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碩士學位 » 范祖禹傳翰林學士
擴展閱讀
中國網路原創新人樂團 2021-03-31 20:26:56
黨政視頻素材 2021-03-31 20:25:44
廈門大學統計學碩士 2021-03-31 20:25:36

范祖禹傳翰林學士

發布時間: 2021-03-18 16:18:34

1. 范氏祠堂對聯

源自堯裔;
望出高平。
——佚名撰范姓宗祠通用聯。全聯典出范姓源流和郡望(見上題頭《一、姓氏源流》和《四、郡望堂號》介紹)。

塵甑養晦;
攬轡待清。
——佚名撰范姓宗祠通用聯
上聯典指東漢陳留外黃人范丹(一作范冉),字史雲,經學家、文學家馬融的弟子,通五經,尤其精於《易》和《尚書》。桓帝時曾被任為萊蕪長,他不幹。生活極為貧困,居住簡陋,經常斷糧,當時人稱「甑中生塵范史雲,釜中生錢范萊蕪。」「養晦」,謂隱居待時。下聯典指東漢汝南征羌人范滂,字孟博,舉孝廉,以清詔使到冀州,登車攬轡,慨然有志要澄清天下,後升光祿勛主事,因與太學生結交,反對宦官,延熹年間死於獄中。

沼吳歸隱;
述漢成書。
——佚名撰范姓宗祠通用聯
上聯典指春秋末越國大夫范蠡,字少伯,楚國宛人。越國被吳國打敗時,隨越王勾踐到吳為人質三年。回越後,助勾踐刻苦圖強,終於滅了吳國,改名陶朱公,以經商致富。「沼吳」,指廢吳國宮室為污池,即滅吳。下聯典指南朝宋史學家范曄,字蔚宗,順陽人,歷官尚書吏部郎、宣城太守、左衛將軍、太子詹事,掌管禁軍,參與機要。他刪、取各家《後漢書》之作,著《後漢書》,成紀傳八十卷。

文正世澤;
萬笏家聲。
——佚名撰范姓宗祠通用聯。全聯典指北宋·范仲淹,卒謚文正。

心存忠恕;
胸具甲兵。
——佚名撰范姓宗祠通用聯
上聯典指北宋范仲淹之子純仁,自布衣至宰相,自述平生所學,得之「忠恕」二字。下聯典指范仲淹與韓琦任陝西經略副使,西夏人相誡曰:「小范老子胸中自有數萬甲兵。」

長嘯卻虜;
杖策入關。
——佚名撰范姓宗祠通用聯
上聯典指宋·范鎮,少時作《長嘯卻胡虜賦》。下聯典指明末範文程,曾謁清太祖,策定清軍入關之計。

鴻門碎斗;
岳陽題文。
——佚名撰范姓宗祠通用聯
上聯典指鴻門宴上,范增拔劍擊碎劉邦所贈玉斗,曰:「豎子不足與謀……」下聯典指范仲淹《岳陽樓記》:「先天下之憂而憂,後天下之樂而樂。」

德如風月;
才比方朔。
——佚名撰范姓宗祠通用聯
上聯典指宋·范杲,上書自言才比東方朔,擢知制誥。下聯典指宋·范啟,博學窮理,高尚不樂仕進,理宗賜號「風月處士」。

生平惟存忠恕;
胸懷廣具甲兵。
——佚名撰范姓宗祠通用聯
上聯典指北宋·蘇州吳縣人范純仁,字堯夫,范仲淹的二兒子。皇祐年間進士,歷官襄城知縣、侍御史,因反對王安石變法,出知河中府、和州、慶州,在各地均有惠政。哲宗時,官尚書僕射、中書侍郎,徽宗時,官至觀文殿大學士。他曾說:「我生平所學,得『忠恕』二字,一生用之不盡。」下聯典指北宋政治家、文學家范仲淹,字希文,少年時貧困而苦學,做官後以敢言著稱。大中祥符年間進士,歷官西溪鹽官、以天章閣待制權知開封府。寶元年間,西夏攻延州,他與韓琦同任陝西經略副使,改革軍制,鞏固邊防,夏人互相告誡說:「小范老子胸中自有數萬甲兵。」慶歷年間官至參知政事。工於詩詞散文,文章富於政治內容,詩詞風格明健。

杖策定入關計;
卻虜作長嘯聲。
——佚名撰范姓宗祠通用聯
上聯典指明末清初沈陽人範文程,字憲斗,號輝岳。明代萬曆年間投後金努爾哈赤,後得皇太極信任,參與軍政機密,策定清軍入關之計,又提出錄用明代官員、廢除饄加派、開科取士等,多被採納。清初開國典章制度,多由他起草制定。前後歷太祖、太宗、世祖、聖祖四朝,官至大學士、太傅兼太子太師。下聯典指北宋成都華陽人范鎮,字景仁,進士出身,仁宗音知諫院,後為翰林學士,封蜀郡公。在變法問題上,支持司馬光反對新法,而與王安石不和。少年時曾作《長嘯卻胡騎賦》,後來出使遼國,遼人說:「這就是長嘯公。」

