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文學經濟 » 經濟學的詩歌
擴展閱讀
中國網路原創新人樂團 2021-03-31 20:26:56
黨政視頻素材 2021-03-31 20:25:44
廈門大學統計學碩士 2021-03-31 20:25:36

經濟學的詩歌

發布時間: 2021-03-30 17:28:19

『壹』 蘊含經濟學理念的古詩詞有哪些

這個故事是關於機會成本的,這句話最早由經濟大市弗里德曼提出來。他的本意是即使你不用付錢吃飯,可你還是要付出代價的。因為你吃這頓飯的時間,可以用來做其他事情,比如談一筆1嘗工佰繼脂荒拌維飽哩00萬的生意,你把時間用於吃這頓飯,就失去了這些本來能有的價值。這是機會成本的概念,以前你知道嗎看

『貳』 經濟唐詩

你好,
經濟唐詩有:
1、唐詩中的經濟學——《賣炭翁》、《蠶婦吟》
唐朝詩人張俞的《蠶婦吟》是唐詩里哀憫貧民的著名篇章。這首經典的詩歌記述了一個剛從集市回來的養蠶人的悲哀心情:那些滿身綾羅綢緞者非富即貴,而養蠶人恐怕有粗麻敝體就很不錯了。貧富差距如此之大,以至於躬身親歷者不能享受自己的勞動果實。耕者不得食,織者不得衣,這恐怕是天底下窮人最普遍的心聲了。

讀唐詩讀到這一層,差不多就夠了。但是經濟學人會往下分析,這首詩傳遞出的價值判斷是否符合經濟學原理。婦人穿不起蠶絲衣服,顯然是非常正常的。這種「穿不起」是她的比較優勢,也是她持續改善生活的動力。

蠶婦穿不起蠶絲衣,不是因為她「穿不起」,而是她「不願穿」。蠶婦大可以自穿絲綢,但是她將失去口食和其它改善生活的機會。蠶婦把絲綢拿到市上去賣,換取其它生活產品,這顯然劃算得多。市場本質上是一種社會分工,各行業的人並不消費自己的生產品,而是通過市場交換換取新產品,這將使整個社會利益都得到改善。蠶婦看到那些身穿滿身羅綺的人,應該感到慶幸:正是他們的消費才使生產成為必要,她也將持續不斷地獲得改善的機會。富人們的利益也沒有受損,因為他們付出對價,得到了綾羅。交易使雙方都得到實惠。

照講在有買有賣的社會,並沒有誰受到損害,那麼貧窮來源於何處呢?

人類社會始終存在依靠暴力和詐騙獲得財富的人,正是這些人造成人類社會的止步不前。這些人一般表現為國家、官僚、強盜和詐騙者。他們獲取財富不是像一般人依靠自由的交換,無一例外都是依靠暴力——有國家暴力,還有私人暴力。這種搶劫式的「交換」榨取了生產者的積累,打擊了生產者的信心,還傳遞了一個錯誤的信息:不勞而獲比誠實勞動更好。尤其是古代社會,特權階層以制度性的存在對人民進行源源不斷地剝奪,社會持續著「暴力——反暴力——暴力」的惡性循環。

自由交易不會傷害任何人,因為它使參與者都得到改善。蠶婦的生活十分糟糕,不是因為那些穿綾羅綢緞者買了她的產品,而是因為高昂的稅收、強迫的服役還有官僚的欺行霸市。也許官僚們沒有欺壓到她的頭上,而是對耕地者進行壓迫,實際上蠶婦的利益也受到了損害。農夫和手工業者們紛紛破產,買得起絲綢的人會大量減少,蠶婦的產品只得長期以很低的價格出售,同時她還將付出高昂的成本去購買其它產品。社會分工的一環遭到破壞,她的利益也間接受到損害。在有市場的角落,合作者的利益都是息息相關的。

分析至此,我們就能說《蠶婦吟》可能傳遞了錯誤的價值觀,讓人誤以為蠶婦的貧窮完全是富人的錯。相比較而言,中國歷史上的許多詩歌顯得更加智慧。《詩經》里的「碩鼠碩鼠,無食我黍」,孔子的「苛政猛於虎」,杜甫的「兵車行」,柳宗元的「捕蛇者說」都看到了一系列災難的根源——泛濫的國家暴政。《蠶婦吟》的作者張俞無視市場和暴力的區別,簡單地哀憫「貧富分化」,見識差多得。

『叄』 寫經濟學論文中有一首詩,因我不懂寫詩,特請大家改一改

我也懶計報嘗 的嘗錯了,應該是償.其他都很棒,意思明了,壓韻,文筆很不錯.不過在學術論文中不能寫這個,不恰當.

