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文學經濟 » 論述文學自覺
擴展閱讀
中國網路原創新人樂團 2021-03-31 20:26:56
黨政視頻素材 2021-03-31 20:25:44
廈門大學統計學碩士 2021-03-31 20:25:36

論述文學自覺

發布時間: 2021-03-30 19:15:32

文學自覺,談談你對「自覺」的理解

相對於一定的責任目標,當個體自覺自己的能力足以獲得目標責任後面的精神物質利益時,則就會無意識或有意識地產生馬虎大意、蠻不在乎等驕傲心理;而當個體要取得目標責任後面的精神物質利益是自己能力不及時,則就會無意識或有意識地產生心理壓力、怠倦狀態等焦躁心理。所以,對目標責任的制定首先做到既不是太難、並「跳一跳」又能觸及到的水平是最合理的;同時,還要盡量使目標細致化、具體化。許多事實表明,把目標訂得明確具體,要比籠統的要求「你們好好乾吧」,要好得多。例如國外曾就此做過一項試驗研究,其過程是這樣的:若干參加試驗的被考察對象,先都根椐他們的成績、能力和態度作了評分,然後分別派到一個積極性低和積極性高的小組里去。給那個積極性低的小組布置了十分具體的工作目標,而對高積極的小組只告訴他們「好好乾」。結果,那個積極性低的小組,無論在工作成績還是對任務的積極態度方面,都很快趕過了高積極性小組。
在具有合適的責任目標的狀況下,如何培養和提高人們的自覺性呢?這就要做到能、責、權、利的統一。

② 文學自覺的文學自覺的表現

一、文來學從廣義的源學術中分化出來,成為獨立的一個門類。漢人所說的文學指的是學術,特別是儒術。到了南朝,文學有了新的獨立於學術的地位,宋文帝立四學,文學與儒學、玄學、史學並列;此外,還有文筆之分,《文心雕龍·總術》「今之常言,有文有筆,以為無韻者筆也,有韻者文也。」代表了一般的認識。
二、對文學的各種體裁有了比較細致的區分,更重要的是對各種體裁的體制和風格特點有了比較明確的認識。較明晰的文體辨析始於曹丕的《典論·論文》,他將文體分為四科,並指出其各自的特點:「奏議宜雅」,「書論宜理」,「銘誄尚實」,「詩賦欲麗」。《文賦》進一步將文體分為十類,並對每一類的特點也有論述。《文心雕龍》上篇主要對文體進行討論,將文體分為三十三類。
三、對文學的審美特性有了自覺地追求。文學之所以成為文學,離不開審美性的追求。魏晉南北朝時期,對文學的情采、聲律、用事用典、對偶修辭等的追求,特別是四聲的發現及其在詩歌中的運用,證明他們對語言的形式美有了自覺地追求,同時也對中國文學的發展產生了深遠影響。

③ 文學自覺性

在中國古代文學中,魏晉文學一直處於不顯目的位置,在許多人的思維定勢中:漢賦、唐詩、宋詞、元曲、明清小說一直占據文學史的主要地位。而談到魏晉文學,自宋代以後,它總是受到歧視、貶斥,甚至受到人們的忽視。其實,魏晉文學的魅力之所在,正在於文學由自發到自覺的發展在中國古代文學中產生了突破和超越的偉大意義,更在於魏晉是一個特殊的時代,它的紛繁駁雜、陸離怪誕多少令許多人難以從慣常的思維去得到清晰的解讀,它的多元化和復雜性更令諸多的歷史學家、文學家敬而遠之,也許,這就是魏晉文學一直處於被冷落和疏遠地位的原因之一。若換一種眼光來看,一種文化色彩鮮明、魅力非凡、不同凡響又受到人們的冷遇,不能不說是文化的缺憾。眾所周知,魏晉是一個動盪和戰亂的時代,之所以形成文學的多元和復雜。則是社會各方面因素綜合作用的結果,由於本時期社會基本上處於分裂狀態,戰亂頻仍,朝代更替頻繁繁,統治者少有精力來顧及思想文化事業。政治對文學的干預較少,思想文化呈現放任自流狀態。文人對離亂生死的感嘆和士子對出仕入仕的思索,更是為文學創作提供了素材,而佛教的傳播,玄學的滲透使整個文學思潮脫離了儒家所強調的政治教化的需要。尋求文學自身獨立存在的意義,回歸文學自身的特點,使文學變成了個人的行為。抒發個人生活體驗和情感,表明魏晉文學已逐漸成為一種非功利的純文學創作。

魏晉文學精巧機制的魅力自覺的的深層涵義是表現人。表現人的情懷、人的審美愛好;表現人的性格;重視人的任情所為,人的才性、情感、氣質、風貌、格調、風度為人們所關注,最終形成了魏晉文人的思辨、自適、貴族士大夫風度、詩性才情等千古不衰的魅力。本文試圖從魏晉文學派別的自然生成和文學人格方面入手,重新去解讀魏晉文學的超凡,展示文學自覺的思潮,探索文人命運和文學發展的心路歷程。

④ 簡述文學自覺的三個標志

所謂文學的自覺有三個標志:

1 、文學從廣義的學術中分化出來,成為獨立的一個門類。漢朝人所謂文學指的是學術,特別是儒學。到了南朝,文學有了新的獨立於學術的地位,有文、筆之分的說法。

宋文帝立四學,文學與儒學、玄學、史學並立。

今之常言,有文有筆,以為無韻者筆也,有韻者文也。(《文心雕龍·總術》)

至如不便為詩如閻纂,善為章奏如伯松,若此之流, 泛 渭之筆。吟詠風謠,流連哀思者,謂之文。……至如文者,惟須綺 縠 紛披,宮徵靡曼,唇吻遒會,情靈 搖盪。(梁元帝蕭繹《金樓子·立言篇》)

2 、對文學的各種體裁有了比較細致的區分和認識。如《文賦》將文體分為十類進行論述。(西晉)摯虞的《文章流別論》,論及12種文體的起源和演變。《文心雕龍》對文體的區分既系統,對文體的討論也很深入。

「奏議宜雅」,「書論宜理」,「銘 誄尚實」,「詩賦欲麗」。( 曹丕的《典論·論文》)

蕭統的《文選》是現存最早的文學總集,選錄了先秦到梁代共130人的七百餘篇作品將文體分為賦、詩、騷、七、詔、冊、令、教、文等37大類。

3 、對文學的審美特性有了自覺的追求。比如說四聲的發現並運用,詩歌中講究用事、對偶,等等,證明人們對語言的形式美有了更自覺的追求。

⑤ 中國文學的自覺是什麼

作為文學創作的價值觀而言,「文學自覺」指的是文學及文學創作主體意識到文學的獨立性和價值性,自覺地對文學的本質和發展規律等進行探討和認識,促進文學按其自身的規律向前發展。文學的自覺,最重要或者說是最終的還是表現在對文學審美特性的自覺追求上。
「文學的自覺」作為文學發展的事件而言,特指魏晉時期。魯迅先生最先提出了這種說法,認為魏晉時期是中國文學自覺的時代。這一時期的重要特點是文學批評的著作大量出現,對文學觀念的探討很熱烈。
詳見http://ke..com/view/3459308.htm

⑥ 文學自覺的名詞解釋

文學自覺 [wén xué zì jué]
「文學自覺」指的是文學及文學創作主體意識到文學的獨立性和價值性,自覺地對文學的本質和發展規律等進行探討和認識,促進文學按其自身的規律向前發展。

⑦ 文學自覺的內涵是什麼

一、文學從廣義的學術中分化出來,成為獨立的一個門類。漢人所說的文學指的是學術,特別是儒術。到了南朝,文學有了新的獨立於學術的地位,宋文帝立四學,文學與儒學、玄學、史學並列;此外,還有文筆之分,《文心雕龍·總術》「今之常言,有文有筆,以為無韻者筆也,有韻者文也。」代表了一般的認識。
二、對文學的各種體裁有了比較細致的區分,更重要的是對各種體裁的體制和風格特點有了比較明確的認識。較明晰的文體辨析始於曹丕的《典論·論文》,他將問題分為四科,並指出其各自的特點:「奏議宜雅」,「書論宜理」,「銘誄尚實」,「詩賦欲麗」。《文賦》進一步將文體分為十類,並對每一類的特點也有論述。《文心雕龍》上篇主要對文體進行討論,將文體分為三十三類。
三、對文學的審美特性有了自覺地追求。文學之所以成為文學,離不開審美性的追求。魏晉南北朝時期,對文學的情采、聲律、用事用典、對偶修辭等的追求,特別是四聲的發現及其在詩歌中的運用,證明他們對語言的形式美有了自覺地追求,同時也對中國文學的發展產生了深遠影響。[

