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文學經濟 » 論語提出文學
擴展閱讀
中國網路原創新人樂團 2021-03-31 20:26:56
黨政視頻素材 2021-03-31 20:25:44
廈門大學統計學碩士 2021-03-31 20:25:36

論語提出文學

發布時間: 2021-03-30 08:19:15

① 《論語》文學常識

《論語》是孔子及其弟子的語錄結集,由孔子弟子及再傳弟子編寫而成,至戰國前期成書。全書共20篇492章,以語錄體為主,敘事體為輔,主要記錄孔子及其弟子的言行,較為集中地體現了孔子的政治主張、倫理思想、道德觀念及教育原則等。

《論語》自漢武帝「罷黜百家,獨尊儒術」之後,被尊為「五經之輨轄,六藝之喉衿」,是研究孔子及儒家思想尤其是原始儒家思想的第一手資料。

南宋時朱熹將《大學》《中庸》《論語》《孟子》合為「四書」,使之在儒家經典中的地位日益提高。元代延祐年間,科舉開始以「四書」開科取士。此後一直到清朝末年推行洋務運動,廢除科舉之前,《論語》一直是學子士人推施奉行的金科玉律。

(1)論語提出文學擴展閱讀:

創作背景

《論語》既是語錄體又是若干斷片的篇章集合體。這些篇章的排列不一定有什麼道理;就是前後兩章間,也不一定有什麼關聯。而且這些斷片的篇章絕不是一個人的手筆。《論語》的作者中有孔子的學生。《論語》的篇章不但出自孔子不同學生之手,而且還出自他不同的再傳弟子之手。這裡面不少是曾參的學生的記載。

作品賞析

《論語》的主要特點是語言簡練,用意深遠,有一種雍容和順、紆徐含蓄的風格。還有就是在簡單的對話和行動中展示人物形象。同時語言淺近易懂,接近口語,也是一個特點。

② 簡述《論語》的文學價值

論語是一本適用於古人道德倫理的書,但對現今的人不一定有用,所以,適量看,適量吸收就行~~

③ 《論語》的文學特色是什麼

《論語》這書是語錄,選得好,也編得好。好在哪兒?主要是坦盪直率不虛偽。書中人物,夫子也好,十哲也好,孔子死後的七大弟子也好,喜怒笑罵,毫不遮掩,寥寥數語,寫意傳神,讓你覺得,生活中的事,本來就該是這么個樣子。後人崇聖,再怎麼曲里拐彎,美化之,神化之,都遮不住這種優點。誰說偉大導師就得高大全,聖門子弟就得身披光芒?比如子路,他跟老師沒大沒小,老師對他說罵就罵,一點面子都不給。冉求惹他生氣,他叫學生"鳴鼓而攻之"(《先進》11.17)。他們師生在一塊兒,學生頂老師,老師罵學生,都被記下來。 孔子周遊列國,跟隱士打交道,被他們諷刺、挖苦,也被記下來。 孔子對學生說,我沒有什麼要瞞著你們的,"二三子以我為隱乎?吾無隱乎爾。吾無行而不與二三子者,是丘也"(《述而》7.24)。 孔門十三賢,早期主要是六人:閔子騫、冉耕、顏回、冉雍、仲由、冉求;晚期主要是七人:宰予、端沐賜、有若、卜商、言偃、曾參、顓孫師。 孔子最喜歡顏回,但顏回的描寫很失敗,不如仲由,也不如端沐賜。 四大道德先生,死後默默無聞,有聞也是虛名而已,還不如仲由。仲由,就像《三國》的張飛,《水滸》的李逵,比劉備、宋江寫得好,給大家留下的印象深。比如,同樣是講富貴觀,大家可以對比這兩段話: 子曰:"賢哉回也!一簞食,一瓢飲,在陋巷,人不堪其憂,回也不改其樂,賢哉回也!"(《雍也》6.11) 子曰:"衣敝縕袍,與衣狐貉者立,而不恥者,其由也與(歟)。'不忮不求,何用不臧?'"子路終身誦之。子曰:"是道也,何足以臧?"(《子罕》9.27) 我們看電影,好人經常記不住,記住的都是壞人和有毛病的人,道理就在這里。老師都喜歡好孩子,但很多小孩不想當好孩子。

