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大學士在清朝到底是什麼存在各種閣殿的大學士又有什麼區別
我們看過一些古代劇的時候,都會在古代劇中聽到大學士這樣一個職位,而且大學士是整個朝廷之中學歷最高的,但是又分有很多種不同的大學士,這其中到底有什麼樣的區別呢?文淵閣大學士和武英閣大學士,又有什麼不同?
其實大學士並不是清朝所特有的,而是清朝在清兵入關之後,效仿明朝的制度所設立的一種官職,在這個官職上面,也是所有內閣中最高的一名長官,在清朝初期的時候有6位大學士,這個大學士就分管6個不同的方面。但是到了乾隆的時候呢,乾隆又把大學士這個官職,最終確立起來稱為真正的由清朝確定的一個官職。
但是就大學士的比較而言,明朝的大學士會有更大的權力,相當於是宰相的形式,然而清朝的大學士雖有宰相的名字,卻沒有宰相的權力,很大方面都是被很多的權力機構給分走了權力,並不能獨攬大權。
B. 明朝各種大學士是怎麼劃分的什麼殿、閣、館、坊之類的!
內閣大學士是抄統稱,指襲身在內閣並且有大學士的頭銜的人,這只是一個統稱並不是一個官名,所以不在朝廷的編制里。
在明朝一共有6個分別為「四殿」、「兩閣」。四殿者,中極殿大學士(原為華蓋殿),建極殿大學士(原為謹身殿),文華殿大學士,武英殿大學士。兩閣者,文淵閣大學士,東閣大學士。統稱為殿閣大學士。一般都由內閣成員兼領。
C. 龍圖閣大學士是什麼官
「龍圖閣大學士」是一個藝術作品中虛構的官職,歷史上實際並不存在。
歷史中包拯又稱包龍圖,因為包大人被仁宗封為龍圖閣大學士。
拓展資料
包拯(999年-1062年7月3日),字希仁。廬州合肥(今安徽合肥肥東)人。北宋名臣。
天聖五年(1027年),包拯登進士第。累遷監察御史,曾建議練兵選將、充實邊備。歷任三司戶部判官,京東、陝西、河北路轉運使。入朝擔任三司戶部副使,請求朝廷准許解鹽通商買賣。改知諫院,多次論劾權貴。授龍圖閣直學士、河北都轉運使,移知瀛、揚諸州,再召入朝,歷權知開封府、權御史中丞、三司使等職。嘉祐六年(1061年),任樞密副使。因曾任天章閣待制、龍圖閣直學士,故世稱「包待制」、「包龍圖」。
嘉祐七年(1062年),包拯逝世,年六十四。追贈禮部尚書,謚號「孝肅」,後世稱其為「包孝肅」。有《包孝肅公奏議》傳世。
D. 保和殿大學士具體是做什麼的還有其他殿的大學士都是做什麼的
唐代有宏文館學士、集賢院學士,為掌文學著作之官,嘗以宰相兼領、知館、院事,稱大學士。宋沿之,對學士中資望特高者,加『大』字。及明洪武十三年(公元1382年)廢丞相及中書省,十五年仿宋制設大學士,以為皇帝顧問。成祖即位後,以侍講、侍讀學士等翰林官參預機務,入內閣,至明中葉,遂以大學士為內閣長官,替皇帝起草詔令,批條奏章,商承政務,其本身官階在尚書、侍郎下,但實權甚重。稍後,以尚書、侍郎入閣辦事,兼大學士,加官至於一品,位望益尊,乃成為事實上的宰相。清代設立軍機處,大學士職權為軍機大臣所代替,其稱僅作為榮銜,授予軍機大臣及內外各官資望特高者,為正一品。大學士皆以殿閣名入銜,明有中極、建極、文華、武英等殿和文淵閣、東閣大學士,並正五品,無定員;清隆十年(公元1745年)以後,大學士專以三殿(保和、文華、武英)三閣(文淵、體仁、東閣)入銜,滿、漢各二人;協辦大學士滿、漢各一人。均為文臣最高官位,漢人一般非翰林出身不授此官。
E. 古代有的官職里有什麼殿的,如武英殿大學士,是不是就是把這個殿給他辦公了
不是。
首先你要明白殿閣大學士的由來,「大學士」起源於唐,後廢止,正式開始於宋。成立之初是為了加封重臣,類似於封爵的意思,只不過封爵是世襲的,而加封「大學士」則不必世襲,這樣既彰顯了皇帝對大臣的愛護、提高了功臣的地位,又為國家節省了開支。
