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上多昉有理劇才,改南京副留守,決訟平允,人皆便之的文言文翻譯
上多昉有理劇才,改南京副留守,決訟平允,人皆便之。的文言文翻譯為皇上看中室昉有治理繁難事務的才能,改任他為南京副留守,判決案件公平合理,大家都覺得很適意。
出處《遼史·室昉傳》作者元朝脫脫,原文:室昉,字夢奇,南京人。幼謹厚篤學,不出外戶者二十年,雖里人莫識,其精如此,為人嘆服。 會同初,登進士第,為盧龍巡捕官。太宗入汴受冊禮,詔昉知制語,總禮儀事。天祿中,為南京留 守判官。
應歷間,累遷翰林學士,出入禁闥十餘年。保寧間,兼政事舍人,數延問古今治亂得失, 奏對稱旨。上多昉有理劇才,改南京副留守,決訟平允,人皆便之。遷工部尚書,尋改樞密副使,參知政事。頃之,拜樞密使,兼北府宰相,加同政事門下平章事。
譯文:室昉字是夢奇,人是南京人。幼時謹慎篤厚好學,二十年足不出戶,即使是同鄉人也不認識他。其精誠如此。會同初年,登進士第,任盧龍巡捕官。太宗入汴京受冊禮,詔令室昉為知制誥,總管禮儀事務。天祿年間,任南京留守判官。應歷年間,累遷翰林學士,出入宮廷門戶十餘年。
保寧年間,兼任政事舍人,皇上多次向他請教詢問古今之治亂得失,奏答很合皇上旨意。皇上看中室昉有治理繁難事務的才能,改任他為南京副留守,判決案件公平合理,大家都覺得很適意。遷任工部尚書,不久改任樞密副使、參知政事。不久拜為樞密使,兼北府宰相,加同政事門下平章事。
(1)累遷翰林學士擴展閱讀:
室昉與韓德讓、耶律斜軫相交好,同心輔政,整治公害和積弊,知無不言,力求輕徭薄賦,使百姓得到休養生息,因此法度修明,朝廷中沒有人持異議。八年,又請求辭官歸田,詔令入朝免予朝拜,賜給坐幾和手杖,太後派閣門使李從訓攜帶詔書前往慰問,讓他一直住在南京,封為鄭國公。
九年,推薦韓德讓代替自己,皇上不從。皇上因為室昉年老畏寒,賜給貂皮被褥,特准乘輦車入朝。室昉病重,皇上派翰林學士張干到府中去授予他中京留守之職,加號尚父。不久去世,終年七十五歲。皇上嘆息悲悼,為之停止上朝二日,追贈尚書令。
2. 古代的「翰林學士」具體是什麼官職,權力很大嗎
翰林學士,具體是什麼官銜呢?早在唐太宗還是秦王的時,就曾開設文學館,用此來拉攏天下優秀人才。而這些優秀人才,對他奪得天下及其即位稱帝充分發揮了關鍵效用。
翰林學士常常值宿禁中,所以可以參與擬定將領任免、冊立皇太子、宣布征伐等大事兒,那時候被稱作「內相」。唐朝的翰林學士,往往可以通過中書舍人這一官銜,升為宰相。綜上所述可知,唐朝的「翰林學士」權利最大,社會地位也最尊貴,翰林學士有時候甚至被稱作「內相」,而明清時期的內閣首輔,也被看作是等同於宰相。
3. 帝愛其不欺,既成,數稱善,擢秘書省正字,累翰林學士,遷左庶子翻譯
宋真宗
喜歡他的誠實
不欺
,待
晏殊
寫完後,宋真宗看了連連稱好,提拔他為
秘書省
正字,後來晏殊做官至
翰林學士
,又被任命為
左庶子
。
4. 奏對稱旨,授左贊善 ,累遷翰林學士 翻譯
翻譯:(因為)上奏對答稱合旨意,被授官左贊善,積功升遷任翰林學士。
5. 李白到底官位是翰林學士翰林待詔翰林編修算官嗎,相當於幾品
李白翰林之謎
玉真公主將李白引薦給唐玄宗,李白終於進入長安見到唐玄宗。但是李白在天寶元年秋天進入長安,天寶三年初春時節就離開了。在長安實際上只住了一年多。在這一年裡,李白沒有擔任過任何實際的官職,也沒有做出什麼驚天動地的能留給後人反復回味的政治上的業績,就這么離開了。他為何會如此輕易地放棄了很多知識分子追求一生都往往追求不到的寶貴機會呢?
