⑴ 清代狀元王傑的摺扇和聖旨
老哥 內容看起來有點困難 能不能把圖拍清晰一點 還有 請務必好好保存 那是錢!
⑵ 清代狀元王傑的書法對聯
清代狀元王傑的書法對聯
心眼乍開天宇闊
笑談不覺酒罇空
⑶ 清代王傑老象牙牌的歷史
沒看到牙紋,無法判斷
⑷ 清朝歷史上有哪個膽大包天的狀元敢跟和珅斗
王傑(1725—1805年),字偉人,號惺園、畏堂,清代陝西韓城縣廟後村人。其父在江浙當過多年幕僚。乾隆十八年(1753年)王傑以拔貢生選授藍田縣教諭。因父喪,未到職,給尹繼善、陳宏謀等當幕僚養母。二十五年中舉,次年殿試原擬第三名,高宗特拔第一,授職翰林院修撰。他辦事認真謹慎,職務不斷提升,三十六年已官拜禮部侍郎,進入高官行列,五十年拜東閣大學士,成了宰輔,深得高宗信任。
據說,當年王傑奪魁之後,一些山東籍的舉子不服氣,就要求與王傑比試比試。既然是文人,就比對對聯吧。山東舉子出聯向其發難,上聯是:「孔子聖,孟子聖,自古文章出齊魯」。他們本想以此自誇一下,沒想到王傑略想即答:「文王昭,武王穆,而今道統在西秦。」此聯一出,大家無不佩服。
高宗晚年,頗寵信和珅,讓和珅與王傑分別擔任滿漢首輔大臣。清朝是滿人的天下,自然和珅權力更大。和珅利用高宗的信任,把持朝政,貪贓枉法,是清代,也是整個封建時代最大的貪污犯,由於權勢熏天,一般同僚都是盡量遷就他,敢怒不敢言。王傑則是少數敢於硬碰硬的人物之一。他與和珅在乾隆朝同朝為官20多年,他從沒屈服於和珅的權勢,而是敢於在朝廷上跟他據理力爭,因此和珅對王傑是又怵又怕。和珅總想設計陷害王傑。但是乾隆皇帝對王傑一直都非常信任,和珅也奈何不得。
有一次,和珅正在軍機處欣賞人家孝敬他的一幅水墨畫。王傑來了,也湊上去看了看,然後語帶雙關地說:「現在貪墨之風竟一至如此!」「貪墨」既可理解為喜歡筆墨作品,又是貪污的代名詞,和珅當然聽得出來,氣得發抖,卻無可奈何。
每次入朝議政之後,王傑總是獨坐不言,而和珅有時也想方設法討好王傑。有一次,和珅拉著王傑的手說:「究竟是狀元宰相,手這么柔軟!」王傑非常反感,立即抽回手說:「這雙手雖好只會辦點正經事,又不會弄錢,有什麼好處呢?」和珅的臉紅一陣白一陣,沒趣地走了。傍邊聽到的人反倒捏了一把汗。
⑸ 清朝歷代狀元的簡介
1、傅以漸
傅以漸(1609~1665), 字於磐,號星岩。今山東聊城東昌府區人,清朝開國第一位狀元。
他官至武英殿大學士,兵部尚書,先後負責明史、太宗實錄的纂修工作,太祖、太宗聖訓和通鑒的總裁。
他體察民情,頗有政聲,曾數次詔陳時務,請皇帝生養民力,與民休息。傅除書生意氣更難得兼有兵略,並任兵部尚書。
後因年邁不斷上書告老還鄉,康熙四年(1665年),卒於家中,享年五十七歲。
2、馬世俊
馬世俊(1609-1666),清代詩人,初號野臣,後號甸臣,江蘇溧陽縣人。順治十八年(一六六一)狀元,官翰林侍讀。
馬世俊精於書畫,有「二右」之譽,即書如右軍(王羲之)、畫似右丞(王維)也。其書工於楷,尤善各體書。
山水好作巨幛,不專師法,而自出杼軸,聳找奪目。有《匡庵詩集》、《京江耆舊集、國(清)朝畫徵續錄、別裁詩傳》等。
3、戴有祺
戴有祺,號瓏嚴,清朝江南金山衛(今上海金山)人,康熙三十年(1691)狀元、授職翰林院修撰,掌修國史。不久戴有祺便告假回鄉服喪。
康熙四十一年(1702年)降職為候補知縣,他不肯赴任。辭官離京,歸鄉隱居,再不復出。辭官返鄉後,築室蔣涇橋(朱涇鎮西),辟小園,取名「慵齋」,後因生活貧困,房屋出售他人。
晚年化名陳姓,居住在朱涇鎮東部「三道旨」(解放後改名新農鎮)。著有《慵齋文集》、《尋樂齋詩集》等。
4、於敏中