我們今天所熟知的「殿閣大學士」則起源於明朝,是權力斗爭的產物。明初太祖勵精圖治,所有政事都親力親為,這既是因為明朝草創,天下不穩,民生焦困,急需搭理施政的緣故,也是因為朱元璋意圖進一步縮小臣子權利,加強中央集權的緣故。但是他很快就發現自己即使每天只睡3、4個小時也忙不完,不得不找人分擔自己的工作,而他又不想把權利交還給臣子,那怎麼辦呢?於是館閣大學士應運而生。大學士的好處是,由皇帝直接點名提拔,不必經過官員選拔制度約束,且大學士設立之初只是七品官員(大家都知道皇帝如果想罷免三品以上的官員是很麻煩的,要經過很多繁瑣的程序,如果朝臣反對還不一定能罷免成功),所以可以說大學士是皇帝真正可以信任的人,「朝為田舍郎,暮登天子堂」,使他們的成敗都由皇帝一言決定。一旦失去天子的信任,馬上就會被罷免,因此可以說皇帝掌握了絕對的權利。至於後來的一些權臣如張居正、楊廷和、徐階、嚴嵩等為什麼權傾朝野,是因為大學士一職經過多年演變,品級不斷提升至後來的正三品、大學士管部、大學士連任等現象的出現,已經偏離了朱元璋創立的初衷造成的。
所以綜上所述,盡管後來大學士的權力越來越大,但它創立之卻是皇帝的私人幕僚班子,所以可以在皇宮里辦公,而不必且不能在皇宮外自開府邸,自辟僚屬。而皇宮分為前廷、後廷兩部分,前廷的作用是工作,後廷的作用是生活,四殿兩閣位於前廷太和門左右偏殿,可以說就工作崗位來說大學士們是全天下離皇帝最近的幾個人,以「館閣」之名貫之大學士,是彰顯皇帝恩寵,顯示他們是皇帝的近臣,同事也是為了告訴世人大學士只是皇帝的秘書班子罷了,而不是朝廷重臣。
隨著明朝科舉制度的推行,結黨之事不絕,同時由於大學士權力過大,明君在位不必擔心,但昏君在位時,由於其私人幕僚性質最易蒙蔽皇帝,比大臣尤甚。所以後來的大學士才有莫大的權利。
所以大學士名臣前的「館閣」並不是把這個殿給他辦公了,而是代表大學士官職的性質,是皇宮內管員,而不是朝廷管員。同事不同的殿閣也決定著大學士們地位的不同 ,按照由高到低的順序為中極殿大學士、建極殿大學士、文華殿大學士、武英殿大學士、文淵閣大學士、東閣大學士,決定大學士地位的是資歷,初入閣是東閣大學士只有當前面出現空缺時才能遞補。大學士也很少有滿員的情況出現。
F. 明清各殿的大學士有什麼不同,職位還是什麼
明洪武十五年來(1382),仿宋制,自置華蓋殿(後改中極殿)、武英殿、文華殿、文淵閣、東閣大學士,以輔太子,備顧問,但品階只有正五品,後大學士常以三孤兼任尚書,地位尊崇,為皇帝起草詔令,批答奏章,雖無宰相之名,而有宰相實權,號稱輔臣。清初,置內三院大學士,順治十五年(1658),改內三院為內閣,置中和、保和、文華、武英諸殿與東閣、文淵閣大學士。嗣一度復內三院舊制。雍正九年(1731),置協辦大學士,乾隆十三年(1748)定製,置大學士滿漢各二人,官銜以保和、文華、武英三殿及體仁、文淵、東閣三閣為稱,其中保和殿大學士不常置,協辦大學士滿漢各一人。清大學士官階:三殿三閣(保和殿 武英殿 文華殿 體仁閣 文淵閣 東閣)為正一品,協辦大學士為從一品。為文臣最高級,名為協助皇帝處理政務,而清初有議政處制其權力,雍正年間置軍機處後,其職權被取代,但軍機大臣及內外官員之資望特重者仍授大學士,以示尊崇。
G. 明朝的東閣大學士,極英殿大學士,等等稱號都是什麼意思
明朝一共有6個級別:分別為「四殿」、「兩閣」。四殿者,中極殿大學士(原為華蓋殿),版建極權殿大學士(原為謹身殿),文華殿大學士,武英殿大學士。兩閣者,文淵閣大學士,東閣大學士。統稱為殿閣大學士。一般都由內閣成員兼領。 沒有極英殿大學士 這一說法。
H. 內閣華蓋殿大學士是幹嘛的
明朝仿照宋朝制度,設置華蓋殿、武英殿、文淵閣、東閣諸大學士
I. 古代的翰林院大學士與內閣大學士都是干什麼的
