① 助武則天取得大權的北門學士,到底是怎樣的一種存在
“北門學士”是一群被武則天親自培養起來的親信,是她最初在朝廷中站穩腳跟的根基。武則天一介女流想要在傳承了千年的朝堂文化中站住腳跟,這種想法在當時是史無前例的,這與一直以來人們受到的教育相左,肯定無法被朝堂眾人接受。所以想要在朝廷中站穩腳跟,想要在眾多官員中擁有自己的擁戴者,就必須完全的從零培養,而北門學士就是這樣一群被武則天培養起來的人。
所以武則天就放棄了從已有的官員中拉攏勢力的想法,開始培養自己的班底。於是一群在朝廷中不受重視、邊緣化的出身寒門的官員,逐漸的在朝廷中掌握了大權。這就是北門學士的來歷,他們是武則天能夠稱帝的一個底氣,就算當時整個朝堂都反對她,她也有信心憑借著這群人把整個天下治理好。
② 分宰相之權,時人謂之「北門學士」。北門學士何意拜託各位了 3Q
唐高宗乾封(666-668)起,武後時期,弘文館直學士劉禕之、著作郎元萬頃等以文詞召為翰林院待詔,入禁中撰《列女傳》、《臣軌》等書,又密令參預機要,以分宰相之權。因常於皇宮北門候進止,故時稱北門學士。 治世能臣 北門學士 「二聖」時期,表面上是唐高宗和武則天共同執掌朝政,但由於高宗身體狀況越來越差,實際上是由武則天以皇後的身份來處理大量的、繁重的國事。 她非常清楚,自己深居後宮,要想駕馭整個國家機器,還需要建立一支屬於自己的親信力量。當年曾為她爭取皇後地位出過大力的親信們,十多年來,大都被淘汰殆盡了,只剩下李績、許敬宗兩人,也已是風燭殘年,不久於人世了。因此,武則天准備重新建立一支新的力量,作為自己治國安民的工具。 公元666年,武則天從左、右史和著作郎中,物色了一批才學俱佳的文人學士。這批文人學士被特許從玄武門出入禁中,時人稱之為「北門學士」。 武則天「以修撰為名」,把這些文章高手召入禁中之後,編寫了一批署武則天之名的著作,如《列女傳》、《臣軌》、《官僚新誡》、《樂書》、《少陽正范》等。 武則天建立的「北門學士」,名義上是修撰著作,實際上是武則天的智囊班子,武則天密令他們參決朝政,「以分宰相之權」。這批「北門學士」組成的智囊班子,為武氏造輿論、定主意出了很大的力。在此後的二十餘年中,武則天不僅在皇後的位置上坐得穩穩當當,高宗死後她又臨朝稱制,並逐步造成改唐為周的形勢,這些都是與「北門學士」分不開的。因此,武則天也沒有忘記這些功臣,他們多數被擢升為三、四品高官,范履冰、劉禕之還做到宰相,長期受到重用。 「北門學士」不僅幫助武則天分減皇權和相權,而且在有關國家的經濟、軍事、文化、政治等方面為武則天出過不少良策。公元674年,唐高宗稱天帝,武則天升為天後,四個月之後,她就在「北門學士」的協助下,提出了治理國家的一個政治綱領:《建言十二事》。其內容為:(1)勸農桑,薄賦徭;(2)給三輔地;(3)息兵,以道德化天下;(4)南北中尚禁浮巧;(5)省功費力役;(6)廣言路;(7)杜讒口;(8)王公以降學習《老子》;(9)父在為母服喪三年;(10)上元前勛官已給告身者無追核;(11)京官八品以上益稟入;(12)百官任事久,材高位下者得進階申滯。 武則天建言勸農桑、薄賦徭、給復三輔地,並禁浮巧、省力役,對於緩解災荒起到了一定的作用。「北門學士」從組織起來,直到武則天登基稱帝的二十多年中,一直是武則天手中重要的執政工具。武則天正是通過這個由文章高手組成的智囊班子,才一步一步地從皇後、天後,走向皇帝寶座的。稱帝之後,武則天總攬朝綱,廣招天下俊傑,「北門學士」的作用才慢慢衰落下去。
③ 朝廷疑議及百司表疏,皆密令萬頃等參決,以分宰相之權,時人謂之「北門學士」。的意思
朝廷有爭議的問題以及各司署衙門上的表章奏摺,全都密令萬頃等人參議決斷,用來分散宰相的職權。當時的人們稱之為「北門學士」.