④ 【簡述《論語》的文學價值】

《論語》的文學價值抄,在於它寫出了孔子這個偉大的哲學家和教育家的形象。《論語》以記言為主, 雖然簡短,卻能充分體現人物個性, 孔子本人和藹可親的神態、誨人不倦的精神, 知其不可而為之的執著都隨其言談而呼之欲出了。 《論語》中對孔子形象的描繪,它的動人之處,除了表現在靜止的描寫上,還有它在一些具體事件的動態描寫。 《憲問》篇里有個故事,一次孔子去拜見朋友原壤,原壤兩腿象八字張開坐在地上等孔子,孔子一見就罵:「幼而不孫弟, 長而無述焉,老而不死,是為賊。」 說完就「以杖叩其脛」,這一罵和一叩,描寫上有連續性,讀者似能看到孔子暴怒的面容和倔張的性格這就是文學最好的體現。

⑤ 《論語》的文學性

<論語>是我國第一部語錄體散文專集,是我國儒家學派的經典著作之一.它的語言內歷來是後人學習容的典範.以語言的文學性為切入點,分析<論語>語言的獨到之處,如簡練准確、質朴無華、寓意深遠;個性的人物,豐滿的形象;恣肆的文采,豐富的哲理;格言數量可瞻,成語筆筆生花等.

⑥ 1《論語》的文學性表現在哪些方面

《論語》是我國第一部語錄體散文,這部價值凸顯為「仁者」的哲學著述,在構建中國主流仁義思想的背後,還被視為一部記錄春秋史學的巨著;管理學上,《論語》為歷代君王重視,至於後世論及「半部論語治天下」更為廣大儒者所稱道;到今天,《論語》依然被國人奉為經典,它的作用與詮釋被普及到了經濟、教育、文化、思想等諸多方面。當然,作為一部語錄體散文,我們不應忽視的還有它富有魅力的文學價值。這部堪稱先秦語錄散文典範的經典,刻畫了許多栩栩如生的人物形象,雖然只有寥寥數語甚至只有語言對話,卻讓人頓覺生意,心領神會;它精煉的語言,字里行間妙語天然,精思之處令人折服,那麼本文試圖從《論語》本身刻畫的人物形象、《論語》的文體特徵、以及《論語》的語言藝術等三方面入手,對《論語》的文學性作一個探視和簡要的分析。

