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碩士學位 » 熊學士L3
擴展閱讀
中國網路原創新人樂團 2021-03-31 20:26:56
黨政視頻素材 2021-03-31 20:25:44
廈門大學統計學碩士 2021-03-31 20:25:36

熊學士L3

發布時間: 2021-03-20 04:54:27

『壹』 武漢 歷史英雄人物

【李先念】(1910~1992)無產階級革命家、政治家,中華人民共和國第三任國家主席。湖北紅安人。青年時代投身中國共產黨領導的革命運動,參加黃麻起義。長征中,率紅四方面軍先頭部隊迎接黨中央,打開北上通道,為實現三大主力紅軍會師作出了貢獻。抗日戰爭中,任中共豫鄂邊區省委軍事委員會副主任和軍事部長、豫鄂挺進縱隊司令員、新四軍第五師師長兼政治委員,在武漢外圍堅持抗日游擊戰爭。解放戰爭時期,任中原軍區司令員,指揮了震驚中外的中原突圍。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歷任中共湖北省委書記、省政府主席兼武漢市委書記、市長,湖北省軍區司令員兼政治委員,中共中央中南局副書記、中南行政委員會副主席。1954年以後任國務院副總理兼財政部長等重要職務,長期從事財貿方面的領導工作,為國家經濟建設作出了突出的貢獻。1977年後,歷任中共中央副主席、中央政治局常委、中央軍事委員會常委、中華人民共和國主席、全國政協主席。

【李四光】(1889~1971)地質學家。字福生。湖北黃岡人。1902年入武昌西路高等小學堂。1904年留學日本,在日加入同盟會。1910年回國。武昌起義後任湖北軍政府實業司司長。1913年赴英國留學,回國後歷任北京大學教授,中國地質學會會長、理事長,中央研究院地質研究所所長等職。1929年參加籌建武漢大學。1949後歷任中國科學院副院長、地質部部長等職,當選為第二、三、四屆全國政協副主席。一生從事科學事業,20年代因提出地殼運動和第四紀冰川理論,蜚聲國際地質學界。後創地質力學,為我國石油工業的發展作出了重大貢獻。

【項英】(1898~1941)中國共產黨早期工人運動領導人。原名德隆,一作德龍,化名江鈞。武漢人。早年曾在武昌的紗廠做工。1922年加入中國共產黨,從事工人運動,曾任武漢工團聯合會組織部長、湖北省總工會委員長、中華全國總工會執行委員。1923年2月1日出席鄭州京漢鐵路總工會成立大會,任總工會總幹事,參加領導京漢鐵路工人大罷工。1924年任中共中央職工部部長。為中共三至六屆中央委員,在六屆一中全會上當選為中央政治局委員、常委。1928年任中共江蘇省委書記、共產國際監察委員。後歷任中華全國總工會委員長、中共中央長江局書記、蘇區中央局代理書記、蘇區軍委主席、中央工農民主政府副主席。紅軍主力長征後留贛粵邊區堅持游擊戰爭。抗戰期間任中共中央東南局書記、新四軍副軍長。1941年初在"皖南事變"中突圍,隱蔽於赤坑山蜜蜂洞,被叛徒殺害。1952年移葬於南京雨花台。

【陳潭秋】(1896~1943)無產階級革命家。原名澄,字雲先。湖北黃岡人。1915年入武昌高等師范學校學習。五四運動時與惲代英等在武漢領導學生運動。1920年參加創辦武漢中學,和董必武組織武漢共產主義小組,參加創建中國社會主義青年團。出席中共一大。1924年任中共武漢地委書記,1926年任中共湖北省委組織部長。1937年後歷任江西、滿洲、福建省委書記等職。1933年任中華蘇維埃共和國臨時中央政府糧食人民委員,次年赴蘇聯參加共產國際的工作。1939年回國,化名徐傑,出任中共駐新疆代表、八路軍新疆辦事處主任。1943年被軍閥盛世才逮捕,次年在迪化(今烏魯木齊市)遇害。現武昌都府堤20號原武昌高等師范學校附屬小學舊址辟有陳潭秋烈士紀念館。
【惲代英】(1895~1931)無產階級革命家。名遽軒,字子毅。祖籍江蘇武進,生長於武昌。武昌中華大學畢業,五四運動時在武漢領導學生運動。1920年創辦"利群書社",並先後創辦《互助》、《武漢星期評論》、《我們的》等進步刊物,為中國社會主義青年團的創始人之一。1921年加入中國共產黨。1923年到武漢參加團中央的領導工作,曾任團中央宣傳部長、《中國青年》主編、武漢大學教授。1926年任黃埔軍校政治總教官,次年春回鄂主持中央軍事政治學校武漢分校,參加中共湖北省委的領導工作。在中共五大上當選為中央委員。大革命失敗後參加領導南昌起義和廣州起義。1928年任中共中央宣傳部秘書長,因反對李立三"左"傾錯誤遭到迫害。1930年5月在武漢被國民黨逮捕,次年在南京被殺害。其青少年時期故居在武昌雙柏街。