④ 唐朝歷史
649年,唐太宗死,子唐高宗李治即位,武則天到感業寺削發為尼。唐高宗即位後將武則天再次接入宮中納為妃,武則天對王皇後卑躬屈膝,百依百順,而王皇後也想利用武則天去與蕭淑妃爭寵,故不斷在高宗面前稱贊她,更加深了高宗對她的寵愛。在武則天得寵的同時,王皇後、蕭淑妃都遭冷遇了。最後,高宗決心要廢王立武,改換皇後。他事先徵求有關大臣的意見,李績採取明哲保身的態度,借口有病,根本沒有入內;於志寧膽小怕事,不明確表態;二位顧命大臣褚遂良、長孫無忌堅決反對。655年十月,高宗不再考慮元老派的反對,下詔廢王皇後,十一月立武則天為後,皇後正式易人。不僅如此,長孫無忌、褚遂良又先後被貶官。658年,褚遂良死於愛州;659年七月,長孫無忌於黔州被逼自殺。長孫無忌這棵大樹一倒,許多元老派人物都受到株連。660年以後,高宗經常頭暈目眩,影響處理政務,武則天乘機插手政治,開始參與國家大事。在排除異己方面,武則天除了害死王皇後、蕭淑妃以外,還積極支持高宗打擊元老派。後來,宰相上官儀認為武則天干預政事,請求高宗廢之,當她知道後,立即使許敬宗陷害上官儀,致使上官儀死於獄中。同時,武則天還抓緊培植私人勢力,她建議高宗設置北門學士就是這方面的重要措施。北門學士的任務,是協助皇帝處理政務與各種表疏,由於北門學士直接參與國家重要政事,武則天掌握他們就更有利於自己參與政事。元百頃、劉禕之、范履冰、苗神客、周思茂、胡楚賓等人,都是北門學士的重要成員。政權由高宗向武則天手中轉移的趨勢逐步形成。
683年十二月,高宗病死,唐中宗即位,尊武則天為皇太後,實際上一切政事均由武則天定奪。唐中宗不甘心被其母武則天控制,自作主張把皇後的父親韋玄貞自普州參軍提升為豫州刺史,很快又要以其為侍中。此事觸怒了武則天,武則天立即廢中宗為廬陵王,另立豫王旦為皇帝,是為唐睿宗。同時,武則天又重用武氏家族,684年,命其異母兄之子武承嗣為禮部尚書,很快又為宰相。684年,李敬業(李世績孫)、駱賓王等人會集揚州,聲稱揚州長史陳敬之謀反,遂取而代之;李敬業自稱匡復上將領揚州大都督,以匡復廬陵王為號召,很快聚集十餘萬人,發布檄文(駱賓王起草的檄文,膾炙人口,武則天看了這篇檄文,也贊不絕口,認為文章精采),公開討伐武則天。武則天立即命左玉鈐衛大將軍李孝逸為揚州大總管,率軍三十萬,鎮壓李敬業。李敬業起兵不久由於其內部意見不一而潰敗,其在逃亡中被殺。688年四月,武承嗣為了迎合武則天想做皇帝的需要,使人獻上一塊白石,上鑿文「聖母臨人,永昌帝業」。武則天欣喜萬分,後自加尊號「聖母神皇」。七月,唐宗室諸王開始醞釀起兵反對武則天,參與這次反武鬥爭的有:越王李貞、韓王李元嘉、霍王李元軌、魯王李靈夔、江都王李緒(元軌子)、琅邪王李沖(李貞子)等。八月,琅邪王李沖開始募兵,武則天派左金吾將軍丘神績統兵進討,李沖募兵僅為五千,七日敗亡。李貞於豫州舉兵響應李沖,武則天派兵十萬前往鎮壓,李貞僅有數千人,也因寡不敵眾,兵敗自殺。本來,諸王相約起兵,但尚未准備充分,李沖即倉猝起兵,只有李貞響應,其他諸王均未發兵,故而力量不強,致使武則天輕而易舉地取得勝利。接著,武則天又迫使李元嘉、李靈夔、李撰、常樂公主(高祖女)等自殺,其親黨皆受牽連而死。李元軌被貶黔州,於途中死去。以後,又陸續有宗室諸王多人以各種罪名被殺。僅690年八月,一次就殺唐宗室十二人,同時又鞭殺李賢二子。690年九月,侍御史傅游藝上表請求改唐為周。接著,又有百官及帝室宗戚上表支持傅游藝的請求,武則天遂改唐為周,自己又加尊號稱「聖神皇帝」,把睿宗改稱皇嗣,賜其姓武。武則天為了對抗敵對勢力,發展科舉制度,開創了「殿試」,還開創了武舉,選拔軍人,為庶族地主走上政治舞台提供了方便,如狄仁傑、姚崇、宋璟,張柬之等人,都在政治上發揮了很大作用。武則天十分清楚唐宗室與一些大臣對她掌權進而稱帝心中不服,懷疑時刻會有人暗算她,故而大開告密之門。凡有告密者,臣下不得過問,不論是農夫樵人皆得召見;對告密滿意者,加官褒獎;無事實根據者不加追究。這樣一來,四方告密者蜂起,許多官員提心吊膽,感到朝不保夕。索元禮、來俊臣等酷吏,都是因告密而得到武則天重用的。武則天時期把政治中心由長安遷到洛陽,從高宗死到她退位的二十多年裡,僅有兩年住在長安,其餘時間都在洛陽,並把東都改為神都。武則天晚年,不斷有人勸她傳位於兒子,她都猶豫不決。