李白的族叔李陽冰在為李白詩集作的序中記載了唐玄宗接見李白的情形:李白被召入宮後,唐玄宗親自步行著來接見他,並且設宴招待他,唐玄宗讓他坐在七寶床上;親自給他調了一碗「八寶蓮子汁」說:「你是個老百姓,可是我卻知道你的名字,不是你平時道德品行高,文章做得好,咱們倆今天怎麼能坐到這兒來呢?」可見唐玄宗是很器重他的。
然而皇帝的器重並不能助他實現自己的政治理想,因為他的主要工作是陪皇上玩兒,給皇上寫詩。那時,楊玉環還沒有被封為妃子,楊玉環本來是唐玄宗的兒子壽王李瑁的妃子,直接娶來不太好,唐玄宗就先讓她當了女道士,由女道士再轉到宮里來,當時楊玉環還是女道士,但是已經經常到宮里陪皇上賞花,李白有時候會給他們寫一些詩。事實上李白在一年多的時間里沒有擔任過任何實際的政治職務,最關鍵的問題是,他當的這個翰林到底是個什麼性質的翰林?
李白所擔任的並不是真正具有政治內涵的政治意義上的翰林學士,他擔任的是陪著皇上進行詩文娛樂的翰林待招。有史料為證,在玄宗時代的翰林學士名單中並沒有李白的名字。
唐代的宮廷制度有個規定,凡是皇上到了哪兒,身邊就得有一幫幫閑的文人陪伴著,比如皇上今天到花園去了,看見牡丹花開得不錯,就叫李白來寫首詞,再找樂工唱個歌,或者找畫工畫張畫,除此以外還有陪皇帝下棋的、講道的、論佛的,這些人都是翰林待招,主要的職責就是讓皇上高興,陪皇上玩兒,但是玩得高雅,玩得有層次,他們的活動從嚴格的意義上來講,跟政治無關,是個沒有品級的官,在待沼中地位最高的就是詩文待詔,詩文待詔里最優秀的人,後來可能會發展成為翰林學土,但是可能性很小。他們有時候會幫皇上起草一點文書,但絕對不是詔書。
而翰林學士專管起草沼書,歸皇上直接管轄,是宰相的預備役,當玉真公主給唐玄宗推薦李白的時候,壓根兒就沒想著要推薦一個經天緯地的宰相之才,她只是推薦了一個陪著她哥哥進行詩文欣賞、詩文創作的御用文人。
李白哪知道這些啊?所以他在長安住了一年多,卻反而懷才不遇。雖然郁悶、雖然失落,但僅僅是體制就限定了他的命運,這是沒有辦法改變的事情。可是李白得給自己找個台階下,他在一首詩里寫道:「君王雖愛蛾眉好,無奈宮中妒殺人」,他把自己比喻成一個美女,說皇上雖然很寵愛我,可是有人忌妒我、排擠我,我待不下去,只有走了。到底有沒有人打壓他?有沒有人在唐玄宗面前說他的壞話?李白在長安期間到底有沒有得罪了某些政治勢力?
6. 求古文翻譯!
