Ⅰ 羅貝托·波拉尼奧的人物生平
羅貝托·波拉尼奧1953年出生於智利的聖地亞哥,他先後在智利的很多落後小鎮度過童年時代。父親萊昂·波拉尼奧是一個卡車司機和業余拳擊手,母親維多利亞·阿瓦諾斯在學校教數學和統計。
1968 年,波拉尼奧舉家遷到墨西哥城。對波拉尼奧來說,他的青春就是從那裡開始的。他經常逃學,就是為了讀自己喜歡的書和寫東西,常有青春期的叛逆之舉,假期也不例外。他經常偷書。經常暗中跟蹤自己欽佩的作家。如其後來所說,他經常像受虐狂般地寫東西,在閱讀中獲取虐待狂般的快感。
在朗讀困難症、慢性失眠和「性器質問題」陰影籠罩下的青春期,這些活動在他成長過程中有著相當重要的意義。
1973 年,波拉尼奧20歲的時候決定回到故國智利,取道漫長的陸路沿著太平洋南下。
他計劃在那裡參加一個人民戲劇的活動。幸運的是,他到聖地亞哥沒有幾個月就爆發了皮諾切特的政變。當天晚上,他完全是出於義務找到一個平民共產主義組織,被安排在一條空盪盪的大街上站崗。
那天晚上安然無事,可是,幾個月之後,他乘坐的巴士在一個檢查站被攔住,他的墨西哥口音引起警察的注意,他就此被捕。
波拉尼奧在監獄里關了8天後被兩個老同學看守認了出來,他們安排釋放了波拉尼奧。
多年後他經常調侃自己的那次政治監禁(德國有些報章稱他蹲了六個月的監獄),然而對自己曾在參加過抵制皮諾切特政變的斗爭有種可以理解的自豪感。
無論如何,社會主義革命失利後,他回到墨西哥城,很快與志同道合者成立了小團體「下現實主義者(Infrarrealista)詩歌運動」,立意「反對官方文化」及其代表、大詩人奧克塔維奧·帕斯。下現實主義者們多次出擊,擾亂帕斯的朗誦會,席間以怪叫哄場,甚至向帕大師身上甩葡萄酒。波拉尼奧不思安分,1977年遠走歐洲,在巴塞羅那附近的海岸上打零工,過著有上頓找不著下頓的高傲的詩人生活,有時洗盤子,有時在酒店聽差,也曾在露營地當守夜人,或拾撿廢品維生。他白天賣苦力,夜裡寫詩,一直混到1990年兒子勞塔羅出生,仍然一貧如洗,連電話都裝不起。舐犢本能敲擊大腦,讓他下定決心,為了兒子,也要浪子回頭,收斂自己流浪的詩人生活,轉寫小說,以圖養家。
1999年的加列戈斯獎之後,他得到名氣,但稿酬和版稅收入依舊不多。而且從1993年起,他已得知自己身染重病,更是加倍努力,與死神賽跑,瘋狂地寫個不停。生命中最後十年,他寫出數百萬字的長短篇小說,多以頹廢、反叛或瘋狂的詩人及小說家為主人公,寫他們對詩歌神話的永恆追尋,無論通過流浪、毒品、性、犯罪,還是死亡。
一說他的肝病,來自於當年與人共用針頭時感染的。丙肝雖然已在醫院輪候肝移植的名單上排到了前列,但他終究未能撐到救命的那一天。
2003年7月15日,波拉尼奧因肝功能衰竭死於西班牙北部的布蘭奈斯,年僅50歲。 波拉尼奧很少談論自己的童年時代。據母親說,他剛剛三歲的時候就開始自學閱讀,7歲的時候就已經寫出一篇小說,講述幾只母雞愛上了鴨子,令畜欄的其他動物感到愕然。他最早的文學記憶之一就是聽母親大聲朗讀聶魯達的詩集《20首情詩和一支絕望的歌》。
最讓波拉尼奧興奮不已的當然是詩歌。無論他的長篇和短篇小說後來受到多麼巨大的關注,他從來沒有放棄過詩歌創作,始終覺得小說的藝術性要稍遜一籌。他為了反對聶魯達的抒情的泛濫,寫了一首模仿1914年出生的「反詩人」尼卡諾爾·帕拉的詩:
半個世紀了
詩歌從來都是一個庄嚴的笨蛋的天堂
直到我穿著溜冰鞋走來。
如果你願意,可以繼續向上攀登
當然如果你掉了下
嘴巴和鼻子流的都是血
我可不負責。
除了帕拉,波拉尼奧還讀20世紀拉美先鋒派詩人的作品,如塞薩爾·巴萊霍、比森特·維多布羅、馬丁·阿 丹、奧基多·德·阿馬特、帕勃羅·德·羅克亞、吉爾伯特·歐文、洛佩斯·貝拉爾德、奧利維里奧·希龍多――所有這些詩人在他看來都很重要。同樣重要的還有法國的象徵主義詩人們。波拉尼奧常說自己至少有10種不同版本的波德萊爾的《惡之花》。
