① 有關數字的古詩有哪些
有關數字的古詩有以下:
1.朝辭白帝彩雲間,千里江陵一日還。——《早發白帝城》唐·李白
意思是:早上從從五彩雲霞映照中的白帝城出發,一天時間就回到了千里之遙的江陵。
2.遙知兄弟登高處,遍插茱萸少一人。——《九月九日憶山東兄弟》唐·王維
意思是:遠遠的思念著兄弟們,今日登高望遠的時候,在漫山遍野長滿了茱萸花,可惜就我一個人不在場。
3.飛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銀河落九天。——《望廬山瀑布》唐·李白
意思是:飛奔流下的瀑布筆直的倒下來,彷彿有幾千尺長,就好像是九天之上的銀河掉下來了一樣。
4.烽火連三月,家書抵萬金。——《春望》唐·杜甫
意思是:戰火連綿不絕蔓延了三個多月,來自家中的書信比一萬兩黃金還珍貴。
5.兩個黃鸝鳴翠柳,一行白鷺上青天。——《絕句》唐·杜甫
意思是:兩個黃鸝鳥嘰嘰喳喳熱鬧的在綠綠的柳樹上交談著,一群白鷺排成一行飛上了天空。
(1)至直學士院樊伯撝家擴展閱讀
杜甫(712—770),字子美,嘗自稱少陵野老。舉進士不第,曾任檢校工部員外郎,故世稱杜工部。是唐代最偉大的現實主義詩人,宋以後被尊為「詩聖」,與李白並稱「李杜」。其詩大膽揭露當時社會矛盾,對窮苦人民寄予深切同情,內容深刻。許多優秀作品,顯示了唐代由盛轉衰的歷史過程,因被稱為「詩史」。在藝術上,善於運用各種詩歌形式,尤長於律詩;風格多樣,而以沉鬱為主;語言精煉,具有高度的表達能力。存詩1400多首,有《杜工部集》。
首句寫草堂周圍新綠的柳枝上有成對黃鸝在歡唱,一派愉悅景象,呈現一片生機,有聲有色,構成了新鮮而優美的意境,具有喜慶的意味。次句寫藍天上的白鷺在自由飛翔。晴空萬里,一碧如洗,白鷺在「青天」映襯下,色彩極其鮮明。兩句中一連用了「黃」「翠」「白」「青」四種鮮明的顏色,織成一幅絢麗的圖景。
② 形容秋天冷的詩句有哪些
形容秋天冷的詩句有:
軟綾腰褥薄綿被,涼冷秋天穩暖身。《曉眠後寄楊戶部》年代:唐作者:白居易
滿階榆莢,弄輕陰、淺冷似秋天。《木蘭花慢·正千門系柳》年代:宋作者:李彭老
暑天長似秋天冷,帶郭林亭畫不如。《夏日登友人書齋林亭》年代:唐作者:杜荀鶴
- 茶灶煙銷回野艇,竹竿霜冷釣秋天。《次韻答樊伯撝見拉釣》年代:宋作者:陳著
秋天漸涼冷,或可赴前盟。《耕樵軒題寄徐良夫》年代:明作者:張羽
水浸秋天風皺浪。縹緲仙舟,只似秋天上。《蝶戀花·水浸秋天風皺浪》年代:宋作者:歐陽修
素女煉雲液,萬籟靜秋天。瓊樓無限佳景,都道勝前年。《水調歌頭 次東坡韻》年代:宋作者:張玉娘
凄涼懷古地,慘澹暮秋天。《步至湖上寓小舟還舍》年代:宋作者:陸游
秋天清而河氣澄明,夜水白而月魂瀲灧。《禪人並化主寫真求贊》年代:宋作者:釋正覺
漠漠暗苔新雨地,微微涼露欲秋天。《贈內》年代:唐作者:白居易
秋天床席冷,夜雨燈火深。《秋霖中過尹縱之仙游山居》年代:唐作者:白居易
③ 《宋史·周必大傳》 翻譯
周必大,字子充,字洪道。原本是鄭州管城人。祖先名詵,宣和中年死於廬陵,於是在那裡安家。父親名利建,官至太學博士。周必大少時很聰明,父親死後,住在母親家,母親督促他學習
紹興二十年,考中進士。一天,皇上下詔命他和王之奇,陳良翰上殿,從袖中拿出詔書。以唐太宗,魏徵為例發問,因為自己在位已久,沒有立下功績,治理的效果好壞,苦於自己不知道,命周必大等人完全的說出好壞與否。退了一步逐條說明:陛下操練士兵,目的是復興,但是將領卻經常變,這是沒達到用將之道;選擇人守衛國家郡縣但守官幾次改變,這是沒有完成落實責任。各州長吏,一會兒來一會兒去,婺州經過四年換了五任守官,平江四年換了四任守官,甚至秀州一年換了四任守官,官吏的奸惡從哪能觀察,百姓的疾苦從哪能解救。皇上非常欣賞他的話,革除這兩個弊端。江水湖水乾旱,請求從南庫捐出二十萬代替百姓,皇上嘉獎了他
④ 《周必大》文言文翻譯是什麼
周必大,字子充,號平園老叟。父親叫利建,周必大年輕時英俊奇偉,父早故,由外祖母家撫養,母親親自督促他勤奮讀書。紹興二十年,周必大中進士,授官徽州戶曹。後又中博學宏詞科,任建康府學館的教授。不久,周必大被調到太學任職,宋高宗閱讀了周必大起草的策文後,說道:「真是大手筆啊!」