陳堯佐進士及第,歷任魏縣、中牟縣尉,撰寫《海喻》一篇,人們驚奇他的志向。
以試秘書省校善郎知朝邑縣,恰逢其兄陳堯叟出使陝西,揭發宦官方保吉的罪行,方保吉怨恨他,以事誣陷陳堯佐,降為朝邑縣主簿。
移任下邦縣主簿,升任秘書郎、真源知縣,任開封府司錄參軍事,升開封府推官。
因言事忤逆聖旨,降為潮州通判。
修建孔子廟,造韓吏部祠,以教化潮州人民。
百姓張氏的兒子與其母親在江中洗澡,鱷魚尾隨而吃掉其子,母親不能營救。
陳堯佐聽說後為之傷心,命令兩個小吏乘小船拿著網前去捕捉。
鱷魚最為凶暴,不能網到,到這時,鱷魚順服被網住,陳堯佐寫文章把鱷魚示眾街市而烹之,人們都感到驚異。
召陳堯佐回朝,任直史館、知壽州。
當年大飢荒,陳堯佐拿出俸米做成粥供飢餓的人吃,官吏都獻出大米,賑濟幾萬人。
改任廬州,因父親患病請求辭官回家,提點開封府界事,後來為兩浙轉運副使。
錢塘江用竹籠裝石築堤,堤第二年就毀壞。
陳堯佐請求放進柴薪裝滿泥土以堅固耐久,丁謂不以為是,陳堯佐政任京西轉運使,後終於按陳堯佐的建議實行。
改任河東路轉運使,河東土地貧瘠百姓貧困,依靠石炭焉生,奏請朝廷免除稅收。
又減少澤州大廣冶鐵課稅幾十萬。
改任河北,母親年老請求就近侍養,召他糾察在京刑獄,為御試編排官,因安排等次失誤被降官,監鄂州茶場。
召他同修《三朝史》,替代弟弟陳堯咨同知開封府,累遷右諫議大夫,為翰林學士,於是授官樞密副使。
祥符知縣陳詁治理嚴厲苛刻,手下官吏打算加罪陳詁,就使縣空逃去,太後果然憤怒;但陳詁與呂夷簡連親,執政大臣以嫌疑不敢爭辯。
事情傳至樞密院,陳堯佐獨自說:「懲處陳詰則奸吏得計,以後誰敢再約束胥吏呢?」陳詁因此得以免罪。
陳堯佐以給事中為參知政事,升任尚書吏部侍郎。
生性勤儉節約,看見動物必定告誡左右侍從不要殺害,器物衣服壞了,就隨時縫補,說:「無非是使之不全部被丟棄。」號稱「知餘子」。
自己寫墓誌說:「年壽八十二不為夭折,官一品不為低賤,使相接受俸祿不為恥辱,這三者大略可以歸息於父母棲神之地了。」陳搏曾對他的父親說:「你三個兒子都當為將相,惟有中子顥貴而且年壽高。」後來果像陳搏所說的那樣。
陳堯佐有《集》三十卷,又有《潮陽編》、《野廬編》、《愚丘集》、《遣興集》。
7. 翰林學士的地位是如何步步晉升的
學士本是文學儒生的泛稱,後來隨著各類機構的設置而成為一種差遣職,如唐代有弘文館回、崇賢館、集賢院答等學士。張說入充翰林院待詔時也是集賢院學士。供職於翰林學士院的學士也是差遣職,本身並無秩品,都帶本官,上自尚書(三品),下至校書郎(九品),均可充任,也有中書舍人充任的。初置時並無員額,少或一兩人,多或五六人,由皇帝遴選。後來依照中書舍人之例,置學士六人,擇其中資歷深者一人為「承旨」。安史之亂以後,軍事頻繁,「深謀密詔,皆從中出」,翰林學士於其間起著極大作用,地位愈來愈重要,不但在草擬詔制方面分割了中書舍人之權,也在參謀密計方面分割了宰相之權。唐德宗時翰林學士陸贄因此被稱為「內相」。唐憲宗以後,翰林學士承旨往往晉升為宰相。
8. 文言文翻譯《宋史·葉夢得傳》
原文:
葉夢得,字少蘊,蘇州吳縣人。嗜學蚤成,多識前言往行,談論亹亹不窮。用蔡京薦,召對。上異其言,特遷祠部郎官。大觀初,京再相,向所立法度已罷者復行。夢得言:「《周官》太宰以八柄詔王馭群臣,所謂廢置賞罰者,王之事也,太宰得以詔王而不得自專。」上喜曰:「邇來士多朋比媒進,卿言獨無觀望。」遂除起居郎。時用事者喜小有才,夢得言:「自古用人必先辨賢能。賢者,有德之稱;能者,有才之稱。故先王常使德勝才,不使才勝德。願繼今用人以有德為先。」二年,累遷翰林學士,極論士大夫朋黨之弊,專於重內輕外,且乞身先眾人補郡。政和五年,移帥潁昌府,發常平粟振民,常平使者劉寄惡之。宦官楊戩用事,寄括部內,得常平錢五十萬緡,請糴粳米輸後苑以媚戩。戩委其屬持御筆來,責以米樣如蘇州。夢得上疏極論潁昌地力與東南異,願隨品色。時旁郡糾民輸鏹就糴京師,怨聲載道,獨潁昌賴夢得得免。李彥括公田,以黠吏告訐,籍郟城、舞陽隱田數千頃,民詣府訴者八百戶。 夢得上其事,捕吏按治之,郡人大悅。逮高宗駐蹕揚州,遷翰林學士兼侍讀,除戶部尚書。陳待敵之計,因請上南巡,阻江為險,以備不虞。既而帝駐蹕杭州遷尚書左丞奏監司州縣擅立軍期司掊斂民財者宜罷上逾以兵食三事最大當擇大臣分掌 門下侍郎顏岐、知杭州康允之皆嫉夢得。海寇朱明猖獗,詔夢得挾御前將士便道之鎮,或招或捕,或誘之相戕,遂平寇五十餘群。然頗與監司異議,上章請老。紹興十八年,卒湖州,贈檢校少保。
(節選自《宋史·葉夢得傳》)
譯文:
葉夢得,字少蘊,蘇州吳縣人。喜歡學習,很早就有成就。對前人言行有大量的了解,談論起來滔滔不絕。因為蔡京舉薦,被皇上召見入朝應答。皇上認為他的看法奇特,特別提升他擔任祠部郎官。大觀初年,蔡京再次擔任宰相,以前已經被廢止的(他)確立的法令制度恢復實施。葉夢得上奏說:「《周官》記載太宰告訴皇帝用八種手段駕馭群臣,所說的廢置賞罰,是君王的事,太宰只能告訴君王卻不能自行擅權。」皇帝高興地說:「近來大臣多依附勾結來謀求進身,唯獨你的話沒有觀望。」於是(皇上)任命他為起居郎。當時執政者喜歡稍有一點才能的人,葉夢得說:「自古用人一定先分辨賢能。賢,稱為有德;能,稱為有才。所以先王常使德勝過才,不使才勝過德。希望如今用人以德為先。」大觀二年,葉夢得多次升遷擔任翰林學士,極力論說士大夫結為朋黨的弊端,集中表現在重視朝官而輕視地方官,而且他請求先於眾人補任郡職。政和五年,葉夢得到潁昌府任職,發放常平糧食賑濟百姓,常平使者劉寄痛恨他。宦官楊戩當權,劉寄搜刮部內,得到五十萬緡常平錢,請求買粳米運到後苑來討好楊戩。楊戩派他的屬下拿來御筆,責成潁昌府上貢的米品種應和蘇州的一樣。葉夢得上書竭力陳述潁昌的地力與東南不同,希望用本地品種。當時鄰近的州郡糾集百姓交納錢款到京城買米,百姓怨聲載道,唯有潁昌依賴有葉夢得得以免除。李彥搜求公田,因狡猾的官吏告發,登記郟城、舞陽瞞報的田地幾千頃,有八百戶百姓到府中申訴。葉夢得上奏此事,捕捉姦吏查辦,郡人非常高興。等到高宗暫住揚州時,葉夢得升為翰林學士兼侍讀,擔任戶部尚書。(葉夢得)陳述對敵計策,因而請求皇上南巡,以長江為天險,以備不測。不久皇上在杭州暫停小住,葉夢得升任尚書左丞,向高宗奏報監司、州縣擅自設立搜斂民財的軍期司,應該廢止。皇上告諭軍隊、糧食二事最重要,應選大臣分別掌管。門下侍郎顏岐、杭州知州康允之都怨恨葉夢得。海寇朱明猖獗,詔令葉夢得帶御前將士從小路前往鎮壓,或者招降,或者捕獲,或者誘使強盜自相殘殺,最終平定了五十餘群強盜。然而葉夢得)與監司意見多有不合,上奏請求告老還鄉。紹興十八年,在湖州去世,贈官檢校少保。
9. 詔書悉罪無名寺院今以主請賜額不惟違前詔恐此風愈至翻譯成漢語是什麼意思
昉奏曰:「詔書悉罪無名寺院。今以主請賜額,不惟違前詔,恐此風愈熾。」上從之。出自《遼史·室昉傳》。譯文為:室昉上奏說「:詔書中曾說對於無正當理由而建的寺院要一律降罪。現在因為公主的請求就賜給匾額,不僅違背了先前所頒的詔書,恐怕濫建寺院之風氣將愈演愈烈了。」皇上從之。