翰林院從唐朝開始設立。始為供職具有藝能人士的機構,但自唐玄宗後演變成了專門起草機密詔制的重要機構。院里任職的人稱為翰林學士。從制度上講,明代 翰林院是朝廷考議制度、詳正文書、咨議政事的職官機構,翰林官的主要活動多為朝廷日常性工作,如從事誥敕起草、史書纂修、經筵侍講等。然而,自天順朝以後,出現了「非進士不入翰林,非翰林不入內閣」的奇怪現象。這種現象足以說明,翰林院既是明代通過科舉考試匯集優秀人才之所,又是明代高層政治人物的輸出之所。
明代科舉進士分為三等,一等直接進入翰林院,二等為翰林院庶吉士,取得翰林院的預備資格,三等則委以地方基層官吏或其他職務。可見,能夠直接進入翰林院的,實則僅科舉進士名列前茅者。對於這樣一批人才,朝廷高度重視,精心培植。翰林院的日常活動,既是履行其處理政事的職能,同時更具有鍛煉能力、增長見識的意義。譬如,以皇帝名義頒發的各種誥敕本應閣臣起草,但實際上一般性文件多由翰林代筆,這項工作有助於翰林官適應政務、加深閱歷、加強對國家事務的熟悉;對明代歷朝實錄的編寫一般由閣臣領銜,翰林負責實際編修,這項工作加強了翰林官對前朝政典故事的深入了解;而在經筵侍講中,翰林官又因此而不斷熟悉朝廷儀制和國家要政;同時由於經筵講讀而形成的亦君臣亦師生的關系,成為翰林官在院期間或日後為官主政時啟沃君心、對皇帝施加影響的重要條件。此外,翰林官有著更多的親炙鴻儒、接近權要的機會,又能飽覽史料邸報,參加某些重要會議,便於對政局時事獲得具體而深入的了解。這些都使翰林學士不斷積累政治學識和經驗,為日後准備較好的政治素養。
明代翰林院官員具有兩重意義:其一,作為參預機務的內閣成員。內閣成員稱大學士,因而內閣與翰林院為一而二,二而一的機構,這是清制只有翰林出身者才能入閣的由來。自明憲宗成化(公元1465——1487年)以後,不但內閣,就連六部長官也有定例以翰林官充任的。據《明史·職官志二》載:「其在六部,自成化時,周洪謨以後,禮部尚書、侍郎必由翰林,吏部兩侍郎必有一由於翰林。其由翰林者,尚書則兼學士(六部皆然),侍郎則兼侍讀、侍講學士。其在詹事府暨坊、局官,視其品級,必帶本院銜(詹事,少詹事帶學士銜,庶子,諭德,中允,贊善則帶侍講、侍讀學士以至於編修、檢討等銜)」。其二,明代的翰林院包括前代的秘書監、史館、著作局、起居郎、舍人等職;因此,這些官名均已廢除。事實上連這些官的職務也廢除了,有時不過作為裝點門面而已。
內閣大學士為中國清朝官制之一,品等為正一品。1659年,清政府將文館與內三院統一且更名為內閣,其內閣設大學士。滿人與漢人各兩名。大學士於1730年代乾隆朝時,成為三殿三閣定製。事實上,內閣大學士有票擬之權,可說是清朝的實際宰相。相權廢止後,朱元璋集皇權、相權於一身,每天要處理大量政事,為保證君權不至於旁落,又便於處理政事,洪武十五年(1382年),朱元璋仿宋制,從翰林院等機構挑選了幾名文臣充任文淵閣、東閣、華蓋殿、武英殿、文華殿的殿閣大學士,協助皇帝批閱奏章,充當顧問。明成祖朱棣又准許閣臣參予機務,但不置僚屬,不得專制百官。從明仁宗朱高熾開始,用六部尚書、侍郎兼殿閣大學士,閣臣權力漸重。明中葉以後,閣臣又有了首輔、次輔和群輔的區別。首輔擁有票擬權,位極人臣,一切朝政皆歸其調度。隨著時間的推移,閣權一代一代的積累,明中葉以後的殿閣大學士已經掌握了一部分宰相之權,早已不是最初的皇帝「顧問」了,首輔已成為實際上的宰相。內閣則成為事實上的全國行政中樞機構。但首輔的地位經常受到專權宦官的挑戰。首輔畢竟不是合法的宰相。明中期朝政的混亂與此有著密切的關系。
內閣學士為中國清朝官制之一,品等為從二品。1659年,清政府將文館與內三院統一且更名為內閣,其內閣設學士。在數量上,內閣學士中,滿人六人,而漢人則四名。學士於1730年代乾隆朝時,成為三殿三閣定製。數量達到幾十人之多。
