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碩士學位 » 光緒二十七年學士名
擴展閱讀
中國網路原創新人樂團 2021-03-31 20:26:56
黨政視頻素材 2021-03-31 20:25:44
廈門大學統計學碩士 2021-03-31 20:25:36

光緒二十七年學士名

發布時間: 2021-03-20 16:18:19

『壹』 光緒二十七年是什麼生肖

光緒二十七年的生肖是牛。

光緒二十七年是辛丑年,辛丑年出生的人生肖屬牛,五行屬土,是壁上土命。

  • 農歷:光緒廿七年六月十七

  • 公歷:1901年8月1日 星期四 獅子座

  • 干支:辛丑 年 乙未 月 辛亥 日

  • 信息來源:華·····網

『貳』 1887年前後進士名單

科舉制選狀元肇基於隋,確立於唐,完備於宋。從唐高祖武德五年(622年)科舉考試開始,至清光緒三十年(1904年)最後一次科考,凡1282年間歷代王朝共選拔了文狀元654名,武狀元185名(有姓名記載的)。
中國科舉史上第一個狀元是唐武德五年(公元622年)的孫伏伽,最後一個狀元是清光緒三十年(1904)的劉春霖。其中文狀連中三元者14人,武狀連中三元者1人。
因歷朝歷代多以文藝及哲理為取才的標准,雖然這些狀元中不乏政治家、史學家,但仍以文學家為多。其中較為人知的有,唐代的賀知章、王維、柳公權,宋代的張孝祥、文天祥,明代的胡廣、楊慎,清代的翁同龢、張謇等。中狀元稱為「大魁天下」,是讀書人的最高榮譽,但大多數的狀元,因為個人的因素或當時環境的牽制,使其一生不能大伸手腳,有所作為,而終至湮沒在歷史的洪流中。
歷代狀元中,最為後世崇敬的民族英雄,是南宋寶佑四年(1256年) 丙辰科狀元文天祥。他以崇高的愛國精神和民族氣節,被譽為「狀元中的狀元」。
歷代狀元中,對中國政治局勢起過重大影響和作用的,是清咸豐六年(1856 年) 丙辰科狀元翁同龢。他一生兩次為帝師,在晚清帝、後兩黨之爭中為帝黨首領。甲午中日戰爭後,積極支持康有為變法主張,並密薦之於光緒皇帝,最終促成「戊戌變法」,使當時政局發生重大變化。
歷代狀元中,唯一由狀元而成為皇帝的,是西夏天慶十年(1203年) 癸亥科狀元李遵頊。他是夏宗室齊王李彥宗之子,於天慶十年(1203 年) 參加西夏科舉考試,廷試得中第一,成為狀元。襲封齊王,又擢升大都督府主。後於西夏皇建二年(1211 年) 發動宮廷政變,廢夏襄宗自立,成為皇帝,是為夏神宗。
歷代狀元中,有據可考最早在科舉考試中連中「三元」的狀元,是唐建中二年(781 年) 辛酉科狀元崔元翰。他先後考中京兆府解頭(解元) 、進士狀頭(狀元) 、博學宏詞科敕頭、制科三等敕頭。
歷代狀元中,唯一由武狀元而位至宰相者,是唐代開元初年武舉高等(狀元) 郭子儀。他一生歷仕玄宗、肅宗、代宗、德宗四朝,曾兩度擔任宰相。同時,他也是歷代武狀元中軍功最為顯著者。
歷代科舉考試中, 考中「三元」人數最多的是北宋,共有孫何、王曾、宋庠(xiáng,即宋郊)、楊寘(zhì,同『置』)、馮京、王岩叟等6人。
歷代狀元中,官至宰相(含相當宰相的官職,如內閣首輔、大學士等) 人數最多的是明朝,共有胡廣、商輅等17 人。
歷代狀元中,詩、畫成就最高的,是唐開元十九年(731 年) 辛未科狀元王維。他是盛唐山水田園詩派傑出代表之一,其詩歌藝術被認為「自李(白) 杜(甫) 而下,當為第一」。其繪畫被推為「南宗繪畫之祖」,古代文人畫亦自他而始。
歷代狀元中,詞作成就最高的,是南宋紹興二十四年(1154 年)甲戌科狀元張孝祥。其詞追蹤蘇軾,氣概凌雲,具有深厚的愛國主義色彩,與張元干並稱南宋初期詞壇雙璧,是偉大的愛國詞人辛棄疾的先行者。
歷代狀元中,書法成就最高的,是唐元和三年(808 年) 戊子科狀元柳公權。他精於楷書,也擅長行草書,和唐代另一大書法家顏真卿並稱「顏柳」,歷史上還把他和唐代歐陽詢、顏真卿、元代趙孟頫合稱為我國「楷書四大家」。
歷代狀元中,史學成就最高的,是五代時後漢乾佑二年(949 年)己酉科狀元王溥。他在唐代蘇冕始創會要體的基礎上,據蘇冕所編唐九朝《會要》及楊紹復等續修之書,重加整理,撰成《唐會要》一百卷。後又據五代歷朝實錄撰成《五代會要》三十卷。不僅史料豐富翔實,而且正式建立了會要體分類編纂的體例方法,為後世所仿效。這一貢獻被《四庫提要》稱為「厥功甚偉」。
歷代狀元中,著述最豐的,是明代正德六年(1511 年) 辛未科狀元楊慎。他不僅工詩,而且能文、詞和曲,並重視民間文學,是頗有成就的文學家和著名學者。其平生著述達四百餘種,雖多散佚,仍留存一百多種,現存詩作二千三百首左右,著述之豐,明時推為第一 。
歷代狀元中,植物學成就最高的,是清代嘉慶二十年(1817 年)丁丑科狀元吳其浚(jùn,同『浚』)。他一生歷任多省巡撫,所至注意各地豐瘠與民生的關系,依據耳聞目睹,繪圖列說,並輯錄古籍中有關植物文獻,成《植物名實圖考長編》二十二卷、《植物名實圖考》三十八卷,是我國19 世紀一部重要的植物學專著。
歷代狀元中,最著名的思想家是南宋紹熙四年 (1193 年) 癸丑科狀元陳亮。他提倡注重事業功利有補國計民生的「事功之學」。提出「盈宇宙者無非物,日用之間無非事」的命題, 和朱熹多次進行過義利、王霸關系的辯論。其學說獨具體系,為永康學派的創始人。同時又是著名的文學家。
歷代狀元中,最嗜飲茶並對我國茶道研究作出貢獻的是唐代元和九年(814 年) 甲午科狀元張又新。他所撰《煎茶水記》一卷,評論各種泉水煎茶之優劣,是繼陸羽《茶經》之後,我國又一部重要的茶道研究著作。
歷代狀元中,唯一出使過東歐國家的外交使臣,是清同治七年(1868 年) 戊辰科狀元洪鈞。他於光緒十三年(1887 年) 奉命出使俄、德、荷、奧諸國,任外交使臣三年。他利用西方資料撰著的《元史譯文證補》,開創了利用西方著作、資料研究元史的新紀元。