責君碎斗顯忠愛;
後東先憂法聖賢。
——佚名撰范姓宗祠通用聯
上聯典出秦項羽謀士范增的事典。范增(前277-前204),居剿(今安徽桐城南)人。善代謀。秦末農民戰爭時,曾勸項梁立楚王族後裔為楚懷王。前207年,秦軍圍鉅鹿(今河北平鄉西南),楚懷王命宋義、項羽救趙,他為末將。後歸項羽,為其主要謀士,被尊為亞父。曾屢勸項羽殺劉邦,羽不聽,反中劉邦反間計,削其權力,憤而離去,病死於途國。劉邦嘗言:「項羽有一范增而不能用,此其所以為我擒也。」下出典出北宋大臣、文學家、政治家范仲淹(989-1052),這字希文,蘇州吳縣(今江蘇蘇州)人。大中祥符進士。仁宋天聖初,任西溪鹽官。康定元年(1040),以龍圖閣直學士經略陝西,積極防禦西夏,注意聯合羌族,頗受羌人尊重。工詩詞散文,文章富於政治內容多為闡述其政治主張,以「先天下之憂而憂,後天下之樂而樂」之句表達其憂國憂民的心情。有《範文正公集》。

有祛病回春妙手;
存先憂後樂雄心。
——佚名撰范姓宗祠通用聯
上聯典出東晉名醫范汪,字玄平,博學多通善醫。下聯典出北宋大臣、政治家、文學家范仲淹。

齏鹽淡薄心常樂;
瀟灑襟期洽亦豪。
——佚名撰范姓宗祠通用聯
上聯典出宋代侍人范周,字無外,負才不羈,安貧自樂。下聯典出宋代侍人范良遂,字次卿,自號墨庄居士。放情山水,不慕榮利,長於詩歌。其兄顯貴,他寧靜淡泊,瀟灑自豪。

四海雲霞開曙色;
五湖煙水盪春光。
——佚名撰范姓宗祠通用聯。上聯典指明末清初範文程。下聯典指北宋·范鎮。

板凳要坐十年冷;
文章不寫一句空。
——範文瀾撰范姓宗祠通用聯。此聯為馬列主義歷史學家範文瀾(1893-1969)自題聯。

黨禍株連,子寧割愛;
鄧公應夢,母為留名。
——佚名撰范姓宗祠通用聯
上聯說東漢范滂因反對宦官受害,自請入獄時與母親訣別:「願母親割捨不忍的大恩,不要太難過!」母親說:「你今天能夠和李(膺)杜(密)齊名,死又有何遺憾!既有了好名聲,還想長壽,能兼得嗎?」下聯典指北宋華陽人范祖禹,字淳甫,范鎮的堂弟。進士出身,跟從司馬光編纂《資治通鑒》,後歷官秘書正字、給事中、翰林學士兼侍講等。相傳他出生時,母親夢見一個穿金甲的神來到內室,說:「我是漢代將軍鄧禹。」所以他出生後,母親為他取名「祖禹」。

攬轡澄清,列芳名於八顧;
先憂後樂,儷偉望於一韓。
——佚名撰范姓宗祠通用聯
上聯典出東漢光祿勛主事范滂,字孟博,征羌人。以清詔使使冀州,登車攬轡,慨然有澄清天下之志。下聯典出北宋大臣范仲淹的事典。

博大開君,經筵反復陳說;
清廉律己,萊蕪歌頌相聞。
——佚名撰范姓宗祠通用聯
上聯典出宋代詩御史范純仁,這堯夫,吳縣人。以博大開上意,忠篤革士風,有惠政和文集。官至以文殿大學士,以目疾乞歸,卒謚忠宣。下聯典出東漢名士范丹,一作范冉,字雲史,外黃人。桓帝以為萊蕪長,遭母憂不到官。後賣卜於梁沛之間。結草屋而居,有時絕糧。閭時歌曰:「甑中生塵范雲史,釜中生魚范萊蕪。」三府累辟不就,卒謚貞節先生。