宋孝宗即位以後,被任命為起居郎。(一次),侍奉宋孝宗講經,孝宗對蜀地的情況頗為擔憂,周必大回答道:「蜀地的人民長期困頓,希望陛下頒詔對他們安撫勸諭,事情安定後應當寬限他們的租賦,這樣,蜀地就可以安定了。」應詔上書列了十件事,都切中時弊。
暫代給事中之職,他上奏辯駁,不避權貴。金索要議和時厚禮,周必大分條上奏,請求確定敵國的名稱,金國因此屈服。曾覿.龍大淵得到孝宗的寵幸,眾多大臣紛紛上書彈劾他們。(孝宗不僅沒有接受大家的意見,)反而晉升兩人的職務。詔旨下達後,周必大和金安節拒絕在上面簽署同意的意見,並且上奏孝宗:「陛下對於政府中官員,欲罷則罷,欲貶則貶,惟獨對於曾.龍二人委曲遷就,多加重用,恐怕眾人會議論紛紛啊!」第二天,孝宗宣布了自己提升曾.龍的手詔,並對周必大呵斥道:「你的官職只不過是為人君鼓扇而已,在先皇帝時位卑事微,如今怎敢抗命!」周必大進入宮廷向皇帝謝罪,但他仍然堅持已見:「我知道了,那麼為臣也就不以侍奉先皇帝的態度來侍奉陛下了。」說完,周必大退至一邊,等待處罰。孝宗(看到周必大的態度堅決,)說道:「我知道你忠貞事國,舉薦官員時極力破除朋黨.嚴明綱紀。」十天以後,孝宗重申以前的命令,周必大仍然拒不奉命。不久,他辭去了給事中的職務。
過了很長時間,周必大先後擔任南劍州知府,福建刑獄提點官。以後又升任秘書少監,同時在直學士院任職,兼任史職。不久,辭去直學士院職。張說又命擔任簽書樞密院。周必大諫道:「(關於此人的任用,)以前曾經在朝廷上議論過,大家都認為不可,陛下也覺得這個決定不妥而改變了自己的想法。現在沒過多長時間,又作出這樣的命令,使貴戚干預朝政,於公於私都是缺失,臣下不敢起草詔書。」結果,周必大被罷去京官,調任建寧府。他到了豐城便稱病回到京城。後來周必大屢次辭官不就,由此名聲更重。過了一段時間,又擔任了敷文閣待制兼侍讀.兼權兵部侍郎.兼直學士院。連孝宗也由衷感嘆道:「你不迎合別人,也無所依附,正是我最器重的。」
周必大擔任兵部侍郎,不久兼太子詹事。上奏說:「太宗儲才為了真宗.仁宗之用,仁宗儲才為了治平.元佑之用。自從章.蔡京以來挫傷士人志氣,最終導致「自取滅亡」。秦檜忌妒刻薄,排擠人才,流弊至今。希望陛下在平日儲蓄人才。」皇帝沉迷於球場,必大直言勸諫。江浙久雨,上奏請求減少後宮的開支,免去江浙郡縣拖欠的稅收,命令省部注重撫恤。
淳熙十四年,周必大任右丞相。十六年,任左丞相。慶元四年,周必大去世,被朝廷謚為「文忠」。有著作《平園集》。
⑤ 有關家的有哪些
你好,你想問有關家的什麼是成語嗎或者是其他什麼問題沒有說清楚具體無法回答,若是一成語的話有白手起家、千家萬戶、無家可歸、家家戶戶、孤家寡人等。
⑥ 《周必大》文言文翻譯
出自《二十四史 宋史》之《周必大傳》。
《周必大傳》譯文:
周必大字子充,又字洪道,其祖先是鄭州管城人。祖父周詵,宣和年間在廬陵任副職,因此定居在這里。父親周利建,是太學博士。年少時就特別傑出,父親死後,他被寄養在外祖母家,母親親自督促他學習。
紹興二十年(1150),周必大考中進士,被授予徽州戶曹之職。周必大考中博學宏詞科,任建康府教授。周必大拜官太學錄,被召去應試館職,高宗讀了他的策文,說:「是個負責起草詔書的人才。」周必大任秘書省正字。館職恢復由朝廷詔試從此開始。周必大兼國史院編修官,拜官監察御史。
孝宗即位後,周必大拜官起居郎。直接到皇上面前奏事,皇上說:「我過去看過你寫的文章,把你的近作拿來看看。」皇上當初親臨經筵,周必大奏道:「經筵並不是分析文章講解句子的地方,想從容不迫地了解情況,增益於聖德,就要探求治理之本。」開始,左右史很久沒有任命人擔任,史事記載被中斷、累積,周必大請求必須記下君臣們的言行舉止,他日夜兼程修史,每月一次呈給皇上看。於是皇上命令周必大兼編類聖政所詳定官,又兼權中書舍人。周必大在經筵侍講,曾論及邊境之事,皇上為蜀感到擔憂,周必大回答說:「蜀中百姓受困苦已很久了,希望陛下頒布安撫令,要使政局穩定應減少賦稅。」周必大應皇上詔令奏上十件事,都切中時弊。