【董必武】(1885~1975)無產階級革命家。原名賢琮,一名用威,字潔畲,號璧伍。湖北紅安人。早年加入同盟會,參加辛亥革命。兩次留學日本。1920年在武昌創辦武漢中學,宣傳共產主義,並與陳潭秋等創建武漢共產主義小組,出席中共一大。第一次國共合作時領導籌組了國民黨湖北省黨部,出席國民黨二大。大革命失敗後赴蘇聯學習,回國後到中央革命根據地任中共中央黨務委員會書記、中央工農民主政府執行委員等職。參加長征,到陝北後曾任中共中央黨校校長、代理陝甘寧邊區政府主席。1937年作為中共代表團成員,回武漢參加籌建中共湖北省委和八路軍武漢辦事處,任中共中央長江局委員。1945年代表解放區赴美國舊金山參加聯合國制憲會議。1948年任中共中央華北局書記處書記、華北人民政府主席。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歷任政務院副總理、最高人民法院院長、全國政協副主席、中華人民共和國副主席、代主席等重要職務。

【熊秉坤】(1885~1969)民主革命將領。名祥元,字戴乾。武漢人。1904年投湖北新軍工程營,加入共進會,任工程八營總代表。1911年10月9日夜,率新軍工程營士兵起義。後跟隨黃興參加"陽夏保衛戰"。1912年任第三鎮第五旅旅長,授陸軍少將銜。1914年加入中華革命黨,被孫中山委任為鄂軍司令,參加討伐袁世凱。1926年任國民革命軍總司令部參事。1949年後,歷任湖北省人民委員會委員、湖北省人民政府參事室參事、全國政協委員等職。

【劉歆生】(約1876~1945)實業家。乳名劉祥,又名人祥。武漢市蔡甸人。幼年家貧,曾受雇為放鴨童。成年入天主教,漸習英語、法語。1899年任法國立興洋行買辦。後自開阜昌錢庄,經營農產品貿易、運輸、礦業,資產漸豐。又在漢口經營房地產,購置後湖方圓幾十里低窪地,逐步填高出售,成為漢口首富,被稱為"地皮大王"。

【譚鑫培】(1847~1917)清末民初京劇藝術家。武昌人。藝名"小叫天"。11歲入北京金奎科班學藝,18歲出科到天津演出。後入北京"三慶班",拜程長庚為師,又拜餘三勝為師。1887年組"同慶班",曾為清朝"內廷供奉"。辛亥革命前開始對所擅行當進行系統研究和改良,創"譚派"。其唱腔融徽漢於一體,悠揚婉轉。且唱做、文武兼工,具有突出的風格。民國初年在北京梨園中頗有名望。

【熊伯龍】(1617~1669)清代學者。字次侯,號塞齋,別號鍾陵。武漢人。清順治五年(1648)進士,曾任國史館編修、國子監祭酒、內閣學士兼禮部侍郎。作《無何集》14卷,系統闡述其無神論思想。亦善詩文,其《貽熊學士堂詩文集》收入《四庫全書總目》。武漢市蔡甸區有其墓。

『貳』 武漢歷史最有名的人物是誰

如果說電視上面經常出現的娛樂圈.. 那就是何祚歡,陸鳴,田克兢,尹北琛... 徐帆(馮小剛他老婆), 田原(跳房子樂隊主唱) 劉亦菲(她不願意承認自己是武漢的..) 現在還出了個段思思~,呵呵.. 作家方面.. 池莉,方方,葉傾城(生於東北小城丹東,長於中南重鎮武漢,現移居北京) 體育方面的.. 伏明霞,肖海亮,李婷... 其實還是蠻多的.!

