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能夠在中國地質大學就讀是怎樣的一種體驗
是十分不錯的體驗,校園環境優美,教育、科研、學術氛圍濃厚。
中國地質大學位於武漢東湖國家自主創新示範區腹地,現有南望山校區、未來城校區等兩個校區,校園佔地總面積1435545平方米,校舍總面積807575平方米。學校擁有國家4A級旅遊景區——逸夫博物館,校園環境優美,教育、科研、學術氛圍濃厚,擁有現代化的教學樓群、圖書館、學生公寓、體育場館等相關配套設施,為莘莘學子提供了良好的學習、生活和成長的環境。
2、學校擁有「學士-碩士-博士」完整的人才培養體系。其中全日制在校學生28635人,包括本科生18092人,碩士研究生7774人,博士研究生1764人,國際學生1005人;成教及網路教育注冊學生6萬餘人。
3、有23個學院(所)、65個本科專業;有16個一級學科博士點,33個一級學科碩士點,15個博士後科研流動站;有工程碩士、MBA、MPA等10個專業學位授予權,其中工程碩士專業包涵14個工程領域。
2. 中國地質大學走出過哪些名人
本人為中國地質大學(北京)的一名大四學生,在這兒想給你介紹幾位來自我們學校的名人。
第一個是歐陽自遠院士。如果你對我國的探月工程有所了解,那麼或多或少聽過他的大名。
歐陽自遠1956年畢業於北京地質學院,也就是我們學校的前身。他是中國探月工程首任首席科學家,中國隕石學和天體化學領域的開創者,曾推動我國第一顆探月衛星嫦娥一號發射升空,指導制定了中國月球探測的近期目標和長遠規劃。他把自己的醫生獻給了祖國,作為小學弟,我非常敬佩這位前輩。
除了這幾個人,地大還有很多有名的校友,他們都秉承著「艱苦樸素 求真務實」的校訓,在各個行業發光發熱。我也為自己是一名地大人而自豪。
以上就是我的回答,希望能幫助到你~
3. 在中國地質大學就讀是一種怎樣的體驗
珠寶專業的考試,學校自編自演,考些名詞解釋,基本儀器使用。一些只有初中文化文化程度的中職生,在學校期間都已通過。
不過GIC,FGA這種證書只對有門路有政治經濟背景的學生有點作用。如果家裡經濟不厚實,基本上只能當個營業員而已。
4. 大一學生西藏發現鳥類足跡化石是什麼樣的
大一學生西藏發現鳥類足跡化石 屬首個確鑿證據
今天(12月29日),中美古生物學者宣稱他們在西藏首次發現了鳥類足跡化石,這是首個能證明在白堊紀晚期,大量水鳥曾活動在淡水湖泊周遭的證據。
中美古生物學者宣稱他們在西藏首次發現了鳥類足跡化石,這是首個能證明在白堊紀晚期,大量水鳥曾活動在淡水湖泊周遭的證據。據了解,這是塊化石是中國地質大學(北京)的大一學生在西藏進行社會實踐時偶然發現的。
過去幾年中,古生學家陸續進入西藏考察,但所獲不多,白堊紀西藏的脊椎動物化石記錄幾近為零。2017年7月底,中國地質大學(北京)的大一學生在西藏昌都丁青縣進行社會實踐,偶然在一處山坡發現了一塊滿是蟲跡的砂岩。
回校後,學生找到了研究恐龍足跡的邢立達副教授請求鑒定,邢立達發現化石上有兩個非常不起眼的三趾型印跡。「那是典型的鳥類足跡。」邢立達表示。
經過細致的研究,這些鳥類足跡可以歸屬到韓國鳥足跡。「韓國鳥足跡,是昌都地區,乃至西藏在白堊紀存在過古鳥類的首個確鑿證據,這在古生物地理分布,古環境復原等方面都有著重要的意義。」論文作者之一,權威恐龍足跡學者洛克利教授說。
化石的研究者,中國地質大學(北京)邢立達副教授,丑春永碩士生,美國科羅拉多大學足跡博物館館長馬丁·洛克利(Martin G. Lockley)教授等在本期出版的《地質學報》(英文版)撰文描述了這批足跡標本。
5. 薦書 | 你的眼睛會說謊,但這些精美的骨頭不會!