『肆』 關於經濟的唐詩

唐詩中的經濟學——《賣炭翁》、《蠶婦吟》
唐朝詩人張俞的《蠶婦吟》是唐詩里哀憫貧民的著名篇章。這首經典的詩歌記述了一個剛從集市回來的養蠶人的悲哀心情:那些滿身綾羅綢緞者非富即貴,而養蠶人恐怕有粗麻敝體就很不錯了。貧富差距如此之大,以至於躬身親歷者不能享受自己的勞動果實。耕者不得食,織者不得衣,這恐怕是天底下窮人最普遍的心聲了。

讀唐詩讀到這一層,差不多就夠了。但是經濟學人會往下分析,這首詩傳遞出的價值判斷是否符合經濟學原理。婦人穿不起蠶絲衣服,顯然是非常正常的。這種「穿不起」是她的比較優勢,也是她持續改善生活的動力。

蠶婦穿不起蠶絲衣,不是因為她「穿不起」,而是她「不願穿」。蠶婦大可以自穿絲綢,但是她將失去口食和其它改善生活的機會。蠶婦把絲綢拿到市上去賣,換取其它生活產品,這顯然劃算得多。市場本質上是一種社會分工,各行業的人並不消費自己的生產品,而是通過市場交換換取新產品,這將使整個社會利益都得到改善。蠶婦看到那些身穿滿身羅綺的人,應該感到慶幸:正是他們的消費才使生產成為必要,她也將持續不斷地獲得改善的機會。富人們的利益也沒有受損,因為他們付出對價,得到了綾羅。交易使雙方都得到實惠。

照講在有買有賣的社會,並沒有誰受到損害,那麼貧窮來源於何處呢?

人類社會始終存在依靠暴力和詐騙獲得財富的人,正是這些人造成人類社會的止步不前。這些人一般表現為國家、官僚、強盜和詐騙者。他們獲取財富不是像一般人依靠自由的交換,無一例外都是依靠暴力——有國家暴力,還有私人暴力。這種搶劫式的「交換」榨取了生產者的積累,打擊了生產者的信心,還傳遞了一個錯誤的信息:不勞而獲比誠實勞動更好。尤其是古代社會,特權階層以制度性的存在對人民進行源源不斷地剝奪,社會持續著「暴力——反暴力——暴力」的惡性循環。

自由交易不會傷害任何人,因為它使參與者都得到改善。蠶婦的生活十分糟糕,不是因為那些穿綾羅綢緞者買了她的產品,而是因為高昂的稅收、強迫的服役還有官僚的欺行霸市。也許官僚們沒有欺壓到她的頭上,而是對耕地者進行壓迫,實際上蠶婦的利益也受到了損害。農夫和手工業者們紛紛破產,買得起絲綢的人會大量減少,蠶婦的產品只得長期以很低的價格出售,同時她還將付出高昂的成本去購買其它產品。社會分工的一環遭到破壞,她的利益也間接受到損害。在有市場的角落,合作者的利益都是息息相關的。

分析至此,我們就能說《蠶婦吟》可能傳遞了錯誤的價值觀,讓人誤以為蠶婦的貧窮完全是富人的錯。相比較而言,中國歷史上的許多詩歌顯得更加智慧。《詩經》里的「碩鼠碩鼠,無食我黍」,孔子的「苛政猛於虎」,杜甫的「兵車行」,柳宗元的「捕蛇者說」都看到了一系列災難的根源——泛濫的國家暴政。《蠶婦吟》的作者張俞無視市場和暴力的區別,簡單地哀憫「貧富分化」,見識差多得。

『伍』 詩歌《蠶婦》反應了哪些經濟學思想

《蠶婦》語言平白如話, 用強烈的對比寫出了勞動者和剝削者不同的生活境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