周必大暫代給事中,封駁政令之失當,不任用權貴、寵臣。翟婉容對官吏進行升調時違反了有關法令,周必大竭力爭執,認為不妥。皇上說:「原以為你只會寫文章,沒想到你如此剛強正直。」金索取講和時的舊禮,周必大一一上奏,請求端正敵國之稱呼,金國為之氣沮。
曾覿、龍大淵被皇上寵幸,台諫官交替彈劾他們,一起被調任知..門事,周必大與金安節不書寫備案錄黃,並奏道:「陛下對於政府侍從,想罷就罷,想貶就貶,唯獨對這二個人委屈遷就,這樣恐怕公眾的議論會紛紛而至不得停止。」第二天皇上宣布手詔,說:「給事中、中書舍人為人煽風點火,太上皇時的小事情,怎麼可以亂說。」周必大進宮謝罪道「:如此看來,那是我沒有像侍奉太上皇一樣侍奉陛下。」周必大退朝待罪,皇上說:「我知道你很盡職,只是想破除朋黨、端正綱紀。」十天後,皇上重申以前的任命,周必大阻止不了,於是請求任宮觀官。
很久後,周必大被差遣任南劍州知州,又改為提點福建刑獄。周必大進宮回答皇上的提問,希望皇上令中外各地舉薦文武人才,分別把他們的長處記在一本冊子上,藏於禁中,以備緩急之用。周必大拜為秘書少監、兼直學士院,兼任史職。鄭聞起草,周必大定稿,最後由皇上修改,這是模仿漢宣帝時的制度所為的。於是上奏說「:陛下根據漢宣帝時的例子,親自製定贊書,明確表示自己的好惡。我看西漢時所說的國家大臣,乃是淺陋朴實的周勃,缺乏文採的汲黯,不學無術的霍光。至於公孫弘、蔡義、韋賢,號稱儒者,只是拿俸祿保全地位,所以漢宣帝說俗儒不合時宜。如果宣帝了解真正的儒士,怎麼會把他們混淆呢?希望陛下平心觀察,不可有輕視儒士的名聲。」皇上喜愛他論述精闢,知識廣博,想與他日夜討論文章。
高宗要加尊號,周必大說:「太上皇萬歲,而紹興末年所議之文及近來上的表使用嗣皇帝的稱呼不妥。按照建炎年間遙拜徽宗表,以及唐憲宗獻給唐順宗尊號的冊文,都稱皇帝。」決議於是定下。趙雄出使金朝,要攜帶國書,朝廷討論受國書的禮節。周必大立即具體草擬,大致內容是:「尊卑名分之定,有人計較等級、威風;叔侄親戚關系,難道還計較是坐著還是站立。」皇上贊賞地說「:我未曾告訴國書的內容,而你能道出我心中所想,真是真正的人才呀。」
周必大兼權兵部侍郎。奏請敬重侍從以儲備將相之才,增設台諫官以廣開言路,選擇監司、郡守以補充郎官之不足。不久,周必大暫代禮部侍郎、兼直學士院,同修國史、實錄院同修撰。
一天,皇上令周必大同王之奇、陳良翰到選德殿回答問題,皇上從袖中拿出手詔,舉出唐太宗與魏徵關系之例,詢問他在位久,而功績未成,治政的好壞,他自己不能發覺的解決辦法,命令周必大等人盡言是否。周必大一一陳述「:陛下訓練士兵以圖謀恢復國土而將領多次更換,這是用將的法則未掌握好;選擇人戍守郡國而郡守多次變換,這是把責任落在實處的方法不完善。各州官吏,一下子上任一下子罷職,婺州四年而地方官換了五次,平江四年換守臣四次,更有甚者秀州一年而四次換守臣,官吏姦邪如何得以考察清楚,百姓疾苦怎麼可能得到緩和!」皇上認為他的話很對,於是革除了這二種弊端。江湖二州乾旱,周必大請求捐出南庫錢二十萬代民交稅,皇上很贊賞。
周必大兼侍講,又兼任中書舍人。不久,他辭去直學士院之職,得到批准。張說再次拜為簽書樞密院,給事中莫濟封駁回錄黃,周必大奏道:「過去全朝廷的人都認為張說這個任命不適合,陛下自己也知道錯了而加以制止了。未到一年,這個任命又下發。貴戚參預政事,公私兩方面都受到損失,我不敢草擬此令。」皇上批示:「王日嚴立即撰寫任命書。莫濟、周必大降為宮觀官,傍晚離開國都。」張說公開奏章的內容,讓被彈劾者知道,又薦舉莫濟、周必大二人,於是莫濟被派往溫州任職,周必大到建寧府任職。莫濟接到任命立即離朝,周必大到豐城後稱病而歸,莫濟聽說後很後悔自己的行動。周必大三次請求一宮觀職,因此名氣更大了。
時間過了很久,周必大拜官敷文閣待制兼侍讀、暫代兵部侍郎、兼直學士院。皇上安慰他說:「你不迎合別人,不附會權貴,我十分倚重你。」周必大拜為兵部侍郎,不久兼任太子詹事。他上奏說「:太宗儲備人才為真宗、仁宗所用,仁宗儲備人才為英宗、哲宗所用。自從章..、蔡京打擊了士氣後,最終導致外族入侵之禍。秦檜嫉妒刻薄,驅逐人才,其弊端遺留至今。希望陛下在閑暇之時儲備人才。」
