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蘇東坡 的門客形容他「關中大漢,手執鐵板高唱『大江東去』
宋俞文豹《吹劍續錄》:「東坡在玉堂日,有幕士善謳,因問;『我詞比柳詞何如?』對曰:『柳郎中詞,只好十七八女孩兒執紅牙拍板,唱「楊柳岸曉風殘月」;學士詞,須關西大漢執鐵板,唱「大江東去」。』公為之絕倒。」
——————
蘇東坡問一位歌唱家:「我的詞比柳耆卿如何?」歌唱家道:「柳郎中詞只宜十七、八歲女孩兒,按執紅牙拍,歌『楊柳岸曉風殘月』;您蘇學士的詞,則須關西大漢,抱銅琵琶,執鐵綽板,唱『大江東去』!」蘇東坡聽了,不覺大笑。
蘇軾詩詞以豪放著稱,所以非關西大漢執鐵板不能吟唱也。
B. 有詞評家說豪放詞「須關西大漢,銅琵琶,鐵綽板,唱『大江東去』」。葉夢得的這首詞頗具豪放之風,請
答案示例:(意對即可) (1)葉夢得的這首詞頗具豪放之風。從他對人物形象的塑造上便可見一斑。在上片,作者對謝安的外貌描寫,使穿烏衣、披秀發的英俊少年形象躍然紙上,與「羽扇綸巾」的周瑜頗為神似,使上片顯豪放之氣。接下來作者又用「坐看驕兵南渡」「一顧功成」等語,描寫了謝安的功績,使我們不禁為謝安的智慧、指揮千軍萬馬的鎮定與大氣所折服。末尾,作者又寫謝安聽《怨歌行》流淚,又塑造了一個「鬢雖殘,心未死」的英雄形象。總之,本詞借刻畫謝安彰顯了豪放之氣。 (2)本詞的豪放風格十分典型,似是每一處景物描寫都溢湧出一種豪放氣概。起句寫詞人登高遠眺之景,視野雄渾開闊;繼而遙想當年的淝水一戰之景。「沸浪駭奔鯨」寥寥幾筆就將戰景描繪得宏大有力。下闋視角變換,寫八公山下之景,既有斷崖草木的剛直崢嶸,又有天空中的雲濤吞吐,作者的豪放之氣在博大之景中展現得淋漓盡致。綜觀全詞寫景格調,同東坡《赤壁懷古》有異曲同工之妙。我們也彷彿於此震撼人心的雄偉之景中,窺探了詞人的錚錚鐵骨。其於繪景中揮灑的萬丈豪情,令人為之動容。 (3)這首詞景物描寫上大多從大處落筆,剛勁雄渾,頗有豪放之風。故都岸草,長淮孤城,詞一開篇所選的意象即給人以雄渾悲愴之感,故都風景依舊然而人事已不復當年。詞人描繪過眼前畫面後,又以「想」字領起,追述當年景物。戈戟蔽空,驚濤怒浪,詞人描寫自己想像中當年此地的景象,雖是虛景,卻也是豪情萬丈,激動人心。通過對淝水之戰景象的描寫,豪放之風盡出,下闕詞人又寫眼前的景物,斷崖枯草,雲濤吞吐,寥寥數筆,以「無處問豪英」作結,借景抒情,寫盡豪情。 |
C. 須關東大漢,執銅琵琶、鐵綽板,唱大江東去 什麼意思
南宋俞文豹《吹劍錄》中載:東坡在玉堂日,有幕士善歌,因問:「回我詞何如柳七?」對曰:答「柳郎中詞,只合十七八女郎,執紅牙板,歌『楊柳岸,曉風殘月』。學士詞,須關西大漢,銅琵琶,鐵卓板,唱『大江東去』。」東坡為之絕倒。 大意是說蘇軾在玉堂署任職時,問一個很擅長拍馬的幕僚他的詞和柳永相比較如何,這幕僚說了上面一段話,引了他們各自代表性詞作中的千古名句,說明了柳永詞嬌婉細膩,蘇軾的則是豪情萬丈、睥睨天下,雖然溜須拍馬之情溢於言辭,也確實道出了蘇軾詞的豪邁氣慨,難怪蘇「為之絕倒」!
