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六大穴位可以改善你的脾胃不和,具體是哪六大穴位呢
他們有。中脘穴。足三里。太沖穴,湧泉穴。肝俞穴。內關穴。經常按揉這六大穴位可以改善你的脾胃不和。
2. 如何保養脾胃
養脾胃心神安泰了,還要不斷地補充一些營養。人體各種能量都來源於日常的飲食,脾胃的功能就在於把食物中的「精華」 ,吸收到人體中,再運送到身體各部位。中醫認為「胃主受納,脾主運化」 。這是指吃到嘴裡的食物,首先要經過牙齒咀嚼,唾液拌和,下咽至胃,由胃受納。再經胃分解混勻成食糜,通過「胃氣主降」的作用,將食糜運送至十二指腸,這就是中醫所指的「脾運」功能。「水谷精微」中的營養物質,依賴「脾氣主升」的作用,經氣、血、津液的運行而輸布到全身。這個過程,則可以理解為脾所主「化」的生理作用,由此可見,所謂「脾主運化」,「運」指消化,「化」指消化和代謝過程。 《黃帝內經》上說「安谷者昌,絕谷者亡」 。也就是說人在生病時,只要還能吃飯,表明胃氣尚存,氣血化源未絕,謂之「安谷者昌」 ,則病勢可望由重轉輕,預後良好。若病到已不能進食,標志胃氣已絕,氣血生化無源,便是「絕谷者亡」 ,病勢將由輕轉重,逐漸惡化,危及生命。這是用來觀察病勢輕重進退的辨別方法,也說明了在未病時保養脾胃的重要性。比如,三國時的諸葛亮,他平日政事煩多,操心費力,又長期進食甚少,活了54歲就死了,這里邊就有思慮傷脾、營養不足、胃氣衰敗的緣故。 因此,中醫里又說「百病皆由脾胃衰而生」 ,而「治脾胃即可以安五臟」 。脾胃功能健全,則體豐膚澤,面色紅潤,四肢強勁,精力充沛;脾胃虛弱則肌肉消瘦,面色萎黃,四肢無力,神疲力乏。所以保養脾胃是人人都需要的,若無健全的脾胃,縱然有滿桌的美味佳 餚,也是心有餘而力不足。 中醫認為,導致脾胃疾病的原因,不外乎飲食不節、寒熱不適,或情志郁悶、憂思困脾等。因此預防上亦要從節飲食、適寒熱、暢情志這三方面做起。 胃為陽腑,不喜溫熱,熱能傷津,能使胃氣浮越,治胃宜涼、降、宜潤、宜通,養胃也要根據這一原則。脾胃對寒熱是很敏感的,在冷熱的突然刺激下很容易出問題。比如有人喜歡吃燒烤,同時又喝冰啤酒,這種冷熱交替的刺激,最傷脾胃。 思傷脾。正常地思考問題,對機體的生理活動並無不良的影響,但在思慮過度,所思不遂等情況下,就能影響機體的正常生理活動。思慮過度,導致氣滯和氣結。氣結於中,脾不升清,則水谷不能運化,氣血生化無源。脾的運化無力,胃的受納腐熟失職,便會出現納果、脘脹等。 脾胃既是人體五臟六腑氣機升降的樞紐,也是人體氣血生化之源和賴以生存的「水谷之海」 。因此說「脾為後天之本」 ,補養好脾胃,也是健康的根本。 立秋後晨起喝粥調養脾胃防秋燥 夏秋交替之季,會有脾胃功能減弱的現象,特別是體虛者。河北醫大二院營養科主任王景順介紹,粥是此時調節脾胃最好的飲食,立秋後早晨喝碗粥,既可瀉秋涼,又能防秋燥。 秋季最適宜的粥是玉米面紅薯粥。玉米面富含不飽和脂肪酸等營養物質,紅薯有祛病延年功效。 具體做法是:將玉米面100克,先用涼水調成糊狀,待水燒開後放入,然後將切成碎塊的紅薯一並放入,輕輕攪動以防止玉米面粘在鍋底。熬粥時要用文火,中間可點幾次冷水,玉米面紅薯粥以不稀不稠為好。 另外,王景順還推薦了幾款粥,大家不妨試著做來嘗嘗: 山芋粥:山芋與粳米同煮,常食可防高血壓、動脈硬化、過度肥胖等症。 芝麻粥:搗碎芝麻與大米同煮,可治眩暈、記憶力衰退、須發早白等。 蓮米粥:將蓮米發漲後,在水中用刷子將表皮擦去,抽出蓮心放清水煮爛,再與粳米同煮食用。此粥具有健脾止瀉、益腎固澀、養心安神之功,適用於脾虛食少,腹虛帶下、遺精尿頻、心煩失眠、健忘多夢。 紅棗糯米粥:山葯、苡仁、荸薺、大棗、糯米同煮,放入適量白糖,有健脾胃、益氣血、利濕止瀉、生津止渴之功效。適用於病後體弱及貧血、營養不良、食慾不振、慢性腸炎等患者食用。