於敏中(1714年—1780年1月14日),字叔子,一字重棠,號耐圃,江蘇金壇人。山西學政於漢翔之孫。宣平知縣於樹范之子。清朝重臣,出身簪纓世家。
乾隆二年(1737年),於敏中一甲一名進士(即狀元),授翰林院修撰。官至文華殿大學士兼軍機大臣,在乾隆朝為漢臣首揆執政最久者。對同在軍機處的和珅極度反感。其書法風格近於董其昌,奉旨敕書《華嚴經》寶塔。
乾隆三十八年(1773年),詔議開館校書,初劉統勛反對,於敏中主力開館。四庫全書館開,於敏中為正總裁。乾隆四十四年十二月(1780年1月14日)去世,時年66歲,追謚為文襄。
入祀賢良祠,乾隆五十一年(1786),因疑似牽涉到甘肅監糧冒賑之案被撤出賢良祠。於敏中著有《浙程備覽》《臨清紀略》等。
5、王傑
王傑(1725年-1805年2月9日),字偉人,號惺國,陝西韓城人。清朝狀元、名臣,有清一代陝西第一名臣。初在南書房當值,後經多次升遷,官至內閣學士。
乾隆三十九年(1774)任刑部侍郎後又轉調吏部,擢升右都御史,乾隆五十一年(1786)出任軍機大臣,上書房總師傅,第二年又出任東閣大學士,總理禮部。嘉慶帝即位,仍為首輔。
王傑在朝四十餘年,忠清勁直,老成端謹,不結黨營私,不趨炎附勢。嘉慶十年(1805年),王傑去世,享年八十一歲,追贈為太子太師,謚號文端,祀於北京賢良祠。
參考資料來源:網路——傅以漸
參考資料來源:網路——馬世俊
參考資料來源:網路——戴有祺
參考資料來源:網路——於敏中
參考資料來源:網路——王傑
⑹ 清乾隆年大臣 王傑的簡介
王 傑
王傑(1725-1805),字偉人,號惺國,陝西韓城人,王傑八歲喪父,家境貧寒。自幼聰明好學,青年時期曾在江蘇巡撫陳宏謀門下當幕僚,被陳器重,最後以陝西會考第一(解元)會試京城高考,又以探花第三名進呈乾隆皇帝殿試。當時正逢乾隆欲在北方選撥人才,又見王傑字跡(書法)工整清秀,便把他撥為第一,成為清朝開國第一名陝西狀元。據傳說王傑中狀元後,山東學士很不服氣,認為選撥不公,便出對聯考王傑,上聯是:「孔子聖,孟子賢,自古文章出齊魯。」王傑立即對答道:「文王昭,武王穆,而今道統在西秦。」山東舉子由此態度一變,對他十分尊敬,反映了王傑的文才確有過人之處。王傑中狀元後,初在南書房當值,後經多次升遷,官至內閣學士。乾隆三十九年(1774)任刑部侍郎後又轉調史部,擢升右都御史,乾隆五十一年(1786)出任軍機崐大臣,上書房總師傅,第二年又出任東閣大學士。
王傑性格耿直,他在上書房任總師傅時,在教皇子遇琰讀書時,嚴加教訓,並罰跪罰站。有一次乾隆碰見皇子被罰跪,即令站起,並說:「教者天子,不教者天子,君君臣臣乎!」王傑見狀答道:「教者堯舜,不教者桀紂,為師之道乎!此事雖不見史傳,但卻表現了人們對王傑耿直剛正的美譽之稱。
王傑在朝身擔要職十餘年,為官清正,敢於直言。是當時統治集團中一名難得的廉潔之士,特別是在與奸貪之臣和紳的斗爭中表現了他剛正不阿的品格,經常與和砷在朝中爭得面紅耳赤。嘉慶帝即位後,宣布了和紳二十大罪狀,王傑參與了和紳一案的審理,查明了和砷貪污納賄的種種罪狀。清政府年稅收銀七千餘萬兩,而和紳家產折銀竟達八億余兩,相當於朝庭十餘年稅收的總合。案畢嘉慶帝責令和砷自殺,並抄沒其家產。當時傳說:「和紳跌倒,嘉慶吃飽。」可見影響和震動之大,在反對和紳的斗爭中王傑起了重要作用。
嘉慶皇帝前後,川陝豫楚土地兼並和剝削十分嚴重,百姓生活困苦不甚,豫陝、川、暴發了白蓮教起義,清軍派兵圍巢,久久不能平息,王傑時值因病免官,但他密切關注白蓮教起義,立即上書嘉慶帝,主張實行懷柔政策,優待「歸順」的起義群眾,並認為起義的根源在於地方史治黑暗、官逼民反所造成。主張用募兵的方法把鄉勇和起義人員改編為正式軍隊。