705年正月,武則天病重,張柬之、桓彥范、崔玄暐、敬暉等人聯合右羽林大將軍李多祚發動宮廷政變,殺死武武則天男寵張易之、張昌宗兄弟,逼武則天退位,迎唐中宗李顯復位,李顯復國號「唐」。李顯重新即位以後,政治上毫無抱負,武則天雖然退位但武氏勢力仍然相當強大,政權仍處於不穩定的狀態之中。由於中宗庸庸碌碌,他的皇後韋氏就乘機參與政事,妄圖效法武則天,獨掌政權。武三思(武則天侄)與韋後,由私通發展到政治上的互相利用,結成武韋集團。韋後嫁女安樂公主於武三思子武崇訓。安樂公主也頗有政治野心,於是韋後、安樂公主、武三思狼狽為奸,千方百計欲左右政局。張柬之等人多次勸中宗消滅武氏勢力,中宗都置若罔聞。而武三思、韋後誣稱敬暉等「恃功專權,將不利於社稷」,中宗卻深信不疑。他按照武三思的意見,表面上分別封敬暉、桓彥范、張柬之、袁恕己、崔玄暐為平陽王、扶陽王、漢陽王、南陽王、博陵王,以示對其尊寵,實際上解除了張柬之、袁恕己的宰相和其他人的職務。不久,武三思又促使中宗把張柬之等五王貶出京師,到外地去做刺史。706年五月,武三思又使人誣告五王參與了駙馬都尉王同皎謀害武三思的活動,於是敬暉、桓彥范、張柬之、袁恕己等人又由州刺死貶為州司馬。七月,武三思又陷害五王欲廢韋後,與安樂公主內外配合,加罪於五王,中宗又流五王於嶺南。接著,武三思又派人赴嶺南,殺害五王。武三思除掉五王後,更加肆無忌憚;安樂公主也更為恃寵驕恣,甚至賣官鬻獄。因為太子李重俊非韋後所生,武三思、韋後、安樂公主等,都經常凌辱太子,甚至呼其為「奴」。安樂公主竟然要求廢皇太子,立自己為皇太女。707年七月,李重俊與左羽林大將軍李多祚等,發動兵變,殺死武三思、武崇訓及其同黨十餘人。由於兵力不強,很快失敗,李多祚被殺,太子亡走終南山,最後為其左右所殺。太子死後,安樂公主又嫁武延秀(武承嗣子),他們互相勾結,賣官鬻爵。時韋後欲臨朝執政、安樂公主欲做皇太女,二人遂於710年六月,毒死了中宗。但由於太平公主(武則天女)的干預,韋後與安樂公主的圖謀沒有實現,唐殤帝李重茂(中宗子)先被立為太子,後即皇帝位。原唐睿宗李旦之子李隆基乘中宗被害、武韋集團聲名狼藉之機,聯合太平公主,發動政變,殺韋後與安樂公主。太平公主又迫使殤帝讓位於李旦,恢復了唐睿宗的帝位,李隆基被立為太子。太平公主自恃有功,擅權弄法與太子李隆基矛盾日深。唐睿宗懦弱無能無力處理二人矛盾,遂讓位於其子李隆基。
712年八月,太子唐玄宗李隆基即位,尊睿宗為太上皇。唐玄宗即位後,太平公主密謀廢掉他。713年七月,唐玄宗與岐王李范、薛王李業(掌太子左右衛率)、兵部尚書郭元振、龍武將軍王毛仲(領萬騎)、果毅李守德(領羽林)以及內給事高力士(宦官)等合力誅殺了太平公主黨羽左羽林大將軍常元楷、知右羽林將軍事李慈、蕭至忠、岑羲、竇懷貞(此三人皆為宰相),太平公主被賜死於家,其餘黨王晉、崔湜、僧慧范等皆被處死。同年十月,玄宗拜姚崇為兵部尚書、同中書門下三品(宰相),後姚崇成為唐玄宗時的賢相。714年正月,唐玄宗接受姚崇的建議,命偽妄僧尼還俗者一萬二千多人,同時命令不準再建佛寺。714年二月,突厥默啜可汗遣其子同俄特勒將兵圍北庭都護府,都護郭虔瓘擊破之,並斬殺同俄特勒。