3. 脾胃怎麼養好
脾胃養生之道
中醫所講的脾,並不是西醫解剖學中的脾臟,而是概括了胃、小腸、大腸等器官的綜合功能(其餘的心、肝、肺、腎四臟,也都不是西醫解剖學所說的心臟、肝臟、肺臟、腎臟,而是指中醫學中的心火系統、肝木系統、肺金系統、腎水系統)。
脾在五行中屬土,是人體氣血的「生產工廠」,生理功能為「主運化」,就是將食物消化成為營養物質(也就是氣血),並將其運送到全身各處。
歷代醫家均非常重視脾胃的養生作用。《黃帝內經》指出:「脾為後天之本,主運化,生氣血。」這就是說脾胃是人體健康的「後天之本」,是五臟氣血生化的源頭。脾胃功能好壞與人的情志也有密切關系,過思則傷脾。比如,三國時期的諸葛亮之所以只活54歲就死了,就是因為他過於****勞、思慮過度造成不思飲食、脾胃衰弱,最終導致氣血生成不足,撒手人寰。
中醫有一個了解人體氣血盛衰狀況的小竅門,就是觀察口唇的色澤。因為脾開竅於口,口唇的色澤代表了氣血的盛衰。如果口唇色澤蒼白或者暗淡無色,就表明脾氣不足,製造出的氣血不足,這個人多半是氣血虧虛。
脾胃系統的異常,常表現為消化不良、食慾不振、食後腹脹、惡心、嘔吐、打嗝、燒心、腹瀉便秘、胃炎、胃腸潰瘍等症狀。我們可以通過這些症狀的有無,來判斷脾胃功能是否良好。如果出現了這些症狀,說明脾胃系統出了問題,那麼我們該怎麼辦呢?
根據天人合一的五行養生文化,中醫認為黃顏色、甘甜味、噓(xu)這個發音都與脾胃相關,歸屬於脾土系統,能夠調養、補益脾胃之氣。所以脾胃不好的人,適宜穿黃顏色的衣服,居室的顏色可多用黃色。飲食上應多吃黃色和有甘甜味的食品,如小米、番薯、玉米、南瓜、黃豆等都是滋養脾胃的佳品。日常生活中多發「噓(xu)」這個音對脾胃功能也有幫助。聲音能治病,是不是太玄了呢?其實一點都不玄,中醫的音韻養生與西醫的音樂療法有相似之處。《史記·樂書》中說:「音樂者,動盪血脈、流通精神。」可見聲音的確能反映一個人的身體狀況,也能夠促進疾病康復。
在我們身體裡面也蘊藏著調養脾胃的力量。如民間就有「每天按摩足三里,等於吃只老母雞」的說法,也就是說常拍足三里穴可以增強脾胃運化功能。除此之外,也可做腹式呼吸、摩腹部或者靜蹲來強健脾胃系。
足三里可謂是人體第一大保健穴,找到該學位,可以用拳擊打,感覺能深入肌肉最好,要適當用力,不要怕疼,我感覺這招對有各種因素引起的嘔吐療效甚大。每天起床喝睡覺前,雙掌疊加,在腹部做按摩,正轉50反轉50,其實沒必要在意多少下,感覺適度即可,注意按的時候稍稍用力,不要只在皮膚上畫圈。第三個腹式呼吸,吸氣時腹部隆起,呼氣時腹部放鬆下沉,有時會有排氣感,屬正常現象。還有,藉助八段錦的動作,調理脾胃須單舉,雙臂對拉上下拔長,身心放鬆。
在中醫中,人體是一個統一的整體,保養脾胃更應該注意其他臟腑的保養,讓他們和諧相處,建議可選擇一套養生功法練習,建議是太極拳。
一般來說,得了胃病很難康復,只能是一點一點的細心的養。朋友,祝你健康!