『叄』 歷史上有沒有姓熊的偉人

熊廷弼(1569-1625),明末將領,字飛百,號芝岡,漢族,湖廣江夏(今湖北武昌人)萬曆進士。由推官擢御史,巡按遼東。萬曆三十六年(1608年),熊廷弼受命巡按遼東。萬曆四十七年(1619年),以兵部右侍郎代楊鎬經略遼東,招集流亡,整肅軍令,造戰車,治火器,浚壕繕城,守備大固。熹宗即位,天啟元年(1621年),建州叛軍攻破遼陽,再任遼東經略。與廣寧(今遼寧北鎮)巡撫王化貞不和,終致兵敗潰退,廣寧失守。因當時王化貞是東林黨人葉向高(當時首輔)的弟子,所以熊廷弼被東林黨人背黑鍋。五年(1625年)被冤殺,並傳首九邊。

『肆』 武穴有什麼特別出名的歷史名人嗎

金德嘉金德嘉(1630—1707),字會公,號豫齋,而德嘉是尼庵功德賜的名,廣濟(武穴)龍坪人。少時,父早逝家道日衰,常無米為炊,母十分疼愛,常省吃儉用,送他上學。他卻每天五更起床,點亮菜油燈,看書看到天蒙蒙亮,就跑到學堂去。別人放學回家了,他還在學堂里埋頭讀書,要到家家點燈才回家。一年除夕,他對母親說:「兒想,過年魚肉可不吃,大門春聯不可少。」娘高興地回答:「我兒言之有理,有副紅對子,窮人自有窮人的氣派。」於是,他提筆揮灑了一副春聯:「龍坪數千家富過我窮莫過我;鵬程九萬里時讓人志不讓人。」 由於他勤奮好學志又堅,於清順治17年(1660),31歲時經鄉試中舉人,授安陸府教授,任期g年。康熙21年(1682)會試考中第一名貢士,稱會元。金會元即由此得名,是本埠有史以來第一位會元,原縣城梅川北門就為他建了個會元門。中進士,授翰林院檢討,掌握國史。康熙26年(1687)充貴州鄉試副考宮。奉命纂修明史,改翰林院庶吉土散館,任編修。他在翰林院被人稱為碩懦,與湖北學林名士劉子壯、熊伯龍齊名。又分修《大清一統志》及《禮記解義》、《通鑒講章》等;對楚中府縣史料考訂尤為精細。與徐乾學過從甚密。康熙28年(1689),金乃以疾歸,實則為掌院李光地欲藉以傾徐乾學,對其提出彈劾。金還鄉後閑住近20年,閉門著述,於康熙46年(1707)去世。為文宗法韓愈、歐陽修,詩力追唐風。著有《居業齋文集》20卷,《續纂元、明臣言行錄》及別集10卷,行於世,清《國朝詩人征略》選有其作品。劉子壯(1609年-年),字克猷,號稚川, 明末清初湖北黃州府黃岡縣。 生於明萬曆三十七年(1609年),為清朝第三位狀元,於1649年(順治六年)考獲狀元,授國史館修撰。順治九年(年)充會試同考官。告歸,不久卒。熊伯龍帝師熊伯龍,一個無神論大家 武漢市蔡甸區大集街有熊伯龍墓。鍾陵街是大集鎮的南出口,南向延伸,可抵318國道。現在還談不上繁華,顯見是由一條鋪上了柏油的「鄉級公路」發展而來,但因武漢經濟開發區拓展的勢頭強勁,這兒也逐漸「城市化」了,一排排住宅商品樓正「如雨後春筍般」拔起在路東。熊伯龍墓就像一顆翡翠,靜靜地鑲嵌在鍾陵街的西側。這兒是一個名叫「新收堡」的土丘的南坡。其墓坐北朝南,墓院呈長方形,寬25米,長30米,佔地約1000平方米。墓冢立於院落中央,冢高2.5米,直徑約5米,冢圍砌有四層青石。正碑高1.7米,底座高0.3米,上鐫「熊伯龍之墓」五個行書大字,字跡飄逸;墓碑上款刻楷書兩行,前為「皇清誥授中大夫謚學士前己丑科榜眼」,後為熊的生卒年「公元一六一六——一六六九年」;下款是重修年份;「一九九八年重立。」