一:《論語》中的人物形象刻畫
《論語》中對人物形象的刻畫,是《論語》文學價值的一個重要方面。對《論語》人物形象的刻畫主要集中在對孔子及其主要弟子的形象特徵的描述。
孔子是《論語》人物刻畫的中心。《論語》中不僅有關於他儀態舉止的靜態描寫,而且有關於他個性氣質的傳神刻畫,可謂「夫子風采,溢於格言」(《文心雕龍;征聖》)。胡念貽先生認為,《論語》「這部書所寫的人物,都以孔子為中心。在我國文學史上,以表現一個人物為中心,這是第一次出現。」「《論語》中對孔子形象的描繪,它的動人之處……是在於它通過孔子生活中,一些具體事件的描寫表現了他的性格」(胡念貽《從人物形象看(論語)的文學價值》,《文史哲》,1962年第3期,第48—54頁)。吳景和先生認為,《論語》「所描寫出來的孔子形像,按照其性質來說,是個喜劇角色。」這一角色的成因是「孔子追求的目的與歷史發展的不協調」,「他做了一件最滑稽可笑的事情時卻像演著悲劇那樣嚴肅」,「作者很善於通過行動寫出孔子這種復雜的精神生活」,「寫人敘事時,重在人物精神面貌的描寫」,因而是「當之無愧的傳記文學的祖型」(吳景和《(論語)文學價值初論》,。曹文星先生則認為,《論語》「以實錄的現實主義手法,用抒情的筆觸,塑造了孔子的藝術形象」,「透過孔子形象的塑造,最大限度地反映了一種思想,一種信念,『…種道德,一個時代」可見,《論語》通過對孔子一個人物的描述刻畫,進而承載了豐富的思想和內容,猶如一滴水能折射出太陽光輝的效用。此外,圍繞孔子這一中心,《論語》還成功地刻畫了孔門弟子的群體形象。在《論語》的很多段落里「寫孔門師弟的形象,都各有他們的特徵」,比如在《侍坐》章這樣的「具有文學意義的記事文」中,「不但寫出了孔門師弟閑談時的活潑從容的氣象,而且從各人的談話中還表現了不唰的性格」《論語》通過展現人物性格的具體環境和委婉曲折的故事情節呈現了面貌清晰、性格鮮明的眾多人物形象。子路率直魯莽,顏淵溫雅賢良,子貢聰穎善辯,曾皙瀟灑脫俗……,都給人們留下了栩栩如生的深刻印象。《論語》中對人物形象的刻畫描寫手法表現在詳於言論而略於行動,只記小事而略記大事,記述片斷而不求系統。這種手法使得孔子及其弟子的面貌雖不夠完整,但卻十分具體且細膩傳神,在表現其精神狀態和風度氣質方面已綽綽有餘。以精粹之言敘事、詞約義豐、含蓄凝練、以言見人是論語》的文學表現手法的顯著特徵,以孔子言論為中心,對具體語境稍作點染,從而形成了一系列具有敘事意味的相對獨立的單元或片斷,人物的個性氣質在讀者心目中獲得了鮮明顯現,塑造出一個個生動飽滿、具體可感的形象。因而,「整部《論語》簡直就是一部人物畫廊」,「以如此之少的文字刻畫出如此之多的形象生動面貌各異的人物,在文學史上亦屬鮮見」《論語》中通過對人物具體行為、語言的具體刻畫描述,於細微中體會,更能使讀者從精妙之處品味孔子的生活態度和人格精神,並潛移默化地受到孔子思想及人格上的積極影響。
二、《論語》的語言藝術
《論語》是孔子及其弟子言論的輯錄,記述其所見所聞幾近「直錄」,用語忠實,少有鋪張。這種輯錄包括語錄、對話和一些簡短的記敘等。語錄記載孔子及其弟子的言論;對話和記敘則記載孔子與弟子、孔子與時人的對答之辭。其中的對話,是春秋戰國時期輕松活潑而又自由平等的交流形式,當時已廣泛地應用於各個思想領域,並載入史冊,形成經典。可以說,在文學史上比較集中地以對話形式入文,始於《論語》。《論語》中的對話,有孔子師徒的對話,亦有孔子與三教九流的對話,這種和諧的對話交流形式,無疑大大加快了思想的傳播速度,促進了「百家爭鳴」學術氛圍的形成。《論語》中的片斷對話,並其言、行而載,從而以能寫出對話者的神情見長,活靈活現地表現了每個人的個性與思想感情。所以,對話是《論語》記述的活體形式。
《論語》的語體特色首先表現在它的記言基本是當時的口語,通俗易懂,文字簡約,一般只述說自己的觀點,而不加以充分的展開與論證,從而形成了質朴而不華麗、含蓄而不誇張、凝練而不造作的語言風格。史載,在《論語》生成的時代,春秋詩性文化風韻猶在,孔子及其弟子義腺具良好的「詩學」修養。《論語》的語言文簡義長,質朴含蓄,言詞剴切,詩味無窮,給人以悠然神遠之感。其次,《論語》中運用了靈活多變的修辭於法。第二:通感、排比、反問、映襯、對比、遞進等多種修辭手法綜合運用,而說理生動活潑語言形象貼切,琅琅上口。第三,《論語》中「之乎者也」等虛詞的運用加強了語言的抒情性和音韻美感,使得《論語》之聲抑揚頓挫,悠揚婉轉,亘占不絕。可以說,《論語》的語言達到了貼切、通俗、的境地,形成了字穩句妥、文筆流暢的特色。筆者認為,《論語》的語言風格深受其形成時代的文風和語錄體的寫作方式的影響。

