㈠ 哪個小山村考出12位博士28位碩士
福建龍岩古樓村是閩西一個小山村,全村走出了12位博士、28位碩士。村支書介紹,村裡1999年開始成立獎學基金,村民自發捐款獎給優秀學生,考上大學的孩子名字刻進祠堂,以前村裡窮,讀書才有出路是學生和家長的共識。
新中國成立後特別是改革開放後,越來越多村民意識到,子女要改變命運,就必須讀書。在此觀念主導下,家家戶戶都很重視教育。
(1)小山村走出12位博士28位碩士擴展閱讀
博士碩士的搖籃
從恢復高考後走出首位大學生林森春、首位博士梁瑞鳳開始,古樓這個小山村就「一發而不可收拾」。
據梁瑞鳳回憶,他於1987年獲中科院碩士學位後,又於1990年獲博士學位,而林森春於1987年獲杭州大學碩士學位,後來留學美國,並於1998年獲新澤西州立大學博士學位。「1987年至今,33年來,我們村共走出了12位博士、28位碩士,僅燈下自然村就有10位博士、20位碩士。目前,還有2人在讀博士研究生。」古樓村村支書梁瑞富說。
現在民政部直屬的國家康復輔具研究中心工作的中科大博士梁文淵,1997年畢業於古樓小學,是古樓新時代博士的傑出代表。曾任古樓小學副校長、當年教過梁文淵的梁德乾告訴記者,文淵從小勤奮好學,常讓老師多布置作業、推薦書籍,家裡也不時勉勵。
㈡ 考出12位博士28位碩士的小山村是哪裡呢
福建龍岩上杭縣的古樓村,是地處閩西的一個小山村,全村2800多人。雖然山村小條件差,但村裡通過設立教學點、成立獎學基金,最大程度改善村裡孩子們的教學條件和環境,三十三年來,村裡走出了12位博士,28位碩士。
9月16日一早,村村祠堂里,一年一度的獎學金發放儀式正在進行,今年村裡考上大學的年輕人,都能收到來自村裡的一份獎學金,這樣的習慣,古樓村已經堅持了21年。
上杭縣湖洋鎮古樓小學1981級學生 梁曉梅:三年級開始我們就在學校裡面晚自習、做作業,老師會把我們的作業一個個檢查完,然後才回家,所以當時我們知識掌握得比較牢固,後來出去鎮上讀書也能夠跟得上。
知識改變命運,截至今年,古樓村已有290多人考上大學,其中獲得博士學位的12人、碩士學位的28人。
㈢ 小山村考出12位博士28位碩士,這的孩子為何這么出色
㈣ 如何評價小山村考出12位博士28位碩士一事
孩子們知道,自己的小山村並不富裕,只有好好學習才是出路, 只有自己更加努力學習,奮發圖強。
㈤ 福建小山村出12位博士28位碩士,名字刻進祠堂是秘訣嗎
在農村的確有很多地方有一種奇特的現象,那就是一個地方集中出現好多的大學生,還有高學歷的研究生,這種現象現象不僅僅在某一個地方,全國很多地方都有。此次媒體報道的福建小山村出現12名博士和28名碩士,實際上也就是當地的讀書氛圍濃厚,各種喜聞樂見的激勵措施到位,從而在當地形成了一種你追我趕的現象,將考上大學的孩子名字刻進祠堂,在某種意義上的確有光耀門楣的促進作用,對學習氛圍的形成有正向影響。
三、事件反思看到小山村出來的教育成果,很多城市和條件較好的地方則需要反思,教育資源固然很重要,但不能忽視激勵機制和學風、教風建設,沒有你追我趕的氛圍,就算個人非常優秀,也達不到整體教育提高的目的。
名字刻進祠堂只是一個激勵措施,但這件事折射出了教育最樸素的原理:多一點激勵,多一點信仰,相信知識可以改變命運。
對此你怎麼看?歡迎留言討論!
㈥ 小山村考出12位博士28位碩士原因是什麼
小山村考出12位博士28位碩士原因是家家戶戶都很重視教育,村民意識到,子女要改變命運,就必須讀書。
9月14日據媒體報道,福建龍岩古樓村是閩西一個小山村,全村走出了12位博士、28位碩士。村支書介紹,村裡1999年開始成立獎學基金,村民自發捐款獎給優秀學生,考上大學的孩子名字刻進祠堂,以前村裡窮,讀書才有出路是學生和家長的共識。
古樓村距湖洋集鎮約5公里、距上杭縣城約10公里,如今交通便捷,曾經卻是窮鄉僻壤。新中國成立後特別是改革開放後,越來越多村民意識到,子女要改變命運,就必須讀書。
在此觀念主導下,家家戶戶都很重視教育,從恢復高考後走出首位大學生林森春、首位博士梁瑞鳳開始,古樓這個小山村就「一發而不可收拾」。
「1987年至今,33年來,我們村共走出了12位博士、28位碩士,僅燈下自然村就有10位博士、20位碩士。目前,還有2人在讀博士研究生。」古樓村村支書梁瑞富說。
(6)小山村走出12位博士28位碩士擴展閱讀
梁文淵——古樓新時代博士的傑出代表
現在民政部直屬的國家康復輔具研究中心工作的中科大博士梁文淵,1997年畢業於古樓小學,是古樓新時代博士的傑出代表。
曾任古樓小學副校長、當年教過梁文淵的梁德乾告訴記者,文淵從小勤奮好學,常讓老師多布置作業、推薦書籍,家裡也不時勉勵。
「農閑時陪讀,也講講讀書做人的道理,他讀書一直很自覺、主動。」梁文淵的父親梁桂新說。
記者得知:文淵上小學時,一次周末讓梁桂新騎自行車載他去縣城的新華書店買書,因錢沒帶夠,父子倆只能先回家。但第二天,文淵就讓父親再帶他去書店。
「出這么多博士、碩士,我覺得,除了家庭和個人因素外,氛圍很關鍵。」梁文淵在電話里表示。
自己和哥哥、嫂嫂都是博士的梁曉容也持相同觀點:「學風、教風都好。」而這些在梁德乾的記憶里也得到了印證:早在改革開放之初,學校就已有獎教獎學機制,每年都會擠出一些辦公經費購買各類學慣用品和生活用品,分別獎勵優秀的學生和老師,以推動形成你追我趕的局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