Ⅰ 歷史與文學的區別與聯系
(一)、聯系
1、文學真實保存了歷史的肉身
文學真實是對歷史真實的一種有益補充,為乾巴巴的時間、地點、事件補上鮮活的人物和生動的內心,為「人事」補上「人生」。只有人事沒有人生的歷史太單調了。好的歷史著作,也多採用文學的手法來增添歷史敘事的魅力。
2、文學書寫成了歷史教益的一部分
小說和歷史是兩個世界,不能重合,但有時小說也起著歷史教化的作用。
魯迅曾說過,「我們國民的學問,大多數卻實在靠著小說,甚至於還靠著從小說編出來的戲文。」這是對中國社會的一種深切觀察。
3、文學不同於歷史,文學源於歷史,經過文學的加工,歷史得到更廣泛的傳播,同時歷史又給了文學創作更多的源泉的靈感。
(二)、區別
1、定義不同:
歷史:廣義的「歷史學」是對「史」進行同時合訓而產生的「史有二義」的統一體。包括:完全獨立於人們的意識之外的人類過往社會的客觀存在及其發展過程;歷史學家對這種客觀存在和過程及其規律的描述和探索的精神生產實踐及其創造出來的產品。
狹義上的史學專指後者。歷史狹義上的史學是一種精神生產實踐及其創造的屬於觀念形態的東西的統一體。
文學:是一種語言藝術,是話語蘊藉中的審美意識形態。詩歌、散文、小說、劇本、寓言、童話等不同體裁,是文學的重要表現形式。文學以不同的形式即體裁,表現內心情感,再現一定時期和一定地域的社會生活。作為學科門類理解的文學,包括中國語言文學、外國語言文學及新聞傳播學。
2、來源不同:
歷史:歷史隨時產生,是人們在過去自由活動的如實記錄。它存在的意義是,讓人們總結過去,充實未來的生活,以史為鑒,借古論今。
文學:文學是意識的產物,生活的反映,文學是客觀的東西到了人的頭腦中後,人重新組織編出用文字表達出來的東西。
3、性質不同:
歷史:歷史完全獨立於人們的意識之外的人類過往社會的客觀存在及其發展過程;歷史學家對這種客觀存在和過程及其規律的描述和探索的精神生產實踐及其創造出來的產品。
就其性質而言,因歷史學家們考察的角度和出發點的不同,而有「活動」說、「學問」或「學術」說、「知識體系」說、「科學」說、「藝術」說和「一半是科學,一半是藝術」說、「整合」說等等不同的界定。
文學:是一種將語言文字用於表達社會生活和心理活動的學科,屬社會意識形態范疇。
Ⅱ 文學歷史都有什麼
文學歷史一般指歷史文學
歷史撰述在文字表述上的藝術性,亦指以歷史回題材寫成的文學作品答。前者屬於史學,後者屬於文學。此處所謂歷史文學,系指前者,即歷史撰述在文字表述上的審美要求。一是真實之美,這是通過史學家的文字表述所反映出來的歷史撰述的本質的美。二是質朴之美,指歷史撰述的文字表述在反映真實史實的基礎上,寫出事物的本色,說人如其人,論事如其事。三是簡潔之美,「文筆簡潔在任何時候都是優點,尤其是在內容豐富的場合;這個問題不僅是修辭的而且是本質的問題。四是動態之美,歷史是運動的,歷史人物是運動的,歷史事件也是在運動中發展的,歷史撰述表現出這些運動形式,是為動態之美,此亦梁啟超所謂應把歷史寫得「飛動」起來。五是含蓄之美,亦謂隱喻之美,或謂之「用晦」。「晦也者,省字約文,事溢於句外。六是力量之美,這首先在於歷史撰述的真實性及其給予人們的教育,如警誡,啟迪,智慧,鼓舞。同時,歷史撰述在文字表述上的生動、感人,亦是力量之美所不可或闕。
三大要素有歷史性,文學性,當代性
Ⅲ 文學與歷史的關系
歷史,是客觀存在的事實,真相只有一個。