D. 「鐵板銅琶繼東坡高唱大江東去,美芹悲黍冀南宋莫隨鴻雁南飛!」什麼意思
這是辛棄疾紀念祠的楹柱掛對聯:「鐵板銅琶繼東坡高唱大江東去,美芹悲黍冀南宋莫隨鴻雁南飛。」 是當代著名作家郭沫若1959年題寫。上聯寫出了辛棄疾的文學成就和風格特點,下聯道出了他一生的追求和政治理想。
上聯「鐵板銅琶」形容豪放激越的文詞;「玉堂」是宋代翰林院別稱;「柳郎中」即當時詞人柳永;「大江東去」是蘇軾(念奴嬌• 赤壁懷古》首句,後人多用「大江東去」代表蘇軾的創作風格。辛棄疾繼承了蘇詞豪放的特點,在創作中取得了較高的成就。
下聯的「美芹悲黍」中的「芹」指芹菜。《列子• 揚朱》篇載:有人向同鄉富豪贊美芹菜好吃,結果富豪吃了反倒嘴腫鬧肚子。後人以「獻芹」稱所獻之物菲薄,以示誠意。辛棄疾曾於1165年寫論文10篇,又稱《美芹十論》,陳述抗金救國、收復失地、統一中國的大計,「悲黍」,黍即小米。
據史書記載,周室東遷後,周朝志士回到故都,見昔日宗廟夷為田地,黍苗叢生,便悲國家之顛覆,故《詩經》有《黍離》篇。「冀南宋莫隨鴻雁南飛」,是說辛棄疾希望南宋小朝廷不要偏安江南一隅,而要立志收復失地,表示了他「男兒到死心如鐵」(辛棄疾詞《賀新郎》中的句子)的豪情壯志。
(4)學士詞需關西大漢銅琵琶鐵綽板唱大江東去擴展閱讀:
辛棄疾 (南宋將領、詞人):
辛棄疾(1140年5月28日-1207年10月3日),原字坦夫,後改字幼安,號稼軒,山東東路濟南府歷城縣(今濟南市歷城區遙牆鎮四鳳閘村)人。南宋豪放派詞人、將領,有「詞中之龍」之稱。與蘇軾合稱「蘇辛」,與李清照並稱「濟南二安」。
辛棄疾生於金國,早年與黨懷英齊名北方,號稱「辛黨」。青年時參與耿京起義,抗金歸宋,獻《美芹十論》、《九議》等,條陳戰守之策。先後在江西、湖南、福建等地為守臣,平定茶商賴文政起事,又創制飛虎軍以彈壓湖湘。
由於他與當政的主和派政見不合,故而屢遭劾奏,數次起落,最終退隱山居。開禧北伐前後,宰臣韓侂胄接連起用辛棄疾知紹興、鎮江二府,並征他入朝任樞密都承旨等官,均遭辭免。開禧三年(1207年),辛棄疾抱憾病逝,年六十八。宋恭帝時獲贈少師,謚號「忠敏」。
辛棄疾一生以恢復為志,以功業自許,卻命運多舛、壯志難酬。但他始終沒有動搖恢復中原的信念,而是把滿腔激情和對國家興亡、民族命運的關切、憂慮,全部寄寓於詞作之中。其詞藝術風格多樣,以豪放為主,風格沉雄豪邁又不乏細膩柔媚之處。
其詞題材廣闊又善化用典故入詞,抒寫力圖恢復國家統一的愛國熱情,傾訴壯志難酬的悲憤,對當時執政者的屈辱求和頗多譴責;也有不少吟詠祖國河山的作品。現存詞六百多首,有詞集《稼軒長短句》等傳世。
E. 學士詞需關西大漢銅琵琶鐵綽板唱大江東去評價的是宋代詞人誰
俞文豹《吹劍續錄》稱:「學士詞,須關西大漢,銅琵琶,鐵綽板,唱內《大江東去容》。」學士所指為蘇軾,因其官翰林學士,故名。蘇軾是北宋文壇領袖,詩詞文畫均稱當時翹楚,其成就為中國文學史上所罕見。蘇軾在詞史上有特殊貢獻,其詞創造了多種風格,除傳統的婉約清麗外,他的詞或清曠,或雄放,或凝重,或空靈,佳作極多,對後世影響極為深遠。後人將其與辛棄疾並稱蘇辛,譽為豪放詞的代表。《大江東去》本名《念奴嬌》,因蘇軾所作【赤壁懷古】膾炙人口,故又稱《大江東去》、《大江東》、《酹江月》等。此詞筆力遒勁,雄奇壯麗,很能代表蘇詞的典型風格,故有所言。