19.歷代狀元中,有據可考唯一被皇帝招為駙馬的,是唐會昌二年(842 年) 壬戌科狀元鄭顥。他狀元及第後七年,即大中三年(849 年) ,被宰相白敏中作為駙馬人選推薦給唐宣宗,尚宣宗之女萬壽公主。
20.歷代狀元中,唯一在剛剛及第後即被皇帝下令處死的,是明洪武三十年(1397 年) 丁丑科南榜(或稱春榜) 狀元陳安。因該科殿試錄取的都是南方士人,遭到北方士人不滿。明太祖朱元璋懷疑錄取有私,大為震怒,竟下令將主考官及陳安等人一並處死。
中國歷史上唯一的女狀元,是太平天國癸丑三年(清咸豐三年癸丑,1853 年) 女科狀元傅善祥。
中國歷史上第一個以少數民族文字參加科舉考試得中狀元的,是金世宗大定十三年(1173 年) 癸巳女真進士科(又稱策論進士) 狀元徒單鎰,為女真族人。他參加科舉考試是用女真文字。
中國歷史上最後一個狀元,是清光緒三十年(1904 年) 甲辰科狀元劉春霖。他狀元及第次年,即光緒三十一年(1905 年) ,慈禧太後即下詔停止科舉,他也因此成為中國歷史上的末科狀元。
歷代狀元人數最多的是唐朝。自高祖武德五年(622 年) 壬午科,至哀帝天四年(907 年) 丁卯科,285 年間,科舉考試幾乎每年一次,約產生狀元270 人。在《登科記考》、《玉芝堂談薈》等古籍中有名可考者,有140 餘人。
中國歷史上,一屆科舉考試中由同一地區包攬前三名發生在明朝建文二年,來自江西吉安府的胡廣、王艮和李貫包攬了一甲前三的狀元、榜眼、探花。永樂二年則誕生了一個更加令人瞠目結舌的科舉奇跡:同樣是來自江西吉安府的才子們包攬了此次科舉考試前七名!
中國歷史上,一朝之中產生狀元人數最多的省,是清代的江蘇省。從順治四年(1647 年) 丁亥科武進籍狀元呂宮,到光緒二十年(1894年) 甲午科南通籍狀元張謇,247 年間,共產生狀元49 人。
註:清朝一代正宗江蘇籍狀元應為43人。之所以有49人的說法的原因是戴有祺(康熙30年狀元)、王敬銘(康熙52年狀元)、秦大成(乾隆28年狀元)、徐郙(同治元年狀元)等4人嚴格說應屬上海人,而當時上海屬於江蘇;吳信中(嘉慶13年狀元)、黃思永(光緒6年狀元)等2人原籍都是安徽休寧、寄籍在江蘇。就算除去這4人,江蘇的43人仍大大領先於第二的浙江19人(如不算寄籍在外的應為18人)。
中國歷史上,一朝之中產生狀元人數最多的府,是清代的蘇州府,共有狀元24 人。
中國歷史上,一朝之中在較短時間內產生狀元人數最多的縣,是南宋時期的永福縣( 今福建永泰) 。自乾道二年(1166 年) 丙戌科,至乾道八年(1172 年)辰科,七年之間,連續產生蕭國梁、鄭僑、黃定3名狀元。
歷史上產生兄弟狀元人數最多的朝代是唐朝,共有張式(兄) 、張正甫(弟) 等兄弟狀元19 人。
30.歷史上產生父子狀元人數最多的朝代是北宋,共有張去華(父) 、張師德(子) 等父子狀元6 人。
歷代兄弟狀元中,其及第時間相距最短的,是唐咸通十四年(873 年) 癸巳科狀元孔糹熏(兄) 和唐乾符三年(876 年) 丙申科狀元(弟)孔緘。兄弟二人狀元及第的時間僅相隔三年。
歷代父子狀元中,其及第時間相距最短的,是北宋開寶二年(969 年) 已巳科狀元安德裕(父) 和北宋開寶五年(972 年) 壬申科狀元安守亮(子) 。父子二個狀元及第的時間僅相隔三年。
歷代狀元中,最早開始從事實業活動並取得巨大成就的,是清光緒二十年(1894 年) 甲午科狀元張謇。他於及第後次年(1895 年) 即從事實業活動,先後辦起數十個企業及大批社會事業,影響遍及全國,被譽為「中國之大教育家、大實業家」。
歷代武狀元中,唯一參加過兩科考試,先中探花後又考中狀元的, 是清乾隆二十五年(1760 年) 庚辰武科狀元馬全。馬全初名為馬王泉,於乾隆十七年(1752 年) 曾參加一次武科進士考試,並在殿試中得中一甲三名(探花) 。後因在任職期間與同僚發生矛盾, 被削奪官職。為洗刷恥辱,他更名為全,決意再次奪取功名,終於乾隆二十五年(1760年) 在武科進士殿試中得。
歷代狀元中,最年輕的狀元是唐高宗永徽七年(656年)登第的蘇瑰和咸亨四年(673年)登第的郭元振,都是18歲。
歷代狀元中,有史可查的最年老的狀元是唐代的尹樞,一直考到70多歲,才因一偶然機會毛遂自薦,成了狀元。嘉慶年間,杭州人王嚴,以80高齡中試,但未及殿試就死了,不然的話他也許會打破尹樞的紀錄。
歷史上唯一一次同年文武兩狀元均為同一個地方舉子,發生在北宋熙寧九年(1076),福建路興化軍(今莆田市)的徐鐸和薛奕分別高中文武狀元,宋神宗得知大魁天下的文武狀元乃是同鄉時,不由龍顏大悅,特作詩以賜,詩曰:「一方文武魁天下,四海英雄入彀中。」
歷代狀元中、在今天地位最高的,當屬宋度宗咸淳四年(1268)戊辰科狀元陳文龍(福建莆田人),明永樂六年(1409年),朝廷封陳文龍為「水部尚書」;清乾隆四十六年(1782年)皇帝加封陳文龍為鎮海王,是福州城惶廟神。
在歷代狀元中、第一個、也是唯一一個因為詩賦被罷免的狀元,為梁開平元年(公元907年)狀元莆田人徐寅,因梁太祖指其《人生幾何賦》中「一皇五帝不死何歸」句,要其改寫,徐寅答「臣寧無官,賦不可改」,梁太祖怒削其名籍。
歷代科舉唯一一次「四異」同科,為紹興八年(1138),莆田人黃公度(1109-1156)殿試進士第一名為榜魁(狀元);陳俊卿(1113-1186)第二名為亞魁(榜眼);林鄧七十三歲,為榜尊;龔茂良(1121-1178)十八歲,為榜幼。時稱「四異」同科。又,黃公度與陳俊卿,又被稱為「魁亞占雙標」。
許泰:中國歷史上唯一被封爵、被皇帝收為義子、被賜國姓(朱)的武狀元―明弘治十七年(1504)武狀元許泰。
張三甲:中國科舉史上最後一位武狀元―清光緒二十四年(1898)武狀元張三甲。
朱虎臣:中國科舉史上年齡最小的武狀元―宋紹興年間的朱虎臣,皇帝賜他武狀元時,年僅九歲。
李遵頊:中國歷史上唯一由狀元而當皇帝者―西夏元慶十年(1203)狀元李遵頊。
鄭冠:中國歷史唯一先考取文狀元又武舉高第的人―唐朝長慶三年(823)文科狀元、大和二年(828)「軍謀宏遠,堪任將帥」科登第者鄭冠。

