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碩士學位 » 太史大學士
擴展閱讀
中國網路原創新人樂團 2021-03-31 20:26:56
黨政視頻素材 2021-03-31 20:25:44
廈門大學統計學碩士 2021-03-31 20:25:36

太史大學士

發布時間: 2021-03-18 13:42:12

❶ 太史和相國是什麼職位,干什麼的

太史令也稱太史,官職名,傳夏代末已有此職。西周、春秋時太史掌管起草文書,策命諸侯卿大夫,記載史事,編寫史書,兼管國家典籍、天文歷法、祭祀等,為朝廷大臣。秦漢設太史令,職位漸低。魏晉以後修史的任務劃歸著作郎,太史僅掌管推算歷法。隋改稱太史監,唐改稱太史局,肅宗時又改為司天台,五代同。宋代有太史局、司天監、天文院等名稱。遼稱司天監,金稱司天台。元代改稱為太史院,與司天監並立,但推步測算之事都歸太史院,司天監僅余空名。明、清兩代,均稱欽天監;至於修史之事則歸於翰林院,所以對翰林亦有「太史」之稱。 中國古代官名。春秋時齊景公設左、右相,相成為齊國卿大夫的世襲官職。以後其他諸侯國也有設置,或稱「相國」,或稱「相邦」,或稱「丞相」。秦國於秦惠王十年(前328)始設,以張儀為相。秦武王二年(前309)設左右丞相。惟楚國終戰國之世未設相位,仍以令尹為最高官職。秦有相國。漢初先置丞相,後改為相國,各諸侯王國亦設過相國,後改稱為相。金文都作「相邦」,文獻記載作「相國」,當是後人避漢高祖劉邦諱而改。東漢不設相,以大司徒任宰相之職。東漢末,獻帝時始改司徒為丞相。唐以後,多用以作實際任宰相之職者的尊稱。明、清兩代則用以對內閣大學士的尊稱。 從魏國魏文侯以李悝為相以後,列國紛紛開始設置「相」這個文官總長,以及「將」這個武官總長,文武開始分立。官分文武分散了大臣的權力,強化了君權。

❷ 清朝大臣重要職位(要簡單的最好18位)

1、正一品
太師太傅太保大學士
2、從一品
少師少傅少保太子太師太子太傅太子太保 尚書都察院左右都御史
3、正二品
太子少師太子少傅太子少保總督侍郎內務府總管
4、從二品
內閣學士翰林院掌管學士巡撫布政使
5、正三品
都察院左右副都御史宗人府府丞通政使司通政大理寺卿詹事府詹事太常寺卿順天府尹奉天府尹按察使外務部左右丞
6、從三品
光祿寺卿太僕寺卿鹽運使
7、正四品
通政使司副使大理寺少卿詹事府少詹事太常寺少卿鴻臚寺卿順天府丞奉天府丞道員外務部左右參議
8、從四品
翰林院侍讀學士翰林院侍講學士內閣侍讀學士國子監祭酒 都轉運運鹽使司同知知府
9、正五品
左右春坊左右庶子通政使司參議光祿寺少卿六科給事中 宗人府理事官郎中順天府治中奉天府治中欽天監監正 太醫院院使同知直隸州知州
10、從五品
翰林院侍讀翰林院侍講司經局洗馬鴻臚寺少卿監察御史員外郎知州運鹽司運副鹽課司提舉
11、正六品
內閣侍讀左右春坊左右中允國子監司業部院主事宗人府主事寺衙門主事起居注主事都察院都事都察院經歷大理寺左右丞 欽天監左右監副太醫院院判京府通判京縣知縣兵馬司指揮 欽天監春夏秋冬中五官正太常寺丞神樂署署正府通判
12、從六品
左右春坊左右贊善翰林院修撰光祿寺署正欽天監滿洲五官正 欽天監秋冬官正布政司經歷布政司理問運鹽司運判 直隸州州同州同僧錄司左右闡教道錄司左右演法
13、正七品
翰林院編修通政使司知事通政使司經歷大理寺左右評事太常寺博士太常寺
滿洲讀祝官國子監監丞內閣典籍京縣縣丞兵馬司副指揮知縣太常寺典簿按察司經歷 皇史宬尉太僕寺滿主簿部院寺內務府司庫京府儒學滿漢教授 京府儒學訓導外府教授七品筆帖式
14、從七品
翰林院檢討鑾儀衛經歷中書科掌印中書內閣中書辦事中書詹事府主簿光祿寺典簿京府經歷欽天監官五官靈台郎 祠祭署奉祀布政司都事運鹽司經歷直隸州州判州判 國子監博士國子監助教唐古忒學助教古忒學中書
15、正八品
國子監學正國子監學錄欽天監主簿太醫院御醫五經博士八品筆帖式四氏學學錄太常寺協律郎布政司司庫大使 運鹽使庫大使道庫大使按察司知事外府經歷外縣縣丞 鹽課司大使鹽引批驗所大使州學正縣教諭僧錄司左右講經 道錄司左右至靈
16、從八品
翰林院典簿國子監典簿鴻臚寺主簿欽天監五官司挈壺正 太醫院吏目祠祭署祀丞神樂署署正布政司照磨運鹽司知事 府州縣訓導僧錄司左右覺義道錄司左右至義
17、正九品
欽天監五官監侯欽天監五官司書太常寺贊禮郎九品筆帖式 按察司照磨府知事同知知事通判知事縣主簿和聲署奉鑾
18、從九品
翰林院待詔工部製造庫司匠國子監典籍欽天監博士鴻臚寺鳴贊 鴻臚寺序班會同館序班刑部司獄府照磨通判照磨 欽天監漏刻博士太醫院吏目太常寺司樂宣課司大使州吏目 道庫使府稅課司大使按察使司獄府司獄同知司獄巡檢布政司倉大使府庫大使同知倉大使土司副巡檢都綱都紀 正科正術