由武漢市人民政府撥款建成。我是今年六月一日找到這兒來的。其墓地被青草遮護,「生機勃勃」。墓前有小道橫通向一個村子,墓西緊鄰民房,中間長滿翠竹,叢竹中,最顯眼的是一棵高大的合歡樹,樹影遮蓋大半墓地,繁枝間綴滿粉紅色的合歡花,無數花瓣飄落在墓地里,給這里平添些許詩意。由於地處要道之沖,集鎮之邊,其墓雖野草深深,卻也不覺那種墓地特有的沉寂荒涼。熊伯龍是什麼人物?墓碑上透露著一點信息:「皇清誥授中大夫謚學士前己丑科榜眼」。這行字其實就是古人非常重視的所謂「功名」。「皇清」,這是清朝人的說法,咱們現在通常就說「清朝」;「誥授」,是指朝廷用誥命授予封號,有這兩個字一是證明其合法性,二是帶有一種「無上榮光」的自豪;「中大夫」是官名,明清的中大夫,是從三品;「謚」是帝王或大官死後朝廷評給他的稱號,「謚學士」就是說他死後被國家授予「學士」的稱號;「前己丑科」,是指順治六年(1649)的科舉考試,因為熊伯龍去世時是在康熙年間,康熙做了六十一年皇帝,期間也有個「己丑」年,為了區別所以加一個「前」字;「榜眼」,這個就厲害了,就是科舉考試的全國第二名。但綜合墓碑上的信息,我們不難發現,熊伯龍只是一個普通的封建官僚而已,為什麼將他列入「武漢名人」行列?熊伯龍(1616—1669)字次侯,號塞齋,出生在武漢市蔡甸區奓山街紅焰村燕子咀。當地許多老人都看到過熊家的古宅,現已不存。熊伯龍晚年取號曰「鍾陵」,以示對江西省南昌市進賢縣(即鍾陵)祖籍的眷念。熊伯龍的一生,有兩個閃光點,一是他的政治功名,二是他的學術成就。先說他的政治功名。熊伯龍的曾祖熊珙任職明朝楚王府典寶,就是專門掌管王府引信的小官,楚王府就設在武昌城中。他的祖父熊士章隨侍曾祖來到湖北,曾祖去世後,熊士章便流寓漢陽一帶,並最終在漢陽府的奓山堡定居下來。熊伯龍的父親熊鳴盛,是明熹宗天啟元年(1621年)舉人,但他的個性似乎很強,不大適應京城官場的應酬,因與人政見不合,遂返回漢陽。娶妻任氏,育二女三男,長子伯龍,次子仲龍,三子叔龍。青年時代的熊伯龍生活坎坷,家中頻遭變故。十六歲時他父親去世,二十三歲時祖父去世。家中生活拮據,由任氏艱難支撐,熊伯龍在《哭大父示仲、叔兩弟》一詩中說:「失父年十六,七年祖又離,父死有老祖,祖死無長兒。罹茲兩大戚,聞者亦傷悲。憶昔吾父喪,男女五童痴,白發任拮據,男婚又結縭。三男旋抱子,負志頗能奇。」二十七歲時,正值張獻忠起義軍攻陷武昌,任氏在小女兒家避難,一日兵至,母女二人同死於亂軍之中。(在熊伯龍進士及第之後,任氏被追贈為淑人,後晉贈一品。)盡管如此,但熊伯龍卻並沒有荒廢學業。作為一個官宦世家子弟,他深知讀書進仕的重要意義。據《奓山鎮志》說,熊伯龍自幼聰明,能詩善文。少年時就學於漢陽的嵩陽寺,刻苦攻讀,夜以繼日,從不懈怠。由於他在學習上勤奮自勵,9歲時,便可將六經子史和諸家詩文熟記背誦,具備了秀才的資格。11歲時,老師以「天下歸仁」命題為文,他廢寢忘食,幾易其稿,連夜寫成方才罷休。此後跟隨名師求教儒學,潛心考究。世傳熊伯龍「讀書西山,靜一月,恍然有悟,爾後文思沛然」。青年時期,他游學江漢,結集江漢地區詩文愛好者22人,組織「尋社」,朝夕磨礪,講求經世致用之學,一時名噪江漢。 