『叄』 光緒光緒二十一年考國大學士

這個似乎沒有考國,這種大學士

在清朝,殿閣大學士,是一品;協辦大學士,是從一品;內閣學士,翰林院學士,是從二品;內閣侍讀學士、翰林院侍讀學士、翰林院侍講學士,是從四品

內閣的首輔大學士以及協辦大學士都被稱為中堂,即宰相的別稱,但實權則由軍機處掌握

唐景龍二年(708)置修文館(後改弦文館、昭文館)大學士,至德二年(757)置集賢院大學士,元和年間後,皆由宰相兼領。天寶二年(743)又曾置崇賢館大學士,亦由宰相兼領,貞元四年(788)廢。五代後梁曾置金鑾殿大學士。宋初,沿唐制,宰相分兼昭文館、集賢殿大學士,其後又置觀文殿、賢政殿大學士,用以優禮前任宰執。明洪武十五年(1382),仿宋制,置華蓋殿(後改中極殿)、武英殿、文華殿、文淵閣、東閣大學士,以輔太子,備顧問。明成祖選翰林官入直文淵閣,參預機務,稱為內閣,有人漸升為大學士,但官階僅五品。仁宗增置謹身殿(後改建極殿)大學士,後大學士常以三孤兼任尚書,地位尊崇,為皇帝起草詔令,批答奏章,雖無宰相之名,而有宰相實權,號稱輔臣。清初,置內三院大學士,順治十五年(1658),改內三院為內閣,置中和、保和、文華、武英諸殿與東閣、文淵閣大學士。嗣一度復內三院舊制。雍正九年(1731),置協辦大學士,乾隆十三年(1748)定製,置大學士滿漢各二人,官銜以保和、文華、武英三殿及體仁、文淵、東閣三閣為稱,其中保和殿大學士不常置,協辦大學士滿漢各一人。清大學士官階:三殿三閣(保和殿 武英殿 文華殿 體仁閣 文淵閣 東閣)為正一品,協辦大學士為從一品。為文臣最高級,名為協助皇帝處理政務,而清初有議政處制其權力,雍正年間置軍機處後,其職權被取代,但軍機大臣及內外官員之資望特重者仍授大學士,以示尊崇。