❸ 朝廷百官百官是怎麼來的什麼來歷呢其中包含什麼官員

朝廷百官包括三公和九卿以及列卿等。

三公為:
(1)丞相,承受皇帝之命,輔助皇帝掌管天下的行政的官;
(2)太尉,掌管軍事的最高官吏;
(3)御史大夫,主要管理記事,其地位相當於副丞相,主要職責是管理圖籍、奏章,監察文武百官。御史大夫下設御史中丞,掌管圖書秘籍,同時監察文武官吏;侍御史,掌管文書;監御史,中央派到地方各郡負責監督郡守的御史。
三公之下設九卿,作為中央行政機關分掌具體行政事務,如祭祀、禮儀、軍事、行政、司法、文化教育等。包括:
(1)奉常,掌管宗廟禮儀,地位很高,屬九卿之首;
(2)郎中令,掌管宮殿警衛;
(3)衛尉,掌管宮門警衛;
(4)太僕,掌管宮廷御馬和國家馬政;
(5)廷尉,掌管司法審判;
(6)典客,掌管外交和民族事務;
(7)宗正,掌管皇族、宗室事務;
(8)治粟內史,掌管租稅錢谷和財政收支;
(9)少府,掌管專供皇室需用的山海池澤之稅。

三公中國古代朝廷中最尊晏的三個官職的合稱。西漢以為三公指司馬、司徒、司空或太傅、太師、太保為三公。秦不設三公。西漢初承秦制輔佐皇帝治國者主要是丞栩和御史大夫。另有最高軍事長官太尉,但不常置。從武帝時起,因受經學影響,丞相、御史大夫和太尉也被稱為三公。

漢武帝劉徹為了加強集權制而削弱了丞相的權力。昭帝時,霍光以大司馬大將軍的職位輔政,以後享權重臣如張安世、史高、王鳳等人,都居大司馬大將軍之位。於是大司馬權越丞相之上。成帝綏和元年(前8),採納何武的建議,將御史大未改為大司空,又把大司馬、大司空的律祿提高到與丞根相等,確立起大司馬、大司空和丞相鼎足而立的三公制。哀帝元壽二年(前1)改丞相名為大司徒,和今文經所說的三公名稱完全一致。又將原有的太傅和新增的太師、太保置於三公之上,頭銜高而無實權。西漢未雖是三公鼎立,但仍以大司馬權力最大。新時,沿襲了西漢三公制。