熊伯龍一生勤勉好學,還給我們留下了一個「喝墨水」的故事。據說少年時的熊伯龍刻苦攻讀,常至雞鳴。他的母親心疼兒子,恐怕他身體遭受飢寒,一天晚上給他送去一盤包子,一碟糖,並囑咐他趁熱吃下,說完就走出書房。過了一會他母親又走進書房,看兒子吃了沒有,一看包子吃完了,一碟糖卻依然放在書桌上,再看她兒子滿嘴黑糊糊的,不禁啞然失笑。原來熊伯龍只顧看書,在吃包子的時候,不知不覺競把硯池裡的墨汁當作糖蘸著吃了。關於這件事的真偽無法考據,歷史上類似的例子較多,這也幾乎就是陳毅元帥類似故事的翻版。大約某人一旦出人頭地,往往別人就附會一些故事加以神秘化吧。清順治五年(1648年),32歲的熊伯龍以秀才的資格直接參加順天府(北京)舉行的鄉試,奪得第一名。順治六年(1649年)他以《廷試策》一文,取得順治己丑一甲二名,廷對第二名,中進士榜眼,特授翰林院編修。這是漢陽地區在明清時代出的第二名榜眼,第一個是明朝萬曆八年(1580年)的榜眼蕭良有,是前雖有古人,後卻無來者的事。事實上熊伯龍能考中榜眼,除了他自身的能力超群之外,似乎還有點「運氣」的成分。順治乙丑科是清朝推翻明朝統治後所舉行的第一次科舉考試,當時民族矛盾還很尖銳,一批有氣節的漢族知識分子往往隱遁而去,不為清朝統治者所用,這就無形中減少了競爭的壓力。那些「隱遁」者,對熊伯龍這些參加清代科舉考試的人多持反感甚至敵視的態度。熊伯龍之所以沒有「隱遁」,可能是因為他生逢明末亂世,自己父親也可算是明朝的「棄人」,所以對故明並無多少感情可言;而母親死於「義軍」之手,使他對「義軍」應該也沒有多大好感。作為一個虔誠的讀書人,作為家裡的長子,想重振家業,也唯有走科舉之路了。熊伯龍的仕途應該是一帆風順的。他歷授國史院編修、國子監祭酒、侍讀學士,最後於內閣學士兼禮部侍郎任上去世。清代《嘉慶漢陽府志》載:「帝深憐之,賜葬故里。」據說他曾擔任康熙帝的老師,這也使得許多人在宣傳熊伯龍時,給他安上了「帝師」的高冠。但熊伯龍在政治上最值得一說的,應該還是「一榜三狀元」。所謂「一榜三狀元」,指的是鄉試一次開榜錄取的舉人里,在後來的殿試中陸續有三個人中了狀元。這最能體現鄉試主考官的眼光和能力,是鄉試主考官的理想境界,也是千載難逢的佳話。清人福格所著《聽雨叢談》載:「(順治)十一年甲午鄉試。是科浙江正考官編修漢陽熊伯龍,副考官給事中新鄉許作梅,一榜取中三狀元:史大成、嚴我斯、蔡啟僔。」 其中,史大成於順治十二年中「一甲一名進士」,即狀元。是清朝浙江所出的第一位狀元,在他中狀元之前,浙江民間便流傳著一種說法,說浙江的狀元在大清朝是「始於史,終於鍾。」殿試時,他的試卷被主考官擬為第三,皇上御覽時,十分推崇他的書法,說:「此人楷書工整,必定是個正人君子。」於是欽定他為狀元。巧合的是,浙江所出的最後一個狀元叫鍾駿聲,驚人地驗證了「始於史,終於鍾」的說法。嚴我斯,生於崇禎二年(1629),卒年不詳。字就思,號存庵。浙江歸安(今湖州)人。康熙三年(1664)狀元。蔡啟僔(1619—1683),字碩公,號昆暘,浙江省德清縣人。康熙九年(1670)狀元。這三人陸續被點狀元,給熊伯龍身前身後帶來了相當的聲譽。但這些聲譽與幾千年封建歷史上的那些名臣名將比較起來,則有小巫大巫之比,不足以讓其成為影響深遠的「不朽」人物。