三、《論語》的文體特徵

《論語》是記錄孔子哲學思想和政治主張的語錄體著作,具有明顯的政論色彩,其文學價值與一般的文學作品畢竟存在區別,不能用現代的觀念評價其文學性。針對《論語》的文體實際,實事求是地揭示其特徵與風貌,是《論語》散文藝術研究的應有之義。《論語》作為語錄體散文,用獨特的說理方式記錄思想的精華,是我國文學史上的首創。它不是純文學的形式,而是中國古代著述的一種體裁,用看似隨意的結構形式駕馭了一個博大龐雜的思想體系。李人紀先生把《論語》稱為「孔子講學論政」的「說理性散文」,並且總結了《論語》在說理方面的三個顯著特徵:第一,《論語》是一家之說,雖然沒有構成整篇的文章,集中地對某一一問題進行剖析和論述,但把散在各章的有關某一問題的言論集中起來,其觀點卻有著內在的一致性,能從不同的方面、不同的角度說明一個中心問題,因而符合彌貫群言、精研一理的論著的基本要求。第二,《論語》中論斷的邏輯性較強,全書五分之四以的章節屬於說理性質,分別運用直言、假言、選言等復雜的判斷形式和因果、類比、演繹、歸納等推理方法,表現深刻的思想。第三,全書用當時的「雅言」形式寫成,語青明白簡練,生動活潑,使用多種修辭手法來說理。《論語》語錄體的著述方式,限制了它整體的學術論文氣息,與後世的政論文、學術論文有一定的差異,但《論語》仍不失自己的文體風格。至於《論語》的趣味性,其表現:一是耐人尋味、發人深思的理趣,運用比喻、象徵等

手法,直接利用生活現象和自然現象,賦予常見事物以特定的哲理內涵。:二是濃郁的生活情趣,在哲言睿語的記敘中,穿插一些富有生活情趣的片斷,甚或無關宏旨的小事,閑中著色,為文章平添了無窮的樂趣。三是引人入勝的諧趣,就是機智而巧妙地運用幽默、詼諧、戲謔、諷刺等多種喜劇於法,或妙趣橫生,或入骨三分,閃射著智慧之光,給文章增添了喜劇的色彩和風味。綜上所述,從文學的視角看,《論語》具有先秦散文獨特的內部構成特點,在語言運用、文體品類、題材內容、形式構造、表現手法等方面有相對的獨性。因此,單用現代的理論模式和僵化的思維方式來評判和分析其文學價值,都將會湮沒其豐富性,不足以揭示其真正的成就和獨特的魅力。因而,我們需真正地從實際出發,提煉相關命題,探究切合《論語》散文藝術自身特點的理論表述,把研究引向深入,避免浮淺,既領略它深厚的思想蘊涵,又欣賞它精湛的文學藝術。總之,《論語》的思想和藝術還有待我們進一步反復地咀嚼和欣賞。

⑦ 《論語》具有哪些的文學價值

《論語》雖然是一部以記言為主的語錄,但它的文學價值也是不可低估的。應用比喻、形象說理,是《論語》基本的語言特色。《子罕》中有兩句為人們經常引用的名言,一是「歲寒然後知松柏之後彤也」;一是「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不舍晝夜。」它們所以饒有韻味,是因為兩者都通過比喻給人們提供了生動的自然形象,同時還寄寓著深刻的人生哲理。挺立在嚴寒中的蒼松翠柏,有一種傲岸不屈的精神,激勵著人們面臨危難不失操守;滾滾流逝的川水,形象地體現著宇宙間的一切都在永不停止的運動這一普遍規律,它啟發人們進德修業,不斷進取。比喻,在《論語》中成為說理的重要方式,並使說理轉化為形象描述。孔子教誨學生,就常用比喻:譬如為山,未成一簣,止,吾止也;譬如平地,雖覆一簣,進,吾進也。(《子罕》)孔子讓學生們從「為山」和「平地」的日常現象中領會:自強不息,則積少成多;中道而止,則前功盡棄。這類比喻,文字雖簡短,涵義卻豐富,可以引發人們做多方面的聯想,得出多方面的認識。