東漢初仍設三公官。公元51年,改大司馬為太尉,改大司徒、大司主為司徒、司空。三公各置秩為千石之長史一人,又各置掾屬數十人。以太尉為例,下有分管諸事的西曹、東曹、戶曹、奏曹、辭曹、賊曹、金曹、倉曹等曹。三公府當時簡稱為三府。三公中仍以太尉居首位。

漢光武帝劉秀推行更極端的帝王集權,不使權歸大臣,名義上仍設名位顯貴的三公官,但實權漸歸尚書台。和帝、安帝開始,外戚、宦官更更迭專權。大將軍開府置官屬,位在三公上。三公不僅受制於尚書,而目還要俯首聽命於外戚、宦官,有的甚至就是他們的黨羽和親信。按照經學家的說法,丞相輔佐天子理陰陽、順四時,如果出現各種滅異,皇帝丞相都要引咎自責。東漢時,皇帝犯罪責推向三公,故每有水旱等災,三公常被策免。三公有名無實,「備員而己」。

東漢末年董卓為相國,居三公之上。公元208年,曹操罷去三公而又置丞相、御史大夫,操自為丞相。兩漢時實行了兩百年之久的三公制至此遂告終止。

曹魏重新恢冥三公之制。在魏晉南北朝時期,三公依然位居極品,且開府置僚佐。但買權則進一步向尚書機構轉移。至隋,三公不再開府,僚佐全部撤銷,完全變成虛銜或「優崇之位」。宋代以後,往往亦稱太師、太傅、太保為三公,但其虛銜性質不變,並漸次演化成加官、贈官。明、清同。

九卿

秦漢時掌管政務、魏晉以後逐漸不具實權的朝廷諸官。

各代「九卿」不一。西漢時九卿是列卿或眾卿之意。先秦文獻中有三公九卿之說,但秦並沒有這種制度,西漢初也不見九卿名稱。僅武帝以後由於儒家復古思想的影響,人們就以秩為中二千石一類的高官附會成古代九卿。宣帝、元帝時,九卿稱謂出現於詔書中。但《漢書》中所見的卿,有太常、光祿勛、太僕、廷尉、大行、大鴻臚、宗正、大司農、少府、衛尉、執金吾、右內史、左向史、主爵都尉、太子太傅等十幾種官。將九卿定為九種官職,則始於新,其制中以中二千石為卿。即以大司馬司允、大司徒司直、大司空司若、羲和、作土、秩宗、典樂、共工、予虞為九卿,分屬於三公。

東漢和新一樣,中央政府中設有九卿的官職。《續漢書》將太常、光祿勛、衛尉、太僕、廷尉、大鴻臚、宗正、大司農、少府定為九卿。九卿固定為九官後,和九卿相近的其他重要官員被排斥在九卿之外。東漢末到三國,有人就試圖為這種不合理的現象辯護。劉熙《釋名》否認漢有九卿之說,認為所置是十二卿;韋昭《辯釋名》則認為九卿是指正卿,九卿之外尚有所謂外卿。

魏晉以後九卿多同東漢之制,僅廷尉有時改稱大理;北魏改少府為太府。故隋唐九卿為太常、光祿、衛尉、宗正、太僕、大理、鴻臚、司農、太府,己無行政之權。南宋、金、元,九卿多有省並。明、清遂改以吏、戶、禮、兵、刑、工六部尚書,都御史,大理寺卿、通政司使為九卿,以前的九卿之官或有保留,但己成虛銜或加官、贈官。