『肆』 清朝光緒.宣統年間蘇姓進士名單

蘇文樞,河南汲縣人。順治三年(1646)丙戌科第三甲第10名進士。歷禮科右給事中,轉戶科左給事中。
蘇銑,直隸(今河北)交河縣人。順治三年(1646)丙戌科第三甲第64名進士。由衛輝府推官行取監察御史,巡按山西。裁闕改補西寧道,又調嶺東道。著有《警儀齋集》、《西寧縣志》七卷、《西鎮志》八卷。
蘇弘祖,河南湯陰縣人。順治三年(1646)丙戌科第三甲第263名進士。
蘇霖,順天府(今北京)宛平縣人。順治四年(1647)丁亥科第二甲第33名進士。歷浙江溫處道。
蘇東柱,字生紫,直隸(今河北)雄縣人。順治四年(1647)丁亥科第三甲第11名進士。順治十七年任直隸知州。善書、工詩,有文士風第,無吏治之才,權不由己。民多逃亡,頗致口實。然實為衙役所累,非其罪也。六載卒於官。(見《保德州志》卷六)
蘇騰鳳,直隸(今山東)寧津縣人。順治六年(1649)已丑科第三甲第83名進士。
蘇祖蔭,江南(今江蘇)常熟縣人。順治九年(1652)壬辰科第二甲第27名進士。
蘇汝霖,江南(今安徽)石隸縣人。順治九年(1652)壬辰科第三甲第78名進士。授寧波府推官,後升戶部郎中,廣西提學僉事。
蘇汝霖,江西金溪縣人。順治九年(1652)壬辰科第三甲第108名進士。歷浙江金華府同知,康熙十三年(1674)卒於官。
蘇海色,正白旗人。順治九年(1652)策試滿洲進士壬辰科第三甲第15名。
蘇宣化,順天府(今北京)大興縣人。順治十六年(1659)已亥科第二甲第5名進士。庶吉士,編修,國子監司業,詹事府少詹事。
蘇礦,直隸(今河北)交河縣人。順治十六年(1659)已亥科第三甲第252名進士。
蘇嵋,河南汲縣人。順治十八年(1661)辛丑科第二甲第62名進士。
蘇楫汝,字用濟,廣東新會縣人。順治十八年(1661)辛丑科第三甲第49名進士。歷內閣中書。有《梅岡集》。《增校清朝進士題名碑錄》作黃楫汝。
蘇嵋,字依岩,順天府(今北京)宛平縣人。順治十八年(1661)辛丑科第三甲第140名進士。歷江蘇邳宿同知,平樂知府。著有《圯上吟》。
蘇堯松,福建南安人。康熙六年(1667)丁未科第三甲第34名進士。授徽州府歙縣知縣。
蘇萬楚,廣東順德縣人。康熙九年(1670)庚戌科第三甲第149名進士。
蘇瑋,貴州大定府(今大方縣)人。康熙十二年(1673)癸丑科第三甲第89名進士。官內閣中書。
蘇俊,字用章,別號鈍夫,山東武城縣人。康熙十五年(1676)丙辰科第三甲第13名進士。授中書科中書舍人、徵士郎,升兵科給事中。
蘇翔鳳,江南(今江蘇)常熟縣人。康熙二十一年(1682)壬戌科第二甲第39名進士。
蘇偉,字茂宏,一字濟夫,山東武城縣人。康熙三十年(1691)辛未科第二甲第22名進士。授中書科中書舍人,掌印中書,奉命典試湖廣,歸途中道卒於衛輝旅次。
蘇成俊,廣東高要縣人。康熙三十年(1691)辛未科第三甲第62名進士。
蘇滋忭,浙江餘姚縣人。康熙三十三年(1694)甲戌科第三甲第51名進士。
蘇琠,直隸(今河北)交河縣人。康熙三十三年(1694)甲戌科第三甲第55名進士。
蘇銘,山東定陶縣人。康熙三十六年(1697)丁丑科第三甲第79名進士。
蘇塤,福建南安人。康熙三十九年(1700)庚辰科第三甲第198名進士。授江寧知縣。
蘇璜,字公佩,山東定陶縣人。康熙四十八年(1709)已丑科第三甲第114名進士。蘇璜,天性渾厚,立品端方。初宰廣東乳原縣,潔己愛民,弊□利興。大中丞楊以操守廉潔題請調瓊州府文昌□,恤農課士,一如在孺時,兼理安定縣、萬州邱務道□王以澤流海表題贈。致仕歸里,日與生徒談理論□,數年不倦。卒年八十五。(見乾隆《定陶縣志·蘇璜傳》)
蘇浵,河南汲縣人。康熙四十八年(1709)已丑科第三甲第150名進士。
蘇習禮,字肄三,山東武城縣人。康熙五十一年(1712)壬辰科第三甲第69名進士。敕封儒林郎、翰林院檢討。
蘇彤紹,廣東潮陽縣人。康熙五十二年(1713)癸巳恩科第三甲第44名進士。翰林院庶吉士。
蘇姓歷代進士錄(三)
北宋
蘇易簡,字太簡,蘇協之子。太平興國五年(980)庚辰科進士(狀元)。初授將作監丞、升州通判,歷翰林學士、中書舍人。累拜參知政事,終禮部侍郎、知陳州。諡文憲。著有《文房四譜》、《續翰林志》及文集二十卷傳世。與蘇舜欽、蘇舜元並稱「銅山三蘇」。
蘇國華,福建泉州人,端拱二年(989)陳堯叟榜進士。歷康州知州,累遷著作郎。
蘇季成,蘇國華之弟。咸平三年(1000)陳堯咨榜進士。
蘇頏,福建漳州人。大中祥符元年(1008)姚曄榜進士(第一甲)。
蘇紳,福建泉州人。父仲昌,子頌。天禧三年(1019)王整榜進士。遷太常博士,舉賢良方正科。知揚州歸。歷三司鹽鐵判官。進史館修撰,入翰林為學士。除知揚州,再入翰林,以侍讀學士、集賢殿修撰知河陽,徙河中,未行卒。《宋史》有傳。
蘇 ,蘇國華之子。天聖二年(1024)宋郊榜進士。子復、隨、咸,俱登第。
蘇渙,初字公群,更字文甫,蘇洵兄、蘇軾伯父。四川眉山人。北宋天聖二年(1024)甲子科進士。歷鳳翔寶雞主簿,鳳州司法,後通判閬州、知祥符縣,後升為提點利州路刑獄。著有《南麾退翁》、《蘇氏懷章記》一卷,今俱失傳。《全宋詩》卷231僅存其詩一首。
蘇仲昌,蘇紳之父。天聖二年(1024)特奏名。
蘇逢,福建漳州人。天聖五年(1027)王堯臣榜進士。
蘇舜欽,字子美,易簡孫。四川銅山人。天聖八年(1030)庚午科進士。歷任蒙城、長垣縣令,入大理評事、集賢校理、監進奏院等職。終湖州長史。其詩與梅堯臣齊名,美稱「蘇梅」,被贊為宋詩「開山祖師」。著有《蘇學士集》(又名《蘇子美集》)16卷。
蘇玠,福建晉江人。伯材從兄。景祐元年(1034)張唐卿榜進士。
蘇迪,福建漳州人。景祐五年(1038)特奏名進士。
蘇緘,字宣甫,福建泉州人。紳從弟。寶元元年(1038)呂溱榜進士。歷知英州,除廣東都監。熙寧中交阯謀入寇,除皇城使,知邕州。卒贈奉國軍節度使,諡忠勇。
蘇紘,福建泉州人。紳兄。寶元元年(1038)呂溱榜進士。
蘇畋,福建閩縣人。慶歷二年(1042)楊置榜進士。檢校都官員外郎。
蘇頌,字子容,福建泉州人。慶歷二年(1042)楊置榜進士。官至右僕射兼中書門下侍郎。進太子太保,卒贈司空。著有《蘇魏公文集》72卷、附錄1卷,《蘇魏公外集》10卷,《蘇侍郎集》1卷《魏公題跋》1卷。《宋史》有傳。
蘇舜元,字子翁,舜欽兄。慶歷二年(1042)壬午科進士。歷尚書度支員外郎,三司度支判官。著有詩集一卷。