4. 脾胃功能不好的人群有哪些表現呢
精神不振以及口臭 一般脾胃功能虛弱的人群會出現臉色發黃暗淡沒有光澤,吃完食物之後會影響到消化,讓人們看起來沒有任何的精神。
5. 人體中養胃的學位
健胃消食片是很多家庭的常備葯,可以消食化積,健胃消食,與其通過吃葯來養胃護胃,還不如多多動手按摩手上的穴位,就可以讓你輕松擺脫胃腸道不適。
「養胃葯」之一:勞宮穴
勞宮穴(握拳中指尖所指處即是)在五行中屬火,能夠促進血液循環、改善精神緊張、促進食慾。
「養胃葯」之二:大陵穴
大陵穴(腕橫紋掌側的中點)在五行中屬土,對應著脾胃,可看成是心包經上一味很經典的「健胃消食片」,按揉此穴可降胃火、祛心火、提升胃動力。脾胃不和、消化不良者都可通過這個穴位來進行調理。
「養胃葯」之三:內關穴
內關穴(前臂正中,腕橫紋上2寸處)是治療胃腸疾病的主要穴位之一,按揉此穴對治療胃痛、惡心、嘔吐等症有不錯的療效。
在此,特別介紹一套小動作,將其稱為「摩拳、擦掌、叩手腕」。具體方法是:吃大餐或盛宴前,先摩拳,就是將一個手握成拳頭狀,用拳面頂住另一隻手的內關穴,左右旋轉摩擦來刺激這個穴位;然後雙手掌相互摩擦至發熱為止,這個動作是為了激發手心的勞宮穴;最後十指交叉,手腕相叩,從而刺激到大陵穴。只要這三個穴位一發熱,心包經的功能就會大大提升,心火升久可以旺到胃,這樣好胃口來了,消化功能也就增強了。
6. 小腿肚子上有哪些學位,都有什麼功能
足三里,漏谷穴等這些穴位。按摩足三里有調節機體免疫力、增強抗病能力、調理脾胃、補中益氣、通經活絡、疏風化濕、扶正祛邪的作用。漏谷穴對腹脹,腸鳴,尿路感染,下肢麻痹,及腹中熱,心悲氣逆,小腹脹急,小便不利,失精,厥氣上頭癲,足踝腫痛,有治療效果。
7. 如何養出好脾胃
一、養成良好的生活習慣
少吃多餐,飯只吃七份飽。早上要吃好,中午要吃飽,晚上要吃少。忌暴飲暴食。
二、改變飲食習慣
按時就餐,坐著吃飯不要站立或蹲著。戒吃辛辣、油炸、煙熏食物如燒烤等,不吃過酸、過冷等刺激強烈的食物,不飲酒,少飲濃茶、咖啡等。多吃素菜和粗纖維食品如芹菜、香菇等。
三、積極食療和按摩保健
羊肉、狗肉等溫熱食物均有養胃效果適合胃寒病症;大蒜消毒殺菌可以幫助消除炎症,建議多吃;另外枸杞、銀耳、紅棗、核桃都可以零食或入菜。飯後、睡前可以搓熱雙手以肚臍為中心順時針環摩64圈。完畢搓熱雙手按摩小腹。
(7)手腳脾胃學位擴展閱讀:
脾胃的重要性
中醫講的脾胃其實是一個整體的概念,包括整個消化系統,並不只是脾和胃兩個器官。
打個比方來說,胃像是一個糧倉,脾是運輸公司。我們吃下去的食物先由胃初步研磨、消化,再由脾進行再次消化,取精華、去糟粕,把食物中的營養物質轉運至全身。