❹ 丞相、宰相、太師、太傅、太保、太尉、御史大夫;解釋下這些官吏是干什麼的並排列下這些官吏的大小。謝

【丞相】是封建官僚機構中的最高官職,是秉承君主旨意綜理全國政務的人。有時稱相國,常於宰相通稱,簡稱「相」。 一般只設一個丞相,俗稱大丞相,,有時分為左右兩個丞相,右丞相專門管理國事,左丞相是皇帝的「私人顧問」。不需要管理國事。
【太師】指官職又名太宰
古代稱太師、太傅、太保為「三公」,後多為大官加銜,表示恩寵而無實職。
【太子太師】太子太師屬「東宮三師」為名義上的太子老師。太子太師、太子太傅、太子太保為「東宮三師」,太子少師、太子少傅、太子少保,稱"三孤"後來也逐漸成為虛銜。
【尚書】最初是掌管文書奏章的官員。隋代始設六部,唐代確定六部為吏、戶、禮、兵、刑、工,各部以尚書、侍郎為正副長官。
【學士】魏晉時是掌管典禮、編撰諸事的官職。唐以後指翰林學士,成為皇帝的秘書、顧問,參與機要,因而有「內相」之稱。明清時奉旨、侍讀、侍講、編修、庶吉士等雖亦為翰林學士,但與唐宋時翰林學士的地位和職掌都不同。
【上卿】周代官制,天子及諸侯皆有卿,分上中下三等,最尊貴者謂「上卿」。
【大將軍】先秦、西漢時是將軍的最高稱號。魏晉以後漸成虛銜而無實職。明清兩代於戰爭時才設大將軍官職,戰後即廢除。
【參知政事】又簡稱「參政」,是唐宋時期最高政務長官之一,與同平章事、樞密使、樞密副使合稱「宰執」。
【軍機大臣】軍機處是清代雍正帝建造的輔佐皇帝的政務機構。任職者無定員,一般由親王、大學士、尚書、侍郎或京堂兼任,稱為軍機大臣。軍機大臣少則三、四人,多則六、七人,被稱為「樞臣」。
【御史】本為史官,秦以後置御史大夫,職位僅次於丞相,主管彈劾、糾察官員過失諸事。
【樞密使】樞密院的長官。唐時由宦官擔任,宋以後改由大臣擔任,樞密院是管理軍國要政的最高國務機構之一,樞密使的權力與宰相相當,清代軍機大臣往往被尊稱為「樞密」。
【左徒】戰國時楚國的官名,與後世左右拾遺相當。主要職責是規諫皇帝、舉薦人才。
【太尉】元代以前的官職名稱。是輔佐皇帝的最高武官,漢代稱大司馬。宋代定為最高一級武官。
【上大夫】先秦官名,比卿低一等。
【大夫】各個朝代所指的內容不盡相同,有時可指中央機關的要職。
【士大夫】舊時指官吏或較有聲望、地位的知識分子。
【太史】西周、春秋時為地位很高的朝廷大臣,掌管起草文書、策命諸侯卿大夫、記載史事,兼管典籍、歷法、祭祀等事。秦漢以後設太史令,其職掌范圍漸小,其地位漸低。
【長史】秦時為丞相屬官,兩漢以後成為將軍屬官,是幕僚之長。
【侍郎】初為宮廷近侍。東漢以後成為尚書的屬官。唐代始以侍郎為三省(中書、門下、尚書)各部長官(尚書)的副職。
【侍中】原為正規官職外的加官之一。因侍從皇帝左右,地位漸高,等級超過侍郎。魏晉以後,往往成為事實上的宰相。
【郎中】戰國時為宮廷侍衛。自唐至清成為尚書、侍郎以下的高級官員,分掌各司事務。
【參軍】「參謀軍務」的簡稱,最初是丞相的軍事參謀,晉以後地位漸低,成為諸王、將軍的幕僚,隋唐以後逐漸成為地方官員。
【令尹】戰國時楚國執掌軍政大權的長官,相當於丞相。明清時指縣長。
【巡撫】明初指京官巡察地方。清代正式成為省極地方長官,總攬一省的軍事、吏治、刑獄等事,地位略次於總督,別稱「撫院」、「撫台」、「撫軍」。
【校尉】兩漢時期次於將軍的官職。
【知府】即「太守」,又稱「知州」。
【縣令】一縣的行政長官,又稱「知縣」。
【里正】古代的鄉官,即一里之長。
【里胥】管理鄉里事務的公差。
【都尉】職位次於將軍的武官。《陳涉世家》:「陳涉自立為將軍,吳廣為都尉。」《鴻門宴》:「沛公已出,項王使都尉陳平召沛公。」
【冏卿】太僕寺卿的別稱,掌管皇帝車馬、牲畜之事。《五人墓碑記》「賢士大夫者,冏卿因之吳公」』「因之」是吳默的字。
【司馬】各個朝代所指官位不盡相同。戰國時為掌管軍政、軍賦的副官,如《鴻門宴》:「沛公左司馬曹無傷言之。」隋唐時是州郡太守(刺史)的屬官,如《琵琶行》:「元和十年,予左遷九江郡司馬。」白居易當時被貶至九江,位在州郡別駕、長史之下。
【節度使】唐代總攬數州軍政事務的總管,原只設在邊境諸州;後內地也遍設,造成割據局面,因此世稱「藩鎮」。《紅樓夢》第四回:「雨村便疾忙修書二封與賈政並京營節度使王子騰。」
【經略使】也簡稱「經略」。唐宋時期為邊防軍事長官,與都督並置。如范仲淹曾任陝西經略副使。明清兩代有重要軍事任務時特設經略,官位高於總督。如《梅花嶺記》「經略洪承疇與之有舊」,洪承疇降清後曾任七省經略,駐扎江寧。
【刺史】原為巡察官名,東漢以後成為州郡最高軍政長官,有時稱為太守。唐白居易曾任杭州、蘇州刺史,柳宗元曾任柳州刺史。
【教頭】宋代軍中教練武藝的軍官,《水滸傳》中的林沖就是京城八十萬禁軍的槍棒教頭。
【提轄】宋代州郡武官的官名,主管訓練軍隊、督捕盜賊等事務。如《水滸傳》中的魯提轄魯智深。
【從事】中央或地方長官自己任用的僚屬,又稱「從事員」。《赤壁之戰》:「晶其名位,猶不失下曹從事。」