讓熊伯龍「不朽」的是他的學術成就。熊伯龍「尤精字母反切之學,知西洋天文演算法,又通佛經,解翻譯。其雜著似唐荊川,律詩類《中州集》(註:金詩總集,金代元好問編)。楷法篆隸,弓馬琴棋,無一不工。對客揮塵,宋人理學,晉人清談,兼而有之。」(《無何集·衡衡子書》)是明末清初時的博學多才之士。特別是八股文的寫作,即所謂「制藝」,文字典麗,氣勢恢弘。清人翁方綱題黃鶴樓聯雲:「千古題詩到崔李,本朝制藝在熊劉。」崔李即崔顥、李白,劉是指與熊伯龍同科的狀元劉子壯。《清史稿》也說:「開國之初,若熊伯龍、劉子壯、張玉書,為文雄渾博大,起衰式靡。」在順治是十二年中,朝中制冊詔誥多出自其手。清朝《嘉慶漢陽府志》有載:「其(熊伯龍)才學深得順治、康熙二帝賞寵。著有《谷詒堂全集》(一名《熊學士詩文集》,均見錄於《四庫全書總目》和《清史稿·藝文志》),凡詩291首,文78篇。」 但這些「學術成就」的價值和影響都不及一本《無何集》。熊伯龍在《無何集》的自序和跋中說,他「自幼不信神仙鬼怪,禍福報應之說」,據說在他還是一個苦讀的少年時,有人曾勸慰他:「熊伯龍呀熊伯龍,富貴不能強求,其奈命何!」他則回答說:「命奈我何!」入仕之後於公務之暇,研讀東漢傑出無神論哲學家王充的《論衡》,並撰寫《無何集》,其目的是「欲以醒世之惑於神怪禍福者」。《無何集》一書初步寫成於順治十七年初夏(1660年)。在他生前,這部書一直沒有刊行,只有他的朋友何省齋、劉子壯等少數人讀過手抄本。何省齋說:「讀此數篇,則《無何集》一書,無怪乎當今之世無有稱之者。雖日抉《論衡》之精華,又采輯群書以補仲任之不足,可謂千載之異書,書林之寶笈也;然生於今時,誰其肯信?」劉子壯說:「鍾陵作《無何集》,千載而後,定當與仲任齊名。」 《無何集》全書14卷,前12卷,選輯《論衡》的「神怪禍福之說」,兼錄其他古書中的有關資料,並加以自己的評論。原名《論衡精選》,又名《無何集》。「無何」語出《荀子·天論》:「雲而雨,何也?無何也,猶不雲而雨也。」第13卷,別題《委宛續貂集》,以選錄諸家批佛之說為主,熊伯龍本人所輯。第14卷別題《勿廣余言集》,是無神論言論的拾遺,熊伯龍兒子熊正笏編。該書可謂是自《論衡》後,中國古代無神論思想集大成之作。 熊伯龍編著《無何集》的宗旨在於勸世人不要受惑於神怪禍福。他認為自然界及其秩序是自然而然的,天是自然的,沒有意志,不能幹預人事,「災異非天戒」,「祥瑞非天祐」。人的富貴貧賤、壽夭禍福不過是「偶然之遭遇」。他認為所謂聖王受命於天,是自欺欺人的謊言。他肯定精神依附於形體,說「人老而血氣自衰」,死則「精神升天,猶火滅隨風散;骸骨歸土,猶薪炭之灰在地」,否定人死為鬼的謬論。他還批判了佛教的彼岸世界說,認為佛教宣揚「來世」,「疏漏畔戾而無據」。所謂「天堂地獄」是不存在的。他否定道教的神仙方術,說「血肉之軀,安能長生不死?」熊伯龍揭示了有神論的認識根源,指出鬼神觀念是「思念存想所致」或「疑心所生」。他依據天神天帝的圖像狀如古代帝王的事實,說明人們根據自己的形像塑造鬼神。他還概括了一條與有神論斗爭的經驗:「凡言神言鬼﹐姑勿辨其妄;就其說而詰之,其理必窮。」 同時,他還努力從神學產生的根源上揭露神學,說:「凡托鬼神斂民錢者,皆奸人射利也。」 