① 位卑則足羞,官盛則近諛。翻譯
意思是:把地位低的人當做老師,就足以感到恥辱;把官大的人當做老師,就被認為近於諂媚。」
出處:韓愈〔唐代〕《師說》
原文(節選):
士大夫之族,曰師曰弟子雲者,則群聚而笑之。問之,則曰:「彼與彼年相若也,道相似也,位卑則足羞,官盛則近諛。
譯文:
士大夫這一類人,聽到稱「老師」稱「弟子」的人,就聚在一起嘲笑他們。問他們,就說:「他和他年齡差不多,懂得的道理也差不多。把地位低的人當做老師,就足以感到恥辱;把官大的人當做老師,就被認為近於諂媚。」
(1)而學士大夫多非之擴展閱讀:
賞析:
有人認為這句話反映了韓愈輕視勞動人民的階級偏見。但有人認為不能這樣看,因為這句話所在的第2段,都是貶斥上層「士大夫之族」,褒揚「巫醫樂師百工之人」和「古之聖人」的,「君子不齒」句的主語「君子」,是指韓愈貶斥的上層「士大夫之族」,而不是韓愈自己。
韓愈在文章里一再用「君子」「士大夫之族」與「巫醫樂師百工之人」「古之聖人」對比,貶前者,褒後者,當然不會把自己列入所謂的君子中,所以「君子不齒」只是對恥於從師的君子的諷刺,而沒有對「巫醫樂師百工之人」的輕視。
② 今士大夫之學不求諸已,而惟王氏之聽,敗壞心術,莫大於此。文言文翻譯
現在士大夫學習不從自己的思考出發,而只是聽從大王的說法,這樣,敗壞了心術。沒有比這更大的不幸了。
③ 師說韓愈中,哪兩句與士大夫恥學於師做對比,贊譽百姓智慧
師說韓愈中哪兩句與師父施大夫恥學與師作對比戰役百姓智慧這個,作品我沒看,所以我也答不上來
④ 請大神幫忙翻譯一段文言文,在線等,有加分,謝謝
這段文出自蘇軾《秦廢封建》,以下是蘇軾原文及其譯文:
【原文】
秦初並天下,丞相綰等言:「燕、齊、荊地遠,不置王無以鎮之,請立諸子。」始皇下其議,羣臣皆以為便。廷尉斯曰:「周文、武所封子弟同姓甚眾,然後屬疎遠,相攻擊如仇讐,諸侯更相誅伐,天子不能禁止。今海內賴陛下神靈,一統皆為郡縣,諸子功臣以公賦稅重賞賜之,甚足易制。天下無異意,則安寧之術也,置諸侯不便。」始皇曰:「天下共苦戰鬭不休,以有侯王。賴宗廟天下初定,又復立國,是樹兵也,求其寧息,豈不難哉!廷尉議是。」分天下為三十六郡,郡置守、尉、監。
蘇子曰:聖人不能為時,亦不失時。時非聖人之所能為也,能不失時而已。三代之興,諸侯無罪不可奪削,因而君之雖欲罷侯置守,可得乎?此所謂不能為時者也。周衰,諸侯相並,齊、晉、秦、楚皆千餘里,其勢足以建侯樹屏。至於七國皆稱王,行天子之事,然終不封諸侯,不立強家世卿者,以魯三桓、晉六卿、齊田氏為戒也。久矣,世之畏諸侯之禍也,非獨李斯、始皇知之。始皇既並天下,分郡邑,置守宰,理固當然,如冬裘夏葛,時之所宜,非人之私智獨見也,所謂不失時者,而學士大夫多非之。漢高帝欲立六國後,張子房以為不可,世未有非之者,李斯之論與子房何異?世特以成敗為是非耳。高帝聞子房之言,吐哺罵酈生,知諸侯之不可復,明矣。然卒王韓、彭、英、盧,豈獨高帝,子房亦與焉。故柳宗元曰:「封建非聖人意也,勢也。」