皇上一天親臨..場,周必大說:「我固然知道陛下不會忘記檢閱戰備,然而太祖二百年的天下,其希望在於聖上的勤勉,希望皇上自愛。」皇上臉色大變說:「你的話很忠心,是不是為了預防銜橛之變?我正以國仇未報、恥辱未雪為念,不想自尋安逸。」周必大升兼侍讀,改任吏部侍郎,拜為翰林學士。
天上下了很長時間雨,周必大奏請減少後宮供給,松緩對浙郡長期以來積欠的租稅的逼責,令省部討論對百姓撫恤之事。內直宣引,上責說:「金星靠近前面的星,武士踢..,太子參與,我們很擔心。」皇上讓周必大把這些話轉告太子,周必大說:「太子是人子,陛下令他驅馳,我怎麼敢勸他違抗命令,陛下不要命令他就可以了。」
周必大乞求回鄉,未得到批准。皇上想召人為他分擔職責,於是問周必大:「呂祖謙能寫文章嗎?」周必大回答說:「呂祖謙的涵養很深,了解典故,不僅僅工於文字。」周必大拜為禮部尚書兼翰林學士,升為吏部兼承旨。皇上令禮官討論明堂典禮,周必大提出祭天與祭地分別舉行的意見。周必大受旨撰寫《選德殿記》及《皇朝文鑒序》。周必大在翰苑近六年,制命文字溫和、雅緻,考慮事情周到、全面,是一時文學侍從之臣中的第一人。有人說他再次入翰苑任職,實際上是曾覿所薦,而周必大不知道真相。
周必大拜官參知政事,皇上說:「執政與宰相,本來應當和睦而又有不同之處。在這之前宰相論述某事,而執政再沒有什麼可補充的了,這是為什麼?」周必大說:「大臣本來應該相互支持或反對。自從秦檜當權後,執政不敢講一句話,以後於是成為理所當然。陛下虛心請教拋開自己的尊嚴,大臣哪敢自以為是?只要小事不敢隱瞞,那麼大事又有什麼理由要隱瞞。」皇上深以為然。天久旱,皇上手詔求直言。宰相認為此詔令一下,各州郡都會乞求賑濟,如何應付,於是約周必大一起上奏反對此令。周必大說「:皇上想了解下面的情況,而我們卻要加以阻攔,怎麼可以堵塞公眾的言路呢?」
有人藉助後妃的引薦請求為郎官,皇上把此事交給給事中與中書舍人處理,周必大說:「台諫、給舍與三省互相牽制,怎能稟承旨意辦事呢?不聽從旨意有失於禮節,聽從了又有損於法則。旨令下達之日,我們應當一起上奏。」皇上高興地說「:肯如此任勞任怨嗎?」周必大說「:當給而未給就會有怨恨,不當給而不給,有什麼怨恨呢!」皇上說:「這是負責任,不是任怨。」周必大拜官知樞密院。皇上說:「每次看見宰相不能處理之事,你用幾句話就解決了,三省根本不能少了你。」
山陽過去屯兵八千,雷世方乞求只差遣鎮江一支軍隊五千人駐守山陽,周必大說「:山陽控扼黃河口,如果今天減少駐軍而後又增加駐軍,必然導致敵人的懷疑。揚州武鋒軍本來駐守山陽,不如每年撥三千人,與鎮江五千人一同駐守山陽。」郭杲請求把荊南軍隊一萬二千人移至襄陽永久屯守,周必大說:「襄陽固然是要地,江陵也是江北的襟喉。」於是留下二千人駐扎江陵。皇上問「:金主已經回到上京,並分派他幾個兒子鎮守各地,將怎麼辦?」周必大說:「敵人的恫嚇可能只是虛探,正擔心我們先行動。我們應當靜守,只是邊地將領不可不精選。」
周必大拜官樞密使。皇上說「:如果邊境出事,宣撫使之職只有你可勝任,他人不行。」各位統帥呈上各軍升遷名單,周必大不時點名召見一二人考察其才能優劣,統帥十分恐懼,不敢容於私情。周必大創造了諸軍點試法,對分散在外的軍隊就親自去檢閱。池州李忠孝自己說有二名正將不能拉開弓,乞求罷去他們的軍職。皇上說「:這是樞密使措置的效果。」金州尋求將帥,周必大說:「與其讓人私下舉薦,不如正大光明地選報。」皇上命令侍從、管軍舉薦將帥。有人傳言大石林牙將要加兵攻金,忽魯大王分別占據上京,邊境大臣與夏國訂下盟約。周必大都一概不理會,勸皇上持重,不要輕舉妄動。果然所傳之言都是妄言。皇上說「:你真有先見之明。」
淳熙十四年(1187)二月,周必大拜官右丞相。他首先奏道「:現在國內外安定,這種安定局面大約將近有二十四年了,這正是令人擔心之時,應考慮國家的長遠之計,不可以頻頻更改治國方針以圖速強。」秀州乞求減去大軍總制錢二萬緡,官吏請求核審是否合適,周必大說:「這難道是審核的時候?」立即蠲免了秀州的總制錢。密封的奏章多說大臣們的同異,周必大說:「各盡所見,歸納到一處,怎麼可能還相同呢?陛下恢復祖宗過去的制度,令三省反復閱讀奏章後行動,正是想使上下互相牽持,並不是只奉行文書。」
