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 鄉試、院試、會試、殿試第一名分別叫什麼
鄉試第一名解元、院試第一名秀才、會試第一名會元、殿試第一名狀元 。
明清科舉制度正式科舉考試分為童生試(院試)、鄉試、會試和殿試。
鄉試為省一級考試,考試合格者為舉人,第一名為解元;
會試是舉人在京城參加的全國統一考試,考試合格者為貢士,第一名為會元;
殿試是由皇帝親自主持的進士考試,分三甲。
第一甲三人第一名叫狀元,第二名叫榜眼,第三名叫探花賜進士及第。 第二甲人數若干第一名稱傳臚,賜進士出身。第三甲人數最多賜同進士出身。
(1)院士大學士擴展閱讀
殿試,為唐、宋(金)、元、明、清時期科舉考試之一。又稱「御試」、廷試」、「廷對」。殿試由內預擬,然後呈請皇帝選定。會試中選者始得參與。目的是對會試合格區別等第。
殿試為科舉考試中的最高一段。由唐高宗創制,所以是從宋開始的。
會試是中國古代科舉制度中的中央考試。應考者為各省的舉人,錄取者稱為「貢士」,第一名稱為「會元」。會試,金元明清四代科舉考試名目之一。所謂會試者,共會一處,比試科藝。由禮部主持,在京師舉行考試。會試在北京內城東南方的貢院舉行。
會試的主考官4人(明代為2人)稱總載,以進士出身的大學士、尚書以下副都御史以上的官員,由部都請派充。
院試是清代由各省學政主持的考試。因學政又稱提督學院,故名。清初沿明制,各省提學官稱提學道,亦沿稱「道試」。凡經府試錄取的童生均可參加, 其報名、填寫履歷、廩生作保等手續與府試、縣試略同。
學政於駐在地考試就近各府應試童生,其餘各府則依次分期親臨考場主持。考試分正試、復試二場。試八股文與試帖詩,並默寫《聖諭廣訓》百數十字。揭曉名為出案, 錄取者為生員(俗稱「秀才」),札發入府、縣學學習稱「入學」,也叫「入泮」,受教官的月課與考校。此為童生試的最高階段考試。
『貳』 古代太學士是什麼職位
在京師設立的國學就是國子監,也稱太學(最高學府),其監內肄業的學生統稱國子監生,就應該是所謂的「太學士」 。太學是古代最高學府,古人將文人多尊稱為士,如此太學士其實就相當於現在的中科院院士。
太學初建時為50人,漢昭帝時增至100人,王莽時增至10000人,「博士弟子」有免除賦役的特權。「博士弟子入選」,內由太常負責選擇,外由郡國察舉。
武帝還下令天下郡國設立學校官,初步建立起地方教育系統。太學和郡國學主要是培養統治人民的封建官僚,但是在傳播文化方面,也起了重要作用。魏晉至明清或設太學,或設國子學,或兩者同時設立,均為傳授儒家經典的最高學府。
(2)院士大學士擴展閱讀
在古代,學士的含義有很多種有時指在國學讀書的學生;有時指一般讀書人;有時指學者;有時指官名。
南北朝以後,朝廷將掌管文學撰述之官任命為「學士」。唐代翰林學士又多了一重身份,在做文學侍從之時,往往還可以參與機要。例如,唐太宗李世民時,曾召房玄齡、魏徵、杜如海等人為學士,共商天下大事。
到了宋朝,翰林學士地位越發尊榮,授予翰林學士之位,甚至有當宰相的希望。到了明朝,凡出將入相者,必須是翰林學士出身。至清代,大學士地位更加顯赫,為文職官吏之首,官階為一品,常常後至宰相。
『叄』 古代的院士是什麼官