脾與胃在生理上息息相關,在病理上也相互影響。胃功能不好,必然會影響脾的運化,所以臨床上患者往往同時出現食慾不振、飯後腹部飽脹、消化不良等症狀。
脾胃之所以被稱為「後天之本」,主要是因為人體的生命活動有賴於脾胃輸送的營養物質,是生命健康的軸心力量。脾胃有問題,不但影響食慾、睡眠、情緒,時間長了,還會引起器質性疾病。
相反,脾胃健運,能讓身體氣血充足,保證各個器官有條不紊地工作。
在壓力大、快節奏的現代生活中,喝酒、暴飲暴食、愛吃冰冷食物、吃腌制食物、久坐少動、焦慮緊張……種種不健康的生活習慣,會讓原本脆弱的脾胃更加不堪重負。
8. 手腳多汗是因為脾胃功能失調嗎
手腳多汗,是因為脾胃功能失調,需要多吃一些健胃消食的保健品。
9. 調理脾胃,可以推拿哪個穴位
1、中脘穴
主治疾病為:消化系統疾病,如腹脹、腹瀉、腹痛、腹鳴、吞酸、嘔吐、便秘。
2、足三里穴
主治疾病為:消化器官疾病、頭痛、牙痛、神經痛、鼻部疾病、心臟病、呼吸器官疾病、胃下垂、食慾不振、便痢、腹部脹滿、嘔吐等一切胃腸、腹部不適之主穴。
3、三陰交穴
主治症狀為:生理痛、腳底腫脹、過胖過瘦(增肥減肥)、生理不順、手腳冰冷、冷感症、更年期障礙、婦科、胃酸、食慾不振多種疾病。
10. 如何重視脾胃
在飲食養生方面,必然要涉及到脾胃,《黃帝內經》對於脾胃在維持人的生命中的地位作用非常重視,論述也很多,就是要大家在日常生活中,注意保養好自己的脾胃。 有一位老總,四十多歲,十分注重保養。他說:「只要是正確的生活方式,我都能做到,少吃紅肉,多運動,多吃水果蔬菜,都沒有問題。」但是體檢報告還是顯示他缺鈣,他十分吃驚,因為他每天都在補鈣。他拿著體檢報告去找中醫,醫生把脈後問他大便的情況,這位老總是這么說的:「以前,我吃肉多,大便不暢。現在吃肉少了,水果蔬菜多了,大便十分通常,排除的盡是些菜渣兒。」醫生告訴他那是大便不成形,原因是脾胃不和,消化不完全,從而影響了鈣的吸收。
一、脾是我們的「後天之本」
中醫認為「腎是先天之本,脾是後天之本」。怎樣來理解這個「後天之本」呢?大家不妨想一想土地,當今社會已經很發達了,汽車、電腦、人造衛星等高科技應有盡有,但這一切都是我們人類生存所必須的嗎?當然不是,人類沒有這些前,已經在地球上生存了寄錢念。那麼,什麼是人類生存離不開的呢?這就是土地。在中醫理論中,脾胃屬土,有脾土、胃土之稱,它們就是人體內的土地,是人的後天之本。
東漢末年,有一本專門探求事物名稱之源的佳作叫《釋名》,裡面說到:「脾,裨也,裨助胃氣以化谷也。」《黃帝內經》中說:「脾者,諫議之官,知周出焉」,也就是說,脾能夠知道身體內方方面面的問題都出在哪兒,然後通過自己的作用來把這個問題改善掉,是一個諫議之官。那麼,脾具體的作用到底是什麼呢?