他對那些講究形式的作家,對那些比任何學者都會遵守某種更加嚴格、 更加古典的苛刻標準的波德萊爾式的局外人,懷有絕對的偏愛。這種對嚴苛標準的喜愛吸引著他去讀墨西哥評論家和古典學者阿爾弗索·雷耶斯,去讀博爾赫斯,去讀胡里奧·科塔薩爾(大爆炸文學的成員,波拉尼奧承認從他身上學到很多),去讀阿根廷寓言主義作家阿多爾弗·比奧伊·卡薩雷斯。
波拉尼奧還對情色文學和哥特式小說有著濃厚的興趣。
他偷的第一本書是皮埃爾·婁斯的小冊子,但不記得是《阿弗洛狄忒》還是《比利提斯之歌》了。
其他作品包括《護身符》(Amuleto)、《遙遠的星辰》(Estrella distante)、《打電話》(Llamadas telefónicas)、《智利之夜》(Nocturno de Chile)、《2666》等。
過世後他的作品仍陸續被西方國家發掘出版,贊譽隨之而至,他死後出版的小說《2666》入選了《紐約時報書評》2008年度的十佳圖書,與諾貝爾文學獎得主托妮·莫里森的新作《慈》比肩而立。 這是波拉尼奧連續第二年獲此身後榮譽。
他的小說《荒野偵探》(TheSavageDetectives)同樣入選了2007年《紐約時報書評》十佳圖書。能夠連續兩年在該榜單上獲得青睞的作家,極為罕見。 1992年,一位住在西班牙的智利作家得知自己的肝病已經日趨惡化。考慮到所剩時日不多,這位已經四十歲但仍然默默無聞、一直以寫詩為主的作家決定開始集中精力寫小說,希望出版小說掙的錢能夠改善經濟拮據的家庭狀況,並給孩子留下一筆遺產。於是他把自己關在巴塞羅那附近的一間屋子裡,整天足不出戶地寫作。這位作家於2003年去世,死前他寫了幾百萬字的小說,其中既有短小精悍之作,也有近千頁的大部頭。
1996年,他的小說《美洲納粹文學》(Literatura nazi en América)得以出版。在這部偽網路全書式的作品裡,波拉尼奧虛構了一批並不存在的作家和他們的作品。隨後出版的小說《遠方星辰》(Estrella distante)是《美洲納粹文學》最後一章的擴寫,主人公是一位納粹詩人。
1998年,《荒野偵探》的出版使他成為一位備受關注的作家,這部作品獲得了西班牙語文學最重要的大獎「羅慕洛·加列戈斯國際小說獎」。此時他的身體狀況已經更加惡化,但他堅持每天花大量的時間寫作,陪伴他的只有香煙和茶,他曾連續寫作四十多個小時,還曾因為寫小說忘記去醫院接受醫療檢查。
他又於1999年出版了小說《護身符》(Amuleto),其主人公是在《荒野偵探》中出現過的一位自稱「墨西哥詩歌之母」的女性。2000年出版的小說《智利之夜》(Nocturno de Chile)寫的是一位智利的神父兼文學評論家,他做過皮諾切特政府的幫凶,但他堅信自己毫無罪責。
在被肝病奪去生命以前,他一直在寫一部名為《2666》的長篇小說,這部鴻篇巨制最終並沒有完成,但此書於2004年(作者去世後一年)出版後再次引起轟動。該書的西班牙語版厚達一千一百多頁,小說分成五個部分,最後一部尚未寫完。這部小說圍繞幾位來自世界各地的文學愛好者尋找一位失蹤多年的作家的故事,將讀者帶到了一座殺人案不斷發生的墨西哥小城。
2009年,該書的英譯本獲得了美國「國家圖書批評家獎」。
也許他事先沒有想到,自己的小說會在拉丁美洲文壇掀起一陣熱浪,人們會把他和馬爾克斯、略薩、科塔薩爾等文學大師相提並論,並把他稱為「當今拉美文壇最重要的作家」。而在他死後,隨著英譯本的出版,這位作家更是在世界范圍內受到廣泛的重視和推崇,他的《荒野偵探》、《2666》等小說在歐美大受歡迎,讀者和評論界喝彩聲不斷。據說,自從四十年前馬爾克斯的《百年孤獨》橫空出世以來,再也沒有哪一位拉美作家能夠折騰出如此之大的動靜。
這位五十歲便離開人世的作家名叫羅貝托·波拉尼奧(Roberto Bolaño)。隨著長篇小說《荒野偵探》中譯本的出版,中國讀者也將開始熟悉這個名字。