高宗逝世,議定根據顯仁的例子,派三位使者報告金朝。周必大說「:今天的事很特殊,不應當害怕敵人而曲意順從。」阻止了派使者之事。金的賀正使來到宋,有人請求皇上暫且穿淡黃袍在御殿接受國書,周必大執意不肯,於是皇上穿素色喪服,在帷幄中接見金使。淳熙十五年(1188),思陵出殯,周必大根據熙陵呂端的故事,請求隨同前往,於是皇上給他太傅頭銜,為山陵使。明堂大禮時皇上對周必大加封恩賜,封他為濟國公。
十一月,周必大單獨留下來請求讓他去職,皇上再三加以安慰。皇上忽然宣諭道:「近年來我經常生病且感到疲倦,想傳位給太子,但你必須暫且留下。」周必大說:「聖上身體安康,只是由於思念高宗稍稍過度了些,怎麼至於倦於辛苦。」皇上說「:最大的禮儀沒有比得上事奉宗廟的,而初享時我大多是帶病前往堅持祭祀的;最大的禮儀沒有大於執喪的,而我不能親自到德壽宮去。想不退休,可以嗎?我才把這個重任委託給你。」周必大哭著退下了。十二月十一日,皇上秘密賜給周必大紹興時制定的傳皇位親札。三十日,皇上令周必大留下商議。二月初二日,又令周必大參與草擬詔書,專門論述了供奉靈位、侍奉太子之事。周必大拜為左丞相、許國公。參政留正拜為右丞相。壬子日,皇上才把傳位的打算告訴二府。二月初一,皇上降傳位令。第二天,皇上穿著吉祥的衣服到紫宸殿。周必大奏道「:陛下傳位給皇子,再觀盛典,流芳千古。看來從今後不能每天侍奉皇上了。」於是哽噎不能說下去,皇上也流淚說:「只有靠你們協助新君主。」
光宗詢問當今急務,周必大奏稱為用人、求言二件事。三月,周必大拜官少保、益國公。李山獻草擬了二相制度,大家對此貶褒不一,皇上召李山獻令他用麻紙另擬文書,不久把李山獻貶斥到一郡任職。周必大請求離朝。
何澹為司業,在職很久都沒有升遷,留正奏請提拔他。何澹對周必大不滿而感激留正,到他為諫長時,於是首先彈劾周必大。皇上詔令周必大以觀文殿大學士之職任潭州判官。何澹對周必大的譴責不停,於是周必大以少保充當醴泉觀使。周必大任隆興府判官,沒有赴任,又拜為觀文殿學士、潭州判官,恢復大觀文之職。周必大被所舉官吏受賄敗露之事牽連,降職為榮陽郡公,又復為益國公,改任隆興判官,他辭去此職,拜官醴泉觀使。
寧宗即位,令大臣直言朝政得失,周必大奏上四件事:至孝、敬天、崇儉、久任。慶元元年(1195),周必大三次上表引退,於是以少傅身份退休。
開始,平民呂祖泰上書請求殺韓..胄,驅逐陳自強,以周必大代替他。嘉泰元年(1201),御史施康年彈劾周必大首先為詭詐之徒唱贊歌,又私植黨派,皇上令降周必大為少保。自慶元以後,韓..胄之黨以建立偽學的名義,來禁錮君子,而周必大與趙汝愚、留正被指責為罪魁禍首。
嘉泰二年(1202),周必大又為少傅。嘉泰四年(1204年)死去,終年七十九歲。皇上贈他為太師,謚號「文忠」。寧宗為他的墓碑題寫篆文「忠文耆德之碑」。
周必大自己號稱平園老叟,著書八十一種,有《平園集》二百卷。周必大曾在鄉里建三忠堂,說歐陽修、楊邦..、胡銓都是廬陵人,他平生所敬慕的人,故寫文章記下他們的事跡,這是他的絕筆。周必大有一子,名周綸。
⑦ 關於「女子勸君少喝酒」的詩詞有哪些
1、《送張子固》
宋代:彭汝礪
吾少飲酒不知數,有如長虹吞百川。
老來畏酒飲輒醉,百事一無如少年。
瘦腳踉蹌走病鶴,吟腸悲壯啼寒蟬。
夫君尚勇不宜怯,急上青雲須著鞭。
譯文:我不知道我喝了多少酒,就像彩虹吞沒了百川。百事可樂從來不像一個害怕喝酒和喝醉的青少年。纖細的腳搖搖晃晃地離開病態的鶴,唱著庄嚴肅穆的心寒蟬。丈夫很勇敢,但並不膽小。他沖向雲端時需要一根鞭子。
2、《南歸寄鄉舊 其三》
明代:陳獻章
省事除煩惱,端居養靜虛。栽花終恨少,飲酒不留餘。
山徑兒吹笛,村田婦把鋤。殷勤謝閭里,勝事莫相疏。
譯文:省事,保持安靜。花兒不嫌少,飲酒不嫌少。山裡的管道,村裡的婦女鋤頭。在禮貌和感恩中,成功之間沒有疏離。
3、《次韻答樊伯撝》
宋代:陳著
直以佣為業,何妨睡作魔。
吟詩終日少,飲酒一生多。
坐久頭鳴籟,行遲腳有鵝。
林居三十載,一室小維摩。