1. 過去事實的記載。 《三國志·吳志·吳主傳》「納 魯肅 於凡品,是其聰也……屈身於陛下,是其略也」 裴松之 注引《吳書》:「[ 吳王 ]志存經略,雖有餘閑,博覽書傳歷史,藉采奇異,不效諸生尋章摘句而已。」 2. 指已過去的事實。 毛澤東 《農業合作化的一場辯論和當前的階級斗爭》:「我們的目的就是要使資本主義絕種,要使它……變成歷史的東西。」 3. 經歷。 《二十年目睹之怪現狀》第三回:「這便是野雞道台的歷史了。」 清 黃人 《<錢牧齋文抄>序》:「其文乃雄奇變化,隨其一生之歷史而自為風氣。」 老舍 《駱駝祥子》二一:「 夏太太 大概不會留著個知道她的歷史的僕人。」 4. 指自然界和社會的發展進程。 金一 《文學觀》:「從古帝王之業,真能赤手開創而無所憑藉者,歷史上,多不過三四人。」 毛澤東 《中國人民大團結萬歲》:「 中國 的歷史,從此開辟了一個新時代。」 菡子 《源遠流長》:「歷史在發展著,豐富著。」 5. 指歷史學科。 魯迅 《書信集·致曹聚仁》:「 中國 學問,待從新整理者甚多,即如歷史,就該另編一部。」
編輯本段詞語意義
廣義歷史:客觀世界運動發展的過程,可分為自然史和人類社會史兩方面。 狹義歷史:人類社會發生、發展的過程。 歷史學:研究歷史的學問,簡稱史學。與歷史的概念相對應,歷史學也有廣義與狹義之分。 廣義歷史學:世界上一切科學都可以稱為歷史學。 (「我們僅僅知道一門唯一的科學,即歷史科學。」——馬克思·恩格斯) 狹義歷史學:研究人類社會以往運動發展過程的學問。
歷史,或簡稱史,指對人類社會過去的事件和行動,以及對這些事件行為有系統的記錄、詮釋和研究。歷史可提供今人理解過去,作為未來行事的參考依據,與倫理、哲學和藝術同屬人類精神文明的重要成果。歷史的第二個含義,即對過去事件的記錄和研究,又稱為「歷史學」,或簡稱「史學」。隸屬於歷史學或與其密切相關的學科有年代學、編纂學、家譜學、古文字學、計量歷史學、考古學、社會學和新聞學等,參見歷史學。記錄和研究歷史的人稱為歷史學家,簡稱「史學家」,中國古代稱為史官。記錄歷史的書籍稱為史書,如《史記》《漢書》等,粗分為「官修」與「民載」兩類。 廣義上,「歷史」可以指過去發生的一切事件,不一定同人類社會發生聯系。在哲學上,這種含義下的歷史稱為歷史本體,例如宇宙歷史、地球歷史、鳥類歷史等等。而狹義的歷史則必須以文字記錄為基礎,即文字出現之後的歷史才算歷史,在此之前的歷史被稱為史前史。與人類社會相關的歷史,又可以稱為人類史或社會史,而脫離人類社會的過去事件稱為自然史。一般來說,歷史學僅僅研究前者,即社會史。
文學是指以語言文字為工具形象化地反映客觀現實的藝術,包括戲劇、詩歌、小說、散文等,是文化的重要表現形式,以不同的形式(稱作體裁)表現內心情感和再現一定時期和一定地域的社會生活。
相關書籍
文學起源於人類的生產勞動。最早出現的是口頭文學,一般是與音樂聯結為可以演唱的抒情詩歌。最早形成書面文學的有中國的《詩經》、印度的《羅摩衍那》和古希臘的《伊利昂紀》等。歐洲傳統文學理論分類法將文學分為詩、散文、戲劇三大類。中國先秦時期將以文字寫成的作品都統稱為文學,魏晉以後才逐漸將文學作品單獨列出。現代通常將文學分為詩歌、小說、散文、戲劇四大類別。 文學, 是一種將語言文字用於表達社會生活和心理活動的學科。其屬於社會意識形態之藝術的范疇。 文學是語言文字的藝術(文學是由語言文字組構而成的,開拓無言之境),是社會文化的一種重要表現形式。 由於出版和教育的進步以及社會的全面發展,已經失去其壟斷地位成為大眾文化的一支。產生了所謂的嚴肅文學和通俗文學或大眾文學之分。
我個人認為,歷史是已經發生過的事,是真實存在的,而文學很大程度上是杜撰的,也許會有一定的歷史依據,文學存在於歷史之中。
Ⅳ 為什麼說《史記》既是一部歷史著作,又是一部文學著作
一、《史記》的誕生,就中國史學的具體發展而言,《史記》的貢獻巨大。