《遼史·室昉傳》
室昉,字夢奇,南京人。幼謹厚篤學,不出外戶者二十年,雖里人莫識,其精如此,為人嘆服。
會同初,登進士第,為盧龍巡捕官。太宗入汴受冊禮,詔昉知制語,總禮儀事。天祿中,為南京留 守判官。應歷間,累遷翰林學士,出入禁闥十餘年。保寧間,兼政事舍人,數延問古今治亂得失, 奏對稱旨。上多昉有理劇才,改南京副留守,決訟平允,人皆便之。遷工部尚書,尋改樞密副使,參知政事。頃之,拜樞密使,兼北府宰相,加同政事門下平章事。乾亨初,監修國史。
統和元年, 告老,不許。進《尚書?無逸篇》以諫,太後聞而嘉獎。二年秋,詔修諸嶺路,昉發民夫二十萬,一 日畢功。是時昉與韓德讓耶律斜軫相友善同心輔政整析蠹.弊知無不言務在息民薄賦以故法度修明朝無異議。八年,復請致政。詔入朝免拜,賜幾杖,太後遣閣門使李從訓持詔勞問,令常居 南京,封鄭國公。初,晉國公主建佛寺於南京,上許賜額。昉奏曰:「詔書悉罪無名寺院。今以主請賜額,不惟違前詔,恐此風愈熾。」上從之。表進所撰《實錄》二十卷,手詔褒之,加政事令,賜帛 六百匹。
九年,薦韓德讓自代,不從。上以昉年老苦寒,賜貂皮衾褥,許乘輦入朝。病劇,遣翰林學士張干就第授中京留守,加尚父。卒,年七十五。上嗟悼,輟朝二日,贈尚書令。遺言戒厚葬。 恐人譽過情,自志其墓。論曰:景宗之世,人望中興,豈其勤心庶績而然?蓋承穆宗營虐之餘,為善易見,亦由群臣多賢,左右弼諧之力也。室昉進《無逸》之篇,郭襲陳誅獵之疏,所謂仁人之言, 其利溥哉。
譯文
室昉,字夢奇,南京人。幼時謹慎篤厚,好學,二十年足不出戶,即使是同鄉人也不認識他。其精誠如此。
會同初年,登進士第,任盧龍巡捕官。太宗入汴京受冊禮,詔令室昉為知制誥,總管禮儀事務。天祿年間,任南京留守判官。應歷年間,累遷翰林學士,出入宮廷門戶十餘年。保寧年間,兼任政事舍人,皇上多次向他請教詢問古今之治亂得失,奏答很合皇上旨意。皇上看中室昉有治理繁難事務的才能,改任他為南京副留守,判決案件公平合理,大家都覺得很適意。遷任工部尚書,不久改任樞密副使、參知政事。不久,拜為樞密使,兼北府宰相,加同政事門下平章事。乾亨初年,監修國史。
統和元年(983),請求告老還鄉,不許。他呈上《尚書 無逸篇》以進諫,太後得知後很是嘉許。二年(984)秋,詔令修築各山嶺道路,室昉征發民夫二十萬,一個月就修完了。當時,室昉與韓德讓、耶律斜軫相交好,同心輔政,整治公害和積弊,知無不言,力求輕徭薄賦,使百姓得到休養生息,因此法度修明,朝廷中沒有人持異議。八年(990),又請求辭官歸田,詔令入朝免予朝拜,賜給坐幾和手杖,太後派閣門使李從訓攜帶詔書前往慰問,讓他一直住在南京,封為鄭國公。當初,晉國公主在南京建佛寺,皇上允諾賜給匾額。室昉上奏說「:詔書中曾說對於無正當理由而建的寺院要一律降罪。現在因為公主的請求就賜給匾額,不僅違背了先前所頒的詔書,恐怕濫建寺院之風氣將愈演愈烈了。」皇上從之。上表呈進所撰《實錄》二十卷,皇上親草詔書褒獎他,升為政事令,賜給帛六百匹。
九年,推薦韓德讓代替自己,皇上不從。皇上因為室昉年老畏寒,賜給貂皮被褥,特准乘輦車入朝。室昉病重,皇上派翰林學士張干到府中去授予他中京留守之職,加號尚父。不久去世,終年七十五歲。皇上嘆息悲悼,為之停止上朝二日,追贈尚書令。室昉遺言嚴禁厚葬。又恐怕他人撰寫墓誌銘時稱譽言過其實,自己做了墓誌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