譯文:做僕人不如睡得像個魔鬼。一個人一生中的詩歌和酒精飲料更少。坐在你的頭上很長一段時間,讓鵝站在你的腳邊。林居30年,一間小維摩房。
4、《次韻答攀拍撝》
宋代:陳著
直以佣為業,何妨睡作魔。
吟詩終日少,飲酒一生多。
坐久頭鳴籟,行遲腳有鵝。
林居三十載,一室小維摩。
譯文:做僕人不如睡得像個魔鬼。一個人一生中的詩歌和酒精飲料更少。坐在你的頭上很長一段時間,讓鵝站在你的腳邊。林居30年,一間小維摩房。
5、《對酒》
宋:秋瑾
不惜千金買寶刀,貂裘換酒也堪豪。
一腔熱血勤珍重,灑去猶能化碧濤。
譯文:用一把珍貴的小刀,貂皮也可以用來換酒。一腔溫血和勤勞的珍寶,灑上還可以化碧濤。
⑧ 四川,中國,旌陽區,西南地區,德陽按順序排列
德陽這個地名的來歷,有一個故事在元代以後曾廣為流傳:西晉太康初年,道教仙人許遜任旌陽縣令,因其能點石成金、救濟貧困、畫符水祛除瘟疫而有德於民,朝廷詔改旌陽縣為德陽縣。而據史料考證,自東漢起,江油小溪壩、遂寧龍鳳場先後以德陽之名設縣,後又撤消,到唐高祖武德3年(公元620年)才「分雒縣、綿竹地置德陽縣」。德陽之名最終紮根此地,未再變遷。李冰:秦昭王時人,公元前276-251年任蜀郡太守,治水雒綿(今石亭江、綿遠河、漢建置雒縣、綿竹縣)使德陽人民古今獲利,消除水患,自流灌溉。李冰卒於任所,以身殉職,葬於章山(今名鎣華山),古今建祠承祀。雍齒(?-公元前192年):周秦末時沛(今江蘇沛縣東)人,出身豪強,與劉邦(漢高祖)為同鄉舊友關系。秦二世二年(前208年)隨劉邦起兵反秦,秦軍圍攻劉邦於豐(沛縣西),劉敗秦軍,命雍齒守豐。雍多次叛劉,因戰功多而不忍殺。公元前201年,劉邦封雍齒為什方肅侯,食邑2500戶,治地今什邡雍城。漢惠帝三年(前192年)雍齒卒,葬於城西(今方亭鎮),有雍齒祠。侯國傳三代至孫雍桓而終,至漢武帝元鼎五年(前112)9月,因終侯不肯從軍擊南越和所獻酬金不合格,被削去侯位襲爵。侯國歷時89年,什方遂降為普通縣。雍齒祠墓至20世紀60年被廢,今什邡市城歷稱"雍城",為四川省級命名的歷史文化名城之一。李尤(約公元54-137年):雒縣(今廣漢市雒城鎮)人,東漢文學家,與班固、張衡齊名,曾任蘭台令史、諫議大夫,受詔與劉珍編纂《漢記》(西漢紀傳體史書),劉保繼位為孝順帝,封李尤為樂安(今山東)相。據《後漢書》載:李尤著有賦、銘、誄、頌、《七嘆》、《哀典》等28篇及《蜀記》、《蘭台集》2卷。《東觀賦》、《德陽殿銘》較為有名。姜詩:(生卒年不詳),雒縣汛鄉(今旌陽孝泉鎮)人,與妻龐氏、子石泉(乳名安安)奉母至孝,為"姜氏一門三孝子"。漢明帝永平二年(公元59年)察孝廉,擢江陽令。歷代表彰孝行,隋代將姜詩故里陽泉縣改名為孝水縣,唐代改稱姜詩鎮,宋代改名孝泉鎮,姜詩廟改為孝感廟。元代將其子姜安安讀書送米孝行列為全國二十四孝之一。其地孝泉鎮今為省級歷史文化名鎮。姜公祠墓古今猶存,現建中國德孝城佔地100餘畝,每年秋季舉孝文化節活動,參觀旅遊者數十萬人次。郭玉:(生卒年不詳),雒縣(今廣漢雒城鎮)人,東漢孝和帝、孝安帝時為蜀中名醫。少年時學醫於綿竹程高與涪縣涪翁。中年時醫術名氣甚高,被聘任太醫院,專為皇宮貴人治病。和帝劉肇親自考察郭玉醫術,對其診脈技術和辨證施治理論,甚為贊賞。《後漢書》有傳。秦宓(?-226年):東漢末至三國時綿竹縣(今德陽市旌陽區城北秦宓村)人,官至蜀國大司農。博學多才,安貧樂道,不願為官。劉焉、劉璋時稱郡才,屢召不應。劉備時任益州從事祭酒。備伐吳,宓諫阻,下獄幽閉,後貸出。建興二年,丞相諸葛亮領州牧,選宓為別駕,尋遷中郎將、長水校尉。吳遣使張溫來蜀,宓答問如流,反難吳使,取得外交大勝。宓遷大司農,助諸葛亮治蜀有政績。衛元嵩(?-579年):原籍成都,晚年定居並卒葬於什邡。北周著名高僧,先崇佛,後從道。深得武帝宇文邕寵信,"賜爵持節為蜀郡公"。建德三年,"僧道還俗",嵩失寵。定居什邡,繼事佛道,潛研《周易》。自著《元包經》、《易論》、《齊三教論》等。後封"惠應希微真人"。雍城古有祠墓承祀。馬道一(709-788年):唐代什邡縣今兩路口鎮人,世稱馬祖,中國佛教禪宗第八代大師。20歲時為僧,落發資中,受戒渝州,崇法於江南。