古代應該沒院士這一說,有個是翰林學士和後來的館閣學士、大學士。唐朝以來的翰林學士無非就是皇帝秘書之類,沒事兒起草詔書,陪皇上講經讀史,嘮嘮嗑什麼,掌院學士有時候會負責科考。而後來的館閣學士館閣學士,是宋代特殊的制度之一,除某某殿大學士、學士多為執政大臣之榮銜外,還有龍圖閣、天章閣等閣學士、直學士、待制,名為典司秘籍,為文學侍從官。其實,凡朝官出任外官,都帶這種頭銜,並非兼職之義。又有直秘閣等官稱,名為館職,是須經過考試的,稱為入館。明清制度,進士一部份因考試優等而入翰林院的,稱為館閣之選,就是由此而來的。但宋代後期的直秘閣,是其他官員的兼銜,名為貼職,並不被看重。宋洪邁《容齋隨筆》卷16說:國朝館閣之選,皆天下英俊,然必試而後命,一經此職,遂為名流,其高者曰集賢殿修撰,史館修撰,直龍圖閣,直昭文館、史館、集賢院秘閣;次曰集賢秘閣校理。官卑者曰館閣校勘、史館檢討,均謂之館職。記注官缺,必於此取之,非經修注,未有直除知制誥者,官至員外郎則任之,中外皆稱為學士。及元豐官制行,凡帶職者,皆遷一官而罷之,而置秘書省官,大抵與職事官等。
此外,宋代還有一種「殿學士」的銜稱,包括觀文殿大學士、學士、資政殿大學士、學士、端明殿學士等。殿學士的資望極高,無職守,無典掌,只是出入侍從,以備顧問而已,然非常人可充任。《通考·職官考八》說:觀文殿大學士,非曾為宰相不除;觀文殿學士、資政殿大學士及學士,並以寵輔臣之位者;端明殿學士,惟學士之久次者始除。可見宋代的「殿學士」是專門作為高官、寵臣的榮稱。
『肆』 古代的民生院院士是什麼
古代沒院士這一說。
有個是翰林學士和後來的館閣學士、大學士。唐朝以來的翰林學士無非就是皇帝秘書之類,沒事兒起草詔書,陪皇上講經讀史,嘮嘮嗑什麼,掌院學士有時候會負責科考。而後來的館閣學士館閣學士,是宋代特殊的制度之一,除某某殿大學士、學士多為執政大臣之榮銜外,還有龍圖閣、天章閣等閣學士、直學士、待制,名為典司秘籍,為文學侍從官。其實,凡朝官出任外官,都帶這種頭銜,並非兼職之義。又有直秘閣等官稱,名為館職,是須經過考試的,稱為入館。明清制度,進士一部份因考試優等而入翰林院的,稱為館閣之選,就是由此而來的。但宋代後期的直秘閣,是其他官員的兼銜,名為貼職,並不被看重。宋洪邁《容齋隨筆》卷16說:國朝館閣之選,皆天下英俊,然必試而後命,一經此職,遂為名流,其高者曰集賢殿修撰,史館修撰,直龍圖閣,直昭文館、史館、集賢院秘閣;次曰集賢秘閣校理。官卑者曰館閣校勘、史館檢討,均謂之館職。記注官缺,必於此取之,非經修注,未有直除知制誥者,官至員外郎則任之,中外皆稱為學士。及元豐官制行,凡帶職者,皆遷一官而罷之,而置秘書省官,大抵與職事官等。
此外,宋代還有一種「殿學士」的銜稱,包括觀文殿大學士、學士、資政殿大學士、學士、端明殿學士等。殿學士的資望極高,無職守,無典掌,只是出入侍從,以備顧問而已,然非常人可充任。《通考·職官考八》說:觀文殿大學士,非曾為宰相不除;觀文殿學士、資政殿大學士及學士,並以寵輔臣之位者;端明殿學士,惟學士之久次者始除。可見宋代的「殿學士」是專門作為高官、寵臣的榮稱。
『伍』 學士,碩士,研究生,博士,博士後,院士,從大到小排序。順便解釋一下什麼是學士和院士,謝謝。
院士、博士後、博士、碩士、研究生、學士。
學士學位,是高等教育本科階段授予的學位名稱。在中國學位結構中為基礎學位,由國務院授權高等學校授予。由學位授予單位依照本單位的學位授予條件和《中華人民共和國學位條例》的相關規定進行授予。
院士是某些國家所設立的科學技術方面的最高學術稱號,一般為終身榮譽。在中國,院士通常是指中國科學院院士或中國工程院院士。
(5)院士大學士擴展閱讀:
1、學士學位獲取條件:
普通高等學校本科畢業生(包括統招專升本)畢業考試成績合格,在校表現良好,就可以獲得學士學位。有的學校要求過大學英語四級。
參加高等教育自學考試(本科),所有科目的加權成績在該校所劃定的分數以上(不同學校要求不同),畢業論文答辯良好及以上並通過學位英語考試,畢業後可以申請學士學位(有的學校還要求通過學位加試,即本專業主幹課加試)。