表世風流,仰止景仁道德;
冠朝人物,稱揚文正功勛。
——佚名撰范姓宗祠通用聯。上聯典指宋代名人范景仁的事典。下聯典指北宋大臣、文學家、政治家范仲淹。

建廟卜藍崗,水聚天心鍾秀氣;
傳家貽墨帳,門羅將相振宗風。
——佚名撰范姓宗祠通用聯。此聯為福建省永定縣藍崗范氏宗祠聯

兵甲富於胸中,一代功名高宋室;
憂樂關乎天下,千秋俎豆重蘇台。
——佚名撰范姓宗祠通用聯。此聯為江蘇省蘇州市范仲淹祠聯。

2. 《宋史徐績傳》翻譯大神們幫幫忙

譯文:徐績字元功,是宣州南陵人。推舉他為進士,選任他做桂州教授。朝廷發兵討伐交趾,轉運使發公文,徐績應命從軍,由於運送糧餉的路上瘴氣彌漫,應當服役的人大多逃避,抓了一千多人,使者讓徐績杖責他們,徐績說:「他們確實有罪,可是他們都是飢餓體弱多病的人,不能承受杖責,姑且染黑他們的胳膊來警告他們,也就可以了。」使者非常生氣,想一並彈劾徐績,徐績據理力爭,絲毫不改變,使者也不能改變他。舒亶聽說他的聲名,要憑借御史的身份推薦(他),徐績厭惡舒亶的為人,就推辭不答應。他擔任通州通判時,靠近海的地方有個堤壩,廢棄已久沒有治理,百姓每年都遭受海水泛濫之苦,徐績親自督促士兵修築海堤,堤壩修成後,百姓依靠它獲利,徽宗即位,徐績升職做中書舍人,修訂《神宗史》。當時紹聖的黨羽還在朝中,人們都懷有不同的想法,來阻止新政的實施,皇上對徐績說:「我每次聽大臣應對問話,不是欺騙就是諂媚,只是徐績耿直,正是我依賴的。」於是下詔讓徐績與蔡京共同校對《五朝寶訓》,徐績不肯同蔡京合作,就堅持推辭。後升職翰林學士,國史很久都沒修完,徐績說:「《神宗正史》,現在已經修改五次了,還沒能成書。大概因為元祜、紹聖這些史官好惡不相同,范祖禹等人專門負責司馬光收藏的一些記事,蔡京兄弟純粹用王安石《日錄》,各執一詞,所以議論紛紛。當時的輔相之家,每家都藏有記錄,怎麼能夠說沒有呢?我認為應該全部取用,參考修訂對錯之處,才能修成國史。」皇帝認為他說得對,命令徐績草擬詔書告誡史官,讓他們盡心去收集,不要讓史實失真。徐績與何執中共同在宮中侍奉皇上,蔡京憑借自己是老官僚,常常違心地奉承二人,徐績並沒有稍稍降低自己的品節。(徐績)請求回家探望親人的病情,有人說翰林學士中沒有外出的規定,皇帝說:「徐績請求回去,不是離開朝廷,怎麼是他輕易改變這個規定呢!」大觀三年,徐績擔任太平州知府。皇上召他進見,他極力陳述先行的茶鹽法給百姓帶來的痛苦,皇上說:「是因為資財不足的緣故啊。」 徐績回答道:「獲得錢財要有道,打理錢財時要講義,花費錢財要得法,現在國家資財不足,陛下可召令全國有關官員,推廣宣講並親力推行它。」皇上說:「不見你很久了,今日才聽到好的建議。」蔡京從錢塘被召還,用隱晦的話語打動他說:「你的功勞在伯通之上,伯通已經是丞相了。」 徐績笑著說:「各人有各人的志向,我哪能因為利祿改變呢?」蔡京很慚愧無言以對,徐績最終也沒有再被重用。後因病而死,享年七十九歲。徐績耿介正直,特別受皇帝禮遇器重,但沒有得到重用,當時人議論為此感到惋惜。

3. 古代有一個名人,小時候記憶力特別的差,但後來,他卻成了一位名人。請問他叫什麼名字

曾國藩

小時侯 一次他家來了個賊躲到房樑上 想等國藩背書背到休息就偷東西誰回知道 過了很久 國藩都沒背答出來 那賊就一直等 然而國藩就一直背 很努力的背 最後賊受不了 就走了 一邊走的時候一邊把國藩的書背出來了

4. 資治通鑒 司馬光

《資治通鑒》-我國第一部編年體通史。《資治通鑒》是我國古代著名歷史學家司馬光和他的助手劉攽、劉恕、范祖禹、司馬康等人歷時十九年編纂的一部規模空前的編年體通史巨著。《資治通鑒》全書294卷,約300多萬字。《資治通鑒》所記歷史斷限,上起周威烈王二十三年(前403年),下迄後周顯德六年(959年),前共1362年。《資治通鑒》的內容以政治、軍事和民族關系為主,兼及經濟、文化和歷史人物評價,目的是通過對事關國家盛衰、民族興亡的統治階級政策的描述,以警示後人。《資治通鑒》自成書以來,歷代帝王將相、文人騷客、各界要人爭讀不止。點評批註《資治通鑒》的帝王、賢臣、鴻儒及現代的政治家、思想家、學者不勝枚舉、數不勝數。對《資治通鑒》的稱譽,除《史記》之外,幾乎沒有任何一部史著可與《資治通鑒》比美。<資治通鑒》作者司馬光(1019-1086),字君實,陝州夏縣(今屬山西)人。