⑧ 《論語》的文學特色是什麼

《論語》這書是語錄,選得好,也編得好。好在哪兒?主要是坦盪直率不虛偽。書中人物,夫子也好,十哲也好,孔子死後的七大弟子也好,喜怒笑罵,毫不遮掩,寥寥數語,寫意傳神,讓你覺得,生活中的事,本來就該是這么個樣子。後人崇聖,再怎麼曲里拐彎,美化之,神化之,都遮不住這種優點。誰說偉大導師就得高大全,聖門子弟就得身披光芒?比如子路,他跟老師沒大沒小,老師對他說罵就罵,一點面子都不給。冉求惹他生氣,他叫學生"鳴鼓而攻之"(《先進》11.17)。他們師生在一塊兒,學生頂老師,老師罵學生,都被記下來。
孔子周遊列國,跟隱士打交道,被他們諷刺、挖苦,也被記下來。
孔子對學生說,我沒有什麼要瞞著你們的,"二三子以我為隱乎?吾無隱乎爾。吾無行而不與二三子者,是丘也"(《述而》7.24)。
孔門十三賢,早期主要是六人:閔子騫、冉耕、顏回、冉雍、仲由、冉求;晚期主要是七人:宰予、端沐賜、有若、卜商、言偃、曾參、顓孫師。
孔子最喜歡顏回,但顏回的描寫很失敗,不如仲由,也不如端沐賜。
四大道德先生,死後默默無聞,有聞也是虛名而已,還不如仲由。仲由,就像《三國》的張飛,《水滸》的李逵,比劉備、宋江寫得好,給大家留下的印象深。比如,同樣是講富貴觀,大家可以對比這兩段話:
子曰:"賢哉回也!一簞食,一瓢飲,在陋巷,人不堪其憂,回也不改其樂,賢哉回也!"(《雍也》6.11)
子曰:"衣敝縕袍,與衣狐貉者立,而不恥者,其由也與(歟)。'不忮不求,何用不臧?'"子路終身誦之。子曰:"是道也,何足以臧?"(《子罕》9.27)
我們看電影,好人經常記不住,記住的都是壞人和有毛病的人,道理就在這里。老師都喜歡好孩子,但很多小孩不想當好孩子。

⑨ 簡述論語中蘊含的文學觀點

宋朝開國宰相趙普說過一句話:「半部《論語》治天下。」現在看來未免言過其實,但是,在中國文化史上《論語》確實是最重要的一部書。所謂「千里滔滔水,源自濫觴時」,它是許多中國文化傳統的源頭,所以有人說認識中國文化傳統須從儒家開始,而認識儒家則須從孔子開始,認識孔子則必須從《論語》開始,而要在透徹地了解《論語》的思想的同時,仔細琢磨它的文學手法的自覺運用,我們會對它流傳千載而仍有無窮魅力的經典地位更為信服。

一、言簡意賅、雋永有味的語言

《論語》是記錄孔子與弟子的言行、闡釋深刻義理的一部書,它以當時明白曉暢的口語為主,同時吸收了書面語典雅洗練的長處,形成了言簡意賅、雋永有味的獨特藝術風貌,是語錄體的典範之作。在先秦諸子中除了老子的《道德經》可與之媲美,其他優秀的先秦諸子著作或是短小完整的說理文、或是長篇大論,都不像《論語》那樣三言五語便講述一個深刻的道理。後人受其影響,也有不少語錄體著作,較為著名的有朱熹的《朱子語類》、王陽明的《傳習錄》,但文學價值遠不能與《論語》相比。因此《論語》中出現的許多含義深刻、令人回味的格言、成語,千百年來為人爭相傳頌,「學而不思則罔,思而不學則殆。」「溫故而知新,可以為師矣。」「知之為知之,不知為不知,是知也。」「見義不為,無勇也。」(《為政篇》「巧言令色,鮮矣仁。」(《學而篇》)「色厲而內荏,譬諸小人,其猶穿窬之盜也與!」「道聽而途說,德之棄也。」(《陽貨篇》)還有很多如吾日三省吾身、既往不咎、不恥下問、三思而後行、後生可畏、舉一反三、任重而道遠、欲速則不達、過猶不及、禍起蕭牆、既來之則安之等不一一列舉,語言簡練卻發人深省。

二、表現的形象化

形象化是文學的精髓,《論語》善於運用具體的意象表現深刻的道理,闡釋得明白、生動,甚至富有詩意。如孔子批評宰予大白天睡大覺「朽木不可雕也,糞土之牆不可圬也」(《公冶長》),因為宰予之前曾信誓旦旦要努力學習,因此孔子又說「始吾與人也,聽其言而信其行,今吾於人也,聽其言而觀其行。於予與改是」。孔子用朽木和糞土之牆來說明人的不可救葯,用宰予的行為教育學生不能輕信他人的表白還要看他的行為。當子貢詢問孔子有一塊美玉是保存起來還是賣了,孔子說:「沽之哉!沽之哉!吾待賈者也!」一語雙關,把自己比做待價而沽的美玉。有些形象化的表達還非常富有詩意,如:「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不舍晝夜。」用河水的川流不息來象徵光陰的流逝,意味深長。「歲寒,然後知松柏之後凋也。」用松柏來贊頌人的不屈精神,給後世文人無窮的創作靈感。