716年正月,唐玄宗以郯王李嗣直為安北大都護,安撫河東、關內、隴右諸蕃大使;以安北都護張知運為之副。以陝王李嗣升為安西大都護,安撫河西、四鎮諸蕃大使,以安西都護郭虔瓘為之副。二王皆不出閣,諸王遙領節度使自此開始。閏十二月,姚崇罷相,宋璟與蘇頲同為宰相。717年十二月,以東平王(太宗孫)外孫楊元嗣女楊氏為永樂公主,嫁於契丹王李失活,次年李失活死。720年正月,並罷宋璟與蘇頲相位,而以源乾曜、張嘉貞同平章事(宰相)。723年,張嘉貞與張說不和,嘉貞因事罷相貶官。724年七月,唐玄宗因寵幸武惠妃且王皇後無子,遂將王皇後廢後為庶人,十月,王皇後死,宮內皆思慕不巳,玄宗亦悔之。726年正月,更立契丹松漠王李邵固為廣化王、奚饒樂王李魯蘇為奉誠王,以玄宗從甥女陳氏為東華公主,妻邵固;以成安公主(中宗女)之女韋氏為東光公主,妻魯蘇。四月,御史大夫崔隱甫與御史中丞宇文融、李林甫共彈奏張說,唐玄宗遂罷張說中書令之職。九月,以安西副大都護、磧西節度使杜暹同平章事。731年,毛仲視因宦官高力士誣陷,被唐玄宗賜死。732年,信安王李禕率兵大破奚、契丹,可罕汗遠逃。733年三月,以韓休為黃門侍郎同平章事(宰相)。733年十月,蕭嵩、韓休並罷相,而以京兆尹裴耀卿為黃門侍郎,張九齡(時居母喪)復為中書侍郎,二人並同平章事(宰相)。734年五月,唐玄宗以裴耀卿為侍中,張九齡為中書令,李林甫為禮部尚書、同中書門下三品,林甫自此為相十九年,日慚專擅。735年十二月,冊故蜀州司戶楊玄琰女楊玉環為壽王李瑁(玄宗武惠妃生)妃,時年十六。737年,駙馬都尉楊洄誣奏太子李瑛、鄂王李瑤、光王李琚與太子妃兄駙馬薛銹潛構異謀(謂三人慾害壽王瑁),同年四月,唐玄宗廢瑛、瑤、琚為庶人,流銹於瀼州。不久,瑛、瑤、琚三人賜死於城東驛,銹賜死於藍田。太子瑛既死,李林甫數勸玄宗立壽王瑁,但唐玄宗以忠王李璵年長、仁孝而於738年六月,立李璵為太子。742年一月,分平盧別為節度,以安祿山為平盧節度使。745年八月,冊楊太真(楊玉環)為貴妃,贈其父楊玄琰為兵部尚書、叔父楊玄珪為光祿卿,從兄楊銛為殿中少監,楊錡為駙馬都尉。同年,酷吏吉溫、羅希奭得幸,二人皆為李林甫黨羽,時人謂之「羅鉗吉綱」。 746年正月,以王忠嗣為河西、隴右節度使,兼知朔方、河東節度事。同年,刑部尚書韋堅與河西、隴右節度使皇甫惟明被李林甫誣為謀立太子為帝,遭貶逐。747年正月,玄宗廣求天下賢士,諸人(杜甫也在其中)至京師後皆試以詩、賦、論,竟無一人及第,於是李林甫上表祝賀「野無遺賢」。三月,以范陽、平盧節度使安祿山兼御史大夫,當年安祿山自認楊貴妃兒。四月,王忠嗣因李林甫等人的誣陷而辭去河東、朔方節度使。十月,河西、隴右節度使王忠嗣以部將哥舒翰為大斗軍副使,李光弼為河西兵馬使;同月,玄宗欲使王忠嗣攻吐蕃石堡城,王忠嗣認為石堡城險固且吐蕃重兵守衛,現在去攻必傷亡數萬而勸唐玄宗放棄,玄宗聽後不悅,這時將軍董延光自請將兵攻石堡城,玄宗遂命王忠嗣派兵助戰,王忠嗣應詔但沒有完全按董延光的意圖行事,董延光過期未能攻克石堡城,遂上言說忠嗣阻撓軍計,玄宗大怒,李林甫借機派人誣王忠嗣欲擁兵以尊奉太子,唐玄宗遂征王忠嗣入朝,委三司審問,玄宗久聞哥舒翰名遂召見華清宮,言談甚悅。十一月,以哥舒翰任隴右節度使;以朔方節度使安思順充河西節度使,自此曾身兼四鎮節度使的王忠嗣兵權被奪盡。三司奏忠嗣罪當死,此時哥舒翰正受玄宗寵遇,淚勸赦忠嗣,唐玄宗遂貶忠嗣為漢陽太守。十二月,唐玄宗把天下貢物全部賜給了李林甫。同月,高仙芝因平定小勃律之功被唐玄宗任命為安西四鎮節度使。748年四月,高力士加驃騎大將軍;六月,遷楊釗為給事中、御史中丞,專判度支事。十一月,封楊貴妃姐嫁崔氏者為韓國夫人、嫁裴氏者為虢國夫人、嫁柳氏者為秦國夫人,此三人皆美貌,玄宗呼之為姨,出入宮掖勢傾天下。