這是〖薦書〗欄目的第15期
在推薦新書之前,先來公布一下上周的獲獎名單↓↓
6. 中國唯一吃猛獁肉的人,吃後意猶未盡說7字,他是誰
猛獁一詞源自俄羅斯古文字mammut,意思就是地下潛伏的事物,因為在猛獁被發現的時候,是在西伯利亞永久凍土層當中,因而取名為猛獁。
其實不管難不難吃,能夠吃到4000年前的猛獁象,已經非常幸運了,雖然他沒什麼事,但風險還是有的,不得不敬佩科研人員的獻身精神,其實除了邢立達吃猛獁肉之外,蘇聯科學家還將西伯利亞永久凍土層當中的細胞注射到了體內,他感覺自己非常健康,目前實驗表明,這些細菌是有益於人類的。
7. 邢立達的研究方向
主要包括恐龍、翼龍、恐龍足跡等古生物化石及其功能形態學、空氣動力學、古病理學的研究工作。迄今共發表科研論文百餘篇,這些刊物中以Nature,Palaeogeography, Palaeoclimatology, Palaeoecology,Evolution,PLoS ONE,Cretaceous Research,Science Bulletin,Ichnos為主。
在科研領域,邢立達最終選擇了主攻恐龍足跡學。進入21世紀以後,恐龍足跡學這門學問開始逐漸復興。所謂足跡學,屬於遺跡學的分支,就是研究動物足跡化石中蘊含信息的學問。這些信息與人們對動物骨骼化石的研究相互補充,使人們能更有效地了解地球史上已經逝去的時代 , , 。
從2007年開始,邢立達先後研究了重慶綦江、永川、大足,甘肅劉家峽恐龍足跡群(中國最大恐龍足跡群),雲南祿豐、版納,遼寧四合屯,吉林延邊,江蘇東海,河北赤城,新疆烏爾禾,西藏昌都,廣東南雄,四川自貢、古藺,貴州赤水和北京延慶等地的恐龍足跡,並發表論文數十篇,其中重要的包括:中國首例劍龍類足跡,世界最小的馳龍類足跡,昭覺大型恐龍足跡群,綦江鳥腳類-翼龍足跡群等。2013年底開始走出國門,對外蒙古,加拿大西部,以及朝鮮半島、伊朗等地的足跡點進行調查與研究。
邢立達在恐龍等古生物化石的形態學方面也有不俗成果。其碩士論文為中國祿豐盆地的中國龍(Sinosaurus)化石。目前已描述並命名雲南祿豐一原始蜥腳類恐龍——雲龍(Nebulasaurus),重慶一新蜥腳類恐龍——綦江龍(Qijianglong)。同時參與了帶毛的霸王龍——華麗羽王龍(Yutyrannus),奇翼龍(Yi qi)的研究,成果發表於《自然》雜志。目前,已參與了中國多數省份的古生物考察,加拿大西部多個化石點的挖掘,阿根廷恐龍化石勘查,外蒙古的恐龍挖掘等等。
形態功能學是古生物學與工程學交叉的新興學科,已在國內外引起足夠的重視。邢立達與自貢恐龍博物館合作,完成了合川馬門溪龍尾錘的構造、定向與有限元分析(FEA);並在進一步研究該館的各種化石,包括其它蜥腳類恐龍的尾錘,以及劍龍類的肩棘等。此外,與北京航空大學合作研究翼龍空氣動力學研究,提出了夜翼龍飛行頭帆「Headsail crest」的概念。
在古病理學方面,邢立達也有斬獲,2009年,描述了一例永川龍(恐龍:獸腳類)肩胛骨骨折;2013年,描述了中國龍的牙槽癒合,2014年,發表了兩例祿豐龍關節炎化石證據。
8. 在你的研究領域,有哪些像開掛了一樣的年輕有為的學術新星
在每一個領域當中都會有很多讓我們感覺到非常佩服的牛人,這些牛人年齡非常年輕,就像是開了掛一樣,很快就成為了學術新星,並且做出了非常高的成就,最近一段時間我們可以發現中國地質大學已經排到了中國大陸第12名亞洲第72名的地位,所以在這個時候有很多人都可以發現,這個學校的綜合排名是非常高的,而之所以知道它的結果就是由於邢立達博士在2016年畢業之後留校。邢立達博士的主要研究方向包括古生物化石,以及它的功能形態學,空氣動力學,古病理學等方面的研究,而一直截止到現在,他已經發表了論文110多篇,他發表論文的刊物也都是在行業內赫赫有名。
其實除了邢立達博士之外,在不同的領域當中,也有很多優秀的人才,這些優秀的人才之所以能夠取得如此優異的成績和他們的努力是有著密不可分的關系,所以大家在羨慕這些人的時候也不要忘了自己繼續努力,這樣才能夠提升自己,讓自己也足夠優秀,想要成為國家棟梁,還是需要從小就打好基礎,這樣你才能夠成為年輕有為的學術新星。
9. 邢立達的人物生平
成就
1982年生於廣東潮州一書香門第。祖父為特級語文教師,祖母為資深數學教師,父母皆為七七屆高材生。自幼喜歡恐龍,高中時期便隨同國內著名恐龍學者——董枝明教授前往雲南野外挖掘恐龍化石。邢立達的大學並沒有選擇古生物或者相關專業,而是選擇金融學。大學畢業後,邢立達被推薦到廣東省委機關刊《南方月刊》工作,作為文化版塊的記者,他為之效力了大半年時間。隨後邢立達前往常州,在中華恐龍園擔任科研科普部負責人;一年後前往成都理工大學進修研究生,然後在祿豐世界恐龍谷和中國地質科學院地質研究所研究恐龍,此後在加拿大阿爾伯塔大學生物科學系師從著名古生物學家Philip J. Currie,取得碩士學位。2008年,出版了《狂野中生代三部曲》,這是國內首部古生物科幻小說。2011年,曾因為吃下了4000年前的猛獁象腿肉,且在微博直播而引起廣泛關注 。目前在中國地質大學(北京)攻讀博士。2015年10月榮獲我國地學界學子最高榮譽——李四光優秀學生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