中年曾回什邡羅漢寺築台說法,弘揚禪宗教義。唐貞元四年(788)圓寂於江西建昌石門寶峰院,終年80歲。名相權德輿撰寫《馬祖塔碑銘》,皇帝李賜謚號大寂禪師,塔名"大庄嚴之塔"。房琯(696-763年):河南人,唐天寶年間,拜監察御史、主客員外郎、給事中,文部尚書,同中書門下平章事(宰相職)。乾元年間,出任漢州(今廣漢)剌史,贈太尉。在漢州任中,政績卓著,民德頌之。鑿西湖以為遊玩之所,又立石於治廳之後,人號房公湖、房公石。今廣漢雒城鎮房琯公園,亦是遊人響往之地蘇易簡(958-996)字太簡,北宋梓州銅山(今中江廣福鎮)人,官參知政事(副宰相)。聰明好學,才思敏捷。22歲中進士,太宗復試為狀元。27歲時主持全國大考,續編《翰林志》,太宗賜詩嘉之,輕綃飛白手書"玉堂之署"贈之。遷參知政事後,常侍帝側,關心國家興衰,勤諫政事,酷愛文學,協助宰相李昉編纂《文苑英華》一千卷,自撰《文集》20卷,著《文房四譜》5卷傳世,故有文學家、科學家之稱。至道二年病逝,終年38歲。蘇舜欽(1008-1048):字子美,梓州銅山人,蘇易簡之孫,與其兄舜元皆為宋代文學家是"銅山三蘇"代表人物。27歲中進士。任光祿寺主簿、蒙城知縣等職。一生關心政事,酷愛文學,史稱愛國詩人。慶歷四年,岳父社衍為相,范仲淹任參知政事(副相),舜欽任集賢校理、監進奏院,共輔厲行新政,遭權奸嫉恨,以細故彈劾,被革職為民,徙居蘇州,築滄浪亭,以詩文自娛。為詩豪放,洋溢愛國革新之情,與梅堯臣齊名並稱"蘇梅"。慶歷八年病逝,終年41歲,有《蘇學士集》傳世。蘇舜元(1006-1054年):蘇易簡之孫,蘇舜欽之兄,梓州銅山(今中江廣福鎮)人。北宋初期文學家、書畫家、慶歷進士。官至尚書度支員外郎、三司度支判官。為人精明強悍,重文士氣節,善草、隸書,字勝其弟。詩文崇尚革新,與其弟及穆修等齊名。《宋史》及《中國文學家大辭典》有傳。舜元有《才翁集》一部傳世。張浚(1097-1164):字德遠,號紫岩,宋代綿竹人,進士,官至宰相,著名抗金重臣。一生歷經北宋哲宗、徽宗、欽宗和南宋高宗、孝宗五代,力主抗金,反對投降。秦檜執政,被貶永州,受斥二十年,連奏主戰五十疏。金軍南侵,復起用,後受主和派打擊,罷右丞相,貶福州通判,赴任途中病死,封魏國公,著有《紫岩易傳》、《中興備覽》、《論語解》、《春秋解》、《中庸解》共52卷傳世。張栻(1133-1180):字敬夫,又字樂齋,號南軒,綿竹人,張浚之子。南宋學者、理學家、官至右文殿修撰、吏部員外郎、知州、知府等職,與朱熹、呂祖謙齊名,時稱"東南三賢"。受父政治、學術思想影響,攻研理學甚篤,為湖湘理學派集大成者。著有《南軒集》傳世。吳泳:字叔永,中江人,南宋孝宗時人,生卒年不詳,1208年進士,歷官軍器少監,兼權直舍人院,尋遷吏部侍郎兼直學士院,進寶章閣學士,差知溫州,後改知泉州,以言罷所。是文學家,著有《鶴林集》、《玉海》和《嘉祐紹興諸臣奏議》。《宋史》有傳,民國《中國文學家大辭典》有簡介吳昌裔:字季永,吳泳之弟,中江人,南宋孝宗時期,生卒年不詳。1214年進士,初授閬中尉,再調眉州教授,擢知華陽縣,通判眉州,旋知漢州。累官至監察御史,集英殿修撰,以寶章閣待制終,謚忠肅公。著有《苦言》、《儲鑒》、《蜀鑒》、《奏議》、《四書講義》、《鄉約口義》、《諸老見聞》、《容台議禮》、《文集》等行世。《宋史》有本傳,是宋代文學家,《中國文學家大辭典》有簡介。宋述祖(1543-1611):先世江蘇常熟人,明初徙居漢州,嘉靖三年成進士,歷官陝西寶雞儒學教諭,擢南京國子監學正,出守雲南晉寧知州。乙未(1595)補臨安郡丞,戊戌(1598)入覲,解組以歸。著有《岩居》、《渭濱》、《白下》、《淇游》、《歸來》等。其子守恕匯編為《伴鶴軒稿》8卷及《族譜》10卷。另有《漢乘備錄》史料2卷。劉宇亮(?-1642):明代漢州綿竹縣人,萬曆四十七年(1619)進士,選翰林院庶吉士,授編修職,遷文淵閣大學士,擢兵部、禮部尚書。明思宗崇禎十一年(1638)至十二年,為首輔(宰相)職務,督師出征抗清,兵敗消職,歸家閑居。為綿竹修建城垣、關帝廟、上帝宮、瞰海樓等。病故後葬縣西宋家林。