電大開放教育本科生,必修課平均成績75分及以上,選修課70分及以上,通過學位英語考試,論文答辯成績為良(或以上)可申請由國家開放大學授予的學士學位。
脫產、業余(函授)的成人教育本科生(包括成人專升本)畢業後符合條件者(一般是在校表現良好、論文良好及以上、所有科目平均分70分以上、補考累計少於四門、通過學位英語考試)可以申請學士學位。
2、院士選舉程序
國內標准:
在科學技術領域做出系統的、創造性的成就和重大貢獻,熱愛祖國,學風正派,具有中國國籍的研究員、教授或同等職稱的學者、專家(含居住在香港、澳門特別行政區和台灣省以及僑居他國的中國籍學者、專家),均可被推薦並當選為中國科學院院士。
增選院士每兩年進行一次,每次增選總名額不超過60名。各學部每次增選名額的分配,由院士大會的常設領導機構根據學科布局和學科發展趨勢確定。院士候選人通過以下兩種途徑推薦,不受理本人申請。
『陸』 院士和古代大學士有什麼區別
模特兒是由英語的「Model」音譯而來,主要是指擔任展示藝術、時尚產品、廣告等媒體的人,模特兒一詞也代表了從事這類工作人的職業。模特在體型、相貌、氣質、文化基礎、職業感覺、展示能力等方面具有一定條件,並有良好的對服裝設計、製作與面料、配件以及音樂、舞台燈光等具有一定的領悟能力,這樣的一群工作在T型台上的工作者。一般身材高挑。 模特,英文Model,被解釋為「模型」、「模式」、「模特兒」。如果一個人具有了某種商業使用目的,他/她就成為了Model。
超模是代表在國際上有一定地位的模特。
和普通模特不同,超模舉手投足間都有著時尚的氣息,他們是時尚的代名詞,活躍在國際T台上。
『柒』 古代的翰林院中的院士有多高的水平
相當於現在的中國工程院和中國科學院;翰林院集中了當時社會上的知識精英人才,而中國科學院和中國工程院同樣也是集中了社會的知識精英人才;屬於人才儲備機構。無論政治地位高低,在各朝各代,翰林學士始終是社會中地位最高的士人群體,集中了當時知識分子中的精英,社會地位優越。中國科學院和中國工程院也在當今社會享有很高的社會聲譽,集中了社會絕大多數的精英人才,為國家的發展作出了巨大貢獻。
明清時期,為內閣取代,但是翰林院也成為養才儲望之所,讀書人聚集的地方,這些人負責修書撰史、起草詔書、為皇室成員侍讀、擔任科舉考官等,他們地位清貴,又是皇帝身邊的人或者是皇帝倚重的人才,所以翰林院是成為閣老重臣或者地方官員的踏腳石。比如明朝中後期更是形成了非進士不入翰林、非翰林不入大學士的局面。彼時,由科舉至翰林,由翰林而朝臣是科舉時代士大夫們的人生理想。
『捌』 大學士,有多大官
秦設丞相、太尉和御史大夫,組成中樞機構。丞相管行政、太尉管軍事、御史大夫管監察和秘書工作。漢朝大體上沿襲秦制稱為三公。下有九聊,分管各方面政務,後世又演變為三省六部制。三省為中書省(決策)、門下省(審議)、尚書省(執行),三省的長官都是宰相。宋代中書省職權擴大,同樞密院分掌文武大權,門下,尚書省遂廢。明代內閣為最高政務機構,內閣大臣稱為輔臣,首席稱首輔(即宰相)。清代有軍機處,王、公、尚書等為軍機大臣,掌握政府大權。
六部,是指「吏部,管官吏任免、考核、升降等事;戶部,管土地戶口、賦稅財政等事;禮部,管典禮、科學、學校等事;兵部,管軍事;刑部,管司法刑獄;工部,管工程營造、屯田水利等事」。各部長官為尚書,副職為侍郎。下設郎中,副職稱員外郎,下屬官員有主事等。
此外,中央還設有專門機構和官員,負責管理圖書、編修歷史、制定歷法等工作。如司馬遷、張衡曾任太史令。高啟為翰林國史編修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