昔之論封建者,曹元首、陸機、劉頌,及唐太宗時魏徵、李百葯、顏師古,其後有劉秩、杜佑、柳宗元。宗元之論出,而諸子之論廢矣,雖聖人復起,不能易也。故吾取其說而附益之,曰:凡有血氣必爭,爭必以利,利莫大於封建。封建者,爭之端而亂之始也。自書契以來,臣弒其君,子弒其父,父子兄弟相賊殺,有不出於襲封而爭位者乎?自三代聖人以禮樂教化天下,至刑措不用,然終不能已篡弒之禍。至漢以來,君臣父子相賊虐者,皆諸侯王子孫,其餘卿大夫不世襲者,蓋未嘗有也。近世無復封建,則此禍幾絕。仁人君子,忍復開之歟?故吾以為李斯、始皇之言,柳宗元之論,當為萬世法也。
【譯文】
秦王剛剛吞並天下的時候,丞相王綰等說:「燕國、齊國、楚國之地偏遠,如果不設置藩王就無法鎮守這些地方,請求皇帝分封諸位皇子(為藩王)。」秦始皇把這條建議交給大臣們討論,群臣都以為(分封藩王)有利。廷尉李斯說:「周文王、周武王所分封的同姓子弟很多,然而後來的親屬日益疏遠,(他們)像仇人一樣互相攻擊,各諸侯國更是互相征戰,最終達到天子也不能禁止的地步。現在天下依靠陛下的神力,全部統一都成為秦朝的郡縣,諸位皇子和功臣,朝廷可以用公家的賦稅分別重重地賞賜他們,很容易控制他們。能夠使天下人沒有異心,這就是使天下安寧的正確辦法,(所以說)設置諸侯不利。」秦始皇說:「正因為有諸侯王,天下才一直都苦於戰斗不止。現在依靠大秦宗廟的福佑天下剛剛安定,又在設立諸侯國,這是建立(分立的)部隊,要想天下安定,豈不是太難了嗎!廷尉的意見是對的。」於是就劃分天下為三十六個郡,每個郡分別設置守、尉、監。
蘇子(即蘇軾)說:聖人不能創造時代,也不能不錯過時代。時代並不是聖人所能創造的,他們只是能夠不錯過時代罷了。三代興盛的時候,諸侯如果無罪就不可剝奪(他們的封國),因而國君即使想廢除諸侯設置郡守,可能做到嗎?這就是所說的不能創造時代。周朝衰落了,諸侯互相吞並,齊國、晉國、秦國、楚國都達到方圓一千餘里的國土,他們的勢力足夠來分封諸侯樹立屏障。到了七國都稱了王,做(以前)天子(才能做的)事。然而終就不能分封諸侯,不立強勢家族為世卿,可以把魯國的三桓、晉國的六卿、齊國的田氏當作警戒。(這是已經被驗證)很久了的事情,世人害怕諸侯造成的災禍,不僅李斯和秦始皇知到這一點。秦始皇吞並天下以後,劃分郡縣,設置郡縣的守吏,道理本來就應當這樣,(這就)像冬天穿皮襖夏天穿葛衣,是時令所應當的事情,並不是某些人的個人智慧或獨到見解,(一般)所說的不錯過時代的情況,求學者和士大夫大多非議它。漢高帝想封六國的後人,張良認為不行,當時沒有非議他的意見的,而李斯的意見與張良有什麼不同?只是世人以成敗論是非罷了。漢高帝聽了張良的話,吐出口中的食物大罵酈食其,知道分封諸侯不可恢復,這是非常明顯的了。然而最終還是分封韓信、彭越、英布、盧綰,(這件事)豈只是漢高帝,張良也參與了。所以柳宗元說:「分封諸侯並不是聖人的意思,是情勢造成的。」