王傑歷乾隆和嘉慶兩朝。青年時期,正值理學衰落,朴學興起,他生在關中,十分崇拜關學創始人張載的實學風格,乾隆二十七年(1762)即王傑中狀元的第二年,時值張子祠再次修善告竣,故鄉去函請他撰寫楹聯,王傑欣然命筆兩聯:第一聯:道學振關中,十六字淵源搖接,教譯留梓里千百年俎豆常馨。第二聯:三代可期井田夙願經時略,二銘如揭俎豆能往闡道功。」以表明他願意繼承張崐的治世之道,他所著《惺園易說》便是他的代表作。「關學續編」、「關學宗傳」沒有載錄王傑,今列篇章,予以介紹。
嘉慶五年(1800)七十六歲高令的王傑以年老體衰乞請解職,嘉慶帝下詔挽留,並特許他拄杖入朝。三年後,他辭職還鄉,臨行前還專門上書請求解決政治上的腐敗問題,並提出通過吏治整頓堵塞國家財政上的漏洞。王傑辭職離京之日,嘉慶帝賜給他一把乾隆御用過的手杖和御制詩兩首,以表尊敬和器重。詩中有「道直一身立廟朝,清風兩袖返韓城。」高度評價了他的一生。
嘉慶九年(1804),王傑八十歲生日,巡撫方維甸帶著皇帝專制的賀詩,題匾和所賜珍寶登門拜賀,他赴京答謝,不久即病逝於北京。其主要著作有《惺園易說》、《葆醇閣集》等。
參考資料:http://www.warmrainforum.com/misc.php?xname=CEFAG11&dname=P898B11&xpos=24&op=print
⑺ 清代儀式隆重、閱卷嚴格的殿試,可以作弊嗎
科舉是我國封建社會長期實行的考試制度,也是人們登上仕途的一個通道。清代的科舉分為童試、鄉試、會試和殿試四級。童試考中者稱為秀才。秀才參加每三年一次在各省城舉行的鄉試,考中的稱為舉人。舉人參加每三年一次在京城舉行的會試,錄取者為貢士。最後皇帝在紫禁城殿堂親自向貢土策問,叫殿試,考中者稱進士。
然而,在科舉中被羅織罪名乃至殺頭者,也大有人在。例姐雍正四年丙午科江西鄉試,主考官査嗣庭出了一道“維民所止”的試題,雍正皇帝認為查某意欲割掉“雍正”的腦袋,盛怒之下,以大不敬罪,將他監禁致死,豈不冤哉!
⑻ 清朝乾隆朝大臣王傑有多牛 大臣王傑歷史上介紹
王傑(1725-1805)字偉人,號惺國,陝西韓城縣廟後村人。乾隆二十五年中舉,當年鄉試解元(相當於省級考試第一名),乾隆二十六年殿試狀元,為清代陝西歷史上第一名狀元。官至軍機大臣,上書房總師傅。
王傑其人可以說在大清乾隆朝大名鼎鼎。年輕時就廣布才名。在乾隆二十五年中舉,當年鄉試第一名(第一名稱解元)、會試第三名(第一名稱會元)、殿試第一名(即狀元),差一點連中三元。也是大清朝歷史上陝西省第一名狀元。
官階也是一升再升,歷任翰林院修撰、禮部侍郎(相當於今外交部副部長)、東閣大學士(成了宰輔)、軍機大臣、上書房總師傅(教授皇子),於嘉慶十年去世,去世後他的府第被後人改為韓城會館。
(8)清代大學士王傑shufajawei擴展閱讀
乾隆朝時,大臣和珅與王傑分別擔任滿漢首輔大臣。當時以滿為大,自然是和珅的權勢更大。和珅利用乾隆的寵信,大肆貪贓枉法,結黨營私,聚斂財富,成為清代也是整個封建社會最大的貪官。由於權勢重大,大臣們敢怒不敢言。
而王傑則是少數敢於硬碰硬的人物之一。同朝20多年,王傑從未屈服,一直與和珅做著斗爭。我們看到的影視作品,如《宰相劉羅鍋》、《鐵齒銅牙紀曉嵐》等皆為演義,而非史實。真實的歷史是王傑一直與和珅斗爭,最後也是王傑扳倒了和珅。
嘉慶5年(1800年),王傑請辭告老還鄉,嘉慶挽留,並賜予乾隆手杖,特許其扶杖入朝。兩年後,王傑再度請辭,嘉慶挽留不住,贈其詩兩首,其中一句說「直道一身立廊廟,清風兩袖返韓城」,這正是大清名臣王傑一生的真實寫照。
參考資料來源:網路-王傑 (清朝狀元、名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