『伍』 光緒年間有幾位大學士他們是誰為什麼

材料是不是: 軍機大臣:「只供傳敘繕撰,而不能有贊畫於其間。」 是不是? 答案是: ①錦衣衛。 ②黃帝指揮。 ③採取了八股取士、大興文字獄等。 加分吧,題目都打出來了

『陸』 尋光緒、宣統年間正定籍舉人和秀才名錄。如有人物簡介,再付N倍財富。

光緒、宣統年間(1875—1911年) 正定籍舉人和秀才名錄:

李可權 楊安都(今海豐縣梅隴鎮後圍村)人,清光緒二年(1876年)丙子科恩貢生。

陳光耀 興賢都(今海豐縣城)人,清光緒四年(1878年)戊寅科歲貢生。翰林院學士廣東提督吳寶恕為題「歲魁」功名匾。

林念仁(1833—1892年)字光紫,號小薇,楊安都(今海豐縣梅隴歸豐)人,清光緒七年(1881年)辛巳科歲貢生;勤學詩書,工懸腕書楷,常臨王、歐法帖,樂善好施,尤能解紛排難,為地方謀公益。

廖允孚 石塘都(今海豐縣城東鎮龍山小汾村)人,清光緒年副貢生(貢元),任赤山約約正。

黃元棠 石塘都(今海豐縣公平),清光緒初年歲貢生。

虞載熙號允蕃,諱芳,興賢都(今海豐縣城東鎮泌濤園村)人,清光緒十一年(1885年)乙酉科歲貢生。

馬寶華 海豐縣人,清光緒十一年(1885年)乙酉科廩貢生。

林梧岡 興賢都(今海豐縣海城金帶街)人,清光緒十二年(1886年)丙戌科歲貢生,光緒十四年(1888年)董理重修後門炮台,有功績,欽賞同知銜,秩從六品。生於道光十七年(1837年)丁酉正月十三日,卒於宣統元年(1909年)九月初五日。

林凌漢 興賢都(林雲鶴孫,今海豐縣海城鯉趨埔)人,清光緒初年附貢生。

林汝漢 興賢都(林雲鶴孫,今海豐縣海城鯉趨埔)人,清光緒初年附貢生。

林秀升 興賢都(林雲鶴曾孫,今海豐縣海城鯉趨埔)人,清光緒年間貢生。

呂鐵槎(1853—1938年)號秋舫,字月槎,興賢都(今海豐縣附城鹿境村)人,清光緒十八年(1892年)壬辰科廩貢生;當年,欽命內閣學士兼禮部侍郎銜提督廣東全省學政汪大人,欽命廣東等處地方承宣布政使司王大人為題「明經」功名匾。民國十二年(1923年)一月三十日,民選任海豐縣長。

呂福曜 興賢都(今海豐縣附城鹿境村)人,清光緒十九年(1893年)年癸巳科歲貢生。

張兆焜(?—1906年)字質庵,號「談瀛海客」, 石帆都(張光棟子,今陸豐市甲子) 人, 清光緒二十三年(1897年) 丁酉科第一名拔貢生(拔元), 任廣西橫縣知縣;支持康有為上疏光緒皇帝發動變法維新運動;擅書法,今猶存傳世墨跡。

羅公度 號疊石,名儀,吉康都(今陸河縣螺溪鎮歐田赤犁樹下村)人,清光緒二十三年(1897年)丁酉科第一名歲貢生;創辦私塾「戇寮書室」以培育山區人才,執教終生。

葉澤深 楊安都(今海豐縣梅隴上墩尾村)人,清光緒二十三年(1897年)丁酉科副貢生;當年,工部右侍郎提督廣東全省學政(主考官)惲大人為其題「貢元」功名匾。

(註:1988年《海豐文物志》作:紅草鎮南汾村人,有誤)。

葉貽谷 楊安都(今海豐縣梅隴鎮上墩尾村)人,清光緒二十四年(1898年)戊戌科歲貢生;當年,內閣學士兼禮部侍郎銜廣東全省督學部院(主考官)張大人為題「歲魁」功名匾。