過去議論分封諸侯的人,曹元首、陸機、劉頌,以及唐太宗時的魏徵、李百葯、顏師古,那以後還有劉秩、杜佑、柳宗元。柳宗元的議論一出,而其他諸人的議論都被廢棄了,即使是聖人再復活,也不能改變了。所以我採用他的說法,又增補了一些,說:凡是有血氣的人一定會爭奪,爭奪一定會因為利益,而利益沒有比分封諸侯再大的了。分封諸侯,是爭戰的開端、戰亂的開始。從有書面文字記載以來,臣下弒殺他的國君,兒子弒殺他的父親,父子兄弟互相殘殺,有不是因為襲取封國和爭奪王位的情況嗎?從三代聖人用禮樂教化天下以來,知道不用刑法措施,然而終究不能停止篡位弒君父的禍端。到漢代以來,君臣父子互相殘殺的情況,都是諸侯王的子孫,其餘的不能世襲的卿和大夫,從未有過。近世不再分封諸侯,所以這種禍事差不多絕跡了。仁人君子,難道忍心再開始這種禍事嗎?所以我認為李斯、秦始皇的意見和柳宗元的意見,應當成為萬世萬代的法則。
⑤ 古之聖人,其出人也遠矣,猶且從師而問焉;今之眾人,其下聖人也亦遠矣,而恥學於師的翻譯
翻譯:古代的聖人,他們超出一般人很遠,尚且跟從老師而請教;現在的一般人,他們(的才智)低於聖人很遠,卻以向老師學習為恥。
出自:《師說》
作者:韓愈(768~824)字退之,唐代文學家、哲學家、思想家,河陽(今河南省焦作孟州市)人,漢族。與柳宗元同為唐代古文運動的倡導者,主張學習先秦兩漢的散文語言,破駢為散,擴大文言文的表達功能。
宋代蘇軾稱他「文起八代之衰」,明人推他為唐宋八大家之首,與柳宗元並稱「韓柳」,有「文章巨公」和「百代文宗」之名,作品都收在《昌黎先生集》里。韓愈在思想上是中國「道統」觀念的確立者,是尊儒反佛的里程碑式人物。
(5)而學士大夫多非之擴展閱讀
《師說》是韓愈的一篇著名論文,作於唐德宗貞元十八年(802),文章是針對門第觀念影響下「恥學於師」的壞風氣寫的。
門第觀念源於魏晉南北朝的九品中正制,自魏文帝曹丕實行九品中正制後,形成了以士族為代表的門閥制度,重門第之分,嚴士庶之別,士族的子弟,憑高貴的門第可以做官,他們不需要學習,也看不起老師,他們尊「家法」而鄙從師。到唐代,九品中正制廢除了,改以官爵的高下為區分門第的標准。這對擇師也有很大的影響,在當時士大夫階層中,就普遍存在著從師「位卑則足羞,官盛則近諛」的心理。
韓愈反對這種錯誤的觀念,提出以「道」為師,「道」在即師在,有較大的進步意義。與韓愈同時代的柳宗元在《答韋中立論師道書》中說:「今之世不聞有師,有輒嘩笑之,以為狂人。獨韓愈奮不顧流俗,犯笑侮,收召後學,作《師說》,因抗顏而為師,愈以是得狂名,居長安,炊不暇熟,又挈挈而東,如是者數矣。」
⑥ 文言文翻譯今士大夫之學不求諸己,而惟王氏之聽,敗壞心術.莫大於此 的翻譯
現在士大夫做學問不求於自己,而只聽王氏的學說,敗壞思想學術,沒有比這更嚴重的
⑦ 師說中表現士大夫由於地位而恥學於師的句子
《師說》中,士大夫之族以地位官職為借口拒絕從師學習的語句是位卑則足羞 ,官盛則近諛~
意思是以地位低的人為師,足以感到羞愧,稱官位高的人為師就近於諂媚~
⑧ 既出,士大夫爭傳之,一時學者競效蘇氏為文章。翻譯
(翰林學士歐陽修獻上蘇洵寫的22篇文章給皇帝),文章傳出後,士大夫們爭相傳誦,一時之間,學者們都爭著向蘇洵學習來寫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