749年五月,李林甫奏停折沖府上下魚書,於是府兵制徹底破壞。六月,玄宗命隴右節度使哥舒翰率六萬三千兵攻吐蕃石堡城,吐蕃僅四百人據險而守,唐以士兵死者數萬的代價拔其城(果如王忠嗣所言)。750年二月,楊貴妃忤旨,被送歸私第。不久唐玄宗後悔,派中使賜以御膳,楊貴妃不受並剪發一撮獻玄宗欲離去,玄宗見後立即派高力士召其還宮,從此寵待益深。五月,唐玄宗賜安祿山東平郡王爵,將帥封王始於此。八月,朔方節度使張齊丘因剋扣士卒軍糧而被貶為濟陰太守,朝廷以河西節度使安思順權知朔方節度事,同月,以安祿山兼河北道采訪處置使。十月,唐玄宗賜楊釗名「國忠」。十二月,高仙芝偽裝與石國約和,率兵襲擊,俘石國王及其所統部眾以歸,殺其老弱者。同年,南詔王閣羅鳳因遭雲南太守張虔陀侮辱而發兵反唐,攻陷雲南殺張虔陀,奪西南夷三十二羈縻州,從此唐與南詔間戰爭不斷。751年正月十六,楊氏五宅(銛、錡及韓、秦、虢三夫人家)夜遊,因與廣平公主(玄宗女)侍從爭西市門而揮鞭抽打公主至墜馬,駙馬程昌裔下馬扶公主,亦被鞭打,於是公主泣訴於玄宗,玄宗命人杖殺楊氏家奴,但又於次日免駙馬程昌裔官。751年二月,因安祿山請求兼任河東節度使,唐玄宗遂以河東節度使韓休珉為左羽林將軍,以安祿山代之。751年,劍南節度使鮮於仲通領兵八萬,從戎州和嶲州分兩道出兵討伐南詔,南詔王閣羅遣使謝罪並請求歸附唐朝,鮮於仲通不允並囚禁了其使者,四月,唐軍大敗,戰死者六萬餘人,時楊國忠掩其敗狀,仍奏鮮於仲通有戰功。閣羅鳳戰後北臣於吐蕃,玄宗下制大募兩京及河南、河北兵以擊南詔,時人聞雲南多瘴氣而無敢應募,楊國忠遂派御史到各地捉人,鎖送到軍所。被征者愁怨,父母妻子相送,哭聲振野。751年七月,大食兵進攻安西四鎮,高仙芝將蕃漢兵三萬人擊大食,大敗而歸,士卒死亡殆盡。八月,安祿山率所節度的三道兵共六萬人討伐契丹,以奚二千騎兵為向導。戰斗中,奚反叛與契丹合兵夾擊唐軍,唐軍大敗,死傷殆盡。752年,李林甫請求解己所兼朔方節度使之職,薦河西節度使安思順代之。四月,唐玄宗以安思順為朔方節度使。五月,唐玄宗加京兆尹楊國忠御史大夫、京畿、關內采訪等使,從那時起唐玄宗開始疏遠李林甫,楊國忠權震天下。十一月,李林甫死,唐玄宗以楊國忠為右相兼禮部尚書。楊國忠為右相後,征魏郡太守吉溫為御史中丞,吉溫至長安後,朝廷所發生的一切事情都向祿山報告。十二月,以平盧兵馬使史思明(玄宗賜名)兼北平太守,充盧龍軍使。同月,以安西行軍司馬封常清為安西四鎮節度使。753年二月,唐玄宗賜左相陳希烈許國公爵,右相楊國忠魏國公爵。八月,唐玄宗賜哥舒翰西平郡王爵。同年,安西節度使封常清大敗大勃律。754年正月,安祿山入朝。當時楊國忠與安祿山交惡,屢次在玄宗面前言安祿山有反心,玄宗召之,祿山聞命即至,從此玄宗更加信任安祿山。六月,侍御史、劍南留後李宓率兵七萬擊南詔,南詔王閣羅鳳引唐軍深入,唐軍後繼不給、士卒又多染瘴疫,死亡大半,乃率兵退卻,南詔乘機追擊,李宓被擒,全軍覆沒。時楊國忠隱其敗狀、以捷上奏,發兵討南詔,前後死者近二十萬人。七月,哥舒翰奏請置神策軍,以臨洮太守成如璆充神策軍使,神策軍後逐漸發展成為唐朝的禁軍。楊國忠屢次上表誣左相陳希烈,推薦以禮部侍郎韋見素代之,八月,唐玄宗罷免了陳希烈的相位,以韋見素為兵部尚書,同平章事(宰相)。755年十一月,安祿山以討楊國忠為名發所部兵及同羅、奚、契丹、室韋總共十五萬眾,號為二十萬,從范陽起兵。安祿山率兵南進,所過州縣,望風瓦解。唐玄宗以安西節度使封常清為范陽、平盧節度使,立即赴洛陽募兵(很快就募兵六萬人)、調朔方節度使安思順為戶部尚書,以九原太守郭子儀為朔方節度使。同時,以榮王李琬(玄宗第六子)為征討元帥,右金吾大將軍高仙芝為副元帥,在京師募兵十一萬,准備東征,十二月,高仙芝率軍五萬進至陝州以備叛軍,玄宗派宦官邊令誠監其軍。