三、豐富的感情色彩

文學作品之所以能感動人,很大程度上在於它的情感力量。《論語》是記言的語錄,談的又都是做人、治學、治國的大道理,卻不是乾巴巴的說教,因為人物的語言總帶有豐富的感情色彩。《先進》篇中有幾章寫孔子與顏回的感情,非常感人。孔子喜愛自己的弟子顏回,把他當作自己的知音,自己的道德學問的傳人,他曾用詩一般的語言贊美他:「賢哉回也!一簞食,一瓢飲,居陋巷。人不堪其憂,回也不改其樂。賢哉回也!」顏回不幸早逝,孔子傷心欲絕,頓足捶胸地說:「噫!天喪予!天喪予!」弟子擔心他哭壞了身子,勸他節哀,他說:「非夫人之為慟而誰為?」這種表達深厚感情的語言比比皆是。孔子領著弟子周遊列國,在匡地被圍困的時候,顏回走丟了,最後好不容易才逃出來,孔子見到顏回,又驚又喜,說:「吾以女為死矣。」(回)曰:「子在,回何敢死!」兩位夫子的言語中傳達著熱烈而深摯的感情。顏回深知老師對自己的鍾愛、器重,自己死了,老師不知會怎樣地悲痛,因此逃難時他一心要回到老師身邊,見到老師才會說出這樣的話。但是顏回還是死在了孔子的前面,第二年孔子的另一個得意弟子子路也死了,孔子經受不住打擊,一病不起,沒過多久就去世了。閱讀這些對話,我們又怎能不為這其中包含的深深的師生之情所打動呢?這就是《論語》所蘊涵的動人的文學力量。所謂「發之於心,形之於言」,孔子也有發怒的時候,《八佾》篇記載季氏越禮使用八佾之舞,孔子說:「是可忍,孰不可忍也!」憤激之情,溢於言表。情之所至,甚至口不擇言,孔子對殉葬的陋習極為憎恨,當時有人用人形陶俑陪葬,孔子大罵「始作俑者,其無後乎?」遭到了孔子斷子絕孫的詛咒。子貢問,今之從政者何如,孔子說,「噫,斗筲之人,何足算也!」(《子路》)「斗筲」是一種小的盛飯筐,不屑的語言批評了當政者的心胸狹隘和無能。有愛有恨,有喜有憂,嬉笑怒罵,《論語》表現了豐富的感情色彩。