F. 「關西大漢,手持鐵板,唱大江東去」這話是誰說的
「關西大漢,手持鐵板,唱大江東去」這話是宋代俞文豹說的。
出處:宋 俞文豹《吹劍續錄》:「東坡在玉堂,有幕士善謳。因問,我詞比柳詞何如?對曰,柳郎中詞,只好十七八女孩兒執紅牙板唱『楊柳岸曉風殘月』,學士詞,須關西大漢執鐵板唱『大江東去』。」
譯文:東坡在堂上,有個仰慕他的人喜歡唱歌。東坡問,我做的詞和柳宗元的相比如何?那個人說柳先生的詞就像一個十八歲的女孩拿著紅牙板唱「楊柳岸曉風殘月」有情有調,您的詞,就像一個關西大漢拿著鐵綽板唱大江東去那樣有氣勢。
(6)學士詞需關西大漢銅琵琶鐵綽板唱大江東去擴展閱讀
「關西大漢,手持鐵板,唱大江東去」賞析:
古代的詞是用來唱的,對於詞的好壞,歌者也最有發言權。《吹劍續錄》中這位善歌的幕士一語中的:柳永的詞,適合十七八歲的少女,手執紅牙板,低聲吟唱,別有風趣;蘇軾的詞,適合關西大漢,手拿銅琵琶鐵綽板,引吭高歌,慷慨激昂。
幕士的表述中,無褒無貶,其核心思想是:柳永的詞是婉約派,勝在情感細膩,蘇軾的詞是豪放派,勝在氣象恢弘,二者適宜的對象、樂器、情景,均不相同,沒有可比性。
G. 學士詞須關西大漢鐵綽板,唱大江東去評價哪個詩人
蘇軾,,,,,,,的詞,手下人評的,蘇軾聽完大笑,蘇軾問的是他和柳永比怎樣
H. 關西大漢手持狼牙鐵板高唱大江東去 下聯的 什麼
小橋流水是馬致遠的是。曉風殘月才是柳永的名句。
柳郎中詞,只合十七八女郎,執紅牙板,歌『楊柳岸,曉風殘月』。學士詞需關西大漢,銅琵琶,鐵綽板,唱『大江東去』
安易如的書上的。
I. 響徹琵琶,千古大江東去;吹殘鐵笛,一聲孤雁南飛。指哪位文學家
響徹銅琶,千古大江東去;
吹殘鐵笛,一聲孤鶴南飛。
江門陳白沙釣台。大江東去:宋俞文豹《吹劍錄》載「東坡在玉堂日,有幕士善歌,因問:『我歌何如柳七?』對曰:『柳郎中詞,只合十七八女郎,執紅牙板、歌楊柳岸曉風殘月。學士詞,須關西大漢,銅琵琶,鐵綽板,唱大江東去。』坡為之絕倒。」故大江東去原指長江之水向東流去,後也用以比喻歷史發展的趨勢
J. 銅琵琶鐵綽板唱大江東去,還有一句相對應的是什麼
這對聯借用了關於蘇軾的兩個典故,一個是據《吹劍續錄》記載,有人評價蘇軾和柳永的時候說「柳永的詞,適合於十七、八歲的女郎,手執紅牙拍板,輕唱「楊柳岸曉風殘月";而蘇東坡的詞,則適合於關西大漢,彈銅琵琶,執鐵綽板,高歌「大江東去」。
下聯的孤鶴南飛,則出自據《苕溪漁隱叢話》,據記載:東坡被貶在黃州生日時,他的朋友們置酒於長江亦壁磯下為他慶壽。酒酣,忽聞笛聲起於江上。座中有郭,石二生頗知音,對東坡說:笛聲里有新意,不是平常樂工所奏。派人探問,知是進士李委因東坡生日,特作新曲《鶴南飛》來獻。東坡題詩一首:山頭孤鶴向南飛,載我南遊到九嶷。下界何人也吹笛,可憐時復犯龜茲。
這對聯上聯寫了蘇軾的文化成就,下聯寫了他的人生經歷,可以說是對仗得宜的好聯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