近年出土劉翰林有關文物甚多。李調元(1734-1802年):羅江縣人,1762年中進士,選翰林院庶吉士,授吏部文選司主事,擢錄通永道、考功司員外郎,充廣東鄉試副考官、旋任廣東學政。仕途坎坷,為上官訐陷,充發伊犁,以錢贖歸。乾隆四十八年(1783)回羅江家鄉。一生著書藏書甚富,是著名的文學家、戲曲理論家,編著《函海》40函、200餘種、800餘卷。李鼎元(1746-1810年):羅江縣人,李調元堂弟,1778年進士,選翰林院庶吉士,授兵部車馬司主事、馬館監督,由內閣中書冊封琉球(台灣)副使,欽賜正一品麟蟒服。善詩文、工書法。時稱"羅江三李以墨庄為魁"。著有《球雅》、《使琉球記》、《師竹齋詩集文集》、《道德經正義》等。李驥元(1755-1799年):羅江縣人,李鼎元胞弟,1784年進士,選翰林院庶吉士,授編修,充山東鄉試副考官,遷左中允,入直上書房。勞卒任所。工詩文。著有《鳧堂詩稿》。李化楠(1767-1710年):羅江縣人,李調元之父。1742年進士。授浙江餘姚知縣,繼秀水、平湖知縣,升補知滄州,擢宣化、順天知府。著有《萬善堂稿》、《石亭詩集》、《石亭文集》、《醒園錄》等。張宗法(1675-1760):清代康乾時什邡徐家場(今民主鄉師古村)人。少年好學,不慕榮利,耕種三畝祖田,開設三個學館,除授徙外,常與老農交往。畢生研究農事,博採俗諺耆語童言,著《三農紀》和《正情說》。《三農紀》24卷33萬言,流傳全國,時稱"先生作有《三農紀》,千古田家不可無"。世稱古代農學家楊銳(1857-1898)字叔嶠,號鈍叔,綿竹人,"戊戍六君子"之一。舉人出身,為兩廣總督張之洞弟子,後作幕僚,任內閣中書,參加強學會、保國會,倡立蜀學會,維新變法,任四品卿銜軍機章京,參與新政被害,為愛國志士,終年41歲。著有《楊叔嶠詩文集》、《說經堂詩草》,以及《隋史補遺》、《晉書注》等。蕭朴生(1897-1926年):德陽縣天元鄉人。1920年冬赴法國留學。在法勤工儉學期間從事共產主義的宣傳和革命活動。1922年6月,旅歐中國少年共產黨創建時,蕭是18位代表之一。1923年2月,更名為派歐中國共產主義年團,蕭任委員、支部負責人。1925年6月被法國反動當局驅逐回國,在上海江浙濟難委員會工作,兼職上海大學教師。1926年10月病逝。終年29歲。戴季陶(1891-1949年):廣漢縣人,清末留學日本,參加中國同盟會,孫中山的秘書,任國民黨中央執行委員、宣傳部長。繼任國民政府委員、考試院長、中山大學校長、國史館長等職。1949年在廣州自殺,歸葬於成都西門外棗子巷。黃繼光(1931-1952)原名黃際廣,中江縣興發(今繼光鎮)人,中國人民志願軍特級英雄。1952年10月20日在朝鮮江原道金化郡上甘嶺抗美援朝戰役中,受重傷後,撲敵堡,以胸膛堵住敵人機槍射孔,英勇獻身,保障攻克高地,殲敵兩個營。追記特等功,授特級英雄稱號,並榮獲朝鮮民主主義人民共和國英雄稱號及金星獎章、一級國旗勛章等。中江縣建繼光館、繼光鄉、繼光水庫等紀念。陳豹隱(1886-1960年):中江縣悅來鄉人。清末明初留學日本十二年,先讀預科,後畢業於東京帝國大學法科。民國7年(1918)回國後,在北京、上海等地從事經濟學教授、翻譯和愛國革命活動。民國16-18年講授並率先翻譯馬克思所著《資本論》。早期參加共產黨和國民黨。1957年參加民革,任民革中央常委、中國政協常委。1960年9月9日病逝於成都。覃子豪(1912-1963)廣漢雒城鎮人,台灣詩壇"三老"之一,被稱為台灣第一代詩人,跨海詩人。孑然獨身又被稱為"不會戀愛的詩人"。30年代就學於北京中法大學和日本東京中央大學。有《自由旗》等詩歌和散文、譯文傳世。今廣漢雒城公園建有覃子豪紀念館及銅像。何北衡(1896-1972):羅江縣人,1924年北大法律系畢業後任巴縣縣長、川軍劉湘部科長。1938年後任四川省建設廳長、川康水利局長。對四川水利貢獻大,在今德陽地區修堰多。1949年赴香港,1951年3月應邀回北京任水利部參事、全國政協委員。1972年在北京病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