安祿山自靈昌渡過黃河,攻陷陳留,繼又攻下滎陽。封常清在東都所招募的軍隊,未經訓練,在武牢(在今河南滎陽西汜水)一戰,潰敗退回洛陽,在洛陽又遭失敗,安祿山進占唐東京洛陽。高仙芝帥眾至陝州,見叛軍來勢迅猛,遂退守潼關。封常清從洛陽退至潼關、高仙芝從陝州退至潼關。這是兩支臨時湊合起來的軍隊戰鬥力太差的結果,但監軍的宦官邊令誠卻上奏封常清與高仙芝無故退兵,玄宗相信邊令誠,殺了封常清與高仙芝,另派因病在家的哥舒翰去守潼關。當安祿山帥軍南進的時候,他的後方也發生了危機。平原太守顏真卿舉兵抗擊安祿山叛軍,常山太守顏杲卿在常山舉兵,威脅叛軍的後方。同時,朔方節度使郭子儀也奉命東征,靜邊軍一戰,消滅叛軍七千人,繼又攻下雲中、馬邑,打通東陘關,為繼續東進開辟了道路。這時,顏真卿聯絡顏杲卿,切斷安祿山的後路,顏杲卿還聲言朔方軍即將進駐河北,於是河北諸郡響應,有十七郡皆歸朝廷,兵合二十餘萬;依附安祿山的僅為六郡。756年正月,安祿山在洛陽自稱大燕皇帝,建元聖武,以達奚珣為侍中,張通儒為中書令,高尚、嚴庄為中書侍郎。這時在饒陽一帶的叛軍將領史思明,為了改變對叛軍的不利形勢,攻陷常山,俘顏杲卿。二月,唐新任命的河東節度使李光弼率軍一萬多人,東出井陘,攻下常山。已經離去的史思明又卷土重來,企圖奪回常山。雙方相持四十餘日,不分勝負,後因郭子儀援助李光弼,在九門大敗史思明,繼又戰於嘉山,叛軍全線潰敗,河北十餘郡皆殺叛軍守將而降唐。756六月,玄宗急於打敗叛軍,收復洛陽,遂命哥舒翰出關東進。叛軍將領崔乾佑於靈寶西原把主力埋伏在險要之處,另以老弱兵引誘唐軍東進。結果唐軍中伏大敗,哥舒翰投降叛軍,叛軍遂奪關西進,直逼長安。玄宗無可奈何,命龍武大將軍陳玄禮整頓衛隊,離京逃命。西行至馬嵬驛,由於所隨將士飢餓疲憊,怨聲載道,陳玄禮等乘機發動兵變,殺楊國忠及韓國夫人、秦國夫人等,又迫使玄宗縊殺楊貴妃。虢國夫人雖已遠走至陳倉,也被追上斬首。馬嵬事變以後,玄宗逃向成都,太子李亨逃到靈武。
756年七月,唐肅宗李亨即皇帝位,改元至德。肅宗命郭子儀率軍到靈武,並以郭子儀為兵部尚書兼宰相平定叛亂。757年正月,安祿山被其子安慶緒所殺。九月,天下兵馬副元帥郭子儀(元帥為皇子李俶)為中軍,李嗣業為前軍,王思禮為後軍,聯合回紇兵馬,大敗十萬叛軍,收復長安。十月,唐軍繼續東進收復洛陽。758年九月,肅宗調動郭子儀、李光弼等九個節度使的數十萬兵力圍攻相州的安慶緒,安祿山部將史思明率軍十三萬來救。在這些節度使中,郭子儀、李光弼的戰功最多,威信最高,肅宗不願把軍權交給他們,所以不設主帥,只命宦官魚朝恩為觀軍容宣慰處置使總攬全局。759年三月,雙方展開激戰,魚朝恩不懂兵法致使唐軍大敗,史思明殺安慶緒,留子史朝義守相州,自回范陽。四月,史思明稱大燕皇帝,年號順天。七月,魚朝恩進讒言將相州之敗歸咎於郭子儀,肅宗遂改以李光弼為天下兵馬副元帥(天下兵馬元帥為趙王李系)。八月,襄州將康楚元、張嘉延據州城作亂,康楚元自稱南楚霸王。九月,張嘉延攻陷荊州,荊南節度使杜鴻漸棄城而逃。同月,史思明南下攻陷洛陽。十一月,商州刺史韋倫發兵討伐叛軍,俘康楚元,其兵遂潰敗。十二月,史思明派李歸仁西攻陝州,被唐軍擊破。760年四月,襄州將張維瑾、曹玠殺節度使史翎,據州反。肅宗以陝西節度使來瑱為山南東道節度使平叛,瑱至襄州,張維瑾等投降降。五月,以京兆尹劉晏為戶部侍郎充度支、鑄錢、鹽鐵等使,劉晏長期充任此職,總管全國財政成效頗大。七月,李輔國矯旨遷玄宗居太極宮並流放高力士於巫州,玄宗由此憂郁成病。八月,以衛伯玉為神策軍節度使。761年二月,史思明欲西破潼關,受阻後退回永寧。這時,史思明長子史朝義利用一些將領對史思明的不滿情緒,策動兵變殺了史思明,自立為帝,同時又派人到范陽殺了與其爭奪帝位的異母弟史朝清。