❺ 相國,國王,國君,太史分別在古代是什麼地位

國王:古代稱諸侯封地為國,一國之長稱王。自漢以後,則以國王為最高封爵。宋、元又作為封號,清則改稱親王。

國君:國君,是指人類進入文明社會具備國家雛形以後,對最高統治者的稱謂。

相國:相國,漢朝廷臣最高職務。
戰國時代稱為「相邦」,如秦國呂不韋。漢高祖劉邦即位,為避諱改為相國。漢朝相國最初由蕭何擔任,蕭何死後,曹參繼任。曹參之後,不設相國,以王陵為右丞相,陳平為左丞相。呂雉死後,他侄子呂產一度擔任相國。直到東漢末年董卓就任相國。相國名稱成為蕭曹二人代名詞。《史記》蕭何、曹參的傳記為《蕭相國世家》、《曹相國世家》。之後,相國官職正式任命一般是篡位的權臣。後代對擔任宰相的官員,也敬稱相國。明清對於內閣大學士也雅稱相國。後來慢慢地變成只有「丞相」一職。

太史:
在夏商周時為記錄歷史和歷法的官員,是太史寮的長官,掌文書起草、諸侯卿大夫策命、國家典籍、天文歷法、祭祀等。《後漢書·光武紀》注:「史官之長也。」是政府中很重要的一名官員。後來職位漸低,秦朝稱太史令,漢朝屬太常,掌天文歷法,秩六百石。司馬遷做過太史令。《張衡傳》:「順帝初,再轉,復為太史令。」魏晉以後,修史之職歸著作郎,太史專掌歷法。隋改稱太史監,唐改為太史局,宋有太史局、司天監、天文院等名稱。元改稱太史院。至明清稱欽天監;修史之職歸之翰林院,故俗稱翰林為太史。《五人墓碑記》:「賢士大夫者,問卿因之吳公,太史文起文公,孟長姚公也。」文起為翰林院修撰,史官,故稱太史。

❻ 古代眾臣級別有沒有有

【千總】明清兩代正六品武官。
【大理寺卿】全國三大司法長官之一,正三品。掌管全國刑獄的最高長官。
【大學士、內閣大學士】「學士」是唐代掌管文學著作的官,如果由宰相兼管「學士」,則宰相就稱為「大學士」。宋代,「學士」中資望特別高的人,稱為「大學士」。明代,設大學士若幹人,替皇帝批答奏章,商承政務,官階五品。如果兼任尚書、侍郎,則可以加官到一品,成為事實上的宰相,俗稱「閣老」。清代的大學士是內閣的主官,官階為正一品,一般稱為「中堂」。
【工部尚書】掌管全國水土工程的大臣,明代正二品,清代從一品。
【工部侍部】工部副長官,明代從二品,清代正二品。
【廣威將軍】元、明兩代正四品武官。
四畫
【中奉大夫】宋代正四品文官,元、明兩代為從二品。
【中散大夫】元、明兩代正四品文官。
【中憲大夫】元、明、清三代正四品文官。
【中議大夫】元、明兩代四品文官。
【中順大夫】元、明兩代四品文官。
【中書令】唐代中書省的「中書令」、尚書省的「尚書令」與門下省的「寺中」,同稱三省長官,共同掌管中央的機要。中書省決策機構,中書令實際上就是宰相,宋代由中書省與樞密院分管政務、軍事。元代廢除三省,中書令是惟一的最高國務長官司。明、清兩代廢除中書令的官名。
【中書省左右丞相】元代和明初,設中書省左右丞(或稱國相)
,是丞相的副職。明洪武十二年以後不再有「丞相」、「平章」和「參政」等官名。
【太守】漢代掌管郡務的最高長官。三國以及隋煬帝、玄唐玄宗時期和五代,改州刺史為郡太守。此後太守已不是正式官名,習慣上僅用作「刺史」或「知府」的別稱。明、清時期專用以稱「知府」,從四品官。