1、建立傑出的通史體裁
《史記》是中國史學史上第一部貫通古今,網羅百代的通史名著。無論說它是古代中國史學史的最輝煌成就,還是說它是世界古代史學史的最輝煌成就,都毫不為過。這一點,只要將之與希羅多德的《歷史》相比較,就會非常明白。正因為《史記》能夠會通古今撰成一書,開啟先例,樹立了榜樣,於是仿效這種體裁而修史的也就相繼而起了。通史家風,一直影響著近現代的史學研究與寫作。
2、建立了史學獨立地位
我國古代,史學是包含在經學范圍之內沒有自己的獨立地位的。所以史部之書在劉歆的《七略》和班固的《藝文志》里,都是附在《春秋》的後面。自從司馬遷修成《史記》以後,作者繼起,專門的史學著作越來越多。於是,晉朝的荀勖適應新的要求,才把歷代的典籍分為四部:甲部記六藝小學,乙部記諸子兵術,丙部記史記皇覽,丁部記詩賦圖贊。從而,史學一門,在中國學術領域里才取得了獨立地位。飲水思源,這一功績應該歸於司馬遷和他的《史記》。
3、建立了史傳文學傳統
司馬遷的文學修養深厚,其藝術手段特別高妙。往往某種極其復雜的事實,他都措置的非常妥貼,秩序井然,再加以視線遠,見識高,文字生動,筆力洗煉,感情充沛,信手寫來,莫不詞氣縱橫,形象明快,使人「驚呼擊節,不自知其所以然」。(《容齋隨筆·史記簡妙處》)
但必須特別指出的是,由於司馬遷受時代的限制,《史記》也存在某些缺點與不足之處。例如,存在「天命」、災異和歷史循環論的神秘思想的影響。在《六國年表序》論述秦並天下的原因時,指出這是「天所助」的結果。《高祖本紀》帶有「三統循環論」的色彩,以為「三五之道若循環,終而復始」。在《天官書》中,記述各種特殊的自然天象時,常常與人事聯系在一起,更多地表現了災異的神秘思想。這些說明《史記》在「究天人之際」時,仍然沒有擺脫「天人感應」神學思想的影響。
二、《史記》對古代的小說、戲劇、傳記文學、散文,都有廣泛而深遠的影響。
從總體上來說,《史記》作為我國第一部以描寫人物為中心的大規模作品,為後代文學的發展提供了一個重要基礎和多種可能性。
《史記》所寫的雖然是歷史上的實有人物,但是,通過「互見」即突出人物某種主要特徵的方法,通過不同人物的對比,以及在細節方面的虛構,實際把人物加以類型化了。在各民族早期文學中,都有這樣的現象,這是人類通過藝術手段認識自身的一種方法。只是中國文學最初的類型化人物出現在歷史著作中,情況較為特別。
由此,《史記》為中國文學建立了一批重要的人物原型。在後代的小說、戲劇中,所寫的帝王、英雄、俠客、官吏等各種人物形象,有不少是從《史記》的人物形象演化出來的。
小說 </b>在小說方面,除了人物類型,它的體裁和敘事方式也受到《史記》的顯著影響。中國傳統小說多以「傳」為名,以人物傳記式的形式展開,具有人物傳記式的開頭和結尾,以人物生平始終為脈絡,嚴格按時間順序展開情節,並往往有作者的直接評論,這一切重要特徵,主要是淵源於《史記》的。
戲劇 </b>戲劇方面,由於《史記》的故事具有強烈的戲劇性,人物性格鮮明,矛盾沖突尖銳,因而自然而然成為後代戲劇取材的寶庫。據傅惜華《元代雜劇全目》所載,取材於《史記》的劇目就有180多種。 據李長之統計,在現存132種元雜劇中,有16種采自《史記》的故事。其中包括《趙氏孤兒》這樣的具有世界影響的名作。已經失傳的類似作品,當然更多。到後來的京劇中,仍然有許多是取材於《史記》的,如眾所周知的《霸王別姬》等。