首先,脾能檢查出心肺的問題。脾在中央,所以它的主要服務對象是心肺,打個比方,諫議之官就相當於現在的檢察院,負責看各方出現什麼問題,然後再把這些問題上報給中央。
上報的過程就是運化的過程,脾是主運化的,它把水谷化成精微並且吸收,轉換成氣血津液,傳輸到全身,保證人體的正常運行。沒有脾的運化作用,人體就不能得到能源,也就不能生存和生活下去。對於現代人來說,最常見的脾病就是糖尿病。人的脾本來是應該把精華送給心肺,但是脾不好好工作,把精華往下送,人體所需的糖分都隨著尿液排走了,這就形成了糖尿病。飲食不當、運動不足是得糖尿病的主要原因,其中飲食不當最重要。經常買菜的朋友可能知道,現在菜市場上,很多菜不管什麼季節都有,乍一看,市場豐富了,卻違反了植物的自然生長規律,反季節的蔬菜與水果與自然的五行之氣相悖,對人體健康的影響是潛移默化的,久而久之便可能成為致病的因素。
「脾主一身之肌肉」,這是脾的第二個作用,假如脾生病了,那麼人體的肌肉就會出現問題。不久前,一位身患重症肌無力的老先生來找我看過病。從體檢報告上看,老先生心臟很好,血壓也很正常,就是肌無力,兩手舉不過頭。我為他診脈,脈象如水,這是典型的脈象「太過」,說明脾脈有問題,脾主肉,所以老先生才肌無力。
另外,脾還有一個作用,就是統攝血不外溢,如果脾氣虛弱,失去了約束血的力量,就會出現一些出血病症。比如女子來月經,是往下流,但是如果脾統攝血的功能喪失了,血就有可能上溢,表現出來就是流鼻血。如果一個女子月經不調或者不來月經而流鼻血,在中醫里叫做經血倒流。
中醫認為「脾開竅於口,其華在唇,在液為涎」,因為脾主肌肉,人臉上有一個純肉的象,就是嘴唇,嘴唇裡面沒有骨頭,全是肉,因此,要觀察脾的運化功能是否正常很簡單,看嘴唇就可以了。脾的運化功能好,嘴唇就會滋潤、豐滿,否則就會比較干癟。「在液為涎」也很好理解,中醫認為五臟對應五液,肝液為眼淚,肺液為鼻涕,腎液為唾液,心液為汗,脾液是口水。小孩子只要脾虛就會經常流口水,對於一些成人,晚上睡覺的時候也經常會流口水,這在中醫里被認為是濕氣特別中的象。「諸濕腫滿,皆屬於脾」,也就是說,身體出現莫名的消瘦、流口水、濕腫等症狀,都是屬於脾病,從脾上治肯定是沒錯的。
二、胃
下面我們再來認識一下我們的胃。《刺法論》認為胃為「倉廩之官」,什麼叫「倉廩之官」?胃就像糧倉的管理員,它負責把天地萬物收獲的這些好東西進行分類。怎麼分類?「五味出焉」,就是說按照酸、甜、苦、辣、咸五味去分。
《黃帝內經》中說,「胃主受納」,還說「胃,收水谷」。這里的所謂的受納,就是接受和容納的意思。水谷,就是指飲食。胃主受納,是指胃在消化道中具有接受和容納食物的作用。胃的納,不僅僅是容納,它還有主動攝入的意思,也稱為「攝納」。胃之所以能主動攝納,是依賴於胃氣的作用,胃氣主通降,使飲食下行,食下則胃空,胃空則能受飲食,人的食慾就是這樣產生的。大家還要注意一點,胃是主降的,就是一定要往下降,如果胃氣總是往上涌,就會形成口臭。這是脾胃衰敗的一個象。口臭這類病症是後天之本受到損害所致,不是說吃點口香糖就可以的。
此外,胃主腐熱。腐熱,是指胃對食物進行初步消化,形成為「食糜」的作用過程。胃接受水谷後,因為的腐熱作用,進行初步消化,將水谷變成食糜,成為更易於轉運吸收的狀態。食糜傳入小腸後,在脾的作用下,精微物質被吸收,化生氣血,營養全身。
脾胃是消化食物的器官,這兩者在五行中都屬土,脾屬陰土,胃屬陽土;脾主運化統血,胃主受難腐熟;脾氣主升,胃氣主降。脾胃是緊密聯系在一起的,養脾先養胃,兩者要結合在一起。養護脾胃有一個原則:吃飯最好是七八分飽。飲食調養對養脾胃非常重要,在日常生活中,飲食營養成分的均衡,食物品種的豐富多樣,進餐的定時定量都有利於脾胃的保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