❼ 太史文忠是誰

不知道你說的是誰

索尼(文忠)、傅恆(文忠)、榮祿(文忠)周天爵:山東東阿人。嘉慶進士。歷官知縣、知府、按察使至總督,先後出任湖廣、漕運總督。咸豐元年,出任廣西巡撫,署欽差大臣,鎮壓太平天國運動。後治防務於安徽,疏請各省辦團練,扼守黃河天險,加兵部侍郎銜。咸豐三年卒,贈尚書,謚文忠。 駱秉章:廣東花縣人。道光進士,歷任御史、給事中、侍講學士。道光三十年出任湖南巡撫。咸豐中,兩任湖南巡撫,支持曾國藩練辦湘軍,於兩湖、江、浙、江西等地戰守。咸豐十一年赴四川督辦軍務,任四川總督。同治二年,在大渡河誘殺石達開,加太子太保。遣部追擊太平國余部於陝甘貴等地,封一等輕車都尉世職,以四川總督兼任協辦大學士。同治六年卒,贈太子太傅,謚文忠。 胡林翼:1812-1861 湖南益陽人,少詹事湖達源之子。道光進士。咸豐四年,在貴州黎平舉辦團練有方,升任貴東道。赴湖北鎮壓太平天國運動。歷湖北按察使、布政使至巡撫,先後與太平軍戰於湖北、江西、安徽各地,多次戰敗。後攻克武昌。以功加太子太保、封騎尉世職。咸豐十一年卒,贈總督。後加一等輕車都尉世職,並為男爵,謚文忠。 蘇軾(1037~1101),又名蘇東坡,字子瞻,又字和仲,號「東坡居士」,南宋高宗朝,贈太師,追謚號「文忠【東漢】朱穆 【南朝齊】徐孝穆(余干公) 【唐】李元紘(清水縣男),褚遂良(河南縣公),裴度(晉國公),鄭從讜(滎陽郡公),韓休(宜陽縣子),顏真卿(魯郡公,一說謚「正烈文忠」) 【五代後唐】孫忌 【五代後晉】盧質 【宋】王堯臣,江萬里(益國公),周必大(益國公),京鏜(一說謚「庄定」),真德秀(福國公),徐誼(一說謚「忠文」),陳堯叟,張九成(崇國公),張世傑,張商英,蔡齊,富弼(韓國公),歐陽修,蘇軾 【遼】耶律隆運(一作韓德讓,晉王) 【元】王結(太原郡公),王磐(洛國公),李孟,李益(魏國公),李黼(一說謚「忠文」),余闕(一說謚「忠宣」),耶律鑄(懿寧王,耶律楚材之子),郝經,高智耀(寧國公),陳天祥(趙國公),陳顥(薊國公),許有壬,張養浩(濱國公),敬儼(魯國公),趙世延(魯國公),鐵木兒塔識(冀寧王),巙巙 【明】丁乾學,王英,王叔英,孔鏞,吳貞毓,范景文(一說謚「文貞」),馬世奇(一說謚「文肅」),陳子壯,孫承宗,堵胤錫,葉向高,曹鼐(一說謚「文襄」),張孚敬,張居正,張璁,賀逢聖,楊廷和,劉同升 【清】文祥,李鴻章,沈兆霖,林則徐,周天爵,胡林翼,索尼,傅恆,榮祿,駱秉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