在朝中,自魚朝恩之後,肅宗開始信用宦官李輔國、程元振等操縱軍政大權,宦官勢力日益囂張。肅宗同時又寵信皇後張良娣,縱容她干預政事。張皇後和李輔國起初連成一片,結為一黨。後來,張皇後恨李輔國專權,欲謀立越王李系為嗣君,張皇後、李系與李輔國、程元振開始對立。762年四月,肅宗病重,張皇後召見太子李豫,欲與其合誅宦官,太子不從,張皇後遂與越王李系合謀。李輔國、程元振得知張皇後陰謀後帶禁兵入宮將李系投入獄中,張皇後聞變,慌忙逃入肅宗寢宮躲避。李輔國帶兵追入寢宮當著唐肅宗的面將張皇後拖出宮殺掉。肅宗因受驚而病情陡然轉重於當天病死。
⑤ 古代人會不會像現代人一樣,每一天都刷牙呢
首先,我們得先看看一個故事。再唐朝時期,有個叫宋令文的人,他在自己家鄉山西汾陽鄉間很是有名氣!宋令文是個文武雙全的奇才,有三絕廣為當地人稱道。是哪三絕呢?宋令文的三絕便是文章、書法、武力。更令人稱奇的是,宋令文恰巧有三個兒子,每人繼承了自家老爹三絕中的一樣。
古代牙刷
那些王公貴族地主們是要刷牙的,而且遠比今天咱們現代人用牙膏要奢侈的多。四大名著之一的《紅樓夢》中就有許多刷牙的描寫,其中最主要的主要用的是鹽。舉個例子來說,《紅樓夢》中曾記載賈寶玉每天清晨就有用鹽擦牙的習慣。食鹽不但能穩固牙齒,還具有保健作用,兩全其美,不失為一種好方法。
不過在漢代以前,平民想用鹽來刷牙是不可想像的,那是只有貴族才能奢侈的東西。雖然後來漢武帝下詔頒布了鹽鐵專賣制度基本上保證了鹽的供應足夠,但是作為生活必需品,普通老百姓還是只能盡量節省使用,幾乎沒人還會把鹽拿來刷牙。
當然還有很多刷牙的方法,古人的智慧並不比現代人低,更何況古人的想法也是很千奇百怪腦洞大開的。
在古代有用末粉刷牙的,人們將不溶性硬質物磨成細末狀,入口清漱齒根。還有使用明礬水刷牙的,根據資料記載,中國人最遲在明代開始就有以明礬水漱口刷牙的方法,而且這種方法除了可以清潔牙齒外還能治療復發性口瘡。
其實,不管是古人還是現代人,對於自身的干凈衛生都是有著同樣的需求的,只不過時代不同解決的方式也不盡相同,甚至大相庭徑,但終歸是殊途同歸。
⑥ 關於唐朝的歷史
李淵於618年建立了唐朝,後兒子李世民宣武門之變殺了李建成和李元吉,當了皇帝,就是唐太宗,李世民死後,兒子李治即位,李治體弱多病,武則天趁機掌權當上了女皇,後來李顯迫其母退位做了皇帝,其在位期間,政治一塌糊塗,李旦的兒子李隆基將其推翻並當上皇帝後,勵精圖治,開元盛世。但後期,他錯信奸臣,導致安史之亂爆發。8年的叛亂被平定後,唐朝也開始走向了衰弱。藩鎮割據的形勢已經形成。隨著後期幾個皇帝的碌碌無為。到875年,爆發了黃巢起義,更加速了唐朝的滅亡。907年,朱全忠逼唐哀帝李祝禪位,改國號梁(史稱後梁),是為梁太祖,改元開平,都於開封。唐朝滅亡
⑦ 武則天時期中,設立北門學士制訂的建言十二事是什麼,有什麼意義
這個的意義還是非常大的,這是指的是唐代武則天富國強民的十二條政策,該政策為普通百姓和中下級官員著想,為他們爭取利益,贏得了大多數百姓的擁護
⑧ 幫助武則天取得大權的北門學士,究竟是怎樣的一種存在呢
中國歷史上的皇帝數不勝數,但是女皇卻只有一個那就是武則天。雖然歷史上也不乏其他女性曾經長期把持朝政,但是敢於稱帝的卻始終只有其一人。而且值得注意的是,武則天的專權時期恰好是唐朝國力最鼎盛的階段,能夠在這樣的社會背景下從李氏手中奪取政權顯然更加困難,由此我們也能看出武則天的政治手腕的高超。
因此李世民為他留下了幾名可靠的宰相來幫助他處理朝政。其中長孫無忌,李世勣還有褚遂良都是李唐的開國功臣,他們的能力也都極為可靠,因此在唐高宗執政早期,唐王朝的政治發展還是十分不錯的,而且中央政府的權力結構也十分穩定。
⑨ 北門是什麼意思