(註:1988年《海豐文物志》作:紅草鎮南汾村人,有誤)。

邱兆熊 興賢都(今海豐縣海城南門)人,清光緒年間歲貢生。

許兆寅 金錫都(今汕尾市城區捷勝鎮)人,清光緒末年間恩貢生。

陳藹如 字春熙,金錫都(今汕尾市城區捷勝鎮)人,清光緒末年間拔貢生。

馬柱屏(?—1939年)字芷灣,興賢都(今海豐縣城內)人,清光緒年間拔貢生。

馬遂良 興賢都(今海豐縣海城幼石街)人,清光緒二十一年(1895年)乙未科武庠生,光緒戊戌(1898年)科武科拔貢生,任廣東雷州府、廉州府綏靖督辦署督辦;生於同治十二年(1873年)癸酉,卒於民國十五年(1926年)丙寅十二月二十六日。

余熾邦 石塘都(今海豐縣赤坑鎮南塗村)人,清光緒二十三年(1897年)丁酉科拔貢生(拔元)。

余埏俊 石塘都(今海豐縣赤坑鎮南塗村)人,清光緒二十四年(1898年)戊戌科附貢生(貢元)。

羅志策 興賢都(今海豐縣海城大街)人,清清光緒年間歲貢生。

陳伯熙 興賢都(今海豐縣附城東笏村)人,清光緒末年間貢生。

黃斗雙 興賢都(今海豐縣海城和榮社)人,清光緒末年間廩貢生。

陳壽熙 興賢都(今海豐縣附城東笏村)人,清光緒年間廩貢生。

黃大椿 興賢都(今海豐縣城內)人,清光緒年間歲貢生。

辛經綉 字萬貞,石塘都竹雅坑村(今海豐縣海城鎮長埔)人,清光緒年間增貢生。

辛壽昌 石塘都竹雅坑村(今海豐縣海城鎮長埔)人,清光緒年間歲貢生。

林晦庵 金錫都(今汕尾市城區捷勝鎮)人,清末貢生。

劉吉如 金錫都(今汕尾市城區捷勝鎮)人,清末貢生。

林大彬 金錫都(今汕尾市城區捷勝鎮)人,清末貢生。

陳其儀 興賢都(今海豐縣附城東笏村)人,清光緒年間附貢生。

陳官龍 海豐縣人,清光緒年間附貢生。

呂炳南 號守篆,字壽符,興賢都(今海豐縣附城鹿境村)人,清光緒年間附貢生。

黎殿魁 興賢都(今海豐縣城東鎮上埔村)人,清光緒年間附貢生。

卓步青 石塘都(今海豐縣城東鎮赤山下圍村)人,清光緒三十一年(1905年)乙巳科歲貢生。

陳夢龍(1860—1931年),號卧雲,興賢都(今海豐縣海城)人,清光緒年間附貢生。民國十九年(1930年)信仰天主教。

陳裕珂 興賢都(今海豐縣附城東笏村)人,清光緒末貢生,任訓導,創建陳氏星聚堂。

楊家龍 楊安都(今海豐縣梅隴鎮倉兜村)人,清光緒年間歲貢生。

楊以學 楊安都(今海豐縣梅隴鎮倉兜村)人,清光緒年間武科貢生,任海豐長沙炮台守衛。

楊向柏 楊安都(今海豐縣梅隴鎮倉兜村)人,清光緒年間貢生。

楊向樹 楊安都(今海豐縣梅隴鎮倉兜村)人,清光緒年間貢生。

黃題名 字正品,坊廓都(今陸豐市大安鎮石寨村)人,清光緒四年(1878年)戊寅科歲貢生。

黃列玉 字棠,坊廓都(今陸豐市大安鎮石寨村)人,清光緒年間貢生。

黃明敏 字道齊,坊廓都(今陸豐市大安鎮石寨村)人,清光緒年間歲貢生。

黃李升 字朝東,坊廓都(今陸豐市大安鎮石寨村)人,清光緒年間歲貢生。

黃錦江 字朝三,坊廓都(今陸豐市大安鎮石寨村)人,清光緒年間歲生。

黃志明 字英西,坊廓都(今陸豐市大安鎮石寨村)人,清光緒年間貢生。

黃英渠 字清暉,坊廓都(今陸豐市大安鎮石寨村)人,清光緒年間貢生。

黃英栽 字暉陸,坊廓都(今陸豐市大安鎮石寨村)人,清光緒年間貢生。

黃濟川 字耀臣,坊廓都(今陸豐市大安鎮石寨村)人,清光緒十一年(1885年)乙酉科拔貢生。

黃耀潛 字覲臣,坊廓都(今陸豐市大安鎮石寨村)人,清光緒年間貢生。

彭斗恆(約1866—1946)字泮香,興賢都(今海豐縣城內)人,清光緒末年歲貢生。精通醫術,曾任海豐醫官。

陳宅靈 楊安都(今海豐縣梅隴鎮東港村)人,清光緒年間貢生。

陳蔭堂 楊安都(今海豐縣梅隴鎮東港村)人,清光緒年間貢生。

程英進 楊安都(今海豐縣梅隴鎮下港程村)人,清光緒年間貢生。

程從善 楊安都(今海豐縣梅隴鎮下港程村)人,清光緒年間貢生。

莫維軒 楊安都(今海豐縣梅隴鎮蜈蚣嘴村)人,清光緒年間貢生。

周雲標 興賢都(今海豐縣城)人,清光緒三十二年(1906年)丙午科附貢生。兵部尚書兩廣總督岑春煊、禮部侍郎廣東提督朱祖謀為題「貢元」功名匾。

曾樹璜 金錫都(今汕尾城區捷勝鎮)人,清末年間貢生。

劉 英 金錫都(今汕尾城區捷勝鎮)人,清末年間貢生。

何翰藻 金錫都(今汕尾城區捷勝鎮)人,清末年間貢生。

