馮保進讒太後責高拱專恣,被勒令致仕。萬曆六年(1578年)卒於家中,次年贈復原官。著作有《高文襄公集》。

  • 本名

  • 高拱

  • 別稱

  • 高閣老、高新鄭、高文襄公、玄老

  • 字型大小

  • 字肅卿號中玄

  • 所處時代

  • 明朝

  • 民族族群

  • 漢族

  • 出生地

  • 河南開封府新鄭

  • 出生時間

  • 1513年1月19日

  • 去世時間

  • 1578年8月4日

  • 主要作品

  • 《問辨錄》《春秋正旨》《高文襄公集》

  • 主要成就

  • 富國強兵,振興朝政;促成隆慶和議,息明塞五十年之烽燧

  • 祖籍

  • 山西洪洞

  • 官職

  • 內閣首輔、文淵閣大學士

  • 追贈

  • 太師

  • 謚號

  • 文襄

  • 葬處

  • 閣老墳村西北約100米處

⑨ 內閣大學士在明朝和清朝哪一個朝代的權力更大

雍正七年,清廷設軍機處,閣臣參與機務之權逐漸轉移。不過閣臣票擬之權一直未變,只是中樞權力被分割為二,即閣臣票擬本章,負責庶務(一般事務),軍機大臣擬發諭旨,承辦機務(重要政務)。不過,軍機處是個臨時性的辦事機構,歷任軍機大臣中也有許多人是大學士兼任,因此,名義上內閣大學士仍是百官之統率。

⑩ 墓碑上寫有楊姓字體的字是什麼朝代的字。

「楊」字,台灣和香港現在都這么寫,也就是說,大陸上沒有漢字簡化前一直是這個寫法。該墓碑最近可追溯到20世紀五、六十年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