北門釋義:1.北向的門。《詩·邶風·北門》:「出自北門,憂心殷殷。終窶且貧,莫知我艱。」 唐 劉餗 《隋唐嘉話》卷下:「阿師當向北門出入,南衙宰相往來,勿犯也。」 杜鵬程 《保衛延安》第一章:「 延安 北門外, 王家坪 村邊,站著許多威嚴的哨兵。」
2.喻指北部邊防要地。《隋書·賀婁子干傳》:「自公守北門,風塵不警。 突厥 所獻,還以賜公。」 唐 翁綬 《雨雪曲》:「一自塞垣無 李 蔡 ,何人為解北門憂。」 明 何景明 《點兵行》:「邊頭城塹誰營屯,遂使犬羊窺北門。」
3. 唐 宋 學士院在禁中北門,因以為學士院的代稱。 宋 蘇軾 《上清儲祥宮碑》:「臣以書命,待罪北門。記事之成,職也,然臣愚,不知宮之所以廢興,與凡材用之所從出,敢昧死請。」 宋 岳珂 《桯史·葉少蘊內制》:「 石林 葉少蘊 在北門,微聞當遂使為相,懼當視草,不能自免,出語沮之。」
4.指翰林學士。 明 陳皋謨 《環縣城遠眺》詩:「經略久寒 西夏 膽,安危深仗北門才。」參見「 北門學士 」。
5.指 唐 代禁軍的北衙。《新唐書·兵志》:「及 貞觀 初, 太宗 擇善射者百人,為二番於北門長上,曰『百騎』,以從田獵。」「北門」之名由此。《資治通鑒·唐中宗神龍元年》:「今天誘其衷,北門、南牙,同心協力,以誅凶豎,復 李氏 社稷,願殿下蹔至 玄武門 以副眾望。」 胡三省 注:「南牙謂宰相,北門謂羽林諸將。」
6.《詩·邶風》篇名。序謂「《北門》,刺士不得志也」。後因用以喻士之不遇。 南朝 宋 劉義慶 《世說新語·言語》:「 李弘度 常嘆不被遇……曰:『《北門》之嘆,久已上聞。窮猿奔林,豈暇擇木!』」 唐 李白 《宣城送劉副使入秦》詩:「斗酒滿四筵,歌嘯 宛溪 湄。君攜 東山 妓,我詠《北門》詩。」 明 陳宗之 《漢道》詩:「寧無《北門》嘆,要自秉固窮。」
7.復姓。《左傳》有 北門駟 ,《屍子》有 北門子 ,《莊子》有 北門成 。見《通志·氏族三》。
⑩ 苗神客的人物簡介
苗神客,唐朝唐高宗、武則天時期著名的學者、文學家、政治家,滄州東光縣人,唐高宗乾封元年(公元666年)進士及第[①],官至著作郎、宏文館學士、上柱國,封濟南縣開國男,曾任武則天為了謀取李唐天下、實行「武周革命」而組建的帶有「智囊團」性質的機構「北門學士」核心成員。苗神客在擔任由六人小組組成的「北門學士」期間,參與了天後武則天許多重要中樞機要政事的決策、敕令奏議的起草,以及參加了《列女傳》、《臣軌》、《百僚新戒》、《樂書》等一大批書籍的撰寫。作為當時的知名學者,苗神客還為許多當時去世的文臣武將撰寫了碑文與墓誌銘,傳流於世的有《乙速孤神慶碑》與《薛仁貴碑》。
然而,無論是劉昫的《舊唐書》還是歐陽修的《新唐書》,關於苗神客的人物傳記的記載卻令人吃驚的簡單。《舊唐書》是如此記載的,「苗神客者,滄州東光人。官至著作郎。」歐陽修更是惜墨如金,「神客,東光人,終著作郎。」[②]查找當代許多記載中國歷史人物傳記的書籍,也不見苗神客的名字。例如,上海辭書出版社編寫的《中國人名大辭典》中的《歷史人物卷》共收錄了1949年以前的中國歷史人物14000名,卻沒有苗神客的人物傳記。查尋苗神客的故鄉滄州市與東光縣的有關志書,即使有些書籍里載有苗神客的人物傳記,但統統只言片語、語焉不詳,簡略粗略至極。
作為苗神客故里人,筆者對古人和今人對於我們的鄉賢、先賢苗神客的這種冷遇與冷淡,頗感不公與遺憾。多年前就立了個願望,依據歷史,在認真研究的基礎上,為苗神客撰寫一個盡可能全面、詳細的人物生平大事傳記。多年來,筆者細心搜集與苗神客有關的史料,並進行了一番研究、考證,今撰出拙文發在博客,既可供打算了解苗神客的故里鄉親們研讀參考,也可略慰苗神客這位盛唐時期的文學家的在天之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