① 林則徐的家訓是什麼
林則徐的10條家訓:
1、存心不善,風水無益。(心地不好,講究風水也無益)
2、父母不孝,奉神無益。(不孝順父母,求神拜佛也無益)
3、兄弟不和,交友無益。(兄弟都不和,交友再多也無益)
4、行止不端,讀書無益。(言行舉止不好,讀書再多也無益)
5、心高氣傲,博學無益。(心高氣傲,學問再多也無益)
6、做事乖張,聰明無益。(為人偏執,做事不講情理,再聰明也無益)
7、時運不濟,妄求無益。(時機未到,怎麼強求也無用,順其自然好。)
8、妄取人財,布施無益。(巧取豪奪他人錢物,施捨再多也無益)
9、不惜元氣,醫葯無益。(熬夜與縱欲等都大傷元氣,長時間打麻將也大傷元氣,如不戒,醫葯也無益)
10、淫惡肆欲,陰騭無益。(如若生活放縱奢侈,荒淫無度,雖然屢屢行善多積陰德,也是枉然無益)
(1)文學稼擴展閱讀:
1839年9月,林公巡視澳門,在前山寫了《十無益格言》,現立碑於珠江邊海印橋腳。這是林公的修身做人准則,也是他以德存世的範本。
望子成龍是絕大多數中國父母的期望,林則徐夫婦也不例外。但是,林則徐並不一味追求兒孫做高官,成大名,而是教育他們首先做個好人,「成一拘謹篤實子弟」。
林則徐長子林汝舟聰明好學,24歲即中進士,散館後授翰林院編修,翰林院是清朝儲才之地,進了翰林院,就意味著有很好的升遷前景,但林汝舟幾年未獲升遷,林則徐並沒有動用自己的關系請托幫忙,而是認為他年紀輕輕就做了官,不過是僥幸成名。
因而命其辭官回家,一邊侍奉母親,管理家務,一邊繼續讀書,要他「多讀聖賢書」,是為了培養高尚的人格和情操,增長才幹,一旦有機會,能夠做一個有所作為的優秀官員。
次子林聰彝在三子中「資質最鈍」,林則徐為他的教育也頗費心思。林則徐輾轉各地任職,聰彝留在家鄉讀書,他到廣東任職時,聰彝15歲,不久他寫信給聰彝,讓聰彝從福州老家到廣州他的任所,以廣見聞,借資歷練。
聰彝缺乏讀書的天賦,自然難以通過科舉考試進入仕途,林則徐對他說:「余固不望爾成名,但望爾成一拘謹篤實子弟。」希望他「棄文學稼」,林則徐並不認為農民為地位低下,對聰彝說:「農居四民之首,為世間第一等最高貴之人。」
② 爾若堪棄文學稼,是余所最欣喜者什麼意思
這句的意思是:你如果能夠放棄文藝從事農耕,這是我最希望看到的。堪:能夠。稼:莊稼,農業,農耕。是:代詞,這。余:我。所……者:固定結構,可以翻譯為「的」字句。好像是林則徐的話。
③ 林則徐詩句書法
林則徐書法的主要成就是行草,而又以《集王聖教序》為基本路數,屬於傳統派系,通篇秀勁乃其可貴之處。同時,從林氏楷書作品亦足可見其臨池之功力。林氏在1827年(道光七年)《跋沈毅齋墨跡》中說:"初學臨摹輒舍唐人矩范而躐等於鍾張羲獻,是猶未能立而使之疾行,僵卧必矣。"(《雲左山房文鈔》卷四)可見,林氏有自己的學書心得,從唐人入手是他的主張。實際上,林氏並沒有忽視"取法乎上"的傳統共識,其楷書,不拘泥於某家框架,也並不純然是唐人的規矩,還在點劃使轉之間偶爾透露出晉人的風度,愈是晚期之作愈如此,這不能否認是林氏的聰明。
在林氏傳世的尺牘墨跡中,我們不難發現很多書法藝術珍品:不光是指其史料價值。他的手札,相對大件書法作品,往往筆墨更加輕重隨意--或下筆邊綿,或錯落有致,或倚側生姿。尤其是在對親朋好友吐露胸懷時,更無疑慮矜持,筆隨情發,一瀉自然而已。有時家書語句,更現朴訥真情,讀令人肅然起敬。如《諭兒書》:"爾若堪棄文學稼,是余所最欣喜者。蓋農居四民之首,為世間第一等最高貴之人"。
林氏的書法取勢,端重安詳,絕無矯揉造作的氣息,雖不屬於雄強一路,但他在鴉片戰爭中力主禁煙積極抵禦英軍入侵的舉止卻是驚天動地的,這也不難理解,因為,他所擁有的是一股中華民族固有的浩然正氣、凜然大義。
④ 博客和博客文學的區別
我覺得博客里有很多的文學成分但絕不全是文學,博客包含了文學以外的許多東西,博客是各種各樣的信息的匯集地,各種各樣觀點的大講堂,各種各樣心情的表達式,也是許許多多文學作品的「演繹場」。博客文學到底是博客的一種還是文學的一種我也不敢定論,但一個博客要很好的發展,被點擊、被關注是和文學的作用分不開的。文學是以藝術的魅力提升了博客,而博客以載體的身份促進了文學的交流與提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