⑧ 文學自覺的文學自覺的標志

根據當代學者胡旭的研究,文學自覺有以下標志:
這種變化的標志之一是張衡《歸田賦》的出現。張衡曾用十年時間,精思附會,寫成《二京賦》。該賦的主旨是諷諫帝王公侯節儉,但可悲的是,這篇讓張衡花費巨大精力所作的大賦,於政教卻絲毫無補。面對著朝政日非,江河日下的局面,他的「修齊治平」的思想破滅了,道家思想開始抬頭。《歸田賦》中描寫了隱居生活的恬淡情趣,景物清新和美,生活自由逍遙,詩人藉此「娛情」、「縱心」。賦中雖然尚未顯示鮮明的個性,但分明已有一個抒情主人公在,自我意識加強了,個人價值得到了關注。此後,抒情小賦不斷出現,在漢魏六朝時期蔚然成風,取代了大賦的地位。從此,辭賦成了文人抒情寫意的工具,實現了文學的自覺。應該說,張衡的《歸田賦》是文學自覺方面的一枝報春花。
這種變化的標志之二是「古詩十九首」的出現。東漢初,文人們受樂府民歌的影響,開始寫作五言詩,到了東漢中後期,文人五言詩逐漸成熟了。大約在桓、靈之世,出現了一批文人五言詩(今已失去主名),其代表就是選錄於《昭明文選》的「古詩十九首」。「古詩十九首」不僅是文人五言詩成熟的標志,也是詩歌呈現文學自覺的標志。首先,「古詩」的數量很多。梁代鍾嶸在《詩品》中說:「陸機所擬十四首」,「其外,《去者日已疏》四十五首」。兩數合計共59首,昭明太子蕭統看到的可能還要多一些。可以想見,它們在當時的數量是相當可觀的(今傳所謂的「蘇李詩」大約也要包括在內)。可以說,五言古詩這種詩體是當時文人普遍使用的詩歌形式,甚至可能存在著寫作五言古詩的創作群體。其次,古詩在內容上表現了「人的自覺」。「十九首」的內容不外遊子之歌和思婦之詞兩個方面,詩人們慨嘆人生的短促和前途的渺茫,抒寫了羈旅愁懷和離別相思,情調是悲哀而深沉的。在這些詠嘆中,給人印象最深刻的是對於人生短暫的感嘆,如「生年不滿百,常懷千歲憂」,「人生忽如寄,壽無金石固」,「人生寄一世,奄忽若飆塵」,「人生非金石,豈能長壽考」,「人生天地間,忽如遠行客」,類似這樣關於人生的詩句,實在不少。此外,還有一些「焉得不速老」、「思君令人老」之類的詩句,也反映了同樣的主題。這種對人生短暫的慨嘆正是對人生的執著與重視。在現實的苦悶中,古詩的作者們有的激勵自己盡早「立身」,求得「榮名」,激勵自己「何不策高足,先居要路津」;有的主張及時行樂,高唱「晝短苦夜長,何不秉燭游?為樂當及時,何能待來茲」,「服食求神仙,多為葯所誤。不如飲美酒,被服紈與素」。這些呼聲,不論是頹廢的,還是積極的;不管是庸俗的,還是高尚的;都體現出對個人人生價值的肯定與追求。再次,「古詩十九首」的抒情十分真實強烈,作者們對自己的悲哀、苦悶、不平、憤慨、嚮往、思念等種種情感,毫不掩飾,一寄之於詩。這說明古詩的作者們不再把文學作政教的附庸,而是為滿足自己的抒情需要進行創作;人的主題鮮明了,文學成了表現人生、人的命運、人的心靈的文學,所以,「古詩十九首」是東漢中後期文學自覺的又一個重要標志。
這種變化的標志之三是散文創作方面出現的新面貌。首先是各體散文的長足發展。以文體而言,碑、銘、誄、箴、書、箋、檄、策、令、議、記、嘲、謁文、連珠等,種類繁多。像嘲、連珠等文體,娛樂的色彩已經非常強烈,基本上脫離了政教的藩籬。甚至像書、奏、議、碑這樣功能比較明確的文體,也發生了很大的變化。以書而言,東漢中後期書信大多描寫日常生活中的復雜的感情,如秦嘉的《與妻徐淑書》、徐淑的《答夫秦嘉書》、酈炎的《遺令書》等,或纏綿悱惻,或悲歌慷慨,皆令人驚心動魄。再如奏議,原以平實為本色,但東漢中後期的奏議中時時體現出一種非常強烈的個性,一種怫鬱不平的悲慨,感情色彩特別濃厚。其次,東漢中後期散文逐漸趨向整齊華美。一是在句式、音節、辭藻、用典等方面做文章,著力創造出一種形式美;二是講究散文風神的飄逸與靈動。這種變化,表明文學已經以愉悅人的情性為旨歸了,這正是文學自覺的核心精神。
鑒於上述諸方面的認識,中國文學的自覺時代,肇始於東漢中後期。至於建安文學,不僅在時間上與東漢中後期文學緊密相連,而且在文學創作的精神上也與東漢中後期文學一脈相承,它把肇始於東漢中後期的文學自覺推向了更加成熟的階段。

⑨ 文學自覺的概念簡介

古代文來學上,「文學自覺」指的是自文學及文學創作主體意識到文學的獨立性和價值性,自覺地對文學的本質和發展規律等進行探討和認識,促進文學按其自身的規律向前發展。文學的自覺,最重要或者說是最終的還是表現在對文學審美特性的自覺追求上。

⑩ 什麼叫文學自覺時期

中國文學的自覺,指文學自身覺悟到獨立存在的價值,而從文史哲不分、詩舞樂合一的狀態中分離出來,成為一個獨立的學術門類。魯迅在《魏晉風度及文章與葯及酒之關系》一文中的說法,認為是從魏晉時期開始的。如游國恩等主編的《中國文學史》說:「建安時代表現了文學的自覺精神。」(198頁)又如王運熙、楊明的《魏晉南北朝文學批評史》說,魯迅將建安時期概括為「文學自覺的時代」(7頁),確是十分精當的。李澤厚《美的歷程》不僅認為「文學的自覺」是魏晉的產物,而且說「非但指文學而已。其他藝術,特別是繪畫與書法,同樣從魏晉起表現著這個自覺。」(97~100頁)近年出版的比較有影響的一些文學史也堅持這種提法,如章培恆主編的《中國文學史》說:「魏晉是文學的自覺時代」,又說:「這時代的文學的確有點異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