何藻泰 金錫都(今汕尾城區捷勝鎮)人,清末年間貢生。

何葆謙 金錫都(今汕尾城區捷勝鎮)人,清末年間貢生。

何應聰 金錫都(今汕尾城區捷勝鎮)人,清末年間貢生。

何松年 金錫都(今汕尾城區捷勝鎮)人,清末年間貢生。

何念暨 金錫都(今汕尾城區捷勝鎮)人,清末年間貢生。

何大珍 金錫都(今汕尾城區捷勝鎮)人,清末年間貢生。

黃 金 金錫都(今汕尾城區捷勝鎮)人,清末年間貢生。

何其達 金錫都(今汕尾城區捷勝鎮)人,清末年間貢生。

呂心焯 興賢都(今海豐縣附城鹿境村)人,清宣統元年(1909年)己酉科拔貢生。

蔡純熙 興賢都(今海豐縣附城鹿境村)人,清宣統三年(1911年)辛亥科附貢生。

何彝泰 金錫都(今汕尾市城區捷勝)人,清宣統元年(1909年)己酉科第一名拔貢生,庚戌年(1910年)任法部錄事宜。

『柒』 求清朝徐姓進士名單

1、徐繼畲

徐繼畲(shē)(1795年12月4日—1873年3月30日),晚清名臣、學者,《紐約時報》稱其為東方伽利略。字松龕,又字健男,別號牧田,書齋名退密齋,山西代州五台縣(今山西省忻州市)人。

道光六年進士,歷任廣西、福建巡撫、閩浙總督、總理衙門大臣,並為首任總管同文館事務大臣。徐繼畲是中國近代開眼看世界的偉大先驅之一,又是近代著名的地理學家,在文學、歷史、書法等方面也有一定的成就。

著有《瀛寰志略》、《古詩源評注》、《退密齋時文》、《退密齋時文補編》等。

2、徐元文

徐元文(1634年-1691年),字公肅,號立齋,江蘇崑山人。探花徐乾學、徐秉義之兄,兄弟三人皆官貴文名,號稱「崑山三徐」、齋號「集義居」。

順治十六年(1659年)進士第一,順治帝稱徐元文為「佳狀元」,賜冠帶、蟒服、乘御馬等,授翰林院修撰。康熙十八年,出任修《明史》總裁,薦萬斯同入史局。升國子監祭酒,充經筵講官。

康熙稱贊他:「徐元文為祭酒,規條嚴肅,滿洲子弟不率教者,輒加撻責,人人敬畏。後人不能及也。」後任左都御史,官至文華殿大學士兼翰林院掌院學士。

康熙二十九年(1690年),《尼布楚條約》簽訂後的隔年,清廷為建立界碑,用漢、滿、蒙、拉丁、俄五種文字將條約刻於碑上。

刻碑漢文由徐元文根據《實錄本》潤飾寫定,前有徐元文所寫序言。《清朝通志》、《清朝經世文篇》、《中俄約章會要》所載即為徐元文漢文本,一共有六條。

徐元文與其弟徐乾學、徐秉義都是進士出身,很有名望,號稱「崑山三徐」。顧炎武曾勖勉徐元文:「有體國經野之心,而後可以登山臨水;有濟世安民之略,而後可以考古論今。」

康熙二十九年(1690年)江南江西總督傅拉塔彈劾徐乾學及其弟徐元文不法之事共十五款,被解職。閏七月二七日「驚悸嘔血而死」,享年五十八歲。著有《含經堂集》、《得樹園詩集》。

3、徐世昌

徐世昌(1855年—1939年6月6日),字卜五,號菊人,又號弢齋、東海、濤齋,晚號水竹村人、石門山人、東海居士。

直隸(今河北)天津人。其曾祖父、祖父在河南為官居,出生於河南省衛輝府(今衛輝市)府城曹營街寓所。

徐世昌早年中舉人,後中進士。自袁世凱小站練兵時就為袁世凱的謀士,並為盟友,互為同道;光緒三十一年(1905年)曾任軍機大臣。徐世昌頗得袁世凱的器重,在袁世凱稱帝時以沉默遠離之。

民國五年(1916年)3月袁世凱被迫取消帝制,起用他為國務卿。民國七年(1918年)10月,徐世昌被國會選為民國大總統。他下令對南方停戰,次年召開議和會議。

民國十一年(1922年)6月通電辭職,退隱天津租界以書畫自娛。徐世昌國學功底深厚,不但著書立言,而且研習書法,安陽袁林的墓碑「大總統袁公世凱之墓」九個大字系徐世昌的手筆。

工於山水松竹,如《石門山臨圖帖》等。一生編書、刻書30餘種,如《清儒學案》、《退耕堂集》、《水竹村人集》等。被後人稱為「文治總統」。

民國二十八年(1939年)6月5日,徐世昌病故,年85歲,先寄葬於天津桃園村原英國公墓,後同夫人一起歸葬於河南省輝縣市百泉鎮蘇門山下。

4、徐孺芳

徐孺芳,字蘭皋,浙江仁和縣(今屬杭州市)人。清朝官員。

順治十六年(1659年)進士,初授山西遙縣知縣,歷官至福建提學。康熙十八年舉博學鴻詞科,未取。

5、徐乾學

徐乾學(1631—1694年),字原一、幼慧,號健庵、玉峰先生,清代大臣、學者、藏書家。江蘇崑山人,清初大儒顧炎武外甥,與弟元文、秉義皆官貴文名,人稱「崑山三徐」。