四、個性化的語言,鮮明的人物形象

《論語》以記言為主,雖然簡短,卻能充分體現人物個性,所以《論語》的人物形象很鮮明。孔子本人和藹可親的神態、誨人不倦的精神、知其不可而為之的執著精神都隨其言談而呼之欲出。孔門的幾大弟子,語言各是一種風格,顏回的虛心虔誠、子貢的智慧巧妙、子路的莽撞冒失,無不與其精神氣質相合。子貢在孔門弟子中智商很高,是一個明白事理、迎合實際的人,他當過官,不肯過窮日子,投機做生意發過財,賺過很多錢,但是孔子說他達不到仁的境界,《八佾》篇記載子貢可惜告朔祭禮上作犧牲的羊,覺得浪費,孔子就諷刺他說,你愛惜羊,我更愛惜禮。在孔門弟子中,子路的個性最為鮮明,他愛憎分明、豪爽成性,做事風風火火、說話冒冒失失,多次頂撞孔子,《子路》篇記載,有一次子路問孔子,如果衛國請孔子出來當政,孔子將從何入手,孔子說:「為政,必先正名也。」子路聽了,放肆大笑說:「有是哉,子之迂也!奚其正?」氣得孔子大罵子路粗野:「野哉由也!君子於其不知,蓋闕如也!」子路就是這樣心無成府、口無遮攔之人,因此總受到老師的呵責。還有一次,孔子稱贊顏回:「用之則行,舍之則藏,唯我與爾有是乎!」,子路聽了很吃醋,質問孔子:「子行三軍,則誰與?」(《子罕》)子路有勇力,又有軍事才能,是以以此驕傲,於是又遭到了老師的一頓批評。子路就是這樣,直來直去,心裡藏不住東西。他還是個大方俠義之人,他曾說:「願車馬衣裘,與朋友共,敝之而無憾。」(《公冶長》)孔子深知子路的脾氣,出於對學生的愛護,總是抓住一切機會教育他,子路雖然經常頂撞老師,卻打內心尊敬老師。子路的頂撞和孔子的批評,為《論語》增加了很多趣味。
聖人孔子並不是道貌岸然、冷酷地拒人於千里之外的樣子,他正如林語堂先生所說是「最近人情,恭而安,威而不猛」的,除此之外,在《論語》中我們還看出了他的幽默、親切、率真甚至是任性的一面。孔子對門人說的話,很多是燕居閑適的話,老實話,率真話,不打算對外人說的話,脫口而出的話,甚至破口罵人的話。《子罕》中子貢說:「有一塊美玉,是把它收藏起來還是找一個識貨的商人買掉呢?」子曰:「沽之哉,沽之哉,我待賈者也!」幽默的回答表達了希望賢君能用他。有一次,他要出去做事說:「我難道是一隻匏瓜么,怎能只掛在那裡而不給人吃呢?」(《季氏》)當時有人認為孔子雖然很偉大、很博學,但沒有什麼可以成名的專長,孔子說:「我專做什麼呢?做駕車的么?做射箭的么?那麼我從事駕車好了。」(《子罕》)孔子也善巧言生風:「不曰如之何,如之何者,吾固不知如之何他已矣。」《憲問》記公明賈與孔子談論公叔文子的為人,公明賈說公叔文子總是在最適當的時候說話,真正快樂的時候歡笑,符合禮儀的時候才索取。孔子聽後,將信將疑,覺得公叔文太偉大,又有些懷疑他是否真的能做到,於是沖口而出:「其然,豈其然乎?」毫不掩飾他的想法,當子路誤認為他作了什麼不正當的事時,他那對天發誓的樣子:「予所否者,天厭之!天厭之!」連說兩遍,急於表明心跡,聖人的率真盡顯無疑。《陽貨》中說有一個叫孺悲的人去看孔子,孔子不願見他,便讓學生回話,說自己不舒服,不便見客。可就在學生轉告孺悲的時候,孔子又是彈琴又是唱歌,這是孔子深惡痛絕鄉願的表示,孔子還曾經在極端氣憤時大罵原壤:「老而不死,是為賊。」(《憲問》)這是對原壤一人而發的,有恨鐵不成鋼的意思。這些話語都表現出了孔子幽默率真甚至是任性而為的一面。

五、情趣盎然的場景感

《陽貨》第一章寫孔子千方百計地躲避陽貨,卻偏偏狹路相逢,兩個人的談話也很性格化,文字不長但將陽貨的盛氣凌人、挖苦打擊,孔子的尷尬無奈,都刻畫得淋漓盡致,密切聯系周圍的環境氣氛,寫得很戲劇化。《微子》寫楚狂接輿的高歌,對孔子的贊揚和勸告,使孔子非常感動,欲上前攀談,他卻一路小跑的走掉了。這段文字為我們刻畫了一個隱士的飄逸形象,也給我們留下了回味咀嚼的餘地。《先進篇——子路、曾皙、冉有、公西華侍坐章》是為歷代讀者所喜愛的美文,寫孔子與四個弟子暢談人生理想,子路、冉有、公西華其言辭都能充分體現個性,而曾皙的形象描繪得最有情趣,三位同門侃侃而談時,他始終在彈琴,輪到老師點將了,只見他隨手一揮,「鼓瑟稀,鏗爾,舍瑟而作」充分展現了灑脫不羈的個性,而對美好藍圖的描繪,更是生機盎然,如一幅水墨畫,令人悠然神往,以至於老師一聲長嘆:「吾與點也」,更是令人回味無窮。《論語》中很多這樣的文字,一個個不很完整的小故事,一個個寫人記言的小片段,都寫得情趣盎然,耐人尋味,可以當作筆記小說來讀。
最後,藉助林堅在《〈論語〉的文學趣味性初探》中所說:「講學語與文學趣味性的高度融合……常常藉助於口語化、形象化的文學語言所造成的理趣、情趣和諧趣,使得行文風趣自然、生動含蓄,讀來毫無枯燥、晦澀之感,在平易近人、娓娓動人的談話中,領略了旨趣甚至是深奧的哲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