2 司馬光(1019-1086)北宋大臣、史學家。字君實,陝州夏縣(現在屬山西省)涑水鄉人,世稱涑水先生。寶元進土。仁宗末年任天章閣待制兼侍講知諫院。他立志編撰《通志》,作為封建統治的借鑒。治平三年(1066)撰成戰國迄秦的八卷上進。英宗命設局續修。神宗時賜書名《資治通鑒》。王安石行新政,他竭力反對,與安石在帝前爭論,強調祖宗之法不可變。被命為樞密副使,堅辭不就,於熙寧三年(1070)出知永興軍(現在陝西省西安市)。次年退居洛陽,以書局自隨,繼續編撰《通鑒》,至元豐七年(1084)成書。他從發凡起例至刪削定稿,都親自動筆。元豐八年哲宗即位,高太皇太後聽政,召他入京主國政,次年任尚書左僕射、兼門下傳郎,數月間盡廢新法,罷黜新黨。為相八個月病死,追封溫國公。遺著有《司馬文正公集》《稽古錄》等.

5. 《宋史徐績傳》翻譯

譯文:徐績字元功,是宣州南陵人。推舉他為進士,選任他做桂州教授。朝廷發兵討伐交趾,轉運使發公文,徐績應命從軍,由於運送糧餉的路上瘴氣彌漫,應當服役的人大多逃避,抓了一千多人,使者讓徐績杖責他們,徐績說:「他們確實有罪,可是他們都是飢餓體弱多病的人,不能承受杖責,姑且染黑他們的胳膊來警告他們,也就可以了。」使者非常生氣,想一並彈劾徐績,徐績據理力爭,絲毫不改變,使者也不能改變他。舒亶聽說他的聲名,要憑借御史的身份推薦(他),徐績厭惡舒亶的為人,就推辭不答應。他擔任通州通判時,靠近海的地方有個堤壩,廢棄已久沒有治理,百姓每年都遭受海水泛濫之苦,徐績親自督促士兵修築海堤,堤壩修成後,百姓依靠它獲利,徽宗即位,徐績升職做中書舍人,修訂《神宗史》。當時紹聖的黨羽還在朝中,人們都懷有不同的想法,來阻止新政的實施,皇上對徐績說:「我每次聽大臣應對問話,不是欺騙就是諂媚,只是徐績耿直,正是我依賴的。」於是下詔讓徐績與蔡京共同校對《五朝寶訓》,徐績不肯同蔡京合作,就堅持推辭。後升職翰林學士,國史很久都沒修完,徐績說:「《神宗正史》,現在已經修改五次了,還沒能成書。大概因為元祜、紹聖這些史官好惡不相同,范祖禹等人專門負責司馬光收藏的一些記事,蔡京兄弟純粹用王安石《日錄》,各執一詞,所以議論紛紛。當時的輔相之家,每家都藏有記錄,怎麼能夠說沒有呢?我認為應該全部取用,參考修訂對錯之處,才能修成國史。」皇帝認為他說得對,命令徐績草擬詔書告誡史官,讓他們盡心去收集,不要讓史實失真。徐績與何執中共同在宮中侍奉皇上,蔡京憑借自己是老官僚,常常違心地奉承二人,徐績並沒有稍稍降低自己的品節。(徐績)請求回家探望親人的病情,有人說翰林學士中沒有外出的規定,皇帝說:「徐績請求回去,不是離開朝廷,怎麼是他輕易改變這個規定呢!」大觀三年,徐績擔任太平州知府。皇上召他進見,他極力陳述先行的茶鹽法給百姓帶來的痛苦,皇上說:「是因為資財不足的緣故啊。」
徐績回答道:「獲得錢財要有道,打理錢財時要講義,花費錢財要得法,現在國家資財不足,陛下可召令全國有關官員,推廣宣講並親力推行它。」皇上說:「不見你很久了,今日才聽到好的建議。」蔡京從錢塘被召還,用隱晦的話語打動他說:「你的功勞在伯通之上,伯通已經是丞相了。」
徐績笑著說:「各人有各人的志向,我哪能因為利祿改變呢?」蔡京很慚愧無言以對,徐績最終也沒有再被重用。後因病而死,享年七十九歲。徐績耿介正直,特別受皇帝禮遇器重,但沒有得到重用,當時人議論為此感到惋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