康熙九年(1670年)進士第三名(探花),授編修,先後擔任日講起居注官、《明史》總裁官、侍講學士、內閣學士,康熙二十六年(1687年),升左都御史、刑部尚書。

曾主持編修《明史》、《大清一統志》、《讀禮通考》等書籍,著《憺園文集》三十六卷。家有藏書樓「傳是樓」,乃中國藏書史上著名的藏書樓。

參考資料來源:網路——徐乾學

參考資料來源:網路——徐孺芳

參考資料來源:網路——徐繼畲

參考資料來源:網路——徐元文

參考資料來源:網路——徐世昌

『捌』 清朝歷屆科舉進士的名單

1、楊瑄。字玉符,一作玉斧,號楷庵,華亭(今上海市松江縣)洛北村人。清朝進士。其遺著有《楷庵詩草》(一作《楷庵集》),又作《楷庵詩略》、《塞外草》。

2、王煜,字綗齋,滁州烏衣人,清朝道光年進士。於道光二十二年請假回原籍。被江蘇都督陸建瀛舉薦主持南京鍾山書院。清咸豐二年去世。著有《筆耕書屋詩賦草》傳世。

3、王沆,王鼎之子。清道光二十年進士,翰林院編修。王鼎自縊屍諫後,他以不能成父志而為王鼎門生及陝甘同鄉所鄙棄。自感愧恨,終生不出。

4、劉光三。嘉慶十九年(1814年),劉光三考中進士,起初授職吏部主事,後升任員外郎。劉光三任職吏部,才德兼優,吏部准備舉薦他任知府。劉光三認為居官應為民造福,忠臣當為國除害,就選擇了考取監察御史。

中國古代科舉制度中,通過最後一級中央政府朝廷考試者,稱為進士。是古代科舉殿試及第者之稱。元、明、清時,進士經殿試後,及第者皆賜出身,稱進士。

(8)光緒二十七年學士名擴展閱讀:

清朝時期一個人考中了進士,雖然也能象明朝那樣,可以直接進入翰林院供職,領一份工資。但是就整體而言,清朝雖然號稱完全繼承了明朝的制度,但事實上做了一定改變,

尤其是大量的滿洲人不通過考試就可以直接進入官僚體系,等於擠佔了原由進士們壟斷的官僚體系,從而造成進士們的地位在一定程度上下降。

而到了清朝中期以後,在翰林院供職的進士們收入無法保證基本生活的事情越來越多。到了晚期,他們甚至到了只能依靠地方實力派才能過活的地步,進士的意義其實已經名存實亡了。

這是中國科舉時代最腐朽落後的時期,也就是說,即使朝廷不取消科舉制,也必須開創其它的制度來對進士們進行二次淘汰,來選任合適的官員。

『玖』 光緒的歷史

光緒皇帝歷史:

光緒帝兒時《清史稿》論曰:德宗親政之時,春秋方富,抱大有為之志,欲張撻伐,以前國恥。已而師徒饒敗,割地輸平,遂引新進小臣,銳意更張,為發奮自強之計。然功名之士,險躁自矜,忘投鼠之忌,而弗恤其罔濟,言之可為於邑。洎垂簾再出,韜晦瀛台。外侮之來,釁自內作。卒使八國連兵,六龍西狩。庚子以後,怫鬱摧傷,奄致殂落,而國運亦因此而傾矣。嗚呼,豈非天哉。光緒駕崩後,清越四年而亡。

作為一個年輕發奮的君主,光緒皇帝以社稷為重,推行變法,不輕易退縮妥協, 以求自保; 反而在關鍵時刻, 為了變法信念,置生死安危於度外。這已經超出了一位傀儡帝王的行為價值選擇, 即使從人格上看也是值得稱道的。也許, 身為帝王, 百年來他受盡冷落和責難, 甚至有人指責他「懦弱無能」,但作為一個人, 作為一個資產階級改良運動的先驅者, 他的人格是顯示出一定亮色的, 是不必諱言的。變法的最終結果是失敗了, 但對當時社會發展起了積極作用。 打破了封建專制主義的思想禁錮, 啟開了中國思想解放的先河; 在經濟上, 光緒接受了維新派發展民族資本主義的主張, 為中國民族資本主義的發展掃清道路; 在文化教育方面, 開辦學堂, 改革科舉制度, 派人出國留學、游歷等, 這就使知識分子擴大了眼界, 給長久封閉的國家帶來了一些西方的先進思想、理論和技術。光緒皇帝不愧為近代中國第一個效仿西方來變革中國的開明皇帝。

光緒對珍妃的深情,同樣令人感動。「金井一葉墜,凄涼瑤殿旁。殘枝未零落,映日有輝光。溝水空流恨,霓裳與斷腸。何如澤畔草,猶得宿鴛鴦」每讀此詩,令吾輩唏噓不已。

載湉是醇親王的兒子,慈禧太後的外甥,內侄。登基時只有五歲,兩宮太後"慈禧"、"慈安"即"垂簾聽政"。至光緒19歲,慈禧"歸政",但仍實掌大權。光緒二十年(公元1894年),歲次甲午,朝鮮發生東學黨之亂,日本趁機進占漢城,擊沉我國運兵船,並攻擊我牙山駐軍。七月一日中、日兩國正式宣戰,後清廷戰敗,簽訂馬關條約,史稱為甲午戰爭。甲午戰敗後,朝野有志之士便提倡維新變法,其領導人物康有為以著書立論,發行中外公報主張變法,亦曾數次上書光緒,要求改革。其學生梁啟超則於上海主編時務報,鼓吹變法圖強。至光緒二十四年(公元1898年),清德宗下詔變法,以康有為﹑譚嗣同等人推行新政。但以慈禧太後為主的守舊派反對變法,於是發動政變,德宗被幽禁,康、梁逃亡日本。

因歷時僅一百零三天,故稱為百日維新。又因是年為戊戌年,故稱為戊戌變法。光緒二十六年(公元1900年),義和團起事,仇殺外人,引起英、俄、法、德、美、日、義、奧八國共組聯軍,攻陷北京,光緒,慈禧太後逃亡西安。光緒二十七年(公元1901年),歲次辛丑,九月七日,在北京與各國所訂立的條約,共十二款,以賠款一項為最重,數目高達白銀四億五千萬兩,為不平等條約中最苛刻的。後慈禧處死光緒的愛妃珍妃。光緒被軟禁瀛台,最終死於急性砒霜中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