從殷周至近代的統治者,無不宣揚天命論與君權神授,借神權來維護皇權,「假天以治人」。而熊伯龍的《無何集》明擺著就是在唱反調。而這,也正是此書的價值所在,由今天看來,這又何嘗不是熊伯龍的生命價值之所在?《無何集》在熊伯龍離世125年之後,他的六世孫熊培仁的摯友衡衡子看到這本書的手抄本,驚嘆地說:「真千古異書也!」「急為開雕」。這樣,這一部幾遭淹沒的無神論哲學著作,才於乾隆五十九年春(1794年)在湖北刊行。在《無何集》印就之前半年,熊培仁已去世了,他也沒有看到這部書的出版。《無何集》問世131年後,湖北沔陽學者盧弼先生借得北京大學藏本,於1925年予以影印,這是《無何集》一書第二次刊行。《無何集》第三次刊行,是在全國人民開展「實踐是檢驗真理的唯一標准」大討論之後的1979年,由中華書局整理點校出版。以一部著作而名垂青史,代代不乏其人,熊伯龍無疑便是其中的幸運者。肖光際民間智星肖光際 肖光際(1781年—1864年)字流芳,號脂香,清湖廣廣濟(武穴)梅川銅鼓寨肖家凹垸人,22歲中秀才,設館教學,為境內名宿。肖光際的故事在鄂東傳說很多,被稱為民間機智幽默人物,但無文籍資料以佐證。《肖氏宗譜·肖光際傳》僅載:「邑某氏勢微弱,有悍族欲並其先祖墓地,訴之於官,不能勝,先生上書力爭之,乃得直,吾邑無不帖服」。肖終年84歲,著有《四書訓蒙節解》。吳亮嗣,字明仲,(?-1623年),明朝政治人物。 萬曆三十二年(1604年)進士。初為南充縣令,遷兵部給事中。當時萬曆怠政,不理政務,內閣只有朱賡一人,吏部沒有「掌印」官,不能給牒,以致於數千人在京中等待赴任,動彈不得。吳亮嗣於萬曆末年的奏疏中說:「皇上每晚必飲,每飲必醉,每醉必怒。酒醉之後,左右近侍一言稍違,即斃杖下。」[1]。天啟元年(1621年)升太常寺少卿轉中憲大夫。吳亮嗣是楚黨領袖人物,與東林黨人有怨。天啟三年(1623年),東林黨人趙南星入主吏部,吳亮嗣被彈劾。天啟三年(1623年)十二月卸任回籍,年底卒於家。張仁熙清代詩人。字表仁(一作長人)。廣濟人。 家居江濱藕灣,明東避亂於蘄州(今湖北蘄春)。十一歲時即能文,有奇氣及長,與同邑劉醇驥、顧景星研討詩學,在江漢間頗負才名。入清,山居謝客,不願出仕,後受黃州知府宋犖之聘,在東齋說詩。曾組織「五經社」,同從兄致力詩文。康熙二十三年(1684年),修《湖廣通志》。著《藕灣全集》二十九卷(包括詩初集十卷、二集十卷,文集九卷)、《雪堂墨品》一卷及《日庵野錄》、《雨湖庄論別錄》、《草窗鈈錄》等,並行於世。宋關佑(1807~1894),亦名美中,字佐扶。廣濟(今武穴市)宋春垸人。幼年習武,技藝嫻熟。又為醫,善接骨推拿。 1853年3月,宋憤縣衙強征民賦,逐走公差,入城與知縣蔡潤身論理,不期被辱,以「官逼民反」號召起事。4月初,率鄉民佔領縣城開倉濟貧,據城屢挫來犯清軍,旋在兩路口雀兒山戰敗。新任廣濟知縣陳肖儀。大肆搜捕起義農民,宋二、三、七弟與胞侄及參加起義骨幹均被殺害,宋隻身潛往九江投太平軍。9月,隨太平軍攻克梅川,斬知縣陳肖儀,再次開倉濟貧。太平天國失敗後,末改名吳永壽,毀容為僧,光緒初年住蘄春桐梓鄉慈雲閣。1894年病卒於該廟,葬廟後,立有碑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