學士一詞最早出現在周代。《周禮·春官》:「詔及徹,帥學士而歌徹。」《禮儀·喪服》:「大夫及學士則知尊祖矣。」唐著名學者孔穎達對此註:「此學(士)謂鄉庠、序及國之大學、小學之學士。」庠、序以及大學、小學,均為古代貴族子弟讀書場所,相當漢以後的太學,西晉以後的國子學。可見,學士最早是指那些在學讀書的貴族子弟,後來逐漸變成官名和文人學者的泛稱。
魏晉以後,學士成了以文學技藝供奉朝廷的官吏。如南北朝著名詩人庚信、徐陵曾作梁武帝東宮學士,專陪皇帝吟詩作賦,寫了大量綺艷靡麗的宮體詩。當時學士無定員,無品序,無定名,有的深受皇帝寵信,有的則地位低下,甚至備受欺凌。盡管他們的地位、職責不盡相同,但有一點是相同的,即學士必須是博學多識或專精一門學問的人。
唐朝設置了學士院,奉旨起草詔命,學士地位有了很大提高,學士甚至可以參與朝政。例如,唐太宗李世民召名儒房玄齡、魏徵、杜如海等十八人為學士,共議天下大事。玄宗、德宗時設翰林院、學士院。翰林學士為眾學士之首,常以博學多才、有極高文學造詣的學者充任。著名浪漫派詩人李白就曾作過翰林學士。唐以後,除翰林院設學士外,還以殿、閣、館之名命名學士,其中觀文殿學士最為榮貴,須曾任宰相者才得授予。唐以後還置大學士,為殿、閣、館學士之首。到了清朝,大學士地位更加顯赫,官拜正一品,為文職官吏之首。這些大學士參贊朝政,表率百官,甚至官至宰相,為此在公私禮節上人們都不直稱其名,而以「中堂」尊稱。無論學士還是大學士,都必須是有學問的人才能擔任。
J. 古代的大學士相當於現在的什麼職位
古代的大學士相當於現在的常委。
大學士,為輔助皇帝的高級秘書官。又稱內閣大學士(明及以後)、殿閣大學士等,也有協辦大學士。明清時流行的中堂一稱,一般是指大學士或首輔大學士。
大學士一職乃唐中宗時,原職為協助皇帝批閱奏章,起草詔書等。唐景龍二年(708年)置修文館(後改弘文館、昭文館)大學士,至德二年(757年)置集賢院大學士,元和年間後,皆由宰相兼領。天寶二年(743年)又曾置崇賢館大學士,亦由宰相兼領,貞元四年(788年)廢。
五代後梁曾置金鑾殿大學士。宋初,沿唐制,宰相分兼昭文館、集賢殿大學士,其後又置觀文殿、崇政殿大學士,用以優禮前任宰執。
明大學士中居首者,號稱首輔,其權最大,有票擬之權。明武宗正德中期以後,內閣權力急速發展,但內閣首輔的職權仍無法與以往的丞相相比。
清朝沿用明代內閣制,但內閣的權力在一定程度上受到議政王大臣會議的限制。
(10)閣殿大學士工作擴展閱讀:
其他古代官職今昔對比:
太守戰國稱郡守,漢改太守,為一郡的行政最高長官。秦分三十六郡,比縣大。相當於現在的省轄市市長。
刺史漢武帝分全國為十三州,刺史掌管一州軍政大權。相當於省(市)長兼省(市)軍(分)區司令員。
京兆尹西漢京畿地方行政長官,京兆特指現,京兆尹相當於首都市長。
太尉秦至宋均有設置,為全國軍政首腦。相當於國防部部長。
廷尉執掌法律、主審要案的大臣。相對最高法院院長。
吏部尚書掌管全國文武官吏考核賞罰。相當於組織部部長。
光祿大夫皇帝身邊顧問之臣。相當於中央顧問委員會常委。
中書令掌管皇帝命令發布。相當於「兩辦」秘書長。
尚書令參議大政,綜觀政務,百官之長。相當於總理。
車騎大將軍地位尊崇,相當於元帥軍銜。
都察院御史 古代最高的監察機構。相當於監察部長。
知府地方行政長官。相當於省轄市市長。
知州宋朝州的最高長官,相當於省轄市市長,略低於「知府」。
知縣地方行政長官。相當於縣長。
通判府之副職。相當於副市長。
縣丞協助縣令治理一縣之事。相當於副縣長。
主薄掌錢糧、戶籍。相當於糧食局長或戶籍局長。
教授府掌訓導考核學生。相當於省教育廳廳長。
游擊位參將之下,掌率兵防禦。負責防禦工作的師級軍官。
侍郎宿衛侍從皇帝的官員。中央警衛局官員(一說相當於現在的副部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