宋元時期,隨著中國戲劇的形成與成熟,《史記》的內容與藝術也影響到戲劇創作。例如宋元戲文有《趙氏孤兒報冤記》;元明雜劇有《冤報冤趙氏孤兒》(元·紀君祥)、《卓文君私奔相如》(明·朱權)、《灌將軍使酒罵座記》(明·葉憲祖);.明清傳奇有《竊符記》、《易水歌》(清·徐沁);地方戲及新編歷史劇有《搜孤救孤》(京劇)、《卧薪嘗膽》(漢劇 越劇)、《和氏璧》(同州梆子)、《完璧歸趙》(京劇)、《鴻門宴》(京劇 川劇 漢劇 秦腔)、《蕭何月下追韓信》(京劇 川劇 漢劇 秦腔)、《霸王別姬》(京劇)、《大風歌》(話劇)。
傳記文學 </b>在傳記文學方面,由於《史記》的紀傳體為後代史書所繼承,由此產生了大量的歷史人物傳記。雖然,後代史書的文學性顯著不如《史記》,但其數量既浩如瀚海,如果將其中優秀傳記提取出來,也是極為可觀的。此外,史傳以外的別傳、家傳、墓誌銘等各種形式的傳記,也與《史記》所開創的傳記文學傳統有淵源關系。
傳世名篇 </b>梁啟超指定的史記「十大名篇」分別是:「大江東去 楚王流芳」——《項羽本紀》、「禮賢下士 威服九州」——《信陵君列傳》、「文武雙雄 英風偉概」——《廉頗藺相如列傳》、「功成不居 不屈權貴」——《魯仲連鄒陽列傳》、「曠世奇才 悲涼收場」——《淮陰侯列傳》、「官場顯形 栩栩如生」——《魏其武安侯列傳》、「戎馬一生 終難封侯」——《李將軍列傳》、「漢匈和親 文化交融」——《匈奴列傳》、「商道貨殖 安邦定國」——《貨殖列傳》、「史公記史 千古傳頌」——《太史公自序》。
Ⅳ 「文學」的發展歷史是什麼
西漢時期,學校的負責人不是叫校長或教官,而是稱「文學」,即負責人稱為張文版學、李文學等。權
漢武帝為選拔人才,特設「賢良文學」科目,由各郡國每年舉薦人才上京考試,被舉考者便叫「賢良文學」。「賢良」是指品德端正、道德高尚之人;「文學」則指精通儒家經典之人。
魏晉後期,「文學」一詞成為語言藝術的專用名詞。史書上記載的曹丕「好文學,以著述為務」,即是現今所指的文學之義。
Ⅵ 歷史與文學
文學和歷抄史關系是深遠而復雜的,文學歷史觀是文藝理論中的一個重要環節,重主觀和傾向客觀構成了文學、歷史的重要區別。文學以審美精神文化形態言說歷史,精神文化性顯示文學在對歷史的關注中,更注重其精神文化內涵的揭示,文學的"歷史回歸"應是價值的回歸、精神的回歸和人文關懷的回歸。
從發生學的角度來看,文、史二者共同擁有「人學」內涵,即歷史是人的歷史,而文學從來都是「人學」,自古都有「文史不分」的傳統。在西方,亞里士多德早就指出文、史的差別在於描寫可以發生的事,敘述已發生的事,我國明清時期的金聖嘆也以「因文生事」和「以文運事」說明了二者的
Ⅶ 為什說史記既是一部史學名著又是一部文學名著
是中國歷史上第一部紀傳體通史,又是一部優秀的文學著作
《史記》是西版漢著名史學家司馬遷撰權寫的一部紀傳體史書,是中國歷史上第一部紀傳體通史,被列為「二十四史」之首,記載了上至上古傳說中的黃帝時代,下至漢武帝元狩元年間共3000多年的歷史。與後來的《漢書》、《後漢書》、《三國志》合稱「前四史」。
《史記》對後世史學和文學的發展都產生了深遠影響。其首創的紀傳體編史方法為後來歷代「正史」所傳承。同時,《史記》還被認為是一部優秀的文學著作,在中國文學史上有重要地位,被魯迅譽為「史家之絕唱,無韻之《離騷》」,有很高的文學價值。劉向等人認為此書「善序事理,辯而不華,質而不俚」。
《史記》全書包括十二本紀(記歷代帝王政績)、三十世家(記諸侯國和漢代諸侯、勛貴興亡)、七十列傳(記重要人物的言行事跡,主要敘人臣,其中最後一篇為自序)、十表(大事年表)、八書(記各種典章制度記禮、樂、音律、歷法、天文、封禪、水利、財用),共一百三十篇,五十二萬六千五百餘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